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ca33d8267ec102de3bd89b3.png)
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石壕吏 精选复习题
![石壕吏 精选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4eb4a54f7ec4afe04a1df4d.png)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字词解释1、投.()2、逾.()3、走.()4、一何..()5、一何...()..() 9、长已矣..() 6、前致词...() 7、戍.() 8、附书10、乳下孙...() 11、请.() 12、应.()13、犹得..() 14、绝.() 15、泣幽咽...()二、常识与赏析1、杜甫,字,又称、,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他的作品被誉为。
本诗选自。
2、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
3、近体诗从形式上分为、、。
4、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二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6、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7、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抓人打仗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0650a7e467ec102de2bd89db.png)
人教版语文八下《石壕吏》校本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戍.() 老妪.() 幽咽.()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三男邺城戍.戍:___________ (2)死者长已.矣已:___________(3)如闻泣幽咽..幽咽:___________3.杜甫(712年—770年),字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4.诗歌默写(1)_________________,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石壕吏》中生动地描绘了差吏的粗暴蛮横和老妇人的凄楚可怜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杜甫借老妪之口道出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一)阅读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完成5-7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
石壕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石壕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67520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e.png)
石壕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XXX杜甫的诗《石壕吏》描述了一个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其中一个已经战死,一个附书而来,一个还在邺城戍守。
老妇人的孙子还在家中,她力虽衰,请求跟随官差回去,但还要赶去河阳役。
诗中的“捉人”一词,暗示了当时百姓对征兵的反感和抵触,但官府不顾百姓意愿,强迫他们当兵。
诗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整首诗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章改写: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使用“捉人”、“夜”等字眼,揭示
了官府捉人的残酷手段和人民的无助。
这些事件经常在白天无法进行,只能在黑夜里进行突袭。
这种手段让人感到官府的残忍和无情,而老妇人的诉说更加强调了这种悲愤的气氛。
作者的描写非常生动,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当时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https://img.taocdn.com/s3/m/b826621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6.png)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一、选择题1.(2022春·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D.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诗歌鉴赏2.(2022·福建·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在句式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均属于近体诗。
B.《式微》通过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含蓄抒情。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31332c960590c69ec376ab.png)
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xx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xx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xx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xx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完整版)《石壕吏》练习题
![(完整版)《石壕吏》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40cfd2192e45361166f55d.png)
(完满版)《石壕吏》练习题阅读《石壕吏》姓名 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须.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注音逾()戍()妪()衰()咽()炊()二、形声字分类①壕②啼③致④逾⑤裙⑥暮⑦晨⑧邺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声外形()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三、解词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四、翻译句子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回答以下问题1、本诗的前四句所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中表示时间的词有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3、诗中描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描述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侧面反响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深了 ,作者听到的哭声是 ________发出的 .7、反响战争令人民生活贫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表现差役凶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9、这是一首 _________诗,作者是 ____朝诗人 _______,字_______,本诗选自 ____10、本诗表达了的表达了诗人。
《石壕吏》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石壕吏》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40002a3ed5bbfd0a785673c1.png)
《石壕吏》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概括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石壕吏》《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二、选择题:1.对《石壕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答案】B【解析】全诗主要是述说人民疾苦,并没有表现人们的爱国精神,在当时的压迫条件下,百姓苦不堪言,何谈爱国?2.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对蛮横官吏的强烈愤慨。
【答案】B【解析】作者通过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3.对对《石壕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二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石壕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石壕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4b6488a76e58fafbb0034c.png)
《石壕吏》阅读鉴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1.内容主旨: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填空题【部编版八下】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填空题【部编版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20b878f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6.png)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填空题
【部编版八下】
阅读理解部分
1. 石壕吏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中负责驻守石壕村,保护战士及居民安全的人员。
他们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有着坚定的和顽强的意志,是抗战中的英雄人物。
2. 石壕吏的主要任务是守卫石壕村,保护战士和村民的安全。
他们要负责警戒、侦察、巡逻等工作,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敌人的袭击。
在石壕村,他们是战士和居民的守护神。
3. 石壕吏对抗战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的存在和努力让石壕村成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了战士和居民的安全。
他们的勇敢和无私精神激励着其他人,成为了整个抗战期间的榜样。
4. 石壕吏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
他们要经受长时间的战争考验,面对敌人的袭击和围剿。
他们要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时刻保持战斗力。
然而,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不退缩不退让。
填空题部分
1. 石壕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负责保护石壕村的人员。
2. 石壕吏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
3. 石壕吏的主要任务是守卫石壕村,保护战士和村民的安全。
4. 石壕吏的存在和努力让石壕村成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了战士和居民的安全。
5. 石壕吏的勇敢和无私精神激励着其他人,成为了整个抗战期间的榜样。
6. 石壕吏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包括长时间的战争考验和敌人的袭击和围剿。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84408be0722192e4536f6e8.png)
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ab242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2.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抒情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C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通过老妇的话,可以感受到差役的凶横残暴。
D诗歌的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暮”而“夜”,由“夜”而“夜久”,由“夜久”而“天明”。
B“请从吏夜归”的“请”字,表明诗人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战争。
C老妇的“致词”内容都是差役逼出来的,“致词”的内容三层之间的“换韵”也暗示了这一点。
D本诗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诗人在诗中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也直接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3.对这首诗前四句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三、四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四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4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差役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
诗人明写差役,暗写老妇。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遣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7194c59eef8c75ebfb341.png)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7da6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1.png)
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考试题一: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请简要描述其背景。
