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德育与美育 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概念 思维导图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概念 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4b4c83d4cc22bcd127ff0c04.png)
成 要
教 育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关系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素
的
教育者再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含义
含 义
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教 育 的
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 功 能
预期
显性功能 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中 国 封
1时期:汉代(官学、私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最高学府为太学);特点:察举制、征辟制
建
2时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社 会
汉 3时期:宋朝(书院)程朱理学成国学;内容: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形
孔子《论语》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与学生的关系:教学相长
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时教必有正业,
教
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学
原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失者也 则
循序渐进原则原则:学不躁、不陵节而施
育 学
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的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科 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 柯(《论共产主义》平行教育)、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化 教育学流派 阶
段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尔迪厄
文化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特普朗格、利特
教育学基础:德育篇(思维导图)
![教育学基础:德育篇(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cbef53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4.png)
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途径 德育方法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明理教育法
通过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经过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互动,让 他们悟明道德真谛,自觉践行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因材施教原则
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 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活动 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 织,使其优化为教育的合力前后连贯地进行,以获得最大的成效。
德育
德育原则
概念: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 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 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 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情境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法
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品德的方法
自我修养法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
制度育德法
通过构合理的学校制度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奖惩 法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德育与美育 思维导图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德育与美育 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c16f1570647d27284a73513b.png)
德 育 的
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锻炼法
方
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③注意检查 和坚持。
要求
法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陶冶法
①公平、正确、合 情 合 理;②发 扬 民 主 、获 得 群 众 支 持;③ 注 重宣传与教育
赞许、奖励
要求 表扬
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艺术美 现实美
内容
通过审美感知活动,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
通过审美鉴赏活动,发展审美判断力 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过程
小
学
美
形象性、情感性、活动性、差异性、创造性原则 原则
育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的 实
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途径和方法
施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德育美育
美 育
德 育 概 念
途 径 和 方 法
德 育 过 程
我 国 中 小 学 主 要 的 德 育 原 则
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
概
广义
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
念
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
专指学校德育,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一)内容的广融性
(二)环节的兼进性
特
(三)起点的多端性
点
(四)进程的重复性
(五)功能的实践性
(六)效果的渐进性
个体性功能 生存性功能、发展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最高等级)
功
社会性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5b1c024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4.png)
《教育学》第七章 德育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内容
1.政治素质
2.思想素质
3.道德素质
4.民主法制素质
5.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口诀:知情意行长反复,内部矛盾多交往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
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
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
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
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口诀:
陶行知教导一连串学生积极守纪律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实际锻炼法
(四)陶冶教育法
(五)道德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
1.语言说服法
2.事实说服法
二、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员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最基本的途径
第五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社会模仿模式
四、价值澄清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艺术美 现实美
内容
通过审美感知活动,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
通过审美鉴赏活动,发展审美判断力 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过程
小
学
美
形象性、情感性、活动性、差异性、创造性原则 原则
育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的 实
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途径和方法
施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德育美育
美 育
德 育 概 念
途 径 和 方 法
德 育 过 程
我 国 中 小 学 主 要 的 德 育 原 则
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
概
广义
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
念
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
专指学校德育,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一)内容的广融性
政治教育
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内 容
思想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理想教育,是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
道德教育
如何做人
法制教育
公民权利和义务,道德与法治
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是德育的基础
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处分
品德修养指导法
1.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慈相济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8.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要素/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门内部各方面之间 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 盾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德育内容/方法、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受教育 者自身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知
品德的基础、核心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概念
德国 席勒 《美育书简》首次提出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提倡
发展历程
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第一个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
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任务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环节的兼进性
特
(三)起点的多端性
点
(四)进程的重复性
(五)功能的实践性
(六)效果的渐进性
个体性功能 生存性功能、发展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最高等级)
功
社会性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
能
德育的教育属性(也称教育性)或价值属性
教育性功能
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即对其他各育的促进作用。
政治机构和政党理念
任
逐步提高学生辨别道德行为的能力
务
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概 念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
行
品德形成的关键和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情
动力、催化剂
具有多开端性
意
道德意志
基
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本 规 律
学生在活动 和交往中形 成思想品德 规律
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主
(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要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德 育 的
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锻炼法
方
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③注意检查 和坚持。
要求
法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陶冶法
①公平、正确、合 情 合 理;②发 扬 民 主 、获 得 群 众 支 持;③ 注 重宣传与教育
赞许、奖励
要求 表扬
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① 选 好 学 习 的 榜 样;② 激 起 学 生 对 榜 样 的 敬 慕 之 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①可接受性原则。树立榜样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水 平,使他们能
要求
榜样法
够、愿意接受;②真实性原则;③要多选择那些具有道德智慧的榜
原则
样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课外和校外活动
德
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育 途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径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
事实说服 语言文字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 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特
(3)具有科学 性 和 有 效 性,是 按 照 学 生 品 德 形 成 发 展 规 律 和 教 育 学、
点
心 理 学 原 理 组 织 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