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学物理实验驻波实验(实用)

合集下载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λ (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 (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实验05:驻波实验

实验05:驻波实验

实验内容
测定弦线的线密度 确定频率,改变张力,测量波速(作图) 确定张力,改变频率,测量波速
仪器结构振源和传播仪器结构振源和传播分别寻找单段两段驻波分别寻找单段两段驻波记录相关数据频率张力长度记录相关数据频率张力长度如何改变条件
实验5 实验5:驻波实验
械波和电磁波。 横波:水面波,光波。 纵波:声波。 驻波:特殊地振动形式。特点?
均匀弦线上的驻波
两列波:振幅、频率、振动方向,相向而行。
L = nλ / 2 (n = 1,2,3⋯)
演示动画
根据v=fλ,得 根据v=fλ,得
v = 2 Lf / n
(n = 1,2,3⋯)
v= T
2
又根据波动理论:
ρ
ρ = T (n 2 Lf )
(n = 1,2,3⋯)
尝试寻找驻波
仪器结构,振源和传播 分别寻找单段、两段驻波 记录相关数据(频率、张力、长度) 如何改变条件?需要注意什么?
y1 = A cos 2π ( ft − x / λ ) y2 = A cos[2π ( ft + x / λ ) + π ]
叠加后合成波形:
y = 2 A sin 2π ( x / λ ) × sin 2πft
出现驻波的条件
当 x = kλ / 2 时,y=0,波节。 时,y=0,波节。 当 x = (2k + 1)λ / 4 时,y=2A,波腹。 时,y=2A,波腹。 相邻波节或相邻波腹的间距均为λ/2。 相邻波节或相邻波腹的间距均为λ/2。 固定均匀弦线上出现驻波的条件: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 λ 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 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 ,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将公式3变形,可得: 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实验时,测得多个n个半波长的距离l,可求得波长λ为: 6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实验内容: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f不变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每改变一次张力即增加一次砝码,均要左右移动可动卡口支架⑤的位置,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将可动刀口支架④移到某一稳定波节点处,用实验平台上的标尺测出④、⑤之间的距离l,数出对应的半波数n,由式6算出波长λ;张力T改变6次,每一T下测2次λ,求平均值;作lnλ- ln T图,由图求其斜率;2、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波源振动频率f的关系T不变在砝码盘上放上一定质量的砝码不变,改变波源振动的频率,用驻波法测量各相应的波长λf 改变6次,每一f下测2次λ,求平均值,作ln λ- ln f图,求其斜率;f值的起始范围为:60~80Hz,其递增量可依次为10,15,15,20,20Hz;3、测定波源的振动频率f用米尺、分析天平测弦线的线密度μ;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为f0不变,在砝码盘上依次添加砝码6次,以改变弦上的张力,测每一张力下的稳定驻波的波长2次,求其平均值;利用公式5算出f,将计算结果和实验时仪器所显示的频率比较,分析两者的误差及误差来源;数据处理与结果:实验报告中写1、验证λ与T的关系f=70 Hz根据以上数据作ln λ– ln T图,由图求出其斜率为0.53 ;2、验证λ 与f的关系张力T=mg= 1.289 N根据以上数据作ln λ– ln f图,由图求出其斜率为-1.10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1、2表明:lnλ- ln T的斜率非常接近0.5;ln λ-ln f的斜率接近-1,验证了弦线上横波的传播规律,即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张力T的平方根成正比,与波源的振动频率f成反比;。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波在空间中形成固定的幅度分布和相位分布的现象。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探讨驻波的产生条件、特点以及应用。

首先,我们在实验室中搭建了一个驻波实验装置,利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
率的波源,波经过一定长度的传播路径后,被反射回来与原波相叠加形成驻波。

我们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改变传播路径的长度,观察并记录下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显示,当传播路径的长度为波长的整数倍时,驻波的节点和腹部位置
固定不变,形成稳定的驻波现象。

而当传播路径的长度不满足整数倍关系时,驻波现象将不会出现,波将继续传播而不形成驻波。

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驻波的节点处波的振幅为零,而腹部位置波的
振幅达到最大值。

