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5.实践与应用:本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使其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布置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情境创设:本案例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为主线,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态演变中的作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质活动频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还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真实的地理事例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地质构造判断地形地貌的形成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事例中感受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过程】【新课导入】师:同们,通过前面三章的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让我们一起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教师精讲】师: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呢?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呢?生(看书)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内力作用呢?请大家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自什么?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有何不同呢?(结合案例①播放录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的喷发”)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两种形式有什么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师:请一个同先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生1:我们小组认为,它们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能量都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行为动词是“分析”,认知内容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地理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阅读课本内容学会总结归纳能力。

③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做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引导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地壳运动相关内容的表格,结合内容适时插入动态变化和图片【布置作业】收集我们全椒县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的实例各一个,下周展示。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4.认识到保护地形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做五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采取问题导入、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询问方式、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多种方式使用。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1.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并回顾地表形态类型的基本知识。

2.通过问题导入,提出“地球上有那些不同的地形?”,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环节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教师通过讲解和ppt演示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1)以图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以多种角度、形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类型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

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地形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制定保护地形的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环节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保护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1.PPT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及其特征;展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高考第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高考第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2012届咼考一轮复习第13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咼考考点: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考点分析:1 •以典型地质地貌的景观图或模式图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

2•以区域图或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描述地貌特征,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策略。

3•剖析地貌的形成过程,推测地貌的演化趋势。

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_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___________ 、岩浆活动、_________ 。

其中,_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上升和下降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____________ 和巨大的______________二、外力作用1 •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主要表现形式。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岩浆岩、_____________ 、变质岩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教学过程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高考名师解析1.(2011年山东高考题)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①甲处平整士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A .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像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及对区域开发整治的掌握。

由图示可知,乙处有断层,不适于修建护坡堤;丙处位于地势较高的陡坡,应注重生态保护,而不应再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doc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doc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要求】1. 高考要求:(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热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地貌景观图、示意图等形式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3)从考核能力上看,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情分析】1.考点分布:2012山东卷基测44;2012浙江卷文综3-4;2012山东卷文综。

2.高考命题趋势:(1)以重要地形区、重大地质灾害、典型岩石的形成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地理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知识点。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联系汶川地震考查地震等灾害的成因、分布等知识。

(3)以热点地区区域地形区特征与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地质构造、地貌、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地质构造与找水、找矿、交通工程建设的关系,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

【自主学习】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热能。

2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____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________,B是________(或变质岩),C是______(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__________;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____________。

【学习探究】〖互助学习〗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分析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2.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4.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思路点拨〗点拨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主要内力作用例 1.读图回答(1)~(2)题。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

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
.喜马拉雅山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吗?
(提示) 不是。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堆积作用:在搬运
没有太大的变化?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意义:今天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化石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1
甲乙
图甲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B.地壳的垂直运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判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否为内力作用所致,应一是看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
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在我国西北地区也有类似于“女王头”的蘑菇石,它的形成与“女王头”有何异同?
甲乙丙丁
关于以上四图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丁图—
甲图表示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

乙图表示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
原来是晶晶。

上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是
.1,d
下列与此次海底火山活动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B.玄武岩
C
( )
.①②D.④⑤
本图对地壳物质循环的表述尚不够完整,以下有关完善本示意图的方案中,你认为最为合理的是。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考点解读考情分析现P067学生用书一、内力作用.能量来源1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①热能。

.表现形式及其作用2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结果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⑦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续表3.结果平缓。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微探究1 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一样吗?答案它们都是受河流流水作用而形成,但长江三峡位于上游,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长江三角洲位于下游河口,主要是受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分类 D是变质岩。

C?沉积岩、B岩浆岩(A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2.地质作用重熔再生。

?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固结成岩、自岩浆始至岩浆终,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1) 岩,其地质过程为冷却凝固。

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其地质过程(2) 为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

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其地质(3) 过程为重熔再生作用。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微探究2冷不能。

答案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转化成其他岩石,但其他岩石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P068学生用书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2.地壳运动的类型分析动方向续表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对地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的影响原等地貌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举例斯湾海岸的变迁①它们相伴发生相互关系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知能拓展】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1.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1)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性: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调查当地地表形态的演变历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球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象。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
3.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评价环节,我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自信、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2020年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年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第1部分 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1)地壳运动——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火山喷发是其最直观的表现,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3)变质作用:一般不会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 .地壳断陷集水 B .火山口集水 C .河流改道D .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 .湖区降水量加大 B .入湖径流增多 C .湖盆在加深D .入湖泥沙增多1.A 2.C [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

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

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

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1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1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质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学习目标】1.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表形态的塑造;培养综合思维,理解任何一种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加强区域认知,结合综合思维,站在人地协调观的立场,看待地表形态的演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和拥抱自然。

【重点难点】1.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2.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材案例导入: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位置原为古地中海,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开始隆起,若每年平均抬升速度一直为0.05cm/年(即0.0005m/年),而且都是从古地中海最深处-5000m处开始抬升,计算现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应为多少米?计算过程:(换算单位:米)。

40000000×0.0005-5000=15000(米)然而现在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处的珠峰高度为8844.43m,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说明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走进今天的课堂。

