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课件)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1c9b3c87c24028915fc3a5.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清代:1644——1911年一、清朝政治特点:1、自始至终存在着民族矛盾。
2、清政府对文化实行高压禁锢政策。
这主要是通过文字狱、禁止和销毁书籍以及科举考试等进行的。
例如著名的明史案、沈天甫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汪静祺案、吕留良、曾静之案等。
编纂《四库全书》,把“辞含激忿,意存感慨”的异端书籍清理出来。
二、清代的文学创作概况:清代文学中各种样式、各种体裁最为完备,而且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它集封建文学发展之大成,乃是三千年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
1、清代的长篇小说在清代文学中成就最高,出现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典范作品。
清代小说的共性:首先,描写婚姻爱情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
其次,反映科举制度是清代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2、清代的剧坛也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
这时既有传统的传奇、杂剧,又有京剧及其他地方戏,还有从西方输入的“文明剧”。
清代的传奇继明代之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作品。
3、清代诗歌和词虽比不上唐宋也再现了辉煌。
(1)数量巨大。
清代的诗人数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徐世昌《晚晴诗汇》中收录的诗人达6l00之多,与《全唐诗》收录的2300多人比,几乎是它的三倍。
诗作达27600多首。
(2)流派众多。
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
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
清诗的叙事功能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开拓。
还出现了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规模宏大为“有诗以来所未有”。
(4)两大审美特色。
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清代文学是中国新旧两种文学的一个交叉点。
旧的文学及其形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逐渐在发挥殆尽中趋于消亡,新的文学及其形式却正在发展成长。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bc7720ed1f34693daef3ecb.png)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7.1 复习笔记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1.诗坛多元格局(1)沈德潜①沈德潜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②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颇大。
③其诗歌创作,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因曾接触人世祸患,也写有一些“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
但其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2)厉鹗其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他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代表浙派的风格特点。
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
(3)翁方纲其论诗提倡肌理说,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常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1)袁枚①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
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
对虚伪的假道学深恶痛绝,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个性解放思想再次苏醒。
②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他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同时,在艺术构思中,还要做到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他推重独创,反对模拟。
③袁枚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3ed56723186bceb19e8bbc8.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30a0f0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a.png)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概说◆第一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第二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第三章《红楼梦》◆第四章其它小说◆第五章洪升和他的《长生殿》◆第六章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七章清代散文◆第八章清代词◆第九章清代诗◆第十章古代文学的转型概述清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它的发展既与前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时代演进密不可分。
这使得清代文学更具包容性,也更富于变化。
一、政治与文学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清志士、遗民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彩大大强化了。
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方面的真实性、时效性。
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二、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三、走向近代化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清代小说一、拟古派。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二、讽刺派。
《斩鬼传》——《儒林外史》——谴责小说——黑幕小说。
三、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红楼梦》——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
四、英雄传奇——侠义风月小说——公案小说。
五、才学小说。
第一章蒲松林与『聊斋志异』第一节、作者生平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破落地主阶段。
屡试不第,却仍醉心科举,直到五十多岁犹不忘进取。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八编:清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八编: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41bc0a7856a561252d36f8f.png)
第一章清代文学概况一、了解清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第二章《聊斋志异》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一、了解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二、了解《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重点掌握《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一、《聊斋志异》中最富现实意义、最具思想价值的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
