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教案

合集下载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9课《垓下之战 》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9课《垓下之战 》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第9课《垓下之战》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人物形象2、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陋室铭》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情操,《岳阳楼记》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捕蛇者说》流露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出师表》呈现的对国家的耿耿忠诚……这些所学过的古代优秀作品无一不给我们以精神滋养,人格启迪,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人格,大魅力的一个载体。

我们通过这个载体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今天,我们通过《垓下之战》去感受项羽的浩然之气。

二、作者、背景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

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

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

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

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

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导入课文。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

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1.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学会多角度运用课本素材。

三、1、检查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大屏幕显示,学生回答。

)2、整体感知,回顾梳理文章结构内容:3、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情节?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

四、合作探究探究一:三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学生分组讨论,并板书,完成下面图表。

小组发言,教师点拨补充。

)探究二: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三:项羽的悲剧对我们有哪些人生启示?五、【拓展提高】•从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或自选话题运用项羽的材料写一个200字议论文语段。

•要求:1、论点鲜明集中• 2、论据分析要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参考例文:(大屏幕展示)▪优秀作业展示▪六、教师小结课堂,展示诗作。

学情分析《垓下之战》的文字比较浅显,这就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品读文本,赏析“项羽”人物形象,进一步掌握《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探究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课程设计:一、导入: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度赞扬了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

二、示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活动一:概括主要情节依据学生预习情况,以必答形式检测学生对文意的把握。

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四、活动二:品读文本,赏析人物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

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更加血肉丰满起来。

请同学们从三个场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大声朗读。

把预习课批注的最打动你的语句(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的点评,在组内分享交流。

(3分钟)展示提示:发言人须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再做点评并指出使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展示,生生互评、补充赏析的要点。

教师活动:对重要赏析的语句,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师在学生交流时同时板书。

【附超链接】1.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钜鹿之战》2.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史记·项羽本纪》3.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项羽本纪》4.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语言揭示心理钱钟书《管锥篇》评: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垓下之战》教案(知识复习及检测)

《垓下之战》教案(知识复习及检测)

《垓下之战》(知识复习与检测)学习目标:1、复习总结文中的“乃”“及”“以”“为”等重要实词及虚词。

2、利用所学文言知识,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3、合作探究,激情投入,在做题探究中巩固所学文言知识。

使用说明:1、自习课上,利用15分钟的时间,再次熟悉文本及《垓下之战》第一至三课时的学案。

2、利用25分钟的时间依据课本及“优化方案”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复习检测”“合作探究”部分。

不要只抄答案,要会分析。

自主复习及检测(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并指明词性)乃: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于是(连词)乃.引兵解而东归就(副词)汉军乃.觉之才(副词)乃.有二十八骑只(副词)及: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及(连词)以故汉追及.之赶上(动词)及.其死,鲁最后下等到(介词)固:其不至固.宜本来(副词)今日固.决死一定(副词)独:今独.臣有船只有(副词)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副词)与:君王能与.共天下跟(介词)尽与.韩信给(动词)学习指导即时感悟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学好文言文要注重平时对知识的整理与积累。

以: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以.与彭越拿(介词)以.舒屠六用(介词)以.故汉追及之因为(介词)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而(连词)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从(介词)项王自.度不得脱自己(代词)之:美人和之.他(代词)此天之.亡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为:使各自为.战替(介词)为.之奈何对(介词)愿为.诸君快战给(介词)期山东为.三处分作(动词)故:若非吾故.人乎旧的(形容词)故.分其地为五所以(连词)而:乃引兵解而.东归修饰关系(连词)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因果关系(连词)且:楚兵且.破将要(副词)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况且(递进连词)(二)语言及知识运用利用课文中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实现自我检测。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楚兵罢食尽.结束(尽:用尽)B. 其不至固宜.应该C. 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精力投入,认真做,自我检测一下!D.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 )A. 期山东..为三处(山东:崤山以东)B. 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C. 吾知公长者..(长者:古代尊称。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2.通过分析项羽形象,进一步了解掌握《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评价项羽性格与命运,初步感知悲剧美。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学案、积累本【活动一】学习成果汇报(课前小测)通过课前小测展示学习成果。

一个实词、一个虚词(学生做小卷,同桌交换批改,抽背)我们刚才“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投影1)齐读本节课另外两个学习目标。

(投影1)导入:在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可谓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他身上倾注了太多复杂的情感。

他的豪气、侠气、义气、骨气俨然化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符号审美符号镌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之上。

