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导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返回
本章的思考
1、简述课程是知识。 2、简述课程是活动。 3、简述课程是经验。 4、什么是课程功能?课程具有哪些课程功能?
5、为什么说课程传递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6、课程要传递什么知识?怎样传递?
返回
第三节
课程的功能
主要内容
• 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和选择培养人的。
课程的基本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能
课程的本体 功能
一、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 教学要求
• 课程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而产生的、发展的,培养人
是课程的本体功能,一旦离开了这个本体功能,课程便
不复存在。
• 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个人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
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一)基本思想及特点 教学要求
• 基本思想:认为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 形态的经验。 • 特点:A.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B.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 相结合的; C.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二)经验本位课程观的出现是一场革命 教学要求
•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有较强的合理性,与另外两种课程观 相比更加优越。 •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明确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突出了
学习者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地位。有利于解决
“教育中无儿童”的问题。
• 用经验定义课程本质观,有很强的概括性。
• 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并且逐渐地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 有两层含义:
• 1、课程内容是经验;
• 2、课程要让学习者亲身去经验。
三、经验本位观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意义
•第一,使用经验来定义课程本质,有更强的概括性。
第二,课程不仅仅是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 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 第三,课程是经验的命题,反映的是比“课程 是知识”更进步、更深刻的思想理论水平。
• 局限:
A、知识的学习架空了学生的发展;
B、强调基础而牺牲了完整;
C、强调学术而轻视实践; D、性质的含混。
§二、课程是经验
• 是在对课程是知识这一观点的批评与反思基础上出现和 形成的。 • 认为只有哪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 才称得上是课程。 •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
(二)知识本位课程观在中国-双基论
• 中国自清末民初近代化以来,所接受和引进的课程是在
知识本位课程观基础上形成的。
• 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就是 这种观点的表现。
是指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在我国, 被认为是中小学课 程的核心内容。
贡献与局限
• 贡献:
第一,双基论突出了科学知识的地位; 第二,双基论代表着符合教育发展方向。
• 3、课程传递方式是多样化的
(二)课程是对文化的选择 教学要求
• 课程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文化决定着课程, 选择着课程;另一方面,课程也对文化进行着选择。 • 1、课程对于文化的组织和创造,都是以选 择为机制实现的。 • 2、课程对于文化的选择必须不间断进行。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是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 关于课程本质研究的看法,比较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三种: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 ☆课程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说到底是由课程的功能决定的。 课程究竟在教育活动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人。
第二节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
一、经验的不同含义 教学要求
•从词的语义分析
(一)在中文里,有三层意思: 教学要求
• 第一,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
• 第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 第三,哲学名词。通常指感觉经验, 即感性认识。
(二)在英文里的意思: 教学要求
• 主要区别在于名词和动词的不同,形式是一样 的。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本章的参考与思考
本章的参考
本章的思考
本章的参考
1、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 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 出版社,1989. 4、廖哲勋著,《课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1. 5、【美】约翰· D· 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
• 关于课程的问题,其实都是问绕着培养人这
种本体功能展开的。
二、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教学要求
• 与教育的功能一样,课程的功能也是多重的。其中,课程的文化功 能更为重要。 • (一)课程是文化的传递
• 即传递什么,以及怎样传递?
• 1、传递主导和主流的、先进的和优势的文化
• 2、课程不仅传递客观精神文化,也传递主观精神文化
课程是经验
课程是活动
§一、课程是知识
• 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 的观点。 • 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思想,已经表达了将 课程看作知识的倾向。 •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 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
(一)基本思想及特点 教学要求
• 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 择的,并按照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加以编排。 • 特点: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凌驾 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
人 主体 课程
B.活动自身是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看得见,也比较容易把握和控制;
外在的客观对象和活动方式 通过主体活动内化为主观经验
活动的双重转换性
主体的主观经验也可以 “外化”为态度、动作方式、技能等”
C.活动一词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因而也更适合于解释课程。
总体评价
• 将知识看做课程的本质,带来了近代教育的巨大进步,直接承担了学校教 育的历史使命。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为课程设置了无法超越的藩篱:课 程即使是按照学习者的认识兴趣和认识可能精心设计,也仍然是外在于他 们的。----这是客观学科教材的思维方式。 • 用经验定义课程本质,有很强的概括性。随着这种课程本质观逐渐深入的 影响,各种各样重视学习者积极性、鼓励学习 者主动参与,肯定学习者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课程才日 益发展起来。----这是主观学习经验的方式。 • 从知识本位到经验本位,在课程发展和课程论的发展 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用活动定义课程本质,将视角转向二者交合处---活动, 正处于不断的研究与探讨之中。
• 第一,名词:经验、体验、经历、阅历。
• 第二,动词:经历、体验、感觉、遭受。
二、经验在课程、教学领域的使用 教学要求
(一)作为知识的同义语的使用 教学要求
• 将经验作为知识的同义语使用在国内相当普遍,
人们最常说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
是人类历史的经验、人类总体经验, 就是这个意思。
(二)作为名词与动词复合使用 教学要求
第三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课程的本质观的研究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
• 第三节
课程的功能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观的研究
• 关于课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无论是在我国,还是 在外国的课程理论的研究中,都没有达成共识。 • 在国内外,比较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 有三种:
课程是知识
C.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
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 D.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 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教学要求
物 对象
(二)用活动解释课程的优越之处
A.有利于改变课程工作者的视角,促使他们同时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 学习对象(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学生);
§三、课程是活动
• 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 • 这种观点比较新颖,正处于不断的研究与探讨之中。 •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种课程也强调全面性、即除了认 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 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一)基本思想及特点 教学要求
• 基本思想: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 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 特点: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B.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 这种观点形成比较早,并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 在世界范围内,近代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在这种观点影 响下建立起来的。 • 将课程理解为知识,教师容易把握,但 也容易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即强 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权威, 却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
教学要求
也就是指学科课程,目前, 这种课程观在国内仍然最 具代表性和广泛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