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各科研中心及下属院所名称指引-中国科学院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分析
1、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1.1 简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和最官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使命是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需求和挑战,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卫生,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物质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通过开发运行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和科学装备,携手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从事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中长期的创新规划任务实施旨在塑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特性指标联合会成员单位:在所有的联邦州有分布 18 个科研中心(2014 年)单位人员总数:38000 人(2014 年),21,000人为科学家、工程师,7500人为博士研究生,1650人为实习生。
基础科研经费:26.9 亿欧元(90%来自联邦 10%来自所在州)第三方经费:13.3 亿欧元(2014 年)目前规划实施的项目导向预算总盘面:128 亿欧元(2014/15 -2018/19)六大领域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交通、关键技术、物质结构。
亥姆霍兹联合会六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问题,为以后和未来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组织架构与法律形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是一个专门注册的会员机构,目前会员包括 17 家独立法人资质的科研中心和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中心。
各个会员自身享有多种不同的法律框架结构(公募基金会、注册协会,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事业单位)。
联合会自 2001 年成立之后,联合会的活动都受联合会章程的约束,所有的会员中心实施共同的科研、经费和管理架构。
联合会设置一名全职主席负责整个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转型和全机构的总体对外战略的协调。
支持联合会主席日常工作的是一位总裁、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以及在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
1.2.1组织架构联合会的核心决策群体是成员单位委员会和理事会。
其中成员单位委员会由联合会内部成员组成,理事会由外部成员组成。
德国主要研究机构
德国的科研系统–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简称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HGF)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G)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WGL)各联邦州的科研院所德国的公共科学资助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洪堡基金会(AvH)德国民众奖学金基金会国家科学管理机构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德国联邦环境部(BMU)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德国科学联席会(GWK)民间科学研究德国企业界的研究与投资德国联邦工业合作研究会(AiF)"Ottovon Guericke" 民间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赞助者联合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罗伯特· 博世基金会蒂森科学基金会克虏伯基金会德国的科学院欧洲科研资助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共有700多家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按照所属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从数量上来说,从事科研工作最多的机构是分布在德国各联邦州的高等院校(见地图http://www.bmbf.de/de/6574.php)。
德国总共有282所高校,其中103所大学和176所理工高校。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名单显示,德国的40所大学在科研方面较为突出。
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研合一”的理念缔结了德国高校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相符合的传统。
高校科研的重点在于基础研究,与此同时也在相应的学科领域进行应用研究。
因此而言,德国高校的科研领域几乎是包罗万象的。
德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同时也接受私人基金会的资助或者接受委托研究。
2005年德国高校用于研发经费共计92.2亿欧元,其中36.6亿欧元是第三方经费(出自:德国联邦统计局主页http://www.destatis.de)。
(第三方经费是指科研资助经费中除了主管部委拨付给科研机构的基本预算经费外,来自私人企业或公共科研资助机构(比如德国科学基金会)的经费)。
战略性基础研究:认识与对策
*通信作者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2021-ZW 02-W-003)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2月27日学部咨询与院士建议:战略性基础研究Consultation of Academic Divisions and Suggestion of Academicians: Strategic Basic Research编者按 当前,科技竞争空前激烈,主要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一方面,识别对未来有重要影响的优先领域;另一方面,建立对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分类支持、分类管理,既重视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也重视与国家需求更加紧密相关的战略性基础研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
战略性基础研究无疑是战略性科学计划支持的关键内容。
我国现有科技资助体系中,对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不足。
设立战略性科学计划并将其定位于战略性基础研究,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为推动我国战略性基础研究资助和管理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指导推进下,《中国科学院院刊》特组织策划“战略性基础研究”专题,围绕中国科学院学部相关咨询项目内容,邀请领域专家和政策专家就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概念、领域特征及对策等进行深刻思考和阐述,以期对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引用格式:李晓轩, 肖小溪, 娄智勇, 等. 战略性基础研究:认识与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3): 269-277.Li X X, Xiao X X, Lou Z Y , et al. Strategic basic research: Cognition and suggestion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3): 269-277. (in Chinese)战略性基础研究:认识与对策李晓轩1,2 肖小溪1 娄智勇3 朱 冰4 饶子和3*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3 清华大学 医学院 北京 1000844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摘要 如何建立对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的分类支持体系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梳理和明确了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概念,总结了国际上支持战略性基础研究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存在的对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支持缺乏顶层设计、资助对象不明确、持续稳定支持不够等突出问题,并提出设立独立的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组织和实施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的主要力量、建立指向性项目支持与机构稳定拨款相协调的双轨支持模式等建议。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的情况介绍(2012)
- 核安全研究
