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防治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防治
对于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适当 的牵引和制动有助于减轻疼痛和促 进愈合。
康复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清创术
对于较严重的感染,需要进行清 创术,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
内固定物取出
在感染控制后,可能需要取出内 固定物,以彻底清除感染源。
截肢或关节置换
在严重感染或坏死的情况下,可 能需要考虑截肢或关节置换等极
02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 因及影响
感染原因分析
手术操作不规范
手术过程中未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规程,导致细
菌进入伤口。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年龄、身体状况、 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 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术后护理不当
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如 换药不及时、伤口清洁 不彻底等,也可能导致
感染。
抗生素使用不当
抗生素使用不当或耐药 菌株的出现,也可能导
01
02
03
04
影响固定效果
感染可能影响内固定的效果, 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
需要二次手术
感染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重新处理伤口和固定物。
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感染可能影响关节功能,导致 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
影响患者康复信心
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对康复失去 信心,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
程。
03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预 防措施
目的
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 性,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科内固定术的应用范围
骨折固定
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骨折,如四肢骨 折、脊柱骨折等,尤其适用于不稳定 骨折或开放性骨折。
骨病治疗
用于治疗某些骨病,如骨肿瘤、骨髓 炎等,通过内固定术稳定病变部位, 缓解疼痛和防止病理性骨折。

骨折钢板固定术后感染病例讨论

骨折钢板固定术后感染病例讨论

清创缝合
2014年04月29日 1.取俯卧位,麻醉显效后,先行清创,用无菌纱块
盖住伤口处,盐水清洗伤口周围皮肤干净,然后双 氧水、盐水、碘伏反复清洗伤口及周围3次,常规 消毒左下肢术野铺无菌巾。 2.术中见腔内组织新鲜,局部有少许脓苔,将创 缘边缘切除少许,至创面出血,腔内肌肉组织清理 至创面出血新鲜,再次双氧水、盐水、碘伏反复清 洗多次,放置胶管引流管一条,行全层缝合。敷料 外敷,绷带包扎。
疗效和随访
2013年5月22日
现病者诉伤处无明显疼痛,术口无红肿, 无渗出,已愈合拆线,可以下床扶拐步行活 动。病情无特殊,病情稳定,可予出院。 2014-11-18,随访,术后干净,可下地步行 活动。


谢谢!
诊断:
1、左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感染
2、糖尿病
讨论焦点
诊断明确,如何处理? 拆除钢板 OR 保留钢板
清创+VSD(负压引流)
2014.04.16
1、麻醉显效后,患者取右侧卧位,先用"双氧水,生理盐水
及碘伏"反复消毒三次溃疡伤口,术野再次用碘伏消毒,并 铺无菌孔巾。 2、术中扩大溃疡口至原术口大小,见创面大量脓苔样分泌 物,钢板螺钉外露,将坏死组织清除至正常组织,反复用双 氧水,生理盐水及碘伏消毒冲洗伤口,将创面清至少许出血 为止,再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及碘伏"反复消毒三次,检查 无活动性出血并清点器械及纱块正确无误后,留置伤口负压 引流器具并固定数针,敷无菌物料密封包扎。 3、 术程顺利,麻醉效果满意,术中出血约50ml,患者生命 体征平稳,术后安返病房。
骨科病例讨论
开平中医院骨伤科
入院情况
患者黄某、男性、39岁,因跌倒致左膝部肿痛、畸形、活动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概述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定义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脓性渗出、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升高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

分类(一)时间分类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3期:早期感染(<2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延迟期感染(2〜10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有更强的抵抗力,骨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慢性期感染(>10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骨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中西医结合爱Ⅲ囊至臻东臻臻歪东曛歪歪i曼篓篓壁熬:黧薹誓篓羹篓翼豢W至。

