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许书明新作《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于漪《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序言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序于漪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新作《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即将出版,来电嘱我写序。
我本一草根教师,一辈子在教学第一线耕耘,对语文教育史研究甚少甚微,作序无疑是挑千钧重担,极不相称。
然而,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该书向市,无疑是学习的好材料,能从中得益提升;加之许教授的邀写盛情,就不揣唐突,谈一点鄙陋之见,求教于语文教育方家与语文教育同行。
研究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的意义与价值,许教授在该书“导论”中已阐述得清楚明白,我十分赞同,在此赘言几句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乱花已经迷人眼的现状,不过是更为强调此项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语文学科的改革与实践在基础教育设置的诸学科中,从认识到做法大概是最为活跃的,提法林林总总,实施琳琅满目,其中不乏有符合学科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启人深思的经验,但冷静思考梳理,就可发现在喧嚣声中良莠并存,鱼龙混杂,干扰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
简言之,有两种状况特别值得关注,并应对之持清醒的态度。
一是隔断历史。
一讲到语文,只认定独立设科以来的百年历史,百年前的全是糟粕,不屑一顾,甚而认为不是语文,没有语文。
凭心而论,我们的现代语文,除了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政治运动对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干扰乃至冲击外,中小学语文的理念与做法,基本上沿用独立设科的指导思想,从大纲制定、教材编写,练习设计,到考试评价,尽管有种种调整与变动,但航向并无质的变化。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颁布癸卯学制,我国语文课程独立设科自此开始。
当时新学堂的学制、课程以至教材,大都从东西方先进国家引进,但语言文字独立设科,须我们自己探索建设,因而中国文学一科应运而生。
《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
但取理明词达而止……”又明确:“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
”显然,这个学科的目的任务是把握文辞的训练,达到实用的目的。
关键词两个,一训练,二实用。
语文教师应读的书目(名推荐师)
语文教师应读的书目暑假期间,有几位青年语文老师到舍间闲谈。
他们都有志于语文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对我这小小书房中的藏书颇感歆羡,而且都有为自己营建“书巢”的愿望,于是作此“书目答问”,供青年语文教师参考。
要有历史的眼光,鉴往知来——读一点语文教育史的书语文不只是工具,语文教师更不是操持工具的工匠,为此,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要有历史的眼光,才能鉴往知来。
张志公先生虽然限于历史的原因,主张过“工具说”,但他有一部相当精彩的著作《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后来又增补改写成《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看了这本书至少可以明白:一百年前的教师是怎样教书的?使用的是什么教材?然后才可以思考:这些历史遗产对我们还有多大用途?怎样用它们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要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演变,可以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而对于这一百年语文教育历史要作一个综览,则可以读一本大书: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了解了过去,还要展望世界,面向未来,华东师大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正是一部闳中而肆外、鉴往而知来的大部头著作。
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五四”以来,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大师们,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十分关注的。
他们有的专门为此写过文章,发表过专著。
如梁启超就曾作过《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演讲(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胡适也先后作过《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国文教学》的演讲(见《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他还主持过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的制订。
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师范大学
男
教授
翻译学
郑鸿颖
女
教授
学科教学
曹曦颖
女
教授
英美文学
数学类
姓名
性别
职称
研究方向
张健
男
教授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
王学平
男
教授
模糊矩阵,模糊关系方程
李树勇
男
教授
泛函微分方程,偏泛函微分方程
王芳贵
男
教授
交换代数与同调代数
蒲志林
男
教授
常微分方程
陈光淦
男
教授
偏微分方程
周吉
男
教授
复动力系统
夏福全
男
教授
陶旭永
男
教授
美术教育
陶晶
男
教授
油画、美术教育
季若霄
女
教授
水墨画艺术
汪清
男
教授
油画
向思楼
男
教授
版画、油画、国画
于宵
女
教授
艺术设计
张晓黎
女
教授
服装设计
陈建嘉
男
教授
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庞元宁
男
教授
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社会体育学
何伟
男
教授
运动生理学
郑源
男
教授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袁媛
女
副教授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赵梅
女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王曦
女
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黄开国
男
教授
中国哲学
刘德兴
男
教授
行政法学及民事诉讼法学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语文教育方面的书籍
语文教育方面的书籍
语文教育是指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能力的过程。
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为了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书写了大量的关于语文教育方面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语文教育书籍。
《语文教育与语文素质》:该书由著名教育学家胡先骏撰写,主
要介绍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阅读教育研究》:该书主要由教育学专家童其瑾编写,围
绕语文阅读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全面提高中小学语文素质》:该书是语文教育权威专家李兆基
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该书是教育学博士张建中撰写的,从
改革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如何推进语文教育改革,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以上几本书籍都是经过权威专家的撰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对于关注语文教育、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人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 1 -。
小学语文老师必读书目
小学语文老师必读书目语文教师修养要目01.《接受反应论》,金元浦,山东教育出版社,。
02.《语用研习与语文教学》,王建华,浙江大学出版社,年版.03.《中国叙事学》,杨义,人民出版社,年版。
04.《美辞论》,李廷扬,贵州教育出版社,年版。
05.《经典常谈》朱自清,北京出版社,年版。
06.《语文窃笑》,吕叔湘,当代世界出版社,年版。
07.《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08.《谈美书简》,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09.《美学四讲》,李泽厚,三联书店,年版。
10.《美的历程》,李泽厚,文物出版社,年版。
1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年版12.《文心雕龙谈疏》,王元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3.《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14.《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年版。
15.《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
16.《文章作法》,夏丐尊、刘薰宇,中华书局,年版。
17.《文话七十二讲》,夏丏尊、叶圣陶,中华书局,年版。
18.《文章讲话》,夏丏尊、叶圣陶,中华书局,年版。
19.《怎样写作》,叶圣陶,中华书局,年版。
20.《语文随笔》,叶圣陶,中华书局,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举要01.《课程与教学论》,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2.《课程理论》,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
03.《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
04.《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5.《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师大出版社,年版。
06.《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7.《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着,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8.《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9.《语文言意论》,李维鼎着,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10.《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