这说明在驻波中,波的振幅分布是固定的,而相位分布则呈现周期性变化。

这是驻波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们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驻波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例如,在乐器制作中,驻波
的产生和控制对于提高乐器的音质和音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无线通信领域,驻波的产生和传播特性也对天线设计和信号传输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驻波是一种重要的波现象,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驻波的产生条件、特点以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能够进一步探索驻波的更多奥秘,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实际问题中。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λ (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实验时,测得多个(n个)半波长的距离l,可求得波长λ为:(6)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实验内容: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f不变)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λ (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实验时,测得多个(n个)半波长的距离l,可求得波长λ为:(6)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实验内容: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f不变)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

驻波法的实验报告

驻波法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驻波及振动合成等理论知识;2. 掌握用驻波法测定超声波在媒介中的传播速度;3. 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工作原理;4. 进一步熟悉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驻波法测量声速是基于驻波的形成原理。

当超声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发生反射时,反射波与入射波叠加形成驻波。

驻波的波节和波腹位置固定,波节间的距离等于声波波长的一半。

通过测量波节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声波的波长,进而求出声速。

实验原理公式如下:声速 v = 波长λ × 频率 f三、实验仪器1. 超声波发生器:产生频率可调的超声波;2. 压电换能器:发射和接收超声波;3. 示波器:显示超声波信号;4. 秒表:测量时间;5. 水平仪:确保实验装置水平;6. 米尺:测量距离;7. 水平仪:确保实验装置水平;8. 软管:连接超声波发生器和压电换能器。

四、实验步骤1. 将超声波发生器连接到压电换能器,确保两者连接良好;2. 将压电换能器浸入水中,调整水平仪,确保压电换能器水平;3. 打开超声波发生器,调节频率,使超声波在水中传播;4. 使用示波器观察超声波信号,找到波节位置;5. 使用米尺测量波节间的距离,记录数据;6. 重复步骤3-5,改变频率,记录不同频率下的波节距离;7. 根据公式v = λ × f,计算不同频率下的声速;8.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频率下的声速数据;2.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声速与频率之间的关系;3. 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4.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影响实验结果:a. 水温:水温的变化会影响声速,实验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水温稳定;b. 水质:水质的好坏会影响超声波的传播,实验过程中应确保水质清洁;c. 仪器精度:实验仪器的精度会影响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应确保仪器精度。

六、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驻波法测量声速的原理和方法;2. 实验结果表明,声速与频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符合理论预期;3.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为今后类似实验提供了参考。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3页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3页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3页第一页:实验名称:弦驻波实验实验原理:弦驻波是指在两端固定并受一定张力作用下的弦子上,由于弦子的振动而形成的波动现象。

当弦子振动的频率趋近于弦子固有频率时,在弦子上会形成一系列波峰和波谷,这种状态被称为驻波。

实验材料:弦子、螺钉、扳手、符合弦子长度的振动板、线圈、信号发生器、示波器。

实验过程:1.将弦子固定在一侧的螺钉上,穿过振动板并拉直。

将另一侧的弦子固定在无线电线圈上。

2.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使得弦子的振动频率趋近于弦子固有频率。

可以通过变化振动板的长度和张力来调整弦子的固有频率。

3.观察弦子上形成的驻波现象,并使用示波器显示出波形。

第二页:实验注意事项:1.调整弦子的长度和张力时,要注意不要使弦子太紧或者太松,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在进行实验时,应该保持实验室的安静,以便于观察弦子上的驻波现象。

3.在使用示波器时,要注意将其接在弦子的两端,并调整合适的垂直放大倍数和时间基准,以便于观察驻波的波形。

实验结果分析:1.驻波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弦子振动频率趋近于弦子固有频率,才能使得波峰波谷不断循环出现。

2.在一定条件下,弦子上的驻波现象稳定不动,可以提取弦子的固有频率。

3.弦子的固有频率与其长度和张力有关,通过调整长度和张力可以调节弦子的固有频率,从而控制弦子上的驻波现象。

第三页:实验结论:通过弦驻波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驻波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弦子的长度和张力,使得弦子振动频率趋近于固有频率,从而使得驻波现象稳定出现。

在观察弦子上的驻波现象时,可以使用示波器显示弦子的波形,以便于更加直观的观察弦子上的波动现象。

弦子的固有频率与其长度和张力有关,通过调节这些变量可以控制弦子的固有频率,进而控制驻波现象的出现。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探究1151914 李海鹏一、实验名称:弦驻波现象的探究二、主要装置:振荡器(调节振动源的振幅和频率),振动源,松紧带(充当驻波的介质)三、物理原理:当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简谐波,在同一直线沿着相反的方向传播时,产生特殊的干涉现象,即驻波。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当波由波密媒质进入波疏媒质时,在分界面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位,没有半波损失。

