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人合一”与“自然无为”的生态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道家“自然无为”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浅析道家“自然无为”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浅析道家“自然无为”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智慧一词虽然在道家哲学的经典读物中未曾出现,但这不意味着道家思想中没有生态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 然而,正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周围世界给予人们的回应,以至于道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人与自然的深度关切. 其丰富的生态意识不仅作为古人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根据,而且亦是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所参照的重要资源. 其实,在道家哲学创始人(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未达到今日的紧张状态,而老子关于自然主义的理论和依据,乃是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不断地深究和提炼出来的. 而今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全面的利用,与此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程度已经不得不使人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挽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当人们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时,在盲目的治理过程中不断受挫之后,忽然发现生活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先哲们,已经早已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观念,因此,众多的学者开始不断地进入道家哲学的领域,来研究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深邃与精华,求得一些可鉴性的思想以便于处理今日之困境.那么,在道家哲学那里,生态伦理思想表现在何处呢? 这就必须先从作为道家哲学最为核心的概念道来研究. 众所周知,道在道家哲学那里是作为万事万物的总根据被阐述的,而道最根本的特性就是自然而然,即一种无为的状态. 具体地说,就是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不要人为地进行干扰和破坏,要使万事万物达到自化、自均、自定、自正的状态.自然之物这种自然发展的真实状态,人类社会更要无为而治,不要刻意地追求名利和贪图享受,而要禁私寡,人应该以此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道法自然所表示的一样,这里的道最终还是以自然为自己的准则. 虽然自然一词在《道德经》出现的次数非常有限,但在许多章节中也能看见其引申的含义, 可见它在老子那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对道法自然一词的深刻把握,亦是进入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必由之路.一、自然主义对自然的理解显得尤其重要,在老子那里,其主要是指万物的本然状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言之,穷极之辞也.意思是说,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而言,即尊崇万物之内在的根本属性,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既然道的本性是自然,那么人和万物也应该遵循这一准则,人与万物之间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关系,即无为的方式来处理彼此间的关系.所以,作为最高层次的道生万物却不占有万物, 成就万物却不自持有功, 而是一切顺其自然. 因此,在道家看来,道的处事原则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应该以这种方式来引导自身以及自身和外界的关系.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 就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所以人和自然界都应该遵循自身的规律,尤其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里,更应该善于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依照规律行事,不能盲目破坏大自然的固有状态,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显然,在道家这里,道法自然就是贯穿于其体系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和纽带,这亦是道家区别于儒家、法家、墨家等的最大特质,更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区别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标杆,所以这亦是现代西方强调自然价值的突出地位时不断地借助道家生态理念的真正原因.二、道通为一当代生态伦理学中最为根本的一个看法便是确信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把他们看作是有机地互相关联的统一体. 其实, 这种对人与万物关系的高度概括早已在中国古代的道家中有了最早的认识. 即万事万物都由道产生,而人与自然万物都以道为最高准则,都遵循着道本性来规范自身,这里的道即是人与自然万物所统一的一,如道生一[2]以及道生之,德畜之[2],都是在说明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根源道以及内含着道的本质和特性, 这亦是万事万物能够统一的可靠保证.所以就道家所说的把世界的有机整体性可以分为三层意思来分析:首先,道生万物,即道为天下母,道与万物是一种母与子的内在血缘关系,道与万物始终保持着源与流、根与枝的联系,就这一点来看,万事万物都统一在其母之中,都以这个母亲为基础的统一.