社会风俗

合集下载

社会风俗与社会习惯

社会风俗与社会习惯

社会风俗与社会习惯社会风俗和社会习惯是指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规矩。

它们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心理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这些风俗和习惯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体现,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各种仪式、礼仪、行为等方面。

社会风俗就是指社会生活中一些规定的行为和途径,这些行为是通过习惯和传统来形成的。

在我国,社会风俗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包括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活动。

我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传统礼仪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直得到了重视。

婚礼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走进新婚夫妇家时要注意礼节,要一步一步踏实的进入,表示你很谨慎,为了表示自己的尊重之意。

而丧礼与婚礼有很大区别,在社会风俗中,我们在丧礼上要严格遵循传统的礼仪,遵守颜色、衣服的规定,在社会意义上也是为了表达对族谱和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而社会习惯则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发展出来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规则。

它是在社会中人们长期的反复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规范行为。

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遵守社会习惯,而这些规范行为也往往是这个社会的领土、文化、传统的表现。

比如咳嗽、打哈欠时应该用手捂口,不能张嘴,不能对着人咳嗽;在公共场所不能穿拖鞋、睡衣等卫生不规范的服装;在排队时需要保持秩序,不能插队。

这些习惯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是我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步。

总之,社会风俗和社会习惯都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灵魂和精髓,反映出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和遵守这些规范,让这些规范行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更加纯正,这样的社会习惯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社会风俗的名词解释

社会风俗的名词解释

社会风俗的名词解释社会风俗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规则和习惯,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在不同的社会中,社会风俗的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互相交往而形成的。

一、礼仪礼仪是社会风俗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原则。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素养的表现。

它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尊重、友善、谦逊等良好的态度,以及遵循一定的礼仪程序,如问候、告别、用餐等。

通过礼仪的实施,人们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

二、节日习俗节日习俗是指在特定日期或特殊场合下,人们习惯性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不同的节日习俗传承了各种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而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人们会互送礼物、装饰圣诞树,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这些节日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婚俗习惯婚俗习惯是指在婚姻仪式和婚礼庆典过程中所遵循的传统规范和仪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习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俗。

例如,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礼仪式包括过门、拜堂、敬茶等,寓意着祝福和家庭的和谐。

而在印度,结婚仪式持续数天,涵盖了十分庄严和隆重的仪式,强调家族的联结和传承。

婚俗习惯是人们对于婚姻的仪式化表达,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象征。

四、葬礼习俗葬礼习俗是人们在面对死亡和丧失时所遵循的传统规范和仪式。

它们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告别,也是对生者的思考和认知。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下,葬礼习俗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国,人们普遍采用烧纸、焚香等方式祭奠逝者,期望传承家族和祖先的力量和智慧。

而在西方文化中,丧葬仪式通常在教堂中进行,以体现对逝者的宗教意义和尊重。

文献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文献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文献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通过研究文献中的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古代社会的面貌,了解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

本文将以古代文献为依据,探讨文献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一、婚姻习俗婚姻习俗一直是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婚姻习俗的描述。

例如,在《史记》中记载了汉代的婚姻习俗:新婚之夜,新娘要在门口倒水、踩酒,以祈求夫婿家庭的幸福和富贵。

而在《礼记》中则有关于周代婚礼的详细描述,包括婚车、嫁妆、过门等各个环节。

通过这些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婚姻习俗,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人们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二、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一个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人们的饮食习俗存在差异。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饮食习俗。

例如,《诗经》中记载了当时各个国家的饮食特点,有赞美丰盛美味的,也有表示愤怒不满的。

而在《东京梦华录》中则详细记述了唐代的饮食文化,包括宴会用具、美食菜肴等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饮食习俗的多样性,以及当时的饮食文化水平。

三、节日习俗节日是社会中具有特殊意义和功能的时间节点,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节日习俗的描写。

例如,《尚书》中记载了周代的六礼,其中包括吉日良辰的选择,以及祭祀神灵的具体仪式。

而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关于元旦、清明、端午等节日的习俗记载。

这些文献的记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节日习俗的繁荣与百态。

四、祭祀习俗祭祀是一种人们对神灵或者祖先的敬意和礼仪表达。

在古代文献中,祭祀习俗有着广泛的记载。

例如,《周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祭祀制度,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等,为后世祭祀习俗奠定了基础。

而在明代的《东京梦华录》中,则有关于京城祭祀活动的详细描述,包括仪式流程、祭品准备等。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丰富多样,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的方面。

一、婚姻与嫁娶婚姻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事情,讲究着一系列的礼仪。

在婚礼前,双方家庭会进行详细的婚姻介绍和相亲,以确保双方的家庭背景和人品都是相符的。

在婚礼当天,新郎会穿上红色的喜袍,新娘则会穿上嫁衣,戴上红色的头纱,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婚礼上,还有一些传统的仪式,如敬茶、拜堂、喜糖等,这些都是为了祝福新人的幸福和美满婚姻。

二、丧葬与祭祀中国古代对于丧葬和祭祀也非常重视。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者需要得到合适的葬礼和祭祀才能安息。

在丧葬仪式中,家人会穿上孝服,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送别逝去的亲人。

而祭祀则是为了纪念祖先和神灵,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献上食物和酒水,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

三、宴会与饮食中国古代的宴会和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古代,宴会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人们会邀请亲友和客人一起共进美食,交流思想和感情。

宴会通常有一定的规模和等级,如官员的宴会和私人的宴会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品尝各种美味佳肴,如烤鸭、鱼翅、龙虾等,同时也会欣赏音乐和舞蹈表演。