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拓新之作——评耿红卫《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
岑 主编的《 中学 语 文 教 学 通 论 》 为代 表 , 将 中学 语 文 教 育 史 分 为 三个 时 期 : “五 四 ”以 前 的 传 统 语 文 教 学 期 为
第 一 时期 , “ 五 四” 以后 建 国 以 前 为 第 二 时 期 , 建 国 以来
的语 文 教 改 期 为 第 三 时 期 。 第 二 种 以 陈 必 祥 主 编 的 《 语 文 教 育发 展 史 》 为 代表 , 将 清 末 语 文 单 独 设 科 前 定 为古代语文教育 期 , 之后 到 “ 五 四” 运 动 前 为 近 代 语 文 教育期 , “ 五 四” 运 动后 为现 代语 文教 育期 。第 三种 以
语 文 教 育史 教 程 》 ( 山东 教 育 出版 社 2 0 1 3年 版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很 好 的 学 习 范 本 。 通观全 书 , 与 其 他 同类 著 作 相 比 , 有 如 下 几 方 面 的 特点 。
史纲》 为代表 , 以鸦 片战争 前 为古代 语文 教育 期 , 鸦 片
我 们 学 习 中 国语 文 教 育 的发 展 历 史 , 也 是 在 以铜 为 镜, 以史 为 鉴 。 我 国语 文 教 育 发 展 源 远 流 长 , 研 究 成 果 迭出 , 但对 于语 文教 育历 史 的研 究 , 长 期 以来 , 成 果 很 少, 可 谓 凤 毛麟 角 。现 代 语 文 教 育研 究 者 耿 红 卫 教 授 能 够 以 与 时 俱 进 的视 角 来 研 究 语 文 教 育 , 能 够 以 创新 的思 想 和观念来研究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 , 无 疑 对 当前 的语 文 教 育 研 究 具 有 很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和 学 习 价 值 。 河 南 师范 大学文学院教授 、 硕 士 生 导 师 耿 红 卫 主 编 的 《中 国
知古鉴读——读许书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有感
知古鉴今——读许书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有感张长春2016年有机会来到川师学习,静下心来读一些书,聆听导师的教诲,真人生一大幸事。
通过学习也让我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学有了些许的理解和感悟。
我国的语文教育如果从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算起,语文单独设科不过百年历史,但事实上,语文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
可回想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不可谓不尽心努力,可越教越让人迷茫,越让人不知所措:语文为何物?语文究竟怎么教?语文教育究竟做什么?虽不时外出观摩过外地的一些语文课堂,借鉴一些好的模式,可无论自己怎样玩味,总感觉很难玩味出语文的真味。
直至我拜读许书明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原来我的教学太急功近利了,仅仅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唯分数上;仅仅立足于当下而未熟悉其历史;仅仅看重其分数而忽视其素养……小学而大遗,原来症结在这里。
知今不知古之盲瞽自从人成为人之后,就有了语文教育。
在人类的进化、进步的过程中,语文教育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有了语文的教育,人类才逐步进化到文明社会。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所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仓颉篇》开篇就说:“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古人非常明白,语言文字是工具,但语文教则是教化天下,传承文明,是王政之始。
中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积淀丰富,蕴涵深厚。
从五帝时的“五教”,到三代时的“明人伦”,再到春秋时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语文教育的内容复杂多样也一脉相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老师传的是“道”,学生学的也是“道”,而不单是“句读”。
2025年高考统编版语文单元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2025年高考统编版语文单元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文学文化常识1.《论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20篇,共492章,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本书首创语录体,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在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处于贵族的最底层。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人”的形成期,当时群雄割据,战乱频繁。
诸侯贵族,如春申君、孟尝君等,都以“养士”为时尚,最多时可达数千人。
士则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在宋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士人纷纷应举,经科举起家而得官职,成为士大夫。
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知者不惑(“知”通“智”,智慧)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相当于“了”)二、一词多义1.闻①朝闻道,夕死可矣(动词,听说、知道)②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闻名、传扬)(《出师表》)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动词,听见、听到)(《木兰诗》)2.喻①君子喻于义(动词,知晓,明白)②王好战,请以战喻(动词,打比方)(《孟子·梁惠王上》)3.野①质胜文则野(形容词,粗野、鄙俗)②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名词,郊外,离城市较远的地方)(《诗经·燕燕》)4.知①知者不惑(同“智”,智慧,聪明)②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论语·学而》)③温故而知新(动词,懂得)(《论语·为政》)5.归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动词,称赞、称许)②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动词,出嫁、嫁)(《诗经·桃夭》)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动词,归向,归附)(《孟子·梁惠王上》)④而皆背晋以归梁(动词,归属,归依)(《伶官传序》)⑤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项脊轩志》)6.事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名词,工作)②请事斯语矣(动词,实践,从事)③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动词,侍奉)7.兴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指激发人的感情)(《论语·卫灵公》)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动词,兴办,兴建)(《岳阳楼记》)8.言①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名词,字)②不学《诗》,无以言(动词,说话)(《论语·季氏篇第十六》)③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名词,话,言语)(《琵琶行》)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著作)(《过秦论》)9.克①克己复礼(动词,约束)②克终者盖寡(动词,能够)(《谏太宗十思疏》)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动词,战胜)10.居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平时,平日)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处于,位于)(《谏太宗十思疏》)③昂其直,居为奇货(囤积,积蓄)(《促织》)④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居住)(《项脊轩志》)11.为①仁以为己任(动词,作为)②譬如为山(动词,堆砌)③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给)12.而①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承接,就)③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并且)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反问语气,难道)⑤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连词,表顺接,从而,就)⑥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13.其①其“恕”乎(副词,加强揣测语气,大概,也许)②请问其目(代词,它的)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可译为“难道”)(《游褒禅山记》)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表请求或命令,可译为“还是”)(《秦晋崤之战》)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示命令语气,翻译为“一定”)(《伶官传序》)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示揣测,可译为“大概”“或许”)(《庄暴见孟子》)14.之①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助词。
做有奋斗感的语文老师
做有奋斗感的语文老师做有奋斗感的语文老师——2012年厦门市骨干教师培训小结厦门双十中学李志东九年教龄,第一次参加学科业务培训就是厦门市骨干教师培训!这,注定是我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加油站,我与语文长相伴!九年双十,六年高中四届学生,三年初中两届学生,勇猛奋进!我,双十惟一的八零后参训教师,这次厦门市骨干教师培训让我脱胎换骨,我与双十共奋进!迷航2012年10月20日(厦门市骨干教师培训开班式)前的我,左手轻狂,右手迷惘!左手自大,右手无知!九年的教学经验,我已不再是青涩懵懂的教坛新手,我已能意气风发,谈笑之间,指点江山,抓好成绩!九年的教学历练,我被认为是年轻老师中的老教师,我的课堂却沉闷,一池死水,思维滞涩,专业发霉!2012年,我专业成长的关键词:迷航!没错,迷航!迷惘!迷惑!专业成长,何去何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何在?奋斗方向何去何从?未经深思熟虑的立志与奋斗实际对专业的自我否定!启航2012年,三十而立,我专业成长中出现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很荣幸地参加厦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10月20日那天的开班式,我已预感到自己的专业成长将迎来凤凰涅槃,专业纠结,都将化在笔端;成长困惑,也亦将化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厦门市教育局领导、首师大傅树京教授等导师们的谆谆指导中!任局的致辞别开生面!“师者,做最好的自己,为师有道,成为名师,为什么不?”整场开班式,我反复思索任局这段开场白。
