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题 纸带求速度与加速度 共 张PPT
通过纸带求加速度方法总结与步骤(新)
高中纸带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在学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内容以后,老师布置这样一道题: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
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
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1)求下列各点的瞬时速度:1v = m/s ;2v = m/s ;3v = m/s ;4v = m/s ;5v = m/s 。
(2)思考:如何得出O v = m/s ; v 6= m/s 。
(3)根据提供的数据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___m/s 2。
(答案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由于两个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同学们很快得出了V 1、、V 2、V 3、V 4、V 5分别为0.605m/s 、0.810m/s 、1.01m/s 、1.21m/s 、1.42m/s.同样道理由于01v =S 1/ T=( V O +V 1)/2, 56v == S 6/T=(V 5+V 6)/2,可得V O 、、V 6为0.395m/s 、1.60m/s .对于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与演练,同学共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老师让几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了自己的做法。
一位同学解法:△S 1=S 2-S 1=2.10cm, △S 2=S 3-S 2=2.00cm, △S 3=S 4-S 3=1.90cm, △S 4=S 5-S 4=2.20cm, △S 5=S 6-S 5=1.90cm,由于△S 不等,所以s ∆=(△S 1+△S 2+△S 3+△S 4+△S 5)/5=2.02 cm.a =s ∆ /T 2=2.02m/s 2另一位同学利用坐标纸,根据得出的V 1、、V 2、V 3、V 4、V 5的大小作出V-t 图象,通过求图象的斜率△V /△t 求加速度a 。
人教版2020高中物理 专题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原理(1)保持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
(2)保持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a–F图象和a–1m图象,确定其关系。
2.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导线两根、纸带、、。
3.实验步骤(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和小车的质量m。
(2)安装:按照如实验原理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①小盘通过细绳绕过滑轮系于小车上,先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取下纸带编号码。
②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重复步骤①。
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④描点作图,作a–F的图象。
⑤保持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①和③,作a–1m图象。
4.误差分析(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
5.数据处理(1)利用及逐差法求a。
(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
(3)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过原点,就能判定a与m成。
6.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
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打点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后释放,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利用纸带求加速度习题
利用纸带求加速度习题1.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情况如图所示,纸带上A、C两点对应的时间间隔为___s,纸带在A、C间的平均速度为 _____m/s.在A、D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m/s.二者之间B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________ m/s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
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得到O、A、B、C、D等几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间隔为 s。
用刻度尺量得OA=1.50cm,AB=1.90cm,BC=2.30cm,CD=2.70cm.由此可知,纸带做运动,打C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是 m/s,加速度的大小为a= m/s23.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如果用s1、s2、s3、s4、s5、s6来表示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1)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____________________,其数值大小为____ m/s2.(2)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为______ m/s.4.图示为某次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根据纸带所给信息判断下列问题:(1)物体运动的速度如何变化?(2)根据纸带求出物体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些数据你能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吗?(3)根据纸带求打下C点时的速度V C和物体的加速度a?5.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它每隔0.02s 打一次点.图示是实验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有4个实际打的点未画出,标出的数据单位是cm,则打点计时器打A点与打B点的时间间隔为s,打点计时器在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m/s2.6.图为某小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闪光照片.已知每隔0.2s完成一次闪光,A、B、C、D、E、F分别为物体在各个相邻闪光时刻的先后位置,其中C、D位置模糊不清,其他位置距A的长度已在图中标出,由此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 m/s2.由图中数据可以确定小物体做匀速运动(填“加”或“减”).2.2 6.4 7.07.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电火花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G共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电火花计时器接220 V、50 Hz交流电源.他经过测量并计算得到电火花计时器在打B、C、D、E、F各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如下表:(1)设电火花计时器的周期为T,计算v F的公式为v F=________.(2)根据(1)中得到的数据,以A点对应的时刻为t=0,试在右图所示坐标系中合理选择好标度,作出v-t图象,利用该图象求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__m/s2.。
