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

合集下载

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

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

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将不同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其中,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备受关注。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而心理学则关注个体认知与情绪等非理性因素。

结合这两门学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心理学结合教学设计的意义、方法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

一、数学与心理学结合教学设计的意义数学与心理学结合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首先,数学与心理学结合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理性思维为主,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而通过心理学的方式,可以通过情感因素的引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数学问题中加入情境化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数学与心理学结合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情感因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学习效果与记忆有一定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数学与心理学结合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学科,而心理学研究了思维的运作方式。

通过结合这两门学科,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

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与心理学结合教学设计的方法数学与心理学结合教学设计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化教学的方式结合数学教学。

情感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因素的引导,通过创造情境、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绪。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设计数学教学任务。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个体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机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数学任务,以满足个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数学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数学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数学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有效地教导数学知识,教师需要了解数学学习与心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包括学习动机、认知发展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成绩和兴趣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

数学学习中,学生对自己是否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对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2.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在学习中追求成功和取得好成绩的动力。

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评估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取得实质性的成就感。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依据。

了解学生在不同认知阶段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发展水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提供适应性的学习支持。

1. 理解与应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通过注重实际问题的设计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形象思维学生在早期阶段更倾向于使用具象和操作性思维,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提供生动的教学材料、使用具体实例和教学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抽象问题。

三、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数学教育成功的关键。

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1.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教师应通过启发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读数学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读数学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读数学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在学习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意识到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门融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状态。

其次,我了解到数学学习中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举例来说,当学生感到焦虑、压力过大或者对数学学习感到厌倦时,他们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我知道了数学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存在差异,这也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和喜好。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我认识到数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不断积累和巩固知识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同时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的来说,学习数学教育心理学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发展。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
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心理学的重塑

数学教学心理学的重塑

数学教学心理学的重塑
近年来,数学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发展变革,催生出许多新观念、新
方法和新理念。

在数学教学心理学学科的重塑中,借助新的理论、实践和评估方法,寻求
合理和有效的数学教学心理学。

总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强调数学教学心理的客观性。

数学教学心理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理解,而不是
学习者的情感或态度,因此它应该从客观的角度来衡量。

例如,教师应该利用适当的测量
技术来衡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不是从情绪或态度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是强调数学教学心理的多元性。

数学教学心理除了考虑数学知识本身外,还需要
考虑学习者的个性、思维方式、学习环境等多个因素,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学会多种方法,
从多方面探索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多样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模式。

第三是强调复合性思维的重要性。

将复合性思维融入数学教学心理学中,可以更好地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
数学知识。

第四是强调数学教学心理的实效性。

基于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调整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第五是强调评估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诊断
和研究,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地优化数学教学心理。

总之,数学教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重塑过程中,可以将关注重点放在客观性、多元性、复合性思维、实效性和评估等方面,从而更好地认识学生,采取有效的数学教学
心理策略。

数学教学的教育心理学视角

数学教学的教育心理学视角

数学教学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与教育活动的学科,它关注着学习者的思维、情感、动机以及行为等方面。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

第一部分:认知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分支之一,它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在数学教学中,认知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比如通过分散学习和有针对性的复习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比如,在学前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观。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巧。

在中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和应用题,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三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方法,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心理。

结论: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指导。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策略数学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高中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策略成为了教师必须理解和应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数学教育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学科。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发展水平和情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应用1. 情感教育数学是一门需要深思熟虑和耐心思考的学科。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认知教育认知教育是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会性教育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数学学习也不例外。

教师应该重视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在学生之间搭建起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数学学习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学习策略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应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平面几何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面形状,并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平面几何的直观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辅导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辅导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辅导
教案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内容:数学学习心理辅导
教学步骤:
1. 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通过课堂观察和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包括学习态度、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等。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告诉他们数学学习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 鼓励学生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5.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设定小目标、给予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

6. 结语: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坚持努力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专业的数学教学与教育心理学