参与该研究领域的 7 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德国宇航中心(DLR)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 、于利 希研究中心(FZJ) 、亥姆霍兹波茨坦地质研究中心(GFZ) 、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以 及马克斯-普朗克等粒子物理研究所(IPP) 。 亥姆霍兹的能源专家与工业界人士认为,能源供应是一切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现阶段不能 放弃对任何一种能源形式的研究。能源工业界目前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两大难题:减少原料消耗,降 低废物和残渣带来的各种危害及相关风险。 2、地球与环境_该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科研计划并多个重点科研方向: - 地理系统:变化中的地球 地球重力场及磁场研究 自然资源及物资的循环利用 气候的变化及人的生存空间 自然灾害与救灾保障策略 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 - 大气与气候 几百年来大气成份的变化 自然界的水循环以及如何改善水供应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海洋、海岸与极地系统
9, 亥姆霍兹达姆斯达特重离子研究中心 GSI http://www.gsi.de; 10,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HMGU http://www.helmholtz-muenchen.de; 11, 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 HZB http://www.helmholtz-berlin.de;
【经费与支出】 亥姆霍兹联合会 2011 年的经费预算达到 34 亿欧元左右。这些经费主体是政府的事业拨款(其中联 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的经费比例为 9:1) ,只有不到 20%的经费来自竞争到的经费,比如来自其他的 德国国家部门、欧盟、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各私立机构的项目经费。 【研究领域和主要科研活动】 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 航空航天与交通 6 大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活动又被归并到 30 个左右的科研计划里,实行首席科学 家制度,并实施计划单列的项目管理。 原则上,亥姆霍兹联合会每年将对两个领域进行战略以及科研计划的规划,并邀请来自本机构之外 的全球杰出科学家对项目以及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评审(评委中半数为其他单位的德国杰出科学家、 半数为非德国的国际知名专家) 。 而联合会体系的科学家要想获取体系内的经费,也必须依据自己的优势、在相应的科研计划中提出 有五年为期的科研课题,并要提供具有可检验性的阶段性指标。只有申请的科研课题具有符合亥姆 霍兹联合会的科研定位、具有学术上的先进性、具有与应用结合的前景、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才能 优先被考虑。为此,亥姆霍兹的科学家不仅被鼓励要加强内部合作,还要与联合会以外的科学家进 行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合作。 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访问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到亥姆霍兹所属的各研究中心,利用这里的 大型科研设施和设备开展研究工作。有许多设备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亥姆霍兹联合会 的支持下,许多青年科技人员可以参与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并且有机会在科研过程中使 用各种先进的科研设施。每年有 6,000 多名外来科学家来到亥姆霍兹的研究中心进行科学研究,其 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员是由亥姆霍兹联合会提供的经费资助。 【战略领域及重点项目方向】 1、能源_该研究领域主要有 4 大主题以及主题中的重点研究方向: - 可再生能源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联合会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完整的体系,除了欧盟设立在德国境内的众多科研机构,德国有世界著名的四大科学联合会马克思-普朗克学会(81个研究所)、弗朗霍夫学会(80个研究所)、赫尔曼-冯-赫姆霍兹协会(15个大科学中心、250个研究所)、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协会(84个研究所)。
1 马克思普朗克学会马普学会共有81个研究所,涉及物理技术、生物医学、基础科学技术与人文三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国际前沿与尖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约12 000名雇员,9 000名客座科学家、博士后与学生。
年经费约16.5亿欧元,几乎全部由联邦与州政府拨款。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是一所公益性的独立科研组织。
为获得新的认知,该协会进行基础研究,并以杰出的科研人才为核心建立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各研究所被视作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完全受之无愧,因为自1948年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成立以后,仅该协会的研究所就有25名研究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
2 弗朗霍夫学会弗朗霍夫学会是为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国防安全等提供合同科研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电子、制造、信息与通讯、材料与零部件、生命科学以及工艺(surface technology)与表面技术和光子学等。
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在全德40个多个基地拥有共约80个科研机构,其中58家研究所,位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分部及代表处,雇员13 500人(其中大部分是资深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年经费15亿欧元,其中1/3由政府资助,1/3来自企业,1/3来自联邦、州及欧盟等的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目标为实用研究,为工业界、服务性企业和公共部门委托科研项目,在经济界客户的委托下,致力于技术与组织环节的可实际运用的成熟方案的开发。
中心目标为科技知识的实用转化;同时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在实用研究领域中进修的可能性;第三是经济与科研的全球性布局使得国际合作不可或缺。
(1965年)德国亥姆霍兹传染研究中心
(1965年) 德国亥姆霍兹传染研究中心2020-10-22(正文字数:5312)上图:Covid-19冠状病毒颗粒的3D显示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未来疫情会怎样?坚守严谨的德国科研机构--德国亥姆霍兹传染研究中心更加谨慎。
2020.2.12该中心流行病学项目负责人热拉尔·克劳泽说:“我们对此还不清楚。
”这个回答好像答非所问,但有3种可能的发展趋势。
1、发生全球大流行如果目前不是最糟糕的情况,那么可以想象的最糟糕情况是什么样子?新冠病毒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传播到世界各地。
1957年就发生超过100万人死于新的H2N2流感病毒。
如果新冠病毒传播到没有能力检测出感染者且遏制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国家,那么现在可能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那样的话,这些地方可能会暴发新疫情。
注解:H2N2流感病毒,1957年2月最初发生在贵州省南部,当时仅北京市就有总人口数40-50%的人患上感冒,是我国建国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流感疫情。
3月~4月传播到香港,随后急剧扩散亚洲的所有国家,接着又在澳洲、美洲和欧洲登陆,历遍了几十个国家。
在8个月的流行期内,“亚洲大流感”造成了最少100万人死亡。
2、在某个时候消失专家们一直在努力控制疫情。
该国仍然希望通过严格的隔离规定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对一些人实行严格的旅行限制和出门限制。
3、表现如普通流感引克劳泽的话说,如果未能把新冠病毒疫情阻挡在单一地区,“这可能是最现实的情形”。
被感染的人可能会在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的情况下离开,然后又感染其他人。
那不一定意味着一场灾难。
这种病原体可能会长期在人群中传播。
世界范围内约有1/5的死亡可归因于传染病,而与消减有关的各种问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对于这些疾病中的许多,既没有手术保护性疫苗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地处德国布伦瑞克(Braunschweig)的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把应对这项医学挑战作为自己当仁不让的使命。
为了长期应对传染病,迫切需要新的活性成分和预防药物。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
1、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1.1 简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和最官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使命是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需求和挑战,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卫生,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物质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通过开发运行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和科学装备,携手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从事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中长期的创新规划任务实施旨在塑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特性指标联合会成员单位:在所有的联邦州有分布 18 个科研中心(2014 年)单位人员总数:38000 人(2014 年),21,000人为科学家、工程师,7500人为博士研究生,1650人为实习生。