今天就让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次走进《垓下之战》,去看一看太史公笔下那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是怎样炼成的。

【活动二】走进文本,初识悲剧美。

(3、4、5段)鲁迅先生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说它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求“真”,文学价值求“美”。

也就是说,在《史记》中存在两种叙事方式:为了求真的历史叙事和为了求美的审美叙事。

(投影2)首先让我们看看在3、4、5段中有哪些历史叙事,老师做了一个整理,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项王直夜溃围南出。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

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围之数重,项王无所惧,力战,所当无敌。

汉军欲得封赏,不退,项王持短兵接战,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自度必死,以头赠故人,乃自刎而死。

同学们看我这个缩减版和原文版相比,原文版多了什么?(投影4、5、6)D3中多了霸王别姬情节,多了一首《垓下歌》D4中多了一场突围之战(快战)D5中多了与乌江亭长的对话和那条小船这些多出的情节文字就是审美叙事的文字。

【教学设计】_语文_高中_垓下之战.doc

【教学设计】_语文_高中_垓下之战.doc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常识,落实翻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能对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看法。

3.鉴赏文本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垓下之战)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赞扬了项羽,今天我们要学的文本,却是为项羽唱出的一曲英雄悲歌。

二、明确教学目标(投影)三、检查预习(出示投影)检查预习1.词类活用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军壁垓下亦足王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令诸君知天亡我马童面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2.常见实词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形容词)乃引兵解而东归带领(动词)张良、陈平说曰劝说(动词)汉王复入壁营垒(名词)诸侯不从约遵从(动词)其不至固宜应该(动词)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靠近(动词)举九江兵发动(动词)诣项王往(动词)超过(动田父绐欺骗(动期山东为三约定(动项王身亦被十余受(动顾见汉骑司马吕马回头(动即不能,事未可知假使(连则楚易败就(承接连请今进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表敬副虞兮虞兮奈若你(代莫能仰没有谁(无定指代然今卒困于可是(转折连然今卒困于终于(副江东虽虽(转折连特殊句式此天亡楚之时此项王君王能与共天使各自为随刘贾、彭越皆会项王军壁垓乃陷泽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然今卒困力拔山兮气盖今可立致也 到来(动词)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几(数词)3.常见虚词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趁看(介词)我何渡为 5.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一十八骑。

四、 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能对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并紧跟''达标训练1”,见投影) 1、霸王别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提示学生逐句解读垓下歌,并让学生注意本段对项羽动作的描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回忆往昔辉煌,自信,孔武有力。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精彩语段。

2、通过分析细节和场景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感悟悲剧英雄项羽对自己的启示。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精彩语段,分析细节和场景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感悟悲剧英雄项羽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有一位英雄,淳朴率真,光明磊落;有一位英雄,所向无敌,勇冠三军;有一位英雄,知耻重义,铁血柔情。

尽管他失败了,他的一生,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

这位英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曾经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一下悲壮的历史故事。

二.朗读课文,概括情节问: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情节?这些情节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情节: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用: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主题。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主要是通过同学们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最打动自己的细节和场景来感受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

1.品读探究霸王别姬一节,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霸王别姬一节包括两个层次:①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②项王诀别虞姬,慷慨悲歌,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可抓住“可奈何”“奈若何”得出:穷途末路。

《垓下歌》诵读指导:昔日西楚霸王今日被围垓下听到四面楚歌,面对托身无所的人生末路和无处安置的爱人宝驹的,他不禁潸然泣下慷慨悲歌。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可以看出项羽是个多情重义的本色英雄。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有感情朗读:读出对往昔岁月的痛苦追忆,读出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痛苦与悲情.读出诀别最爱的断肠与无奈。

高中语文_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鉴赏,把握人物形象,获得人生启示。

学习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品味鉴赏,把握人物形象,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开篇词这两句让我想起了一位英雄人物。

他出身贵族,少有壮志,24岁即起兵反秦,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然而,当他的军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四面楚歌响起时,这位一路凯歌的英雄,又将何去何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垓下之战》,感受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

二、课堂检测,夯实基础(一)解释下列红字的意思(1)项王军壁垓下(驻扎)(2)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就,向东行)(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称王)(5)愿为诸君快战(痛快)(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带领)(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要......干什么”或“为什么......呢” (9)深堑而自守(掘深)(二)一词多义:属: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嘱2.若属皆且为所虏一类人3.名属教坊第一部(归属;隶属)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5.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写)6.序属三秋(是)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乃:1.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2.乃陷大泽中(就)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6.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的)(三)翻译重要句子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于是项王就骑上马,部下骑马跟从的壮士有八百多人,连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