数学专业的数学教学与教育心理学

数学专业的数学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许多学生对数学教学抱有抵触情绪,觉得数学难以理解和应用。

因此,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数学专业的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和改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的科学。

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发展,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

首先,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教学方法的指导。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认知障碍。

例如,一些学生在空间几何概念上存在困难,而另一些学生则对抽象符号运算感到困惑。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比如,对于视觉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图形化的教学材料和实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

对于喜欢实践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与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需求。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状态对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教学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信心、学习目标和成就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情感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比如,教师可以提供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和操纵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和理解所学知识。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不同学生在学习策略上存在差异,某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使用记忆策略,而其他学生则更擅长于推理和推测。

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案

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案

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案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案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过程中,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文将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教案。

第一部分:认知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认知理论主张个体是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的,这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认知理论:1. 激发学生的前知识: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回顾他们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建立与新概念的联系,并提高学习效果。

2. 提供具体的实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几何中的平行线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铁路的平行轨道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认知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来构建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关图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并加以证明。

第二部分:情感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感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数学教学中的情感理论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并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下是一些应用情感理论的实践教案:1.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轻松、友好的教室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赞扬学生的努力和成就。

2. 提供个人化的学习支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例如,对于那些数学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或一对一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3

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3

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张兴华不久前拜读了郑毓信教授一篇论述变式理论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中国数学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并倡导“理论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给我许多启示。

由此想起了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实在也算得上是优秀的传统理论,因为多年来许多教师的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多半是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于实践的结果。

只是,近几年在理论上我们比较关注新课程理念,而数学教学心理学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也就是说,现在青年教师们已经缺失了数学教学心理学,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还没有置于科学理论的视角下。

数学教学心理学:经典课堂的永恒支柱我们不妨留意一下,近年来省级和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的数学教学论文中已经很少有“数学教学心理学”的核心词。

即使有,也是很成问题的。

最近常见到“表象”这个词,但多作表面现象讲,如“从表象看,……”列举了一些表面现象后说“……这些都是表象,透过表象,其实质是……”天哪!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留在脑中的形象……,怎么能望文生义说成是表面现象呢?再一个就是“变式”。

变式只是心理学理论沧海之一粟,不知什么时候引得大家的热捧和关注,谈得不少。

有上升为“变式理论”的,有总结为“变式教学模式”的,也还有解释为变化了的式子的,像45÷9=45×3÷(9×3)之类,只要式子变化了就是变式!学科教学心理学这块刚被开垦的处女地,现在又是杂草丛生,满目荒芜了。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每每经典的、引人注目的教学设计,在其背后都能找到数学教学心理学的内核。

我们不妨来看看张齐华老师“认识分数”的一个片段:一开始,通过分蛋糕和简短的讨论,让学生知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接着,张老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同样的长方形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2”。

学生折啊,涂啊。

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横着对折,涂出了其中的1/2:,有的学生竖着对折,涂出它的1/2:,有的斜着平均折成两份,涂出了它的1/2:,张老师指着这些不同形状的阴影部分问学生:“这些阴影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1/2?”学生一一回答:“我把这张纸横着对折,就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这一份当然是它的1/2。

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学教育

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学教育

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学教育我最幸福的时光就是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我的孩子给我力量,使我渡过难关。

有了孩子后才真正知道什么是爱,孩子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人为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

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数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

一、注重兴趣培养,激发数学学习动机;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分的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新课标的实施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识教育,激发学习的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顾钧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

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

因此,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这个适当的表达方法就是赏识,它包括肯定、赞美、表扬、鼓励以及宽容,学生的自信心、进取的锐气、活泼的灵性、开朗的性格都来自于赏识。

数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

数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

数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教育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数学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受到了教育心理学的广泛关注。

教育心理学为数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本文将从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角度探讨数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

一、学习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学习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和记忆力等认知过程,以及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等心理因素。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者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数学教育。

首先,学习心理学揭示了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积极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和思考等认知活动。