当波由波疏媒质进入波密媒质时,在分界面处,反射波与入射波有π的相位突变,有半波损失。

所以驻波在两固定端形成的是波节。

相邻波节和波腹的距离为因为波长有一定限制,一波长和松紧带的长度应满足如下条件是才能形成驻波。

四、实验现象:当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简谐波,在同一直线沿着相反的方向传播时,产生特殊的干涉现象,即驻波。

松紧带的两端分别与振动源和固定端(入射波反射点)相连。

当振荡器开启时,将会形成简谐波,入射波和反射波干涉,当频率波长满足条件时将在松紧带上形成驻波。

因为波长有一定限制,一波长和松紧带的长度满足如下条件时才能形成驻波。

调节合适的频率与振幅使得驻波形成之后,可以看到在驻波中,直线上的某些始终静止不动,这样的点叫做波节。

某些点的振幅具有最大值,这些点称为波腹。

波腹处的振幅等于一个波的振幅的两倍。

固定端形成的永远是波节。

波形上的不同点以不同的振幅在波节两边以相同的频率做往复运动。

两波节中间的点,振幅最大;越靠近波节,振幅越小。

此时绳上的各点,只有段与段之间的相位突变,没有震动状态或相位的逐点传播,没有什么能量向外传播。

每一个节点的两侧的各点总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当右边的点向上移动时,左边的点向下移动,说明节点两边的位相相反。

而相邻两节点间的各点,虽然它们的振幅不同,但它们却同时经过平衡点,同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点的向相同方向运动,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位相。

分别改变振动频率以及振幅,观察松紧带的振动情况。

频率增大,驻波形成的越多,即两波节之间的距离越小。

大物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

大物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

物理实验报告哈工大物理实验中心班号33006学号1190501917姓名刘福田教师签字实验日期2020.4.19预习成绩学生自评分总成绩(注:为方便登记实验成绩,班号填写后5位,请大家合作。

)实验(三)弦振动和驻波实验一.实验目的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3、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

二.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张力为T,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运动方程其中x: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振动位移;而典型的波动方程为通过比较(1)、(2),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横波波长为λ,则横波沿弦线传播的速度可表示为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两边取对数,得到公式波长的测量:驻波方法图像如图所示三.实验主要步骤或操作要点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①将弦线一端固定在鞋盒侧面,线跨过鞋盒沿,另一端下垂并悬挂一水瓶。

实验装置如图3-1图3-1②在保持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移动筷子位置,使半波长λ/2分别为10、15、20、25、30c m。

③用牙签波动弦线发出声音,利用P h y p h o x分别测出线的振动频率f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①固定A B之间的距离并测量②利用小量杯等量地增加水瓶中水的体积,即等量地改变弦线的张力T③波动弦线,用软件p h y p h o x测量不同张力下弦线的振动频率f3、验证三分损益法①保持弦线张力不变,先将A B的距离固定,测出此时的频率,并将音调定为基准音D o,算出相应的F a,S o l,L a,高音D o的理论频率。

②移动筷子,缩短A B距离,波动弦线,先粗略听出F a音,再微调距离使得P h y p h o x 测出的频率恰为理论的F a音频率。

测出相应的A B距离。

标记F a位置。

驻波实验原理

驻波实验原理

驻波实验原理驻波实验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波动现象。

驻波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个同频率、振幅相等的波在一条绳子或管道中相遇形成的一种特殊波动现象。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驻波实验的原理及相关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驻波实验的基本原理。