此类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鞭挞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势豪劣绅肆虐乡里的罪恶行径,同时也表现出下层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
代表作品有《席方平》、《促织》、《梦狼》、《续黄粱》等。
二、科举批判小说最能体现《聊斋志异》作为“孤愤”之书的特色。
作者对科举的愤懑不平,首先发泄在科场的是非颠倒与考官的衡文不公上,如《司文郎》、《贾奉雉》。
作者还饱含辛酸,深入揭示出八股取士、功名利禄对封建士子灵魂的摧残、腐蚀与扭曲,如《叶生》、《王子安》。
三、《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情事的爱情小说。
此类小说往往通过非现实的幻想世界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理想、人性理想。
代表作品有《婴宁》、《青凤》、《香玉》、《连城》、《阿宝》等。
四、描绘家庭伦理的矛盾纠葛,揭示各种病态社会现象的世情小说。
此类作品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立意在于劝善惩恶。
代表作品有《乔女》、《娇娜》、《张诚》、《曾友于》等。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重点掌握《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一、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二、《聊斋志异》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
三、《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八编清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八编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02bf39bb14e852459fb574c.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遗民诗人、古文三大家、虞山诗派、梅村体、阳羡词派、浙西词派、京华三绝、苏州派作家、才子佳人小说、乾隆三大家、桐城派、“义法”说、阳湖派、浙派词、常州派、花雅之争、弹词、鼓词、子弟书【主要问题】清代文学思想的转变、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清初诗文与词的繁荣、清初戏曲概况、清初白话小说概况、李渔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狐鬼世界的内涵、《聊斋志异》小说艺术上的创新、《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红楼梦》的悲剧世界、贾宝玉形象分析、《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的叙事特点、《红楼梦》的影响、清中叶诗坛概况【作家作品】钱谦益《后秋兴》,吴伟业《怀古兼吊侯朝宗》,王士禛《秦淮杂诗》,李玉《清忠谱》,李渔,洪昇与《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醒世姻缘传》,袁枚,李汝珍《镜花缘》、《绿野仙踪》、《雷峰塔传奇》核心考案1、(1)清代文学概述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文学,向上承接着明中叶以后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属于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
同时,清代文学又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的形式,文学古典形式在清代都再度辉煌,聊为壮观;同时,新兴文体也有了新的飞跃,出现了雅化倾向和雅俗共存的状态;小说也迈入了独创期。
各种文体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并呈现了向近代文学演变的趋势和征兆。
(2)清初文坛概况明清革新之际,民族矛盾与斗争唤起了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热情,给文坛注入了新的生命。
文坛出现了诗、文和词繁荣发展的局面。
在诗歌创作方面,遗民诗人富有民族精神的沉痛作品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而一度在清朝做官的诗坛名流抒发家国之痛与失节忏悔的作品与遗民诗人的诗文一样,由于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了鲜明的历史特征。
以后的诗人和作者,也一样由于时代的影响而慨叹时世,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章;在词方面,在清代已呈衰弱之势的词应时而复兴,依声填词成风;散文方面,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尚实用,在传记文理多用小说的笔墨进行叙写。
中国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a7551116c175f0e7cd137fc.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诗歌名词解释:神韵说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第二章清代词名词解释:阳羡派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cace256be23482fb4da4c85.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诗歌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1、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景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
体现了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
格调接近杜甫。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王夫之:以诗明志,寓意深远。
二、“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古文三大家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影响最大的是侯方域。
早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
后学八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
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反对模拟。
汪琬:散文力主纯正。
四、其他诗人、词人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
明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虞山诗派。
朝时期感时愤世,郁塞苦闷。
清朝悲悼明朝,反对青廷和恢复故国的基调2、吴伟业和“梅村体”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
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
在其影响下,有“梅村体”。
五、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通志堂集》、《纳兰词》、《饮水词》第二章清代戏曲第一节《长生殿》一、洪昇的生平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
钱塘(杭州)人。
出生于书香家庭,父洪起鲛曾出仕清朝。
曾师事工骈文的陆繁弨,长于词曲的沈谦、毛先舒,在京师向王士禛、施闰章学诗。
并与中下层文人、优伶、隐士有广泛交往。
二、洪昇的创作杂剧:《四婵娟》(咏雪、簪花、斗茗、画竹)传奇:《长生殿》诗歌:《稗畦集》、《稗畦续集》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一)《长生殿》的题材演变和洪昇的艺术再创造[一]题材演变:主要依据为:《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传》(陈鸿)《长恨歌》是带有传说色彩的叙事诗、笔记和小说中的故事:《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酉阳杂俎》、《国史补》乐史《杨太真外传》(宋代)元杂剧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吴世美:《惊鸿记》[二]洪昇的艺术再创造1、在借鉴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塑造出更为完整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d9f0030376baf1ffc4fad59.png)
