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基本知识理解练习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专题一课一练之《鸿门宴》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专题一课一练之《鸿门宴》参考答案

第6课《鸿门宴》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D 解析:A项,“卮”应读“zhī”;B项,“瞋”应读“chēn”;C项,“尹”应读“yǐn”。

2.D 解析:①“距”通“拒”,“内”通“纳”;②“坐”通“座”;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⑦“采”通“彩”;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3.B解析:A项,王,名词当动词,称王;C项,小,形容词当名词,小的方面,小处;D项,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4.D 解析:A项,“河北”“河南”古义分别为“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为”河北省”“河南省”。

B项,“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为“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C项,“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程度副词”。

D 项,古今都为“士兵”。

5.D 解析:D项,均为“接纳”。

A项前者为“放弃”,后者为“放置”;B项前者为“辞谢”,后者为“感谢”;C项前者为“坐下”,后者为“座位”。

6.A 解析:B项为判断句;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为被动句。

7. D 解析:D项“伯、仲、季、叔”应为“伯、仲、叔、季”二、填空题(每格1分,共10分)8. 西汉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9. ①秋毫无犯②劳苦功高10.(1)其意常在沛公也(2)刑人如恐不胜 (3)大行不顾细谨人方为刀俎二、课内语段精读(22分)11. B 分析:B项中“举”是“穷,尽”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人用刑好像唯恐不能用尽”。

12. C 分析:A项中前一个“之”是指示代词,代咸阳;后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表顺承;C项中两个“以”都是表目的,“来”“用来”的意思。

D项中前一个“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后一个“为”和“以”连用解释为“把……当做、作为”。

13. A 分析:例句与A项都属于宾语前置。

B项属于定语后置句;C项属于介词结构后置;D项属于被动句。

《鸿门宴》课后练习(含答案)

《鸿门宴》课后练习(含答案)

《鸿门宴》课后练习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令将军与臣有郤C.范增数目项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距关,毋内诸侯2.下列对活用情况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C.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3.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范增数目项王④令将军与臣有郤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⑥张良出,要项伯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⑧秋毫不敢有所近A.①③⑥⑦⑧ B.②④⑤⑥⑦C.①②④⑤⑧ D.①②④⑥⑦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沛公军霸上②此其志不在小③项伯杀人,臣活之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沛公今事有急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范增数目项王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5.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籍吏民B.沛公军霸上C.范增数目项王D.常以身翼蔽沛公6.与“因击沛公于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具告以事B.长于臣C.得复见将军于此D.大王来何操7.下列各选项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至鸿门,谢曰哙拜谢B. 杀人如不能举沛公起如厕C. 请以剑舞樊哙侧其盾以撞D. 今者有小人之言夫秦王有虎狼之心8. 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 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B.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C. 若属皆且为所虏窃为大王不取也D. 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9.写出下列句子中分别包含的成语。

(3分)(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 试卷版(含答案)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 试卷版(含答案)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③张良出,要项伯()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令将军与臣有卻()⑦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二、一词多义1.去2.立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①哙拜谢,立而饮之②于是项伯复夜去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3.谢4.因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①因击沛公于坐②哙拜谢②因招樊哙出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君王为人不忍⑥为之奈何?⑦客何为者?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幸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7.从①毋从俱死也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为之奈何?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②不如因善遇之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 乃令张良留谢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2.去①亡去不义②相去四十里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不胜杯杓14.如①固不如也②劳苦而功高如此③沛公起如厕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寿毕,请以剑舞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臣请入,与之同命16.置①沛公则置车骑②置之坐上17.且①且为之奈何?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臣死且不避18.军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19.说①鲰生说我曰②而听细说20.当①当是时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吾得兄事之22.然①沛公默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三、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今:。

)②约为婚姻..(古:;今:。

)③项王许诺../ 项伯许诺(古:;今:。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

)⑤将军战河北..(古:;今:。

)..,臣战河南⑥而听细说..(古:;今:。

鸿门宴-文言知识练习及答案

鸿门宴-文言知识练习及答案

鸿门宴文言基础知识一、一词多义1、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沛公起如厕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 2、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3、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4、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乃令张良留谢 )5、军①沛公军霸上②从此道至吾军③为击破沛公军6、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7、幸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8、去①亡去不义②相去四十里9、当①当是时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故遣将守关者11、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②因击沛公于坐12、从①张良是时从沛公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不胜杯杓14、击①为击破沛公车②因击沛公于坐15、内距关,毋内诸侯16、为①客何为者②窃为大王不取也③我为鱼肉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为击破沛公军⑤吾属今为之虏矣⑥何辞为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⑧军中无以为乐⑨且为之奈何17、因:①因言曰:……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8、以①具告以事②籍何以至此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19、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且为之奈何20、于①长于臣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③樊哙覆其盾于地21、然①然不自意②不然③项王默然不应22、之①珍宝尽有之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③为之奈何④吾得兄事之⑤与之同命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3、善①素善留侯张良②不如因善遇之三、古今异义: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今义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今义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今义4. 而听细说。

