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

合集下载

12例视神经胶质瘤MRI分析

12例视神经胶质瘤MRI分析

内,故 肿瘤均 与眶脂 体等周 围结构 界 限清 楚 ,与 交 界 的正 常视神 经界 限不清 ,本组病 例均未 出现 穿越 硬 脑膜 向眼眶 内发展 。胶质 瘤 同时累及 眶 内段 、管 内段及颅 内段则可表 现为 “ 哑铃形 ”f ) 图4 ,累及 管 内段 时可使视 神经 管扩大 。视神 经胶质 瘤在MR 信 I 号多样 ,在T WI 2 上可 以表现 为等 信号、高信号 ,在 T1 上 可 以表 现 为低 信 号 、等信 号 。肿 瘤边 缘在 WI T WI 2 上呈 中等 信号 ,为脑膜及 增生 的脑膜 细胞 l。 6 】 视神经 胶质 瘤在 增 强扫描 上可 以无 强化f ,6 、 图5 ) 轻度强 化( ,8、显著 强化( ,1) 图7 ) 图9 0 ,这可 能与 血脑 屏 障破 坏 程度 及 肿瘤 血 管 增 生程度 有关 [7 6] -。
矢 状 面 T1 I 压 脂 。 注 射 Gd D P W + . T A顺 磁 性 对 比剂 视神 经胶质 瘤 区别于其 他肌锥 内肿瘤 的一个特 点 ;
01 /g .mm k 行MR 强检查 。 增
2 结 果
8 %视神经 胶质 瘤患 者在发 病初 期有视 力下 降 ,然 0 后在一般 时期内症状相对稳 定,没有 明显变化 【 3 ] 。本 组 患者初期视力下 降者9 ,视力下 降发生于 眼球 突 例 出之 前者7 ,与文献报道 基本相符 。肿瘤位于颅 内 例 者 ,可发 生头痛 ,呕 吐 ,眼球 运动 神经 障碍 及颅 内
MRI 示 视 神 经 胶 质 瘤 侵 犯 范 围 十分 明确 , 显 1 例 视神 经胶 质瘤 累及 眶 内段 1 例 、管 内段8 、 2 1 例
球 内段 1 、视 交叉 4 、视 束 1 ( 1 ) 例 例 例 图 ~4 。MRI 压 增高 症状 ,还可 出现 视野 相应部位 的缺 损 。眼 底 可 以多 方位 非 常 直 观 显示 肿 瘤 形 态 , 1 例 中形 成 检查 常见 明显 的视神经萎缩 ,视乳头水肿。 2

视神经胶质瘤影像表现

视神经胶质瘤影像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视神经炎主要指周围视神经鞘的炎性病变, 有时与胶质瘤不易鉴别。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增宽见于颅内压增高, 一般有颅内原发病变。
• 本病伴发神经纤维瘤病者达15%~50%。最早表现是视野内出现盲 点,但由于患者多为儿童而被忽视。
•பைடு நூலகம்95%患者以视力减退就诊,视力丧失者也不少见。另一常见表现 为眼球突出,眼底表现为视盘水肿或萎缩。
【临床与病理】
• 病理上视神经增粗,表面光滑,硬脑膜完整,瘤细胞沿视神经纵轴 蔓延。
• 镜下为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病理上多为Ⅰ、 Ⅱ级,属低度恶性, 预后良好。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视神经鞘脑膜瘤(optic nerve sheath meningioma)主要见于成年人。肿瘤沿视神经生长,CT上肿瘤为高 密度,有时可见钙化,边界清;MRI T1WI和T2WI均呈低或等信号,肿瘤 强化明显,而视神经无强化,横断面形成较具特征性的“轨道征” 冠状面形成特征性的“靶征”。
【影像学表现】
• 2. MRI表现为T1WI中等偏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肿瘤累及管 内段视神经时,多引起眶内段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 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显示为病变周围长T1长T2信号,与脑脊液 信号一致。增强后肿瘤呈较明显强化。
右侧视神经胶质瘤 a.CT横断位骨窗;b.MRI横断位T1WI;c.MRI横断位T2WI;d.MRI横断位增强联合脂肪抑制。CT见右侧视神经管扩 大,骨皮质受压变薄;MRI显示右侧眼球突出,视神经梭形增粗,呈等T1 长T2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
【影像学表现】
• 1. CT 表现为视神经条状或梭形增粗,边界光整清楚。肿瘤累及眶 尖时,眶尖脂肪消失。

