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海淀区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海淀区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756-72

海淀区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海淀区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的

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来源:北京文博查看次数:1160 时间:XX-6-28 13:21:00

【大中小】【打印】【关闭】

海淀区文物资料状况海淀区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区,文物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级别之高以及其独有的特色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引人注目的,海淀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在维护古都风貌、促进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区的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首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旧城改造工作、旅游开发工作等同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在新的形势

下,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好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文物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这项工作,是我们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深入认识我区文物资源的状况,研究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的思路及对策,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本课题组对我区文物资源的状况及保护利用的情况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文物资源的底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文物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我区文物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特色鲜明。根据调查,全区现有各类文物古迹262项,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8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项,文物暂保单位24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1项,地下文物埋藏区3项。

(一)地上文物的分布及特点

我区文物数量多,分布广,但仍呈现出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三线一街区”为代表的

四个区域。

1.长河沿线(从颐和园至高梁桥,并包括长春桥至玉渊潭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段沿线)。长河是一条对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古河道。从曹魏时期直至辽金,即已对灌溉及北京城的供水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为提高大运河上游水位以利漕运,对以长河、西湖(今昆明湖)为主的西郊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客观上为明清时代西郊的园林开发创造了条件。如今北京城内的中南海、北海、什刹海以及故宫筒子河的水,都是通过长河输送的。特别是到了清代,“三山五园”建成后,长河成了清代帝王西上颐和园的水路,因此,数百年来,长河两岸寺庙园林荟萃,人文景观不断,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从西直门外的高梁桥至颐和园,两岸文物景点如颗颗明珠点缀长河,著名的有高梁桥、广通寺、极乐寺、乐善园(今动物园,属西城区)、五塔寺、大慧寺、白石桥(1997年拆除)、紫竹院行宫、延庆寺、广源闸与龙王庙、万寿寺、麦钟桥遗址、立马关帝庙、

西顶庙、金河堤碑、颐和园等。在昆玉河南段,有钓鱼台与养源斋、摩诃庵、慈寿寺塔、恩济庄太监墓地等。

2.香山路沿线(从颐和园至香山公园的道路沿线)从颐和园经玉泉山至香山静宜园,也是一条重要的古道,是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游的必经之路。因而,沿途亦保留了大量文物古迹,有遗光寺山门、玉泉山(静明园)、金山宝藏寺、景泰陵、普庵塔、妙云寺(石居)、卧佛寺、樱桃沟周家花园、团城演武厅、清代碉楼、碧云寺等。在这条线两侧,还大量分布着明代妃子坟、清代王坟以及近现代名人墓葬等。

3.西山山麓沿线(南接石景山八大处、北至凤凰岭的西山山麓沿线)。“天下名山僧占多”,西山一带的寺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南接石景山境内的八大处,北到凤凰岭一带,沿山一线分布着以寺庙为主的众多文物古迹。明人王廷相诗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可见,历史上的西山寺庙更是繁多。特别是在山后阳台山、凤凰岭地区,佛道寺观林立,碑

碣石刻遍布。如山前有海淀区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兜率宫,清代改建的十方普觉寺(卧佛寺),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的无梁殿旭华之阁,寺庙园林碧云寺,以及法海寺、晏公祠等,山后有黑龙潭龙王庙、大觉寺、普照寺、莲花寺、秀峰寺、响塘庙、金仙庵、妙峰山香道及遗址、黄普院、魏太和造像、龙泉寺、上方寺等以及大量田野石刻更是星罗棋布。

4.颐和园至圆明园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一街区,西接香山路,东连海淀镇,集中了北京西郊最著名的古典皇家园林,因其背临西山,南近京城,水源丰沛,因而,明清以来,成为著名的皇家园林区,有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万园之园”圆明园(现为遗址公园),以及清华园及近春园遗址(今为工字厅及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等)、淑春园遗址等(今为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畅春园遗址(现存恩佑寺山门、恩慕寺山门)、蔚秀园遗址、鸣鹤园遗址、朗润园、承泽园、吴家花园、达园等众多园林文物。

海淀区的文物分布呈现出上述特点,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海淀镇的历史悠久,其聚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北京城的发展,海淀镇也从古蓟城通往居庸关大道途中的一个重要村落,发展成为北京城西郊最重要的文化古镇。金代定都北京之后,西郊园林得到初步开发,“燕京八景”海淀即占其三,金章宗“西山八院”虽多已不存,但大多在海淀境内也是无疑的。元时,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为提高大运河上游水位“以利漕运”,对以长河、西湖(今昆明湖)为主的西郊水系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整治,客观上为明清时代西郊的园林开发创造了条件。到了明代,海淀镇已是园林荟萃之地,白石桥北的万驸马白石庄,号称“近郊园亭为第一”,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米万钟的勺园各具秀色。清代经康熙、雍正、乾隆数代经营,在西郊兴起了造园高潮,特别是乾隆年间对西山诸泉的再次大规模开发,把西郊的园林建设推向鼎盛,形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清漪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由于皇

