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1解析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教学课件ppt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教学课件ppt

0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实验技术
实验设计
1 2
实验目的与要求
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如元素定量分析和定性 分析。
实验原理
简述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原理,包括基本概 念、原子能级、跃迁等。
3
实验方案设计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制定实验方案,包括样 品制备、仪器设备与试剂选择、实验步骤等。
样品制备与测量
样品制备
干扰校正
对谱图中存在的干扰和重叠进行校 正,以提高元素识别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写
数据统计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 归纳,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结果评估
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如准确 性、重复性、灵敏度等,以反 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报告编写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
控制方法
针对不同的干扰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如光谱干扰校正、基体干扰校正等 。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数据处理
介绍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如数据平滑、背景扣 除、谱线识别等。
数据解析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谱线识别和定量分析计算, 得出元素含量结果。
结果表示与评价
介绍实验结果表示方法,如谱线强度与元素含量 的关系、定量分析结果的误差与置信区间等。
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原子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发 射出的光辐射进行元素分析的方法。
特点
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选择性强、适用范 围广等优点。
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和20世纪 初的初步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 的仪器和样品制备 技术的不断改进阶 段
20世纪20年代至50 年代的原子发射光 谱分析法的开创和 发展阶段

7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1解析PPT课件

7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1解析PPT课件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a.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 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 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 光光谱法(AF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XFS)等。
2020年9月28日
3
b. 分子光谱法:是由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 的 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 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红外光谱法(IR),分子 荧光光谱法(MFS)和分子磷光光谱法(MPS)等。
新型光源: 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直流等离子体喷焰、 微波感生等离子炬、空心阴极灯、辉光放电、激光探针等。
在正常的情况下,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它的能量是最 低的,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当原子受到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原子由 于与高速运动的气态粒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而获得了能量, 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处在 这种状态的原子称激发态。
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当外加的能量足够大时,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 缚力,使原子成为3; 黄绿
Li+ 浅红
K+ 紫色
Na+ 黄色
Sr2+ 猩红
1860年,Bunson和Kirechhoff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光谱分
析使用的分光镜。
1926年,盖尔拉赫提出了“内标法”才为光谱的定量分析
奠定了基础。
2020年9月28日
1
2020年9月28日
2
(1)光谱分析方法:
基于测量辐射的波长及强度。这些光谱是由于物质的 原子或分子的特定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根据其特征光谱 的波长可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强度与物质的含量有关, 可进行定量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课件

《原子发射光谱》课件
不同的样品类型和测量方法对样品制备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合适的样品制备方法。
样品溶解
样品溶解是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待 测样品中的目标元素充分溶解
在合适的溶剂中。
常用的溶剂有酸、碱、盐等 ,根据待测元素和样品的性
质选择合适的溶剂。
在溶解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 、压力、搅拌速度等条件,以 保证目标元素能够充分溶解在
归一化法
通过比较不同元素谱线强度的比例,消除基体效 应和物理干扰的影响。
Part
06
原子发射光谱的未来发展与挑 战
新技术应用
01
02
03
激光技术
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和高精 度特性,提高原子发射光 谱的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
微纳加工技术
将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小型 化、集成化,便于携带和 移动检测。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原子 发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 解析,提高分析准确性和 效率。
仪器改进与优化
高性能探测器
研发更灵敏、更快速响应的探测器,提高光谱信号的采集和解析能 力。
高效能光源
优化光源的稳定性和寿命,提高光谱信号的强度和可靠性。
自动化与智能化
实现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降低人为误差和操作 复杂度。
高温条件下可实现元素的完全蒸发和激发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需要使用高温电热丝,设备成本较高,且 对某些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佳。
火花/电弧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理 通过电火花或电弧产生的高温使 待测元素激发为光谱状态,通过 测量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
缺点 分析速度较慢,设备成本较高, 且对某些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佳。
应用范围