基础科研经费:26.9 亿欧元(90%来自联邦 10%来自所在州)第三方经费:13.3 亿欧元(2014 年)目前规划实施的项目导向预算总盘面:128 亿欧元(2014/15 -2018/19)六大领域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交通、关键技术、物质结构。
亥姆霍兹联合会六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问题,为以后和未来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组织架构与法律形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是一个专门注册的会员机构,目前会员包括 17 家独立法人资质的科研中心和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中心。
各个会员自身享有多种不同的法律框架结构(公募基金会、注册协会,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事业单位)。
联合会自 2001 年成立之后,联合会的活动都受联合会章程的约束,所有的会员中心实施共同的科研、经费和管理架构。
联合会设置一名全职主席负责整个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转型和全机构的总体对外战略的协调。
支持联合会主席日常工作的是一位总裁、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以及在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
1.2.1组织架构联合会的核心决策群体是成员单位委员会和理事会。
其中成员单位委员会由联合会内部成员组成,理事会由外部成员组成。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青年科研人员联合培养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青年科研人员联合培养项目项目概况为进一步促进中德两国在教育、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Helmholtz Associatio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于2006年9月签 署合作协议,设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青年科研人员联合培养项目。
双边将每年联合选拔50名优秀学生及学者,并以中方国家公派的形 式,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所属的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深造。
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将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以及近三年内新毕业 的博士均有资格申请。
本实验室或单位与德方已经有合作基础的人员,将获得特别关注。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共拥有15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是欧洲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共拥有员工25700人,年经费23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致力于解决社会、科学和工业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航空航天与交通等六大领域利用大型设备开展跨学科的前瞻性研究。
青年学者类型A类,博士预备生资助对象:即将或已硕士毕业,欲以三年时间在德完成博士学位的青年科研人员资助期限:不超过36个月资助金额:第一年1000欧元每月,经德方评审能完成学业者,第二年和第三年获得德方资助1200欧元每月B类,联合培养博士生资助对象:来自中方伙伴单位的在读博士生,未来在国内答辩获中方学位资助期限:6-24个月资助金额:第一年1000欧元每月,第二年1200欧元每月C类,博士后资助对象: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毕业尚不超过三年的博士资助期限:6-24个月资助金额:第一年1100欧元每月,第二年1800欧元每月申请程序:本项目为联合奖学金项目,申请程序分为两步,分别是国外部分与国内部分。
Helmholtz – DAAD – Fellowships 200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接收2013年度公派博士生、博士后的德方导师、研究课题和岗位清单各国家科研单位、各重点高校: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科研机构,它由十八个德国国家实验室联合组成,共有员工34000人、年度科研经费34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开展定位于未来应用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大科学研究,实施有长远国家战略和五年项目规划的资金管理模式。
联合会针对全球面临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的重大挑战,在能源 (核能、核安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地学与环境科学、医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纳米技术、功能材料和超级计算)、物质结构(大型物理学)、航空航天与交通等6个领域从事体现德国国家形象与科研实力的尖端科学研究。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在过去三十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海洋局、地震局、地质调查局以及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西交大、浙大、华科大在内的众多重点高校的优秀团队之间有广泛的长年密切合作,有一些联合团队甚至联合实验室。
亥姆霍兹联合会曾于2007至2010年连续四年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每年联合选拔和资助5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
本联合会汉堡同步辐射DESY另将启动与人力资源部博士后管理中心以及中科院人事局每年10个博士后联合项目。
初步估计,本联合会每年招入中国青年科研人员约100人,联合会中国背景的科研人员和博士生的人数在600人以上,包括一些资深科研人员和团队负责人。
相比于缺少固定科研经费的德国高校,由德国联邦教研部和所在地州政府按照90%:10%比例提供、并保证每年继续5%增长的科研事业费的亥姆霍兹联合会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充足的经费,大多数科研团队非常欢迎接受基础良好、有浓厚科学兴趣的中方青年人员深造或攻读学位,资助渠道包括德方科研工作合同、单位奖学金以及中国公派奖学金。
亥姆霍兹联合会于2004年在中国设立了北京代表处,这是联合会在全球仅有的三个代表处之一,其职能主要包括中德科研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协助科研团队建立更密切联系并争取项目资助、安排交流访问以及促成长期、经常性的人员交流。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亥 姆 霍 兹 联 合 会 是 德 国最 大 的 国立 研 究 机 构 , 即使 在 当下经 济 危 机 形 势下 ,根 据联 邦 政 府 与 地 方 政 府 的协 约 ,仍 然 能 获 得 5 % 的年 度 经 费增 长 。虽 然其所属研究 中心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各不相 同, 但基本上其每年科研总经费的 2 / 3来 自于政府 的事 业费 ( 联 邦政 府 和州政 府承 担 的 比例 为 9 :1 ) ,即 核 心经 费 ;各 研 究 中心 通 过其 他 方 式 ,如德 国科 学 基 金会 等公共 研 究 资 金 及 与企 业 科 研 合 作 等 ,获 得 剩余 的 1 / 3经 费 ,即第三 方经 费 。
He l mh o l t z As s o c i a t i o n Pr o g r a mm e— - o r i e nt e d Co l l a bo r a t i ve Re s e a r c h Or g a ni z a t i o n a nd Un i v e r s i t y Coo p e r a t i o n
2 o l 3年第 2 2期
s c i e n ㈣ n dT e
e n 1 e n I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2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7 6 9 5 . 2 0 1 3 . 2 2 . 0 2 0
学院” ,以及支持 大学的青 年科 学家和博 士生教 育的形 式等 ,总结其 网络化协 同研 究组织的特 点为:协 同的动 力 来 自各方共同的 目标 ,协 同的纽 带是合作研究项 目,协 同的源泉来 自科教 结合。