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五移动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9第三章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地计算
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固定床吸附器结构简单,但由于气体吸附过程是气—固传质,对任一时间或任一颗粒来说都是不稳定过程,因此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是非稳态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一般要涉及到物料衡算方程、吸附等温线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及热量衡算。
而在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净化设计中,由于所涉及到的物系是低浓度的气态混合物,且气量一般比较大,吸附热相对较小,因此可近似地按等温过程处理,可不考虑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方程(升温脱附除外)。
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简化了的方法进行近似计算,计算时往往提出如下假设:(1)气相中吸附质浓度低;(2)吸附操作在等温下进行;(3)传质区通过整个床层时长度保持不变;(4)床层长度比传质区长度大得多。
这些简化限制条件对目前工业上应用的吸附器来说,一般是符合的。
设计中较常采用的是希洛夫近似计算法和透过曲线计算法。
计算过程一般是在吸附剂的选择、吸附设备的选择和吸附效率确定之后进行的。
设计计算的任务是求出吸附器的床层直径和高度,吸附剂的用量,吸附器的一次循环工作时间,床层压降等。
下面首先介绍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
一、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在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中,一般是混合气体从床层的一端进入,净化了的气体从床层的另一端排出。
因此,首先吸附饱和的应是靠近进气口一端的吸附剂床层。
随着吸附的进行,整个床层会逐渐被吸附质饱和,床层末端流出污染物,此时吸附应该停止,完成了一个吸附过程。
为了描述吸附过程,提出了以下概念。
(一)吸附负荷曲线与透过曲线1. 吸附负荷曲线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个固定床吸附器,气体以等速进入床层,气体中的吸附质就会按某种规律被吸附剂所吸附。
吸附一定时间后,吸附质在吸附剂上就会有一定的浓度,我们把这一定的浓度称为该时刻的吸附负荷。
如果把这一瞬间床层内不同截面上的吸附负荷对床层的长度(高度)作一条曲线,即得吸附负荷曲线。
也就是说,吸附负荷曲线是吸附床层内吸附质浓度x随床层长度z变化的曲线。
床类的吸附分离
一 固定床的吸附分离及计算
当吸附波继续移动出现出口处吸附剂达到饱和的情况时(f), 此时表明床层中全部吸附剂均已饱和,与进料中吸附质的 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整个床层已完全失去吸附能力,所用 时间为тe。 床层内吸附负荷曲线表示了床层中吸附质浓度的分布情况, 可以直观地了解床层内的操作情况,这是重要的优点。可 是它虽然可通过实验测得,但毕竟非常麻烦,若是吸附剂 一小薄层一小薄层取出来分析吸附剂的吸附量,或者在实 验过程中从床层不同位置取样分析流体的浓度,不仅采样 困难,而且均会破坏床层的稳定或破坏流体的流速和浓度 分布。因此在评价固定床吸附剂的性能时,常采用吸附器 出口流出物中吸附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透过曲线。
床类的吸附分离
一,固定床吸附分离及计算 二,移动床吸附分离及计算
一 固定床的吸附分离及计算
1.固定床吸附器
它多为圆柱形立式设备,在内部支撑的格板和多孔板,放置 吸附剂成为固定吸附床层。当预处理的流体通过床层时, 吸附质被吸附在吸附剂上,其余流体由出口流出。
2.固定床吸附器的 优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吸附剂磨损少。 缺点:间歇操作,吸附和再生两过程必须周期性更换这样不 但需有备用设备,而且要较多的进出口阀门,操作十分麻 烦,为大型化,自动化带来困难。即使实现自动化,控制 的程序也是比较复杂的。 在吸附器内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床层要有一定的富余,需 要放置多余实际需要的吸附剂,使吸附剂耗用量增加。
理想吸附波形:吸附过程的吸附速率为无限大,也就是吸附 剂完全没有传质阻力时,则透过曲线将是一条树立的直线。
一 固定床的吸附分离及计算
实际情况下吸附阻力时存在的,吸附速率也就不可能无限大。 就形成了S形波曲线。 S曲线分析: 吸附传质阻力越大,吸附速率越低,传质区越大,S形波幅 越大,反之亦然。除了吸附过程的快慢外,流体通过床层 的流速,进料中溶质的浓度,吸附剂床层的高度都会对波 形产生影响;一般随床层高度的减少,吸附剂颗粒的增大, 流体通过床层流速的增大以及进料中吸附质初始浓度的征 稿,都会使破点出现的时间提前。
吸附过程
膨胀床与传统固定床的区别:
膨胀床 综合固定床和流化床优点,使吸附 颗粒按自身的物理性质相对稳定地处在床 层中的一定层次上实现稳定分级,而流体 保持以平推流的形式流过床层,同时吸附 颗粒间有较大的空隙,使料液中的固体颗 粒能顺利通过床层。 膨胀床中吸附剂粒子的混合程度低,吸附 效率高 膨胀床中液体流动接近平推流,吸附效率 高
4、膨胀床吸附操作
膨胀床吸附也称扩张床吸附,是将吸附 剂固定在一定容器中,含目标产物的液 体从容器底端进入,经容器下端速率分 布器分布,流经吸附剂层,从容器顶端 流出。整个吸附剂层吸附剂颗粒在通入 液体后彼此不在相互接触(但不流化) ,而按自身的物理性质相对地处在床层 中的一定层次上实现稳定分级,流体保 持以平推流的形式流过床层 。
膨胀床:有可调
节床层高度的调 节器,料液从床 底以一定流速(> 吸附剂最小流化 速率)流入时, 吸附剂床层膨胀, 调节器上升
6、模拟/移动床吸附操作