这较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与万物绝对分割与对立的关系来看,显然是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所不能坚持的传统思想.其次,就道与万物另一层关系而言,即道生万物且内在于万物之中,也就是说,道产生万物之后并没有离开万物,而是以德的形式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基本属性,即所谓万物自身之德.正是由于各种具体的事物不同的德都来自于这个共同的道,都是道在具体事物的外在显现,所以,就这点而言,万事万物都统一于共同的道.再次,就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来说,亦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老子把宇宙分为四大[3],他们认为,既然人与自然万物都来自于道,那么人类亦是宇宙四大之一,与其他事物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以人也应该同万物一样,遵循着自然规律,不可特殊于其它事物,如果人将自己同自然界对立起来,那么人类就违反了这一规律而受到惩罚. 所以老子认为, 人既然作为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活动就应该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真正地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老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在《山木》中庄子指出:无受天损易, 无受人益难,从中可以看出,庄子认为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万物都以同样的自然环境为生存基础,人和万物都在自然环境中产生,又都在自然环境中归复于自然.道家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就传统的伦理学范畴而言, 亦是一种飞跃式的突破. 传统伦理学旨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并且以人的价值和利益作为处理与他物关系的唯一尺度. 就西方人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世界观来看,他们无疑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处事方式, 这亦是今日生态危机的主要祸根. 而在道家生态伦理的思想体系内,始终把人当做自然的一部分,这种生态伦理观不仅扩大了伦理学的范围,改变了我们长期视为珍宝的传统伦理观念, 而且这些思想有助于为人类建立一种更为科学的伦理生态学. 另外, 就处在同一时期的儒家而言,他们也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但相对于道家而言,常用来以自然比拟人事,借此更好地倡导人事.三、自然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先哲们最为关心的一个主题, 更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尤其是在古代的道家那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其行动的依据就是自然无为的思想. 无为即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么何为无为?无为一词在老子那里被多次提到,有的甚至没有用无为的字眼,但亦可以看到和无为相关的思想, 可见其亦是老子道家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无为的理解,首先要弄明白何为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由此可知,世界万物都是从有开始的,而有则是从无开始的,无即是万物有之前的状态,这一点较西方古典哲学从存在(有)来解释世界,显得更加具有可辨性.即存在(有)是可以追问的,而无则是无法追问的,如果追问,那这种追问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无就是无,所以就不能说无从何处来,这就是老子无的高超之处. 那么,万物从有中产生,而有从无中产生,可见无是一种赋有生机的强大力量,它不仅创生万物,而且在任何事物中起作用. 从对无的理解进一步来把握无为的思想,那么无为就是一种伟大的作为.既然无为是一种作为,那么就不用刻意地为之,也就是顺其自然,不可随意妄为. 正是从这种无为的思想出发,道家确切地把自然和人之有为对立起来,他们崇尚自然, 有为. 这种对万物各自状态的精妙论述,不仅展现了道家哲学的深奥与智慧,而且就现代社会而言,能达到这种思维境界的学派或者个人几乎很少或者说没有.总之,道家所阐述的自然无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人们不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有限的认识以及自身的私利而去随意地违背万事万物的本性,破坏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而应该要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价值,保持人与自然间的一种平等的态度,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万物.因此,道家的无为论思想中丰富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不仅是古人对待自身与万物间的一种认识, 而且更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但是,人对自然的这种利用、开发、改造不应该是无限度的,而是要是人与自然处在一种相互平等、和谐相处的状态中,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地在良好的环境中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文明.参考文献:[1]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2](南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诠释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诠释
系 的道 德 问 题 时 认 真借 鉴 。 关键 词 : 天 人合 一” “ ;字 宙 生命 统 一论 ;生 态 伦 理
中 图 分 类 号 :2 2 5 B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4 9 2 1 ) 5 0 7 2 10 6 x(0 O 0 —0 8 —0
儒家“ 天人 合 一 " 想 的 生态 伦 理 诠 释 思
孙 彩 霞
( 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 , 北 衡水 衡 河

