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1课时)【课标分析】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包括上述两大课程标准。
“结合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这个课标比较简单,所以采用学生欣赏家乡目前的景观和猜想之前的样子进行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及变化,并采用连线的方式进行练习与交流,完成地非常顺利。
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用的方法是结合我们家乡目前的聚落分布与人类早期的聚落分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其合作的意识与探究的精神并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
然后通过聚落的外部形态和建筑结构验证了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最后通过“畅想未来的聚落”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拓展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
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因素也会影响到聚落的发展。
但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观。
教材中重点以聚落的形态和部分特色民居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聚事物,所以教学设计始终应围绕学生的所观、所感、所想等方面进行探究。
在教学方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于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法的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学生认识较为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应引导学生多读图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自己获得新知。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课时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等与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
3.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升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1、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的关系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情境导入】欣赏这一组千姿百态的聚落形态后,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居住着七十多亿人,他们都会选择怎样的居住方式呢,今天就让同学们去探究我们人类的“居”。
【课前预知】(快乐自学)什么是聚落?主要形式有哪两种?【课内探究】【基础探究】(自主、合作)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差异【承接】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展示了风采各异人类聚居地—聚落有城市有乡村,各具特色各表形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知他们的差异【活动一】我夸我家乡:分男女生两大组为城市和乡村代言,男同学代言城市,女同学代言乡村,分别说出城乡的“美好”之处。
(提示:认真观察聚落景观差异图,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建筑特点、交通、人口、各种基础设施、生产活动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总结表述)城市:乡村:聚落规模建筑形式人口密度交通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经济状况空气质量生产劳动方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教师小结】二、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家园【活动二】我来做首领: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你的族人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展示】【教师小结】乙地位于沿河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世界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位于河流冲击平原上,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世界夜光图》,这里夜光闪烁之处正式城市集中之处,咱们的家乡也位于弥河流域临朐盆地上,温带季风气候,环境不仅影响着聚落的位置分布也影响聚落的形态,不同的环境条件,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平原地区有团块状聚落,而河流山麓山谷地带的聚落则呈现出条带状。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通用7篇)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通用7篇)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一、教学成功之处: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敬完成。
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案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根据课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本节需要学生运用和掌握的重要地理能力。
而此阶段的初中生刚养成适应初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习惯,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理解、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也没有形成辩证的理性思维。
因而,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对初一的学生可以回答一部分,但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P62活动题,城市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把八幅图结合起来,观察对应图片里提供的信息,才能准确的得出乡村向城市发展中的景观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为后面学习好区域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通过课堂上学生表现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当堂掌握较好。
当堂检测,几乎没有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
本节课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捕捉景观图上的信息,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效果上来说自我认为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
《世界的聚落》教材分析在《世界的居民》这一章,本节内容是最后一节内容,是对前面三节蕴含的地理价值观的升华。
前面三节学习了世界居民的数量、人口分布、人种的划分、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这节课重点学习分布在各地居民的居住状况。
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类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与应该是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
本节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
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式多样恰恰反映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性。
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B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C 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D 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城市中的入居住条件相对拥挤B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C 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D 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B 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C 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D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坑4.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6.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 地形② 资源③ 土壤④ 水源⑤ 气候⑥ 植被⑦ 地质⑧ 交通二、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原因连起来①减少环境污染青岛市区的绿化、美化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③扩大城市化区域青岛附近将建几个新城④改善城市环境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三、请看以下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窑洞的图片,试分析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 能够举例说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习难点】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导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1、阅读课本60~62页内容,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是(2)聚落的主要形式是和。
(3)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尝试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解决措施:(5)读图3-26聚落的演化过程,思考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阅读课本63页,完成下列问题。
完成课本63页活动,认识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3、阅读课本64页,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反映出。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有哪些?(3)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威尼斯、佛罗伦萨、云南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福建土楼、阿布辛拜勒神庙等。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世界文化遗产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本节知识框架)聚落的形态世界的聚落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憾的保护五、达标检测,巩固提升(选择题每题10分,共60分。
连线题每题五分,共40分,满分100分)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就有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村庄和乡镇B.城市和乡村C.工厂和扩区D.教堂和寺庙3、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污染和交通拥挤B.居住空间狭窄C.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D、大多沿河流、山麓分布4、关于城市与乡村对比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B.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C.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比乡村好D.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建筑密度小5.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体现( )A.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B.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C.当时的民风民情、宗教习俗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6.下列城市有“水城’’之称的是( )A.巴黎B.伦敦C.威尼斯D.莫斯科7.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所拍摄的身边的景观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聚落”这个概念在初中地理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在生活当中学生时时刻刻与聚落产生着关系。
