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配伍方剂汇总(完美打印)讲课讲稿
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集
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集《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又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而视之。
”此皆古人遣药配方之大法,几千年来为医家之所重视。
盖药各有其特殊性能,如何发挥其性能,使其有利于病情,除选择适当之单味药物外,还必须配偶相关作用之药物,使其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适应病情,提高疗效,此乃医师之良者。
余在数十年临床摸索中,结合前人固有经验,提出以下药物配偶运用心得,分别论述于下。
1人参配苏木人参补气,众所周知。
凡一切气虚、阳气虚脱为必不可少之要药。
然临床常见气虚而兼有血瘀证者不少,盖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液瘀滞之候,此乃虚中挟实之证。
当此之时,徒补其气而不顾其瘀,非其治也。
如产后气虚,喘息而面青黑者,为气虚血瘀之危候,前人用参苏饮(即人参与苏木二味)为急救之剂。
余承此法,用于冠心病之气虚血瘀者往往可生良效,久久已成必用配偶之剂。
盖冠心病患者,多为年老气虚之体,而出现胸闷、胸痛、舌质瘀紫等症。
用人参配偶苏木益气行瘀,双管齐下,乃为对证之治。
如无人参,用太子参加大剂量亦可生效。
2苏木配降香苏木出自古苏方国,故亦名苏方木;降香主产于印度,均为晋唐以后南方进口药材。
二者均为木类,色赤微有香气,能入血分,行气活血,祛瘀定痛。
今人研究得知降香含有黄檀素等成分,有抗血凝作用,能使冠脉血流量、心跳振幅显著增加。
因此,二者配偶合用,对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
对肝郁血滞、胃痛挟瘀,以及妇科血瘀气滞诸疾、亦有良效,不可忽之。
3香附配郁金香附性味辛香,能通十二经,行血中之气,为调气解郁之要药。
然香附行气有余,而活血之力不足,必得郁金之性味辛香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以为助,则作用更为显著。
盖香附行气以活血,郁金则活血以行气,二者合用,相辅相成,大能舒肝解郁,活血理气。
余常用于肝病、胃病、胁痛、心下痞痛、少腹疼痛,以及妇科血气诸病,均有良效。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方剂]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明矾1g;0.5g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
1. 服2. 药期长,3. 需3个月以上。
中药药对配伍
中药药对配伍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配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强力作用,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的病症。
麻黄配杏仁:能宣肺降气平喘止咳,特别适用于风寒束肺所致的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适用于肺热咳喘的病症。
桂枝配白芍:具有收敛和散发并用的作用,能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适用于风寒表虚有汗的病症。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既能温燥中有敛润,又能善温肺化饮,而不耗气伤阴,适用于寒饮咳喘日久的病症。
二.辛凉解表药蝉蜕配胖大海:具有清宣肺气,开咽利音的强力作用,适用于风热或肺热所致的咽痛音哑。
菊花配枸杞子:能补肝肾明目,具有强力作用,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生葛根配黄芩、___:既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透热升阳止泻,适用于湿热泻痢初起的病症。
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果强,适用于少阳寒热往来的病症。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配知母: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强力作用,既适用于热病气分高热的病症,又适用于肺胃火热伤津的病症。
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适用于阴虚火旺的病症。
知母配川贝母:既能滋阴润肺,又能清热化痰,适用于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的病症。
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的作用强,适用于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的病症。
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强,适用于湿热黄疸的病症。
二.清热燥湿药___配木香: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理气止痛,适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的病症。
___配吴茱萸:既能清热泻火燥湿,又能疏肝和胃制酸,适用于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的病症。
___配半夏、栝楼:既能泻火化痰,又能消散痞结,适用于痰火互结之结胸的病症。
黄柏配苍术:既能清热且燥湿,又能走下焦,适用于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的病症。
三.清虚热药青蒿配___:既能退虚热,凉血热,又能透散,适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病症。
青蒿配鳖甲:既能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适用于阴虚发热的病症。
(完整word版)中药药对190种