黑龙江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1)_真题-无答案409

黑龙江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1)_真题-无答案409

黑龙江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1)(总分86.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Sturge-Weber综合征脑实质钙化的典型CT表现为( )。

A. 多发散在钙化B. 斑片状钙化C. 弹壳状钙化D. 条状钙化E. 锯齿状钙化2. 关于多发性硬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好发于年轻女性B. 好发于年轻男性C. 病灶多发D. 病灶多位于脑白质E. 无明显占位征象3. 在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鉴别中,下列最有意义的是( )。

A. 低密度B. 不增强C. 单脑叶分布D. 多脑叶分布E. 不按血管支配区分布4. 头颅平片用来确定颅内压增高的主要依据是( )。

A. 颅骨骨质吸收,脑回压迹增多B. 蝶鞍改变,颅骨骨质吸收C. 颅缝增宽,脑回压迹增多、增宽D. 颅缝增宽,蝶鞍改变,脑回压迹增多、增宽E. 颅缝增宽,颅骨骨质吸收5. 有关中耳胆脂瘤,错误的表述是( )。

A. 听小骨破坏移位B. CT显示为鼓室内占位C. CT为软组织密度时不支持胆脂瘤的诊断D. CT值可为脂肪密度E. 乳突窦口可有扩大6. 良性星形细胞瘤征象不包括( )。

A. 钙化B. 位置表浅D. 轻度水肿E. 有出血、坏死7. 瓦氏位可显示鼻旁窦除外( )。

A. 蝶窦B. 额窦C. 上颌窦D. 筛窦E. 以上都不对8. 内耳道宽度小于多少属于狭窄?( )A. 5mmB. 2mmC. 4mmD. 3mmE. 6mm9. 关于脑膜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起源于脑膜细胞,最好发于脑表面富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B. 大部分位于幕上,以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多见C. 质地坚硬,包膜完整D. 由颈外动脉分支供血,血供丰富,颈内动脉不供血E. 与局部颅骨或硬脑膜呈广基底紧密相连10. 鼻窦黏膜下囊肿最常见于( )。

A. 筛窦B. 额窦C. 蝶窦D. 上颌窦E. 筛窦及蝶窦11. 小儿腺样体(咽扁桃体)厚度何时与成年人相同( )。

A. 出生时B. 1岁左右C. 5岁左右D. 10岁左右E. 15岁左右12. 扁桃体恶性肿瘤中较多见的是( )。

2019年住院医师(医学影像学)试题及答案 (7)

2019年住院医师(医学影像学)试题及答案 (7)

401.在CT、MRI扫描中“视神经胶质瘤”最具特征影像表现为 (D)中A.视神经梭形、椭圆形肿大B可侵犯视乳头 C.瘤内无钙化D视神经管扩大E瘤周有液体聚集402.在眼眶异物中下列哪种属磁性异物 (E )低A不锈钢 B铜 C.铅 D.铝 E铁屑403.以下哪项CT表现现最支持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断:(D)中A.视神经梭形增粗B.受累视神经“双轨征”C.肿瘤增强明显D.视交叉受累E.视神经孔增大404.不属于眼眶构成骨的是: (E) 中A.上颌骨B.腭骨C.泪骨D.额骨E.颞骨405.甲状腺性眼球突出(Grave's disease)疾病中眼外肌最常受累的是:(B)中A. 上直肌和外直肌B. 下直肌和内直肌C. 外直肌和下直肌D. 内直肌和上直肌E. 内直肌和外直肌406.甲状腺性眼球突出(Grave's disease)疾病中眼外肌最少受累的是:(A)中A. 上直肌和外直肌B. 下直肌和内直肌C. 外直肌和下直肌D. 内直肌和上直肌E. 内直肌和外直肌407.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典型影像特点为(C )中A.多发生于气化型乳突B.病变位于乳突气房内C.病灶有硬化缘D.病变大小多为3-5cmE.平片示圆形高密度408.关于听神经瘤的CT表现,下列哪项说法错误 (C)中A.常发生梗阻性脑积水B.增强后明显强化C.同侧岩骨骨质增生 D同侧桥小脑角池增宽 E.可以双侧发病409.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单纯型CT表现有(D) 中A.听小骨部分吸收、破坏B. 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可见骨壁破坏C.乳突窦或较大的气房粘膜增厚D. 鼓室粘膜增厚E.气房间隔增粗、密度增加410.慢性中耳炎引起颅内感染最常累及的部位是(D )中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E.脑干试题来源:2019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题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咨询,请添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群:45082011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线体验住院医师考试题库。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肺 癌 脑 转