四、节日与庆典中国古代的节日和庆典也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赏月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庆典活动,如皇帝的登基仪式和举行盛大的庆典,以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五、服饰与容貌中国古代的服饰和容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在古代,人们注重穿着的品味和色彩的搭配。

男子通常穿着长袍和马褂,女子则穿着旗袍和长裙。

此外,人们还注重头发的梳理和发饰的选择,如发簪、发髻等。

同时,人们还注重容貌的修饰和保养,如化妆、梳妆等,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

中国社会风俗

中国社会风俗

中国社会风俗——节日、服饰、孝道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一、中秋节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

有人统计,各地区、各民族有影响的节日就有160多个。

传统节日具有浓厚家庭伦理特色,遵守礼仪和道德是节日风俗基本原则。

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涂雄黄、吃粽子,七夕看牛郎织女相会,中秋团圆,所有的节日几乎都在家庭组织下进行的。

因此,在古代离开家或没有家,也就没有了节日。

节日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繁琐的互访、馈赠,流于世俗的应酬,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礼尚往来的珍视。

唐代王维诗“每蓬佳节倍思亲”,宋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就是因为它是中国人阖家团圆观念的切身体验。

今天是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节日。

关于中秋节,我们先看看关于月宫的传说。

早在战国之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顾菟在腹”,后闻一多先生考证,顾菟就是蟾蜍,所以古人称月亮为“蟾宫”。

西汉《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这就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

由于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秋社”,这些活动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的祭月逐渐演变出赏月之风。

但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所以没有形成节日。

中秋节正式形成是在唐代。

据传,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备酒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

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赏月。

自玄宗后,赏月大都集中在此日了。

作为节日食品的月饼,唐代就有了。

《洛中见闻》载,唐僖宗中秋吃月饼,味道极美,命御膳房将月饼赐给新科进士。

到宗元之际,月饼就成为节日馈赠的佳品了。

奇怪的是,像粽子、年糕、元宵一类的节日食品,平时也可以吃,唯独月饼,不在中秋节前后,既无卖的,也无吃的,是最具特定意义节日食品。

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

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

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古代社会是我们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段时期,它留下了丰富多样的风俗与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本文将从日常生活、服饰习俗、婚姻制度和膳食文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

1. 日常生活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农耕文化为主,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劳作。

除了农忙时节,人们在闲暇的时候会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如祭祀神灵、观看表演等,以增添生活的乐趣。

在家庭生活中,尊老敬老是古代社会的传统美德,家人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2. 服饰习俗古代社会的服饰反映了不同阶层和地区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衣着上尚讲究朴素而不张扬,服装多采用天然面料,色彩以素雅为主。

例如,在汉朝时期,男子常穿长衫、马褂等,女子则以长裙或旗袍为主,饰品常见的有发簪、耳环等。

3. 婚姻制度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演变和进化。

早期的婚姻以部落联姻为主,婚姻关系较为松散。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家族制逐渐形成。

男性通常负责经济支持家庭,而女性则以生育和照顾家庭为责任。

此外,古代社会注重婚姻的合适性,重视婚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4. 膳食文化古代社会的膳食文化丰富多样,不同地域和阶层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主食普遍以米饭、面食为主,但根据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的不同,主食的种类也有所不同。

在宴席上,富人常以酒饭肴馔款待宾客,重视菜肴的色、香、味。

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丰富多彩,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虽然现代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仍可以从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中寻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如尊重长辈、崇德向善等。

通过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风俗

中国社会风俗

中国社会风俗——节日、服饰、孝道材料1202 41230037 田兴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一、中秋节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

有人统计,各地区、各民族有影响的节日就有160多个。

传统节日具有浓厚家庭伦理特色,遵守礼仪和道德是节日风俗基本原则。

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涂雄黄、吃粽子,七夕看牛郎织女相会,中秋团圆,所有的节日几乎都在家庭组织下进行的。

因此,在古代离开家或没有家,也就没有了节日。

节日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繁琐的互访、馈赠,流于世俗的应酬,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礼尚往来的珍视。

唐代王维诗“每蓬佳节倍思亲”,宋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就是因为它是中国人阖家团圆观念的切身体验。

今天是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节日。

关于中秋节,我们先看看关于月宫的传说。

早在战国之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顾菟在腹”,后闻一多先生考证,顾菟就是蟾蜍,所以古人称月亮为“蟾宫”。

西汉《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这就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

由于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秋社”,这些活动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的祭月逐渐演变出赏月之风。

但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所以没有形成节日。

中秋节正式形成是在唐代。

据传,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备酒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

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赏月。

自玄宗后,赏月大都集中在此日了。

作为节日食品的月饼,唐代就有了。

《洛中见闻》载,唐僖宗中秋吃月饼,味道极美,命御膳房将月饼赐给新科进士。

到宗元之际,月饼就成为节日馈赠的佳品了。

奇怪的是,像粽子、年糕、元宵一类的节日食品,平时也可以吃,唯独月饼,不在中秋节前后,既无卖的,也无吃的,是最具特定意义节日食品。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一、婚姻与嫁娶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因此需要注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匹配。

嫁娶过程也有特定的规定,如娶亲需要聘礼,举行婚礼时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如喜酒、迎亲和沐沐等。