1)移动床 吸附操作中固相连续输入和排出吸附塔,与料液 形成逆流接触流动,从而实现连续稳态的吸附操 作。这种操作方法称移动床操作。 存在问题:吸附剂的磨损;固相出口的堵塞(为此 ,必须采用床层震动或用球形旋转阀等特殊装置) 移动床:料液从床层中部连续输入,固相自下向上 移动,被吸附的溶质p和不被吸附的溶质w从不同 的排出口连续排出。溶质p的排出口以上部分为吸 附质洗脱回收和吸附剂再生段。
图为12个固定床构成的模拟移动床,b1为某一时 刻的操作状态,b2为b1以后的操作状态。如将12个 床中最上一个看作是处于最下面一个床的后面(即 12个床循环排列),则从b1状态到b2状态液相的入 口和出口分别向下移动了一个床位,相当于液相的 入、出口不变,而固相向上移动了一个床位的距离, 形成液固逆流接触操作。 由于固相本身不移动而通过切换液相的入口和出 口产生移动床的分离效果,故称模拟移动床吸附。
移动床吸附模型工作原理
移动床吸附模型工作原理
移动床吸附模型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纯化气体或液体物质的工艺。
其工作原理基于吸附材料对目标物质的亲和力。
在移动床吸附模型中,通常使用有大量微小孔隙的吸附剂作为固定床,例如活性炭、沸石等。
移动床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包括进料区、吸附区、脱附区和废料排放区。
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进料:目标物质通过进料口进入移动床吸附装置,与吸附剂接触。
2. 吸附:目标物质在吸附剂的孔隙中被吸附。
吸附是一个物理或化学吸附过程,通过表面吸附力、亲和力或反应性吸附来实现。
3. 移动:吸附过程后,床层逐渐由进料区向脱附区移动。
这通常通过压力差、流体或机械等力驱动。
4. 脱附:当床层到达脱附区域时,目标物质需要从吸附剂中脱附出来。
这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减小压力或提供其他适当条件来实现。
目标物质通常以高纯度形式收集。
5. 废料排放:床层进一步移动至废料排放区,已脱附的废物可以被清除或处理。
移动床吸附模型的工作原理基于不同物质对吸附剂的亲和力不同,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该模型可根据物质的吸附特性进行调整,以达到所需的分离效果。
同时,移动床模型具有循环使用吸附剂的优点,可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吸附计算
一、 尾气中苯蒸气的浓度为0.025kg/kg 干空气(Y 0),欲在298K 、2atm 的条件下用硅胶吸附净化,固定床保护作用时间至少要90min ,设穿透点时苯的浓度为0.025kg/kg 干空气(Y B ),当固定床出口尾气中苯浓度达0.020kg/kg 干空气(Y E )时,即认为床层已耗竭,尾气通过床层的速度为1m/s(基于床的整个横截面积),试决定所需的床高/已知硅胶的堆积密度为625kg/m 3,平均粒径D p =0.60cm 平均表面积a=600m 2/m 3,在上述操作条件下,吸附等温方程式为:Y *=0.167X 1.5式中Y *:kg 苯/kg 干空气,X :kg 苯/kg 硅胶,假定气相传质单元高度H OG =51.0)DpG (a 42.1μG :kg/m 2·S 解:据题意:Y o =0.025kg 苯/kg 干空气,Y B =0.0025kg 苯/kg 干空气,Y E =0.02kg 苯/kg 干空气由于G S (Y o -0)=L S (X T -0) ∴TOS S X Y G L = 又∵Y *=0.167X T 1.5 (等温线方程) ∴Y O =0.167 X T 1.5 求得X T =0.282kg 苯/kg 硅胶求操作线方程:O S Y L ==025.0=0.08865 ∴Y=0.08865X 计算下列表中X 和Y *第一栏:由Y 0到Y E 分成若干段,平均分配。
第二栏:由操作线方程计算出。
第三栏:由吸附等温线计算出。
第四栏:由第一栏和第三栏计算出。
第五栏:由第一栏和第四栏计算出,用数值积分,梯形(上底加下底乘高除二),再加上上面栏的数据。
最后一个数据就是N OG (传质单元高度),N OG ×H OG =W a ,H OG 可以由题意计算出来。
第六栏:由于8866.5Y Y dY Y Y dY Y Y dY W W W YY *Y Y *YY *aB B E B B ⎰⎰⎰-=--=-8866.5Y Y dYN EB Y Y *OG =-=⎰因此将第五栏的数据都除以5.8866得第六栏的数据 第七栏:Y 0=0.025 计算H OG :∵Y 0=0.025kg 苯/kg 干空气,是质量比 计算其摩尔比,∴苯与干空气的摩尔比=03448.010205.329178025.04-⨯=空塔流速为1m/s ,将其化为标准态可得摩尔流速。
9第三章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地计算
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固定床吸附器结构简单,但由于气体吸附过程是气—固传质,对任一时间或任一颗粒来说都是不稳定过程,因此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是非稳态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一般要涉与到物料衡算方程、吸附等温线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与热量衡算。
而在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净化设计中,由于所涉与到的物系是低浓度的气态混合物,且气量一般比拟大,吸附热相对较小,因此可近似地按等温过程处理,可不考虑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方程〔升温脱附除外〕。
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简化了的方法进展近似计算,计算时往往提出如下假设:〔1〕气相中吸附质浓度低;〔2〕吸附操作在等温下进展;〔3〕传质区通过整个床层时长度保持不变;〔4〕床层长度比传质区长度大得多。
这些简化限制条件对目前工业上应用的吸附器来说,一般是符合的。
设计中较常采用的是希洛夫近似计算法和透过曲线计算法。
计算过程一般是在吸附剂的选择、吸附设备的选择和吸附效率确定之后进展的。
设计计算的任务是求出吸附器的床层直径和高度,吸附剂的用量,吸附器的一次循环工作时间,床层压降等。
下面首先介绍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