030 ) 5 00
要 : 国儒 家 “ 人合 一” 想 是 迄 今 为 止 人 类 最 重 要 的生 态 智 慧 的部 分 。“ 人合 一” 中 天 思 天 思想 的基 本 特
是指人和人类 。因此 , 天人关系基本 上同 于人与 自 然的关系 。以“ 天人 合一 ” 思想 所 观照 的宇 宙 万物
不是 分 裂Βιβλιοθήκη 的 , 是 统 一 的 ; 是 多 元 的 , 是 一 元 而 不 而
人类 的始祖 。天生人就像父母 生育子 女一样 , 是一 个 自然的过程 。他说 :以此见人 超然 万物之 上 , “ 而


课 题组 负 责人 : 彩 霞 ; 孙 课题 组成 员 : 柱 君等 。 石
作 者 简 介 : 彩 霞 (9 7一)女 , 北 清 河人 , 教 授 , 孙 15 , 河 副 主要 从 事 古 典 文 学 、 统 文 化方 面 的研 究 。 传
犹如人 的父 母 , 类 为儿 女 , 有 “ 人 故 民吾 同胞 , 物吾
与也” 的深切感受 。正 因为人 与天地万 物有 统一 而 不 可分割 的密切关 系 , 遵循共 同的 自然 规律 才能 和 谐共处 , 同生 存 发 展 。 由此 可 见 , 国 “ 人 合 共 中 天

孟子论天人合一与自然伦理

孟子论天人合一与自然伦理

孟子论天人合一与自然伦理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孟子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特别是他关于天人合一和自然伦理的观点。

以下是我对孟子学说的一些心得和见解。

首先,孟子的天人合一观点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生关系。

孟子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道德准则应该符合天地的规律和原则。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扬光大。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在孟子的学说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类的福祉。

其次,孟子的自然伦理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律。

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强调人应该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安宁。

他主张人应该遵循自然的道德准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类的福祉。

孟子的自然伦理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孟子的学说还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他认为人具有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修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境遇。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类的福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主体性和自主性的观点在孟子的学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提醒我们要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最后,孟子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说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学说也对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孟子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天人合一观点和自然伦理观点对于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天人合一”与“自然无为”——论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浅谈“天人合一”与“自然无为”——论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浅谈“天人合一”与“自然无为”——论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老子生态伦理内容论文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

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从宏观层面来看,生态伦理问题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

在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令天,研究生态伦理意义重大。

早在2500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当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的内容。

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矗老子构建了以“道”为最高实体的世界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1.天人相通。

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天地人,天地人三者并立。

有天有地有人,有自然界,有人类社会,因此可以理解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

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

这表明了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致与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

2.万物平等。

老子提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和“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道”为宇宙本原,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来二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的有机统一体。

“天人合一”论中国传统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天人合一”论中国传统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309时代论坛“天人合一”:论中国传统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高俊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上海 200234)摘 要:“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先秦时代,体现在《周易》之中,高度肯定了自然界的地位。

其理论基础是《周易》中的“生生”观念。

其目的是达到天人关系的和谐,使“天”“人”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王阳明的《大学问》使“天人合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万物一体”理论。

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助于消解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工具理性对环境伦理的破坏。

“天人合一”观念在环境保护、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均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天人合一 ;周易;环境伦理;和谐作者简介:高俊杰(1995-)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钱穆先生晚年曾提醒后学关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论。

西方人在谈论“天”与“人”关系时,常常强调人类和大自然截然两分。

受到天主教理论的影响,西方人认为上帝指派人类去支配世界。

因此,西方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此种理论随着人类科技日益发达,展现出越来越深远的负面影响。

故此,我们有必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供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首先,我们需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伦理思想进行梳理。

“生生”之德:“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论基础及其最终目的“在中国哲学中,多数思想家所谓的‘天’,主要指自然界或自然的总体,宇宙的最高实体;所谓的‘人’,则是指人和人类。

”所谓“合一”,张岱年先生认为“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异语。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

合一是指对立的两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

”因此,“天人合一”是指,自然界和人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天与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有机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

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界与人类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故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论“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内容摘要: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张,以致于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也是生态学思维与伦理学思维的契合。

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看,在谋求可持续发展时,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新的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逼迫下,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发现其中的思想早已蕴含着解决生态破坏和文明冲突的办法。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我国哲学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我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性天相通”、“辅相参赞”等观念,人与自然不是一种疏离以至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息息相关、相互依存、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天”与“人”关系的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命题,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耕仰仗于天,天人关系是我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尽管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具体态度上,儒、道、佛有差异,但他们都主张“天人合一”,都把“天人合一”作为处理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和主导思想。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宇宙观又是道德观。