高考物理实验专题 测定物体的加速度(含解析)
高考实验专题 测定物体的加速度1. 某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对物块沿倾斜的长木板加速下滑时的运动进行研究。
物块拖动纸带下滑,打出的纸带一部分如图所示。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纸带上标出的每两个相邻点之间还有4个打出的点未画出。
在ABCDE 五个点中,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 点,在打出C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 m/s (保留3位有效数字);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2(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A (2). 0.233 (3). 0.75 【解析】【详解】分析可知,物块沿倾斜长木板最匀加速直线运动,纸带上的点迹,从A 到E ,间隔越来越大,可知,物块跟纸带的左端相连,纸带上最先打出的是A 点;在打点计时器打C 点瞬间,物块的速度24.65100.233m/s 220.1BD C x v T -⨯===⨯;根据逐差法可知,物块下滑的加速度()22226.15 3.15100.75m/s 440.1CE AC x x a T --⨯-===⨯。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0.233;0.75。
2.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
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 )所示。
实验时学.科.网,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 )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
(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 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1)由图(b )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 )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
小车运动到图(b )中A 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 ,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m/s 2。
(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1)从右向左;(2)0.19 0.037【解析】(1)小车在阻力的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由图(b )知,从右向左相邻水滴间的距离逐渐滴水针头 小车图(a )水 83100117133150左 右 mm图(b )A减小,所以小车在桌面上是从右向左运动;(2)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 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所以相邻两水滴间的时间间隔为:s 324530==∆t , 所以A 点位置的速度为:m/s 19.02133.0117.0=∆+=tv A ,根据逐差法可求加速度:21245)(6)()(t a x x x x ∆=+-+, 解得a =0.037 m/s 2。
2021年高考物理必考实验专题突破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原卷版)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原卷版)1.实验原理(1)利用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设x1、x2、x3、x4、…为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假如Δx=x2-x1=x3-x2=x4-x3=…=常数,即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求,即v n=。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①逐差法:根据x4-x1=x5-x2=x6-x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a==,也就是物体的加速度。
②图象法:求出打各个计数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再作出v-t图象,图线的斜率则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2.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
3.实验步骤(1)仪器安装①把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②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
(2)测量与记录①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②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从后边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1 s。
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设计的表格中。
③利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④增减所挂钩码数,再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题01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解析版)-备战2020高考物理满分卷题型专练
实验题0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1.(4分)(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高三月考)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50Hz f =,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所示,A 、B 、C 、D 是纸带上选取的连续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16.6mm A s =、126.5mm B s =、624.5mm D s =。
若不再做实验,仅由以上信息推知:(1)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 (取2位有效数字);(2)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用s A 、s B 、s D 和f 表示)。
【答案】2.5()23275D B A s s s f -+ 【解析】【分析】【详解】(1)[1]C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BD 段的平均速度,则 0.1s T =3(624.5126.5)10m/s 2.5m/s 20.2BD C s v T --⨯=== (2)[2]根据22CD AB s s aT -=2BC AB s s aT -=整理可得223BD AB s s aT -=由于5T f=BD D B s s s =-AB B A s s s =-则()222332537D A B D B A s s s a T s s s f +-==-+ 2.(6分)(2020·湖南省高三)图甲为在气垫导轨上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示意图,滑块上装有宽度为d (很小)的遮光条,滑块在钩码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t 以及遮光条从光电门1运动到光电门2的时间t ,用刻度尺测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x .