驻波实验通常是在一根绳子上进行的。

当一根绳子的一端被固定,另一端受到周期性的外力作用时,绳子上就会产生波动。

这些波动在绳子中传播,当传播到另一端时,会反射回来。

如果反射回来的波与原始波相遇,它们就会产生干涉现象,形成驻波。

驻波实验的原理可以用波动方程来描述。

波动方程是描述波动传播的数学方程,它可以很好地解释驻波实验中波的行为。

在一根绳子上,波动方程可以写为y(x, t) = A sin(kx ωt),其中y是绳子上的位移,x是位置,t是时间,A是振幅,k是波数,ω是角频率。

通过这个方程,我们可以推导出驻波的产生条件和波的性质。

驻波实验的原理还涉及到波的叠加原理。

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当两个波相遇时,它们的位移会简单地相加。

这就是为什么在驻波实验中,波的叠加会导致波的干涉,从而形成驻波。

除此之外,驻波实验还与波的节点和波腹有关。

在一根绳子上形成的驻波中,节点是指位移为零的点,而波腹是指位移最大的点。

通过观察驻波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节点和波腹的位置,从而验证驻波实验的原理。

总的来说,驻波实验的原理涉及到波动方程、波的叠加原理、波的节点和波腹等知识。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驻波实验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波动现象。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λ (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 (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实验时,测得多个(n个)半波长的距离l,可求得波长λ为: (6)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实验内容: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f不变)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λ (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 (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物理实验报告声驻波

物理实验报告声驻波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声驻波的形成原理;2. 掌握测量声波波长、波速的方法;3. 观察并分析声驻波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声驻波是在一根两端封闭的管子中传播的声波,当管子两端受到相同频率、相同振幅的声波振动时,两个声波相互叠加,形成稳定的驻波。

驻波具有波节和波腹,波节是振幅最小的点,波腹是振幅最大的点。

根据声驻波的特性,可以推导出以下公式:λ = 2L/n (式中,λ为波长,L为管子长度,n为波腹数)v = fλ (式中,v为声速,f为频率)通过测量管子长度、波腹数和频率,可以计算出声速和波长。

三、实验仪器1. 声波发生器;2. 声波接收器;3. 长管;4. 波腹测量尺;5. 频率计;6. 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将长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2. 启动声波发生器,产生声波;3. 将声波接收器放置在长管开口处,调整接收器位置,使接收到的声信号最强;4. 测量长管长度L;5. 在长管上标记波腹位置,并记录波腹数n;6. 调整声波发生器的频率,使接收到的声信号最强;7. 使用频率计测量声波频率f;8. 根据公式计算声速v和波长λ。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长度L(m) | 波腹数n | 频率f(Hz) | 声速v(m/s) | 波长λ(m)---------|------------|---------|------------|--------------|-----------1 | 1.20 | 4 | 440 | 345 | 0.782 | 1.20 | 5 | 440 | 346 | 0.743 | 1.20 | 6 | 440 | 347 | 0.724 | 1.20 | 7 | 440 | 348 | 0.705 | 1.20 | 8 | 440 | 349 | 0.68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波腹数n的增加,声速v逐渐增大,波长λ逐渐减小。

这与公式v = fλ和λ = 2L/n相符;2. 实验测得的声速v与理论值343m/s较为接近,说明实验结果可靠;3. 实验过程中,声波发生器产生的声波频率f为440Hz,与实际频率略有偏差,可能是由于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λ (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 (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实验时,测得多个(n个)半波长的距离l,可求得波长λ为: (6)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实验内容: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f不变)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

物理驻波实验报告

物理驻波实验报告

物理驻波实验报告物理驻波实验报告引言:驻波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驻波实验,探究驻波的形成原理、特性以及相关的物理量测量方法。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的装置是一条绳子,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实验中,我们通过手持绳子的一端,以一定频率振动绳子,观察并测量驻波的形成和特性。

实验步骤:1. 将绳子两端固定在支架上,确保绳子保持水平。

2. 用手持绳子的一端,以一定频率振动绳子。

3. 观察绳子上形成的驻波,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4. 测量驻波的波长和频率。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驻波的形成:当我们以一定频率振动绳子时,产生的波向绳子的另一端传播,并在两端发生反射。

当传播波与反射波相遇时,它们叠加形成了驻波。

驻波的形成是由于传播波和反射波之间的干涉效应。

2. 驻波的节点和腹部:在驻波中,存在一些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上的振动幅度为零,称为节点。

而在节点之间的位置上,振动幅度达到最大值,称为腹部。

3. 驻波的波长:通过测量绳子上相邻两个节点的距离,我们可以得到驻波的波长。

实验结果表明,驻波的波长是传播波长的两倍。

4. 驻波的频率:通过测量绳子振动的频率,我们可以得到驻波的频率。

实验结果表明,驻波的频率与传播波的频率相同。

实验分析: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驻波是由传播波和反射波之间的干涉效应形成的。

2. 驻波的节点和腹部位置是固定的,它们的位置与波长有关。

3. 驻波的波长是传播波长的两倍,频率与传播波的频率相同。

实验应用:驻波现象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 乐器制作:驻波的特性可以用于调整乐器的音质和音高。