左肺癌脑转移
T1WI平扫 多发脑转移癌
T2WI
男,55岁,头痛10天。
T1WI增强
脑膜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多见于中年女性,生长缓慢,病程长 圆形、哑铃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锐利,水肿
相对较轻 广基与颅骨或硬膜相连,可有颅骨反应性增生和或压
迫 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部分可见硬膜尾征 位于好发部位可提示诊断。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脑中线旁的深部脑组织(脑干、丘脑及基底节
区)或脑室旁白质区多见,病灶可位于脑实 质表面。 病灶形态: 团块状、类圆形,边缘清晰但多不 规则,可见切迹、棘状突起或分叶,典型呈 握拳征。 病灶大小: 肿瘤大小不等,最大径5mm~80mm, 平均20.5mm。
影像学表现
信号: 平扫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 呈低信号、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以低信 号最为特征,坏死或囊变少见;
男,42岁,椎管肿瘤术后,双侧肢体麻木半年
(L2-4椎管内)符合间变性室管膜瘤伴坏死(WHOⅢ级)。
室管膜瘤
部位:脊髓圆锥部、马尾及终丝、颈髓 形态:长圆形,球形,分叶状 信号:T2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种植转移和脊髓空洞形成是其较特征改变 出血较星形细胞瘤多见。
矢状位T2WI
冠状位T2WI
矢状位T1WI--C+
冠状位T1WI--C+
病理组织片—脊膜瘤
T1WI
T2WI
T2WI
女,62岁,左下肢无力。T3-4水平椎管内髓外硬 膜下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等信号
横断面T2WI
肿块上方层面
肿块层面 平扫横断面示肿块部位蛛网膜下腔 消失,肿块上下方蛛网膜下腔增宽。 为髓外硬膜下病变的共同特征。

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01、视神经轨道征:
表现:在增强的横断面视神经CT或脂肪抑制的T1加权磁共振图像上最明显.
在这些图像上,视神经表现为相对于其两侧强化的视神经鞘的条状低密度(信号)带.
解释:
视神经轨道征最常用于描述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常表现为节段性或弥漫性视神经鞘
增厚.当注入增强剂后,视神经在CT或MR图像上表现为非强化的低密度(信号)线样结构,被周围强化的脑膜瘤包绕.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产生类似轨道的征像,其两条轨道即被低信号的视神经
分隔开的肿瘤的两部分.在冠状面上表现为炸面包圈样结构.当肿瘤发生线样钙化时,该征像在非增强CT上也可看到,但不如增强CT者常见.
讨论:
轨道征用于鉴别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无论何种生长类型,都与视神经紧密相连,因而肿瘤与视神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表现为视神经-鞘结构均质性增大,没有可分辨的低密度视神经结构.
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沿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上皮细胞,早期于硬膜下生长,包绕视神经,而不侵犯视神经,沿视神经生长,位于眶内、视神经管内、颅内视神经管开口者都可具轨道征表现。

于增强
CT表现为a)视神经低密度,b)脑膜瘤组织肿块样高密度,c)与视神经邻近的平行线样高密
度增强区。

轨道征并非特异性征像,也可见于其他眶内疾病,如眶内炎性假瘤,视周神经炎,结节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视周出血等,均需注意鉴别.
02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
这是脑外肿瘤,特别是脑膜瘤与脑内肿瘤相鉴别非常重要的两个征象
增强冠状面示白质坍陷征(箭头)及脑膜尾征(三角)。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星形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通常病理上表现为恶性。