初上讲台,我一直在不断问自己,如何才能成为最好的语文老师?从学识魅力走向人格魅力,从修炼业务走向修炼艺术,从本土名师走向国内名师,从自然发展走向自觉发展,从阶段发展走向持续发展,从努力优秀走向努力卓越,从学科专家走向教育专家,从实践探索走向理论升华,从素质全面走向特色凸显……开班式后的半年里,通过继教网的自我研修,通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共同体的共勉成长,我深刻认识到要成为最好的语文老师基础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关键是完善自我,战胜自我;境界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一、古代语文教育起源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起源于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当时的教育主要以礼仪为主,讲究正式文体和礼仪规范。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演变过程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开始拓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孔子、荀子、韩非等人,他们为推广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大为发展。
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因此产生了“留学生”制度,很多人都出国留学,学习外国文化和语言。
汉朝时期则出现了许多语文教育学者,例如:司马迁、班固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纷纷涌现,创造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推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4. 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巅峰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时的教育重视文化、兴盛道德、弘扬礼教,推广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5. 元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元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则主要强调对语言文字制度的完善和改进,增加对文学和经典的研究和阅读,推广汉字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使用。
三、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1. 着重于德行教育古代语文教育有着很强的道德教育作用,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美德和积德。
2. 以经典为基础古代语文教育以经典为基础,讲究正面文体和正式礼仪。
学生必须熟悉经典,了解诗歌、文言文等的阅读和理解。
3. 推崇教育家和文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古代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荀子、韩非等人为推广古代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则为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古代语文教育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古代语文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推广经典阅读,以及积极推动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更新。
这些特点对现代语文教育也是有启示作用的,因为现代语文教育也需要面向未来,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推广阅读和写作,不断推进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改进。
蒙养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
读许书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蒙养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焦虹摘要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是贯穿我们一生的。
就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史的现状而言,幼儿、低龄阶段的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我国古代一般将8~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使儿童接受启蒙教育;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关键词: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蒙养教育“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语文教育”因此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从文字产生开始算起,截止于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
蒙养教育,是古代小学(与今天的小学不全是同一概念)教育,因为它是一种启蒙教育,所以称之为“蒙养”教育。
《易·蒙》:“蒙以养正,正功也。
”易经的蒙卦,蒙,具有亨通的特性,就是在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圣人之道”的教育。
蒙,是蒙者求教于我,不是我训之以蒙。
1古代语文教育史的分期在古代语文教育史分期的问题上,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张隆华、曾仲珊编著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为代表。
他按照古代教育史的分期,将古代语文教育分为七个历史时期:远古及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隋唐五代时期的语文教育,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
第二种是以王松泉、王柏勋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为代表。
它以文字创立为界,分为两个时期: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从文字产生至奴隶社会中期为言文教育期,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第三种是以谢保国撰写的《古代语文教育史稿》为代表。
它将科举制度的建立设为分水岭,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从原始社会的言语教育开始魏晋六朝的语文教育;后一个时期从隋开始至清末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科研推荐书目
语文教学科研推荐书目语文教学科研推荐书目★语文教学的入门书一、改造语文学科知识体系1.《接受反应文论》金元浦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著作呢?因为对阅读教学来说,真正起理论指导作用的,应该是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
金元浦的这本著作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核心观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们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立即用来研究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国内同类著作中,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明白晓畅,虽然理论性强一些,但老师们读来不会太难受。
2.《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尚文的这本著作,其实应该算作心理语言学范畴的研究论著。
语文教学与心理学、与语言学都有密切关系,与心理语言学更是关系密切。
不了解一些心理语言学方面的成果,是没有办法具体讨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
《语感论》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从语感这个角度来研究语言心理规律的著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所及,不仅是语文教学界,还包括语言学界。
难能可贵的是,王尚文的这本著作是专为语文教学写的,立论指向,都在语文教学,再加上这本著作新见叠出,文笔晓畅,因此,老师们读来可能比读一般心理语言学著作要轻松,要更亲切,更有同感。
3.《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用”是一个核心概念。
语用学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语言学科,它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不掌握一些语用学知识,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都不好理解,不好解释。
在国内同类著作中,只有王建华的这一本是专为中学语文教师写的,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向老师们推荐。
4.《中国叙事学》杨义著,人民出版社。
叙事是语文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叙事学不管是在阅读中还是在写作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们过去学的文学理论,关于叙事方面的论述相对较少,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杨义的这本著作,一个方面比较权威,另一个方面他主要是研究中国的叙事艺术,更贴切我们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耿红卫新著《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评析
国语 文 发 展 史 教 程 》 是 紧随时代发展 、 追 逐 读 者 需 求 而
诞 生 的 产 物
《 语文教育 学》 、 曹 洪顺 与 冯 守 仲 的 《 语 文 教 育 学 》、 王 松
泉等人 主编 的《 中国语 文教育 史简 编》 等著作 , 从 而 提
出 自 己 的 分 期 观 点 。 此 书 将 中 国 语 文 教 育 史 分 为 古 代
程 度 上 抑 制 了可 能 引 起 的争 议 与 分 歧 。 全书分 为先秦 、 秦汉、 魏晋 南北 朝 、 隋唐 、 宋元 、 明 清、 近现代 、 当代 、 今 代 等 九个 章 节 , 每 个 章 节 大 致 又 分
为 识 字 与写 字 教 学 、 阅读 教 学 、 写作教 学 、 语 文学 习、 语
以 下 四个 方 面 的 感 受 。
教育语 文课 程标 准 ( 实验 稿 ) 》 注 重 评 价 的 整 体 性 和 综
1 .结 构 严 谨 , 勇 于 创 新
《 中国语文教 育史教程》 在 历 史 分 期 上 斟 酌 得 比 较
细致、 严 谨 。 纵 观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史 发 展 历 程 , 将 中 国语 文 教 育 相 关 著 作 中 不 同 的 分 期 观 点 进 行 横 向 比较 . 对 近 些 年 来 比 较 典 型 的 语 文 教 育 历 史 分 期 作 了 详 细 的 归 纳与总结 , 包括叶苍岑 的《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通 论 》、 陈 必 祥 的《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 、 顾 黄初的《 现 代 语 文 教 育史札 记》 、 张 隆 华 的 《中 国 语 文 教 育 史 纲 》、 陈 学 法 的