(1)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 ,示数如图乙,则d=_____cm ;(2)实验时,滑块从光电门1的右侧某处由静止释放,测得△t=50s ,则遮光条经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_____m/s ;(3)保持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只调节光电门2的位置,滑块每次都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几组x 及其对应的t ,作出x t﹣t 图象如图丙,其斜率为k ,则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 与k 关系可表达为a=_____. 【答案】0.75 0.15 2k【解析】(1)主尺:0.7cm ,游标尺:对齐的是5,所以读数为:5×0.1mm=0.5mm=0.05cm ,故遮光条宽度d=0.75cm ,(2)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可近似认为是滑块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则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为:230.7510/0.15/5010d v m s m s t --⨯===∆⨯ (3)据2t x v v t ==及122t t v v a =+⋅得x t t -图像的斜率2a k =,解得2a k =点睛:图象法处理数据时,要根据物理规律写出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式.结合图象的截距、斜率等求解.3.(8分)(2019·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第一中学高一期中)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周期为0.02s 的计时器记录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共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刻度线跟“0”计数点对齐。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高考物理实验题
专题02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实验的设计原理(1)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x 1、x 2、x 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C (常量),即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²(T 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236322522141333T x x a T x x a T x x a -=-=-=、、, 再算出平均值3321a a a a ++=①用图像法求加速度 先根据Tx x v n n n 21++=以求出所选的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后作出v -t 图像,图线的斜率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实验步骤(1)按图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细绳的一端固定在小车上,跨过滑轮后在另一端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后一端固定在小车上,用手拉住小车。
(3)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这样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至少重复3次。
(4)选取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研究,舍去开头比较密集的点,确定好计数始点,每隔4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使时间间隔为T =0.1s 。
(5)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1x 、2x 、3x ①n x 。
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的值,最后求其平均值(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作出v -t 图像,求得直线的斜率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典例1:(2022·浙江·高考真题)(1)①“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长木板水平放置,细绳与长木板平行。
提高学生高考物理实验解题能力——以实验“纸带求加速度”为例方法归纳、错误分析
提高学生高考物理实验解题能力以实验 纸带求加速度 为例方法归纳㊁错误分析鲁同心(江苏省清浦中学㊀223001)摘㊀要:近几年高考物理实验的得分普遍较低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ꎬ解决具体问题思路不清晰.本文以高一物理实验案例为基础ꎬ尝试通过方法归纳ꎬ错题分析.精讲精练等方式入手ꎬ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根据打点计时器在打在纸带上的点计算物体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实验的常见问题.如何准确㊁快速的计算出加速度?笔者对如何处理加速度做了进一步的探讨ꎬ并统计了学生在习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关键词:纸带ꎻ加速度ꎻ逐差法ꎻ两段法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31-0084-02收稿日期:2020-08-05作者简介:鲁同心(1982.10-)ꎬ男ꎬ江苏省淮安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在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的实验中ꎬ要求学生通过对纸带打出点的数据处理ꎬ测量小车瞬时速度和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这已经成为考试的热点之一.㊀㊀一㊁方法归纳笔者对加速度计算的方法做如下归纳:为了有效减少测量加速度时的偶然误差ꎬ应用该公式进行数据处理.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ꎬ真正减少实验误差.常见方法如下:方法1㊀运用公式Δx=aT2计算.Δx=x2-x1=x3-x2= =aT2ꎬ即任意两个相邻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x=aT2.利用xm-xn=m-n()aT2求解ꎬ如果纸带给出的数据不是连续的两段位移ꎬ如目前只知道x2和x5ꎬ则可以有x5-x2=3aT2.方法2㊀利用 逐差法 或 两段法 计算.逐差法:a1=x4-x13T2ꎬa2=x5-x23T2ꎬa3=x6-x33T2ꎬa-=a1+a2+a33=(x6+x5+x4)-(x3+x2+x1)9T2.由于采用将打点纸带分成两大段来处理即 两段法 求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会更准确ꎬ计算也较简便ꎬ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多介绍 两段法 即ꎬxⅡ-xⅠ=at2(其中t=3T).无论从实际的实验操作时的数据采集ꎬ还是从减小误差的角度ꎬ或者从数据处理的方便ꎬ 两段法 均为最佳方法.㊀㊀二㊁学生常见错误类型统计加速度的计算成为考试中的经典ꎬ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处理方法.但仍然很容易出错.笔者对历次考试中不同类型的学生 纸带的加速度计算 错误类型做了统计如下:㊀1.时间间隔T没有判断正确ꎬ每段位移的间隔一般为T=0.1s或者T=0.02s.2.计算时未将数值换算为国际制单位m.3.有些题目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ꎬ学生定向思维ꎬ未考虑加速度为负.4.未按题目要求选取有效数字的位数.5.计算的方法并没有准确掌握.㊀㊀三㊁几种典型情况1.直接利用公式求解例1㊀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ꎬ给出了这次实验中的一条纸带ꎬ如图2所示ꎬ其中0㊁1㊁2㊁3㊁4㊁5㊁6都为计数点.从0点开始ꎬ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ꎬ测得:x1=1.40cmꎬx2=482.00cmꎬx3=2.60cmꎬx4=3.20cmꎬx5=3.80cmꎬx6=4.40cm.则小车的加速度为m/s2.答案:0.6m/s2.点评㊀此类题型由于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均相等ꎬ所以直接利用方法一计算即可.