其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家对组织标本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同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关于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学形态特征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是病理学家最常用的诊断依据之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的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胶质细胞核大而异形,胞浆丰富,胶质纤维增生明显。

胶质瘤的增生呈现不规则状,可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或血管模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并且通常具有高度核分裂活性。

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可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等。

阳性GFAP染色结果表明肿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Ki-67阳性率高则提示肿瘤增殖活性明显,p53过表达则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表达水平,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经典的例子包括IDH(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和MGMT(O6-甲基化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甲基化状态等。

IDH突变通常出现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而MGMT甲基化状态则与对放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出现,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希望通过科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未来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特点

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特点

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特点
1胶质瘤核磁共振
胶质瘤(Glioma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大脑和脊髓中的癌症,临床表现多样,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鉴别诊断和活检直接提供的细胞学、免疫组织学和遗传学信息非常重要,而胶质瘤核磁共振(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特点
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LGG MRI)通常指使用小强度磁场(S at 1.5T)的核磁共振检查,它能够探测低级别胶质瘤的位置、形态及内部病理特征,还可以显示出胶质细胞的分布情况和肿瘤的能量含量。

除此之外,LGG MRI还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血液供应的空间分布状况、神经细胞的存活状况以及组织壁的厚度等。

3结论
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手段,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位置、形态及内部病理特征等。

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及时发现低级别胶质瘤临床进展中的变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是指在组织学和细胞学层面上观察到的一系列特殊特征和变化。

在组织学上,胶质瘤的特点主要包括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浸润性生长。

与正常的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细胞数量增多,并且排列紧密。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胞质核比率高,细胞核具有异型性,即形态和大小不一致。

瘤细胞常常形成集结体、索状结构和囊腔等特征,交织在胶质纤维网中。

在瘤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瘤周血管增生、坏死和出血等变化。

从细胞学上观察,胶质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

不同于正常神经细胞具有特定的神经元功能和形态特征,胶质瘤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和多样性。

胶质瘤细胞常常失去正常胶质细胞的限制性生长特性,导致无控制地增殖和扩散。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颗粒物质,如胶质纤维和胶质结节等。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研究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特点,可以确定胶质瘤的类型、分级和预后。

病理学特点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此外,对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揭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预测治疗效果。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重要发现,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了解胶质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致病机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并通过病理学特点的发现和应用,不断改进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胶质瘤病理学特点在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胶质瘤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点,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胶质瘤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改善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胶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PPT

胶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PPT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分为: • 局限型:I 级 • 弥漫型: II-IV级
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oma)分类
级别
I级 II 级 III 级
IV 级
名称
局限型,良性,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 星形细胞瘤,广泛浸润,但分化良好; 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局限或弥漫性间变, 细胞数增多.非典型性及核分裂活跃,属恶性;
在四脑室。可向脑实质生长,到脑 皮质表面. • CT: 边缘不规则肿块,等或混杂性 密度,囊变, 钙化,均匀强化. • MRI:边缘清楚或不规则高信号 (T2WI),肿瘤明显强化..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常发生于四脑室,病变较良性,中度增强 或不增强
四、脉络膜胶质瘤(Chordoid glioma):
胶质瘤影像诊断星形细胞瘤, 少枝胶质细胞 瘤,室管膜瘤, 混合性胶质细胞瘤, 大脑 胶质瘤病等. 他们的影像学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现将 分述如下:
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 (一)分类
• 1993年WHO公布新的脑肿瘤组织学分类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d II)
CT、MRI表现
C T:边缘不规则肿块,等密度,有多发条带 状及结节状钙化90%周边性脑回状 钙化为其特点 ,可有囊变.
MRI: 可见钙化及肿块,出血,50-90%有钙 化,MR不敏感,水肿少,.典型的呈 蜂窝形改变。强化见实质性及周边 性强化。
三、室管膜瘤
• 在脑室内,60%在侧脑室,40%
CT、MRI表现
• 局限型
• 一级星形细胞瘤:占5-10%.多见于后颅凹, 毛细胞型:儿童多见.