此外,许多地区还会举行婚车游街、闹洞房等娱乐活动。

二、丧葬文化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十分庄重,注重尊重逝者和安慰生者的情绪。

丧事期间有一系列的礼仪,如燃香、送殡、扫墓等。

在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丧葬习俗,如白事斋、钉棺木等。

三、节日与庆典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一些仍然保留至今。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进行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扫墓、包粽子等。

四、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饮食禁忌。

在饮食方面,古代华夏民族以稻米为主食,注重粮食的种植和烹饪技巧。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特色的菜肴和烹饪方式,如饺子、粽子、煎饼果子、火锅等。

五、礼仪与仪式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礼仪和仪式,这也体现在社交场合、家庭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中。

比如,古代的进退礼仪、婚礼、葬礼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一些宗教仪式,如道教的祭祀、佛教的念佛等,也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戏曲与舞蹈中国古代戏曲与舞蹈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创作和表演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民间的舞蹈则是表达欢乐和祈福的方式,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七、服饰与发型古代中国的服饰和发型也是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朝代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服饰风格和发型潮流。

比如,唐朝的宽袖衫、宋朝的深衣、清朝的旗袍等,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

八、习俗与民间传说中国古代的习俗与民间传说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俗。

比如,北方的耍孩子、南方的赛龙舟、西方的烧火龙等。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社会风俗与礼仪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风俗与礼仪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展现了他们面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态度与规范。

本文将逐一探讨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带您回顾和了解这一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1. 婚姻嫁娶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一种重要联结方式。

婚姻嫁娶涉及一系列的礼仪程序:红娘牵线搭桥,双方家长商讨婚事,举行婚约仪式,男方家庭承担彩礼和嫁妆,婚礼当天的迎亲、请圣、交杯酒、入洞房等等。

这些程序既考验着双方家庭的实力和诚意,也展示了家族的地位和面子。

2. 葬礼丧葬中国古代的葬礼丧葬仪式注重尊重逝者和感恩祖先。

一般而言,丧葬期为三年,期间家属减少社交活动,穿着素服,避免娱乐。

在丧葬仪式中,丧家要请来专业的吊唁员,以感谢亲友和社会的关心。

丧葬期结束后,家属需要举办百日、千日之祭,祭祀逝者并祈福。

3. 宴饮洗漱在古代中国,宴饮活动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也展示了人们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

宴会上需要注意场所的布置、坐次的安排和餐桌礼仪等。

饮酒时,人们需举杯邀饮,也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心意。

而洗漱则是个人卫生和礼仪的表现,古人讲究整洁和约束,注重个人形象。

4. 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众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和礼仪。

例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焚香拜神,传递家庭的幸福和吉祥。

端午节时人们要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和避邪消灾。

而中秋节则是团圆和感恩的日子,家人分享月饼,观赏明月,祭拜月神。

这些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也给人们带来团结与快乐。

5. 社交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社交礼仪,特别是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和尊卑有序的原则。

在古代,年长者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权威,晚辈需向他们行礼致敬。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也要遵循让位、谦让、言行得体等规范。

古代社交礼仪的遵循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惯

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惯

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惯社会风俗和礼仪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这些风俗和习惯既反映了中国人民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将从婚礼、葬礼、饮食等方面探讨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惯。

1. 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婚夫妇在结婚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步骤。

例如,通常情况下,婚前会有聘礼和彩礼的交换。

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礼金和礼物,彩礼则是女方家庭为新娘准备的嫁妆。

在结婚仪式中,穿戴传统的红色婚纱或服装,象征喜庆和幸福。

婚礼上,亲友围绕着新人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例如敬茶、行礼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祝福新婚夫妇和道德家庭生活的美好未来。

2. 葬礼习俗中国的葬礼习俗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之情。

在中国,过去认为死者的身体仍然存在灵魂,因此在葬礼上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以便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祝福。

中国的葬礼通常需要家人和亲友一同参与,他们会在丧家之前准备各种祭奠用品,并进行一定的宗教仪式。

丧家会邀请亲友来吊唁和祭奠逝者,并举行告别仪式。

此外,葬礼结束后还会有祭祀、宴席等活动,以安抚逝者的灵魂和表示对亲友的感谢。

3. 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即包括了吃饭的方式和餐桌礼仪。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把餐桌当作交际、亲情和友情的场所。

在正式的宴会上,通常会有一系列的规定和礼仪,如宴会前洗手、宴会席位的安排和亲友间的互敬等。

此外,在吃饭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和行为要求。

例如,用筷子夹取食物时不能戳取,不得吹灭蜡烛等。

这些礼仪和习俗体现了尊重和谦虚的态度,倡导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结:中国的社会风俗和礼仪习惯在各个方面都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点。

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都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以表达对传统价值观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饮食习俗则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交际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体现。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古代社会风俗与习俗。

本文将从婚嫁、丧葬、饮食、礼仪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婚嫁风俗婚嫁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重要的家庭事件。

婚礼通常采用隆重的仪式进行,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

在古代,父母通常会为子女挑选合适的配偶,婚姻往往是经过家族之间的协商达成的。

婚前,有许多准备工作,如媒婆的介绍、彩礼的交换等。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礼服饰,并进行传统的拜堂和拜天地仪式,以示对祖先和天地的敬意。

随后进行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最后是酒宴和庆祝活动。

丧葬风俗中国古代的丧葬风俗也有着严格的仪式和规定。

在古代,丧家通常会进行为期数日的丧葬仪式,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丧葬仪式包括布置灵堂、设立神主、焚香祭祀等环节。

在传统观念中,安葬的地点和方式也非常重要。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扫祖先坟墓的节日,人们会前往坟墓祭拜祖先,献上鲜花、食品和烧纸钱等。