摘要: 《 中 国语 文教 育 史 教 程 》 是耿 红卫教授 又 一新 的 力作 , 全 书 重 新 梳 理 了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发 展 历程 . 将其 分为 先秦 、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 隋唐 、 宋元 、 明清 、 近现代 、 当代 、 今代 等 九个阶段 。 本 书 勇 敢 地 提 出“ 今代说 ” 。 是 对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史 阶 段 划 分 的 一 个 尝 试 与创 新 。 关键 词 :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史 ; 今代说 ; 创 新 中 图分 类 号 : G 2 5 6 .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7 2 5 7 ( 2 0 1 3 ) 0 4 一 叭1 0 — 0 2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略论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略论作者:许书明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6年第11期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有没有历史?回答是肯定的:有历史。
不过,它没有独立的历史。
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既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也没有语文这一学科名称。
但从各个历史时期看,又都存在着带有时代特点的语文教育现象。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也是一部语文教育史。
所以,我们研究古代语文教育史,必须将它放在较大的背景下来考察。
一、中国语文教育史是母语教育史20世纪初语文教育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一方面,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创建新学制,推行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批判者将积累等同于死记硬背而予以否定;指斥感悟为经验主义、神秘主义,是让学生自己在黑胡同里乱撞;认为先记诵后揣摩再模仿的“运用”(写作)教学,缺乏整体设计,知识结构不清晰,训练线索不清晰,是“瞎子摸象”,很不科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批判者们对传统教育不遗余力进行批判的同时,尝试着以西方教学模式替代传统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
倡导西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按照知识结构条缕分明地讲析,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总结中心、归纳写法,一个都不能少。
引进西方文章学知识体系,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结构等程序化训练风行天下。
其结果如何呢?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依然存在,并招致社会各界猛烈批评。
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后,语文教育逐渐调整了方向,走上了回归传统之路。
2001年新课程标准明确阐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得以逐步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其主导地位。
在语文“误尽苍生”的责难声里,我们除了思索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病而作必要的“与时俱进”的修正外,我们还要面对着这样的事实:多少年我们都主动承担或被动应对着统合而庞杂的学科内容──所谓“定义”的大杂烩、所谓“两性”争论的不休、所谓中西“嫁接”的困难──种种困难或论争的根源皆在于此,于是,语文教师不由得发出“语文最难教”的慨叹;学生不由得发出“语文最难学”的悲鸣。
辞书史研究的新力作——《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评介
辞书史研究的新力作—《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评介郎晶晶潘牧天摘要文章从“理论先行,统率全书”“注重辞书编纂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无我有,人略 我详,人详我略”三方面评介了徐时仪先生的《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认为该书是近30 年来规模较大、内容较完备、全面论述我国古代至近现代语文辞书发展史的又一力作。
关键词《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辞书编纂理论社会文化背景从秦汉“童蒙识字”的《仓颉》《训纂》《滂喜》到东汉“驳古正今”的《说文解字》,从“善 兼美具,可以为典常而不易者”的《康熙字典》到现代“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词 典》,我国辞书史两千余年来涌现的几千余种品种各异的辞书,不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就 是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居于领先的地位(赵振铎1986: 7-8)。
然而,目前我国辞书史的研 究相对薄弱,虽曾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过小的高潮,出现了如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以下简称“刘版”),赵振铎《古代辞书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以下 简称“赵版”),钱剑夫《中国古代字典辞典概论》(商务印书馆1986,以下简称“钱版”),曹 先擢、杨润陆《古代词书讲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林玉山《中国辞书编纂史略》(中州 古籍出版社1992 ),张明华《中国字典词典史话》(商务印书馆1998)等几部辞书史,但此后 相关的研究似渐式微,仅见徐金法《中国辞书发展史引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
201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徐时仪先生的《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 史》)是近30年来规模较大、内容较完备、全面论述我国古代至近现代语文辞书发展史的一 部力作。
《发展史》历经五年打磨,特色明显。
该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导论”分为“辞书起 源与类型”“社会与辞书”“辞书编纂理念与结构体例”“辞书释义与词义系统”“辞书与社 会发展”等五章,论述了我国辞书编纂的理论、特点及与社会发展、文明进程的关系;“中编•传统辞书”将我国传统辞书分为“先秦萌芽时期”“秦汉开创时期”“魏晋南北朝探索发 展时期”“隋唐五代成熟时期”“宋辽金元兴盛时期”“明清集大成时期”等六大时期,介绍了 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辞书;“下编•新式辞书”将1911年至今的新式辞书分为“字典”“词典”“特种语文辞书”“综合性辞书”等四大类做了介绍。
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拓新之作——评耿红卫新著《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
线, 而 忽 略 了 比如 像 l 9 o 4年 语 文独 立 设 科 等 对语 文 教 育
而 言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事 件 。 在 这 方 面 做 得 比较 好 的 也
不 乏 其 人 。陈 必 祥在 《 中 国现 代语 文 教 育 发 展史 》 中将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史 分 为 古 代语 文 教 育 期 ( 清 末 语 文 独 立 设 科 之前 ) 、 近代 语 文 教 育 期 ( 语文独立设科至五四运动) 、 现 代语文教育期 ( 五 四运 动 后 ) ; 顾 黄初在 《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史 札 记 》 中将 中 国语 文 教 育史 以 语 文独 立设 科 为 界 线 , 分 为 传 统 语 文 教育 期 和 现 代语 文 教 育期 ,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1 9 4 9年 新 中 国 成 立 为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 1 9 4 9年 至 2 O世
纪末为 当代语 文教 育期 。 2 0 0 0年 以 来 为 今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纵 观 各 种 历 史 分 期 , 本 书 中用 到 的 “ 今 代” 一词 , 乃 为首次 . 对 今 后 的 各 种 分 期 都 有 十分 重 大 的借 鉴 意 义 。
法 ,又 大 胆 地 进 行 创 新 ,形 成 以前 为 古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 1 8 4 0年 鸦 片 战 争
至 1 9 0 4年 语 文 独 立 设 科 为 近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 1 9 4 年 至 0
关键 词 : 语文; 教育史; 今代; 体例 ; 应 用 性
中图分类号 : G 2 5 6 .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7 2 5 7 ( 2 0 1 3 ) 0 4 — 0 1 1 2 - 0 2
空前绝后的语文教育著作
空前绝后的语文教育著作1933年,语文教育家夏丏尊与叶圣陶认真分析了当时国内的语文教育现状,深入思考了语文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便约定在二人合作创立的《中学生》杂志上撰写一系列文章,讨论解决中学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
二先生在商议之后,决定采用故事的体裁组织文章,后来轮流执笔,在杂志上连续刊载出来。
1934年,这一系列文章由开明出版社结集,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发行,便是《文心》一书,这是我国首部教育小说。
夏丏尊先生曾有《文章作法》等著作问世,叶圣陶先生也有《作文论》等作品在当时流传,两位先生都是具备前沿理论水平的大学者。
但是他们为了文章更适于中学生阅读,放弃了论文的形式,而是选择了妙趣横生的故事体。
这对于二位先生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正如在序言中朱自清所说:“本书是一篇故事,故事的穿插,一些不缺少;自然比那些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换句话说,收效自然大些。
至少在这一件上,这是一部空前的书。
”如此独具匠心,可以说《文心》不光空前,甚至绝后。
我们在这本书上,还看到了民国时期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对教育的热爱,对儿童的关爱。
全书读来,并无说教,而是一派清新自然,宛如宽厚长者对晚辈谆谆教诲,着实受用。
在解放前,《文心》曾经一版再版,是备受出版界青睐的语文教育著作。
但是在解放后的三十余年间,却未重印,实在是一件憾事。
直至后来,才由三联书店重新出版印刷,得以与后人再次相见。