• 清词中兴: • 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全 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 宋词两倍以上。 • 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选》、 万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 • 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运 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书》、 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
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评影响颇大。 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 朝诗别裁集》《说诗啐语》(cui4)。
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 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 得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 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 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 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 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 柔”区别文章风格。“阳刚”即豪放,“阴 柔”即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 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 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为文章八要。从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 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 高境。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 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
一、清初词
“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1、陈维崧
“阳羡词派”领袖。其《迦陵词》存1600余 首,居清代之冠。多写身世之感和怀古之情。 风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 《纤夫词》是陈词代表作。写清兵强征十万 民夫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取景壮阔, 气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是现实 主义杰作。
(三)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1、王士祯
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 话》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 韵”。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创幽静闲远 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119fbc6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6.png)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
复习签到75: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
![复习签到75: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e073f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1.png)
复习签到75: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袁世硕撰)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朱明王朝顷刻崩溃。
此时已在东北地区称帝立国号的清朝统治集团,乘机挥军攻入山海关,宣布定都北京,揭开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帷幕。
清王朝统治中国共267年。
它从定鼎北京起,经过40年的征服战争,统一了中国。
为巩固政权,它採取了恢復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一度国势增强,社会繁荣,版图辽阔,出现过史家所称的“康乾盛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便又走向了衰落。
待到19世纪中叶的道光年间,中国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王朝的架子虽然没有倒塌,社会性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歷史进入了近代。
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文学,上承明中叶以后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属于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
然而,清代文学又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各种文体都再度辉煌,蔚为大观,取得不容忽视的成就。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编书与禁书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汉学的兴盛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文学的滞化现象清王朝统治者由于狠早便利用了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也懂得要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伊始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孔,“修明北监为太学”,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清史稿》卷八十一“选举一”)。
康熙皇帝是歷代少有的博学而重视文教的帝王,读书甚多,特别崇尚朱熹,曾说朱熹“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
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御纂朱子全书·序言》)。
他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如魏介裔、熊赐履、汤斌等所谓“理学名臣”,编纂理学图书,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
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清代文学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清代文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9a3dff6294dd88d0d26b5b.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1644-1839)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这之后的文学是近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第一节清代诗歌一、清初诗歌(一)清初遗民诗人: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诗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突出色调,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
