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故事

合集下载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张衡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地区。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以后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

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后来著名的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

但在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

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

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

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张衡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对现在的地震学影响深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他的一些传奇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张衡简介: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的故事:张衡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明伶俐,爱思考问题,对大自然中的一切充满兴趣。

一次,母亲带张衡去田野里挖野菜。

刚到田野里的时候,红红的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张衡低头一看,啊,地上的影子真长!他问母亲:“娘,地上为什么会有影子呀?”母亲说:“那是因为有太阳光射下来呀!只要有光线就会有影子。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准备回家。

张衡跟在母亲身后,一蹦一跳地往回走。

突然,他发现自己没有影子了。

张衡尖叫起来:“娘!我的影子不见了!”母亲笑着说:“傻孩子,你看看脚底!”张衡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小小的一团,正在自己的脚底下呢。

“娘,我的影子会变形!”张衡感到很好奇。

母亲摸了摸他的脑袋,说:“孩子,中午太阳升得高高的,阳光从我们的头顶照下来,影子就会缩成一团。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张衡小时候的故事1拒绝学习古文的叛逆少年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

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

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习。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近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

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骊山脚下的不朽名篇公元94年,张衡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蓝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

他跋山涉水,往来游息于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和奇险峻峭的华山,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财货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

通过这次游览,张衡积累了丰富、新鲜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作《二京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95年,张衡游罢秦始皇陵,在骊山脚下写下了不朽名篇《温泉赋》,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

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发着无尽的才思,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山川,热爱生活的胸臆。

这是他留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

丰富的游学经历公元95年,18岁的张衡,来到了繁华的洛阳城。

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着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着有30多篇政论名着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青年对张衡都有着很好的影响和帮助。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之一。

小编整理了《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1中国历史故事: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幺,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

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幺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幺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幺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幺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地理学、天文学和数学领域的贡献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巅峰之作"。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便是关于他在天文学领域的一次聪明才智的展示。

据传,有一天晚上,张衡正在观察星空,他看到了一颗几乎与其他星星相同亮度的星星。

他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一般来说,星星的亮度是不同的。

他决定仔细研究这颗星星,并用他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清晨,张衡找到了朝廷的学士,并把这个问题告诉了他们。

学士们都被他的发现吸引了,他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依然不能找到答案。

就在大家都感到困惑时,张衡突然悟出了其中的奥秘。

他告诉学士们,星星的亮度是由于星星的距离而决定的。

他解释说,这颗星星看起来与其他星星亮度相同,是因为它离地球非常远,所以光线经过长时间的旅程后变得昏暗。

学士们听后非常惊讶,并纷纷称赞张衡的聪明才智。

大家都意识到,这个发现对于天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并决定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以便后人可以学习和研究。

这个故事展示了张衡在天文学领域的聪明才智和富有洞察力。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了星星亮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为后代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张衡的故事不仅在古代备受赞赏,而且在现代也备受尊敬。

他的贡献和智慧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科学界也被广泛传播和尊重。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是一次展示聪明才智和洞察力的故事。

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张衡的卓越才智,还启发了后人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精神。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张衡,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字平子。

河南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

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

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关于最早创制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张衡的故事又有哪些呢?小编为此收集整理了以下故事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龙嘴里吐出了铜球公元138年,东汉京都洛阳传开了惊人的消息:“发生地震啦!”“京都西面发生地震啦!”这消息是从太史令(专管天文和地震工作)张衡那里传出来的。

然而,在京都,谁也没觉察发生过地震。

几天过去了,谁也没听说哪儿发生过地震。

“张衡吹牛!”“张衡瞎说!”京都议论纷纷。

正在这时,从洛阳西面的陇西来人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这下子,人们既震惊,又佩服。

陇西位于今甘肃省西南部,离洛阳很远。

张衡怎么会知道那里发生了地震呢?原来,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十分频繁。

光是从公元96年到公元125年这30年间,就有23年发生过大地震,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

正因为这样,地震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张衡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是铜做的,直径约3米,样子像酒坛。

在这个“酒坛”的外壁上,倒挂着8条龙。

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

每条龙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

蛤蟆仰着头,张大嘴巴。

8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震落下来,正好落在正对着它的铜蛤蟆嘴里,发出“当啷”一声。

那天,朝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下来了,于是,张衡断定是京都西面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是根据惯性原理设计的。

