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2018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得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得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得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我国得《学记》;教育方面得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得描述,缺乏理论得分析,没有形成完整得体系,所以只能说就是教育学得萌芽或者雏形。
2,独立形态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原因:(1)教育学得创立源于社会实践得客观需要,主要就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得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得总趋势与一般科学发展奠定就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得独立同一些著名得学者与教育家得努力就是分不开得;(4)教育知识得丰富沉淀。
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得科学提了出来,与其她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就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得身世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得《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得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就是一本自成体系得教育学著作,它得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2)概念与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得教育概念与范畴;(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得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得教育学专家与系统得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得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就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四、20世纪以来主流得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方法与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与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与比较得方法探索儿童得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得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狄尔泰、斯普朗格与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就是一种文化得存在;②教育得对象就是人,因此教育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得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得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得方法即理解与解释得方法;④教育得目得就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得主要方法就是“唤醒”与“陶冶”。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不等于教育事实,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教育现象为基础。
2、教育问题的性质: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3、教育学问题与其它学科的区别(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1)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此期,由于没有产生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原始人的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与生产中。
(2)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教育习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各种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诗歌、故事、仪式等,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
近代以来,教育习俗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伴随着科学化,教育学理论远离了教育习俗;另一方面是对一些落后的教育习俗的批判。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教育学还处于经验阶段,还未形成一套概念体系,还未上升到理论阶段。
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例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当中论述他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当中。
4)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对于教育的论述和表达还是借助于习俗或其它学科的语言。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标志就是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教育学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学科地位。
也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教育逐步走出经验的水平,突破“教育术”的阶段,开始用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来组成教育学体系。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笔记-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二.“教育”的起源(三种起源学说:生物、心理、劳动)【了解“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发展【了解各个特征: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四.“教育学”【了解经典著作及其作者】第二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四个特点二.个体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三.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背景、含义、条件、构成)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质(四点)第五章教育制度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类型(双轨、单轨、分支)三.我国学制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职业的概念、特点;教师专业发展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素质二.学生: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新特点三.师生关系:1.三种类型 2.策略(如何构建)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二.三种德育的理论(认知、行为、情感)三.德育途径、方法、内容第八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王策三的定义)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了解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三.四种教学模式四.教学组织形式(重点:班级授课制)第九章课程一.课程理论三大流派二.基本概念:课程标准、教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形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一)教育的广义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家庭、社会、企业、学校)(二)教育的狭义定义: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三种起源学说:生物、心理、劳动)【了解“教育”的要素】(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导语:大家读了教育学原理方面的书籍之后有什么感受?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一)作为教师,也可以称为教育工作者。
每天和学生打交道,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要确切让我来说一说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却无法说清楚……书上这样说︰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
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
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师和教育学的关系如同鱼水在一起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读师范的学生,哪一个没有学过教育学?哪一个没背过教育学?但是谈起了教育学,我好像不是很熟悉。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各种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等等这样一些具体的目标和结果。
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通过教育局每学期的抽测和学校每学期的考试已经成了我和我们学校老师最重要的事情。
我想这个目的对于很多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吧!一谈到教育这个词语,我就马上想到了我目前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想到了我目前每天忙忙碌碌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教育?为此我重点读了石中英等各位教授推荐的由英国学者乔伊·帕尔默编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
下面就我以前学习的教育学和学习了《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以后说说我对教育的理解。
因为我对哲学有一点儿粗浅的了解,知道这里列举到的许多思想家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先哲。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第一章一、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与其他生物现象、心理现象相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专门性3、稳定性4、相对独立性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代社会意识和文化为中心4、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传统的学校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运用在教学中的是杨先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历史法3调查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法第二章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支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权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4、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新4、尺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所谓教育现代化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方面。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反映的学习的内在机制。
了解学习理论对于对学习过程的认
识和掌握学习状态和知识组织、调节等有着关键作用。
2.教育心理: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心理活动。
了解教育心理学能有效地帮助教
师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学习环境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学习。
3.思维分析:思维分析是对心理活动的研究。
它主要关注在学习者精思细想的过程,学习的思维活动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以揭示思维发展的规律。
4.学习决策:学习决策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控制,通过分析学习
者的选择行为,确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决策策略,以实现有效的学习组织。
5.教学原理和技能:教学是一种艺术,是将学习者以较高效率和质量学习任务所必
需要的教学原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学习效果最大化。
6.学习者发展观:学习者发展观是教育者基于学习者生命规律发展并建立的观点,
关注旧年龄阶段如何有效潜 activate学习者的潜能。
7.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就是“课程设计的过程是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课程的目的,
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发展观和学习理论,进行详细的组织和分析,制定课程和制定步骤,为
学习提供参考框架。