眼部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眼部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易于早期发现及扪及,又可引起上睑下垂。眶部泪腺混合瘤,早期无症状,随着肿瘤生长, 在眼眶缘外上方可扪及硬而不规则肿块,有移动性,一般与皮肤、眶缘无粘连,继之眼球 向前方及内下方移位突出,并有向外、向上运动障碍。 2.视力障碍:早期视力无明显变化,可有复视。随着病程的发展,可有视力减退,其原因可 有肿瘤压迫眼球引起明显散光,或是暴露性角膜炎,也可能是视神经受累。 3.眼底检查:有时可见视乳头水肿,静脉充盈及视网膜皱褶。 4.骨质变化:X线摄片、CT检查,一般可见泪腺部位局限性扩大,骨质吸收或全眼眶扩大, 骨壁变薄,但无骨质破坏。
3.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的临床表现与原发位置有明显关系, 一般均有视力减退、眼球突出和视盘水肿或萎缩,其 他如斜视、眶深部肿物、眼球运动障碍和皮肤棕色素 斑也常发生。
影像学鉴别诊断:
3.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脑膜瘤:好发于成年女性,视力障碍,多在眼球突出之后,视神经鞘
脑膜瘤可为偏心性,CT值较高,可伴有斑点、环形或不规则的钙化,MRI
检查T1WI、T2WI均呈中等信号,CT或MRI增强后可见“轨道征”;
视神经炎:临床上表现视力急剧下降,可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和眼眶深部胀
痛等症状。MRI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一般不形成软组织肿块,T1WI
视神经信号减低,T2WI信号增高,STIR呈高信号,增强后可有强化,以增
强扫描联合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最佳。可为多发性硬化的一种改变,MRI显示
4.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 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 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 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 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严重出血甚或致命 的报道。以往文献把海绵状血管瘤列入血管瘤,Mulliken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组 织学特点,将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而血管畸形又分为低流速血 管畸形和高流速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即属于低流速血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

影像异常征象

影像异常征象
• T2-weighted image shows mild hyperintensity of the middle carotid artery territory (arrows).
• Noncontrast T1-weighted image demonstrates early stroke changes with effacement of cortical sulci in the MCA territory associated with swelling and mild hypointensity of the cortical ribbon (arrows).
• After contrast (gadolinium) administration, intravascular enhancement is present, indicating sluggish flow in the ischemic zone (arrows).
open—ring sign
隧道征---脑型肺吸虫病的MRI表现
• 肺吸虫的成虫与幼 虫均有窜扰的习性 ,侵犯中枢神经系 统亦较常见。幼虫 可通过纵隔,沿颈 内动脉上行至颅内 ,侵犯附近脑组织 ,早期病变多位于 枕、颞叶部,随后 幼虫继续向四周游 走,侵入白质、内 囊、底节、顶叶、 额叶、脑室及对侧 大脑等处,在脑组 织中移行造成隧道 状损伤。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appearing right insular ribbon (open arrows). Followup CT (not shown) showed a large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影像学征象研究(一)

影像学征象研究(一)
见 此 特征 ( 图 2 )

有 时也 可

因此
盐和 胡
椒 征 并 非 副神 经 节 细胞 瘤 所 特有
的征 象

为 了 评 价 肿 瘤 内的 血 供
MR A

情况 (d y n
图 3 增 强脂肪抑制 胶质瘤
( T .w I

可 以采用
i
C S
动态 M R
I
a m
t
u
dy
)

MR I
灌注成像
而 DS A 则
S
在 视 神 经 轨迹 征 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a m
v e

t
r a C
k
i g
n
o
f
o
p t i
C
ti e r
) 是在 眼

除注意观 察病变的密度 和信号 强 度 视 神 经 的 密度 和 信号变 化


、 、
头颈部盐和胡椒 征 影 像 解 剖 学 基础

眶增 强
CT
或 MR I

检查 中 不强 化
66

T
或 MR
中所 显 示 的特
信 号 不 均 匀 减低
而在 冠 状 位 呈 环 状 强
球 壁 增厚 和 眼 眶 内肌 肉肥 厚 等 征 象 而 这 些 征