因此,稍加点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会空洞。
所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拍摄自己老家的照片,与当下所生活的城市景观进行对比,从而能轻松的找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同时,在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当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与宗教,初步感知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文要素。
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等地图,观察得出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虽然经过半学期的学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地理还是比较陌生,或者学习方法还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由低到高、层层深入,探究的问题设问一定指向要明确。
初中地理_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聚落》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2、知道影响聚落分布、房屋状况的自然要素,并能解释不同聚落分布状况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教法:创设情景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引领学生在“堂堂正正一辈子”乐曲声中,欣赏我们居住的聚落——临淄,从乡村到城市,都是学生熟悉的家乡风景。
学生愉悦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优美的歌曲、美丽的风景这是我们的家乡。
像这样,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小到几十户人的小村庄,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都是聚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从目标一中我们了解到聚落有两种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下面我们欣赏几幅景观图,并请同学们判断它们属于哪种聚落?(学生):一三景观是乡村聚落,二四五景观是城市聚落。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两种景观图片,进行小组合作: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存在哪些差异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这些差异。
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同学们,这么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哪些职业?在城市的人们从事哪些职业?请你谈谈。
(学生):生活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于种植业、放牧、捕鱼、伐木这样的职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从事于工业、服务业、商业、教育等职业。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差异显著。
在乡村聚落中,有的地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种植业发达,人们集中居住,形成了农村;有的地方草场光布,牧草发达,人们集中居住,形成牧村;在河湖密布,水源充足的沿海形成渔村;在山区人们伐木为生,形成林场。
初中地理_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本课主要学习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可以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会利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会分析各地的建筑不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传统聚落和保护珍惜聚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我们同学有的居住在农村,有的居住在城市。
(设问)谁能来简单地描述一下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学生回答略)(讲授)聚落作为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它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板书)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讲授新课】(板书)一、乡村和城市(出示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等图片)(设问)根据图片总结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请同学们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有哪些?(学生读图总结、小组讨论、交流略)(总结)由此可见,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指导活动)完成课本P81活动(总结)聚落景观不仅与劳动生产方式有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读图分析)读图4.19说说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出示图片)我国南方的聚落图片和山区的聚落图片(设问)读图分析南方和山区聚落的区位(位置)有何特点?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交流) (设问)你了解哪些建筑风格?请给大家介绍一些你知道的传统聚落?(回答)。
(板书)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课堂小结】:本课主要通过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来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聚落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气候等方面的联系,传统聚落正在消失,我们如何来保护和发展传统,请同学们课外积极讨论。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AEO学堂”自主学习单《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学习者:学习时间:任务二【阅读课本103-105页“聚落与自然环境”部分,完成下面的思考】1.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居住,最终形成聚落?2.看图分析下列问题:(1)图1中①、②、③三处乡村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是___ ____ __。
(2)①、②、③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聚落的是_ _,理由是什么?3.从空中拍摄照片,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__________状,且规模_______;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_________状,规模__________。
这说明_________是影响聚落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结合教材105页图说出两张图片的建筑有什么风格?为什么有这个风格特点?5.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对自然环境又有何影响?分析法任务三【阅读课本106-108页“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完成以下问题】1.有的聚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何意义?2.我国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传统居民有_______、__________等。
3.结合北京城建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①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护下来。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拥挤,将四合院拆掉盖楼房。
③在四合院进行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方便生活。
④开发上把老旧的四合院拆了照样重建。
谈一谈: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4.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亲少年应该怎么做?满分闯关【完成下面的闯关练习】1.连线:意大利四合院丽江竹楼检测评价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聚落——人类的聚居的》一课,课前学情分析针对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这一现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努力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以“AEO学堂”自主学习单为抓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形式生成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减少识记内容,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世界的聚落》 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聚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态、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聚落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世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需要引导他们逐步培养这些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理解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能举例说明不同环境下聚落的特点。
(3)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态。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初中地理_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多媒体循环播放乡村、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同学们,刚刚我们饱览了一次景观的视觉盛宴,那么,大家在刚才的景观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景观呢?(乡村和城市)乡村和城市景观有差异吗?(有)是的,乡村和城市景观截然不同,但它们却又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类的集中居住地──聚落。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过渡:聚落仅仅是人类的聚居地吗?(不是)它还是……1.多媒体展示聚落的作用,劳动、社会活动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聚落的几个作用,充分理解聚落的概念。
教师总结:其实聚落不仅仅是人们的居所,它还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过渡:那么聚落又有哪些类型呢?2.多媒体展示聚落的类型及所从事的主要劳动生产方式。
学生抢答(学生随多媒体展示的内容说出聚落的类型及所从事的主要劳动生产方式)。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案第1页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小组合作自主完成预习作业展示小组合作出示“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完成学案探究一。
探究一: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布有什么共同点?纬度:地形;气候:水源: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总结。
进行提高练习,自主完成探究一的第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B.bC.cD.d(2)促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总结。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影响城市的形态。
选取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探究作业”,请孩子上讲台讲一讲。
条带状的城市形态,兰州和深圳受河流和海洋影响环形放射式的北京和莫斯科受地形影响在聚落的内部,建筑特色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完成连连看,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页②①③甲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学生上台展示讲解学生课外实践展示教师引导,结合课本P63 活动1、2活动一:世界文化遗产之我说有一些民居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同时展示文化遗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博物馆的一些做法,请同学们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活动二:文化故居之我见青岛也有一些特色文化故居,就在我们学校周边,展示学生实践作业,学生进行讲解,并说出参观的意义。