杰rl歪d至HeⅢal东th星黑篓纛曼;塞煞豢妾i [2]王黎萍.体外高频热疗机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4]张海瑞.中药灌肠配合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168饲疗效观r e[J].实用医技杂志2006.21(13):3831[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3):53[3]袁萍.中药加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2(16):217作者单位:756000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卫生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李小平【中田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4一0176一02【摘要】通过对37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发现:创伤过重、手术失误、术后未正规治疗及对全身性痰病处理不力等成为术后感染的主要原因.通过中西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出彻底清刨、正确选择内固定物、术后正规治疗及内外兼顾是术后防治感染的主要原则.【关键词I--t-术;感染我科从1993~1999年间共治疗骨折内固定后感染37例,经回顾性分析及结合相关资料发现造成术后感染有创伤过重、手术失误、术后未正规治疗及糖尿病处理不当等主要原因造成.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65岁,平均为36岁.骨折部位是:胫腓骨25例、跟骨2例.尺桡骨5例,髌骨3例,锁骨2例,内固定物使用情况:普通钢板镙钉12例,角翼钢板5例,加压钢板12例,其他8例.3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乙型肝炎.1.2感染情况:切口(创口)感染13例,创面或切口感染伴皮瓣坏死10例,内固定物外露5例、合并骨髓炎9例。

1.3治疗情况:单纯切口感染者经拆开引流,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伴皮肤坏死、内固定物外露者予以抗感染、支持治疗、切除坏死组织,局部用生肌象皮膏换药或植皮,辨证使用中药内服。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给我一份信任,还你铮铮铁骨,创一流骨伤
• 在选择不同治疗策略时应考虑的9个基本问题: • ①感染症状持续时间, • ②骨折是否已愈合, • ③内固定物的稳定程度及骨折复位情况, • ④内置物的类型, • ⑤骨折部位, • ⑥软组织的覆盖条件, • ⑦宿主全身及局部机能, • ⑧感染部位的既往处置情况, • ⑨是否为难治致病菌感染。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金标准”,因此, 强烈推荐对于所有疑似骨感染的患者均行疑似感染组织的病理学检 查,建议术中至少取2~3处不同部位的疑似感染组织送检。
• 对于术前或术中已能明确感染存在的情形下,不建议行术中快速冰 冻病理检查(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即可),而对于术前及术中无法明 确是否存在感染、且术中需根据感染与否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时, 推荐至少取2~3处疑似感染骨组织旁的软组织标本进行术中快速冰 冻病理检查。对疑似感染组织,可经特殊染色后镜下观察是否存在 致病微生物;建议将任意5个高倍镜(×400倍)视野下,每个高倍 镜视野内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U)数量≥5个作为骨感染的病 理(含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标准。
给我一份信任,还你铮铮铁骨,创一流骨伤
定义
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 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 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 脓性渗出、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升高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 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 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 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 骨组织感染。

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详解演示文稿

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详解演示文稿
[5] Kim YH,Choi Y,Kim JS.Treatment based on the type of infected TKA improves infeetion control[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1
Apr;469(4):977一984.
第9页,共20页。
5年为85%, 10年为78%
感染清除率 高、关节功 能良好
骨量丢失多, 费用高,间 隔时间不确 定
第12页,共20页。
手术方法
一期清创,放置骨水泥间隔
步骤1 清创取出假体 步骤2 制骨水泥间隔假体 步骤3 放置活动骨水泥间隔 二期植入翻修假体
抗生素应用6周(监测WBC、ESR、CRP)
3个月以后
第8页,共20页。
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
与关节腔相通的窦道;
两次独立从病变关节采集的组织或液体标本培养得到 同一种病原菌;
符合6条标准中的4条。
这6条标准包括:ESR或CRP水平升高、关节滑液白细胞计数升高、关节滑
液白细胞比例升高、病变关节内出现脓液、组织或关节液标本中分离出
病原微生物、假体周围组织冰冻切片镜检时5个高倍镜(×400)视野中 的中性细胞数均大于5个。
---确认感染控制 ---可行二期手术植入翻修假体
第13页,共20页。
病例 1
ESR 77mm/h,CRP 82.77mg/l,WBC 7.73×109/L ,NEUT% 74.6%。
第14页,共20页。
抽取关节积液细菌培养阴性
第15页,共20页。
放置骨水泥间隔假体
第16页,共20页。
①无痛活动或部分负重;②增加病人满意度;
Two-stage exchange arthroplasty