古义今义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今义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今义7、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今义四、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

②毋,③内,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8、令将军与臣有卻。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及答案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及答案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及答案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令将军与臣有郤: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要项伯: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因击沛公于坐:8、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二、偏义复词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孰与君少长:三、古今异义词古:1、沛公居山东时今:古: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古:古: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今:今:古:4、沛公……约为婚姻今:古:5、相去四十里今:古:6、所以谴关守关者今:古: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古:8、而听细说今:四.一词多义吾属今为之虏矣:1.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司命之所属也:衡少善属文:项伯东向坐:置之坐上:停车坐爱风林晚:2.坐坐而待毙:王曰:"何坐?"曰:"坐盗":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但坐观罗敷:以手抚膺坐长叹:沛公不胜杯杓: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胜胜友如云:刑人如恐不胜:此时无声胜有声:故谴将守关者君安与项伯有故4.故故幸来告良两狼并驱如故扶苏以数谏故使子婴为相皆且为所虏何辞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窃为大王不取也5.为军中无以为乐且为之奈何为击破沛公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谢乃令张良留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使者谢罗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孙叔敖举于海:7.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杀人如不能举:举不胜举:为击破沛公军:沛公军霸上:8.军从此道至吾军:李广军极简易:勇冠三军:五.词类活用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2、吾得兄事之:3、头发上指:4、常以身翼蔽沛公:5、道芷阳间行:6、间至军中:7、持剑盾步走:1、沛公军霸上:2、籍吏民,封府库:3、范增数目项王:4、道芷阳间行:5、刑人如恐不胜: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7、若入前为寿:8、沛公欲王关中:9、秦地可尽王也: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1、项伯杀人,臣活之: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4、常以拔剑撞而破之:15.此王秦之续耳:16.君安与项伯有故?:17.此其志不在小:18.大行不顾细谨:19.素善留侯张良:六.特殊文言句式1.亚父者,范增也2.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此亡秦之续耳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籍何以至此?7.今日之事何如?8.沛公安在?9.大王来何操?10.何辞为?11.玉斗一双,白璧一双12.具告以事13.因击沛公于坐14.长于臣15.若入前为(之)寿16.急击(之)勿失(时机)17.竖子不足与(之)谋18.加彘肩(于其)上1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若属今为之虏矣七.固定文言结构1、孰与君少长?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3、军中无以为乐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八.写出成语并释义1.秋毫不敢有所近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劳苦而功高如此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5.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答案篇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6、不者(“不”通“否”,否则)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8、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二、偏义复词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2、孰与君少长?(“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三.古今异义词: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5、亡去不义(古:离开;今:往,前往)6、所以谴关守将者……(古:……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沛公);今:现在的人)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四.一词多义项伯东向坐(坐着)置之坐上(座位)停车坐爱风林晚(因为)1.坐坐而待毙(坐守)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株连受罪但坐观罗敷:因由于以手抚膺坐长叹:徒空吾属今为之虏矣(类、们)1.2.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司命之所属也(掌管)衡少善属文(撰写)沛公不胜杯杓(经得起)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3.胜胜友如云(有才智、高明的)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鸿门宴》知识巩固及练习含答案

《鸿门宴》知识巩固及练习含答案

《鸿门宴》知识考点、热点回顾通假字1. 距一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 内一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3. 要一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一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 蚤一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 郤一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 不一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 坐一座: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古今异义1. 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省份名。

2.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省份名。

4.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省份名。

5. 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6. 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 于是古:在这件事上(这种情况下)今:表顺承8. 再古:两次今:第二次重点实虚词1. 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 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 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 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 若若入前为寿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讵能若是乎7. 然沛公默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然,籍何以至此8. 于向,对:贪于财货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 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10. 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处理对付:为之奈何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11. 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鸿门宴》知识巩固及练习(含标准答案)