一、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在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中,一般是混合气体从床层的一端进入,净化了的气体从床层的另一端排出。
因此,首先吸附饱和的应是靠近进气口一端的吸附剂床层。
随着吸附的进展,整个床层会逐渐被吸附质饱和,床层末端流出污染物,此时吸附应该停止,完成了一个吸附过程。
为了描述吸附过程,提出了以下概念。
〔一〕吸附负荷曲线与透过曲线1. 吸附负荷曲线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个固定床吸附器,气体以等速进入床层,气体中的吸附质就会按某种规律被吸附剂所吸附。
吸附一定时间后,吸附质在吸附剂上就会有一定的浓度,我们把这一定的浓度称为该时刻的吸附负荷。
如果把这一瞬间床层内不同截面上的吸附负荷对床层的长度〔高度〕作一条曲线,即得吸附负荷曲线。
也就是说,吸附负荷曲线是吸附床层内吸附质浓度x随床层长度z变化的曲线。
9第三章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固定床吸附器结构简单,但由于气体吸附过程是气—固传质,对任一时间或任一颗粒来说都是不稳定过程,因此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是非稳态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一般要涉及到物料衡算方程、吸附等温线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及热量衡算。
而在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净化设计中,由于所涉及到的物系是低浓度的气态混合物,且气量一般比较大,吸附热相对较小,因此可近似地按等温过程处理,可不考虑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方程(升温脱附除外)。
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简化了的方法进行近似计算,计算时往往提出如下假设:(1)气相中吸附质浓度低;(2)吸附操作在等温下进行;(3)传质区通过整个床层时长度保持不变;(4)床层长度比传质区长度大得多。
这些简化限制条件对目前工业上应用的吸附器来说,一般是符合的。
设计中较常采用的是希洛夫近似计算法和透过曲线计算法。
计算过程一般是在吸附剂的选择、吸附设备的选择和吸附效率确定之后进行的。
设计计算的任务是求出吸附器的床层直径和高度,吸附剂的用量,吸附器的一次循环工作时间,床层压降等。
下面首先介绍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
一、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在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中,一般是混合气体从床层的一端进入,净化了的气体从床层的另一端排出。
因此,首先吸附饱和的应是靠近进气口一端的吸附剂床层。
随着吸附的进行,整个床层会逐渐被吸附质饱和,床层末端流出污染物,此时吸附应该停止,完成了一个吸附过程。
为了描述吸附过程,提出了以下概念。
(一)吸附负荷曲线与透过曲线1. 吸附负荷曲线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个固定床吸附器,气体以等速进入床层,气体中的吸附质就会按某种规律被吸附剂所吸附。
吸附一定时间后,吸附质在吸附剂上就会有一定的浓度,我们把这一定的浓度称为该时刻的吸附负荷。
如果把这一瞬间床层内不同截面上的吸附负荷对床层的长度(高度)作一条曲线,即得吸附负荷曲线。
也就是说,吸附负荷曲线是吸附床层内吸附质浓度x随床层长度z变化的曲线。
吸附方程式朗格缪尔Langmuir方程I型等温线
吸附方程式
弗罗德里希(Freundlich)方程(I型等温线中压部分) m kPn lg m lg k n lg P
lgm对lgP作图为直线
m-单位吸附剂的吸附量 P-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K,n-经验常数, 实验确定
吸附方程式
朗格缪尔(Langmuir)方程(I型等温线)
XT
ABP 1 BP
P1 P
V BVm Vm
V-被吸附气体在标态下的体积 P-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Vm-吸附剂被覆盖满一层时吸附气体在标态下的体积 B-吸附与解析速率常数之比
吸附方程式ຫໍສະໝຸດ BET方程(I、II、III型等温线,多分子层吸附)
V
VmCP
(P0 P)[1 (C 1)P / P0 ]
P 1 (C 1)P V (P0 P) VmC VmCP0
V-被吸附气体在标态下的体积 P-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0-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Vm-吸附剂被覆盖满一层时吸附气体在标态下的体积 C-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吸附速率
吸附过程
外扩散(气流主体 外表面) 内扩散(外表面 内表面) 吸附
吸附速率
外扩散速率
dM A dt
K yP (YA
YA*)
内扩散速率
dM A dt
K
x
P
(
X
* A
XA)
总吸附速率方程
dM A dt
K yP (YA
YA*
)
K x P
(
X
* A
XA)
1 1 m; 1 1 1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课后思考题解答5吸附
环境⼯程原理-环境⼯程原理课后思考题解答5吸附第五章吸附1、固体表⾯吸附⼒有哪些,常⽤的吸附剂有哪些,主要特性是什么,各有什么应⽤?答: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吸附⼒有分⼦引⼒和化学键引⼒。
分⼦引⼒,吸附⼒较弱,所以也称范德华吸附。
化学键引⼒⽐分⼦引⼒⼤得多。
吸附过程分可逆和不可逆。
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剂、硅胶吸附剂、活性氧化铝、沸⽯分⼦筛、有机树脂吸附剂等。
2、吸附平衡是如何定义的,平衡吸附量如何计算?答:吸附平衡是指在⼀定温度和压⼒下,吸附剂与吸附质有⾜够接触时间,吸附量与解吸量相等,载体中吸附质的浓度不再发⽣变化时,吸附即达到了动态平衡。