帝在京的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西郊御园,因而王公大臣和官府机构云集海淀,纷纷在此建造私家宅园,海淀镇空前繁华,商号多达100多家。虽因清末英法联军焚毁及民国战乱破坏,但时至今日,海淀镇及其附近,仍保留了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宅园及遗址。而以颐和园为中心的“三山五园”,则成为联结海淀文物分布主要脉络上的纽带,使“三线一街区”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海淀区文物资源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格局,是承载着海淀区厚重历史文化的“文脉”。园林和寺庙是这一“文脉”中的灵魂,是海淀区文物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海淀区的园林和寺庙,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环境艺术和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圆明园遗址虽失去了昔日“万园之园”的辉煌,但却成了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香山静宜园在新的时代又成了盛世名园。皇家园林之外,海淀镇的乐家花园、李莲英宅院、萨利宅院以及附近的达园、

承泽园、朗润园、吴家花园等王公邸园、私家宅园也都各具特色,它们与皇家园林一起,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海淀古典园林体系。寺庙建筑中,也有很多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大钟寺的明代永乐大钟,有“钟王”之称,堪称稀世之宝;大慧寺的明代彩塑二十八诸天像,艺术价值极高;真觉寺的金刚宝座,为全国现存艺术价值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卧佛寺内的元代铜卧佛,重达50万斤,为元代铜铸艺术精品。很多寺庙和园林还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寺庙园林景观。如万寿寺、碧云寺、大觉寺等。海淀区寺庙的另一特色是太监庙宇众多,或为太监所建,或为太监出宫后栖身之所,如大慧寺、摩诃庵、碧云寺、西禅寺、晏公祠、响塘庙、秀峰寺等。

(二)地下文物的分布及特点

海淀区有着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且脉络清晰。目前,能够确定的较大的古文化遗址不多,史前聚落遗址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现,特别是北京大学、上庄——马房一带有较多遗

存,多分布在近代自然村落附近。汉代聚落遗址多分布于古道沿线,如万寿寺西侧、万泉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地都有发现。古墓中,战国时期的瓮棺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墓葬,主要分布在羊坊店至永定路一带。汉代墓葬分布广泛,且多以墓群为主,南至复兴路沿线,北到苏家坨一带,中部从万泉庄到海淀镇再向东北至清华大学、上地、清河一带,都是汉代墓葬较为集中的分布地区,其中仅上地就出土汉墓千余座。晋唐时期墓以八里庄一带、高粱河沿岸分布较多。辽金时代的墓葬以羊坊店、海淀镇、清河以及沿西山山麓台地分布较为集中。元代墓葬以山前地区分布较多,著名的颐和园耶律楚材家族墓地,尤其是耶律铸墓出土有大批精美的文物。明清时代墓葬数量更是众多,几乎到处都有分布,其中皇室墓葬、王公贵族墓以及太监墓构成了海淀区墓葬的重要特色,明代的金山墓区是十三陵外最大的皇家墓区,葬有很多夭殇的皇子、公主以及妃嫔,著名的景泰帝陵亦在这里。明代太监墓有的规模宏大可比王陵,如高时明太监墓

(大工墓),较大的墓区在八里庄、魏公村一带。清代西山山麓有很多王坟,如七王坟、九王坟、瑞王坟、礼王坟等。清代太监墓规模远不如明代,多以墓园形式存在,有恩济庄、皂君庙、四槐居等10余处墓园,大太监李莲英墓即位于恩济庄。民国以来,西郊众多的名人墓葬构成了海淀区另一特有的文化景观,万安公墓中分布最为集中,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墓、哲学家冯友兰墓、史学家商鸿逵墓、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墓、名医肖龙友墓、国画名家刘继卣墓等。在西山脚下,还分布着佟麟阁墓、孙传芳墓、王锡彤墓、梁启超家族墓、熊希龄墓、梅兰芳墓、马连良墓、刘半农墓、刘天华墓等。在我区地下文物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市政府分别公布了恩济庄、金山、礼王坟等三处地下文物埋藏区。

地下出土文物是海淀区地下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掘、配合基本建设工程清理等工作收集有各类出土文物6000余件,主要有金银器、玉器、陶瓷器、铜器及墓志等以及各类石刻文物,

其中尤以金银器、玉器、瓷器为珍贵,这些珍贵的文物,限于条件,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却是一项巨大的潜在资料,随着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条件的改善,终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状况

(一)成绩和经验

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区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从以下一些统计数字可见一斑: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从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的仅10处(全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发展到现在的80处,包括全国重点、市、区三级保护单位,特别是1999年区政府公布了第二批18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4项暂保单位后,使得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类别齐全,特色鲜明。

1.依法管理方面。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且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1999年元月1日,区政府公布了《海淀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