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问题和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学习心理学关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而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行为和方法。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如分解问题、归纳总结和自我评价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习心理学探讨了学习的评价和反馈。

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而反馈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提示和指导。

教育者可以通过及时的学习评价和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效果,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

二、发展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在数学教育中,发展心理学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数学学习发展的因素。

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合理安排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数学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数学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感到困难和压力的学科之一。

然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兴趣。

一、认知发展理论和数学教学的关系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认知上经历了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等发展阶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和运算。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合作学习和示范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二、动机与兴趣对数学学习的影响1. 动机和数学学习学习动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驱动力,对学习成果和学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有挑战性和情感价值的数学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兴趣和数学学习兴趣是个体对某种活动或学科的喜爱程度。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引入有趣的问题、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心态,提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投入和表现。

三、数学焦虑与解决策略1. 数学焦虑的影响数学焦虑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数学焦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焦虑情况,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

2. 解决数学焦虑的策略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焦虑:a. 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b.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c.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压力和评判,鼓励学生多次尝试和犯错,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四、数学学习困难与帮助策略1. 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数学学习困难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等。

数学教学心理学的重塑

数学教学心理学的重塑


厘 清 学 生认 知 基 础 。 动 态 中生 成 教 学 起 点 在
教学 起 点是 有 效 教 学 的起 跳 板 。 否正 确 设 定 课 堂 能
教 学 起 点 ,决 定 了 一 节 课 的 教 学 是 否 有 针 对 性 与 适 切 性 。 学 的起 点 分 为 “ 辑 起 点 ” “ 知 起 点 ” 厘 清 “ 教 逻 与 认 。 逻 辑 起 点 ” “ 知 起 点 ”实 现 逻 辑 起 点 和 认 知 起 点 的 平 与 认 , 衡 、 一 与 和谐 , 统 是教 学 走 向生 本 的基 准 线 。 行课 前 调 进
说 一说理 由
【 案例 】 有一种经历叫做 体验
为 了帮 助 学 生 建 立“ 吨 有 多 重? ” 1 的表 象 , “ 的 在 吨
认 识 ” 课 的教 学 中 , 者 设 计 的 教 学 过 程 概 述 如 下 : 一 教
一 、
找 一找 重量 的 感 觉
1掂 一 掂 1枚 硬 币和 1千 克 的 物 体 . 较 它们 的 重 . 比 三 角形 ? 相 邻 线 段 的 端 点 没 有 相 (

3你认 为 图( ) 看成 一 个三 角形 吗 ? 为什 么? . 8能 4 你 认 为 怎样 判 断 一 个 图 形是 不 是 三 角形 呢 ? ( . 强 调 :线 段 ” “ “ 、 围成 ” )
操作等操作活动 , 把学生 的眼 、 、 、 耳 手 脑都调 动起 来 , 使
大 脑 皮 质 的分 析 和 综 合 活 动 更 充 分 。 多 种 感 官 冲 击 表 让 象 , 表 象 更 具 深 刻 性 。 最 后 , 们 还 可 以 通 过 类 比联 让 我 想 。 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积累。 让

数学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

数学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

数学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数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数学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青少年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研究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研究青少年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青少年在数学学习中常常面临的问题包括:数学焦虑、自信心不足、兴趣缺乏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教师教学策略的心理学研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他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研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不同教学策略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是数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三、数学学习环境的心理学研究数学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刺激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数学学习的效果。

而单调乏味的学习环境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降低其学习动力。

因此,研究数学学习环境中的心理学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四、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心理学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工具逐渐应用于数学教学中。

研究表明,数字化学习工具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然而,数字化学习工具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研究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心理学问题是数学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以上不同方面的研究,数学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数学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环境,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

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

数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认知改变的数学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心理学的认知改变理论,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数学认知,提升数学学习成绩。

以下是一个教学设计示例:1. 引入情境:在引入数学知识之前,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个购物问题。