在被认为我国哲学起源的《周易》中也明确提出了天与人协调的思想,并将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其表述为天、地、人的“三才之道”。

这种思想一直作为我国哲学的基础而被不同的哲学流派宣扬、诠释,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并且日臻完善。

儒家《中庸》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诚与明的学说中,并且突出了道与教的作用,也就是人文教化的作用。

天道只是诚,在人则为性,即“天命之谓性”,并不是消极提倡人道合于天道,以此证明自然界的伟大及其目的性。

试论“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建构

试论“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建构

试论“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建构论文论文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建构论文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丰硕的生态伦理思想,关于解决现今经济进展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从今世生态伦理视角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理论建构,探求“天人合一”思想的今世价值,以增进我国的可持续进展。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飞速进展。

但与此同时,全世界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峻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化,生态问题已成为目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

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树立科学生态观,正确处置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包括着丰硕的生态伦理思想。

探求我国“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今世价值,对增进我国的可持续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历史渊源概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那么,民之秉彝,好是赘德。

”明确提出“天人和谐”思想的那么是儒家的经典高作《周易》。

后来孔子提出了“天地之盛德曰生”、“与天地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的“天命论”,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

老子提出“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自然观,要求舍弃人为,顺应自然,以为舍弃人为能够达到“与天合一”的境遇。

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人类的伦理视野推行到天地之间,即以为道德伦理不仅存在于人际之间,也存在于天地生态系统之间,且天地生态系统这种伦理关系是“与生俱来”。

宋朝的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

可见,“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性,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

试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题 ,它向我们揭示 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并不仅是一种观念上的 道德理 想, 而且可以是一种 现实 的行为 。明代王 阳明也 主张 “ 大 人者 ,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 强调人与 自然 的融合。 以上均表
明确提出“ 天人协调 ” 思想的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 《 周易》 。 “ 与
天地相 似 , 故 不违 : 知周乎万物 道济天下 , 故不过 ; 乐天 知命 , 故
关键词 : 天人8 2 — 0 5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3 2 — 0 1 9 1 — 0 1
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 , 现代科技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的 同时 , 也激化了人与 自然的矛盾 ,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社会所 面临的一
( 二) 天人 一 体
从 中国古代 “ 天人 合一” 思想柬看 , 人产生 于 自然界 。因此 , 人也具 有 自然属性 ,人是整个大 自然系统 中必不可少 的有机组
指出人的本性是天所赋予的 , 只要人充分发挥 自己的本性 , 就能 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汉代 , 董仲舒提出“ 人 副天数” 。
2 O 1 4 — 1 1
文 艺 生活 L I TE R AT URE L I F E
文 化 研 究
试论“ 天人合一” 的生态伦理思想及 其 当代价值
韩鹏 煜
( 武汉理 工大学 政 治与行政 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3 )
摘 要: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 “ 天人合一” 一直都是 哲学家们 最为关注的 问题。 然而, 随着科技 的不断发展 , 人类对 自然资源进
( 一) 天人 合 德
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 深入探究其 当代价值 , 对解决人类社 会发 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 促进我 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生态伦理视阈下“天人合一”思想及当代启示

生态伦理视阈下“天人合一”思想及当代启示

30神州文化生态伦理视阈下“天人合一”思想及当代启示娄雅宁南京林业大学摘要:本文结合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从天人关系出发,阐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

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为起点;其次论述生态伦理视阈下“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展示其中对生态道德的朴素理解和生态伦理的传统表达;最后阐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现如今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展示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现代启示当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但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自身的生态破坏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地球已经无力支付人类无度的索取。

在这种生态现状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途径,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降到最低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儒家“天人合一”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天人合一”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1、自然环境因素在中国古代,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和认知水平的低下,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通常依靠周围的作物获得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

所以,古代先民为了生存,把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看得极其重要也非常紧密,“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萌发。

2、经济结构因素由于中国从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态以及生产力的不发达,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程度大,人们也会自觉将自身行为的过失与自然灾祸联系起来,认为老天爷是降下灾难来警示人类的错误。