例2㊀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ꎬ得到一条纸带如图3所示ꎬA㊁B㊁C㊁D㊁E㊁F㊁G为相邻的7个计数点ꎬ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ꎬ则利用图中标明的数据(单位:cm)可得小车的加速度为m/s2ꎬ在打点计时器打出D点时ꎬ小车的瞬时速度为m/s.答案:1.57m/s2.点评㊀此题已知的位移不是相邻的ꎬ计算时要注意公式的正确运用.例3㊀小球作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如图4所示.已知频闪周期T=0.1sꎬ小球相邻位置间距(由照片中的刻度尺量得)分别为OA=6.51cmꎬAB=5.59cmꎬBC=4.70cmꎬCD=3.80cmꎬDE=2.89cmꎬEF=2.00cm.小球在位置A时速度大小vA=m/sꎬ小球运动的加速度为m/s2.答案:0.605m/sꎬ-0.901m/s2.点评㊀此题是小球做匀减速运动ꎬ计算的加速度应为负值.相邻时间间隔的位移差都不完全相等ꎬ计算需要使用 逐差法 或 两段法 .本题直接运用 两段法 计算简单又容易理解.另外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定向思维将加速度写成0.9m/s2ꎬ漏掉负号.2.利用 逐差法 或 两段法 求解对比例4㊀某同学在做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时ꎬ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5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ꎬ图5中上部的数值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1)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m/s2.(2)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m/s.(答案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㊀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0s.方法1㊀利用逐差法a1=x4-x13T2ꎬa2=x5-x23T2ꎬa3=x6-x33T2ꎬa-=a1+a2+a33ꎬa-=(x6+x5+x4)-(x3+x2+x1)9T2=1.93m/s2.方法2㊀利用 两段法将OC段看成xⅠꎬCF段看成xⅡꎬ由xⅡ-xⅠ=at2ꎬ(其中t=3T)ꎬa=xⅡ-xⅠ3T2()=(15.10+12.70+10.81)-(9.10+7.10+5.00)(3ˑ0.1)2cm/s2=1.93m/s2.点评㊀本题中如果是奇数段位移ꎬ可考虑去掉前面较短的位移ꎬ然后在用上述方法处理.两种方法从数学计算上看貌似一样.但细想一下:在实验数据处理时用 逐差法 原理变得较难理解ꎬ实验误差更大ꎬ计算也更复杂.将纸带分成六段ꎬ有的甚至更多ꎬ这样做必然使被测量的长度变短ꎬ增大了测量的相对误差ꎬ这不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此题用 两段法 可以达到同样目的.将打点纸带分成较长的两段来处理ꎬ便于数据的测量ꎬ公式的理解ꎬ结果的计算.此法减小了误差ꎬ达到了更好的实验效果.教材中介绍的 逐差法 可以简化为 两段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找出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ꎬ将一类题型整合在一起理解ꎬ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ꎬ可以起到化难为易ꎬ化繁为简ꎬ事半功倍的效果.㊀㊀参考文献:[1]齐春法.对 逐差法 与 二段法 求加速度所引起误差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ꎬ2006ꎬ24(271):26.[2]刘晓红.几种由纸带求加速度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J].物理教师ꎬ2004ꎬ25(5):34-35.[责任编辑:李㊀璟]58。
纸带类实验专题
小” ).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实验中还有其他阻力作用
变式5 探究“动能原理”
(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卷)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 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 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 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 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 (1码)。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 小车、砝码 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 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0.190 0.413 △E3 1.20 1.42
0.400 0.840 1.220 2.420 2.860
0.200 0.420 W3 1.21 1.43
【解析】(1)①由于拉力大小可用拉力传感器直接测出,所以只 需要直接测出小车质量; ②本实验在这个步骤的操作规则是:“先开电源、再放纸带”。 而涉及本实验的则是“打开电源,由静止开始释放小车”; ③减少砝码数目,改变小车质量。 (2)根据题意有: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 据如下表: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图像。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 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解析】 (1)对于这个问题,本实验的操作规则是:先开电源,再放纸带,
△E3=1/2M1(v12-v22)=0.600J W3=F3L=0.610J (3)根据数据记录表,在方格纸上作出△E-W图线如图所示
【点评】将STS应用于本实验是本题非常精彩的一笔。用速度传 感器取代纸带,用拉力传感器直接测出细线的拉力,改革了传统 的测量模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是课标精神的重要体现。 由于拉力可以用拉力传感器直接测出,所以不必考虑小车质量与 钩码质量的关系。本实验重点考查了实验原理,同时也考查了实 验步骤、描点画图、实验数据的计算、有效数字的处理和用探究 思维解答问题几方面的能力。
新版人教版必修1(提高2)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共20张PPT)学习PPT
高中物理
课程名称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实验的操作 1.在做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给你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电池组、纸带、 复写纸、停表、天平(带砝码)、小车、钩码、细绳、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其中不 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需要增添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电池组 停表 天平 导线 低压交流电源 刻度尺)
(1)求计数点3处的瞬时速度的大小.0.86m/s (2)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求小车 运动的加速度.(0.63m/s2)
习题讲解
一、选择题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不能一端高一端低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D.舍去纸带上比较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计算
知识讲解
知识点四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7.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 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 s,其中x1= 7.05 cm,x2=7.68 cm、x3=8.33 cm、x4=8.95 cm、x5=9.61 cm,x6=10.26 cm.