让学生看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了解学生认知:在学生进行数学解题前,通过小组讨论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特定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

3. 引导思考:设计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发现已有的数学认知错误,例如,通过提出与真实答案相反的错误答案,引发学生思考并找出错误。

4. 解决认知错误:在学生发现自己的认知错误后,通过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找到并纠正错误,理解正确的数学概念。

5. 实践与反思: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并在解题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并与之前的错误进行对比。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将心理学的认知改变理论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改变错误的数学认知。

教学设计二:情感引导的数学学习数学学习中,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借鉴心理学的情感引导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出以下教学步骤:1. 了解学生情感状态:在开始数学学习之前,通过观察、访谈或写日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发现其中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2. 设计情感引导活动: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设计针对性的情感引导活动。

比如,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学生焦虑,可以设计轻松有趣的数学游戏,缓解压力。

3. 情感反馈与疏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反馈,及时肯定和鼓励积极情感,同时疏导和引导消极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4. 共情与支持: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互信与共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通过情感引导的数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 研 教 技 学 究> 学 巧
数学教学通讯( 教师版 )
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罗 丽
西藏 自治 区 日喀 则地 区第一 高级 中学
870 500
姗 鬣 私撑 灿 缄 怫
全 提 期 一
面 高 望 0
正学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效 率 . 全 面 提 高 减 轧 嘛生 的发 展. 是 教 值得 欣慰 的 是 . 着 教 师 队 随
育 教 学 质 量 的基 本 要 求 . 实 施 素质 教 是
育 的 一 个 重 要 目标 . 是 减 轻 学 生 学 习 也
巨大 技 巧 在 于 集 中 与 保 持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 学 生 也 只 有 在 注 意 力 集 中 的 情 况 ”
伍 综 合 素 质 的 不 断 提 高 . 大 多 数 教 师 绝

重 的 需 要 和 自我 实 现 的 需 要.学 生作 为
活 生生 的个 体 .当然 也 离 不 开 这 些需 要
的 实 现.随着 社 会 的进 步 .物 质 条 件 的 不断丰富. 生理 需 要 基 本 满 足 的情 况 下 . 教 师更 应 该 关 注学 生 其 他方 面的 需要 .
2 世 纪 6 年 代 以 来 . 知 心 理 学 与 O 0 认

高 文 哟 到 自己 也 是 这 个 大 集 体 的 一 分 子 . 识 也

需 要 做 任 何 意 志 努 力 的 注 意 . 易 引 起 不
大 脑 疲 劳 :有 意 注 意 是 事 先 有 日 的 的 、 需 要 作 出 意志 努 力 的 注 意 .耗 能 多 . 易 引 起 大 脑 疲 劳 : 意 后 注 意 是 在 有 意 注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张兴华不久前拜读了郑毓信教授一篇论述变式理论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中国数学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并倡导“理论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给我许多启示。

由此想起了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实在也算得上是优秀的传统理论,因为多年来许多教师的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多半是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于实践的结果。

只是,近几年在理论上我们比较关注新课程理念,而数学教学心理学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也就是说,现在青年教师们已经缺失了数学教学心理学,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还没有置于科学理论的视角下。

数学教学心理学:经典课堂的永恒支柱我们不妨留意一下,近年来省级和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的数学教学论文中已经很少有“数学教学心理学”的核心词。

即使有,也是很成问题的。

最近常见到“表象”这个词,但多作表面现象讲,如“从表象看,……”列举了一些表面现象后说“……这些都是表象,透过表象,其实质是……”天哪!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留在脑中的形象……,怎么能望文生义说成是表面现象呢?再一个就是“变式”。

变式只是心理学理论沧海之一粟,不知什么时候引得大家的热捧和关注,谈得不少。

有上升为“变式理论”的,有总结为“变式教学模式”的,也还有解释为变化了的式子的,像45÷9=45×3÷(9×3)之类,只要式子变化了就是变式!学科教学心理学这块刚被开垦的处女地,现在又是杂草丛生,满目荒芜了。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每每经典的、引人注目的教学设计,在其背后都能找到数学教学心理学的内核。

