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பைடு நூலகம்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第5课《黄河颂》教案(表格式)作业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作业设计作业涉及教科书版本: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级及册次:七年级下册作业涉及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第二单元《黄河颂》作业设计团队教师姓名(不超过5个):黄河颂》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五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情感。
《黄河颂》——赞颂黄河,表达爱国抗日的思想情感;《老山界》——赞扬红军的长征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赞颂志愿军战士的爱国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土地的誓言》——抒写对东北故土的眷恋之情;《木兰诗》——赞颂女子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
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和学习做批注是本单元的两个学习重点。
确定的单元目标是: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谁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见解抒情。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应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塑造黄河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朽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首歌词的时代背距离学生较远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
本课的作业设计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逐步深入的,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从古诗文去初步感受黄河,扫清文字障碍后自读了解歌词的内容并练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内容;课中在检查课前预习作业基础上,先把握诗歌整体结构,体味黄河精神,抓关键语句,结合语言环境品析鉴赏,重视朗读,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基础上背诵歌词,课后主要是及时对主题归纳巩固,并延伸到社会实践中,与社会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使用时段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设计意图使用者预计时长预估难度系数课前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课中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课后基础性作业。
卖油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优秀9篇)
卖油翁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优秀9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知识点篇一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修全集》。
二、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尝射于家圃古义:曾经。
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2.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3.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二)一词多义1.射:尝射于家圃射箭,动词尔安敢轻吾射射技,名词2.尔:尔安敢轻吾射你,人称代词但手熟尔罢了,语气词(三)词类活用1.但微颔之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2.吾射不亦精乎动词用作名词,射技3.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四)文言句式1.倒装句尝射于家圃。
2.省略句自钱孔入。
三、翻译课文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
(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不离开。
(老翁)看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技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秘),不过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老翁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葫芦,可是铜钱一点儿也没有被沾湿。
最新统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精品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黄河颂,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诗歌着眼于“歌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㈠、知识和能力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目标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通过多媒体课件,很好的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_课《老王》课文原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_”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七下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七下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能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 从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1. 理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驿路梨花”的故事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驿路梨花》,让学生学会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学情分析】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和近义词,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的障碍。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分析,体会关键词和作者所颂扬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内容。
(2)、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的阅读方法。
(3)、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品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材分析: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首词是秋瑾和丈夫因革命而决裂只身东渡日本前所作,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衫。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本节课继续通过《满江红(小住京华)》来理解内容、来品味语言、来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2.品读词人内心的苦闷。
3.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词人内心的苦闷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口:用秋瑾的五句诗词“休言女子非英物”、“难将巾帼易兜鍪”、只身东海挟春雷、“漫云女子不英雄”来贯穿导——读——感——写四个板块的课堂教学。
试图用这五句诗句渲染课堂气氛,以让学生更深感悟《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秋瑾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自主明标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导1.导入。
同学们历史上有一位女侠,她得到周总理大加赞赏,我们一起齐读周总理的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鉴湖女侠是谁?学生:秋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秋瑾的《满江红》,走近一个千古奇女子!(板书:满江红)同学们,老师搜集了秋瑾的一些资料,哪位同学起来读一读!(生读)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最新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优质教学课件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拓展延伸
再次是写农村人事活动也有异:《过故人庄》写的是主客 “开轩面场圃”,边饮酒边畅谈农事的活动场面,表现的是主人 和客人宁静的心境和淡泊的襟怀;而《游山西村》却是描绘农村 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表现的是古朴的农村习俗和淳朴的民风。
最后是表达重来作客的意愿时同中有异:《过故人庄》是即 景生情,直接告诉故人还将重来作客;而《游山西村》则是借助 想象拟构将来拄杖乘月轻叩柴扉相访作客的情景,以表达重游山 西村的愿望。
合作探究
该句的妙处,不仅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 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 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合作探究
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因为主人殷勤, 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好客习 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陆游被罢官后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此人前往山西村 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 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他十分感动,于是诗兴大发,写下诗 篇《游山西村》。
第21课 游山西村