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文化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讲究“五味调和”,注重食材的平衡和烹饪的独特技巧。

古代的饮食中,米饭和面食是主食,而汤是非常重要的一道菜。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特色的美食,如炒菜、炖煮、蒸、糖醋等烹饪方法。

饮食还与节日、婚嫁等特殊场合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春节期间,中国人会吃饺子来象征团圆和吉祥。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在社交和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礼仪强调的是尊重和和谐的价值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一系列礼仪规则,如尊重长辈、宴请客人时的主人礼仪等。

古代的宴会有着独特的礼仪,如宴会座次的设定、宾主相互敬酒等。

此外,礼仪还包括对神灵的崇敬仪式,如拜庙和祭祀等。

总结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婚嫁、丧葬、饮食到礼仪等方面,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形成的,这些习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从婚姻、葬礼、节庆以及饮食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中国封建社会的独特魅力。

一、婚姻习俗在中国封建社会,婚姻是家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婚礼仪式庄重而隆重,让人们感受到家族和社会的祝福。

新娘穿着华丽的嫁衣,头上戴着红盖头,象征着吉祥和美满。

新郎要亲自接新娘,新娘在出嫁时不回头,象征将来的美好生活。

在婚礼上,还有一些诸如敬茶、拜堂、过门等仪式,以表明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决心。

二、葬礼习俗中国封建社会的葬礼习俗富有深厚的宗教色彩和人文情感。

葬礼一般会有丧事、祭拜和埋葬等环节。

丧事期间,家人穿着孝服,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哀思。

祭拜仪式中,会摆放祭品,焚烧纸钱,以供给亡灵。

至于埋葬,按照中国传统地方风俗,有土葬、火葬和水葬等不同方式。

无论是丧事、祭拜还是埋葬,都彰显了人们对亲人的尊重和缅怀。

三、节庆习俗中国封建社会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迎接新春的到来,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中秋节是团圆的时刻,亲朋好友会一起赏月、吃月饼。

这些节庆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四、饮食习俗中国封建社会的饮食习俗多种多样,独具特色。

例如,年夜饭是每年除夕夜的传统,家人团聚一起分享美食,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另外,还有许多特定场合的饮食习俗,比如吃包子、面条等在婴儿满月时,吃鸡蛋、豆腐等在寿星生日上,吃粽子在端午节等。

饮食习俗不仅代表了当地的风味,也蕴含了吉祥的寓意。

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令人回味,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些风俗习惯,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社会风俗的内涵与因革

社会风俗的内涵与因革

一、社会风俗的特点
• 第一民族性
中国民族都有什么风俗?
第二传承性
第三实用性
少数名族的风俗
民族性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各名族的总称, 其各类风俗,既有汉族的,也有各兄弟民族的。 • 社会风俗的这种民族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一种很 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使民族意识得到强化。
• 社会风俗通过约定俗成和人们相互模仿、选择,把人们的 各种行为加以整合,使之模式化,就形成了行为文化。人 们的这种行为离不开思想信念的指导也离不开物质条件的 依托。
二社会风俗的作用
•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 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 分。 • 1。区别地域精神文化,保持自身特点,有利于在地域范 围内凝聚力量 • 2。制造旅游效益
传承性
• 提到如何民族文化传承,我们必须要了解和学习 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你学的、领悟 的足够深,你才能够运用自如,运用这些文化来 助你完成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的事情。当 你达到这个境界后自然就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因为当你达到这种境界后,你才能够运用你所学 的文化去对应面对社会的各种情况,你才能够熟 练地知道因社会的需要什么而怎么改变或创新传 统文化,使其更加适应这个社会!
京剧
•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 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 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 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 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 京剧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遍 及中国,最具有代表行的剧种。
总结
• 防止陋习的反复。旧的社会风俗是千百年 留传下来的一种带有文化惯性的现象,以 新的社会风俗来取代它时,往往会出现一 种惰性阻力和保守性的习惯障碍 • 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 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 民心, 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 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 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着独特社会风俗和习俗的时代。

这些风俗和习俗深深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包括婚姻制度、饮食习惯以及礼仪规范。

一、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与现代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婚姻往往是父母或其他亲属替女性做主。

父母会根据家族的荣誉、财富和社会地位来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此外,古代中国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婚礼习俗。

例如,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举行,新郎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而婚礼当天,要进行许多传统仪式,如敬茶、接新房等。

这些婚礼习俗源自于尊重家长意愿以及追求幸福和繁荣的愿望。

二、饮食习惯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现代也有所不同。

古代中国人重视节俭和谦逊,这也表现在他们的饮食上。

古人认为饭菜可美味,但绝不可奢华过度。

他们善于利用各种食材,追求自然与朴实的口味。

另外,宴会文化在古代中国发展得非常成熟。

宴会常用来庆祝各种特殊的场合,如生日、结婚、丰收等。

宴席上,人们会按照一定的规矩用餐,尊重长辈和客人,注重场合的庄重和喜庆。

三、礼仪规范古代中国注重礼仪规范,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古人将礼仪视为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场合,人们需要按照不同的礼节来表达尊重和某种情感。

在面对长辈或上级时,人们需行跪拜礼,以示尊敬。

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很重要,如用筷子时要注意吃得文明,不大声喧哗等。

这些礼仪规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结语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广泛而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婚姻制度、饮食习惯以及礼仪规范都是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