虽然《文心》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成,但是书中所论及的语文教育方法,但现在为止仍然贴切可用,故具有跨时代的价值。
下面,本文将就《文心》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特点进行阐述。
一、《文心》的主要内容叶圣陶长子叶至善在本书的《重印后记》中提到,影响语文教学水平迟迟不能提高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得当。
《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我看来,叶至善对这本书的认识是正确的。
那么,在分析《文心》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可以从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入手。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一中国古代文学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3.《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4.《中国分体文学史》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5.《中国散文发展史》张梦新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陈兰村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著,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8.《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9.《中国诗话史》蔡镇楚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10.《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1.《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2.《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胡从经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3.《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14.《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郭英德等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15.《中国主平点文学史》孙琴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16.《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陈文忠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7.《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尚永亮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18.《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19.《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20.《中古文学史论著》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1.《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2.《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3.《明代小说史》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4.《中国诗学体系论》陈良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5.《中国古代接受诗学》邓新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6.《中国叙事学》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8.《中国的神话世界》王孝廉著(台湾),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29.《中国神话论文选萃》(上下) 马昌仪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30.《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31.《先秦叙事研究》傅延修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32.《周易与中国文学》陈良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4.《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66年版35.《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6.《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37.《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38.《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霍松林,傅绍良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9.《大历诗人研究》蒋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40.《唐宋词通话》吴熊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41.《宋代词学的审美理想》张惠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42.《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43.《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44.《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5.《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46.《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美]甫安迪著,中国与平出版社1993年版47.《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张锦池著,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48.《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49.《红楼梦哲学精神》梅新林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50.《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著,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51.《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乐黛云,陈珏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52.《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夏康达,王晓平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名著选读”《山海经校注》袁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今译今注》杨任之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赋译注》袁梅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庄子集释》郭庆藩辑,中国书店1988年版《先秦散文选》罗根泽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史记》(校点本) 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陶渊明集译注》魏正早译注,天津出版社1994年版《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搜神记》(晋)干宝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余嘉锡笺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程千帆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唐宋诗举要》高步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王维诗选》陈贻欣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李白选集》郁贤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白居易选集》王汝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出版《宋诗鉴赏词典》缪钺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宋话本选》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欧阳修选集》陈新,杜维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苏东坡传》林语堂著,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署名王学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陆游选集》朱东润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金元明清词精选》严迪昌选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元曲选》(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关汉卿戏曲集》吴晓铃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容与堂本水浒传》(明)施耐庵著,凌赓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著,戴鸿森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封神演义》(明)许仲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明诗选》袁行霈选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石头记》(清)曹雪芹著,红楼梦研究所编定,中华书局1987年版《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聊斋志异选》(清)蒲松龄著,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水浒后传》(清)陈忱著,宝文堂书店1983年版《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诗选》福建师大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名家词》陈乃乾辑,上海书店1982年版《方苞,刘大槐,桃鼐》陈耀东选注,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版《袁枚诗选》周舸岷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近代散文选注》靳代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近代诗选》靳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著,张友鹤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活尧著,张友鹤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老残游记》(清)刘鄂著,戴鸿森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孽海花》(清)曾朴著,中华书局1960年版《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二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唐0,严家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中国现代文学史》王嘉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张大明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5.