交锁髓内钉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

交锁髓内钉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

肢外展 , 上臂近段用气囊 止血带 。在 c臂 x线机透 视 下复 位骨折 : 助手 固定患者上臂 , 握其 前臂 , 臂旋后 位 , 关节 前 肘
l9 O
讨论 : 交锁髓 内钉骨折 固定术后感染的常见原 因有 以下 几方面: ①创伤导致人 体免疫 力下降 , 局部血肿或引流不 畅;
② 局 部软 组织 损伤 及 血 供 破 坏 ; ③术 前 术 后 均 未 合 理 应 用抗
生 锁髓 内钉 固定术 后 急 性 感 染 的 发 生 , 中 术
山东 医药 2 1 0 0年第 5 0卷 第 l 0期
交 锁髓 内钉 骨折 内固定 术后感 染 的治疗
梁 伟 。赵海 勇
( 山市 工人 医院 , 唐 河北唐 山 0 30 ) 600
近年 来 , 交锁髓 内钉 内固定术 在骨折 治疗 中的应 用较 广, 术后并发感染 的病例也时 常可见。20 20 06~ 0 9年 , 本院
通 常 无需 取 出髓 内 钉 。对 于 亚 急 性或 慢 性 感 染 , 过 彻 底 清 通 除 髓 腔 内 壁炎 性 组 织 、 转 逆行 扩 髓 冲洗 、 固定 支 架 固 定 , 反 外 结 合 病原 学 检 查 选 择 敏 感 抗 生 索 、 部 持 续 冲洗 引 流 , 有 局 可
效控制感染, 感染控制后根据需要行二期植骨。交锁髓 内钉
用冲洗 管从髓 内钉进针 和开孔处用敏感抗生素液进行 冲洗 ,
直至冲洗 液变清 , 固定 冲洗管 , 全层缝合伤 口, 行闭式滴注引
固定术后感染拔除髓内钉的指征 : 经积极抗感 染 、 ① 局部弓 l
流治疗 , 仍有局部红 肿、 窦道 或创 口持续渗 液 ; X线 片示 ② 骨折线清晰并有局部骨破坏 、 死骨或骨不连。本组 9例经治 疗均治愈 , 4例非 急性感染病例均 拔 出髓 内钉。因此 , 固 外 定支架固定只要使用得 当, 对复杂 、 疑难的骨折及感 染、 骨不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展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展

【 Ab s t r a c t 】 I n f e c t i o n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s e i r o u s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a f t e r o r t h o p e d i c s u r g e r y .I f n o t t r e a t e d e f f e c -
综述 。
菌 j , 主要是 因为在早期 使用 抗生 素治疗 之 时, 不 能完 全将 其清除 , 进而表 现为 慢性 的过程 。另外 , 可能 在 内固定 物植
入 时被低 毒细菌污染 , 经 过一 段冬 眠期后 活化 而引起 感染 。 晚期感染 内固定物周围生物膜附着往 往较牢 固, 不易通 过冲
科 内固定 术后感染发 生率 为 0 . 5 % ~2 . 5 %, 国内文献 报道 , 骨科 内固定术后感 染发生率为 3 . 5 %。骨折 内固定术后一旦 发生感染 , 轻则延长疗 程 ,增加 医疗 费用 , 重则 并发严 重 的 肢体功能 障碍甚至 截肢 可能 。为 了对 内 固定术 后感染 有更 好的认识及治疗 , 现对骨折 内固定 术后感染 分期及 治疗进行
DONG Xi a o — y u。 ZHOU Xi n — s h e , ZHU Ku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r t h o p e d i c s , F i r s t A f i f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B e n g b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B e n g b u 2 3 3 0 0 4 - C h i n a )
1 临床分期

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版】

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版】

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骨骼肌肉疾病的功能恢复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大量研究证明骨科康复能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使其功能得到改善,显著降低致残率。

在人类常见的135种疾病中,有106种与骨关节相关。

骨科疾病发生率较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给社会、家庭造成了极大负担。

加强骨科疾病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一、骨科康复现状1.国外骨科康复现状:世界先进国家及地区骨科康复实行一体化的团队治疗模式。