《鸿门宴》知识巩固及练习(含标准答案)

《鸿门宴》知识巩固及练习(含答案)————————————————————————————————作者:————————————————————————————————日期:23 《鸿门宴》知识巩固一 考点、热点回顾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 坐─座: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

古今异义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省份名。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省份名。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省份名。

5.婚姻 古:儿女亲家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于是 古:在这件事上(这种情况下)今:表顺承8.再 古:两次今:第二次重点实虚词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 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 若 若入前为寿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讵能若是乎7. 然 沛公默然4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然,籍何以至此8.于 向,对:贪于财货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 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处理对付:为之奈何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基本知识理解练习答案解析.docx

《鸿门宴》基本知识理解练习答案解析.docx

.《鸿门宴》基础知识答案〖文学常识〗1、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的体例包括本纪(记载历代统治者的政绩)、世家(是各国诸侯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书(记载各国的典章制度)、表(则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五个部分,共130 篇, 52 万字,作者自陈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倾注毕生心力完成的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浓烈的爱憎情感融于平实朴素的叙述描写之中,作者善于把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文笔生动,感情浓烈,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真切可感。

《史记》一书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北宋朝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合称为“史学双璧” 。

〖文言基础整理〗一、通假字1、皆为龙虎,成五采.[通“彩”,彩色]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通“俱”,全部].3、张良出,要.项伯。

[通“邀”,约请]4、距关,毋内诸侯。

[通“拒”,把守;通“纳” ,接纳]..5、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通“挡,抵挡]6、沛公奉.卮酒为寿[通“捧”,捧着].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反].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王。

[通“早”,早点]9 、令将与臣有郤.。

[通“隙”,隔、嫌怨]10 、因沛公于坐.。

[通“座”,座位]11 、不者,若属皆且所。

[通“否”,不然的].二、古今异1、沛公居山[古:指崤山函谷关以地区;今:指山省 ]..2、沛公奉卮酒寿,婚姻[ 古:儿女家;今:由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故;今:程度副,很、非常 ]..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因果 ]..5、将河北,臣河南[古: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河南省,河北省 ]....三、活用1、沛公霸上[ 扎,名作 ].2、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名作 ]3 、不可不.[告,名作]4、籍吏民,封府[ 造名册或登籍,名作 ].5、吾得兄事.之[侍奉,名作 ]6、范增数目.王[ 使眼色,名作 ]7、若入前寿[ 上前,名作 ].8、刑人如恐不[ ,名作 ].9、道芷阳行[ 取道,名作 ] [ 从小路,名作状 ].10 、伯乃夜之沛公[ 在夜里,名作状 ]..11、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待兄那,名作状]12、日夜望将至[每日每夜,名作状 ]..13、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的翅膀,名作状 ].14、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名作状 ].15、与樊⋯⋯四人持盾步.走[ 徒步,名作状 ]16、未有封侯之.[,作名 ]17、素善留侯良[与⋯⋯交好、友善,形作].18、秋毫不敢有所近.[ 接触,沾染,形作 ]19、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形作名 ].20、君安与伯有故.[ 老交情,形作名 ]21、拔撞而破.之[使⋯⋯破,使用法]22、伯人,臣活.之[ 使⋯⋯活,使用法 ]23、沛公旦日从.百余来王[使⋯⋯从,使用法 ]24、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 来,使用法]2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之王,即“封他作(秦地的)王”,使用法]四、一多1 、按( 1)王按而跽曰(《宴》)[握住 ].( 2)偃然按兵不(《荀子? 王制)》[抑,止住].( 3)既而以吴民之乱于朝,按.五人(《五人墓碑》)[追究,究]2、拔(1)庄拔起舞(《宴》)[拔出、抽出]..( 2)其后秦伐,拔石城(《廉相如列》)[攻克,攻占].( 3)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高出、超出].(4)是以先帝拔以陛下(《出表》)[提拔、拔].( 6)雁峰,皆峭拔.怪(《雁山》)[陡峭、高峻 ]3、辞(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宴》)[推辞](2)大行不,大礼不辞.小(《宴》)[回避,](3)如今人方刀俎,我肉,何辞.(《宴》)[告]( 4)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辞掉]4 、从( 1)良是从.沛公(《宴》)[跟随]( 2)沛公旦日从.百余来王(《宴》)[,使⋯⋯跟着]5 、当( 1)当是,羽兵四十万(《宴》)[正当⋯⋯候].(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王乎(《宴》)[抵]6、故( 1)君安与伯有故.(《宴》)[旧交情](2)故遣将守关者(《宴》)[特意].(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宴》)[所以]7 、( 1)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宴》)[起].( 2)人如不能(《宴》)[全、尽]..8 、内( 1)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通“ ”,⋯⋯ 去]( 2)少,帘内.一出[ 里面 ]( 3)内.无五尺之僮[ 内部,常指家内、国内]( 4)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方珍异[皇、帝王所居之所 ]9 、去(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宴》)[离开]( 2)沛公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宴》)[距离]10 、如( 1)人如不能(《宴》)[好像].(2)沛公起如.(《宴》)[往,到⋯⋯去](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习题带答案