“天人合一”思想就在这种环境在逐渐孕育而生。

3、思想文化因素从精神层面来看,由于古代先民认识水平的低下,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他们就是能以迷信的方式加以理解。

他们将各种自然现象尊为神的指示,设计出各种图腾表达自己对自然的信仰,相信冥冥之中的天掌握着人们的命运。

这种认识长期传承沿袭下来,构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

二、生态伦理视阈下的“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而“天人合一”思想是天人关系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主导性地位。

本文主要从环境问题方面研究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揭示出该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儒家;天人合一;生态危机;现代价值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天,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迫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

追根溯源,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思想虽然不能直接指导我们解决生态危机,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不少有益的教诲和启示,进而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出路,以缓解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

一、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天人观中始终居于绝对主流地位,而其文化渊源当首推儒家。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天人合一”思想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万物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强调“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把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但他思想中却包含了“万物一体”这一层面。

他主张敬天畏天,但他并不认为天就是神,他眼中的“天”主要就是自然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以及“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天是自然的,但又是可认识的,人与自然是可以统一的。

可见,他将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

由此可看出,中国先哲早已认识到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系统,人类只有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和谐相处,才能共存和受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生态伦理思想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生态伦理思想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被深深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考和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根植于“仁”的思想,即“仁者见仁”,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仁者见仁思想认为,人
们应该尊重自然,和谐共处,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把握利用和保护的平衡。

“天人合一”思想则提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资源,把握住地球之间的联系,进行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要“敬天爱地”,这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价值观念,表明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尊重大自然里的生物,尊重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要“勤俭节约”,尊重自然资源,不浪费,不滥用,而是以节约资源为准则,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还强调要“保护森林”,森林是我们整个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
提供我们生活所需的资源,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保护水土,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护森林,保护自然环境。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通过“仁”、“天人合一”、“敬天爱地”、“勤俭节约”和“保护森林”等原则,提倡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是一种文化精神,更是一种价值观,它为当代人们深刻地提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保护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尊重大自然,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基本内容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 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本次演示将从介绍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入手,围绕其核心思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 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 二者不可分割。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达到天地人三才的协调 与平衡。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 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要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设计师们希望通过家具的设计,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舒适 和自在,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在精神追求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家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思想使人们更加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家具的设计中, 人们更加强调自然美,以及材质的选择和运用。例如,许多设计师会选择用天然 的木材或者竹子来制作家具,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此外,在家具的 设计中,人们还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功能的划分,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的 追求。
茶几通常被设计成方形,这象征着天圆地方的理念;茶具的材质通常为瓷器 或紫砂,这不仅代表着大地的气息,而且也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中国家具的设计更是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许多设 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都尽可能地融入自然元素,使家具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例 如,有些设计师会将竹子、木材等自然材料融入到家具设计中,以此来表达对自 然的敬畏和尊重。此外,现代家具设计还非常注重舒适感,这也可以看作是“天 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方面,孔子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他认为,人道源于天道,而天道的核心是“仁”,因此人道的核 心也是“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儒家主张以仁心待物,将心比心,推 己及人。同时,孟子提出“尽心知性则知天”,认为人的本性源于天,而天则代 表着自然。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按照本性生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 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观及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观及当代价值