中药药对190 种中药配对用法虽然是转贴但是觉得很好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尤其是最后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用药方法值得思考一、相须药对A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 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 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 先煎;15~30g 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 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 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R: d0 ` y" ~' d% @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药对配伍方剂
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 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 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 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 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 木通,如洗心汤;滑石―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 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 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 玄胡索。
1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 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 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 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 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 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药物配对:生地―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药物配对:生地―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中药药对与配伍情况总结
中药药对与配伍情况总结中药药对配伍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
主治风寒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
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
主治肺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
主治寒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1.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强。
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
善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
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
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
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
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
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
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1.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
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
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3.黄连配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
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黄柏配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
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三.清虚热药1 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
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2.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
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
治阴虚外感。
第三章泻下药一.攻下药 1.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方剂]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明矾1g;0.5g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
1. 服2. 药期长,3. 需3个月以上。
中医常用药对总结
中医常用药对总结
麻黄配桂枝: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
附子配干姜:用于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
桂枝配附子:用于治疗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枣仁配柏子仁:用于治疗血虚失眠证。
龙骨配牡蛎: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
磁石配珍珠母:用于治疗心悸、少寐病。
辛夷配苍耳子:用于治疗鼻渊病。
大黄配芒硝:用于治疗阳明之燥热实证。
石膏配知母:用于治疗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配石膏:用于治疗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中药学课件:配伍知识详解
何首乌配杜仲、当归
2
活力、体力虚弱、季节更替时抵抗力 较低等均有益处。
能够提高脾脏和肝脏的功能,增进身
体的抗疲劳能力,缓解由于工作、学
习、生活带来的疲劳、失眠、健忘等
3
冬虫夏草配人参、黄芪
症状。
营养保健、滋补益气,促进身体代谢,
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药物配伍的技术要点
药品质量合格
选择药品之前一定要查验其质量是否合格。
防止雨淋潮湿、老鼠啮咬。
配伍药物的审方方法
初步审方包括观察病情,了解病因病机和病程,确定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 详细审方包括考虑方剂的用途、选药配伍、药物用量,为患者制定具体用药 方案。
中药配伍及其现代应用
现代医学也提倡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中药配伍原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多种中药同时使用,可以达到协同增效、减轻不良反应等目的,具有独特的 优势。
证候分析配伍
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方进行配伍,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柔克刚
药物毒性大的药物和治疗病程长的病症可采用 配伍柔性药物以减轻不良反应。
具有调和作用的药物组合
1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母亲生后虚弱及久病不愈。
2 柴胡桂枝汤
相当于中药里的温润剂。主要用于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特别是在抗 抑郁、抗焦虑等方面。
药物毒副作用的相互抵消组合
徐福记茶叶中加“枸杞”
茶叶咖啡因会引起中枢神经兴奋,而枸杞可缓 解其兴奋作用,减轻头晕、头疼等不适。
红糖配生姜和红枣
红糖有向下凝固的作用,而单独使用生姜则具 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加入红枣则能更好地 达到润肠目的。
具有增强体质功效的药物组合
1
人参配鹿茸、枸杞子、淫羊藿
中药药对配伍大全,非常简单
中药药对配伍⼤全,⾮常简单临床⽤药要求严谨、精炼。
做到这点,除辩证、⽴法正确外,还需熟悉每味药物的药性及药物间的配伍。
以单味药⽴⽅者为单⽅,但毕竟药少⼒专,不适宜⼤多数疾病药对配伍能体现⼀个⽅剂组成的框架,若⼲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
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总结常⽤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黄-----配薄荷 蝉⾐——主解表,散风透疹,治风疹⾝痒。
杏仁⽢草——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风寒感冒、咳嗽⽓喘。
杏仁厚朴——主⾏⽓降逆,⽌咳平喘,肺⽓壅滞,咳喘⽓逆证。
⽩术 ⽣姜——主发汗解表、利⽔消肿,治⽔肿兼表证,⼩便不利。
桂枝-----配茯苓 ⽩术——主通阳化⽓,治⽔湿内停,痰饮咳喘,⼩便不利。
猪苓 泽泻——主通阳化⽓,利⽔消肿,治⽔肿,⼩便不利。
附⼦ ⽩术——主温阳利⽔,治阳虚⽔停,四肢浮肿。
防风-----配羌活 防⼰——主胜湿祛风,治周⾝痹痛。
黄芪 ⽩术——主益⽓健脾,固表⽌汗,治表虚⾃汗及体虚易感。
荆芥 ⽩芷——主温中散寒,治风寒感冒及恶寒发热者。
羌活-----配独活 灵仙 ——主祛风湿,治周⾝风湿疼痛者。
防风 防⼰——主祛风胜湿,治风湿痹症疼痛。
公英 蓝根——主祛风解表,治风热表证。
防风 ⽩芷——主祛风解表⽌痛,治感冒风寒 恶寒发热,头⾝疼痛。
川芎细⾟——主祛风解表⽌痛,治头、项、上肢疼痛。
藁本 苍术——主治风寒湿邪,风湿痹症,肢体疼痛。
细⾟-----配⿇黄 附⼦——主发散风寒,祛风⽌痛,治外感风寒,阴寒内盛。
羌活 ⽩芷——主祛风⽌痛,治风寒头痛。
⽩芷 ⽯膏——主祛风⽌痛,治风⽕⽛痛。
⼲姜 半夏——主温肺化痰,治痰多咳嗽,痰稀⾊⽩。
丁⾹ 五倍⼦——主治早泄(⽤95%酒精15毫升浸泡15天,⾏房前涂擦于阴茎头部约1—3公分后⾏房)紫苏-----配⾹附 陈⽪ ——主发表散寒,⾏⽓宽中,治风寒感冒兼有⽓滞。
藿⾹陈⽪——主⾏⽓宽中,解郁⽌呕,治⽓郁不畅,胸闷呕吐。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doc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中药知识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
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
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1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2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3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4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5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6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7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8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1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2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3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4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5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1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2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3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方剂]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明矾1g;0.5g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