3、吸附等温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温度、吸附质分压对吸附是如何影响的?答:⽓相吸附过程中,操作温度、压⼒等均有影响,所以吸附平衡关系可以⽤不同的⽅法表⽰,通常⽤于等温条件下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与⽓相中吸附质分压的关系来表⽰,即q*=f(p),表⽰吸附容量与⽓相中吸附质分压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般,同⼀平衡分压下,平衡吸附量随着温度升⾼⽽降低。
⼀定温度下,平衡吸附量随⽓体压⼒的升⾼⽽增加,所以吸附-解吸循环操作⽅式通常是低温吸附,⾼温解吸;⾼压吸附,低压解吸。
4、Langmuir ⽅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程的形式和适⽤范围,⽅程式中的常数如何求解?答:假设:①吸附剂表⾯是单分⼦层吸附;②被吸附的分⼦之间没有相互作⽤⼒;③吸附剂表⾯是均匀的。
也可写为mm kq q p q p 1*+= 对于⼀定的吸附剂,其吸附容量是⼀定的,即q m ⼀定。
若以p/q*为纵坐标,p 为横坐标作*m 1k q p q kp =+图,可得⼀直线,该直线斜率为1/q m 。
5、BET ⽅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BET 吸附模型是在Langmuir ⽅程模型的基础上建⽴起来的,BET ⽅程是等温多分⼦层的吸附模型,其假设条件为:①吸附剂表⾯为多分⼦层吸附,吸附分⼦在吸附剂上按层次排列;②被吸附分⼦间没有相互作⽤⼒,每层的吸附服从朗格缪尔吸附模型;③第⼀层的吸附释放的热量为物理吸附热,第⼆层以上吸附释放的热量为液化热;④总吸附量为各层吸附量的总和。
固定床吸附计算
GS K yaP
Y1 Y2
Y
dY Y
*
传质单元数 (图解积分法)
传质单元高度
移动床计算
例:用连续移动床逆流等温吸附过程净化含H2S的空气。吸附剂为分 子筛。空气中H2S的浓度为3%(重量),气相流速为6500kg/h,假 定操作在293K和1atm下进行,H2S的净化率要求为95%,试确定:
固定床吸附计算
同样条件下
K1v1 K2v2 const.
01 v1 02 v2 const.
d1
d2
定义-动力特性
B1 Kv
B2
0
d
v
固定床吸附计算
吸附床长度
➢ 假定条件 等温吸附 低浓度污染物的吸附 吸附等温线为第三种类型 吸附区长度为常数 吸附床的长度大于吸附区长度
空气=6305 kg/h
Y2
9.75 6305
Y2
1.55
9.75
1630053
1.55
103
移动床计算
实验得到的平衡关系如右图
假定X2=0,从图得(X1)最大=0.1147
( LS
/
GS
)最小
0.03 0.1147
0.00155 0.0000
0.284
(LS / GS )实际 1.5(LS / GS )最小 1.5 0.284 0.372
固定床吸附计算
吸附床长度
L0
WA
L WE (1 f )WA
L0-吸附区长度 WA-穿透至耗竭的惰性气体通过量 WE-耗竭时的通过量 1-f-吸附区内的饱和度
吸附器的压力损失
1)图解计算
2)公式计算
Pg 3d p g D(1 )G '2
第三章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固定床吸附器结构简单,但由于气体吸附过程是气—固传质,对任一时间或任一颗粒来说都是不稳定过程,因此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是非稳态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一般要涉及到物料衡算方程、吸附等温线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及热量衡算。
而在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净化设计中,由于所涉及到的物系是低浓度的气态混合物,且气量一般比较大,吸附热相对较小,因此可近似地按等温过程处理,可不考虑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方程(升温脱附除外)。
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简化了的方法进行近似计算,计算时往往提出如下假设:(1)气相中吸附质浓度低;(2)吸附操作在等温下进行;(3)传质区通过整个床层时长度保持不变;(4)床层长度比传质区长度大得多。
这些简化限制条件对目前工业上应用的吸附器来说,一般是符合的。
设计中较常采用的是希洛夫近似计算法和透过曲线计算法。
计算过程一般是在吸附剂的选择、吸附设备的选择和吸附效率确定之后进行的。
设计计算的任务是求出吸附器的床层直径和高度,吸附剂的用量,吸附器的一次循环工作时间,床层压降等。
下面首先介绍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
一、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在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中,一般是混合气体从床层的一端进入,净化了的气体从床层的另一端排出。
因此,首先吸附饱和的应是靠近进气口一端的吸附剂床层。
随着吸附的进行,整个床层会逐渐被吸附质饱和,床层末端流出污染物,此时吸附应该停止,完成了一个吸附过程。
为了描述吸附过程,提出了以下概念。
(一)吸附负荷曲线与透过曲线1. 吸附负荷曲线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个固定床吸附器,气体以等速进入床层,气体中的吸附质就会按某种规律被吸附剂所吸附。
吸附一定时间后,吸附质在吸附剂上就会有一定的浓度,我们把这一定的浓度称为该时刻的吸附负荷。
如果把这一瞬间床层内不同截面上的吸附负荷对床层的长度(高度)作一条曲线,即得吸附负荷曲线。
也就是说,吸附负荷曲线是吸附床层内吸附质浓度x随床层长度z变化的曲线。
固定床吸附计算
0.00 ~0.00 0.0001 0.0005 0.0018 0.0043 0.0078
1 Y Y*
645 200 101 69 55 48.3 45.0
NOG=3.127
所以实际需要的分子筛
=0.372×6305=2345.5kg/h
(2)
( X1)实际
195 9.75 2345.5
0.079
移动床计算
(3)
Y1 dY
NOG Y2 Y Y *
图解积分法计算NOG
Y
Y*
0.00155 0.00500 0.010 0.015 0.020 0.025 0.030
固定床吸附计算
同样条件下
K1v1 K2v2 const.