我们不妨来看看张齐华老师“认识分数”的一个片段:一开始,通过分蛋糕和简短的讨论,让学生知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接着,张老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同样的长方形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2”。

学生折啊,涂啊。

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横着对折,涂出了其中的1/2:,有的学生竖着对折,涂出它的1/2:,有的斜着平均折成两份,涂出了它的1/2:,张老师指着这些不同形状的阴影部分问学生:“这些阴影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1/2?”学生一一回答:“我把这张纸横着对折,就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这一份当然是它的1/2。

”“我把这张纸竖着对折,就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的1/2。

”“我虽然是斜着折的,但是是把这张纸平均折成了两份,这一份虽然形状不同,但也是这张纸的1/2。

”张老师说,不管把纸怎样折,也不管折成的每一份是什么形状,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后来,认识1/4时,张老师给学生准备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纸,要求学生折一折,并涂出其中的1/4,学生折啊,涂啊,出现了这些情况:张老师又问学生:这里图形的形状也不相同了,阴影部分形状和大小也都不同,为什么都是原来这个图形的1/4。

学生一一回答,都是说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4。

最后老师总结道: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也不管涂色部分是什么形状,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1/4。

这样,学生对1/2、1/4分数的认识达到了概括化程度很高的理解。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运用了心理学变式原理!然而,当我私下里与老师们沟通时,却发现大家对这一片段的认识多着眼于当下时髦的学习方式的改善上。

有的说这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得好,折出那么多的1/2、1/4;有的说这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好,这是算法多样化,折法多样化,涂法多样化;有的说这是合作交流得充分。

有老师甚至不理解张老师两次运用变式的奥妙,觉得两次操作后两次发问几乎一样,是不是有重复和雷同感……他们不知道,张老师在这里两次运用了变式原理,而两次的着眼点不同,第一次用同一张纸,第二次用不同的纸。

那什么是变式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抽象的概念需要熟悉广泛、众多的事物才得以形成。

变式就是从不同角度组织感性材料,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越来越高的概括化程度。

张老师是深谙此理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认识1/2、1/4,变换非本质属性,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折出、涂出各种形状的1/2、1/4,从而突出不管用什么纸折,不管怎样折,只要把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只要把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理论的光芒是普照的。

你真正掌握了变式原理,就可以普遍地运用于概念教学中。

比如学习垂直概念,教师开始往往出示标准的垂直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概念是表征得不错,但这一标准图形的提供,无形中就增加了概念的内涵:相交成直角的竖直、水平方向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而看到就不认账,这种错误的认识,常常影响到画垂线和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中画高,而张老师教学垂直,由于深谙变式原理,不仅提供垂直的标准式,而且提供垂直的各种变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不仅要画水平方向直线的垂线,而且要画出铅直方向的、斜方向的直线的垂线。

这样学生对互相垂直就达到了概括化的理解:不管直线方向如何,只要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互相垂直。

掌握教学心理的老师在概念教学中就可以自如地普遍应用变式,不懂得教学心理的老师只能是依样学样,机械克隆,如法拷贝。

在概念教学中,说到变式,常常还要说到“反例”。

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已把反例整合到变式中去了,请允许我在这里仍然沿用反例的说法。

什么是反例呢?反例就是故意变换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之质变为与之形似的他事物,在比较与思辨中反衬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准确地认识概念,在教学中反例常常和变式一并提供。

例如让学生辨析: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略)又如让学生辨析,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在梯形下面的括号里打√:(略)如果说,变式是多方面地从正面强化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话,那么,反例恰恰是从反面来反衬和激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我们再来看一个教学片段:面积单位(平方分米)的教学。