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演化史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演化史History of Helmholtz Association: From a loose-knit network to an association in four decadesOver the course of 40 years, what used to be the working committee of a loosely-affiliated community of research centres has becom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The driving motivation behind this development was the desire to take assume greater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research today can only be met by pooling scientific excellence and resources. A further aim was to gain more leverage in the political debate surrounding research policy. Today,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is committed to solving the big issues facing society,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many fields, as the mission statement avows. The Association's special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landscape in Germany is programme-oriented, strategically focused research with a long-term scope. Key competences of the Association are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large-scale facilities and complex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expertise in system solutions and future-oriented research.Research centres band together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first great task - developing safe and powerful nuclear reactors -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Karlsruhe and Jülich research centres, which were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established, met in 1958 with the former Society for Nuclear Energy Management in Shipbuilding and Shipping Navigation (known today as 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Centre for Materials and Coastal Research) and the nuclear research institutes of 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to form the "Working committee for administrative and operational affairs in German reactor control stations". The former Hahn Meitner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in Berlin joined the committee in the following year, 1959.Initially the committee focused on the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related to operational and safety issues, but soon the focus was expanded to include topics that still concern the large research centres today.. These involve question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 training, remuneration and patent management, which are all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xcellent research and its practical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research centres involved in other scientific fields, but dedicated to solving similar problems joined the Association in the 1960s.These were the Deutsches Elektronen Synchroton (DESY), the Radiation Research Society (now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the German Tes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viation and Space Flight (now th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the former Society for Mathematics and Data Processing (part of the Fraunhofer Institute today) and the Society for Heavy Ion Research (GSI).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nd a new structure legitimised this grouping together of research associations, with the aim of avoiding bureaucratic micromanagement andover-interference in research. Today,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formulating research policy guidelines and the Association's mission to address the big issues facing, science and industry are more clearly defined.The Association's relationship to the German government is definedAt the beginning of 1970,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search centres formed the Arbeitsgemeinschaft derGroßforschungseinrichtungen" (syndicate of large-scale research institutes), or AGF, and formulated the guidelines that would gover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government. Working ina spirit of partnership, the AGF aimed to define the basic tasks the Association would concern itself with; implementing the guidelines w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centres.The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re joined the AGF in 1975, followed a year later by the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GBF ), now renamed the Helmholtz Centre for Infection Research). In 1983, the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 became a member. The Association saw further growth as a result of German reunification, when research centres in the new federal states - including the GFZ Geo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in Potsdam, the Max Delbrück 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 and the former Leipzig-Halle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known today as the 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or UFZ) - were admitted as members.Strength and excellence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initiative In 1995, the AGF becam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came one step closer to achieving their aim of freedom to govern their own affairs. Since then, a senior council has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on major issues relating to content andstructure, such as the practice of appointing professors jointly with universities, principles of the appraisal procedur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2001 wa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ssociation. The loose affiliation was transformed into a registered association with legally independent member centres. The core of the reform with regard to content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gramme-oriented advancement of funding, which involved a switch from centre-oriented financing, in which each centre administered its own budget, to superordinate financing at the level of the Association. A total of 30 cross-centre research programmes have been drafted, which are evaluated in detail by internationally-renowned