05 cm,x2=7.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讲义(含解析)新人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及利用纸带求瞬时速度。
2.学会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方法,学会用vt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以纸带上某点为中间时刻取一小段位移,用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
2.用vt图像表示小车的运动情况: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画出小车的vt图像,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尺、坐标纸。
四、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五、数据处理1.测量并记录数据(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
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0点),每5个点(相隔0.1 s)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如图所示(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 ,并记录填入表中。
位置编号 01 2 3 4 5 t /sx /mv /(m·s -1)(2)分别计算出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 1、x 2、x 3…。
(3)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n =x n +x n +12T 。
例如,图中计数点4的速度v 4=x 4+x 52T。
例谈实验求加速度的几种方法
例谈实验求加速度的几种方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
高考对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核很重视,尤其是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学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其中求解加速度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有逐差法,图像法,直方图法等,下面通过一些实例谈谈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求运动的加速度:一、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1.依据Δx =aT 2测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
由a 1=x 2-x 1t 2,a 2=x 3-x 2t 2,…a 5=x 6-x 5t2可得小车加速度的平均值a =a 1+a 2+a 3+a 4+a 55=x 2-x 1t 2+x 3-x 2t 2+x 4-x 3t 2+x 5-x 4t 2+x 6-x 5t 25=x 6-x 15t2显然,这种求a 的方法只用了x 1、x 6两个数据,而x 2、x 3、x 4、x 5在计算过程中被抵消了,所以丢失了多个数据,并失去了正负偶然误差相互抵消的作用,算出的a 值误差较大.这种方法不可取. 若把x 1、x 2、…x 6分成x 1、x 2、x 3和x 4、x 5、x 6两组,则有x 4-x 1=(x 4-x 3)+(x 3-x 2)+(x 2-x 1)=3at 2,写成x 4-x 1=3a 1t 2,同理x 5-x 2=3a 2t 2,x 6-x 3=3a 3t 2,故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2.从而a =a 1+a 2+a 33=x 4-x 13t 2+x 5-x 23t 2+x 6-x 33t 23=x 4+x 5+x 6-x 1+x 2+x 39t2, 这种计算加速度平均值的方法叫做逐差法.(1)若为偶数段,设为6段,则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a 33;由a =x 4+x 5+x 6-x 1+x 2+x 39T2直接求得.这相当于把纸带分成二份,此法又叫整体二分法; (2)若为奇数段,则中间段往往不用,如5段,则不用第3段;a 1=x 4-x 13T 2,a 2=x 5-x 23T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2;或由a =x 4+x 5-x 1+x 26T2直接求得.这样所给的数据全部得到利用,提高了准确程度.2、依据相邻两点速度计算加速度.因为a 1=v2-v1T ,a2=v3-v2T ,a3=v4-v3T …an =vn +1-vnT,然后取平均值,即a =a1+a2+a3+…+an n =vn +1-v1nT,从结果看,真正参与运算的只有v1和vn +1,中间各点的瞬时速度在运算中都未起作用,可见此方法不好.同理我们可以类似于上面的做法用逐差法(1)若为偶数段,设为6段,则a 1=v 4-v 13T ,a 2=v 5-v 23T ,a 3=v 6-v 33T ,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a 33;或由a =v 4+v 5+v 6-v 1+v 2+v 39T直接求得;(2)若为奇数段,则中间段往往不用,如5段,则不用第3段;则a 1=v 4-v 13T ,a 2=v 5-v 23T,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2;或由a =v 4+v 5-v 1+v 26T 直接求得;这样所给的数据利用率高,提高了准确程度. 例题1、(2016·天津理综·9(2))某同学利用图2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图2(1)实验中,必须的措施是________.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3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 1=3.59 cm ,s 2=4.41 cm ,s 3=5.19 cm ,s 4=5.97 cm ,s 5=6.78 cm ,s 6=7.64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___m /s 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___m /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3答案 (1)AB (2)0.80 0.40解析 (1)实验时,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选项A 正确;实验时要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B 正确;此实验中没必要使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选项C 错误;此实验中不需要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选项D 错误.