政策导向对康复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康复医疗转诊制度引导各类康复机构迅速发展和完善,促进了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康复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得益于诊断相关组计划的实施。

在DRGs实施后10年中,康复病床数量翻了一番,康复专业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机构发展迅速。

2002年1月,以功能相关分类法(FRGs)为基础的预付制正式颁布并实施。

FRGs支付方式能促使医院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及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功能恢复,让患者回家独立生活成为医院治疗的最终目的。

2.国内骨科康复现状:现代康复医学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2008年汶川地震的伤员救治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促使了骨科康复的发展。

但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仍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医疗尚待发展:国内骨科康复医学起步较晚,普遍存在重手术轻康复、手术与康复脱节的现象,使得许多患者得不到专业的康复治疗。

(2)康复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康复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为0.4/10万,较发达国家的5/10万相差较远。

康复医疗机构也严重不足,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多半仍无康复专科医院。

而且我国康复机构大多以神经康复为主,骨科康复仅占其中很小部分。

(3)康复医疗服务体制不够完善:骨科医生的康复意识不强,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机。

医保支付基本是医药费用,大部分康复治疗项目未纳入报销范围,康复辅具的费用均是个人承担。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骨折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国仍缺乏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概述骨折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定义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统一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脓性渗出、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升高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置物,骨折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骨折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

分类(一)时间分类根据骨折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3期:早期感染(<2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延迟期感染(2〜10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有更强的抵抗力,骨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慢性期感染(>10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骨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防治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防治
术后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术后康复锻炼,降低因活动不当导致的感染风险。
定期复查与随访
鼓励患者定期回院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问题。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培训课程
01
开设针对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防治的培训课程,提高医护人员
专业水平。
临床实践
02
加强医护人员在感染防治方面的临床实践经验,提高实际操作
循环,减少感染发生。
疼痛控制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 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信
心。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01
抗生素选择
根据手术部位、常见致病菌及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02 03
用药时机
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 大于1500ml,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24小时,个别 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抗菌涂层技术
研发具有抗菌功能的内固定材料表面涂层,降低 感染风险。
生物反应调节剂
研究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降 低感染发生率。
微生物组学研究
深入探讨人体微生物组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为防 治策略提供依据。
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健康教育
向患者普及术后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 力。
全身应用抗生素
根据感染的细菌种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注意观察病情 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局部清创和手术治疗
对感染部位进行彻底清创和手术治疗,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保持伤 口清洁。
护理和康复
在感染得到控制后,需要进行护理和康复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和功能 恢复。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防治ppt课件PPT文档共21页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防治ppt课件PPT文档共21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防治ppt课件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展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展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伴随而来的原发和继发感染问题变得极为突出。

据国外文献报道,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 5% ~2. 5%,国内文献报道,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 5%。

骨折内固定术后一旦发生感染,轻则延长疗程,增加医疗费用,重则并发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截肢可能。

为了对内固定术后感染有更好的认识及治疗,现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行综述。

1 临床分期根据感染出现时间,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为早期感染(术后10 周)[1]。

1. 1 早期感染早期感染主要为高毒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2]。

多由于开放性骨折的创面污染、手术切开时创口污染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原因引起。

临床上多表现为创面愈合不良,伴有局部红、肿、热、痛,分泌物为脓血样或脓性液,内固定物未外露及松动,X 线片示骨质无破坏或偶有骨膜反应。

大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沉、C 反应蛋白(CRP)升高。

但有文献报道,内固定术后2周内血沉增快不能作为继发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而3 周后的血沉变化可作为继发感染简便、实用的参考指标[3]。

1. 2 中期感染中期感染致病菌多为低毒力性细菌[2],主要与内固定物相关[4],内固定物表面常常出现细菌生物膜,不仅能对抗机体免疫防御机能,还可防止抗生素侵入到菌体周围,从而对细菌生长起到保护作用,但此期生物膜附着牢固性较晚期差,易清除。