这些传统仍然对现代社会有所影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

在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在简单而原始的环境中,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技术和设备。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也不同于我们现在的习惯。

一、饮食习惯在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非常简单,以粗粮和少量肉类为主。

农民们主要以粗粮为食,如玉米、小麦和高粱等,而贵族则有机会享受部分珍贵的肉类,如鹿肉、野猪肉等。

在当时,饮食文化被认为是重要的,它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

二、居住习惯在古代,住宅的类型和设计各不相同。

在南方城市,有许多小而密集的房屋,而北方则更注重更加宽敞的住宅。

把家庭与敬祖神合而为一是居住地的主要特征。

人们在花费大量时间建造住宅时也注重它们的设计和外观,以便可以在外观上展示他们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并且,这些建筑物被布置得优美,反映了那个时期的艺术和文化传统。

三、衣着习惯在古代,人们的服饰多样,但它们往往是根据不同的地区、阶层和职业而分布的。

例如,贵族们穿着华丽,精致的衣服来表现他们的社会地位。

而农民们则穿着相对简单和大多数人所能负担的价格。

同时,衣着也受到当地气候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使得它们具有更强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四、节日习惯在古代,节日和庆典在社交和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节日通常有特定的宗教和神话意义,并强调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其中一些重要的传统包括春节,这是一个用舞蹈、音乐和灯光庆祝的盛大的庆典,突出了新年的希望和繁荣。

另一个是中秋节,它是一个与月亮有关的庆典,人们会在这个夜晚赏月,并享受月饼。

五、社会习惯在古代,社会关系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上,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和规定。

尊敬和服从长辈人们,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敬意是最重要的社交礼仪。

同时,尊重贵族和领袖、合理的争议解决技巧也是社交生活必须注重的方面。

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这些礼仪和规定已经不再适用。

总的来说,是与我们现在相当不同的文化传统。

虽然这些文化习惯可能已经过时,但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让我们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

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与社会习惯

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与社会习惯

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与社会习惯古代中国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其中包含着风俗习惯与社会习惯。

这些习俗和风尚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一、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包括求婚、定亲、过门、上床和婚礼五个环节。

求婚一般要由男方亲自前往女方家中,带上礼品表达自己的心意。

定亲则是双方父母互相商定,决定双方是否合适。

过门是新娘走过自己的门槛,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亲友护送,并且走这一步需要有一个开门红的仪式。

上床则是新婚之夜,由夫妻首次共枕而眠,这一步后才算真正完整的结为夫妻。

婚礼则是在这五个环节完成后举行,分为成亲、迎亲、敬酒、洞房和发帖等步骤。

二、丧葬风俗古代中国的丧葬风俗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要,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尊老、重亲、正义等传统美德。

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要包括“发丧、请柩、饮水、奠酒、唁电、道场、告哀、火化、掩埋、出殡”等多个环节。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火化和掩埋,这是指将死者身体烧成骨灰和把骨灰放进棺材之中埋葬。

三、节日习俗古代中国的节日习俗也很有特色,基本分为传统节日和民间节日两种。

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要贴对联、包饺子、放烟花等等,而在端午节则有龙舟比赛、吃粽子等民俗活动。

民间节日则包括妇女节、劳动节、忌日节等。

其中忌日节是指祭祀祖先的一种节日,一般要提前准备好供品,然后在场上进行宣祷祈福之类的活动。

妇女节和劳动节则是近代才兴起的一种节日形式。

四、礼仪习俗古代中国强调礼仪,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仪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小事到大事,皆离不开礼仪,比如说晨兴静坐、姿势问候等等,在这些过程中都需要用到礼仪。

而在大事上,则有尊卑有序、上下有别、贵贱有差等要求。

一般来说,比如面见王爷、官员、老师等大人物时,都需要打招呼行礼。

而在盛大的场合,比如迎接重要客人时,则需要穿上礼服、发布致辞等等。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社会习惯非常丰富多样。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俗描写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俗描写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俗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古代社会的反映,往往以真实的社会风俗来作为其重要的描绘对象,通过对社会风俗的描写,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的社会风俗描写,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一、宴会风俗古代社会的宴会风俗是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社会地位和关系的一个窗口。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宴会为切入点,生动地描绘了贵族家庭的生活场景。

宴会上的各种礼节、服饰和饮食细节都体现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比如,男女主人要准备精美的宴席,来宾们要依序入席,举杯敬酒等等,这些都彰显了尊贵的身份和社交礼仪。

二、婚嫁风俗婚嫁是人生大事,也是古代社会风俗的重要方面。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以唐僧的婚事为线索,描绘了古代婚嫁仪式的瑰丽和庄重。

新娘要穿着华丽的嫁衣,新郎要骑马接亲,众多婚礼习俗营造了浪漫而喜庆的氛围。

此外,古代的聘礼、丰盛的婚宴等等,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族的传承。

三、游览风俗古代社会有丰富多样的游览活动,而游览风俗往往能够展示出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游览为背景,描绘了贵族阶层的消遣生活。

游览风俗包括赏花、赏雪、品茶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和人们对闲适舒适生活的追求。

四、农耕风俗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农耕活动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的描写。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就描绘了古人耕种、播种、收割等农耕活动。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丰收的期盼,同时也传承了农耕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五、祭祀风俗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祭祀活动,祭祀风俗也被广泛描绘在文学作品中。

《史记》中的《太平广记》就详细记载了古代各个祭祀活动的细节,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对神灵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俗描写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风俗与文化传播

社会风俗与文化传播

社会风俗与文化传播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会风俗一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风俗既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行动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