experts with regard to their strategic relevance and scientific excellenc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is the only research organisation in recent years to have initiated comparable reforms that have resulted in the reorientation of research efforts towards strategic goals.The reform also gave the Association a full-time president. With the Initiative and Networking Fund, he has an effective tool at his disposal for setting strategic priorities, as well as for promoting scientific excellence and advancing research in keyfields with the required critical mass. The strategically-oriented Initiative and Networking Fund has established an incentive scheme that promotes scientific competition. Along with other funding schemes, it also supports the goals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act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concentrating on excellence,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and networking, promoting the young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to further innovation, the Association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our society.Following the amendment of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t the end of 2006, each of the Association's different fields of research is represented by a vice president in the newly established executive committee;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vice presidents with administrative duties.The reforms in recent years set the course for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highly-regarded scientific organisations in Germany today.The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ü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 was created on 1 January 2009 when the formerHahn-Meitner-Institut Berlin (HMI) merged with another Berlininstitute, the Elektronenspeicherring-Gesellschaft für Synchrotronstrahlung (BESSY).The newly founded German Center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DZNE) has been a member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since 30 April 2009. The 16th Research Centre to join, the DZNE is unique in two ways. Firstly, it is not limited to a single location; instead it is made up of a strong interdisciplinary network consisting of the core facility in Bonn and (currently) six outstanding partner locations inRostock/Greifswald, Magdeburg, Göttingen, Witten-Herdecke, Tübingen and Munich. Secondly, unlike other European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field, the DZNE does not focus on basic research alone, but also translates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On 1 January 2011 the Forschungs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 (FZD) became the 17th member of the Association, under the new name Helmholtz-Zentrum Dresden Rossendorf (HZDR). A year later on 1 January 2012 the former Leibniz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s (IFM-GEOMAR) converted into GEOMAR |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 due to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stitute into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郑英姿, 周辉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100871摘要:为鼓励创新与合作,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从2001年开始实行科研计划优先资助模式,将机构事业费改为协同的项目经费,通过战略规划和择优竞争,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本文介绍亥姆霍兹联合会项目引导的协同研究组织形式及其与大学合作的方式,列举近年研究案例,如合并大学新建实体研究机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组建虚拟研究所“结构系统生物学中心”、依托大型基础设施开展“脑成像”研究,与大学共建“仿真科学研究学院”,以及支持大学的青年科学家和博士生教育的形式等。
总结其网络化协同研究组织的特点:协同的动力来自各方共同的目标、协同的纽带是合作研究项目、协同的源泉来自科教结合。
关键词: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项目引导;科教结合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ers,缩写Helmholtz,以下简称: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研究机构,联合会现有18个国际著名的研究中心,雇员超过3万人,年度经费总额达34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着眼于德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在6个研究领域(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物质结构、航空航天和交通),依托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开展前瞻性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解决涉及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各研究中心经费分布概况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国立研究机构,即使在当下经济危机形势下,根据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约,仍然能获得5%的年度经费增长,虽然联合会中研究中心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各不相同,但基本是每年科研总经费的2/3来自于政府的事业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承担的比例为9:1),即核心经费。
各研究中心通过其他方式,如:德国科学基金会等公共研究资金,及与企业科研合作,获得剩余的1/3经费,即第三方经费。
德国亥姆赫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举行揭牌仪式
德国亥姆赫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举行揭牌仪式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年(卷),期】2004(24)8
【总页数】1页(P111-111)
【关键词】德国亥姆赫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2004年7月26日;北京;合作;中国;科学研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5
【相关文献】
1.德国的研究与创新政策——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亥尔姆霍兹联合会年会上的讲话[J], 黄群(编译)
2.德国国际焊接研究院(GSI)中国(北京)办事处揭牌仪式及第八十二期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培训班在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北京基地举行 [J], 钱强
3.德国最大的科研组织—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 [J], 朱星
4.德国最大的科研组织--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 [J], 朱星