临床表现多为局部红、肿、热、痛较早期轻,可伴有窦道形成,分泌物变稠,有的骨质钢板外露,多数患者表现为中低热或不发热,白细胞数偏高或正常,血沉和CRP 升高,X 线片表现不一,可出现骨膜反应或骨破坏,内固定物稳定或可出现松动,伴少量死骨形成。

1. 3 晚期感染晚期感染细菌培养证实多为低毒力性细菌[2],主要是因为在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之时,不能完全将其清除,进而表现为慢性的过程。

另外,可能在内固定物植入时被低毒细菌污染,经过一段冬眠期后活化而引起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概述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定义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脓性渗出、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

分类(一)时间分类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 3 期:早期感染(<2 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延迟期感染(2? 10 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有更强的抵抗力,骨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慢性期感染(>10 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骨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

感染持续时间的不同,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病理学变化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治疗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骨髓炎Cierny-Mader 分型Cierny-Mader 分型包括解剖分型和宿主分型。

解剖分型:I型髓内型:感染仅累及髓腔;II 型浅表型:通常有原发软组织的感染,感染累及骨皮质外层;III 型局限型:感染侵袭骨皮质内层,累及一侧骨皮质和髓腔,有边缘明确的皮质死骨形成,骨结构尚稳定;IV 型弥散型:累及整个骨皮质和髓腔,骨结构不稳定。

宿主分型:A 型:生理功能正常,免疫及血液循环等系统正常;B 型:全身和/ 或局部生理功能异常;C 型:全身情况差,预后不良。

临床选择治疗策略时,需结合患者解剖分型和宿主分型 2 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流行病学(一)发病率骨折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取决于外部环境与宿主条件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外部环境如损伤性质、骨折部位与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致病菌种类、治疗时效与策略等;而宿主条件则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营养状况、全身及局部基础疾病等。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该病的发生率为0.4%〜16.1%不等,平均约5%,其中,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1%,而开放性骨折则超过15%,甚至达30%,最高可达55%。

不同部位的骨折, 其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略有不同, 胫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率为 2.1%〜11.1%,平均6.9%,而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率为 1.1%〜6.1%,平均4.1%,此外,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也影响骨感染的发病率。

(二)危险因素与合并症吸烟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吸烟能显著增加骨感染术后复发风险,因此,针对吸烟患者,建议术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吸烟风险,务必戒烟。

其他系统性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包括术前高血糖)、肥胖、营养不良、酗酒、免疫低下/ 缺陷、贫血、对内置物过敏、高龄、慢性缺氧、恶性疾病及肝肾功能衰竭等;局部危险因素包括创伤部位的血流灌注不足、静脉血流不畅、软组织条件欠佳、慢性淋巴性水肿、放射性纤维化、既往手术产生的严重瘢痕等。

合并症方面,近期多项研究表明:骨髓炎患者罹患其他系统疾病风险显著增加,如脑出血、急性胰腺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抑郁症等。

(三)医疗费用国外最新研究表明: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总体医疗费用是未感染患者的 6.5倍,达44,468 欧元,抗生素治疗时间是未感染患者的11 倍,住院时间是未感染患者的7.7 倍。

国内较少此类数据报道, 根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近 3 年住院的278 例创伤后骨髓炎的患者资料, 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直接住院费用是未感染患者的 4.8 倍, 平均约为73,500 元。

由此可见,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经济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要点包括:患者的病史与体征、影像学检查、血清学炎性指标检测、微生物培养与鉴定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

(一)诊断成立条件2017 年,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AO/ASIF )制定了判定骨折内固定术后是否存在感染的专家共识,共识中指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确诊骨感染:①与骨组织或内置物直接相通的窦道、痿管或者伤口裂开(骨外露/内置物外露);②术中发现内置物周围存在脓液;③术中疑似感染组织细菌培养阳性;④组织病理学特殊染色证实术中疑似感染组织中存在致病微生物。

(二)病史与体征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往往有明确外伤史及手术史,采集病史时应明确外伤性质、部位、骨组织与软组织损伤程度、已采取的治疗策略(包括抗生素应用、手术方式)等,同时,应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尤其是骨感染的高危因素。