高教版仪器分析第七章.原子发射.ppt

高教版仪器分析第七章.原子发射.ppt

7.3 光谱定性分析
通过检查谱片上有无特征谱线的出 现来确定该元素是否存在。
灵敏线 最后线 共振线 分析线
谱线表,r:自吸;R:自蚀;
标准样品比较法--定性方法一
只要检查出某种元素两条以上的灵敏线,就 可判断该元素是否存在。
对测定复杂组分以及进行光谱定性全分 析--定性方法二
铁的光谱谱线比较法。
②光电法
作业: P224 第3、5、10题。
7.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 原理
基态
中外层的电子: 激发态(原子的激发电位,
电子伏1eV=1.602×10-19J )
电离(离子的激发电位) 失去一个电子,一次电离:一级电离电位 失去二个电子,二次电离:二级电离电位 失去三个电子,三次电离:三级电离电位
Mg元素能级图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十分不稳定的, 在极短的时间内(约 10-8s )便跃迁至基态 或其它较低的能级上,其辐射的能量可用 下式表示:
①棱镜摄谱仪
②光栅摄谱仪 主要部件:照明系统、准光系统、色散系统、投影系统。
3.检测器
Ⅰ感光板
△将感光板置于摄诺仪的焦面上,接受被分析试样的光 谱的作用而感光,再经过显影、定影等过程后,制得光 谱底片(谱片)。
谱线的黑度:
H=I·t
Ⅱ映谱仪 放大约20倍的谱线的像
Ⅲ黑度计(测微光度计) 测量谱片上谱线的黑度
光谱发射分析的基本依据
从识别这些元素的特征光谱来鉴别元 素的存在(定性分析), 可利用这些谱线的 强度来测定元素的含量(定量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一般步骤
试样→外界能量→气态原子→气态原子的外层电子激发 至较高的能级上→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极不稳定→跃迁到基态或较低能级→ 发射出特征光谱线→ 光(摄)谱仪→色散成光谱→ 检测器对光谱线进行检测(感光板) →光谱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根据辐射能量传递的方式,光谱方法又可分为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等。
(2)非光谱分析法: 不涉及光谱的测定,即不涉及能级的跃迁,而主要是利
用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引起电磁辐射在方向上的改 变或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利用这些改变可以进行分析。如折 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变化的分析方法。
2020/10/16
4
3、原子发射光谱定义:
根据物质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所发射的光谱来测定物 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原子发射 光谱分析法,简称发射光谱分析或光谱分析法。
主要用于元素的分析: 谱线波长(λ)—— 定性分析 谱线强度(I)—— 定量分析
2020/10/16
5
一、原子光谱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原理
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一 级电离电位。离子中的外层电子也能被激发,其所需的 能量即为相应离子的激发电位 。
2020/10/16
6
基态元素M
热能、电能 E
激发态M*
特征辐射
2020/10/16
7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 便跃迁至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级上。当原子从较高能级跃 迁到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级的过程中,将释放出多余的能 量,这种能量是以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的, 其辐射的能量可用下式表示:
辐射跃迁:
X* X E(h) : 光谱的记录
E=E2
E1
h
h
c
或=hc
E
h 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s) c 为光速(2.997925×1010cm/s)
① 量子化———— 线光谱 ② 光谱选律———— 元素的特征性
2020/10/16
8
二、发射光谱分析的过程
1.把试样在能量的作用下蒸发、原子化(转变成气态原子),并使气态 原子的外层电子激发至高能态。当从较高的能级跃迁到较低的能级时, 原子将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发射出特征谱线。这一过程称为蒸发、原子 化和激发,需借助于激发光源来实现。
新型光源: 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直流等离子体喷焰、 微波感生等离子炬、空心阴极灯、辉光放电、激光探针等。
Ba2+ 黄绿
Li+ 浅红
K+ 紫色
Na+ 黄色
Sr2+ 猩红
1860年,Bunson和Kirechhoff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光谱分
析使用的分光镜。
1926年,盖尔拉赫提出了“内标法”才为光谱的定量分析
奠定了基础。
2020/10/16
1
2020/10/16
2
(1)光谱分析方法:
基于测量辐射的波长及强度。这些光谱是由于物质的 原子或分子的特定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根据其特征光谱 的波长可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强度与物质的含量有关, 可进行定量分析。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a.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 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 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 光光谱法(AF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XFS)等。
2020/10/16
3
b. 分子光谱法:是由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 的 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 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红外光谱法(IR),分子 荧光光谱法(MFS)和分子磷光光谱法(MPS)等。
2.把原子所产生的辐射进行色散分光,按波长顺序记录在感光板上,就 可呈现出有规则的光谱线条,即光谱图。系借助于摄谱仪器的分光和检测 装置来实现。
3.根据所得光谱图进行定性鉴定或定量分析。 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当被激发后发射光谱线的波长不尽相同,
即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的波长,故根据这些元素的特征光谱就可以准确无 误的鉴别元素的存在(定性分析),而这些光谱线的强度又与试样中该元素 的含量有关,因此又可利用这些谱线的强度来测定元素的含量(定量分析)。
在正常的情况下,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它的能量是最 低的,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当原子受到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原子由 于与高速运动的气态粒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而获得了能量, 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处在 这种状态的原子称激发态。
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当外加的能量足够大时,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 缚力,使原子成为离子,这种过程称为电离。
2020/10/16
12
3、光源的种类
由于光谱分析任务的复杂性(如样品的种类不同,状 态的差别和待测元素的激发电位不同等各种情况),要想 使用一种光源满足各种不同的分析要求是困难的,因此, 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光源有很多种,且仍在不断地革新发展, 目前,光谱分析中的光源主要有:
火焰光源(最早使用); 电弧激发光源:直流电弧光 源(DCA);交流电弧光源(ACA); 高压火花光源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ES)
光学分析概论:
光学分析法主要根据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 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的。
光学分析法分类: 光学分析法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大类。
1854年,阿尔特提出光谱定性分析的概念。
焰色反应及离子的鉴定: Cu2+蓝色
方法:(1)看谱分析法 (2) 摄谱分析法 (3)光电直读光谱法
2020/10/16
10
4、仪器装置
光谱分析仪组成:激发光源、(分光系统)摄谱仪、检测系 统。
2020/10/16
11
一、光源
1、光源的作用: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解离、原子化和 激发跃迁而产生电磁辐射。
2、对光源的要求:光源常常对光谱分析的检出限、灵敏度 及准确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光源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A、有足够的激发温度,适合不同含量的元素分析。高灵敏 度的保证; B、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准确度的保证; C、光谱背景浅,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安全耐用,适应性 强。
2020/10/16
9
二、 分析过程
1、 样品的蒸发(原子化)与激发 2、 光谱的获得和记录 (1)分光: 将激发态原子所产生的光辐射经过色散,得到
按波长排列的光谱。 (2) 摄谱: 将获得的光谱记录在相谱上。 3、 光谱的检测
目的:(1) 检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定性 (2)测量谱线的强度——定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