5.中华环保基金会辽宁代表处环保公益活动暨代表处揭牌仪式在铁岭举行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哪些研究院
有哪些研究院研究院是一种致力于开展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的组织机构,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院的介绍(每个介绍大约50字):1. 中国科学院(CAS):是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包括近百个研究所,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2.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致力于推动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研究,为世界领先的医学研究机构之一;3.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旨在支持和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的传播与应用;4.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创新,为日本最重要的材料研究机构;5.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是德国最大的研究机构之一,涵盖自然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6.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是法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7. 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委员会(CSIRO):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多学科研究机构,开展着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8. 印度科学研究所(ISRO):是印度最主要的航天研究与开发机构,致力于推进印度的航天技术和探索;9. 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是中国最高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涵盖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领域;10.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是瑞典的工程与技术研究机构,为促进科技创新和工程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研究院在各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对推动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介绍
GERMAN RESEARCH ORGANISATIONS 德国大科研机构之间的比较
Budget/ billion Staff Centres/ Institutes 18
Helmholtz Association
€ 3.4 亥姆霍兹:着眼应用的前瞻式基础研究
33.634
Max Planck Society
Earth & Environment
Health
Aeronautics, Space and Transport
Key Technologies
Structure of Matter
Assembly of Members
(Two per Helmholtz Centre)
PAGE 13
16,800
87
2012基本科技事业拨款与横向经费
SEITE 14
BROAD VARIETY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S 形式多样的战略伙伴合作模式
230 joint appointments 联合聘任教授 Promoting joint initiatives through: 合作模式
WE PROMOTE TALENT 多种方式培养青年才俊
Structured training of 5,320 PhD students 25 Helmholtz Graduate Schools and Helmholtz Research Schools 151 Helmholtz Young Investigators Groups with tenure option Helmholtz Management Academy Mentoring 1,627 vocational trainees 25 Helmholtz School Labs Little Scientists’ House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信息介绍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原名"大科学中心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实体,同时也是全欧洲最大的两家科研机构之一(另一家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但是法国这家机构还含有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成份,另外许多研究力量依托于高校)。
亥姆霍兹联合会于2002年开始启动项目优先的经费体制及项目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整合了联合会内部的人力及设备资源,并依据项目的本身对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的贡献,本着节省经费,加大产出的要求,加强了在科研领域、科研方向以及科研课题之间的横向竞争。
同时,也因此大大提高了与德国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国外相应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需求。
着眼于中国巨大的人才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着眼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把发展对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视作一个工作重点,并因此而在内部改革告一段落之后,于今年7月26日正式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旨在全面推动和促进中德科技合作。
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国家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国家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等中方领导共同出席了代表处成立的隆重仪式。
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15个国际著名的研究中心,共250个各有物色的研究所,员工总数超过24,000名,联合会每年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1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在国际上代表着德国的国家科技研究形象,主要特征是围绕大型科研设备展开国际一流的大科学研究,在德国境内以及国际科技界拥有很多协作伙伴,充分体现着科技进步、创新应用相结合并进而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远景的鲜明特色。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着眼于德国国家的中长期科技任务,通过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从政治上、科技上研究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同时为继续保障德国经济的具有强大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
联合会实行科学家团体的自我管理,充分依赖各研究中心杰出的科学家、高效运转的科研设施以及现代化的科研管理保障以上重大目标的实现。
国家实验室-德国弗朗霍夫74家研究所明细
IAF
Freiburg
Angewandte Festkörperphysik
Applied Solid State Physics
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
IMWS
Halle
Mikrostruktur von Werkstoffen und Systemen
Microstructure of Materials and Systems
Molecular Biology and Applied Ecology – Division Molecular Biology
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态研究所
IESE
Kaiserslautern
Experimentelles Software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Software Engineering
IGD
Darmstadt
Graphische Datenverarbeitung
Computer Graphics Research
图像数据处理研究所
IOF
Jena
Angewandte Optik und Feinmechanik
Applied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层和表面技术研究所
IWM
Freiburg
Werkstoffmechanik
Mechanics of Materials
材料力学研究所
IWKS
Alzenau
Wertstoffkreisläufe und Ressourcenstrategie IWKS
Materials Recycling and Resource Strategies IWKS
HELMHOLTZ德国亥姆霍兹研究联合会
亥姆霍兹-CSC奖学金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学基金委)2010年计划选派6000名研究生
•亥姆霍兹波茨坦研究中心—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
•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 •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
德国环境卫生研究中心(HMGU)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MDC) •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