鸿门宴习题带答案

鸿门宴习题带答案1、“鸿门宴”是在哪个历史时期发生的?答案: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时期。

2、“鸿门宴”的起因是什么?答案:刘邦先进入关中,项羽对此不满,因此设下鸿门宴,企图在宴会上杀死刘邦。

3、“鸿门宴”上有哪些重要人物?答案:刘邦、项羽、范增、张良、樊哙等。

4、在“鸿门宴”上,项羽和范增计划杀死刘邦,但是为什么没有成功?答案:项羽犹豫不决,范增的计划被张良和樊哙所阻止。

5、“鸿门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鸿门宴”标志着楚汉相争的开始,奠定了楚汉相争的基本格局。

6、“鸿门宴”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哪些影响?答案: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鸿门宴”被广泛地描绘和演绎,成为了许多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中的经典场景。

带传动习题与答案带传动带传动是机械传动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绕在两个轮子上的带作为传动元件,一个轮子为驱动轮,一个轮子为从动轮。

在两个轮子之间,通过摩擦力传递动力。

带传动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在机械传动中广泛应用。

带传动的类型带传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平带传动和V带传动。

平带传动结构简单,适用于转速较低、功率较小的场合;V带传动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适用于转速较高、功率较大的场合。

带传动的原理带传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摩擦力。

当带绕在两个轮子上时,带与轮子之间产生摩擦力。

当驱动轮转动时,带产生的摩擦力推动带沿轮子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从动轮转动。

带与轮子之间的摩擦力保证了带的紧绷状态,同时也保证了动力的传递。

带传动的优点1、结构简单:带传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安装,维护方便。

2、维护成本低:与其他传动方式相比,带传动的维护成本较低。

由于带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吸收冲击和振动,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3、适用于高速:带传动适用于高速运转,因为带与轮子之间的摩擦力较小,不会产生过大的热量。

4、适用于恶劣环境:由于带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防水性,因此适用于在恶劣环境中工作。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梳理2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梳理2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梳理2 (三)《鸿门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皆为龙虎,成五采通,(2)距关,毋内诸侯 通,通,(3)张良出,要项伯 通,(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6)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通,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2)卮酒安足辞(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4)旦日飨士卒(5)鲰生说我曰3. 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十分,极。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现代的人;当代的人。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军①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②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____________(2)谢①乃令张良留谢____________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____________(3)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____________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____________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____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素善留侯张良(2)籍吏民,封府库(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4)此亡秦之续耳(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7)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为①客何为者②窃为大王不取也③我为鱼肉④为击破沛公军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⑦吾属今为之虏矣⑧何辞为(2)因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因击沛公于坐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④蒙故业,因遗策⑤我欲因之梦吴越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鸿门宴》练习题+答案

《鸿门宴》练习题+答案

《鸿门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课内知识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D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③乃令张良留谢.④哙拜谢.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君王对女子的宠爱②幸好,幸亏③告辞④感谢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C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范增起,出,召项庄 D.张良出,要项伯【解析】A. 倍,通“背”。

B.蚤,通“早”。

D.要,通“邀请”。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C )A.籍何以至此 B.大王来何操 C.竖子不足与谋 D.沛公安在【解析】A.B.C.宾语前置 C.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4.下列各句中,“为”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B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何辞为.③为.之奈何④公为.我献之⑤为.击破沛公军⑥窃为.大王不取也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②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①被②呢,句末语气词,表疑问③【这个“为”有争议,可暂且不记。