学生学过平方厘米,知道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而且已经形成了平方厘米的空间表象,之后我让学生用平方厘米度量相关图形的面积、邮票的面积,然后不露声色地让学生度量课始出现的镜框玻璃或凳面的面积,有的学生有点犹豫,有的学生还真的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厘米地度量,等到大家都觉得这样量很麻烦时,我问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说:最好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来度量,我趁势让学生创造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有学生创造出了平方分米,我就说:“好,就用平方分米。

”那什么是1平方分米呢?学生猜想(实际上是类比推理):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我随即出示一个平方分米的模型,橘红色的(这里还有感知原理),指着比划着说:“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这里,平方分米是什么形状的?(生答:正方形。

)它有多大?(生答: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这么大!)看清了吗?(生答:看清了。

)看清了,就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在脑子里面想:刚才看到的平方分米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全体学生闭眼回想。

)一会儿,我说:大家在脑子里留下了平方分米了吗?(学生仍闭着眼睛回想,答:留下了。

)留下了就把眼睛睁开。

现在请把信封里的平面图形拿出来(每个人的信封里预先都装着三四个正方形,边长1.2分米的、边长1分米的、边长0.8分米的……)我说:谁能很快地把平方分米挑出来。

很多学生都很快地把平方分米挑了出来,相互交流。

也有少数学生挑错了,我再引导纠正。

这个教学案例中实际上有五六个心理学原理: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如何引起联想,如何激发再造想象,如何组织首次感知,如何建立表象。

但是,课上下来,老师们却较多地关注闭眼回想的环节,都觉得让学生“先观察,再闭眼睛回想,又在一堆图形中挑出”特别好,说是把平方分米的意义教活了。

至于平方分米的颜色为何是显眼的橘红色,为何要闭眼,为何要挑图形,则不知底里!有的老师在后来自己的教学中竟也乐于让学生闭眼。

有一次在随意听课时,我就看到这种情况,老师教的是应用题。

通过例题教学,得出了一个数量关系式:总数量÷相对应的份数=平均数,课讲得很好!但是接着就见老师讲:请大家把这个数量关系式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在脑子里想一想,刚才我们观察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在脑子里留下来了吗?学生答:留下了。

老师说:留下了就把眼睛睁开。

天哪!我让学生闭眼回想是为了让学生把感知过的平方分米的样子留在脑子里,形成表象。

儿童认知概念是循着“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进行的。

数量关系式已是抽象规则,怎能再拽回到形象、表象的阶段,让学生闭眼回想呢?以上两个案例说明现在许多教师数学教学心理学的缺失。

尽管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是都是凭着教学经验而为。

当然,教学经验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这种经验没有经过理性思辨,并不能对学和教做出科学的解读,也就常常不具备一般意义。

正如上述认识分数教学,仅认识1/2、1/4可以如是拷贝,而不能普遍运用于概念教学中。

认识平方分米中的“闭眼回想”,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到处可用,而只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平方分米的表象,把它在脑子里留下来。

显然,我们的数学教学确实要置于数学教学心理学理论的视角之下了。

数学教学心理学关注什么说到这里,究竟什么是数学教学心理学呢?数学教学心理学有哪些内容呢?今天又准备怎样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呢?心理学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至今已有130年历史。

但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

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学科教学,尽管只有五六十年历史,但已成为学科教学的迫切需要。

小学数学的学与教,时刻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亟需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

数学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

这里不妨从奥苏伯尔的一段话说起,来略谈一二吧!关于学习的过程,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现在,我们不妨把这高度浓缩的一条原理化解开来,看看有哪些心理学原理,让我选择几条来重提一下。

第一,许多心理学原理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1.传统的认知心理学中的准备学习就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奥苏伯尔的认知心理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知总是通过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

”这样,探明新知赖以建立的相关旧知,使“新知之舟泊于其锚桩上”,就成为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前提了。

所以,教学某项新知前,教师应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探明:新知需要哪些旧知支撑,并且组织重现、唤起、激活,使学生学习新知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这便是认知心理学的准备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