Nobel Prizes in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理委员会2010年计划选派50优秀学生及学者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攻读博士学位、
联合培养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 •能源、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与工程、材料科学、运输与空间科学 •根据双方协议,留学人员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及在德第一年的奖学金生活费由国 家留学基金负担,在德第二年起的奖学金由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负担。 •雅思5.5分以上或托福580分以上成绩。 /Chuguo/a5a6e371b7a940f6bd7ea147c653c945.shtml
出国留学。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000名,其他国家公派研
究生项目(以下称为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1000名。 •重点选派领域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
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 术和基础学科应占总选派规模的85%,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应占总选派规模的15%。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的情况介绍(2012)
- 核安全研究
参与该研究领域的 7 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德国宇航中心(DLR)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 、于利 希研究中心(FZJ) 、亥姆霍兹波茨坦地质研究中心(GFZ) 、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以 及马克斯-普朗克等粒子物理研究所(IPP) 。 亥姆霍兹的能源专家与工业界人士认为,能源供应是一切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现阶段不能 放弃对任何一种能源形式的研究。能源工业界目前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两大难题:减少原料消耗,降 低废物和残渣带来的各种危害及相关风险。 2、地球与环境_该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科研计划并多个重点科研方向: - 地理系统:变化中的地球 地球重力场及磁场研究 自然资源及物资的循环利用 气候的变化及人的生存空间 自然灾害与救灾保障策略 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 - 大气与气候 几百年来大气成份的变化 自然界的水循环以及如何改善水供应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海洋、海岸与极地系统
9, 亥姆霍兹达姆斯达特重离子研究中心 GSI http://www.gsi.de; 10,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HMGU http://www.helmholtz-muenchen.de; 11, 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 HZB http://www.helmholtz-berlin.de;
2, 德国电子同步辐射研究装置 DESY http://www.desy.de 3, 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 DKFZ http://www.dkfz.de; 4,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http://www.dlr.de; 5, 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 DZNE http://www.dzne.de 6, 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 FZJ http://www.fz-juelich.de; 7, 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GEOMAR:http://www.geomar.de/ 8, 亥姆霍兹波兹坦德国地学中心 GFZ http://www.gfz-potsdam.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各科研中心的所属院所及重要科研团队1,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院AWI (www.awi.de)◆地学部●地质物理学●冰川学●冰缘冻土带研究●海洋地质与古生物学●海洋地化实验室◆生命科学部●底栖过程●功能生态学●集成生理生态学●海洋生物地学●极地巨藻生物学●海岸生态学●海岸架生态学●生态化学●极地生物海洋学◆气候科学部●大气循环●极气气象学●勘测海洋学●海洋动力学●洋冰物理学●古气候动力学◆高校联合青年教授项目:全球变化与未来海洋碳循环用放射性14C做海洋沉积物断代极地冻土带的敏感性研究生物光学法研究浮游植物极地与波罗地海浮游生物群落研究2,德国电子同步辐射装置DESY (www.desy.de)◆加速器运行及研究所◆光子学研究所◆高能粒子物理学所3,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 www.dkfz.de)七大主要科研方向:◆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部◆致癌风险因素及预防学部◆肿瘤免疫学部◆成像与肿瘤放谢学部◆感染与癌症学部◆科研成果向肿瘤治疗转移对接部青年科学家团队Junior Research Groups∙Molecular Biology of Centrosomes and Cilia Dr. Gislene Pereira∙Post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 Dr. Georg Stöcklin∙Cellular Senescence Dr. Thomas G. Hofmann∙Membrane Biophysics Dr. Ana Garcia-Sáez∙Systems Biology of Cell Death Mechanisms Dr. Nathan Brady∙Cellular Biophysics (BIOMS) Dr. Matthias Weiss∙Chip-based Peptide Libraries PD Dr. Ralf Bischoff, PD Dr. Frank Breitling, Dr. Volker Stadler ∙Signal Transduction in Cancer and Metabolism Dr. Aurelio Teleman∙Molecular RNA Biology and Cancer Dr. Sven Diederichs∙Innate Immunity PD Dr. Adelheid Cerwenka∙Immune Tolerance Dr. Markus Feuerer∙Molecular Radiooncology Dr. Dr. Amir Abdollahi∙Oncolytic Adenoviruses PD Dr. Dirk M. Nettelbeck∙Toll-like Receptors and Cancer Dr. Alexander Weber∙Immunotherapy and -prevention PD Dr. Dr. Angelika Riemer∙Experimental Neuroimmunology PD Dr. Michael Platten∙Experimental therapies for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Dr. Marc-Steffen Raab∙DNA Repair and CNS Diseases Dr. Pierre-Olivier Frappart∙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ead and Neck Tumors PD Dr. Jochen Heß∙Mechanisms of Leukemogenesis Dr. Daniel Mertens∙Molecular Neurobiology PD Dr. Ana Martin-Villalba核心公共设备∙Genomics and Proteomics PD Dr. Stefan Wiemann (in ch.)∙Microscopy Prof. Jürgen Kartenbeck (in ch.)∙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lger Haas∙Chemical Biology Core Facility4,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 (www.dlr.de)DLR航空流体力学与湍流技术研究所DLR航空弹性力学所DLR飞行动力研究所DLR建筑事务与构造研究所DLR飞行器概念设计所DLR纤维轻结构与衔接技术所DLR飞行导航所DLR空港事务与航空交通研究所DLR飞行系统技术研究所DLR高频技术与雷达系统研究所DLR通讯与导航研究所DLR航空与航天医学研究所DLR空间材料物理所DLR遥感方法学研究所DLR大气物理研究所DLR行星研究所DLR太空飞行推进技术研究所DLR太空飞行系统研究所DLR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所DLR技术物理所DLR技术热力学所DLR燃烧技术研究所DLR交通研究所DLR交通系统研究所DLR材料学研究所DLR空间飞行推进与航天员训练所DLR遥感数据中心(DFD)德国-荷兰风洞(DNW)DLR开发管理部DLR飞行实验部DLR太空运输部DLR太空飞行与航天员训练部DLR模拟与软件技术部DLR交通研究部5,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http://www.dzne.de/en/research.html)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重点关注是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与治疗。