1. 服2. 药期长,3. 需3个月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对配伍方剂汇总(完美打印)药对配伍方剂汇总一、用于心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生地—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生地—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肺清肺泻火:石膏—知母,如白虎汤;黄芩—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石膏—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石膏—杏仁,如麻杏石甘汤;银花—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黄连—贝母、白矾,如白矾散;知母—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板蓝根—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黄芩、栀子,如消黄散。
清肺解表:银花—连翘、荆芥,如银翘散;桑叶—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牛蒡子—桔梗、甘草,如银翘散。
清肺止血:知母—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黄连—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玄参—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苇茎—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葶苈子—大枣。
(二)温肺温肺发表:细辛—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荆芥—防风,如荆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麻黄—杏仁,如厚朴麻黄汤;杏仁—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干姜—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紫苑—苏子。
燥湿化痰:半夏—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半夏—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半夏—苏子,如苏子降气汤;紫苑—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桔梗—帜壳,如荆防败毒散;杏仁—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麻黄—白术;桂枝—防己。
(三)润肺润肺清热:知母—贝母、玄参,如知母散;沙参—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生津:麦冬—生地、知母,如清肺润肠散;麦冬—沙参、玉竹,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止咳:麦冬—杏仁、枇杷叶,如清燥救肺汤;款冬花—紫苑,如黄柏散。
润肺化痰:百合—贝母、麦冬,如百合固金汤;天冬—麦冬、瓜蒌壳,如理肺散。
润肺滋肾:生地—熟地、玄参,如百合固合汤。
(四)补肺益气敛肺:人参—五味子,如虚劳补阳散;益气平喘:人参—麻黄、杏仁。
益气化痰:人参—贝母。
益气固表:黄芪—白术、防风。
补肺润燥:党参—沙参、制首乌,如五参散。
三、用于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温脾温中祛寒:干姜—厚朴,如健脾散;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温中行气:厚朴—青皮、陈皮,如厚朴散;桂心—砂仁、陈皮,如桂心散。
温中止痛:丁香—吴萸,如丁萸理中汤;砂仁—木香,如香砂散。
温脾止泻:肉豆蔻—诃子,如养脏汤。
温脾止血:附子—白术、灶心土,如黄土汤;附子—炮姜炭。
温脾攻下:附子—大黄,如温脾汤。
温脾助阳:干姜—草果仁、附子,如实脾汤;白术—附子,如术附汤。
(二)清脾清热解毒:石膏—黄连、黄芩;升麻—玄参。
清热祛湿:黄连—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栀子—藿香;黄柏—苍术,如除湿壮筋汤;石膏—苍术,如湿热吐草方。
(三)健脾健脾除湿:苡仁—防已、陈皮,如滋补散;茯苓—苡仁、大腹皮,如消肿利水散;白术—茯苓,如四君子汤。
燥湿健脾:苍术—厚朴、陈皮,如平胃散;槟榔—苍术,如麻黄桂枝汤;苍术—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气:陈皮—青皮,如曲蘖散;茯苓—枳壳,如和胃消食汤。
健脾破满:白术—莪术,如导水散;白术—枳实,如枳实导滞丸。
健脾利水:黄芪—茯苓、防己,如防己散;白术—茯苓、猪苓,如五苓散。
(四)补脾补脾益气:党参—黄芪、白术,如扶脾散;人参—白术,如四君子汤。
补中健脾:人参—白术、陈皮,如异功散;白术—山药,如完带汤。
益气升阳:黄芪—升麻、柴胡,如补中益气汤。
益气温中:黄芪—桂枝;人参—白术、干姜,如理中汤。
补中和胃:白术—砂仁、陈皮,如香砂六君子汤。
益气涩肠:人参—肉豆蔻、诃子,如养脏汤。
四、用于肝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肝清肝泻火:黄芩—栀子,如龙胆泻肝汤;黄芩—生地、黄连,如黄芩散;大黄—菊花、黄芩,如大黄当归散;栀子—牡丹皮,如丹栀逍遥散。
清肝明目:菊花—木、车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草决明、石决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湿:栀子—茵陈;龙胆草—木通、车前子。