2.鉴赏文本中的场面描写及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3.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培养收集资料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能对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目标2和3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检查预习略。

二、导入新课由歌曲《霸王别姬》相关导入课文。

三、整体感知1.有关《项羽本纪》及项羽《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

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时被楚怀王芈心(或称熊心)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的勇武天下无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2.相关背景汉四年八月,与汉军对峙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随后,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

刘邦也欲西返。

课文故事由此开始。

3.播放课文相关视频。

4.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粗知课文大意。

5.课文内容概括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

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追击项羽军队。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

《垓下之战》教案1(鲁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垓下之战》教案1(鲁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垓下之战》教案1(鲁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总结上课时间09、9、15班级07、7 教案序号教学目标知识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述能力。

德育勇猛无畏,豪爽刚直,知耻重义,纯朴率真重点对项羽性格的把握。

精彩的场面描写。

难点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把握。

教学辅助手段教具(模型)无实验无电化无其它无教学程序结构设计复习导入——品味鉴赏——触摸高考——小结作业板书设计垓下之战司马迁项羽:悲剧英雄帐中悲歌英雄无奈垓下溃围勇武自负乌江自刎视死如归课堂实施教学过程过程内容学生活动情况及主要启发点时间复习导入翻译句子(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2)惟读书是务翻译3教授新知过程一、悲情讲述项羽是家喻户晓的悲剧英雄,请根据文本内容,向同学们讲述你认为最具悲剧意义的事迹。

(提示:讲述中必须注意把握悲剧情调,注意渲染气氛,尽可能做到生动感人。

)二、品味鉴赏从文本中勾画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语段,反复诵读品味,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七嘴八舌你如何评价项羽这一人物?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附:历代名家对项羽的评论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思考:以下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学生讲述诵读体会各抒己见教授新知过程内容学生活动情况及主要启发点时间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思考:刘邦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四、触摸高考1、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④D. ②⑤⑥2、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

垓下之战-鲁人版《史记》教案

垓下之战-鲁人版《史记》教案

垓下之战-鲁人版《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了解《史记》的特点和价值,了解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3.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文献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3.《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介绍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担任某个历史人物的角色,进行“对话式”讨论,模拟当时的情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

3.阅读分析法:让学生阅读鲁人版《史记》中关于垓下之战的篇章,并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了解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讨论和阅读等方式,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史记》中的篇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介绍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地图等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模拟当时历史人物的对话,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情况。

3.教师介绍《史记》的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部经典文献的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1.学生阅读鲁人版《史记》中关于垓下之战的篇章,并进行分析和讨论,了解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

2.教师引导学生将所阅读的篇章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和分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学生进行总结,重点掌握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特点和价值,了解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3.学生能够进行历史人物的模拟对话、阅读分析等活动,提高历史理解和文献阅读能力。

4.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掌握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战》教案文本解读一. 《项羽本纪》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 内容梗概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

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追击项羽军队。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

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

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

至阴陵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

最后,项羽败至乌江。

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拒绝,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教学目标: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等虚词的用法。

2. 反复诵读品味精彩句段,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赏析.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导语:历史是有包容性的,能接纳善恶,也能兼收曲直;历史又是公平的,他能铭记成功,也能承载失败。

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之上,有多少人功成名就,光彩夺目;又有多少人“出师未捷”空留浩叹!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样一类人,走进一类像奔涌向前的流水突然遇到了断崖却毅然决然地跳下而成就了另外一道亮丽风景的人类历史上的悲剧人物,看看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给后人又留下了那些思索。

二、检查预习让一位学生读,师生纠正,然后把不会读的字音标注在文本里。

垓下名骓美人和之数阕虞姬麾下骑能属者田父绐刈旗辟易舣船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文章理路。

1、垓下之战按一战争故事来看我们可分为战前、战中、战后那么如何划分?一二段交代了垓下之战发生的背景,即战前,它的最后一段,即战后(时间两分钟)三四五段是战争场面的描写。

2. 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面?这些场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场面:①霸王别姬②东城快战③乌江自刎作用: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主题。