2. 声波传输:驻波可以用于声波在管道中的传输和扩散控制。

3. 振动测量:通过驻波的形成和特性,可以测量振动频率和波长,从而得到物体的振动状态。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驻波的形成原理、特性以及相关的物理量测量方法。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 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 f 和波速 V 满足关系:V = f λ(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 与弦线张力 T 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 (1) 、(2) 式得:(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 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 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 lnT -ln 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 T,改变振动频率 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 ln f - ln 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 (3)变形,可得:(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实验时,测得多个(n 个 )半波长的距离l ,可求得波长λ为:(6)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 ,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 实验内容: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 f 不变)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

驻波实验报告

驻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

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

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

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

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λ (1)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比较(1)、(2)式得:(3)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4)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5)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实验时,测得多个(n个)半波长的距离l,可求得波长λ为:(6)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实验内容: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f不变)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

实验五驻波实验

实验五驻波实验

实验五 驻波实验
一、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砝码盘的质量M=16.40g ,重力加速度g=9.82/s m 1、测定弦线的线密度
频率f=100Hz ,张力T 由40g 砝码和砝码盘一起产生,调节劈尖A 、B 之间的距离,使弦线上依次出现n=1,n=2,n=3个驻波段,记录相应的弦长L 。

求线密度ρ的平均值。

密度
频率f=75Hz ,砝码盘内依次放入10g 、20g 、30g 、40g 、50g 砝码以改变张力T 。

调节劈尖A 、B 之间的距离,使弦线上出现n=1,n=2个驻波段,记录相应的弦长L 。

求出弦线上的横波速度v ,并用毫米方格纸作T —v 2拟合直线图,求出线密度ρ。

从图中数据可知ρ=1.5512410-⨯Kg/m ,与实验一内容基本符合
3、确定弦线张力,改变频率,测量弦线上的横波速度
在砝码盘内放置10g砝码,频率f分别设置为50Hz、75Hz、100Hz、125Hz、150Hz,调节劈尖A、B之间的距离,使弦线上出现n=1,n=2个驻波段,记录
二、分析与讨论
1、在移动劈尖调整驻波时,磁钢应在两劈尖之间,且不能处于波节位置。

2、改变挂在弦线一端的砝码后,要使砝码稳定后再测量。

3、驻波波形稳定且振幅最大时,记录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实验驻波实验
1、
调节震动频率测横波波速数据记录
线密度m kg /10322.03-⨯=ρ;砝码质量m=40g ;张力F=0.39N;弦长l=0.6m 。

半波数n
1 2 3 4 5 6 平均

频率/Hz
36 61 84
111
147
167
)
./(21
-=s m n
l
γγ
43.2 36.6 33。

6 33.3 35.28 33.4 3
6.4
2、调节弦长测横波波速数据记录
线密度m kg /10322.03-⨯=ρ;砝码质量m=40g ;张力F=0.39N ;频率γ=150Hz 。

半波数n 1 2
3 4 5 6
平均值
l/m 0。

12 0.24
0。

36 0。

48 0.60 0。

7

)./(21-=s m n
l
γ
γ
36 36
36 36 36 36 36
3、弦线上横波波长与张力关系测量数据记录
线密度m kg /10322.03-⨯=ρ;频率γ=150Hz 。

砝码质量m/kg 3
10-
20
30 40 50 60 70
张力F 0.2
0.3 0.4
0.5 0.6 0.7
/N
半波数n
3 4 4
4 4 4
弦长l/m
0.216 0。

353 0。

394
0.429 0.477
0.498
波长
m /λ
0.144 0。

1765
0.197 0。

21
45
0。

2385 0.249 λln
-1.9 -1.7 -1。

6 -1.5 -1.4 -1.3
F ln
—1.6
—1。

2 -0。

9 -0。

7 —0。

5 —
0.4
思考题答案:
1、1
3
.8.3410
322.039.0--=⨯=
=
s m F
v ρ
2、图略.由图得斜率53.07
.11
.10.2=-+-=a 截距b=-1。


理论值a=0。

5 b =-0。

99
相对误差:%6%1005
.05.053.01=⨯-=E %11%10099
.099.01.12=⨯-+-=E
3、原因:
存在空气阻力 弦长长度的精确度
拨弦的方式和计算机采样的步数 改进:
在真空环境下完成多次取值减少误差
...谢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