”。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1.教育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方式与内容)(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③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5.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三)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2)内发论与外铄论: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具有可塑性;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包含着四个层次①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学目标六、教育制度:其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1.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因素③文化因素④人口因素⑤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2)人的因素,即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带来了教育的一系列变革,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讲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实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学科,主要考察教育的表现、效果和影响等,以指导教育实践的行为。
下面是本人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一些笔记和总结,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
一、教育学的本质「教育学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学科,其本质为研究人类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规律等问题。
」所谓的本质,即为一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核心的特征。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它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教育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教育学理论必须反映于教育实践中,而不加以实践的教育学理论只是空洞的哲学和干涉的学说。
反之,实践中更需要理论来指导。
因此,教育学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2. 它是一门探究人的根本问题的学科。
教育学的本质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即探讨人的本质、人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人类发展的大问题。
也包括人类整体的、生命共同体的话题。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是探究人的根本问题。
3. 它是一门建立在诸多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被称为交叉学科。
教育学所研究的问题和内涵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是建立在诸多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通过特定的方法、技术与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类的思想、个性、行为、体质等进行改造和提高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方法,旨在改变和提高人类思想、个性、行为和体质等的活动。
教育要素主要包括:目的、方法、条件、对象、过程、结果等五个方面。
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对人类的期望和需求的总和,和对于未来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是教育的意义和方向。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体质等方面。
认知方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情感方面包括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意志方面包括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体质方面包括健康、强健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一、教育学原理概述教育学原理是指研究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学原理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性、普遍性和原则性的学科。
它通过对教育实践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出一系列有关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目标原理:研究教育活动的目标设置和达成方式,明确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 教育内容原理:研究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 教育方法原理:研究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探索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4. 教育评价原理:研究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方法,判断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
5. 教育环境原理:研究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依据。
三、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以提供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一些重要内容:1.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机制,探索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2. 教学模式:研究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3. 学习动机:研究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个体差异: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为个性化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5. 教育价值观:研究教育活动的目标和价值,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供指导。
四、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几个方面的具体指导作用: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目标设定。
(完整)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教育学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
但萌芽时期所有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
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
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结构技能的人。
社会个性化: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人性心理结构。
教育要素教育者: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合乎目的地发展和变化。
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使命。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特征:1.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学习者的基础背景不一样 3.不同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4. 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一样。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教育内容,也包括教育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资料,教科书。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与生活和生产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生活或者生产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有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倡导者伊里奇认为,现代学校体系特征是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在总体上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该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想适应的学校化社会。
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目的,学校类型,学校与市场的联系,传统的班级授课得到发展,学校的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关系)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绪论【大纲】(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固定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停留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1632年,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等)1762年,法国的卢梭《爱弥儿》,系统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康德在哥伦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开授教育学讲座的教授,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实科教育思想: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反映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2)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1908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等,基本观点①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③采用实验的方法。
夸大容易走上“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出来的。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案、教育环境等3、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心里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中国教育起源与劳动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4、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业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学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5、教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业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2)教育的原始性(老一辈结合实际生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向他人传授经验和技术)(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没有阶级,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教育是普及的)7、古代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8、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雅典教育:强调身心和谐发展,通过德、智、体、美诸育培养健美体格、高尚情操。