通过社会风俗,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传递文化价值观,进而推动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

一、社会风俗的定义与构成社会风俗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范社会行为和规定社会交往方式的一套规范。

它是社会团体内人们按照传统和习俗行事的集合体,并以形式化的方式对社会的行为进行塑造。

社会风俗包括节日庆典、婚嫁丧葬、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

每一个社会风俗都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二、社会风俗的文化传播作用社会风俗是一种非语言符号,通过不同的行为、礼仪、礼仪等方式传递文化信息。

通过参与社会风俗,人们能够了解和传递文化知识、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一些传统的节日庆典如春节、中秋节等,通过特定的食物、舞蹈、音乐等形式来展示特定的文化,传递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社会风俗的地域差异与多样性社会风俗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婚礼习俗和丧葬习俗有很大的差异。

这样的差异使得社会风俗成为人们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窗口。

四、社会风俗的变革与适应社会风俗并非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适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风俗逐渐受到新的影响和外部文化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社会风俗可能会因为社会的转型而消失或发生变异。

同时,新的社会风俗又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诞生。

社会风俗的变革是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体现。

五、社会风俗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社会风俗与文化传播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风俗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也被文化传播所影响和改变。

社会风俗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媒介,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传递文化信息,使得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而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又会影响社会风俗的变革和演进。

社会风俗与中国历史

社会风俗与中国历史

社会风俗与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社会风俗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社会风俗杂乱且纷繁,融合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习俗、礼仪等方面的特点,扮演着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首先,社会风俗反映了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在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确立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宫廷文化的繁盛,不仅决定了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着装习俗,也带动了民间社会的影响力。

宴会、婚礼、葬礼等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婚礼上的“红纱”、“三曲九拜”,葬礼上的“焚纸钱”、“敬纸马”等,都体现了古代社会风俗的丰富多样性。

其次,社会风俗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展示。

社会风俗既赋予了人们生活的乐趣,也彰显了文化、地域、宗教等不同因素的差异。

在中国农村,过年时的年夜饭、元宵节的灯谜游戏,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而在城市,人们的生活琐事更加繁忙,也衍生出了餐馆就餐的习惯、购物节促销购物的狂欢等新的社会风俗。

另外,社会风俗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各地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制作等都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北方农村人民在新春时节搭建的独特腊八桥形成了浓厚的年味,南方百年扎染技艺在春节期间的服饰和布鞋上展现出浓烈的地域风情。

这些传统风俗和手工艺制作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此外,社会风俗还反映了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特点。

社交礼仪的形成与进化,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中国人的尊卑有序、礼尚往来的价值观念造就了丰富的社交礼仪,例如,见面时的握手、问候习惯、茶道、饮酒礼仪等。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传承了文化传统,也丰富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

最后,社会风俗是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见证。

历史的进程中,许多社会风俗因为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与适应。

例如,妇女地位的提升与女子草鞋的淘汰,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与传统的茶道、行礼等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小。

然而,这些变化并非突兀而偶然的事件,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与发展。

这些风俗与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

1. 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注重食物的品味和养生功效。

古人讲究食物的制作技艺和餐桌礼仪。

例如,饭前要洗手,使用筷子进食,注重公筷私用;家庭聚餐时要摆放吉祥的食物如鱼、糕点等;还有逢年过节要做特殊的食物如饺子、汤圆等。

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满足了生理需求,也强调了团结和和谐的家庭氛围。

2. 家庭礼仪中国古代的家庭礼仪注重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孝道被视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并在各个阶层和地域传承。

古人常常以祭祀、扫墓等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追思。

此外,在大事、婚丧嫁娶等场合,家庭成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示庄重和尊敬。

3. 社交礼仪古代中国社交礼仪视为重要,是人们在日常社交中的行为规范。

例如,在见面时要行礼,男子要鞠躬,女子要作揖;在商业谈判中要尊重对方,并注意言谈举止,避免冲突;在宴会上要注重递酒、敬酒等细节。

这些礼仪规范反映出古人重视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

4. 婚俗习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繁多,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不同的传统。

例如,婚前要进行订婚和聘礼,以示双方家庭的商定和尊重;婚礼当天要进行迎亲、过门等仪式,并准备丰盛的婚宴。

此外,还有新娘出嫁时的闺房之别和新婚之夜的习俗等。

这些婚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代表了婚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

5. 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代表了古代社会阶级、性别和地域的差异。

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色彩和款式,并根据社会地位和场合的不同来选择服饰。

例如,官员要穿着官袍、礼服等,表示其身份的权威;平民则根据经济状况和流行趋势选择服饰。

此外,古代的妇女还注重发型、首饰和腰带的搭配,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武当山地区丧俗[摘要]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位于十堰市境内。

其道教的思想文化,斋蘸设坛,教规教义,祭礼仪典等,对武当山民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武当山现在流行的许多习俗、礼仪,均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这里阐释的武当山地区民间的丧葬习俗,就是其中的一例。

[关键词]武当山;丧俗;调查提起丧事,人们不禁会想到呼天喊地、嚎啕大哭、悲痛欲绝的场景,然而,这只是极少数发生意外死亡时才会出现的情形。

在民间,人们对自然死亡有着极其达观和多样性的理解,认为人死是一种解脱并举办多样而极其隆重热闹的仪式来表达人们对亡人的追悼,同时也借此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难怪人们将结婚、办丧事称为“红”“白”两大喜事了。