发生地震之后,地震波传来,地动仪中间的“都柱”(类似于惯性运动的摆)就受到震动,朝那个方向偏动,通过杠杆,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铜球坠落。

在1800多年前,张衡能够制造出这样的精巧、灵敏、准确、造型美观的仪器,实在令人叹服!张衡的祖父张堪,曾当过蜀郡太守。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长安城中,有一个叫张衡的人,他是东汉时期的一名著名科学家和数学家,他的数学天赋早在少年时期就被发掘了出来。

当他22岁的时候,成为了当时的一名著名数学家。

当时,长安城内数十年来都没下雨,民间疾病肆虐,百姓深受其苦。

政府官员们无能为力,因此,张衡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他认为只有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出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张衡开始以小学问入手,认真观察自然环境里几乎所有的现象,探究星空及其变化,最终成功研究出了一套天文知识体系。

他利用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深刻的数学知识,研究出了不同星座的运动轨迹,制成了当时的中国最早的天体图谱——《广志五星图》。

当张衡年逾40时,他被推荐到虎牢关巡视,以预防外敌入侵。

在夜间,张衡经常会在古老的城垣上数星星。

他用手指定方向,用棍子来画线,用手指比较高低,通过数学计算出星座的运行速度、角度、距离等数学数据。

生活在大自然中、用心去发现大自然的法则,把数学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这是张衡的最大特点。

他把大自然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利用,最终让星座与数学完美结合。

他思考的每个问题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答案。

从此,张衡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用天文学知识去预测天气的科学家。

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民生,引领了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未来。

张衡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不应该把自己从自然中抽象出来,而应该融入自然。

通过深入的研究大自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秘密,借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张衡虽已逝世许久,但其卓越的成就依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

他的不懈努力、细心观察、深刻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和希望。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科学精神,才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也让张衡的名字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张衡,公元78年出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发明家,天文学家。

关于张衡,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衡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衡的故事张衡小时候特别聪明,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六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漂亮的文章。

当时乡人都对张衡赞叹有加,这就招来了王充的嫉妒。

王充是屠户家的儿子,平时不喜欢学习,整天带着一群小孩乱跑,今天拿土坷垃砸张家狗,明天拿碎石头砸王家鸡。

有次他看到张衡坐在门口看书,捡起一个石子就砸过去。

全神贯注的张衡丝毫没有防备,被石头砸了个正着。

张衡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拿起小板凳要打王充。

闻声出来的奶奶制止了张衡,听完张衡哭诉后,奶奶平心静气的说,孩子,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咱都不要丧失理智。

你拿个板凳会打坏人的。

张衡满肚子委屈,依旧哭个不停。

奶奶把张衡拉到家里,关上门,耐心的对张衡说,读书使人明理,你可以教王充读书呀,这样王充就变成好孩子了。

几天后,张衡主动找到王充。

王充吓了一跳,以为张衡到门上寻仇,往后面一退,摆出一副打架的样子。

张衡笑了,说,我不是来找你打架的,我看你整天怪无聊的,你到我家我们一起读书吧。

王充脸上的紧张一扫而光,变成了难以置信,让我去你家读书?我跟个野孩子一样。

张衡上前拉住王充的手,笑眯眯地说,走吧,看书可比打架有意思多了。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公元78年,在河南南阳西鄂,今天南阳的石桥镇,有个男孩呱呱坠地。

邻里们闻讯前来道贺。

在这些道贺的乡邻中,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哭喊乱踢的小孩日后会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发明家。

张衡七岁时就对机械充满了兴趣。

看到田里的水车,他特别好奇。

水车是怎么把水送上来的呢?那么大的轮子是怎么转动起来的?他为了看懂水车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边坐很久,常常忘记了吃饭时间,周围人都觉得这个孩子很怪。

张衡简直对水车着了魔,每天写完字看完书后,就用个小树枝在地上划来划去,可是他怎么也研究不出来水车的具体工作原理。

【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张衡是一位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发明家。

他的名字虽然不如欧阳修、苏轼、李清照等诗人那么家喻户晓,但是他的科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举足轻重的。

张衡的数星星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晚,张衡在户外观察星空,突然发现南方的星星数目很多,比北方的多得多。

他开始数星星,数了三个小时却数不清南方的星星数量。

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种新的方法:用水平仪和垂直仪来测量星星的方位和高度角,再以此推算出星星的距离和位置。