《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6.《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本)杨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7.《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9.《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陈晓明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0.《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林建法等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11.《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13.《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四卷本)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名著选读”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鲁迅《倪焕之》叶圣陶《沉沦》,《迟桂花》郁达夫《子夜》,《蚀》,《林家铺子》茅盾《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舍《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巴金《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丁玲《西柳集》吴组缃《边城》,《八骏图》沈从文《竹林的故事》废名《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新感觉派小说选》施蛰存等《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张天翼《淘金记》,《代理县长》沙汀《南行记》艾芜《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洼地上的"战役"》路翎《围城》钱钟书《传奇》张爱玲《北极风情面》无名氏《啼笑姻缘》张恨水《虾球传》黄谷柳《李有才板话》赵树理《白洋淀纪事》孙犁《暴风骤雨》周立波《李双双小传》李准《保卫延安》杜鹏程《蝴蝶》,《布礼》王蒙《林海雪原》曲波《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李自成》姚雪垠《班主任》刘心武《大墙下的红玉兰》丛维熙《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冯骥才《许茂与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灵与肉》,《绿化树》张贤亮《将军吟》莫应丰《人到中年》谌容《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长恨歌》王安忆《芙蓉镇》古华《小巷人物志》陆文夫《高山下的花环》,《山中十九座坟茔》李存葆《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受戒》汪曾祺《你别无选择》刘索拉《西藏,隐秘的岁月》扎西达娃《拉萨河女神》马原《我是你爸爸》王朔《十八岁出远门》,《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狗日的粮食》刘恒《一地鸡毛》刘震云《障碍》韩冬《与往事干杯》陈染《马桥词典》韩少功《九月寓言》张炜诗歌《尝试集》胡适《女神》郭沫若《红烛》,《死水》闻一多《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微雨》李金发《烙印》,《罪恶的黑手》臧克家《孩儿塔》,《血字》殷夫《望舒草》,《我的记忆》戴望舒《给战斗者》田间《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艾青《礁石》,《双尖山》,《归来的哥》艾青《七月诗选》胡风等《九叶集》穆旦《马凡陀的山歌》袁水拍《王贵与李香香》李季《吐鲁番情歌》闻捷《回延安》,《雷锋之歌》贺敬之《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小草在歌唱》雷抒雁《回答》北岛《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中国》,《我们钥匙丢了》梁小斌《情侣》廖亦武散文《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周作人《剪拂集》,《语堂随笔》林语堂《踪迹》,《背影》朱自清《饿乡纪程》,《乱弹及其它》瞿秋白《缘缘堂随笔》丰子恺《画梦录》何其芳《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雅舍小品》梁实秋《有关大雁塔》韩东《燕山夜话》马南《社稷坛抒情》秦牧《荔枝蜜》杨朔《榆下说书》黄裳《文化苦旅》余秋雨戏剧《雷雨》,《日出》,《原野》曹禺《上海屋檐下》,《芳草天涯》夏衍《获虎之夜》田汉《一只马蜂》丁西林《升官图》陈白尘《白毛女》贺敬之等《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于无声处》宗福先《丹心谱》苏叔阳《陈毅市长》沙叶新《小井胡同》李龙云《狗儿爷涅磐》刘锦云《屋外有热流》贾鸿源马中骏瞿新华《魔方》陶骏陈亮《桑树坪记事》朱晓平文艺学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著,齐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2.《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后收入《朱光潜美学文集》第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3.《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著,开明书店1936年正式出版(后收入《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王运熙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5.《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新1版(后收进李泽厚各种文集,较流行的读本如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与《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合刊,俗称"美学三书")6.《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7.《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9.《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美]塞尔登著,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11.《小说修辞学》[美]布斯著,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2.《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美]杰姆逊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四外国文学1.《欧洲文学史》杨周翰,吴达元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编,南开大学出版社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宋寅展,苏成全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外国文学作品选》周煦良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5.《伊利亚特》,《奥德赛》荷马6.《神曲・地狱篇》但丁7.《堂・吉诃德》塞万提斯8.《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9.《伪君子》,《悭吝人》莫里哀10.《浮士德》歌德11.《唐・璜》拜伦12.《忏悔录》卢梭13.《失乐园》弥尔顿14.《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雨果15.《红与黑》斯汤达16.《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17.《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抒情诗选》普希金18.《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19.《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上下)契诃夫20.《母亲》高尔基21.《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22.《尤利西斯》乔伊斯23.《老人与海》海明威24.《变形记》卡夫卡25.《癌症楼》,《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2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27.《诺贝尔文学奖文库》宋兆霖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8.《欧洲文论简史》伍蠡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29.《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法]让・伊夫,塔迪埃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五古代汉语1.《广韵》(宋)陈彭年等著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3.《尔雅》(汉)佚名4.《马氏文通》(清)马建忠著5.《古代汉语》(1―4)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6.《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7.《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8.《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9.《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0.《中古汉语研究》王云路,方一新编,商务印务馆2001年版六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现代汉语》(本科)邢福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4.《中国文学史》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5.《现代汉字学》高家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6.《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7.