陆游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品读诗歌,鉴赏诗歌语言特点,理解诗中的哲理。 3.背诵诗歌,评价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例文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例文目录第1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 (1)第2单元《学习抒情》教案设计 (9)第3单元《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22)第4单元《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33)第5单元《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40)第6单元《语言简明》教案设计 (47)第1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
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导入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
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背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一组关于杰出人物的散文和一篇文言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唤起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单元要求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其中,《邓稼先》抒写了邓稼先以身许国、科技创新的巨大贡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学术上沉默专注、革命时无惧生死的爱国热情;《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记录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可亲、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孙权劝学》则把循循善劝的国君孙权和善读好学的吕蒙呈现给读者。
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吕蒙等人物,都堪称中华文化历史长廊中的“奇丈夫”,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们的品格和气质。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以‘为班级牛人打CALL’为题,写一篇反映同学精神品质的记叙文”。
这一核心任务属于写作,和本单元的课文联系紧密。
学生通过学习四篇课文,感受名人风采,学习课文在篇章结构、言语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然后进行写作。
在谋篇布局上,《邓稼先》用六个小标题连缀全篇,多角度组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通篇对举,对比组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以空行自然分割,多片段连缀成篇。
学生可以从“篇”的角度学习组材。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四篇课文均运用了“以形写神”的方法,有通过语言写精神,如《邓稼先》抓住邓稼先在井下信号失去时“我不能走”这一“语”,表现邓稼先的责任和担当;有通过外貌写精神,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写闻一多先生“头发凌乱”这一“貌”,表现闻一多先生专注学术,专心致志;有通过行为写精神,如《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写鲁迅先生把书包好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这一“行”,表现鲁迅先生的认真细致。
最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18 一棵小桃树》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
七下语文公开课18、一棵小桃树教学目标:1﹒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
2﹒领会作者赋予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掌握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语言的方法。
4﹒体会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1﹒领会作者赋予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掌握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语言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赋予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赏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幻灯片1)刚刚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名叫《桃花谣》,旋律悠扬,歌词优美:桃花美,桃花艳,开在那三月间;桃花儿红,女儿娇,梦儿飞满天……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来了解作者追梦过程中一段心路历程。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略)(出示幻灯片2)三、默读感知1﹒(出示幻灯片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板书:小桃树的生长过程)(1)生分组完成表格。
(第一组完成一、二时间段,第二组完成第三时间段,第三组完成四、五时间段,第四组完成第六时间段)(出示幻灯片4)(2)全班交流。
过渡: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棵小桃树,而不写其它的事物?2﹒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
(出示幻灯片5)3﹒文中除了写小桃树的生长过程,还写了什么?(板书:我的成长经历)(出示幻灯片6)(1)生分组完成表格。
(第一组完成一、二时间段,第二组完成第三时间段,第三组完成四、五时间段,第四组完成第六时间段)(出示幻灯片7)(2)全班交流。
四、研读领悟1﹒同学们,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发现文章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暗写作者自己的经历。
原来,在作者看来,“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那么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板书:明线暗线) 那么,作者借小桃树,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梦”?(1)请从文中找出包含“梦”的语句。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紫藤萝瀑布》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7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想象和赏析能力;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结合作者的生活,谈谈对散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3.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描写景物的部分。
难点:抒情部分既是作品的重点也是难点,依据作者的经历及思想情感,教师多做讲解。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这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情不自禁地停住脚步。
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
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感悟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展示导入通过展示“紫藤萝”图片导入新课。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弦上的梦》《红豆》,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本文节选自《铁箫人语》。
2.写作背景在“文化大革命”中,宗璞一家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 1982年10月小弟病逝)。
她徘徊于庭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紫藤萝瀑布》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第2课时
《紫藤萝瀑布》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述了作者宗璞游览黄果树瀑布时,被一株紫藤罗花的壮丽景象所吸引,从而引发了她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自然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教材: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述了什么景象?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变化?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在女作家宗璞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
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2课《台阶》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小说,作者李森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父亲为了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辛勤劳作的一生。
小说以台阶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本文通过对父亲造台阶过程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对农村发展的关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但是,他们对于小说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文本细读和背景介绍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运用:通过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父亲的形象和台阶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感受小说中蕴含的情感,体会父亲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4.文化传承:了解农村的发展变迁,感受农民的艰辛和坚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理解父亲的人物形象。
(2)品味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理解台阶的含义,感受父亲对台阶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
(2)分析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思考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五、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小说中的语言,感受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资料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