他开始忙碌起来,拿出手中的水平仪和垂直仪测量星星的方位和高度角,记录下测量结果,并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计算星星的距离和位置。

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出了南方星星的数量和位置,不仅惊呆了自己,也惊呆了当时的许多人。

张衡这次观测和计算,让人惊叹不已,因为他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打破了古人观察星星仅以肉眼数星星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天文学发展。

后来,张衡又在人间仪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以此预测地震、测量纬度等等,为我国天文、地理等学科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衡的数星星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创新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促进了中国天文科学的开拓。

这种先进的方法也为之后的古代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天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篇1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数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 他年少时好学,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 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几次请他做官,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担任太史令,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 他淡薄名利,曾经两次辞去官职,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开始著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另外,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他认为,天地没有分开之前,混混沌沌,分开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 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 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 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公元138 年,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张衡作了一些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转好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有关于天文学家张衡的小故事

有关于天文学家张衡的小故事

有关于天文学家张衡的小故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知名的人物,在天文学,研究地震仪上做出巨大贡献,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于天文学家张衡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张衡是南阳人。

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

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

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

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

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

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

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

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

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

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

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

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

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关于张衡的小故事

关于张衡的小故事

关于张衡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张衡的小故事】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

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

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张衡的著名故事

张衡的著名故事

张衡的著名故事
“哎呀,爷爷,快给我讲讲张衡的故事嘛!”我缠着爷爷撒娇道。

爷爷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好好好,爷爷给你讲。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张衡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

小时候的张衡呀,就特别聪明好学。

有一天,张衡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他们看到天空中飞过一群大雁。

张衡仰头看着,心中充满了好奇。

“嘿,你们说,这些大雁要飞到哪里去呀?”张衡好奇地问小伙伴们。

“谁知道呢,也许它们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吧。

”一个小伙伴回答道。

张衡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那它们怎么知道要往哪里飞呢?难道它们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
小伙伴们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张衡却把这个问题记在了心里,他想要弄明白这些神奇的现象。

随着张衡渐渐长大,他对天文地理越来越感兴趣。

他常常一个人在夜晚观察星空,思考着宇宙的奥秘。

有一次,张衡对他的父亲说:“爹,我觉得天上的星星一定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他父亲笑着说:“哈哈,那你就好好去探索吧,说不定你能发现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呢。


张衡真的就一直在努力探索,他发明了地动仪,那个地动仪可神奇啦!只要哪个地方发生地震,地动仪上相应方向的龙嘴里就会吐出铜球。

这可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啊!就好像我们现在有了手机,可以随时和远方的人联系一样,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也是超级厉害的东西呢!
张衡的故事讲完啦,我不禁感叹道:“哇,张衡好厉害呀!我也要像他一样,好好学习,探索世界的奥秘!”爷爷欣慰地笑了。

我想,张衡的精神一定会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不断前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发现那些未知的精彩!。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科学家的故事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科学家的故事

东汉天⽂学家张衡-科学家的故事 东汉天⽂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物,在天⽂学,研究地震仪上做出巨⼤贡献,⼩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科学家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东汉天⽂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年⽂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天⽂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个半圆形的罩⼦,⼤地像⼀个倒着的盘⼦。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星⾠会转⼊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定形状,⽽是⽆边⽆际的充满⽓体的空间,⽇、⽉、星⾠都飘浮在⽓体中。

张衡根据⾃⼰对天体运⾏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较符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个能够精确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发明是制作了⽔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架⽤⽔⼒发动的天⽂仪器。

⽔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个可以测定地震⽅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著作中,阐述了⽆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亮反射阳光和⽉⾷发⽣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五度⼜四分之⼀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学⾮常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12岁开始研究相对论 雅各布·巴内特(Jacob Barnett)喜欢坐在起居室的⼀⾓,在⼀块⽩板和落地窗前涂涂画画,那些涂画并不是⼀个12岁男孩的幻想,⽽是围绕现代物理学中许多难题的演算。

记者、著名物理学教授蜂拥⽽⾄,⼈们沉浸在发现天才的狂喜中,但雅各布从不理会这些⽤复杂眼神盯着他的陌⽣⼈——爸妈会应付他们,他只需考虑是去玩会⼉电⼦游戏,还是继续玩眼前的⽅程。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

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幼年时代,家境贫寒,但他年幼好学,天资聪慧。

汉名士崔瑷说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他十几岁时,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