e c o l o g i c a l e t h i c v l a u e s . I t i s n o t o n l y a c o s m o l o i g c l a v i e w nd a w o r l d v i e w,b u t ls a o a n e c o l o g i c a l e t h i c v i e w, w h i c h
Ke y wo r d s : h a r mo n y b e t we e n h u ma n b e i n g a n d n a t u r e ; n a t u r e ;h a r mo n y ;e c o l o g i c a l e t h i c s
“ 天人 关 系”自古 在 中 国传 统 伦理 思想 史 上一 直 占有 着 重 要 的 地 位 , 担 当着 不 可 替 代 的 角 色 。 “ 天人关系 ” 在现代看来 , 可 以理解为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包含着“ 天道 ” 与“ 人道 ” 的辩 证关 系 , 不 论儒 家 还是法家 , 道家 , 在对待天人关系上都按照各 自的思 维方式推崇着 “ 天人 合一 ” 的思 想 。“ 天人合 一 ” 既 是一种宇宙观 或世界 观 , 也是 一种 伦理 观 , 它将 天 、 人、 地三者相互统一起来 , 这其 中蕴含 的价值取 向是 追求人与 自然的和谐 , 从而体现着生态文 明的理念 ,
c o n t a i n s t h e v lu a e o i r e n t a t i o n o f h a r mo n y b e t we e n ma n nd a n a t u r e nd a e c o l o g i c l a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d e a s ,wh i c h h a s b e c o me a p h i l o s o p h i c l a b si a s f o r b u i l d i n g t h e p r e s e n t s o c i a l a n d e c o l o g i c l a e t h i c l a v a l u e s a n d h s a a p o s i t i v e e f f e c t o n t h e i m- 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 I t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s t u d y t h e i d e a o f“ h a m o r n y b e t we e n ma n a n d n a - t u r e ”a n d t o b u i l d e c o l o g i c l a e t h i c l a v a l u e s v i e w a n d b u i l d a h a r mo n i o u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ma n a n d n a t u r e .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生态伦理学是什么
生态伦理学是指以生态伦理学范畴中诸多理论为基础,应用于生态管理领域的综合思想和实践活动系统。

它旨在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持续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

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天人合一”的原则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基于自古以来就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的“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则,它
强调人类应该和路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一体,其生活方式影响着自然环境,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崇尚谦卑
道家生态伦理学普遍认为,人类是与大自然具有同样的地位的生物,因此应该崇尚谦卑,
主要滋养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尊重每个生命形式。

3、有序生活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人类必须遵守生态系统的秩序,为之有效地管理生物资源,不能形成各种违章自由,不能过分修改自然状态,以有序地生活。

4、注重节律
道家生态伦理学指出,人类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节律,尊重自然周而复始的原则,以有序、
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道家理论的分支,是一种倡导有序生活、推崇有序与谦卑的伦理学。

它认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节律,尊重生物多样性,并以有序、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促进可持续发展。

论“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作者:颜毓洁藏晓辉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09期内容摘要: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张,以致于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也是生态学思维与伦理学思维的契合。

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看,在谋求可持续发展时,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新的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逼迫下,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发现其中的思想早已蕴含着解决生态破坏和文明冲突的办法。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我国哲学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我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性天相通”、“辅相参赞”等观念,人与自然不是一种疏离以至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息息相关、相互依存、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天”与“人”关系的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命题,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耕仰仗于天,天人关系是我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尽管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具体态度上,儒、道、佛有差异,但他们都主张“天人合一”,都把“天人合一”作为处理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和主导思想。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宇宙观又是道德观。

在被认为我国哲学起源的《周易》中也明确提出了天与人协调的思想,并将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其表述为天、地、人的“三才之道”。

这种思想一直作为我国哲学的基础而被不同的哲学流派宣扬、诠释,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并且日臻完善。

儒家《中庸》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诚与明的学说中,并且突出了道与教的作用,也就是人文教化的作用。

浅析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浅析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浅析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摘要: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古老的生态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依据,体现先哲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在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和谐观的基础上,探求“天人合一”的天道观,揭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说明“天人合一”的审美要在自然中进行。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道法自然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观老子的“天人合一”,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为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智慧亮点和哲学基础。

虽然古代的哲人对“天人合一”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体现出先哲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追求,对保护自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老子的“天人合一”生态观,不仅蕴含着对自然的关注,而且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思考,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需遵循自然原则。

老子“天人合一”的平等观,同时超越了“以人制天”和“人命天定”这两种思想,是“生态平等”观的雏形。

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又复归于道,这说明万物平等。

人和天地万物是平等和谐的关系。

老子的万物平等观念与生态学的准则——“生物中心”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老子的“天人合一”启示着人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易》中出现“保合太和”,即“保合太和,万物利贞。

