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3群落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3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多样度的研究。
【自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二者统一的角度叙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独立自主自学】知识点观测与思索概括与总结结论:1、群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课本71页内容,思索:1、什么就是群落?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存有什么相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合作探究】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2.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测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索: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何种结论?结论:3.种间关系写作课本72-73页余下内容,提问:(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含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1-3.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哪几个方面??【课堂检测】●基础题1.水深200米的海水内的植物群落()a.只有垂直结构b.只有水平结构c.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存有d.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并无2.长白山区,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带,造成这种分层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土壤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原产不包含()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温度大小d.生物种群的特征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食物关系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有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6.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观点不恰当的就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7.在某发育较好的森林里,从树冠至地面可以分割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相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说明群落存有一定的()a.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共同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存有轻易可以间接的营养关系●开拓题: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得到下图,据图回答:(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就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3_群落的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相关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判断种间关系和曲线图。
2.通过概念图的绘制,有意识的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目标:1.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丰富了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
2.充分运用图形图表和生活实例与本节知识相联系,指导实践应用,感受生物科学学以致用。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PPT图片:展示沙中的池塘美景导入新课:刚才投影上展示的两幅画面大家熟不熟悉?在我们每天的必经之路上,都有这样一处美妙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挖掘一下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具体的生物。
教师提问:1、这个池塘有哪些具体的生物?2、什么是群落?(圈出定义的关键词)学生思考回答:1、水草、水藻等水生植物;鱼,虾,螺等水生动物;青蛙等两栖动物;多种多样的微生物。
2、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练习】知识回顾:种群研究的问题1、判断下面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些层次(1)沙中池塘里的一个草履虫 ( ) (2)沙中池塘里的所有的鲫鱼( )(3)沙中池塘里的所有的生物( ) (4)沙中整个池塘( )教师提问:1、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2、回忆种群研究的问题(PPT展示种群的数量特征概念图)3、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增长、稳定、波动、下降)学生思考回答:(1)细胞或个体 (2)种群 (3)群落 (4)生态系统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两对直接决定因素;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43群落的结构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物种组成3.举例说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4.掌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a.条件:和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N0λt。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 = 出生率,种群增长__________或达到平衡(稳定)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又称“K值”。
二、基础知识感知:㈠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概念要点:①;②;③。
判断以下是否属于群落层次,若不属于请说明原因。
(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蒲公英。
(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3)某菜市场上出售的鸡鸭鱼蘑菇木耳和蔬菜等所有生物(4)一片果园中草本植物小灌木果树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2)关系;(3)群落的情况;(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6)群落的和;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常见群落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群落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引起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群落的结构分类: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格局等;b. 群落的结构特点:物种的相对丰度、物种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按照不同的群落结构分类,分析具体的群落实例,并探讨其结构特点和生态功能。
a. 物种组成:以海洋群落和森林群落为例,讨论物种组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b. 物种丰富度:以草地群落和河流群落为例,讨论物种丰富度对群落结构的作用;c. 物种分布格局:以湖泊群落和珊瑚礁群落为例,探讨物种分布格局对群落结构的重要性。
4. 学生活动(15分钟)学生自主分组,选择一个具体群落实例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5. 总结(5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不同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6. 提问与讨论(1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群落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群落结构如何适应环境变化?7. 延伸拓展(10分钟)邀请专家、学者或安排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更多群落结构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并加深对其生态功能的理解。
通过学生自主调查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问题,避免在教案中出现相同的标题文字,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doc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种群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板书曲线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结构,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三、教学方案
识图分析法、谈话法、讲述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课型新课。
2、课时1课时。
六、板书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
4.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2. 群落演替的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结构类型及演替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3. 讨论法: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案例素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实例。
3. 讨论问题:关于群落演替的机制。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特征。
3. 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介绍常见的群落结构类型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并分析其特点。
4. 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7.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入新课,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第二步: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包括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
3. 第三步: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
4. 第四步: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第五步: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第六步: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之《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71页,能够识别群落并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通读课本72-75页,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阅读课本75页探究实验,尝试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教学设计
五、板书:
第3节群落的结构
定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的问题:
群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落结构特征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通过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内容,研究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下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这届高二学生已使用了一年多的材,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已经惯于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方面: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3、种间关系。
二)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种间竞争的研究,认同同学之间在研究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研究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并体会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三)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研究,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研究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过程导入: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区别,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群落的结构。
讲解:介绍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问题,重点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群落的结构[目标导读] 1.通过对教材P71问题探讨中池塘群落的分析,能够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结合教材P72~73的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
3.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重难点击] 1.种群的种间关系。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课堂导入方式一:右图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生物,如草本植物、小灌木、昆虫类、小型鸟类、啮齿类、蛇类、植食性动物类、肉食性动物类,还有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等等。
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如何?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生物群落有什么样的空间结构呢?方式二: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种群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通过种间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那么,在一个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阅读教材P72相关信息,可知:(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上述差别的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⑤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合作探究1.一个动物园里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吗?答案 不属于。
因为它们没有生物学上的联系。
3.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答案 (1)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物种数目的。
(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4.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应该如何改进?答案 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1.判断正误(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 )(2)微山湖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3)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
( )(4)群落一般都是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 )(5)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性别比例、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问题。
( )答案 (1)√ (2)× (3)√ (4)× (5)×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
群落包括该地域的所有生物,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该地域的所有微生物。
性别比例是种群层次上研究的问题。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答案 A解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3.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 、B 、C 、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答案 A解析 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
对比4个选项,A 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两个条件。
一题多变(1)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是 的。
(2)不同地域内的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 的。
(3)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中小动物 。
(4)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为保护生态环境,应 。
答案 (1)不同 (2)不同 (3)较多 (4)放回原地二、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 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合作探究1.阅读并分析教材P72~73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单独培养的结果曲线可看出:单独培养时二者均能正常增殖。
(2)观察混合培养结果曲线图思考:①起初阶段(第4天以前)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其原因是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
②随后(第4~16天期间)二者的数量变化特点是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其原因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争夺的结果。
③最后(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其原因是: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争夺食物。
(3)上述混合培养实验中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2.两个竞争关系的物种,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生存一方被淘汰吗?答案不一定。
竞争的结果可能有三种:(1)常表现为相互抑制;(2)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3)一方占优势,另一方灭亡。
3.阅读并分析教材P73资料2,并回答下列问题:(1)猞猁与雪兔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前者为捕食者,后者为被捕食者。
(2)从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每次波动都是雪兔先增加达到波峰,猞猁后增加达到波峰;雪兔先减少降到波谷,猞猁后减少降到波谷。
并且雪兔的个体数量要比猞猁的个体数量多。
4.成年的鲈鱼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会以本种的幼鱼作为食物,这属于捕食吗?为什么?答案不属于捕食。
因为捕食发生在两个不同物种之间,而鲈鱼的成鱼和幼鱼是同一物种,故属于种内斗争。
4.如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 ;B. ;C. ;D. 。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竞争过程中,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 (3)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解析 (1)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两者互助互利、难以分开,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对应曲线为③;大、小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混养在一起后,小草履虫繁殖速率超过大草履虫,具有明显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消亡,对应曲线为②;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其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捕食者数量受被捕食者限制,即兔曲线波动变化在前(b ),狐曲线波动变化在后(a ),表现为此消彼长,对应曲线为①;细菌与噬菌体为寄生关系,寄生的结果是噬菌体大量增殖,而细菌大量死亡,造成细菌总体数量下降,对应曲线为④。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竞争导致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
(3)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一题多变(1)若C 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 死亡,对a 有利的是 。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三、群落的空间结构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 2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导致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数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2.界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与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强调的是某一区域中某群落的空间结构,高山植物从山底到山顶,其温度差异明显,分别分布着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不同群落,应属群落间的分布状况而不是某一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事实上,上述每一个群落,应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垂直结构,如下图所示。
合作探究1.玉米地中有的玉米高,有的玉米矮,这种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吗?为什么?答案不属于。
因为所有玉米是一个种群而不是群落,所以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
2.请判断分析“森林群落中只存在垂直结构,而草原群落中只存在水平结构”是否正确?答案不正确。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
森林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
草原群落中同样也存在垂直结构,也常明显的分为地下层、草底层和草本层。
5.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 C解析a处山坡植物的分布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引起的,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处森林植物的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此种结构为垂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