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张衡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离开了家乡,开始游历名都大邑,求师问业,曾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诵《五经》,贯六艺,十八岁便写成了第一篇文学作品——《温泉赋》。

张衡二十三岁时,受聘于南阳郡太守鲍德门下当主薄。

此后他花了十年功夫,写成了著名的《二京斌》(即,西京斌》、《东京斌》),讽刺“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不良风气,并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名都故城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较高成就。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张衡由鲍德举荐,进京作了郎中,在任三年,迁升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又调升,太师令,掌管天文、历法、预报天象气候。

从此,他潜心钻研文学,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张衡的宇宙天体观是“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象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

他所著《灵宪》一书,用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并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共有2,500颗恒星。

公元117年,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浑天仪分内外两圈,可以转动,上面刻有南北极和赤道、黄道。

二十四节气以及日月星辰等,日月星辰位置和出没情况与宇宙间的情形完全一致。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张衡调任司马令,后上日蚀表。

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再转任太史令旧职。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又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之,状似酒樽,四周镶有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嘴各衔铜丸一个,每个龙头下面各蹲一只青蛙。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张衡的故事》
嘿,你知道张衡吗?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超厉害的科学家呀!
有一天,张衡和他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儿。

突然,张衡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上,嘴里还嘟囔着:“为啥星星会发光呢?”小伙伴们都笑话他,说他净想些没用的。

可张衡才不理会呢,他下定决心要弄明白。

他整天埋头苦读各种书籍,那认真劲儿,就像沙漠里的人看到了水一样!他不断地思考、研究,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那些天文现象。

他还自己动手做各种仪器,那专注的模样,不就像个小工匠嘛!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他终于发明了地动仪。

这地动仪可神奇啦,就像个能预知地震的小精灵!有一次,地动仪的一个龙头突然吐出了铜球,大家都不相信会有地震,结果没多久,远方真的传来了地震的消息。

哎呀呀,这可把大家都惊呆了!
张衡的成就难道不值得我们惊叹吗?他不就是我们古代的科学之星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好好学习吗?。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优秀5篇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优秀5篇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优秀5篇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篇一1956年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重新修整了一座庄严巍峨的古墓这就是有名的张衡墓。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南阳西鄂,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是我国东汉时期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十五岁的时候,便告别家乡出外游学。

他先入武关,游三辅。

十七岁的时候,他去洛阳的途中,登上了骊山峰顶。

面对广阔的天地和壮丽的山河,他感到了前所来有的自豪与无限的感慨。

下山的时候,他又去神进温泉游泳。

此次游览,张衡对京都附近的自然景观、历史风貌、社会人情、学术情况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不久,张衡到了都城洛阳,进入朝廷办的太学堂读书。

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钻研典籍和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问题上。

张衡的家庭很贫困,平时的吃、穿、用都十分节俭。

冬夜里,他只盖一条破被子,蜷曲着身子在灯下读书。

因为没有鞋穿,他的脚时常冻得红肿,乃至化脓溃烂,但他都咬着牙坚持。

张衡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探索它们在天空里运行的规律。

他把研究的结果写在一本书上,叫做《灵宪》。

在这本书里,他已经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

张衡记录了二千五百颗恒星,并且画出了我国一幅较完备的星图。

那时候他已经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是受了太阳的照射才反出光来;月亮的黑暗部分,就是没有照射到太阳光的部分。

所以月亮的位置和太阳相对的时候,是满月;月亮运行到跟太阳同一个方向的时候,人们就看不见它了。

他还根据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规律,解释了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道理。

他说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假设叫做“浑天说”。

在张衡以前,多数人都相信“盖天说”,认为地是平的,天像一只碗,反扣在地上。

张衡的“浑天说”虽然不符合实际情形,但是比“盖天说”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且对计算历法有实用的意义。

公元117年,张衡在东汉都城洛阳研制成功了一台利用水力带动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较早的机械转动计时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
栏目:哲理故事 | 来源:励志人生 | 时间:2014-05-12 | 点击:1458次
张衡的故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
、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
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
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这不仅
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
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

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
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
观察日月星辰。

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

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
,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感兴趣的目标,一定不要轻易错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于追求,不断克服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一步步地攀登,最终会向目标不断靠近。

这就是追求的魅力,这就是追求的动力,这就是追求的教益。

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