01 v1 02 v2 const.
d1
d2
定义-动力特性
B1 Kv
B2
0
d
v
固定床吸附计算
吸附床长度
➢ 假定条件 等温吸附 低浓度污染物的吸附 吸附等温线为第三种类型 吸附区长度为常数 吸附床的长度大于吸附区长度
固定床吸附计算
固定床吸附计算
固定床吸附计算
固定床吸附计算
保护作用时间
➢
b v0
L(假定吸附层完全饱和)
➢ 希洛夫方程
b v0
L 0
K (L h)
a-静活度,%
S-吸附层截面积,m2
L-吸附层厚度,m
b-吸附剂堆积密度,kg/m3
v-气体流速,m/s
0 -污染物浓度,kg/m3
0 -保护作用时间损失;h-死区长度
GS K yaP
Y1 Y2
Y
dY Y
*
传质单元数 (图解积分法)
吸附动力学
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建立在吸附速率限制步骤上,包含吸附机理, 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2 k2 qe t qt 1 k2 qet
t 1 t 2 qt k s qe qe
qt
1
ln ( 1 t )
α为初始吸附速率常数,β是与吸附剂表面覆盖程度及化学吸附活化能有关的参数。
靳晓鹏
建工学院市政水 1520190356
Ta b l e o f C o n t e n t s
内容大纲
1
吸附动力学模型 吸附机理 扩散机理
2
3
拟一级动力学模型
qt=qe[1-exp(-k1t)]
ln(qe-qt)=lnqe-k1t
qt和qe分别是吸附平衡时刻t和吸附平衡时污染物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 K1为拟一级动力学模型的速率常数
1
Elovich动力学模型用于描 述污染物在非均匀固体吸 附表面的吸附行为,尽管 该模型并没有对吸附质与 吸附剂之间做任何明确的 机理假设,但此模型可描 述化学吸附过程动力学。
2
方 程 特 点
Elovich动力学模型揭示了 其他动力学方程所忽视的 数据的不规则性,适用于 反应过程中活化能较大的 过程。
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建立在膜扩散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吸附质的吸附反应速率与系 统中平衡吸附量及吸附量之间的差值的一次方成正比例关系
qt=qe[1-exp(-k1t)]
ln(qe-qt)=lnqe-kt
2 k2 qe t qt 1 k2 qet
t 1 t 2 qt k2 qe qe
q
k2为拟二级吸附速率常数
数,Ci表示边界层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吸附床 吸附过程穿透曲线 计算公式
吸附床吸附过程穿透曲线计算公式
吸附穿透曲线描述的是吸附剂对某种或多种吸附质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通常,穿透曲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穿透阶段:在吸附剂开始接触吸附质时,吸附剂迅速吸附大量的
吸附质。
这一阶段的吸附量与时间成正比。
2.平衡阶段:在穿透阶段之后,吸附剂表面已经接近饱和,吸附速
度逐渐降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3.解吸阶段:当吸附剂表面已经完全被吸附质覆盖时,解吸过程开
始,吸附质从吸附剂表面释放出来。
在穿透曲线的绘制过程中,横坐标通常是时间,纵坐标通常是吸附量或者穿透浓度。
至于吸附穿透曲线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来推导。
通常,这种公式会包含一些参数,如吸附剂的表面积、孔容、吸附质的扩散系数、吸附剂和吸附质的相互作用能等。
这些参数需要通过实验测定或者根据物质性质进行估算。
在理论研究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经验模型来描述吸附穿透曲线,如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通过拟合实验数据来预测吸附行为,但并不能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因此,针对具体的吸附过程和实验条件,可能需要结合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来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简述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的过程
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分离技术,它在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的过程,包括其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关键参数和优势等内容。
一、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的基本原理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是利用吸附剂对混合气体或混合液中的组分进行选择性吸附,从而实现组分的分离。
其基本原理可概括为:通过物料的逐步移动,使吸附剂经历一系列的吸附、解吸和再生过程,最终实现对混合物的有效分离。
二、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的工艺流程1. 进料阶段:混合气体或混合液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系统。
在此阶段,吸附剂处于空气状态,等待进料。
2. 吸附阶段:混合气体或混合液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通过吸附剂层,使其中的一部分组分被吸附,而其他组分通过吸附剂,完成吸附分离过程。
3. 解吸阶段:当吸附剂饱和时,需进行解吸操作,将已吸附的组分从吸附剂上解吸出来,此时通入适量的解吸剂,使吸附剂重新恢复吸附能力。