(2)相邻的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 s ,由逐差法可得小车的加速度a =s 6+s 5+s 4-s 3-s 2-s 19T 2=(7.64+6.78+5.97-5.19-4.41-3.59)×10-29×0.12 m/s 2=0.80 m/s 2打点计时器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s 1+s 22T =(3.59+4.41)×10-22×0.1m /s =0.40 m/s二、图像法1、用v -t 图象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解题思路为:图象法.图象法 (1)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用各段的平均速度表示各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作v -t 图象:在v -t 坐标上将各组数据描点,作出v -t 图象①建立坐标系,纵坐标轴为速度v ,横坐标轴为时间t. ②对坐标轴进行适当分度,使测量结果差不多布满坐标系. ③描出测量点,应尽可能清晰.④用一条光滑的曲线(直线)连接坐标系中的点,明显偏离曲线(直线)的点视为无效点,连线时应使尽可能多的点在这条直线上,连线两侧的点尽可能对称的分布 . ⑤从最终结果看出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3)求出图线的斜率即为加速度求图线的斜率时,要在图线上选取间隔距离适当较远的两个点.这样有利于减小误差.例题2、在研究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速度,如下表所示: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时刻/s 0.1 0.2 0.3 0.4 0.5 0.6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 ·s -1)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为了算出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A .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加速度公式a =ΔvΔt算出加速度B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量出其倾角α,由公式a =tan α算出加速度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用公式a =ΔvΔt算出加速度D .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其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解析:选项A 偶然误差较大.选项D 实际上也仅由始、末两个速度决定,偶然误差也比较大,只有利用实验数据画出对应的v -t 图象,才可充分利用各次测量数据,减小偶然误差.由于在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的分度大小往往是不相等的,根据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倾角不同的许多图线,选项B 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图线找出不同时刻所对应的速度值,然后利用公式a =ΔvΔt算出加速度,即选项C 正确.答案:C例题3、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0 s ,其中x 1=7.05 cm 、x 2=7.68 cm 、x 3=8.33 cm 、x 4=8.95 cm 、x 5=9.61 cm 、x 6=10.26 cm .(1)求计数点3处的瞬时速度的大小.(2)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求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解析:(1)计数点3的瞬时速度v 3=x 3+x 42T =8.33+8.95×10-22×0.10 m /s ≈0.86 m /s ,(2)同理可求v 1=x 1+x 22T =7.05+7.68×10-22×0.10m /s ≈0.74 m /s ,v 2=x 2+x 32T =7.68+8.33×10-22×0.10m /s ≈0.80 m /s ,v 4=x 4+x 52T =8.95+9.61×10-22×0.10m /s ≈0.93 m /s ,v 5=x 5+x 62T =9.61+10.26×10-22×0.10m /s ≈0.99 m /s .以纵轴表示速度,以横轴表示时间,描点连线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其运动的加速度可由图线求出,即 a =v t -v 1Δt =0.63 m /s 2(0.62~0.64 m /s 2均可).2、化曲为直,画出X-t 2图像、tx -t 图像, V 2-x 图像,利用斜率求解加速度 X-t 关系,v-x 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图像形状是抛物线,在实验数据处理时,可以分别让横坐标表示t 2,纵坐标表示t x 和V 2,画出X-t 2图像、t x -t 图像、V 2-x 图像,将图像形状转化为直线,图像则斜率分别为21a, 21a,2a例题4、图6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 、A 、B 、C 、D 和E 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 表示.图6 图7(1)OD 间的距离为________ cm.(2)图7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x -t 2图线(x 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__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 m/s 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 (1)1 cm +1 mm ×2.0=1.20 cm.(2)加速度的一半,12a =(2.8-0)×10-20.06-0m/s 2=0.467 m/s 2,所以加速度大小a ≈0.933 m/s 2.答案 (1)1.20 (2)加速度的一半 0.933例题5、(2011全国卷理综)5.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题中求加速度的几个类型
实验题中求加速度的几个类型类型一: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此类型源于教材,属于基础型。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就可以用刻度尺测出X;用每打一个点的时间为0.02秒算出T,利用公式Xm -Xn=(m-n)aT2 就可计算加速度。
该类型重点是要理解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X是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m、n是下标,指第几段位移;T是两个记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如两个记数点之间有5个计时点,则T=0.1s。