答案: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宋朝时期,具体地说是在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了石壕吏。
考试题二:石壕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获取知识的?答案:石壕吏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农民,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感。
尽管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通过自学和借鉴他人之长来获取知识。
他利用碰巧得到的书籍和周围人的帮助,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考试题三:石壕吏通过学习和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石壕吏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成为当地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社会晋升。
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考试题四:从石壕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道理?答案:从石壕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
首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知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机会和资源,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考试题五:请结合石壕吏的故事,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答案:石壕吏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能力和品质。
石壕吏在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和借鉴他人之长,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
这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依赖于学校和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考试题六:结合石壕吏的故事,谈谈你对努力和坚持的理解。
答案:石壕吏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利用自己的碌碡时间,善于自学,勤奋不辍,最终实现了从石壕吏到知识分子的巨大飞跃。
《石壕吏》复习卷(附答案)
![《石壕吏》复习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a2a70858fafab068dc0227.png)
《石壕吏》复习卷(附答案)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解释带点的词。
1.暮投.石壕村(投宿)2.老翁逾.墙走(越过,翻过)3.吏呼一何..怒(多么) 4.三男邺城戍.(防守)5.二男新.战死(最近)6.死者长已.矣(停止,指生命结束)7.听妇前.致词(走上前) 8.天明登前.途(前面)9.出入无完裙..(完整的衣服)10.独.与老翁别(只是)11.15犹得..力虽衰(老妇)..备晨炊(还能够) 12.老妪13.请.从吏夜归(请求) 14.急应.河阳役(应付)15.如闻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二.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有吏夜捉人。
(总领/纲领)2.简洁地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暮投石壕村。
3.概括又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4.写出捕吏凶暴、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诗中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6.诗中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7.诗中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表明老妇家遇不幸,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9.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诗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1.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2.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3.诗中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杜甫《石壕吏》练习题以及答案
![杜甫《石壕吏》练习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94e8e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7.png)
导语:下面是杜甫《石壕吏》练习题以及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以下练习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 )2、衰( )3、泣( )4、咽( )5、逾( )6、戍( )7、裙( )二、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2、新战死( )3、未去( )4、犹得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 )( )6、死者长已矣( )7、泣幽咽( )8、老妪出门看( )9、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七、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答案:一、yù shuāi qì yè yú shù qún二、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安史安禄山史思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三、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石壕吏》专题学习及中考题(附答案)
![《石壕吏》专题学习及中考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4386d80740be1e640e9a18.png)
《石壕吏》专题学习及中考练习(后附答案)课文原文暮投石壕村, 老翁逾墙走, 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一男附书至, 存考且偷生, 室中更无人, 有孙母未去, 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 夜久语声绝, 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己矣!惟有乳下孙。
出入无完裙。
请从吏夜归。
犹得备晨炊。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课文译文一(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 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 “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 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 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人)天亮临走 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课文注释-(1) <:在傍晚。
(2) 投:投宿。
(3)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 逾(yd):越过;翻过。
(6) 走:跑,这里指逃跑。
(刀呼:诉说,叫喊。
(8)—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u):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石壕吏(练习题)
![石壕吏(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6cc143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a.png)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
一、填空1.文中体现战争惨烈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旳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旳叛乱。
3.《石壕吏》旳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觉得证?6.有人说唐军弹压“安史之乱”是正义旳,老翁逃走是不爱国旳体现。
你是怎么看旳?请谈谈你旳理由。
选段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斜体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未去( ) 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戌()________ 戎( )________(2)衰( )________哀()________衷()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
(1)阐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阐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阐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体现老妇丧子旳悲哀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旳: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选择题1、对《石壕吏》内容评析不对旳旳一项是()A.第一句写捉人旳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疾奔而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7194c59eef8c75ebfb341.png)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d119ab307e87100f696a9.png)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及答案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1分)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二: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答: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六:中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七: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如:“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八、理解性默写(1)文中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的一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的一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九、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答:“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十:《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
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十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
石壕吏唐代·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理解性默写(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概括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练习题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 )2、衰( )3、泣( ) 4、咽( )5、逾( )6、戍( )7、裙( )二、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着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 )( )6、死者长已矣( )7、泣幽咽( )8、老妪出门看( )9、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七、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练习题答案一、yù shuāi qì yè yú shù qún 二、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安史安禄山史思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三、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越过逃跑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老妇对……说话⑩前面的路四、(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五、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六、(1)三男邺城戍(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七、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八、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着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听妇前致词。
三、阅读训练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说明当时社会非常残酷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9.《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