4. 再生阶段:解吸后的吸附剂需要进行再生操作,将解吸剂脱除并进行处理,使吸附剂重新恢复至吸附状态。
5. 排放阶段:再生后的吸附剂重新恢复至吸附状态,等待下一轮的进料。
以上过程循环往复,实现了对混合气体或混合液的有效分离,从而达到了提纯、浓缩等目的。
三、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的关键参数1. 吸附剂: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对于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过程至关重要,吸附剂的种类、粒度、孔径大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分离效果。
2. 进料条件:包括混合气体或混合液的成分、流量、温度、压力等因素,这些条件将影响到吸附剂的选择和操作参数的确定。
3. 操作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速、再生剂的使用量等操作参数的选择和控制,决定了整个分离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四、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的优势1. 高效、节能: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操作参数和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高效的分离效果,同时减少能耗。
2. 适应性强: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适用于各种气体、液体混合物的分离,且对进料条件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移动床吸附装置的工艺流程
移动床吸附装置的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移动床吸附装置是一种利用吸附剂对流体中的组分进行分离和提纯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
10第三章第五节移动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第五节 移动床吸附过程的计算在移动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中,吸附剂固体和气体混合物均以恒定速度连续流动,它们在床层任一截面上的浓度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气液在吸收塔内的吸收相类似。
移动床吸附过程的计算主要是吸附器直径、吸附段高度和吸附剂用量的计算。
我们可以仿照吸收塔的计算来处理问题,同时由于我们所进行的是低浓度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处理,可以按照等温过程对待。
为了简化计算,只讨论一个组分的吸附过程。
一、移动床吸附器直径的计算移动床吸附器主体一般为园柱形设备,和吸收塔计算塔径的公式相同: (3-53) 式中 D ——设备直径,m ;V ——混合气体流量,m 3/h ;u ——空塔气速,m/s 。
与吸收计算一样,在吸附设计中,一般来说混合气体流量是已知的,计算塔径的关键是确定空塔气速u 。
一般移动床中的空塔气速都低于临界流化气速。
球形颗粒的移动吸附床临界流化气速可由下式求得: (3-54) 式中 u mf ——临界流化气速,m/s ;μV ——气体粘度,Pa ·s ;ρV ——气体密度,kg/m 3;d p ——固体颗粒平均直径,m ;R emf ——临界流化速度时的雷诺准数,由下式求得:式中 A T ——阿基米德准数,由下式求取:式中 ρs ——吸附剂颗粒密度,kg/m 3。
若吸附剂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则其平均直径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x i ——颗粒各筛分的质量分率,%;d pi ——颗粒各筛分的平均直径,m ; u V D π4=v p V emf mf d R u ρμ=5.022.51400T T emf A A R +=)(23v s v v p T g d A ρρμρ-=∑==n i pi i p d x d 11d 1、d 2——上下筛目尺寸,m 。
计算出临界流化气速后,再乘以0.6~0.8,即为空塔气速u ,再代入(3-35)式,求出塔径D 。
二、移动床吸附器吸附剂用量的计算(一)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与吸收操作相类似,只是以固体吸附剂代替液体吸收剂。
移动床吸附理论简介
移动床吸附理论简介移动床吸附理论简介固定床吸附分离设备是间歇操作,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易于掌握,有一定的可靠性,常被中、小型生产装置所采用。
但固定床切换频繁,是不稳定操作,产品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且生产能力小,吸附剂用量大。
因此,如何使间歇操作过渡到连续操作,以便大型化及自动化,成为化工生产的方向。
在移动床吸附器中,由于固体吸附剂连续运动,使流体及吸附剂两相均以恒定的速度通过设备,任一断面上的组成都不随时间而变,即操作是连续稳定状态。
为了达到许多理论级的分离,故采用逆流操作。
因为如果采用两相并流,则最好的结果只能是流出的两股流体之间达到平衡,只相当于一个理论级。
以下的讨论以逆流操作为限。
图 I为一移动床吸附装置,是用由椰壳或果核制成的致密坚硬的活性炭,进行轻烃气体分离而设计的,称为“超吸附器”。
设备高约20~30m,分为若干段,最上段为冷却器,是垂直的列管式热交换器,用于冷却吸附剂,往下是吸附段、增浓段(精馏段)、气提段,它们彼此由分配板隔开。
最下部是脱附器,它和冷却器一样也是列管式的热交换器。
在塔的下部还装有吸附剂流控制器,固体颗粒层高度控制器以及颗粒卸料阀门及其封闭装置。
塔的结构可以使固相连续,稳定的输入和输出,气固两相接触良好,不致发生沟流或局部不均匀现象。