9、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1、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朱熹《四书集注》、昆体良《雄辩木原理》《伦堡说家教育》(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夸美纽斯、洛克、卢俊——自然主义的代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3)科学教育学阶段: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2、教育学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资本:人力资本、物力资本)(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3、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4、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融合、创新)(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文化的创新功能5、教育优化人口功能(数量、质量、结构趋于合理化)(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6、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7、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权利和程度(3)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8、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9、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4)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NextPage]1、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2)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3)实践主体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内在需要和外环境刺激2、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顿《遗传的天才》“创始人”董仲舒“性三品”环境决定论儿童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洛克“白板说”、《教育融合》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将可使他们变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改变而改变4、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进程5、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1、教育的功能(导向、调控、评价、激励)(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4)激励功能2、(1)个人本位论:卢俊、帕克、马斯洛“教育目的以个人为中心”(2)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奇、小原国芳“突出人的价值也关注社会”(3)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松威“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4)文化本位论:狄尓泰、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5)伦理本位论:康德、赫尔巴特(6)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孔德3、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a.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b.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c.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d.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a.不受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的局限性b.不再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c.体脑结合d.通晓整个生产体系(3)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意义(2点)a.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b.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a.体育b.智育c.德育d.美育e.劳动技术教育(5)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a.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b.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c.对教育认识的深化(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素质:发展人、培养人;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五育应试:选拔人、培养人;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发展学生的智育和知识(7)素质教育的核心及内容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内容: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里素质教育[NextPage]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1989《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3、青少年享有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权(最主要权利)(3)受尊重权利(4)安全权利4、当代学生的特点: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注意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5、教师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1)非职业化阶段:教师不是独立的职业,氏族首领承担了教师职责“学在官府,以吏为师”(2)职业化阶段:师学产生,出现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标志(1)对象研究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范畴;(3)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批专门的系统的教育著作;(5)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以及评价)学派代表人物观点(关键词)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实验研究、量化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精神或文化科学方法,思辨,陶冶,唤醒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学生为中心,做中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与苏联的教育专家阶级性,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独立性。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阿普尔揭示不公平现象,批判性强,阶级的分析方法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研究教育制度,关注公平。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
(2)依据教育的实施机构,可以把教育机构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依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一)教育的结构:指教育总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教育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1.教育的内部结构:指教育者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微观的结构构成,即教育活动的结构,是由教育者(主导者)、受教育者(主体)和教育影响也称教育中介、教育措施(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
2.教育的外部结构:宏观层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也称教育系统的结构。
(二)教育的功能功能通常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这是根据教育作用对象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这一类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这是根据教育的性质作的分类。
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这是根据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所作的分类,这一类维度同样是由默顿提出的。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说)2.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力说)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评价)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和沛西·能,教育起源于本能的需要,种族发展的需要。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前苏联和中国的教育家持这一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力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古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2)学校为统治者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4)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5)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采用个别教学(6)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囿于狭小的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现代教育的特征(1)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2)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3)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体现民主性和普及性等特征(4)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被广泛采用(6)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尤为明显(7)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创造适合于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为全球的共同议题。
关键词古代教育特征: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保守性、象征性、宗教性、无系统性、无理论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与生活想脱离。
近代教育特征:世俗化、国家化、义务化、法制化、教育内容丰富化、教育与生产开始有机结合。
现代教育特征:全面发展性、生产性、民主性、主体性、科学性、人文性、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
补充:论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3.教育的终身化4.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5.教育的主体性6.教育的创新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蔡元培在我国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教育独立基本要求:教育经费独立;育行政独立;育学术和内容独立;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
主张教育脱离政党、脱离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办理,这在当时无疑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爱尔维修他认为对于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数是教育,“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是万能的,它甚至还能创造天才”。
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的核心思想是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认为人非生而有善恶贤愚之别,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
人力资本论代表人物:舒尔茨20世纪60年代,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等多种形式。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愈高,其工资收入愈高,对社会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筛选假设理论代表人物:伯格、斯蒂格利茨等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筛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
筛选理论把教育水平看成是反映个人能力或未来生产率高低的有效信号。
劳动力市场理论代表人物: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故称“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职业有保障、权利平等,有晋升机会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则往往是工资低、待遇差、要求苛刻、晋升机会少的工作,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影响生产力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最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再次,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文化首先,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其次,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再次,文化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科学技术首先,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其次,科学技术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这种规律;再次,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最后,科学技术能够改变受教育者的数量。
人口首先,人口数量影响着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其次,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再次,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最后,人口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也会带来教育机构布局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