《秋山》、《精卫》、《海上》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黄宗羲诗歌情感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王夫之善用香草美人寄托情怀,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
三人以气节高尚被后世敬仰。
2. 吴嘉纪、屈大均遗民诗人可与顾、黄、王并肩的,当推吴嘉纪和屈大均。
吴多作危苦之词,如《过兵行》;纯用白描,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如《绝句》。
屈则富于浪漫幻想,兼学屈原《离骚》和李白、杜甫,诗歌奔放激昂;五律出色,如《大同感叹》。
屈大均在清初影响颇大,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二)清初入仕诗人1.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钱谦益在明朝时期仕途坎坷,《初学集》中诗歌愤郁苦闷;入清后其诗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羁囚”哀音,如《有学集》《投笔集》等。
他主张转益多师,建立“诗有本”的真情论。
其诗叙事抒情,各体兼擅,尤工近体。
七言律诗情词怆恻,沉雄苍凉,入杜堂奥,学得神髓,如《后秋兴》。
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代表人物:冯班。
2.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吴伟业,号梅村,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他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他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影响深远,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e9be3e819e8b8f67c1cb924.png)
二、世情小说
醒世姻缘传》 西周生 《醒世姻缘传》 恶姻缘》 100回 (《恶姻缘》) 100回 写狄希陈的两世姻缘, 写狄希陈的两世姻缘,宣扬 因果报应观念。 22回写前 因果报应观念。前22回写前 世姻缘, 78回写今世姻缘 回写今世姻缘。 世姻缘,后78回写今世姻缘。
李 渔
无声戏》 十二楼》 《无声戏》 《十二楼》 叙写世情, 叙写世情,展示社会 家庭间财产、婚姻、子嗣、 家庭间财产、婚姻、子嗣、 立身处世的问题。 立身处世的问题。
《长生殿》敷演唐明皇与 长生殿》 杨贵妃的历史故事 《长生殿》是康熙剧坛上 长生殿》 最成功、 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
《长生殿》的思想 长生殿》
以情为中心, ① 以情为中心,并将情从 故事中抽象出来, 故事中抽象出来,使之作为具 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 来歌颂。 来歌颂。
② 将李杨爱情故事与重大 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联系在 一起,寄寓“乐极哀来, 一起,寄寓“乐极哀来,垂戒 来世”之外,还突出了个人命 来世”之外, 运被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 哀伤。 哀伤。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
① 人物塑造上,成功地塑造了一 人物塑造上, 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 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 的形象最为成功, 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 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 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 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 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
这年“秋夕,内侍索《桃花扇》 这年“秋夕,内侍索《桃花扇》 本甚急” 作家只得于“ 本甚急”,作家只得于“张平州 中丞家,觅得一本, 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 邸”。第二年孔尚任升任户部广 东司员外郎。 东司员外郎。 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 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 康熙41 41年 55岁),归家隐居 归家隐居, 康熙41年(55岁),归家隐居, 一直到辞世,享年71 71岁 一直到辞世,享年71岁。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六章 《红楼梦》第六章 《红楼梦》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六章 《红楼梦》第六章 《红楼梦》](https://img.taocdn.com/s3/m/239cfb3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1.png)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六章《红楼梦》第六章《红楼梦》第一节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一.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二.版本与续作:(一)最初以80回抄本的形式流传,本名《石头记》,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的评语,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
这个系统的本子主要有:1.甲戌本(1754),残存16回;2.己卯本(1759),残存41回又两个半回;3.庚辰本(1760),残存78回;4.甲辰本(1784),存80回,第一次正式题为《红楼梦》。
5.此外还有列藏本、戚蓼生序本(又称“有正本”,即有正书局于1912年石印的戚寥生序本)等。
(二)全书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高鹗所补。
1.高鹗字兰墅。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名《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2.1792年,二人又对甲本做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通称“程乙本”。
“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传抄时代,使《红》得到广泛传播。
(三)高程增补的后40回,功大于过:1.使《红》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2.写出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3.有的情节描写生动,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
4.缺点是安排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原作宣判,削弱批判力度;艺术上较前80回逊色。
第二节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一.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一)写无才补天的顽石—贾宝玉在人世间的传记:经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独特感悟。
全书以贾为轴心,以其独特视角感悟人生:前5回以宝玉来历为中心扼要介绍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经历的三重悲剧,隐伏作家寓意和人物命运。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b9efd30740be1e640e9a8f.png)
第二节 钱谦益、吴伟业与 清初诗坛的新变
一、钱谦益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 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于明 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 为礼部尚书,顺治初降清,授职 礼部右侍郎,不久以病辞归。晚 年曾秘密参与抗清活动。编辑有 明诗总集《列朝诗集》,著有 《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 集》。
▪ 李邺嗣受黄宗羲的影响,向宋代苏轼学习,突破了明七子设 置的樊篱,风格上自成一家。
▪ 嘉门蜚雨后,夕浪卷龙雷。怒鬼乘潮出,惊鸿斗日来。千 烽衰眼逼,万鼓竖毛催。天地疮痍满,何人血战回?