主 要 由肿 瘤 内缓 慢 血 流 的 高
信 号 和 血 管 流 空 的 低 信 号 所 构成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0 F C T A N D M R I D E C 2 0 0 8 Vo l 6 N o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李万湖1,孙 蕊2,田世禹1,刘翠玲1,陈兆秋1,郭守芳1(1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17;2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摘要】 回顾性分析10例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资料,认为M R I多方位成像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和周边组织的关系,明显优于CT;影像学表现可为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视神经胶质瘤;CT;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66X(2005)30-0036-02 视神经胶质瘤约占脑部肿瘤的0.5%,多发于儿童期(<20岁)[1]。

1994年1月至2004年4月,我院收治视神经胶质瘤病例10例。

现作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0例视神经胶质瘤患者均经病理确诊。

男6例,女4例;年龄6~36岁,平均为16.8岁;病史3个月~2a。

1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左眼7例、右眼3例。

3例患眼失明,3例出现视野缺损,4例视力下降并眼球突出。

3例并发视乳头萎缩, 4例并发视乳头水肿。

2例明显头痛,1例持续性发热,体温达39℃左右。

1.2 方法 CT检查:4例用Picker PQ-2000双螺旋CT机,以5mm层厚/5m m层距、140kV行常规头颅CT平扫并增强,需要时加扫2~3mm薄层。

增强用60%泛影葡胺65ml,延时35s,注射速率2.5~2.8ml/s。

MRI检查:6例用以色列Elscint0.5T 超导型磁共振机,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 I(TR/RE=500m s/14ms)和横轴位T2WI (T R/TE=4000ms/80m s)及增强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 I像。

增强所用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 l/kg,静注。

2 结果本组10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6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累及整个视神经及视交叉1例,颅内段1例。

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其中梭形7例、条索状2例、结节状1例。

2.1 CT结果 平扫均与脑实质呈等密度。

其中3例密度均匀,边界清,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强化;1例CT示视神经管扩大。

2.2 M RI结果 肿瘤位于眶内段3例,累及视神经管内1例,另2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及视神经增粗。

肿瘤在T1加权像上与脑实质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其中1例呈不均匀强化。

3 讨论视神经胶质瘤为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细胞的原发性肿瘤,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或发生在神经纤维瘤病或Beckw ith-Wiedemann综合征[2,3]患者。

多数分化好,生长缓慢。

约15%患者合并神经纤维瘤病,且多双侧发病。

其有两种生长类型[4]: 神经周围型; 神经内膨胀性生长。

成人视神经胶质瘤多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多中年发病,肿瘤生长迅速,很快引起失明及死亡。

病变视神经呈梭形增粗,可有囊变,极少侵犯眼球。

总结本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认为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点如下: 可累及眶内段、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视神经和视交叉,甚至累及视束,表现为视神经梭形增粗、迂曲,或呈椭圆形、棒糖状,与周围脂肪分界清,瘤体内可见透亮区(黏液池或囊变),可有点状钙化。

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强化。

冠状像见视神经增粗;薄层像或骨窗像常见视神经管扩大。

MRI表现为增粗的视神经T1加权像与肌肉组织相比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混杂至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多数轻至中度强化,少数明显强化或不强化,视神经孔与颅内段受累时显示清楚。

亦可见视神经折曲或局部明显粗大。

MRI多方位成像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和周边组织的关系,明显优于CT。

这些特征性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可为视神经胶质瘤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的鉴别点为: 脑膜瘤以成年女性多见,胶质瘤多发于儿童。

“轨道”征有利于诊断脑膜瘤。

脑膜瘤沿脑膜蔓延,而胶质瘤沿视觉通道蔓延。

脑膜瘤侵犯硬脑膜,边缘不规则;视神经管内脑膜瘤除了引起骨性视神经孔扩大外,还常见到附近前床突骨质增生硬化。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瘤的鉴别点为:鞘瘤为中年人多发,起病慢,间歇生长,有自发性疼痛和触痛,CT表36山东医药2005年第45卷第30期现为圆形或梭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滑整齐,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强化。

视神经胶质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进行性眼球突出,视力损害在眼球突出之前,这是区别于其它肌锥内肿瘤的一个重要特点,特别是脑膜瘤[5]。