例1.“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袋如图2所示。
计时器大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
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例2.(1)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z 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是22图1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16.6mm =126.5mm =624.5mm。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用、、和f表示)类型二:利用基本公式测加速度此类型是用基本公式变形,再利用刻度尺、秒表、光电门等工具测出位移x、时间t,就可以测出加速度a=(v B2-v A 2)/2d例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利用米尺、秒表、轻绳、轻滑轮、轨道、滑块、托盘和砝码等器材来测定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
滑块和托盘上分别放有若干砝码,滑块质量为M,滑块上砝码总质量为m′,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
实验中,滑块在水平轨道上从A到B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为测量滑块的加速度a,须测出它在A、B间运动的与,计算a的运动学公式是_______;例4.如图4,为测量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将宽度均为b的挡光片A、B固定在小车上,测得二者间距为d。
力学实验之纸带类问题 -2021年高考物理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
2021年高考物理【临门一脚】(全国通用)预测17 力学实验之纸带类问题概率预测☆☆☆☆☆ 题型预测实验题☆☆☆☆☆考向预测实验命题不避热点,注重陈题翻新;重点实验频频考,其他实验“轮换”考。
实验“小题”常考力学内容,实验“大题”常考电学内容。
在两个实验中,通常一个实验立足教材,立足创新,凸显对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一般较为基础,注重对考生的实验基本功的考查;另一个实验题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挖掘改造,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较高,突出选拔作用。
山东卷的实验题文字量较全国卷大,更加注重对实验原理的考查,创新程度较高。
1.区别“计时点和计数点”①计时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实际点,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时,打下两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
②计数点是人们根据需要选择的一定数目的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代表的时间间隔由选择点的个数而定。
2.利用纸带判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如图所示)(1)若x 1、x 2、x 3、…、x 6基本相等,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认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利用x 1、x 2、x 3、…、x 6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x 2-x 1、x 3-x 2、…、x 6-x 5,若大致相等,则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认为Δx =aT 2可判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如图所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n =x n +x n +12T 。
3.利用纸带求加速度的三种方法(1)利用第m个T时间内的位移和第n个T时间内的位移求a,即a=x m-x n (m-n)T2。
(2)逐差法:如从纸带上得到6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则a=(x4+x5+x6)-(x1+x2+x3)9T2。
处理纸带问题的三点关注(1)长度计算:常用逐差法处理题中得到的数据,得出所求长度。
逐差法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次实验得到以下三条纸带,判断各纸带的运动性质
s1
s2
s3
s4
s5
A
纸带上的点越疏(即点距越来越大),纸带做加速直线运动
s1
s2
s3
s4
s5
B
纸带上的点越密(即点距越来越小),纸带做减速直线运动
s1
s2
s3
s4
s5
C
纸带上的点距相等,纸带就做匀速直线运动
应用打点纸带求瞬时速度与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打D点时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是( BC )
应用打点纸带求加速度
【例】 下图是某同学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 他以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 各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单位:cm)
T=0.1s
计算 该纸带运动的加速度=
⁕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所打的纸带上在
打点计时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工作电压
220V交流电
6V交流电
工作原理 周期性产生电火花 振针周期性上下振动
频率为 50 Hz,即一秒内打点50次,每 打点频率 隔 0.02 秒打一个点
(即每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 注意: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时候要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 器打点稳定了以后,再释放纸带。打点完毕以后要把打点计 时器的电源关闭!
1.582m/s
2.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 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如下图所示.纸带 上0、1、2、3、4、5、6是计数点,每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 隔为0.1 s.