丧歌的内容多为触景生情而演绎出或对亡人的哀悼,或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多为民间传说,或对现实生活的感叹,或对未来理想的憧憬等。

总之,三峡地区丧歌体现了这一地区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劳动情形,值得认真研究。

一、丧俗的过程丧事的主体与目的是:死者入土为安。

人一停止呼吸,丧事便开始了。

人止呼吸到入棺、掩埋、砌坟,按惯例,时间为三天。

这是丧俗中最紧张、最严肃、最悲哀、最动人心弦的三天。

也是程序最复杂、最烦琐、最细致、最劳累的三天。

它分三个阶段:入棺、掩殓、出殡。

入棺前,是丧事的准备阶段,掩殓是丧中是最悲哀的阶段,出殡意为丧事即将结束。

由于吕家河村处于武当山腹地,其丧俗的全过程都体现了武当道教的色彩与影响。

1 人死大家埋。

由于丧事的风俗十分复杂,细节特别多,需要办事的人也特别多,百姓们就形成了一个共识:人死大家埋。

按规矩:人一断气,便立即被抬下床也有未断气而抬下床的,老人们说,死者背床是一种罪孽。

死者被放到一床刺薄子或竹薄子上以后,家人立即将其床上的铺草抱到门外十字路口烧掉,这就向周围邻居传出了一个信息:某家某人去世了。

邻居们都会自觉赶来帮忙。

当事者根据需要进行分工:有向远方家门、亲戚、朋友送信的;有计划生活安排的;有请阴阳先生的;有料理棺木安葬的;有请歌师“打待尸”的。

妇女们则帮忙准备寿衣、寿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凡来帮忙者都象为自己办事一样的努力,不计报酬,不辞劳苦。

2 停尸。

在死者敬神的正堂一侧放竹薄子或刺薄子,尸体睡在薄子上。

头向外,盖床被子,脸上蒙一张火纸,尸体上压一铧铁,以防“惊尸”。

据说,“惊尸”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尸体突然立起,没有知觉,没有眼神,双脚一起蹦跳走路,不会拐弯,一直向前,能撞人或抱人,能将活人吓死。

《聊斋志异》“尸变”一文,就是这种故事。

可见此类事件在民间传闻已久。

据说铧铁镇邪,能防“惊尸”。

其原因尚未有合理解释。

3 烧三斤六两火纸。

停尸后的第一件事,是烧三斤六两火纸。

火纸用山竹做原料,黄色,用钱币在其上打成印儿,即成冥币,为丧事专用。

为什么要烧三斤六两,这是古时的商业炒作。

据说,能让死者复生。

4 遮门神。

用火纸将门神的面部贴住,让鬼魂可以自由出入。

5 报庙。

据说,泰山庙是阴司里管户的衙门,孝子要抱着死者灵位与引魂幡,由阴阳先生吹打着丧乐,一起到泰山庙向老爷报户,并请泰山神高抬贵手,对死者生前所做恶事给予宽大处理,并为死者向泰山神请罪。