三、风格多元的屈大均
▪ 屈大均(1630—1696),字 翁山,号泠君、华夫等,番禺 人。曾参加反清军队,失败后 削发为僧,法名今种。著有 《道援堂诗集》《翁山诗略》 等。他与梁佩兰、陈恭尹并称 “岭南三大家”。因作者坚持 遗民立场,略无顾忌,触怒清 朝统治者,因而雍正、乾隆年 间其诗集曾两度遭禁。
第二节 清代的人文思潮与 文学
▪ 清初的思想家们一致批判、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空疏学 风。他们深慨于明代覆亡的教训,力图改变明代的虚浮学风,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这批学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做出了卓 异的贡献,提出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想。
▪ 清中叶,启蒙思潮虽然受到扼制而一度有所消沉,但随着商 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激化,文化学术领域的启蒙思潮 又重新抬头,这表现为汉学的裂变。汉学家戴震由古籍文字 的训诂进入对理学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
▪ 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明末已基本摆脱七子派的影响,风格呈现为 多元状态,带有唐、宋兼学的倾向。其中古体诗学宋的倾向更明 显一些,表现为散文化的笔法和自由畅达的辞气。
▪ 不仅否定七子派的模拟之风,而且推出了自己的学诗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章节测试,清代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章节测试,清代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fc83bc92168884868662d683.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诗歌一、单项选择题1.“南施北宋”之“北宋”是指()A.宋祁B.宋濂C.宋玉D.宋琬【解析】(P261):D本题考查清初诗坛的“南施北宋”。
清初诗坛的施闰章和宋琬被称为“南施北宋”。
2.下列属于清初遗民诗人的是( )A.顾炎武B.钱谦益C.吴伟业D.王士禛【解析】(261):A顾炎武属于清初遗民诗人。
3.翁方纲倡导的诗歌理论是( )A.神韵说B.肌理说C.格调说D.性灵说【解析】(P266):B本题考查翁方纲的诗歌理论。
翁方纲针对神韵派的肤廓和格调派的空疏之弊,提出“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别倡“肌理说”。
二、多项选择题1.“岭令南三大家”包括( )A.吴嘉纪B.屈大均C.钱澄之D.陈恭尹E.梁佩兰【解析】(P262):BCE.屈大均、钱澄之、梁佩兰称为“岭令南三大家”。
2.下列诗句出自黄景仁诗作的有()A.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B.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C.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D.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E.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解析】(P268):CD本题考查黄景仁的诗作。
A项出自袁枚的《马嵬》,B项出自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E项出自吴伟业的《圆圆曲》三、名词解释1.梅村体【解析】(P261):指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把李商隐诗色泽浓丽的特色,元白长篇叙事诗善于铺排、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初唐四杰抒情歌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创作的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注重情节,腾挪跳跃,挟以沧桑浮沉之感,极尽俯仰变幻之能事的诗作。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四、简答题1.简述钱谦益、吴伟业诗歌的特点。
【解析】(P218-219)钱谦益诗的情感经过理性的提炼,语言典雅而有节制,很有分寸感。
他的诗以学杜为主,出入于唐中晚及宋元。
浑融流丽,是他独创的风格。
典丽悲凉,是他诗歌的主要特色吴伟业的前期诗作诗风华绮,以清丽之思状男女之怀;后及乎国难,身经乱离,诗作多感慨苍凉之音。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7472ae94afe04a1b071de14.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诗歌第一节清初遗民诗人学习记忆:遗民诗人作品的共同特点。
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的生平及诗作。
第二节清初入仕诗人学习记忆:钱谦益、吴伟业的生平及诗作。
南施北宋。
第三节王士祯与清前期其他诗人学习记忆:王士真及其神韵说。
赵执信、查慎行对王士真诗的纠正。
第四节清中期宗法唐宋的诗歌流派学习记忆: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厉鹗。
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第五节袁枚与性灵诗派学习记忆:郑燮诗歌创作的内容和主要特点。
赵翼诗歌创作的内容和主要特点。
黄景仁诗歌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袁枚与“性灵派”。
“性灵派”与明代公安派的思想关联。
第二章清代词第一节阳羡派、浙西派与清初词坛学习记忆:清词中兴及其原因。
陈维崧与“阳羡派”。
朱彝尊与“浙西派”。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色。
重点难点;纳兰性德词与阳羡、浙西词的不同。
第二节常州派与清中叶词坛学习记忆:厉鹗与清中叶浙西派。
张惠言与“常州派”。
周济及词论。
清初浙派与中叶浙派的异同。
清初感伤与重实文学思潮在词坛的表现。
第三章清代散文与骈文第一节清初散文学习记忆:“学人之文”与黄宗羲。
“文人之文”与“清初三大家”。
两种文章的区别,对清代散文演变的影响。
第二节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学习记忆:桐城派。
阳湖派。
方苞的创作及文学主张。
刘大魁的创作及文学主张。
姚鼐的创作及文学主张。
桐城派散文理论与时代要求。
第三节汪中与清代骈文的复兴学习记忆: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汪中的骈文及其意义。
第四章清代小说第一节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学习记忆:小说观念的更新及表现。
小说类型的扩大及表现。
小说编创方式的成熟及表现。
第二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学习记忆:英雄传奇小说:《水浒》续书三种。
《水浒》续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
历史演义小说:《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的主要内容。
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世情小说学习记忆:才子佳人小说及代表作。
家庭生活及代表作。
《红楼梦》的续书及分类。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0d94f95dd88d0d233d46a36.png)
绪论
概说
可分为三个阶段: 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清入关到雍正末年 (1644-1735)为前期,大致是顺治、康熙、 )为前期,大致是顺治、康熙、 雍正年间;自乾隆初年到道光十九年( 雍正年间;自乾隆初年到道光十九年(17361839)为中期,大致指乾隆、嘉庆、道光二 )为中期,大致指乾隆、嘉庆、 十年以前; 十年以前;自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宣统三 年辛亥革命( 年辛亥革命(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0-1911)为后期,或叫晚 )为后期, 近代)。 期(近代)。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与文学
一、文化专制(思想专制) 文化专制(思想专制) 独尊程朱理学 编书与禁书 文字狱 二、乾嘉汉学 三、文学:桐城派古文 文学: 文学
