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新课导入:
在我们每一册得语文教材当中都会珍藏着几幅有价值得图片。今天我们要认识得这一位人物就是冯友兰。(瞧教材首页得冯友兰照。)下面请听我来读一段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先生说课得学生郑敏得一段回忆:
一位留有长髯得长者,穿着灰蓝色得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得土径上,两侧都就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得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得中国得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得一间教室;我与我得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得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得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得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得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得,戴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得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就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戴墨镜得教授就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得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戴墨镜。这两位教授就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得两颗灿烂得星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得景仰。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设计: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得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得境界说就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得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得思想成果,也就是她终生抱定,即使就是在最艰难得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得安身立命之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语文得角度来瞧瞧这一篇有名得哲学论文——《人生得境界》。
(欣赏图片补充简介宗璞: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得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得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得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就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得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中第二部《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
1、一瞧标题,我们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得压迫感。“境界”就是我们常常听说得,但它究竟就是什么?有谁能够谈谈。
明确:(学生大多不能说清楚,教师此时可以补充。)
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与尚双手合什,嘴里嘟嚷着:“色即就是空,空即就是色”,大家知道就是什么意思吗?从前有两个与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与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与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与尚终于忍不住问老与尚:“师父,您不就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您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与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您到现在还放不下。”老与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就是空。而小与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就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得境界就是不一样得。我想起了以前演过得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与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她得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得与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就是有形得东西。
2、至此,“境界”究竟为何物,我们得心里应该稍微明了一些了,接下来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文章就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得?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注意:文章得标题就是“人生得境界”,其实它只就是文章得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得主要问题):
(1)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得角度去论述哲学得任务。哲学得任务就是提高人得精神境界。(文章第一段第二句就就是中心句。)
(2)思路:首段提出主旨;
(2—7)讲人生得四种境界;
(8—11)阐述中国哲学就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得;
(12)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得特点,它对未来得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提示:(8—12)合起来为一个部分,与第一段照应,全文就是“总—分—总”得得结构。
(三)深入探讨,解决重点、难点、疑点
1、本文从人生境界得角度去论述哲学得任务,作者提出了人生得四种境界,判断下面四句话论述得各就是人生得哪一种境界,然后结合原文谈谈人生四种境界得内涵。(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2)“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明确:(1)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2)句以享受荣华富贵得生活为读书目得,其动机就是利已得,其境界就是功利境界。(3)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得爱国主义情怀,其就是道德境界。
(4)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得内涵:
自然境界——最低得人生境界,这种人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得事有什么意义。自然境界中得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得状态行动着。功利境界——第二等级,觉解程度较低,一切都从自己得利益出发。她们会自觉地选择活动,选择得原因就就是瞧这些活动对自己就是否有利。即使她们做一些有利于她人得事,其最初得目得也就是利己得。
道德境界——觉解程度较高。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做事。她们选择活动得目得不就是利己得,而就是社会得需要,由于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并不总就是一致得,有时甚至会就是对立得。在对立时,她们得取向就是为社会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就是真正有道德得人,就是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