《现代汉语语法探索》胡裕树,张斌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8.《理论语法研究与比较》张先亮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10.《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1.《现代汉语语法》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2.《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袁晖著,书海出版社2000年版14.《汉语修辞学史纲》易浦等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七语言学1.《语言论》[美]萨丕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3.《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5.《语言学概要》刘伶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6.《国外语言学概述》赵世开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7.《现代语言学教程》[美]霍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8.《普通语言学概论》[英]罗・亨・罗宾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9.《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10.《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2.《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3.《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14.《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八写作学与传播学1.《写作学高级教程》周姬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潘新与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创作心理研究》鲁枢元著,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4.《写作》(修订本)王光祖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5.《新闻导论》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九中学语文教学论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吉保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4.《语感论》(增订本)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谈文学》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学习)心理咨询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热门职业,心理咨询师职业已于2002年纳入《国家职业大典》。
许书明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情理美”之独特性
许书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情理美”之独特性罗芳许书明教授新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以下简称《教育史》),是客观叙述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轨迹状貌的一部专门史。
这部专著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包蕴之情深厚真挚。
无论是在叙写描绘史迹状貌,还是在总结概括经验教训,也无论是在阐述论证观点立场时,都无时不刻倾注和凝聚着著书立言者丰富深沉的情感。
二是考据之理深广翔实。
《教育史》的义理,既有关涉全篇、贯穿始终的总意旨,有针对某章、某节的具体命题,也有遍布全篇诸多细节中概括归纳的观点命题等,都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做到了博采众长,鉴别甄选,去伪存真。
三是呈现之美丰富多样。
《教育史》之美感,既有结构布局匀称合理的建筑美,也有语言形态叙论结合的音韵美。
本文将围绕着“情、理、美”这三个主要特点,分别展开阐述其如何在这部史著里得以体现的,同时会涉及考量到编著者、读者、内容、结构、意义等多重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较全面地评价此著作。
2016年9月,由全国A级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许书明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是叙写描绘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变化进程状态和面貌的一部专门史。
该作主体共有289页,序言和目录有12页,共计301页,可谓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学之大成。
该书封面设计也独具匠心,背景是以一整幅蔚蓝色为底色的祥云、群山、水波纹所组成的开阔浩宇,祥云呈现、群山绵绵、水波漪漪。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九个黄色楷体字,熠熠生辉,让人眼前一亮。
如此的封面背景设计,是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相得益彰的,质朴而博大,含蓄而厚重。
一、包蕴之情深厚真挚“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有没有历史?回答是肯定的:有历史;但没有独立的历史。
从文字产生至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既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也没有‘语文’这一学科名称。
但从各个历史时期看,又都存在着带有时代特点的语文教育现象。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语文教育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对儒家教育人文性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评许书明新作《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侯舒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
数千年来,产生了相当发达的教育事业,与中国文化一道成长的语文教育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各学科融为一体,在向学生进行儒家政治观点、伦理教育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因此,传统语文教育本身就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性特征,并对后世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的研读,我对中国古代语文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从“历史分期、教育形态、教育本体、教育内容、教材使用、教育方法、教学论、名家教育思想、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十个角度,客观再现了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丰富性,厘清了古代语文教育中隐含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体系,同时体现了母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
传统语文教育本身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性特征,并对后世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语文课程教学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语文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积累了相当丰富深厚的人文传统,语文课程标准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的人文性传统。
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思想几乎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唯一代表。
儒家思想源于春秋时期,却流传于历代。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孟子加以发扬光大,但此时儒家学说仍然是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一种。
至汉代董仲舒,他为了实现思想的统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推行的这一政策使儒家学说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成为后世历代君主奉行的文教总方针。
从汉代到唐代,儒学以经学的形态出现,西汉和东汉是经学的全盛时代。
而经学就是对孔子整理过的儒家经典《易》、《书》、《诗》、《礼》、《春秋》等的诠释和发挥。
董仲舒就是今文经学派的专家,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孔孟的思想。
唐代的韩愈以儒学的卫道者自居,极力维护儒家道统独尊的地位。
他强调发扬儒学传统的重要性,并对儒家学说作了简要的归纳,使之条理化、通俗化。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被发展为理学,重新登上历史的王位,它在思想上的统治,一直维持到清代。
理学弘扬儒家学说,强调仁、义、礼、智是世界的逻辑根据,万事万物的本性。
理学对儒学的进一步深化,使它的影响更为深远。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儒家教育为主。
而古代语文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融为一体的。
因此,要谈古代语文教育就不能抛幵儒家思想教育。
同时,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儒学在历代的代表人物,既是思想家,又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家,他们创造总结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儒家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这在儒家教育的“基础教育”一一蒙学教育阶段就得到体现。
蒙学是私学,它的办学方针并不存在统-的官方指令,但儒士们总是自觉地把培养“圣贤坯模”,进而改进社会风化视为其基本方针。
《周易,蒙卦》就有“蒙以养正”之说,意为从儿童开始,就要致力于养成封建道德。
朱熹曾对蒙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占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很明显,他认为在蒙学阶段要进行事君、事父等伦理道德教育,并把这种培养作为闩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王守仁从加强伦理道德教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也提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这与朱熹的主张是一致的。