观点一:读wèi,对,介词(全句翻译成“对这件事怎么办”);观点二,读wéi,做,动词(全句翻译成“怎么做这件事”)。

】④替,介词⑤替,介词⑥认为,动词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D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也..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C.所以..宫室,还军霸上..遣将守关者 D.封闭【解析】A.男女亲家 B.意外的变故 C.……的原因6.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鸿门宴》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鸿门宴》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鸿门宴》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都梁楚云飞今天心情不错。

他换了一身新军装,这种新制式美式军服是最近刚换发的,西服式翻领,系绿色领带、袖口上镶着代表校官阶级的黄色袖线,左胸上方佩着两排五颜六色的略表。

他自从给李云龙发去请柬后,便精心准备起来。

他知道李云龙城府极深,表面上称兄道弟,那张嘴像抹了蜜,却是个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人……副官报告:“团长,他们来啦。

”站在指挥部门口的楚云飞抬头望去,见三匹白马卷起一股黄尘风驰电掣般从远处奔来。

楚云飞一愣,才三个人?这李云龙胆大得没边了?李云龙带着两个卫士,三人都骑着缴获的东洋马,身穿关东军黄呢面皮大衣,足蹬高筒马靴。

①卫士们左右披挂着两支20响驳壳枪,斜挎着马刀,很是威风。

楚云飞带领一群校级军官站在门口等候迎接,他嘴角一动,漾出一丝冷笑,然后向前迎了几步。

双方都戎装在身,自然是按军人礼节相互敬礼,然后才是握手。

李云龙扯着大嗓门道:“楚兄啊,你可想死兄弟我啦。

不瞒你说,昨晚做梦还梦见老兄呢,咱哥俩喝得那叫热乎,谁知喝着喝着老兄你就翻了脸,用枪顶着我脑门,吓得我一激灵。

”“云龙兄是抬举我呢,连做梦都惦记我楚某。

”楚云飞也半真半假地开着玩笑。

厅堂里的宴席已经摆好,两人你推我让了半天才由李云龙坐了上座。

李云龙望着桌上丰盛的菜肴叹道:“楚兄不愧是大户出身,硬是会享福啊!兄弟我可是土包子,这些菜别说吃,连见也没见过。

”楚云飞道:“坦率地讲,山西菜上不得台面。

北方菜系说得过去的只有鲁菜,正巧我这儿有个山东厨子,手艺勉强说得过去,如今是国难时期,条件差一些,委屈云龙兄了。

”李云龙不等邀请便伸出筷子夹了一块水晶肘子放进嘴里,边嚼边让:“大家吃,大家吃,都别客气。

②虽说国难当头,饭总还是要吃的,兄弟我不怕别人说咱‘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云龙兄,闲话一会儿再叙,咱们先说点儿正事?”“楚兄有话尽管讲。

”“明说吧,楚某敬重云龙兄是条好汉,战争结束后,兄弟我想向阎长官保荐云龙兄去陆大深造,毕业后混块少将牌子不成问题。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整理习题(习题版)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整理习题(习题版)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整理习题(习题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距关,毋内诸侯(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3.要项伯4.不敢倍德5.不可不蚤来6.令将军与臣有郤7.因击沛公于坐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今义:2.亡去不义3.旧时与臣游4.约为婚姻5.所以遣将守关者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9.而听细说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1.与樊哙、夏侯婴等四人持剑盾步走12.再拜献大王足下三、归纳并总结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3.此其志不在小4.素善留侯张良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6.沛公今事有急7.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8.君安于项伯有故9.项伯杀人,臣活之10.吾得兄事之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12.籍吏民,封府库13.日夜望将军至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16.范曾数目项王17.若入前为寿18.寿毕,请以剑舞19.常以身翼蔽沛公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21.樊哙侧其盾以撞22.头发上指23.刑人如恐不胜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5.此亡秦之续耳26.大行不顾细谨,27.道芷阳间行28.拔剑撞而破之四、积累下列重要实词的一词多义:1、实词如①闻妻言,如被冰雪②天时不如地利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④万事如意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⑦空空如也⑧沛公起如厕⑨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意③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卒起不意(意料)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举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③举兵伐徐,逐灭之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戌卒叫,函谷举④举贤任能孙叔敖举于海⑤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⑦杀人如不能举⑧举世无双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哙拜谢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乃令张良留谢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幸妇女无所幸故幸来告良去: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故遣将守关者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因击沛公于坐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口技人坐屏障中王曰:“何坐?”曰:“坐盗。