对于青岛文化故居的保护,你赞成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拆旧建新、修旧如旧、整旧如新、建新如旧)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三:青岛发展之我行文化赐予青岛内涵,上合峰会为青岛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你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能为青岛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本节课进行小结第3页《世界的聚落》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愿意思考,乐于动脑和实践。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形成发展。
2.掌握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尊重自然和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比较法、归纳法: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_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_地理_初中__教学内容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去观察,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框的内容——聚落的形态,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为我们研究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区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3、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乡村、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
通过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所拍摄的身边的景观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聚落”这个概念在初中地理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在生活当中学生时时刻刻与聚落产生着关系。
因此,稍加点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会空洞。
所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拍摄自己老家的照片,与当下所生活的城市景观进行对比,从而能轻松的找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同时,在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当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与宗教,初步感知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文要素。
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等地图,观察得出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虽然经过半学期的学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地理还是比较陌生,或者学习方法还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由低到高、层层深入,探究的问题设问一定指向要明确。
效果分析本节课课堂设有三组探究题,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学生互相交流。
第一组活动为“辨景观,找差异”,通过展示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组织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反馈。
此活动学生参与面广,难度较低,能够通过此活动较好的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第二组活动为“看资料,找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读“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和“亚欧地形图”思考并回答“四大文明古国在此孕育的原因”,90%的学生能观察到靠近河流分布,60%的学生能自主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也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方,但是稍加点拨,学生也可以自主完成。
第三组活动是“访民居,探究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三个地区房屋的设计,并且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通过这两组课堂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达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对于最后一个环节,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书写准备,表达自己对于传统聚落保护的看法,从而达成课标当中“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的要求,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要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整节课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这节课,达到了一个较好的课堂效果。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本节课为一课时。
本节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表现出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并给子孙后代以深刻的启迪。
本节课是第三章《世界的居民》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延续,并且承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一是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二是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的难点是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测练习一、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材料一: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材料二:参照地图册P2结合材料一、二,思考:四大文明古国在此孕育的原因?材料三: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材料四:读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分析图中城市为什么沿河分布?大庆油田【知识小结】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的影响二、访民居,探究竟1.你要设计号地区的民居?①北极圈附近(终年寒冷,风大)②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③北非地区(高温,少雨)2.民居的建筑材料,你选择号①木头②草③冰④土⑤石头⑥毛毡⑦砖⑧竹子……3.门窗大小:4.墙体厚薄:5.屋顶结构:①尖顶②平顶③圆顶6.推荐理由:三、谈遗产,论保护1.下面的做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1)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这种做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2)敦煌博物院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的人数。
这种做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2.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的观点。
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本节课前前后后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开始准备要上这节市公开课开始,脑海当中就设计了无数的教学思路,一直很纠结该选择什么样的课堂设计,到底《世界的聚落》这节课该给孩子们带来点什么。
最终,在任老师的点拨下,决定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一共三条,第一条是“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到底运用哪些图片,什么样的图片呢?结合地理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于是布置学生利用十一假期回老家的时间,拍摄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对比照片。
在课堂上,突破这一目标,就不需要老师过多讲解,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个目标也不难实现。
第二条课程标准是“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针对这一条标准,可以拆解为聚落的区位(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因为课标当中没有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的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学情分析,以及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情况,从这四方面着重选择了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在选择事例方面,按照时间轴,首先选择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
其次选择了大庆这个城市,根据文字材料以及中国石油分布图,得出了聚落的发展与资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一则资料展示长江沿岸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城市沿河分布的原因得出聚落的发展与水源、交通的关系。
这一部分我个人觉得材料的选择可以再具有代表性一些,选择能够充分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材料,可能能够达成的效果会更好。
这一部分也有亮点,第一,小结时用思维导图的形成进行方法的提升和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第二,关于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这一部分引领学生辩证的去看待,上述材料重点关注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业,同时,课堂上也给学生呈现了楼兰古城的事例,引导学生畅谈体会,树立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当然,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访民居,探究竟”环节,原本的设计是想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一种类似于FLASH一样的游戏小程序,能让学生在展示的时候自动拼凑出一个房屋的形象,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可惜,水平技术难以成行,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设计成果,所以使得课堂略显单薄。
最后一条课程标准是“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在突破本条教学目标时,除了按照正常的教学内容,展示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以外,我还想加入乡土地理的内容,青岛的传统聚落建筑形态——里院,可是,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和熟悉,所以在课堂设计活动时,效果并不是特别的理想。
我想如果再设计本节课,我想加入真正的研学内容,带领学生们实地去探访一下青岛里院,通过学生们的亲身参与,我想这才真正落实了地理实践力,学生们的能力在实践中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当中对于本节课一共有三个要求。
第一是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该要求需要注意是要选用合适的图片,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建议学生利用假期自己回家拍摄相关照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进行展示,从而也助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另外,课标中所用的动词为“描述”,所以需要注意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
课标中第二条为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聚落的区位(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课标并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这四方面关于聚落的分布及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当中将这部分弱化,重点突出了聚落的区位、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选择实例时,重点筛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标中第三条是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此条标准的动词是“懂得”,这就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