【参考文献】[1]L ertch avanakul A,Baimai C,S iw anu watn R,et al.Optic n erveg lioma in infancy:a cas e report of the youn ges t patien t inT hailand[J].M ed As soc T hai,2001,84(1):137-141.[2]S ilva M M,Goldman S,Keating G,et al.Optic pathw ayhypothalamic gliom as in children under three years of age:th e role of chemotherapy[J].Pediatr Neuros urg,2000,33(3):151-158.[3]Kornreich L,Blaser S,Sch warz M,et al.Optic pathw aygliom a:correlation of imaging findings w ith the presence of neuro-fibromatos is[J].Am J Neuroradiol,2001,22(10):1963-1969.[4]范涛,王忠诚,张俊廷,等.视交叉胶质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8):341-343.[5]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38.(收稿日期:2005-07-21)・经验交流・不同固定方法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李 斌,邵 岩,焦绪民(茌平县人民医院,山东茌平252100) 1999年5月至2004年5月,我院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螺丝钉固定、钢丝环扎、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41例。

现将其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41例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中,男33例,女8例;平均年龄34岁。

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19例,螺丝钉固定6例,钢丝“8”字环扎6例,锁骨钩钢板固定10例。

所以病例均未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

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垫高患肩,颈丛阻滞或局部浸润麻醉,沿肩峰前上缘和锁骨外侧1/3~1/4处作一弧形切口,首先行肩锁关节内清理,再复位肩锁关节,然后行锁骨骨折复位并有效固定。

采用四种不同固定方法,操作要点如下: 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由肩峰向锁骨远端穿入1~2枚克氏针,环形钢丝作张力带加压固定; 螺丝钉固定:带中小孔的松质骨螺钉沿导针由上而下将锁骨固定于喙突; 钢丝“8”字环扎:在锁骨与喙突上钻孔,钢丝环扎盘紧固定脱位; 锁骨钩钢板固定:近侧用3枚螺钉固定于锁骨上,锁骨钩钢板远侧呈尖端向上的钩形,钩住肩峰以固定脱位。

最后行肩锁、喙锁韧带修复或重建。

结果:本组41例术后跟踪8个月~3.5a,平均1.5a。

用克氏针、钢丝、螺丝钉等固定的31例,术后患肢悬腕带外固定4~6周,有8例患者造成三角肌等肩周肌萎缩、肩关节功能障碍,其中5例通过锻炼得到恢复,3例未能恢复。

应用锁骨钩钢板固定的10例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肩锁关节位置正常,术后3周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6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此10例中,按Kar lsso n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无痛,上肢肌力正常,肩关节活动自如,X线片显示肩关节间隙≤5mm)80%,良(微痛,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X线片显示肩锁关节间隙5~10mm)10%,差(疼痛,肩关节活动重度受限,X 线片显示肩锁关节仍有脱位)10%,优良率90%。

另31例中,优2例(6%),良3例(10%),差26例(84%)优良率16%。

两者优良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我们认为,钢丝和克氏针固定既对关节损伤较大,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又限制了肩锁关节的正常微动,常引起肩锁关节的僵硬和疼痛,且克氏针不能抗旋转,内固定牢固性差,易发生退针,甚至穿破皮肤引起疼痛或感染而导致内固定失败。

喙锁间螺钉内固定简单易行,但因喙锁间的固定影响了锁骨肩胛骨的协同运动,在应力作用下螺钉可松动而造成内固定失效。

而通过肌肉位移动力复位的方法,由于肌肉的牵拉往往引起肩锁关节的轻度过度复位,肩关节活动时容易使关节面磨擦和碰撞,久之可促进肩锁关节退化,导致骨性关节病的发生。

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法比上述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它一端的弯钩钩入肩峰中,另一端钢板固定在锁骨上,利用杠杆原理将锁骨维持在复位位置,在锁骨远端、骨折两端产生持续稳定的压力,为肩锁、喙锁韧带和软组织愈合提供了一个稳定无张力的环境,提高了韧带愈合的质量。

钢板固定后允许肩锁关节有一定的微动,可使患者早期的关节活动达正常范围,避免了长时间固定造成的关节废用和关节僵硬。

该钢板在对于合并肩锁关节脱位的锁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同时复位、固定,不损伤肩锁关节面。

(收稿日期:2005-05-29)37山东医药2005年第45卷第3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