6 装棺。

棺木要漆成黑色。

据说,黑棺为瓦房,白棺为草房。

装棺前要为死者洗澡,当然是用湿毛巾象征性的擦几下,规矩是前三后四,为单数:然后穿寿衣,穿单不穿双,件数也是单数;死者在棺木里铺三盖四,也是单数。

单数意味着吉祥,只死一人。

棺木的摆放也十分讲究,老父老母,横放正堂中间,青少年者竖放。

装棺时,死者口中要放一枚铜钱,叫“衔口钱”。

掩殓时要拽出,以防来生是哑子。

死者手脖要戴小面饼,叫“打狗饼”,以防阴司狗咬。

7 灵堂。

棺木摆放在两条板凳上,棺前放一四方小桌,正中摆灵位牌,灵牌前放10 个“贡香馍”,再摆三个祭菜,再摆一个面条碗。

面条搭在筷子上,谓“过桥面”,供过“奈何桥”时用。

引魂幡放在棺木前。

棺木下放一小灯,叫“水灯”,也称七星灯”,是诸葛亮死时祭的灯。

一个瓦盆放在灵前,叫“牢盆”,吊孝的火纸必须烧在盆内。

8 戴孝。

一是披麻戴孝,只限于亲子孙,孝巾长、扎有一绺麻;一为白鹤孝,所有来吊孝者,一律给孝巾,人人戴孝;一为普通戴孝,只限亲戚、家门。

另外,已过门尚未成婚的女婿,孝巾上要有一点点红布。

9 吊孝。

办丧事者对前来吊孝的人一律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

吊孝者重视可送数百元,轻礼半斤火纸,只有几角钱。

但他们同吃一样的(酒席,孝子须还同样的礼。

有钱有势者办丧事例)外10 打待尸。

夜里,请歌师唱“待尸歌”,通宵达旦,围着棺木转,以陪伴亡灵。

在大山区,房舍少,被子少,吊孝者人多,没地方睡,人们都来听歌,以度过漫漫长夜。

11 打井。

武当山人称挖墓穴叫“打井”。

请阴阳先生找准墓穴的位置,定“向向桩”,确定墓穴方向。

“向桩”必须是柳树与枣树,意思是早点生根发叶。

挖墓穴者要求是“全命人”,必须要儿女双全,意谓死者后代人丁兴旺。

“打井”时,孝家要给打井人送饭,但不能送筷子,由打井者自己打树棍扒饭吃菜。

送饭意味死者后代不挨饿;不给筷子,意思是少办丧事。

“打井”的时间,一般是埋人的头天下午。

“井”打好后,里边要留几铲浮土,第二天埋人时再将浮土铲出。

夜里,穴坑上要盖一床席子,穴内要点一盏灯,意思是告诉野魂野鬼,这所新房子已经有了主人,不容乱占。

还要在穴内升一堆火,叫“暖井”。

12 掩殓。

掩殓是将棺木盖钉住,永不揭开。

掩殓的时间是出殡前的半夜子时,这是丧事中最悲哀的一幕。

棺盖揭开,让子孙、家门、亲戚、朋友见死者最后一面。

哭声撕人肺腑。

但有一条规矩,眼泪不能滴入棺木。

否则,死者在阴司要受罪。

之后,将棺木盖钉住。

13 出殡。

出殡的时间是早晨天迎亮,所有人员不能吃饭。

出殡时人不准站在当面,以防白煞伤人。

出殡要摔碎牢盆,此典故出自民间故事乌盆记》,牢盆是死者最好的朋友,为死者保管钱财,让它与死者一同到阴司居住。

死者的结发妻不能送葬。

孝子抱灵位,执引魂幡随锣鼓丧乐送灵柩到墓地。

灵柩一般是十六人抬,从孝家到墓地路程远的,中途还“驾码”休息,孝子全部跪地守灵。

14 放犁。

棺木出殡即移出后,正堂原放棺木的地方,立即放一张犁。

意思是这地方要种庄稼了,不适宜再放棺木了。

这样,既镇邪,又图吉利。

15 下葬。

棺木到达墓地后,再驾码,孝子全部跪地,然后,“落圹”下井。

棺木落井后,孝子要包一包土,撒在棺盖上。

然后烧纸钱,所有孝子可将孝巾挽起,或取下在火焰上燎一下拿回。

有帮忙者将“贡香馍”抛向儿媳。

儿媳们接馍后,立即向家中跑,谁先跑回家,谁先发财。

这时,棺木上略盖一些土,大家回家吃早饭。

16安神。

吃罢早饭后,阴阳先生在停放棺木的正堂上,摇铃念咒语、驱邪,揭开门神脸上的纸,意思是一切生活恢复正常。

17 圆坟。

吃罢早饭后孝子安排人砌坟。

下午坟砌完工,孝子要在坟前烧纸、祭拜。

18 沤怕火。

新葬的坟,意谓在阴司新安一个家,孤独、寂寞。

晚上,孝子要在新坟边升一堆火,为死者做伴,一连三个晚上,皆如此。

二、丧事的延续与结束丧事的正式结束是三年“换孝”。

在这三年间,孝家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孵小鸡、不能办婚事、过年要贴绿对联或黄对联等,还有许多特殊的祭日:1 阴阳先生在孝家门外墙上斜贴有“七单”,接“一七”、“二七”,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每“七”的具体日期,必须祭祀。

这期间,“一七”、“五七”、“尽七”是祭祀的重点,然后是“百日”也是祭祀的重点。

2 头周年、二周年,家门、亲戚朋友都来祭祀。

3 三周年换孝。

这是一个丧事结束的日子。

非常隆重。

这一天,客人特别多,头天晚上,打锣鼓到坟前接灵,让死者灵魂回家,享受祭祀,唱一夜歌。

第二天早晨,再送灵位到坟前,在坟前烧了( )戴孝的手巾黑袖头,门方上贴上红对联:百代衣冠自此荣,三年礼乐从今吉。

大门上贴“除服”二字,一切生活恢复正常。

正是:天上本是三更月,人间迎来万年春,花开花落年年有,亡魂饮酒早超生。

丧事至此正式结束。

综上所述,武当山丧葬习俗首先是受武当道教忠孝成仙思想的影响武当道教忠孝成仙”的伦理思想,是从宋代开始吸收儒家忠孝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

道教认为,对自己父母不敬不养的人是恶人,恶人是成不了仙的。

因此“忠孝”成了成仙的前提条件,在武当道教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现今在武当山的九宫中,每宫都建有父母殿,而且正殿在前,父母殿在后,意为在父母的怀抱、即是其证。

本来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忠孝”观念,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但在武当道教“忠孝成仙”思想进一步影响下,武当山地区家庭中的“忠孝”伦理道德体现得更为突出。

致使由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美德,在丧葬中达到了顶点,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更侧重在对活着父母的孝,如果对活着父母不敬不孝,死了举行葬礼或厚葬、武当山的人是看不起的。

而且有“活着不事奉,死了胡弄送”或五义不孝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评价。

其次是受“积善成仙”的伦理思想的影响。

武当道教思想中,有“积善成仙”的伦理思想。

如提倡扬善抑恶,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度人济物等,对武当山人民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前边提到的“姑姑子无儿孝子多、老道士无儿白半坡”,说明道教信徒们行善的思想和痛情心。

武当山地区从古至今传袭着“人死大家埋,有事大家办”的互助精神。

葬礼中的“流水席”、以及踏坏了菜地毫无怨言等,可以都视为积善行德第三,通过丧葬习俗,可以促使对活着老人的孝敬,这种习俗是一种思想文化,然而思想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戴孝三年”,即可以促使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梦中见到已故亲人,次日要给亲人烧纸,可以提醒你,是否忘了活着的亲人。

通过上述丧葬习俗的分析可以看出,武当山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而且有较高层次的重视忠孝和扬善积德伦理文化,这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在丧葬习俗中存在着一定的迷信色彩,如烧纸、交还阴阳等观念,则是应当批判剔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