”“乾”指天的法则,说明天的法则是时刻变化的。

事物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以其本性繁衍万物,赋予生命。

万物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自然的属性,各得其宜,真正祥和助益,持续纯正。

老子认为,赋予自然万物的生长而不要居功,才是人的高尚品德。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生态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天人合一”的天道观“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道法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与“天人合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周易》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周易》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人是欲望 和理性统 一 的个 体 , 旦欲 望战胜 理性 , 一 人类 神 明之德 , 以类万物之情 。 明显 地体 现了 天、 、 、 ” 地 人 万物相 相 把 “ 杀戒大开 , 势必 危及生 物多 样性 的存 在 , 导致 生态 环境 退 互感 通 、 互 涵 摄 的 和 合 的 生 态 整 体 的 观 念 , 自然 天一 化 。工业革命 以来 , 用科技知识 武装 到牙齿 的现代 人 , 开展 ( 地) 与人作 为统一 的整 体来 思考 , 示 了人 与 自然 揭
说卦传》 又对 天、 、 三才 之道 进行 了详细 的界 说 ,昔 地 人 “
者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作 《 也 , 以顺 性命之理 , 以立天之道 日阴与 易》 将 是
阳, 立地之 道 日柔 与 刚 , 人之 道 日仁 与义 。兼 三 才 而两 立 之, 故易六画 而成 卦。分 阴分 阳 , 迭用 柔 刚 , 易 六位 而 成 故
张 帅
( 中国人 民大 学哲 学院 北京 10 7 ) 0 82
摘 要 :周 易》 《 包含 着丰富的生态伦 理思想 , 它以天人合 一为总的理念 , 阐述 了“ 地 、 ” 才的 生态道德原 则、 天、 人 三 爱 护 自然的生 态道德规 范、 与天地参 ” “ 的生 态道德境界等 一套 完整 的生态伦 理思想的体 系。本文通过 对《 易》 周 中天人合 一 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揭 示, 旨在 摆脱西方环境伦理 学的困境 , 彰显 中国古老 的生态伦 理的现代 价值 , 当今 生 态环境 的保护 为
了史无前例 的人 天大战 ,以人灭天 ’ ‘ ‘ 、 以故灭命 ’ 。时至今 的协调 一致 。 《 周易》 以三 才 和 合 为立 论 之 道。 三才 即天 、 、 三 地 人 日, 物种急剧减少 , 大气 污染 日益严重 , 态环境 不堪 重负 , 生

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论

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论

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论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受到了许多其他思想的影响,如道家、佛教等。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佛教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如苏格拉底的“自然平衡”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从古至今,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恢复生态平衡。

现在,人们正在努力恢复生态平衡,以保护自然环境。

比如,政府正在努力实施环境保护政策,以减少环境污染;企业也在努力采取环保措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社会各界也在努力宣传环保意识,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总之,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持生态平衡。

只有人们尊重自然,才能恢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最新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最新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马克思生态观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主张追求“天人合一”的境地,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从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观点出发,对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还能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马克思在对西方生态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界存在于发展的自身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其次,资本主义阻碍了生态文明的进程。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赞叹了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提高对自然的巨大变化。

同时,恩格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各个资本家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因而必然造成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要实行这种调节,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

”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基础,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劳动实践是与自然间连接的纽带。

人与自然界统一于实践之中,只有因为把自然界融入到劳动实践中去了解,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自然成为了社会的、历史的自然。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先贤们智慧的结晶,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观、道德伦理观,而且也是一种调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天人合一”与“自然无为”——论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关键词:老子生态伦理内容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

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从宏观层面来看,生态伦理问题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

在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令天,研究生态伦理意义重大。

早在2500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当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的内容。

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

老子构建了以“道”为最高实体的世界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1.天人相通。

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天地人,天地人三者并立。

有天有地有人,有自然界,有人类社会,因此可以理解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

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

这表明了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致与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

2.万物平等。

老子提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和“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道”为宇宙本原,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来二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的有机统一体。

王泽应老师提出:物有万殊,“道”归一本。

盖一本通于万殊,万殊由于一本。

“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天地万物作为“道”的产物均是与道为一、天然平等的。

人与万物同质同源,天然平等,没有任何特殊权利以优越者自居。

因此人类对自然万物要平等视之、平等待之,可以利用和保护,不能征服和改造。

3万物相系。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地万物自然平等,那么在自然之秩序中,宇宙万物是怎样维系的呢?老子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七十三章)老子认为,大自然之构造是由万事万物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而生成的一张生态之网,这张网虽然网眼稀疏,却没有缺失。

