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作者档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作者档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 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 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 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 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词语解释
(1)驿(yì )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 人往来歇息。 (2)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3)着(zhuó):遭受。 (4)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 去争芳斗艳。 (5)苦:苦苦,极力。
词语解释
(1)白水:明净的水。 (2)为别:作别。 (3)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 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4)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 忽不定。 (5)落日故人情: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这里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 (6)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7)萧萧:马嘶叫声。 (8)班马:离群的马。
词语解释
(1)卜算子,词牌名。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 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3)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3)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 断”。 (4)幽人:幽居之人。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6)省(xǐng):知晓。 (7)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9、诗的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清幽/幽〕美
的特点。
精品PPT
10、诗的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 11、“万籁此俱寂〞与“惟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
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都消寂,而仅有禅院的 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 禅院更为空寂,使之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一刹那 成为永恒。
全诗层次清楚,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 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 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精品PPT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精品PPT
【诗歌背景】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 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
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 者赞赏的名句。
精品PPT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 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 来情有独钟。
精品PPT
自然环境
精品PPT
送友人
译文
青山横北郭, 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 白水绕东城。 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
此地一为别, 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 孤蓬万里征。 你就象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
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而传神。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诗词赏析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赏 析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比喻难舍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从此离去。兹,此。
马嘶叫声。 离群的马。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缓缓流过。
译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要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飞旋到万里之外去 墨剑飘文雨 了。游子像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挥手
李永强
板 书 设 计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送友人 (比喻)
孤蓬 夕阳
远行的友人 难舍之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名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苏强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 称“苏辛” ;善书,“宋四家”之一。
送
班 马 鸣
自 兹 去
故 人 情
游 子 意
万 里 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二首》课件(共51张PPT)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 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重点词语
【1】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2】漏断:指深夜。 【3】幽人:幽居之人。 【4】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5】孤鸿:孤单的鸿雁。 【6】省(xǐng):知晓。 【7】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整体感知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 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赏析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写 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惟 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 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 品质特点?
整体感知
5.阅读书中提示,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
【1】写作背景:初到黄州。 【2】词作内容:所见所感。 【3】意象意境:寂寞清冷。 【4】作者情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5】写作手法:托物写怀。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 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 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 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 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枝、沙洲。
3.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 词语来描绘它们?
月——缺,桐——疏,漏——断, 人——幽,鸿——孤,枝——寒,沙洲—— 冷。
整体感知
4.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 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择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江雪》等,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对古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能够理解所学的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欣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和引导欣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所学的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部编本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四首)
这是一首充满诗2情0画2 0 意的送别诗。诗人通过送 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 染,表达出与友人依依惜 别的深情。
2020/11/12
诗人与友人策马辞2 0行2,0情意绵绵,动人肺 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 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诗中青翠的山岭, 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状元成才路 ,洁白的浮云,相 互映衬,色彩璀璨状元成才路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 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 声色俱备。
2020/11/12
尾联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 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 (声音)显静的手法2,0营2造0一个万籁俱寂的境 界。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 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
状元成才路
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诗人欣 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状元成才路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 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 了202佛0/11/12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使……怡然自得。
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2020/11/12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2 0仰2。0高高的林梢头,沐浴 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 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山中景色使鸟怡 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深山万物,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 空中萦旋回荡。
2020/11/12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2 上0 2紧0承颔联,颔联写诗人 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 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
(优质课件)语文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思考探究
3、请说说“山光悦鸟性”一句中, “悦”字的运用有什么 妙处。
参考: “悦”有“使……高兴、喜悦”的意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
鸟鸣山幽的美丽画面,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鸟的喜悦之情,实际 上是写这样的景色给人带来的喜悦。
思考探究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 的妙处。
参考: “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
疏通诗意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译文: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
覆盖着的禅房。
简析:颔联用小径的曲折,禅房的幽深渲染了古寺所特有的
幽静氛围。
疏通诗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题目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 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疏通诗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
耸的丛林。
简析: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写出古寺清新幽静的环境。
《题破山寺后禅 院》是一首题壁诗。 描绘出了清幽脱俗的 美好景致,抒发了作 者寄情山水的淡薄情 怀。
拓展延伸
寿阳曲·烟寺 【元】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 老僧禅定?