早期感染多由高毒力致病菌所致,患者感染症状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伤口愈合欠佳,局部存在血肿,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延迟期感染表现兼有早期和慢性期的临床症状,如局部血肿(早期)、窦道/痿管(慢性期);慢性期感染症状多不典型,可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局部肿胀、压痛、红斑以及窦道/痿管形成,但常缺乏全身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及核医学检查等。

建议X 线应作为怀疑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式,其能迅速评估骨折复位、愈合情况以及内置物的状态,通过动态随访能观察到骨质变化情况,典型的骨感染X 线特点为骨腐蚀以及远离骨折端的反应性新骨的形成,而对于怀疑低毒力致病菌所致或早期骨感染X 线表现不典型时,建议持续动态摄片,密切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超声检查能较好地评估局部脓肿形成等软组织感染情况。

与X线检查相比,CT检查能更好地评估骨质变化、骨折断端是否接触、内置物位置、骨不连情况等,能明确与窦道相通骨病灶的位置;对于髓内固定,CT检查一旦发现髓腔内存在气体,高度提示感染可能性。

CT 检查的主要不足在于无法判定软组织感染情况,对骨髓水肿变化的敏感性较低,且易受金属内置物伪影的干扰。

MRI对于感染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感染早期(1〜2 d)即可发现骨髓水肿变化,对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的变化监测均比较敏感,因此其能清晰显示骨组织/软组织感染的范围,有助于确定清创界限,但慎用于部分体内有内置物的患者。

核医学检查主要包括骨扫描、白细胞扫描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等。

骨扫描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全身多发感染病灶,但对近期的骨折及内固定手术后是否存在感染的判断价值有限;白细胞扫描对于骨扫描不能明确的骨髓炎的病例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可用于近期骨折及内固定手术后是否存在感染的判定;PET是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也可应用于体内有金属内置物的患者,但不作为首选检查。

(四)血清学指标检测传统的血清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和CRP对于怀疑骨感染的患者,建议术前常规行WBC、ESR及CRP检测,3项指标中,出现异常升高的指标越多,提示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但3 项指标均正常,仍不能排除感染;对于怀疑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时,建议持续动态复查CRP若术后4〜7 d CRP出现持续性升高,在排除其他系统感染及持续应激状态后,高度怀疑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对于怀疑低毒力致病菌所致感染、或是延迟期及慢性期感染,WBC、ESR及CRP等3项指标均正常时,可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6)、肿瘤坏死因子a (tumor necrosis factor a, TNF-a)及血清淀粉样蛋白 A (serum amyloid A, SAA)等因子的浓度进行辅助判定。

新型炎性因子如a -防御素、D-二聚体、钙卫蛋白等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估,目前暂不建议作为诊断骨折术后感染的常规检测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多数血清炎性因子在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特异性并不高,炎性因子水平升高时需高度警惕感染的可能性,但其水平正常时也并不能排除感染,此时应结合患者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因开放性伤口在清创起始所取污染组织的培养结果与后续感染后的致病菌之间并无相关性,因此,不推荐初始开放性骨折在清创时直接取污染组织进行培养;针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为提高术中感染组织培养阳性率,不建议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除外感染急性发作伴全身症状) ,建议骨感染手术治疗前,抗生素应至少停止使用 2 周;对于有明确窦道的患者,不推荐术前常规采集窦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因窦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与术中感染组织细菌培养结果的一致性不高;培养时间推荐至少7 d,对于怀疑低毒力或特殊致病菌所致感染,可适当将培养时间延长至14 d,必要时加做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及真菌条件下的培养;对于怀疑细菌生物膜感染、内置物标本培养阴性时,可将取出的内置物送实验室进行超声波降解,破坏细菌生物膜,以提高培养阳性率;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术中微生物学标本采集及术后诊断推荐采用“3-2-1”原则,即术中至少取3个疑似感染组织的部位进行致病菌培养, 有2点培养出相同致病菌诊断即可成立,而对于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只要培养出 1 点,骨感染的诊断即可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