这体现了一种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这种从普遍联系中来考察自然界、明了自然之生存法则、以确定人类行为方式的思维,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条件。

天人相通、万物平等、万物相系的思想构成了老子“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这些思想应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要破除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把人与天地万物视为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因此应该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决定了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

1.知足寡欲。

老子认为,人皆有欲望,一切社会冲突和人际纠纷都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人们在争相满足欲望的过程中自受其苦,社会也因此而深受其害,解决这些问题,老子认为人应“知足寡欲”。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世界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道自我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只有知足知止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会永远感到充实满足。

老子又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四十四章)贪得无厌、过分地爱取某种东西必然招致重大的耗费,过多地贮藏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

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

因此人类应该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知足、知止”,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2.去甚、去奢、去泰)老子认为人应“知足寡欲”,因为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故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二十九章)主张戒除极端过度、戒除奢侈,回复自然常态,提倡过简朴的生活。

老子认为过度的物质追求不符合自然之道,而且并不会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败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十二章)老子认为,沉醉放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因此应该舍弃繁华奢侈,选取醇厚朴素。

老子的主张和现代生态主义者的消费主张是类似的,生态主义者认为物质消费只是达到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追求过度的物质消费,不仅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大大降低人的生存境界。

知足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构成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这些价值观思想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就是要养成积极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尽可能的低碳生活,即过简朴的、简单的生活。

三“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在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老子对生态系统的性质和规律所作出的适应性行为选择就是无为。

“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尤不为。

”(《老子》三十七章)因而人之“德”作为对“道”的遵循,也必须无为。

1.依道而为。

在《老子》中“无”即是道,老子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一章)可见老子把虚无作为天地的原初状态,而把存在的事物称为万物的母体。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_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生一”,这个道就是“无”。

既然在《老子》中“无”即是道,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无为”是依道而为,那么“道”是怎样进行活动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著名命题。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据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因此依道而为即是遵守自然界的法则,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2.无为而治无为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老子日:“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老子》四卜八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七章)可见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从本体言,“道”是无为,从作用言,又是无不为。

得道之人从不张罗操办任何事情,却没有任何事情办不成。

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为”的效果是“无不为”,在老子看来“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而“无不为”是“无为”要产生的效果。

正如《老子·六十四章》所说“辅万物之自然”,人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有所作为但是必须要顺应自然,“自然”和“无为”是联系的。

由此可见,老子主张通过顺应自然而为来达到目标,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依道而为、无为而治的思想构成厂老子“生态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对待自然生态要以无为的态度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人的创造活动应当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不顾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为了一己之利破坏生态自然,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四“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小国寡民”的理想生态社会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实现。

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老子的这种思想曾被批为落后保守、复古倒退,当然从字面来看,老子好像是想回到“结绳而用”的原始时代去。

但实际上这里老子只是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颇似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小天地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兵战祸难,没有文化技术、没有人员交流,人们甘食美服、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

老子描绘了一种美好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如果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也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社会。

老子看到了人口增长、国土扩张可能会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

人口增长如果超过自然环境对它的承载能力,国家的发展如果超过自然资源对它的支持能力,那么国大人多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因此他提出了“小国寡民”,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提倡要有计划的生育人口正是“寡民”政策。

老子看到了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等问题,主张“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老子》八十章)老子主张有而不用,即使发明了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用;虽然有船有车,也不去乘坐;虽然有恺甲兵器,却没有敌手布阵交锋。

在今天,有而不用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

我们提倡少用车多步行,2008年6月1日国家推行“限塑令”,以减轻由于人类不自制的生活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老子还提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老子看到了现实社会的纷争,看到了交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老子这个理想的小天地里,一切依顺自然,文明的污染被隔绝。

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基本特征,但全球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提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

”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浪潮。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的浪潮正是老子思想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我们理想的生态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