(提醒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最后由学生小结本文的结构)①②战前霸王别姬垓下之战③④⑤战中东城快战⑥战后乌江自刎三、语言积累1. 通假字楚兵罢食尽通“疲”疲惫辟易数里通“避”退避2. 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吾知公长者古义:敦厚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3. 一词多义君王能与共天下跟(介词)尽与韩信给(动词)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以与彭越拿(介词)以舒屠六用(介词)以故汉追及之因为(介词)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而(连词)乃引兵解而东归就(副词)汉军乃觉之才(副词)乃有二十八骑只(副词)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及(连词)以故汉追及之赶上(动词)及其死,鲁最后下等到(介词)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从(介词)项王自度不得脱自己(代词)美人和之他(代词)此天之亡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使各自为战替(介词)为之奈何处理(介词)愿为诸君快战给(介词)期山东为三处分作(动词)今独臣有船只有(副词)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副词)若非吾故人乎旧的(形容词)故分其地为五所以(连词)其不至固宜本来(副词)今日固决死一定(副词)乃引兵解而东归修饰关系(连词)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因果关系(连词)楚兵且破将要(副词)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况且(递进连词)4. 常见实词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形容词)乃引兵解而东归带领(动词)张良、陈平说曰劝说(动词)汉王复入壁营垒(名词)诸侯不从约遵从(动词)其不至固宜应该(动词)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靠近(动词)举九江兵发动(动词)诣项王往(动词)今可立致也到来(动词)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几(数词)力拔山兮气盖世超过(动词)田父绐曰欺骗(动词)期山东为三处约定(动词)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动词)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动词)5. 常见虚词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趁着(介词)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假使(连词)则楚易败也就(承接连词)请今进兵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表敬副词)虞兮虞兮奈若何你(代词)莫能仰视。

没有谁(无定指代词)然今卒困于此可是(转折连词)然今卒困于此终于(副词)江东虽小虽(转折连词)6. 词类活用乃引兵解而东归向东(名词作状语)汉欲西归向西(名词作状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词作状语)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名词活用作动词)亦足王也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往东走(名词活用作动词)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马童面之面对(名词活用作动词)令诸君知天亡我使……灭亡(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为王(使动用法)7. 特殊句式此天亡楚之时也判断句此项王也判断句君王能与共天下省略句使各自为战省略句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省略句项王军壁垓下省略句饮帐中省略句乃陷大泽中省略句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省略句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我何渡为宾语前置第三课时一、导入:有一位英雄,铁血柔情;有一位英雄,勇冠三军;有一位英雄,豪爽仁义。

尽管他失败了,他的一生,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

这位英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前两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文本来鉴赏体味末路英雄的悲壮之歌。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首先来回顾检查一下本文中的重点语言点三、品读研讨精彩片断,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其悲剧性格。

(投影)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所记独钜鹿、垓下两战为详。

钜鹿之战全用烘托法,无一及战事,而羽垓下显出项羽兵法及斩将搴旗之功。

项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

钜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项羽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

(郭嵩涛《史记札记》)关于垓下的记述,究竟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值得郭嵩焘如是说。

下面我们走进垓下之战的三个精彩的描写场景鉴赏体会细节描写及项羽的性格特征。

1、在战中这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之处,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赏析项羽的性格特征,(形式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展示,不足之处由教师点拨。

)(1)四面楚歌(悲壮)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一向叱诧风云的西楚霸王,这时又是这般儿女情长,情意绵绵。

英雄末路的挽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

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表达了项羽其强弩之未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

包含着对虞姬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垓下歌”为项羽生命的绝唱,以此诗谢天下,写出英雄的失路之悲将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天高地迥,托身无所的悲叹发挥到极致。

虞姬所和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东城突围(勇武)自述败因(自负、勇武)斩将溃围(无畏善战)一写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入大泽中,表现其有勇无谋二写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展现其恃勇自负。

骁勇善战。

钱钟书分析项羽在垓下之围之后的心态:“认输而不服气”(承认失败无可挽回,将失败归于天意,并不是仗打得不好。

)三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令部下叹服,最后展现其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

有万夫不当之勇。

(3)乌江自刎船待渡-拒渡(宁死不辱、知耻)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他高傲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性格原因。

曾有人悲哀地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

骏马赐亭长、头颅赐旧友(仁爱重义、视死如归、侠骨柔肠)乌江自刎(壮烈)生死都是英雄本色,成败总要光明磊落,轰轰烈烈之后天地复归于平静,只剩下古战场之外的野草鲜花一代代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2、品味语言描写,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3、师结:由以上我们可以窥出千古英雄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