鸿门宴练习题答案版(一)

鸿门宴练习题答案版(一)

鸿门宴练习题答案版(一)练习题:1. 鸿门宴的背景是什么?2. 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3. 鸿门宴上,范增为何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4. 张良在鸿门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的用意是什么?6. 项伯为何会保护刘邦?7. 鸿门宴后,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8. 鸿门宴对楚汉争霸的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1. 鸿门宴的背景是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据汉中、巴蜀等地。

而项羽则被封为西楚霸王,掌握中原地区。

双方势力逐渐形成对立,矛盾不断升级。

2. 在鸿门宴中,刘邦代表的是汉王势力,而项羽代表的是西楚霸王势力。

3. 范增认为刘邦有雄才大略,若不趁机杀掉,将来必成大患。

因此,他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以绝后患。

4. 张良在鸿门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事先得知范增的阴谋,提醒刘邦要提高警惕。

在宴会上,张良还与项伯结交,使得项伯愿意保护刘邦。

5. 项庄舞剑的用意是为了趁机刺杀刘邦。

然而,由于项伯的保护,项庄未能得手。

6. 项伯保护刘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项伯与张良有交情,不便下手;二是项伯认为刘邦并无反心,杀之无名。

7. 鸿门宴后,刘邦和项羽的关系表面上看并未恶化,但实际上已埋下仇恨的种子。

刘邦在鸿门宴上侥幸逃脱,更加坚定了争夺天下的决心。

而项羽则因为未能杀掉刘邦,导致后来的楚汉争霸愈发激烈。

8. 鸿门宴对楚汉争霸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鸿门宴使刘邦意识到项羽的威胁,从而更加努力争取天下。

其次,鸿门宴使得项羽失去了杀掉刘邦的最佳时机,为后来的楚汉争霸埋下了隐患。

最后,鸿门宴中的种种阴谋与算计,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以下是针对鸿门宴相关内容的详细解析:1. 鸿门宴的背景:楚汉争霸时期,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

刘邦和项羽分别代表了两个势力,争夺天下。

在此背景下,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据汉中、巴蜀等地,而项羽则被封为西楚霸王,掌握中原地区。

2. 鸿门宴中的势力对比:刘邦的汉王势力虽然暂时较弱,但他善于用人,广结善缘,得到了许多豪杰的支持。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资料讲解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资料讲解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鸿门宴》练习 (一)一、选择题1.选出"谢"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C.乃令张良留谢D.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2.选出"去"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欲呼张良与俱去A.去村四里有森林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C.相去四十里D.为汉家除残去秽3.选出每组句子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常以身翼.蔽沛公B.吾得兄.事之C.毕.礼而归之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字意思不同的一项()A.坐须臾,沛公起如.厕B.辍耕之.陇上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5.选出每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B.张良出,要项伯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6.选出每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C.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7.选出下列句中"为"字与例句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若属皆且为所虏C.窃为大王不取也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8.选出对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1)沛公欲王关(函谷关)中 (2)沛公居山东(太行山以东)时B.(1)范增说(shuì,劝告,劝说)项羽曰(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ǔ,说给他听)C.(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2)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脚下)D.(1)沛公之参乘(站在车右的警卫)樊哙者也(2)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不足与谋9.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②于是项伯复夜去③素善留侯张良④籍吏民,封府库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A.③/②⑤/①④/⑥B.①③④/②⑤/⑥C.①④⑥/②⑤/③D.③⑥/②⑤/①④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B.杀人如不能举.举:列举.C.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D.故.遣将守关者故:故意.【参考答案】1.B2.B3. C4.D5. C6. B7.A8. D9.A 10.A《鸿门宴》练习 (二)课内阅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基础知识答案〖文学常识〗1、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的体例包括本纪(记载历代统治者的政绩)、世家(是各国诸侯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书(记载各国的典章制度)、表(则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五个部分,共130篇,52万字,作者自陈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倾注毕生心力完成的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浓烈的爱憎情感融于平实朴素的叙述描写之中,作者善于把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文笔生动,感情浓烈,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真切可感。

《史记》一书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北宋朝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合称为“史学双璧”。

〖文言基础整理〗一、通假字1、皆为龙虎,成五采.[通“彩”,彩色]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通“俱”,全部]3、张良出,要.项伯。