不仅包括跟年龄相关的阿兹海默、帕金森氏病,同时也包括其他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病症(朊病毒疾病,亨廷顿氏症,ALS的,FTD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The understanding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that may facilitate the onset of neurodegeneration.∙The mechanism involved in neuronal injury and death in neurodegeneration.∙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that prevent or limit neuronal damage.∙The role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neuronal demise.∙The factors that link ageing to neurodegeneration.∙The factors that link other chronic disorders (depression, diabetes) to late onset dementia.∙The role of misfolded proteins in the onset and propagation of neurodegeneration.∙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loss of connectivity in neuronal networks.∙The mechanisms of axonal damage and synaptic pruning.∙The mechanisms leading to neurotransmitter abnormalitie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Th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es to integrate non-invasive approaches (brain imaging) with protein analyses in blood and CSF lea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rly disease biomarkers.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pharmacological targets and the design of better clinical trials.∙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preventive strategies through large population studies.∙The study of factors that can help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affected by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and care givers.6,于利希研究中心FZJ (www.fz-juelich.de)◆高级模拟研究院(IAS -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imulation)于利希超级计算中心材料量子理论所软物质与生物物理所结构成形理论所强相互作用理论所◆生物与地学研究院(IBG - Institute for Bio- and Geosciences )生物技术所(IBG-1)a)系统微生物b)系统生物技术植物科学所(IBG-2)农业生态圈(IBG-3)◆生物与纳米系统研究院(Institut für Bio- und Nanosysteme)半导体薄膜与元器件设备所(IBN-1)生物电子学所(IBN-2)界面与表面所(IBN-3)生物膜层所(IBN-4)工艺技术部(IBN-PT)技术与设施管理部(IBN-TA)◆能源与气候研究院(Institut für Energieforschung)IEF-1所:材料合成与生产工艺IEF-2所:材料结构与性能IEF-3所:燃料电池IEF-4所:等离子体物理IEF-5所:太阳能光发电所IEF-6所:安全研究与反应堆技术所IEF-7所:平流层研究所IEF-8所:对流层研究所IEF-STE:系统研究与工艺研发IEF-PBZ:燃料电池项目部IEF-KFS:核聚变项目部◆固体研究院(Institut für Festkörperforschung)IFF-1所:材料的量子理论IFF-2所:软材料与生物物理理论IFF-3所:结构形成理论IFF-4所:散射方法IFF-5所:中子散射IFF-6所:电子态材料IFF-7所:软物质IFF-8所:微结构研究IFF-9所:电子特征研究IFF-TA部:技术及管理设施◆核物理研究院(INSTITUT FÜR KERNPHYSIK)IFK-1所:强子结构的实验研究IFK-2所:强子动力学实验研究IFK-3所:理论核物理IFK-4所:核物理大型装备◆神经科学与医学研究院(Institut für Neurowissenschaften und Medizin)大脑结构与功能分区研究所(INM-1)大脑分子构造所(INM-2)识别神经生理所(INM-3)医学组织构成物理学所(INM-4)核化学所(INM-5)系统生物学与神经信息学(INM-6)神经调节(INM-7)神经科学中的伦理学所(INM-8)6,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科研中心团队()植物园艺所德法环境研究所(DFIU)电子技术所(ETI)埃格勒-彭特研究所,化学能量传输-燃料技术领域(EBI-CEB)埃格勒-彭特研究所,燃烧技术领域(EBI-VBT)埃格勒-彭特研究所,水化学领域湍流机械领域(FSM)大地测量所()地球物理所(GPI9)几何与对称研究所普通教育研究所分析所应用企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IBU)应用生命科学所应用地球科学所应用信息科学所应用信息学与描述技术所(AIFB)应用信息学与自动化技术所(AIA)应用材料所-应用材料物理学(IAM-AWP)应用材料所-材料与生物力学(IAM-WBM)应用材料所-材料过程技术(IAM-WPT)应用材料所-材料科学(IAM-WK)应用材料所-机械陶瓷(IAM-KM)应用材料所-元件与系统的可靠性(IAM-ZBS)应用数字数学所应用物理学所(AP)无机化学所人类学所工作科学与企业架构所(IFAB)结构分析所(IFA)职业教育所企业与对话系统所(IBDS)生物界面研究所(IBG)生物与食品技术所,方向1:食品加工技术所(LVT) 生物与食品技术所,方向2:技术生物学生物与食品技术所,方向3:生物过程技术生物与食品技术所,方向4:生物产品的分子学后加工 生物医学技术所地块与山峦力学所(IBF)化学加工技术所(CVT)电子能源系统与高压技术决策理论与企业研究所(ETU)设计、艺术与理论研究所设计与建筑技术研究所城市与乡村设计所实验核物理学所(IEKP)车辆系统技术研究所(FAST)固体物理研究所(IFP)金融、银行及保险业研究所(FBV)应对技术与物流系统所(IFL)功能界面研究所(IFG)聚变技术与反应堆技术研究所(IFRT)地理与地球生态学所历史所高功率脉冲及微波技术所(IHM)流体力学所(IfH)企业学与企业产品所(IIP)工业信息技术所工程事务中的信息管理所(IMI)情报与经济法研究所(IIWR)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研究所(IWM)工程生物学与下排水生物技术研究所催化研究与技术所(IKFT)核物理研究所(IK)核技术与能源技术研究所(IKET)核技术与反应堆安全研究所(IKR)活塞机械研究所(IFKM)密码与安全技术研究所(IKS)艺术与建筑史研究所文艺科学研究所大型工程与建筑材料技术所力学所(IFM)机械过程技术与力学所(MVM)气候与气象学所材料科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Materialforschung)气象学与环境科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Meteorologie und Klimaforschung)微结构技术研究所(Institut für Mikrostrukturtechnik)微系统加工工艺研究所(Institut für Mikroverfahrenstechnik)核去危害化研究所(Institut für Nukleare Entsorgung)纳米技术研究所(Institut für Nanotechnologie)过程数据加工与电子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Prozessdatenverarbeitung und Elektronik)核安全研究所(Institut für Reaktorsicherheit)同步辐射研究所(Institut für Synchrotronstrahlung)技术效果评测及系统分析所(Institut für Technikfolgenabschätzung undSystemanalyse)技术化学所(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Chemie)ITC化学物理工艺部(BereichChemisch-Physikalische Verfahren)技术化学所(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Chemie)-TAB废物热处理部(Bereich Thermische Abfallbehandlung)技术化学所(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Chemie)-WSG水与地学技术部(Bereich Wasser- und Geotechnologie)毒理与遗传学所(Institut für Toxikologie und Genetik)技术物理所(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Physik)STEINBUCH计算中心(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Physik)7,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 (Helmholtzzentrum für Schwerionenforschung)◆核物理学部(Kernphysik)-●核反应与太空核物理●核物理一室●核物理二室●强子物理室◆原子物理学部(A TOMPHYSIK)●理论物理(Theorie)●等离子物理(Plasmaphysik)◆材料研究部(Materialforschung)◆生物物理研究部(Biophysik)◆实验室超态物理研究所(Extremes of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in the Laboratory)8,吉斯塔赫研究中心GKSS (GKSS Forschungszentrum Geesthacht )海岸带研究所(Institute of Coastal Research)高分子材料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ymer Research)●Geesthacht膜及结构材料中心●Teltow生物工程材料研发中心轻质合金材料研究所(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力学●材料物理学●材料工艺●MagIC 镁合金创新中心9,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HZB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ü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 (http://www.helmholtz-berlin.de)因为将与BESSY于2009年1月合并,网站建设中,全部信息暂不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