有人说这首元曲所描绘出来的意境可以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 院》相媲美,请你结合这首元曲作简要分析。
造出诗人内心的“静境”,表现出诗人淡泊的情怀。
诗歌鉴赏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全册含答案)八下全册古诗词目录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4《〈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二)之《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4、感受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名家视频朗读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预习导学]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常建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资料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
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3、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
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
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二、预习检查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背景相关内容三、朗读诗歌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听读2、学生试读,朗读提示:(1)读准字音(2)读出感情(3)注意停顿(4)朗读流利。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卷版一.知识梳理【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⑻,但余钟磬音⑼。
[1]【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诗词大意】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
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
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
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
部编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原卷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句子默写1.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补充完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_____,_____。
_____,_____。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同是写送别,王维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忧伤,而王勃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传递出友情不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的洒脱。
二、单项选择题3.(2022春·山东青岛·八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
B.颔联写了两人“离乡背井”和“客居话别”双重别绪,表达无限凄恻之感。
C.颈联是说真挚的友情是不受空间阻隔的,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D.尾联描写了友人在岔路口依依不舍挥泪告别,以至于儿女们也跟着抱头哭泣的情景。
4.(2021春·辽宁铁岭·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选出对《子衿》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B.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C.全诗三章,采用顺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正如我们现在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对恋人的思念之切。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5.(2022春·辽宁抚顺·八年级统考期末)选出下列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对仗工整,“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雄伟气象,“望”字将相隔千里的长安和蜀地联系起来,充满深情厚意。
B.颔联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部编本八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歌赏析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 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和你都是离 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 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 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赏析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 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 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 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 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 得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阙辅三秦, 城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参考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 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 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 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参考译文
诗歌赏析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 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 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 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 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词语解释
⑴子衿(jīn),你的衣领。子,你。衿,衣领。 郑,今河南新郑一带。 (2)悠悠:深思的样子。 (3)宁(nìng):岂,难道。 (4)嗣(sì)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 (5)佩:指佩玉的绶带。 (6)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 见的样子。 (7)城阙:城门两旁的高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细腻地描写了恋人不至时女子的心理活动,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课外古诗词诵读2-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梳理
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出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了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禅籁磬【理解记忆】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5.《题破山寺后禅院》 6.《送友人》 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卜算子·咏梅》
5.《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
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生沉沦失意,交友无显
❖ 更加还有风雨摧残。
❖ 无意苦争春,
❖ 她花开在百花之先,
❖ 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
❖ 只有香如故。
❖ 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
❖ 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
词的上片有哪些意 象?在课本上画出。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站、断桥、
黄昏、风雨
思考:梅花所处的 环境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感受?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 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 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 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 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 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 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 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 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零落成尘碾作泥,只有香如故。
2、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陆游在《卜算子 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
零落成尘碾作泥,只有香如故。
3、陆游在《卜算子 咏梅》词中描写梅花 悲惨遭遇的词句是: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沙洲甘愿受苦。
二、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寂寞 清冷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青青子衿,悠悠③我心。纵我不往,子 宁④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 不来? 挑⑦兮达兮,在城阙⑧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 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④宁:难道。 ⑤嗣音, 继续通音信。嗣,继续。⑦挑达:音táo tà, 独自来回走动。 ⑧城阙:城门楼。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 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古
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如
《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
制作:ynllxbh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 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高宗时 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 探父,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王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 唐四杰”。对唐诗发展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 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 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原有集, 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 转入抒情, 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 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 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 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 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 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练习题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颈联写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是什么? 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 境界 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 离。
此联为什么成为送别诗中的名句?
这两句诗一洗以往送别诗中 的黯然销魂的伤感、低沉的 感伤基调,表现出豁达、乐 观、豪放的情怀,给人以莫 大的安慰和鼓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习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运用了夸张手法,突显了诗人豪放的个性。
2.教学难点
-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例如:《卜算子·咏梅》中“香雪海”的意境,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寓意,教师需进行详细解释。
1.诵读四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词的主题、背景和作者情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课外自主阅读古诗词的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其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卜算子·咏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诗词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欣赏、分析,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1
7、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本诗 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诗中写环境极美极静,体现诗人内心旨趣 的两句是: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a
12
6.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a
13
送友人
译文
青山横北郭, 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 白水绕东城。 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
此地一为别, 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 孤蓬万里征。 你就象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
浮云游子意,游子心思恰似天上飘忽不定的浮云, 落日故人情。不忍西沉得落日就像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
萧萧班马鸣。 也为惜别声声长鸣…
a
14
首联:写景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 “白”相间,色彩明丽。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 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 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 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 宁静气氛。
a
8
中心思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 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动衬 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 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a
9
1、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眼”分别是“悦”“空”。
这两句诗,因景生情,含蓄隽永。表现了大自 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既是诗人宁静的内 心感受,也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忘却尘俗的隐 逸情怀。
a
7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 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 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 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a
3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来到古寺,初升的太子时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小径直通幽静的后院,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美丽山光使鸟儿们鸣啭欢腾,清澈潭影澄净了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然寂静,
只能听到寺院a 里的钟磬声。
诗人送友,从内城一直送到外城,送行之路程远,暗写诗人与
友人的不忍遽( jù仓促 )去,依依惜别之情 。
a
15
颔联:切题,分析表达效果。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写友人离去,飘忽不定,表现离别 的深情。即: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 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 “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
化用典故,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与友人
的离别。
a
18
总结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清丽 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 别气氛,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 别之情。
a
Hale Waihona Puke 191、李白在《送友人》中,用比喻手法, 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的诗句:
八下课外古诗词(二 )
5.《题破山寺后禅院》 6.《送友人》 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卜算子·咏梅》
a
1
5.《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a
2
作者简介:
常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过盱眙 (xūyí地名,现江苏)小官.其诗多为五言,常以 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 《常建集》。
4
理解此诗的意境 :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
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 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 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 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 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a
5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 切关怀。
a
16
颈联:扣题,分析表达效果。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
偶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
“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
云”、“落日”作比喻,来表明心意。天空
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
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 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 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 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 读者赞赏的名句。
a
6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 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 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 合全诗简要赏析。
2、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 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诗中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a
10
4、全诗的主旨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5、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 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与
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心情。
a
17
末联:化用典故,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 终须一别。描写“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 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 旌。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 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 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