[通“邀”,约请]4、距.关,毋内.诸侯。

[通“拒”,把守;通“纳”,接纳]5、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通“挡,抵挡]6、沛公奉.卮酒为寿[通“捧”,捧着]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违反]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早点] 9、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隙”,隔阂、嫌怨] 10、因击沛公于坐.。

[通“座”,座位]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通“否”,不然的话]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 [古: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今:指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非常] 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因果连词]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河南省,河北省] 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驻扎,名作动] 2、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名作动] 3、不可不语.[告诉,名作动] 4、籍.吏民,封府库 [编造名册或登记户籍,名作动] 5、吾得兄事.之 [侍奉,名作动] 6、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名作动] 7、若入前.为寿 [上前,名作动] 8、刑.人如恐不胜 [处罚,名作动] 9、道.芷阳间行 [取道,名作动] [从小路,名作状] 1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名作状]1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名作状]12、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名作状]..13、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的翅膀,名作状]1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名作状]15、与樊哙……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名作状]16、未有封侯之赏.[奖赏,动作名]17、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友善,形作动]18、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形作动]19、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形作名]20、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形作名]21、拔剑撞而破.之[使……破,使动用法]22、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使动用法]2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从,使动用法]2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让……进来,使动用法]2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之为王,即“封他作(秦地的)王”,使动用法]四、一词多义1、按(1)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握住](2)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压抑,止住](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究]2、拔(1)项庄拔.剑起舞(《鸿门宴》)[拔出、抽出](2)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攻克,攻占](3)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高出、超出](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提拔、选拔](6)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雁荡山》)[陡峭、高峻]3、辞(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推辞](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回避,计较](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告别](4)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辞掉]4、从(1)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跟随](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带领,使……跟着]5、当(1)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鸿门宴》)[正当……时候](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抵挡]6、故(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旧交情](2)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特意](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所以]7、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举起](2)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全、尽]8、内(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让……进去](2)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部,常指家内、国内](4)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皇宫、帝王所居之所] 9、去(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离开](2)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距离]10、如(1)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好像](2)沛公起如.厕(《鸿门宴》)[往,到……去](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比得上]11、胜(1)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尽、完全](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禁得起、能承受](3)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通“升”,高升](4)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胜过、超过](5)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项脊轩志》)[美景](6)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12、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道歉、请罪](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辞别](4)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谢绝](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诫、劝告]13、幸(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宠幸、宠爱](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幸亏](3)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驾临]14、意(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意图、意愿](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料想]15、卒(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士兵](2)冬,晋文公卒.(《秦晋殽之战》)[死](3)涕泣某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泛称差役](4)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完成、到……为止](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最终、终究](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苛刺秦王》)[通“猝”,突然,仓猝](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秋水》)[通“萃”,聚集]16、坐(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坐下](2)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鸿门宴》)[通“座”,座位](3)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犯罪](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因为]五、文言虚词1、而(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不译](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表修饰,不译](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用来]2、且(1)且.为之奈何[将,连词](2)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副词]3、然(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2)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样,代词](3)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词尾]4、为(1)客何为.者[做,动词](2)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担任,动词](3)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动词](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是,动词呢,语助词](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动词](6)军中无以为.乐[作为,动词](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介词;定下,制定,动词](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给,介词;成为,动词](9)为.击破沛公军[替,介词](10)为.之奈何[对,介词](11)若属皆且为.所虏[被,介词]5、以(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把,介词](2)不然,籍何以.至此[凭,介词](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拿,介词](4)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来,连词]6、因(1)不如因.善遇之[趁机,介词](1)因.击沛公于坐[趁机,介词](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副词](1)因.招樊哙出[于是、就,副词]7、于(1)良曰:“长于.臣”[介词,比](2)复得见将军于.此[介词,在](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8、与(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和,连词](2)令将军与.臣有郤[跟,介词](3)臣请入,与.之同命[跟,介词](4)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动词]9、之(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这件事,代词](2)今者有小人之.言[的,助词](1)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动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七、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用“所……者”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表解释说明]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判断句,用“为”表示判断]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用“为”表示判断]10、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用“……耳”表肯定限制判断]11、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用“为”表被动]12、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用“为……所”表被动]13、珍宝尽有之[被动句,意念被动]14、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安在,在安,在哪里]15、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何操,操何,带了什么来]16、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何以,以何,根据什么]17、今日之事何如[宾语前置,何如,如何,怎么样]18、客何为者[宾语前置,何为,为何,干什么]19、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介词结构后置,于财货]2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