课前预习:1、外力作用有哪些?2、侵蚀地貌有哪些?堆积地貌有哪些?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如何?教材讲解:1、基本概念: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合作探究:(探究前,请三位同学选取课前的站点依次讲述各站点的地貌和材料,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

)丝路·寻美(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可以再分工合作) (1)小组核对导学案预习内容,突破疑点、难点。

(2)各小组组长选取讨论站点,结合站点所在位置、景观图片,探究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力量是什么?第一站:黄土高原区(展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黄土高原位置图、我国气候类型图)材料一:黄土高原上的土壤成分与当地基岩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由粉砂质沉积物组成,干燥时较坚实,遇水则容易分散。

2020版高考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 为背景,貌的内、其表现,中风力、高。

高考清单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1________。

(2)内力作用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12________和重力能。

(2)外力作用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②沉积岩的特点:地表分布最广泛,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可能有化石。

3.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矛盾关系。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19________,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于平坦。

从全球来看,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

命题角度一内力作用与地貌[经典例题]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B. 地壳运动C. 变质作用D. 风化作用[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

2. 图像信息获取地形信息——山地;岩层形态信息——向下弯曲。

3. 推理分析4. 知识调用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常见地貌图的判读及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小试牛刀] ________ [方法归纳]1. 针对性归纳:常见的内力地貌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变式训练](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回答1~2题。

1. 贝加尔湖形成于( )A. 地壳断陷集水B. 火山口集水C. 河流改道D. 滑坡阻断河流2.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 湖区降水量加大B. 入湖径流增多C. 湖盆在加深D. 入湖泥沙增多命题角度二外力作用与地貌[经典例题](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析考情 / 明方向考点地形对交通和聚落的频率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影响卷别2018·T6~72018·T9 卷Ⅰ2018·T8 2016·T7~92014·T4~ 62015·T10~11卷Ⅱ——2017·T9~ 11 ——卷Ⅲ2018·T6~ 7 ————海南卷2018·T14 2018·T152018·T22 2014·T17、 20 2016·T19~20第一讲创建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根源:主若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动垂直运动惹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得高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低不平变质作用不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外力作用1.能量根源:主若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要素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裂;总的趋势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为其余外力作用创建条是使地表件起伏状况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趋于缓和物进行损坏;常使被侵侵害作用水、冰川、空气等蚀掉的物质走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害地貌挪动风化或侵害的产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物;为聚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批物质聚积作用外力减弱或碰到阻碍物被搬运的物质聚积下来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 A 是岩浆岩; B 是堆积岩 ( 或变质岩 ) ; C是变质岩 ( 或堆积岩 ) 。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结;②外力作用( 或变质作用 ) ;③变质作用 ( 或外力作用 ) ;④重熔重生。

[ 名师讲解 ]【注 1】正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并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结果常常互相浸透、叠加在一同。

(2)在不一样的期间和不一样的地区,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①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①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①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③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

生物风化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2. 侵蚀: 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依据作用主体的不同分为:(1)流水侵蚀、溶蚀:【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强调的是红色地层和陡崖坡。

沉积的红色砂砾岩、屑岩随地壳抬升后,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崩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岩形成过程:层山块形成了丹霞地貌。

(2)风力侵蚀:()冰川侵蚀:3(4)海浪侵蚀:3. 搬运: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4. 堆积:当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减弱时,被搬运的物体逐渐堆积。

(四)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三类岩石的认识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分为:花岗岩(侵入岩),坚硬致密;玄武岩(喷出岩),常有气孔。

2.沉积岩:外力作用生成,沉积物在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特征: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3.变质岩: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二)掌握三大岩石的转化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变式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变式图一般可以发生变化的地方主要在两处:1.岩浆岩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成为沉积岩可以先变为沉积物,再经过固结成岩环节得到沉积岩。

2.(四)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沉积岩:位置越靠下,岩层越老;1. 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2.看岩浆岩:岩浆岩(侵入岩和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3.看变质岩:变质岩受岩浆岩影响而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5.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6.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7.①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堆积作用形成岩层),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②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岩层被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记住:岩层上升会被侵蚀,岩层下沉会被堆积。

③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五、地质年代表【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的演化:就是地球的历史,是指地球诞生之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包括地貌的演变、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发展等的历史过程。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和顺序。

)年龄(宇、界、系、统、阶、带。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地层表述单位;纪、世、期、时.【划分依据】: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

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

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

自然界放射性同位素种类很多,能够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较长的半衰期,那些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就蜕变殆尽的同位素是不能使用的;2、该同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可以分离出来并加以测定:3、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保存下来。

【金钉子】: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

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唯一标志。

【课堂练习】(2018年海南卷)如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 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地壳运动差异 D.外力侵蚀差异 C.冷凝环境差异 B.喷发物质差异A.【答案】1.D 2.C【解析】1.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D正确、AC错误。

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B错误。

故选D。

2.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C正确。

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ABD错误。

故选C。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3—5题。

3.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4.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5.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答案】3.B 4.C 5.C【解析】3.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对。

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

故选B。

4.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

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

故选C。

5.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

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

故选C。

(2019年天津卷·节选)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图1 图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

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分)【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题。

7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图年北京卷)2018(.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7.C【解析】7.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 错误;据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