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一、人文思潮:由李卓吾的个性解放,延伸到社会的 人文思潮:由李卓吾的个性解放, 解放, 解放,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对社会制度方 面的批判、探讨。 面的批判、探讨。 清代文学:清初,文学创作趋于雅正, 二、清代文学:清初,文学创作趋于雅正,文学家关 心社会政治大于关心自己的幸福得失。清代中叶, 心社会政治大于关心自己的幸福得失。清代中叶, 文学领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 文学领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 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尊情、求变、思想解放。袁枚是诗坛上的代表人 吴敬梓和曹雪芹是小说中的代表人物。 物,吴敬梓和曹雪芹是小说中的代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编清代文学1、清初诗人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遗民诗人以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为代表。
其中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
入仕诗人以钱谦益、吴伟业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为代表。
2、钱谦益的明代作品收在《初学集》中,入清后的作品收在《有学集》中。
其后期的代表作是《后秋兴》。
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3、吴伟业的诗歌尤长于七言歌行,时称“梅村体”,代表作为《圆圆曲》。
4、“江左三大家”是: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5、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
著有《带经堂集》等。
其成名作是《秋柳》诗。
6、王士禛在司空图和严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神韵说”,竭力提倡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的诗歌。
赵执信著《谈龙录》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
7、清代中期的诗歌有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和以厉鹗、翁方纲为代表的宗法宋诗派。
翁方纲并提出了“肌理说”。
8、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
性灵说是对明代公安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9、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曾辞官在南京小仓山下筑“随园”,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和《随园诗话》等。
10、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竹石》等。
1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出自赵翼的《论诗》。
12、明末清初有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
13、开创清代词坛风气的是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和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以及自成一家的纳兰性德。
14、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著有《迦陵词》,存词1600多首,为历史上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师法苏轼和辛弃疾。
15、朱彝尊字锡鬯,号竹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著有《曝书亭集》,并编选《词综》表明其词学观,大力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的词人。
16、朱彝尊的词学影响广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等六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17、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
著有《通志堂集》和《纳兰词》(一名《饮水词》。
他的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18、被王国维称赞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词作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
19、顾贞观的《金缕曲·寄吴汉槎》二首在体例上以词代书。
20、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编有《词选》,是常州词派的重要选本。
21、周济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等,编选有《宋四家词选》,取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以为学词楷模,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理论。
22、清初散文分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两类,学人之文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文人之文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三人也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3、顾炎武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
24、黄宗羲著有政论集《明夷待访录》。
25、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26、方苞自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柳之间”。
他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概括为“义法”二字。
代表作有《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27、刘大櫆的文论主要见于《论文偶记》,重点探讨了文章写作过程中“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
28、姚鼐,字姬传,号惜抱,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
在理论上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提出散文八要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他的代表作有《登泰山记》等。
29、嘉庆年间,阳湖派的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30、陈维崧开清代写作骈文风气之先。
汪中的骈文代表了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
31、汪中的《哀盐船文》被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钧”。
32、清代文言小说有500种左右,居历代之首。
33、清代白话小说的新品种有: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
34、从明代开始,文言小说形成了“剪灯系列”、“虞初系列”、“聊斋系列”、“阅微系列”和“世说体系列”等。
35、清代《水浒》续书三种: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俞万春的《结水浒传》(一名《荡寇志》)。
36、清初至中期的历史演义小说有:钱彩、金丰的《说岳全传》、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无名氏的《说唐演义全传》等。
37、清代中期,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施公案》便是合流的开始。
38、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有:“名教中人”的《好逑传》、“荻岸散人”的《平山冷燕》和《玉娇梨》等。
39、清代家庭生活小说有:“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随缘下士”的《林兰香》、李海观的《歧路灯》等。
40、清代的讽刺小说有:刘璋的《斩鬼传》、张南庄的《何典》等,它们都是受到《西游补》的影响。
41、清代才学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李汝珍的《镜花缘》。