为了达到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蒙学教材的编写就很注重思想性。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一类蒙学课本,其主要作用是教儿童识字,但也承担着初步的道德行为教育的任务。
如《三字经》中的“三纲”、“五常”、“十义”宣扬的就是合乎规范的封建伦理道德关系。
宋代理学盛行,又出现了专门针对品德修养的蒙学课本,意在从童蒙时期开始就进行修身教育。
吕本中编的《童蒙训》谈的多是学问之道与修己才能治人的道理。
以历史上的名人、圣人、贤人的事例为依据,宣扬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
朱熹撰写的《童蒙须知》就涉及儿童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诸项,从日常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要求儿童的言行举止合乎儒家道德规范。
从儿童时代幵始,古人就通过这些通俗化的蒙学教育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其做人准则和价值观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儒家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其对道德理想主义的执著追求还表现在理想人格的培养上。
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三种品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慧、仁德、勇敢为君子所必备。
继孔子之后,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其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有高尚的气节,决不向权势低头,决不因自身的贫贱而改变志向,决不向强暴武力屈服。
荀况评判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求,言行并重。
所谓德,即既忠于君主,又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办事公正,是非清楚,不求物欲的满足。
所谓才,则是指能自如地运用礼法,治国安民。
孔孟荀对君子的界定虽有所不同,但都把它当作一种道德理想意义上的人格称谓。
作为君子,其最高道德原则是“忠恕”,就是要求人在社会交往中做到为人真诚,待人宽恕。
尽己之心,谓忠,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推己及人谓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甚至是不念旧恶,“以直报怨,以德报怨。
”孟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当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应答时,应反躬自问,从自身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儒家教育人为人真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它对培养学生善待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生活都有积极意义。
君子在义利观上,要重义轻利,一事当前君子能坚持道义标准,哪怕是极大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基本生活条件也在所不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进而发展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可见儒家一贯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
可是孔子并不因义而排斥利,他曾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
”只有在人面临义与利的选择时,应“见利思义”、“以义制利”。
因此,儒家要求把“义”与“利”统一起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儒家的“义利观”有其合理化成分,值得深入发掘和弘扬。
只重义,义失去物质基础,就会流于虚妄;只重利,则会导致道德沦丧,唯利是图。
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我们理应义利并重,协调发展。
君子必须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君子讲求个人道德的完善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教人与从政的前提。
孔子认为道德的真正完善在于教人同善,即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谦逊的态度,做到使别人安乐,还要以自身的言行影响他人。
个人独善不是真善,如果不能使全社会都变得善,那么连你个人所有的那点善也会丧失殆尽。
更进一步则是从政,治理天下百姓。
“学而优则仕”,“君子之守,信其身而天下平”都表明君子修身是为了参与政治,治理天下百姓,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任何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都离不开群体和社会,只有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个体的发展才会获得更大的空间。
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必然不会“独善其身”,将以积极的态度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重视德育,而儒家的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即道德的养成实际是语文的熏陶、学习和体悟的过程。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这就是把学习文献知识和道德修养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荀子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是“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的过程。
韩愈更进一步提出“文以载道”的思想,他认为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先王之道载于六艺之文,欲学先王之道,当读六艺之文。
既然文章是为载道的,自然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利用语言文字“传道、授业、解惑”。
把文学看作认识的工具,看作载道之器的观点,在语文教育中的影响极为久远,而且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有人认为:要把思想教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字词句篇的知识能力培养要为思想教育服务。
反对意见则重申语文本身的工具性质: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要学会读写听说的本领,不是说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可以抛开不管,但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前者。
对于现今语文教育中“文”与“道”的关系。
首先我们都明白,语文和文学都是人类的语言活动方式,它们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或所谓道,但文学意在审美,语文首先是为了实用。
语文教育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急于汲取知识的青少年,因此让他们在语文课上接受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确实是必要的。
但我们也要看到,语文教育毕竟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获得运用语言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它们相得益彰,只注重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步入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也体现出“文道结合”的思路。
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建国后较长时期,语文教育界仅仅把语文定位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使语文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庸,失去了其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
这是对叶圣陶先生“语文是工具”的论断的误读,他的初衷是强调要培养学生面向实际,贴近生活的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工具性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和技术化,形成“系统讲授,机械套用,重复训练”的模式,这些弊病促使人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语文教育。
于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也就彰显出来了。
新课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重视语文课陶冶性情、洗涤心灵、升华情感、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功能,又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去实现,而不是抛幵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孤立地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儒家的理想人格一一君子的涵义与新时代人才所必需的健全人格当然不尽相同,但在良好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上却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儒家教育对道德理想主义的执著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
这对我们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很有帮助的。
谱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个体发展过程获得精神上的价值和人生上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恰好可以从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中汲取某些有益的营养。
儒家教育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
它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经验,但儒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社会,主张学好了就应当致用和服务于社会,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社会利益。
虽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说明他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但其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即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官吏,而忽视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