超吸附器的工作原理如下:经脱附后的活性炭从设备顶部连续进入冷却器,使温度降低后,经分配板进入吸附段,再由重力作用不断下降通过整个吸附器。
在吸附段与气体混合物逆流接触,气体中易被吸附的重组分优先被吸附,没有被吸附的气体便从吸附段的顶部引出称为塔顶产品或轻馏分。
吸附了吸附质的活性炭从吸附段进入增浓段,与自下而上的气流相遇,固体上较易挥发的组分被置换出去,置换出来的气体向上升,吸附剂离开增浓段时,就只剩下易被吸附的组分,这样在此段内就起到了“增浓”作用。
吸附剂进入气提段后,此时吸附剂富含易吸附的组分,被蒸气加热和吹扫使之脱附,部分上升到增浓段作为回流,部分作为塔底产品。
吸附常用公式
吸附常用公式:一.Freundlich 等温式:n /1kc q =或c lg n1k lg q lg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一般认为:1/n 的数值一般在0与1之间,其值的大小则表示浓度对吸附量影响的强弱。
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1/n 在0.1~0.5,则易于吸附;1/n>2时难以吸附。
k 值可视为c 为单位浓度时的吸附量,一般说来,k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K i/n 吸附容量 吸附强度。
二.Langmuir 等温式:bc 1bc q q e +=或(1)e e q 1c 1b q 1q 1+⋅=或(2)b q 1c q 1q c ee +=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q e 饱和吸附量mg/g一般c 值<1时采用(1)式;c 值较大时采用(2)式。
符合Langmuir 等温式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的吸附活化能一般在40~400kJ/mol 的范围,除特殊情况外,一个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应该是放热过程,饱和吸附量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其值大小与吸附剂、吸附质的本性及温度的高低有关,b 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而且b 具有浓度倒数的量纲。
三.颗粒内扩散方程:5.0t k q ⋅=q 为t 时刻的吸附量mg/g ;t 为吸附时间(min);k 为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mg·g -1·min -0.5)四.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t q 1q k 1q t e2e 2+⋅=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五.二级动力学方程:t k q 1q q 1'2ee +=-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 六. Lagergren 方程(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n(q e -q)=lnq e -k 1t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 -1)七. 二级反应模型:tc k 11c c 0'20⋅⋅+= c 0、c 分别为溶液中初始及t 时刻溶液的浓度(mg·L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L·mg -1·min -1)当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时,t 与ln(q e -q) 成直线关系,并通过坐标原点;Mckay 等人认为,当t 0.5 应与q 成直线关系且通过原点时,则说明物质在颗粒内扩散过程为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移动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在移动床吸附器的吸附操作中,吸附剂固体和气体混合物均以恒定速度连续流动,它们在床层任一截面上的浓度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气液在吸收塔内的吸收相类似。
移动床吸附过程的计算主要是吸附器直径、吸附段高度和吸附剂用量的计算。
我们可以仿照吸收塔的计算来处理问题,同时由于我们所进行的是低浓度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处理,可以按照等温过程对待。
为了简化计算,只讨论一个组分的吸附过程。
一、移动床吸附器直径的计算
移动床吸附器主体一般为园柱形设备,和吸收塔计算塔径的公式相同: (3-53) 式中 D ——设备直径,m ;
V ——混合气体流量,m 3/h ;
u ——空塔气速,m/s 。
与吸收计算一样,在吸附设计中,一般来说混合气体流量是已知的,计算塔径的关键是确定空塔气速u 。
一般移动床中的空塔气速都低于临界流化气速。
球形颗粒的移动吸附床临界流化气速可由下式求得: (3-54) 式中 u mf ——临界流化气速,m/s ;
μV ——气体粘度,Pa ·s ;
ρV ——气体密度,kg/m 3;
d p ——固体颗粒平均直径,m ;
R emf ——临界流化速度时的雷诺准数,由下式求得:
式中 A T ——阿基米德准数,由下式求取:
式中 ρs ——吸附剂颗粒密度,kg/m 3。
若吸附剂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则其平均直径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x i ——颗粒各筛分的质量分率,%;
d pi ——颗粒各筛分的平均直径,m ; u V D π4=v p V emf mf d R u ρμ=5.022.51400T T emf A A R +=)(23v s v v p T g d A ρρμρ-=∑
==n i pi i p d x d 11
d 1、d 2——上下筛目尺寸,m 。