42、清代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的讲唱文学形式是鼓词、弹词、子弟书。
43、现存最早的鼓词文本是明代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直接采用“鼓词”为书名的是清初贾凫西的《木皮散人鼓词》。
44、弹词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
《义妖传》和《三笑姻缘》为吴音弹词的代表作。
《义妖传》又名《白蛇传》和《雷锋塔》,是根据民间长期流行的白蛇与许仙的故事改编而成。
45、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
子弟书的曲调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两种,或称东韵与西韵,东韵的代表作家是韩小窗,西韵的代表作家是罗松窗。
46、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先生。
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
47、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为柯亭本。
4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49、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号文木山人。
全椒(今属安徽)人。
50、《儒林外史》大约写于吴敬梓33岁移局南京以后。
现存最早刻本是卧闲草堂巾箱本。
51、《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当以王冕为代表。
52、《儒林外史》采用的是“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
53、曹雪芹。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东北辽阳(一说河北丰润)人。
54、《红楼梦》可能是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在乾隆十九年前,《红楼梦》前80回基本完成。
《红楼梦》书名第一次出现是在乾隆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55、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对《红楼梦》作了加工,并增补了后40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即程甲本。
一般认为后40回的作者是高鹗。
56、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红学”逐渐形成,但较零碎。
从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始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57、“旧红学”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红学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王希廉、张新之为代表的评点派和以王梦阮、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隐派。
58、“新红学”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开始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59、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是戏剧和小说。
60、清代戏剧的声腔发展是雅部声腔的衰落和花部声腔的盛行。
61、清初传奇的三大流派: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二是以吴伟业等为代表的文人派;三是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
62、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他们两人也因此被称为“南洪北孔”。
63、李玉传奇的代表作是号称“一人永占”的《一笠翁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李玉另有与人合撰的政治时事剧《清忠谱》,此剧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64、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记》,并提出“结构第一”的重要主张。
65、清代中期传奇和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蒋士铨和杨潮观。
66、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著有《藏园九种曲》。
67、杨潮观著有《吟风阁杂剧》32种,均为单折短剧。
68、洪昇,字昉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创作的传奇《长生殿》问世。
他另撰写有《四婵娟》杂剧。
69、洪昇的《长生殿》剧本曾三易其稿,初名《沉香亭》,第二稿名《舞霓裳》,第三稿才易为今名。
70、孔尚任,曲阜(今属山东)人。
孔子64代孙。
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定稿问世。
其戏曲作品除《桃花扇》外,另有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
71、《桃花扇》的内容是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
作者自称其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61、论述《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的关系。
《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灵怪故事,但却表现了清初社会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其中既表现出与明末文化思潮的衔接,又明显显示出清代文化思潮的变异。
(1)是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
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
《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
《聊斋志异》强调了男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2)反映了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潮:蒲松龄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对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
如《崂山道士》、《黄英》等。
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激烈抨击八股考试不注重实效,考不出考生真实水平这一弊端。
在政治方面,作者的求实思想反映为对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的追求。
(3)将主情浪漫和经世致用交融并汇,达到对二者的超越。
(4)感伤的情怀。
全书的总体风格和氛围主调中,阴森森的鬼蜮世界与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总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
62、分析《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的特色。
《聊斋志异》写作手法的特色是用传奇笔法,表现志怪题材,而在这两方面都对前人有所超越。
(1)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取得了新的成就。
(2)唐传奇在写法上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
这就是所谓“传奇手法”。
《聊斋志异》艺术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3)《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
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
其次是环境描写。
如《田七郎》中,环境描写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三是心理描写。
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
此外,如《辛十四娘》、《王贵庵》、《聂小倩》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