(1)根据纸带上记录的数据判断小车是做_匀加_速__直__线__运动. (2)若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则加速度大小a=__4_m__/s__2 _. (3)小车在计数点3所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_1_._6__m__/_s.
T=0.1s
计算
C点速度=
m/s
提示:中时速度=平均速度
C点速度= 0.676 m/s 1 v C v B D S 2 B T D S 3 2 T S 4 ( 5 .9 7 0 5 .5 .2 s ) 0 7 .0 m 1 0 .6m 7 /s6
2 vCvAES4A TES2S34TS4S5
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的差相 等,即匀变速直线运动 Δs=aT2
分析: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
s1
v0
1aT2 2
s2
v1
1aT2 2
s s2s1aT2
v1 v0 aT
恒量
s1s2s1aT 2
s2s3s2aT2
s3s4s3aT2
……
⁕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所打的纸带上在
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的差相 等,即匀变速直线运动 Δs=aT2
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
应用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 逐差法
T=0.1s
计算
求纸带运动的加速度 a1.58 m/s2
a1
s4 s1 3T 2
a2
s5 s2 3T 2
a3
s6 s3 3T 2
aa1a2a3 3
1 33T2[(s4s5s6)(s1s2s3)]
33( 10.1) 2s[7 ( .579.110.)7(12.84. 45.9)c]5m 0.01
s1s2s1aT 2 s2s3s2aT2 s3s4s3aT2
……
s4s1(s4s3)(s3s2)(s2s1) a2 T a2 T a2 T 3a2 T
同理,可得
s3s12aT 2 s5s2 3aT 2 s6s2 4aT 2
s3s1 2aT2
a
s3 s1 2T 2
虽然用
a
s3 s1 2T 2
可以求纸带的加速度,但只利用一
2017年9月29日
纸带的选择
选择点迹清晰、没有漏点的纸带,舍弃开头点 比较密集的一段,把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 间单位;时间间隔T=0.1 s;确定恰当的计数点 ,并标上序号0、1、2、3……正确使用毫米刻 度尺测量两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记作s1、 s2、s3、s4、s5、s6……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一般取T=0.1s
0.1s
1
2
3
4
5
6
7
8
T=0.1s的三种说法: 每5个点作为一个计数点 每隔4个连续点取1个计数点 相邻记数点间有4个计时点未标出
应用打点纸带求瞬时速度
【例】 下图是某同学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 他以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 各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单位:cm)
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 为50Hz,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 中A、B、C、D、E为相邻的记数点,相邻记数点间有4个 计时点未标出,设A点为计时起点, ①由图判断小车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1 s, ③BE间的平均速度vBE 2.03 m/s,
2 vBvODS4O TDS1S24TS3S4
(2.84.45.957.57)0.0m 10.51m8/s 0.4s
1.(双选)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得到如图 所示的纸带,其中A、B、C、D、E、F、G为计数点,相邻 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s1、s2、s3、s4、s5、s6分别为 AB、BC、CD、DE、EF、FG间的位移,下列可用来计算
(4.45.957.579.1)0.0m 10.67m6/s 0.4s
3 vCvOF S 6O TF S1S2S36 TS4S5S6
(2.84.45.9 57.5 79.11.7 0)1 0.0m 10.67m/6s 0.6s
B点速度= 0.518 m/s 1 v B v A C S 2 A T C S 2 2 T S 3 ( 4 .4 5 . 0 9 .2 ) s 0 5 .0 m 1 0 .5m 1 /s8
④C点的瞬时速度vC= 1.71 m/s, ⑤小车的加速度a= 6.4 m/s2
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交流电 源频率为50 Hz.下图是某次实验的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 的点,从0点开始计数,每隔4个连续点取1个计数点,标以1 、2、3、…那么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为________ s, 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依次为s1=3.0 cm、s2=7.5 cm、s3=13.5 cm,则物体通过计数点1的速度v1=____ _ m/s,通过计数点2的速度v2=________ m/s.
No 个Δs时,偶然误差太大,为此应采取逐差法.
Image s3 s1 2aT2
a
s3 s1 2T 2
s4s2 2aT2
a
s4 s2 2T 2
a a 1 2 a 2 1 2 ( s 2 3 T 2 s 1 s 4 2 T 2 s 2 ) 4 T 1 2 ( [s 3 s 4 ) ( s 1 s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