计算出临界流化气速后,再乘以0.6~0.8,即为空塔气速u ,再代入(3-35)式,求出塔径D 。
二、移动床吸附器吸附剂用量的计算
(一)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与吸收操作相类似,只是以固体吸附剂代替液体吸收剂。
仿照处理气液吸收塔内的情况,也是取塔的任一截面分别对塔顶和塔底作物料衡算,见图3-17a 。
可得操作线方程: (3-58) 或 (3-59)
式中 Gs ——通过吸附剂床层的惰性气体量,kg/(m 2·s);
Ls ——通过吸附剂床层纯吸附剂流量,kg/(m 2·s);
y 1、y 2——进、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
x 1、x 2——出、进口吸附剂中污染物浓度。
(3-58)、(3-59)式即为吸附操作线方程。
在稳定操作条件下,G s 、L S 是定值,而二个操作线方程是表示的通过D 点(x 2、y 2)和E 点(x 1、y 1)的直线,如图3-17(b ),DE 线称为移动床吸附器逆流连续吸附的操作线。
操作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着吸附床内任一截面上的气固中污染物的状况。
(二)吸附剂用量的计算
与吸收操作一样,操作线DE 的斜率Ls/Gs 称作“固气比”,它反映了处理单位气体量所需要的吸附剂的量。
对于一定的吸附任务,Gs 都是一定的,这时希望用最少的吸附剂来完成吸附任务。
若吸附剂量Ls 减小,则操作线的斜率Ls/Gs 就会变小,当达到E 点与平衡线上E *点重合,则Ls/Gs 达到最小,称最小固气比(Ls/Gs )min ,最小固气比可用图解法求出。
若吸附平衡线符合图3-17(b )的情况,则需找到进气端(浓端)气体中污染物浓度y 1与平衡线的交点E *,从E *点读出对应的x *1的值,然后计算出最小固气比:
(3-60) 得出最小吸附剂用量:
(3-61)
根据实际经验,操作条件下的固气比应为最小固气比的1.1~2.0倍,因此,实际操作条件下的吸附剂用量应是:
21d d d pi ⋅=)(11x G L y x G L y S S S S -+=)(22x G L y x G L y S S S S -+=2121
min )(x x y y G L S S -
-=*2121min x x y y G L s S --=*
L S =(1.1~2.0)Ls min (3-62)
三、移动床吸附器吸附层高度的计算
在吸附器截面上取一微分高度dz 作物料衡算,得到:
L S dx=G S dy (3-63)
又根据吸附率方程式:
G S dy=K y a p (y-y *)dz (3-64)
上式整理后积分得传质单元数N OG :
(3-65)
得吸附床层有效高度Z 为:
Z=N OG ·H OG (3-66)
H OG 称传质单元高度。
传质单元数可仿照吸收或固定吸附过程的处理方法,采用图解积分的方法求出。
但要正确求出传质单元高度就显得困难一些。
主要原因是还没有找出正确的方法准确地求出移动床的传质总系数K y a p ,目前移动床的传质总系数都是采用固定吸附床的数据进行估算的。
但是由于在移动床中固体颗粒处于运动状态。
因此其传质阻力与固定床有差别,这样处理只是一种近似估算。
[例3-4] 以分子筛吸附剂,在移动床吸附器中净化含SO 2为3%(质量分数)的废气,废气流速为6500kg/h ,操作条件为293K 、1.013×105Pa ,等温吸附。
要求气体净化效率为95%。
又根据固定床吸附器操作时得到气、固传质分系数分别为:
k y a p =1260Gs 0.55 (kgSO 2/h ·m 2·△y)
k x a p =3458 (kgSO 2/h ·m 2·△x)
试计算∶⑴ 吸附剂用量;
⑵ 操作条件下,吸附剂中SO 2的含量;
⑶ 移动吸附床的有效高度。
解∶⑴ 吸附剂用量∶
吸附器进、出口气体组成为∶
由实验得到用分子筛从空气中吸附SO 2的平衡曲线图〔例3-4附图(a )〕,由图中可查出与气相组成y 1呈平衡的x 1*=0.1147,假定吸附器进口的固相组成x 2=0,则根据﹙3-60)式得: ⎰⎰==-=*120y y z
OG S p y OG H Z dz G a K y y dy N ]/,/[03.003.06500650003.0650021空气SO kg kg y =⨯-⨯=)/,/([1055.1)03.01(650000503.06500232空气SO kg kg y -⨯=-⨯⨯⨯=248.001147.000155.003.0)(m in =--=S s G L
操作条件下的固气比取最小固气比的1.5倍,则
吸附剂的实用量为:
L S =0.372x6500=2418﹙kg/h ﹚
⑵ 操作条件下,吸附剂中SO 2的含量x 1
⑶ 移动吸附床有效高度的计算
a. 传质单元数计算
根据 用图解积分法求取传质单元数。
利用例3-4附图(a),在у1=0.03
到y 2=0.0015范围内划分一系列的у值,对每一个y 值,在操作线上查出相应的x 值,再查出与每一个x 值相对应的y *值,计算出 的值。
结果如下:
y 0.0015 0.005 0.010 0.015 0.020 0.025 0.030
y * 0.00 0.00 0.0001 0.0005 0.0018 0.0043 0.0078
645 200 101 69 55 48.3 45 以 为纵坐标,y 为横坐标,作曲线[如例3-4附图(b)]。
在坐标y 1=0.03和У2=0.0015
区间曲线下的面积即为传质单元数:
b. 传质单元高度计算
根据传质总系数与传质分系数的关系有:
实验测知,该体系中,m=0.022,将m 及k y a p 、k x a p 代入上式,经计算得: 372.0248.05.1)(=⨯=S s G L S S L y y G x )(211-=分子筛/,/(0766.02418)0015.003.0(65002SO kg kg =-⨯=⎰*-=12y y OG y y dy N *-y y 1*
-y y 1*-y y 1⎰
=-=*12128.3y y OG y y dy N p x p y p y a k m a k a K +=11
K y a p =78994 则传质单元高度为:
c. 吸附床有效高度计算: Z=H OG ×N OG =0.082×3.128=0.256(m ) )(082.0789946500m a K G H p y S 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