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学思想
摘要:莱布尼茨区分和研究了理性的真理即必然性命题、事实的真理即偶然性命题,并在逻辑学中引入了“充足理由律”,后来被人们认为是一条基本思维定律。其设想把数学方法应用于逻辑,使逻辑推理变成纯符号的逻辑演算,为逻辑成为一种证明的艺术,且为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尽管其后来中断了这一研究,但却给逻辑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对后来数理逻辑的创建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被公认为数理逻辑的奠基人。
通用语言数理逻辑
一、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
生,皆知其为德国著名数学家,发明了几何微积分。但是,他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文学者,他的著作或者说《莱布尼茨全集》至今德国科学院还在整理,直到2050年才有望出齐。从某种意义上说,莱布尼茨是德国哲学和文化史中的一位源头性的人物,是人类近现代思想史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极为罕见的全才。
尔和霍布斯的思路建构所谓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用来代替自然语言的人工语言,它通过字母和符号进行逻辑分析与综合,把一般逻辑推理的规则改变为演算规则,以便更精确更敏捷地进行推理。也就是说,“通用语言”是一套表达思想和事物的符号
系统,利用这些符号可以进行演算并推出各种知识。在《论组合术》中,20岁的莱布尼茨曾立志要创设“一个一般的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所有推理的真实性要简化为一种计算。同时,这会成为一种通用语言或文字,但与那些迄今为止设想出来的全然不同;因为它里面的符号甚至词汇要指导推理;错误,除去那些事实上的错误,只会是计算上的错误。形成或者发明这种语言或者记号会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不借助任何词典就很容易懂它”1]1679年9月8日给惠更斯的信中他又写道,有一个“完全不同于代数的新符号语言,它对精确而自然地在脑子里再现即不同图形,依赖于想象的一切有很大好处。它的主要效用在于能够通过记号即符号的运算完成结论和推理,这些记号不经过非常精细的推敲或使用大量的点和线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因而不得不作出无穷多个无用的实验;另一方面,这个方法会确切而简单地所需要的结果。我相信力
学差不多可以象几何学一样用这种方法去处理。”2]
a=by 表述全称肯定命题即y为一未确定的系数,用以修饰b而使b成为a的一部分,同时提出双重否定为之肯定,即“非非a=a”,并由此演绎出一系列定理。为了进一步发展演绎,莱布尼茨还试图通过与属性组合的关系,用代数方法来描述四个直言命题,甚至对四个直言命题的表示法提出了方案。
命题:(1)a=a+a;(“+”表示逻辑相乘,下同);(2)如a=b且b=c,则a=c;(3)如a=b且b≠c,a≠c;(4)如a=b,且b
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思想
者。他继承霍布斯等人“思维就是计算”的思想,把逻辑的论证方式归结为“计算”—“我将作出一种通用代数,一切推理的正确性都将化归于计算”。
300年前用2个记号0和1的二进制算术来评注和阐述中国古代伏羲图的意义过程中,发现六十四卦图中的64个六爻排列恰好与从0到63的二进制数字一一对应。这一发现使他异常兴奋,立即用法文修改和补充1679年的文章手稿,并将这一法文文稿送交法国科学院院报6],莱布尼茨是把易图的“可能世界”严格化、精确化了。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设想,是构建一种理想化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把所有的推理都化归为计算,让所有推理的错误都成为计算的错误,以至最后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各种争论的问题。
的逻辑体系,而且现代形式逻辑也是按照他的这种设计思路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演绎作为逻辑的根本特征似乎是更加巩固和更加不可动摇了。肖尔茨对此评价说:“我们必须把这种对演算规则的真正作用的见解看做是莱布尼茨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并看做是一般人类精神的最精彩的发现之一。”[4]
辑”,而且他也看到了亚里士多德对这种“逻辑”的认识。他说“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逻辑来处理概率问题,因为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正位篇》中所做的也不亚于此……在这里,涉及的问题是要扩充
6]
的归纳逻辑,探究其原因,是科学的发展在莱布尼茨时代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支持现代归纳逻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程度,构造现代归纳逻辑的条件尚不具备,但莱布尼茨对所谓的“新逻辑”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和肯定,说明归纳逻辑在他理想的逻辑体系中占有与演绎逻辑同等重要的位置。莱布尼茨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无论是逻辑学,或是形而上学的发展,其理论均起到继承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其所处的17世纪,而被黑格尔抱怨为贫瘠的哲学时代,因而其思想极其珍贵的。
:
1]马玉珂.西方逻辑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张家龙.数理逻辑发展史-从莱布尼茨到哥德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4]杨百顺.西方逻辑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吕红香.徐锦中.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的助推器[j].重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