清肝熄风:羚羊角—钩藤,如羚羊钩藤汤;全蝎—僵蚕、蝉蜕,如千金散;蝉蜕—蚯蚓。
清肝止血:黄芩—大黄、栀子,如大黄当归汤。
平肝潜阳:钩藤—石决明、天麻;白芍—龙骨、牡蛎。
(二)温肝温肝散寒:吴萸—生姜,如四神丸。
温肝行气:吴萸—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香附。
温肝清胃:吴萸—黄连,如木瓜散。
温肝舒筋:木瓜—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三)疏肝疏肝清热:川楝子—玄胡索。
疏肝解郁:柴胡—白芍,如逍遥散;柴胡—麦芽、陈皮,如和气饮;枳壳—郁金;柴胡—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香附—枳壳,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小茴香,如金铃散;川楝子—乌药、青皮;白芍—陈皮、青皮。
疏肝利胆:柴胡—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大黄、黄芩,如柴胡清凉汤。
疏肝理脾:柴胡—枳实、甘草,如四逆散;柴胡—木香、陈皮,如和气饮;香附—苍术。
疏肝和胃:柴胡—陈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汤。
疏肝养血:川楝子—地黄;柴胡—当地如逍遥散。
疏肝活血:柴胡—桃仁,如血府逐淤汤;川楝子—郁金。
(四)补肝补血养肝:当归—白芍,如四物汤;当归—枸杞子,如滋肾补肝散。
滋肝明目:山茱萸—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黄丸。
养肝滋肾:枸杞子—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
强筋健骨:杜仲—续断、桑寄生,如独活寄生汤。
和营缓急:白芍—甘草,如香连散。
五、用于肾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温肾温肾壮阳:肉桂—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补骨脂—巴戟天、葫芦巴,如血竭散。
回阳救逆:附子—干姜、炙草,如四逆汤。
温肾强腰:肉桂—怀牛膝、杜仲;补骨脂—葫芦巴,如血竭散。
温肾纳气:附子—苏子,如三子下气汤。
补肾催情:菟丝子—淫羊藿、阳起石,如催情散。
温肾缩尿:益智仁—山药、乌药。
温肾利水:附子—茯苓,如真武汤;怀牛膝—车前子。
温阳发表:附子—麻黄、细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肾暖脾:补骨脂—肉豆蔻,如四神丸。
温肾暖胃:益智仁—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二)补肾滋肾清热:熟地—地骨皮、柴胡,如熟地黄散。
滋肾益精:枸杞子—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熟地—生地、山萸肉;夏盆子—菟丝子、枸杞子。
补肾健骨:怀牛膝—熟地、巴戟天,如滋肾补肝散;续断—巴戟天、杜仲。
补肾涩精:菟丝子—龙骨、牡蛎;沙苑蒺藜—芡实、莲子,如金锁固精丸。
滋肾泻浊:熟地—泽泻,如六味地黄丸。
滋肾润燥:肉苁蓉—当归、麻油,如当归苁蓉汤;生地—玄参、麦冬,如增液汤。
六、用于胃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胃清胃泻火: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石膏—知母,如白虎汤。
清胃解毒:升麻—黄连,如普济消毒饮;大黄—黄连,如泻心汤;石膏—黄芩、黄连,如石膏竹沥汤。
清胃生津:石膏—麦冬,如竹叶石膏汤;升麻—生地。
清胃降浊:黄连—水竹茹,如连茹二陈汤;黄连—半夏,如消黄益心汤。
(二)温胃温胃散寒:砂仁—草豆蔻,如益胃散;桂心—砂仁,如桂心散。
温胃行气:桂心—茴香、陈皮,如通灵散;丁香—木香,如丁香散。
温胃和中:干姜—甘草,如理中汤。
温胃止吐:陈皮—生姜,如香砂平胃散;干姜—半夏;砂仁—陈皮、半夏,如香砂六君子汤。
温胃活血:厚朴—当归,如温脾汤。
温胃攻下:桂枝—大黄,如透肠散。
(三)和胃和胃降逆:半夏—黄连、竹茹,如连茹二陈汤;木瓜—吴萸,如木瓜散。
消食导滞:山楂—神曲、麦芽,如曲蘖散;半夏—神曲,如保和丸;神曲—山楂、槟榔,如和胃消食散;神曲—大黄,如三仙汤。
和胃止吐:陈皮—半夏,如二陈汤;藿香—半夏。
和胃解表:藿香—苏叶行气导滞:木香—槟榔,如木香槟榔丸;陈皮—厚朴,如平胃散;枳壳—神曲,如枳壳散。
(四)补胃益气清胃:人参—石膏、竹叶,竹叶石膏汤。
生津养胃:沙参—麦冬、玉竹,沙参麦冬汤。
益气和胃:人参—白术、砂仁,参苓白术散;人参—陈皮、半夏,如六君子汤。
七、用于胆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胆清胆泻热:柴胡—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黄芩、大黄,如柴胡清凉散;赤小豆—连翘。
和解少阳:柴胡—黄芩,如小柴胡汤。
和解发表:柴胡—桂枝、白芍,如柴胡桂枝汤。
和解攻下:柴胡—白芍、大黄,如大柴胡汤。
清胆退黄:茵陈—泽泻、猪苓,如茵陈五苓散;栀子—茵陈、木通。
清胆和胃:竹茹—半夏、枳实,如温胆汤;柴胡—半夏、生姜,如小柴胡汤。
利胆排石:茵陈—四川大金钱草、大黄。
(二)温胆温胆退黄:附子—茵陈,如茵陈四逆汤;白术—附子、茵陈,如茵陈术附汤。
八、用于大肠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肠清肠祛湿:大黄—黄连、黄芩,如芍药汤;黄连—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
清肠止泻:黄连—木香,如香连散;白头翁—苦参、黄柏,如白苦汤;黄连—葛根、黄芩。
清肠行气:黄连—枳壳,如加味郁金散;大黄—木香,如通肠芍药汤。
清肠攻下:芒硝—大黄,如大承气汤。
清肠止血:黄芩—地榆、槐花,如清肠饮;槐角—生地、黄芩,如槐角丸;槐花—地榆,如槐花散。
清肠活血:黄连—当归、白芍,如芍药汤;大黄—桃仁,如通关散;地榆—赤芍,如血痢方。
(二)温肠温肠行气:官桂—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青皮、陈皮,如橘皮散。
涩肠止泻:罂粟壳—煨诃子,如诃子散;乌梅—煨诃子,如乌梅散。
(三)攻肠润下滑肠:火麻仁—当归、桃仁,如通关散;火麻仁—杏仁、大黄,如麻子仁丸;郁李仁—火麻仁。
攻肠逐水:大戟—甘遂、大枣,如十枣汤;大黄—牵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营:大黄—白芍,如郁金散。
行气破满:木香—槟榔、山棱,如马价丸;厚朴—枳实,如大承气汤;乌药—大腹皮、枳实,如消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