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测试 (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不出,火且尽
D. 户口逃亡且尽
D项均为“将要”。 A项不久后/从前。 B项难道/大概。 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2.“相”的特殊用法 “相”作为指代性副词,除表示“互相”外,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根据语境译为 “你”“我”“他”“它”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中《经首》之会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于是,就 才 竟,却 又 这样
特别提醒
“乃”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于是(就)”“才”“竟 (却)”三个,尤其是“于是”与“才”易混。这点可以从两个方 面辨析:一是从意义上,“于是(就)”表示承接关系,表时间、 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使有时有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 “才”表示条件关系,而且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二是代入 检验,把“于是(就)”与“才”义项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个更 符合文意与逻辑。
表敬谦
举例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
常、素、雅、恒、向 将、寻、旋、既而、未几、无何
会、正、适、方、属 必、诚、信、良、固、果 岂、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 屡、每、复 窃、请、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A.
悟已往之不谏
其孰能讥之乎 B.
实迷途其未远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主要 表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假设、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其中, 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设关系 的连词有:若、如、即、使、苟、今、而、纵、令、诚、假令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安徽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一节文言实词专项课件

安徽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一节文言实词专项课件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 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 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 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 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 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 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 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 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 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 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 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 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 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唐代李靖,谈论用兵打仗的杰出人才啊。我 曾读过他的问对之书,看到他论述孔明用兵 作战事的妙处,很是全面;其中竟然没有一 字提到仲达。那些通晓用兵的人,本来就有 人能窥探到这些的。而书生的议论,为什么 不能这样啊!孔明距今已近千年,但是没有 能够体察到孔明的心的人。我悲愤孔明的不 幸,所以详尽地论述他,让那些以成败论人 物的世人们一起稍作警戒。
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 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贺 兰祥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 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 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 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 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薛 长孺。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 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三、2012高考预测 1.纵观2010年新课标地区高考,文言文测 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 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我们 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 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 我们“课内”学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 过的知识加以推断的。

高考一轮复习个文言虚词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个文言虚词课件
或事物。
典型误用案例分析
1 2 3
误用“而”代替“却”
例如,“他学习很努力,而成绩并不理想”中的 “而”应改为“却”,以表达转折关系。
误用“因为”与“由于”
例如,“由于他生病了,所以没能来上课”中的 “由于”应改为“因为”,以更准确地表达因果 关系。
误用“对于”与“关于”
例如,“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中的 “对于”应改为“关于”,以更准确地表达涉及 关系。
避免常见错误技巧分享
01
熟悉常用虚词的基本用 法和含义,避免张冠李 戴。
02
注意上下文语境,选择 最符合语境的虚词。
03
多做练习题,通过实践 加深对虚词用法的理解 和记忆。
04
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 可以查阅相关语法解析 或请教老师同学。
04
历年高考真题回顾与解析
经典题型回顾
选择题
针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设置四个选项,要求 考生选择最符合文意的选 项。
分析高考真题
深入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分析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和命题趋势,明 确复习重点。
专项训练与模拟测试
针对文言虚词的考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和模拟测试,提高解题 能力和应试技巧。
错题集整理与反思
建立错题集,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反思,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纠 正。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阅读文言文原著
通过阅读文言文原著,了解文言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加深 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实战演练:完成一篇文言文阅读并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并 尝试理解其中的文言虚词。
根据阅读内容,回答与文言虚 词相关的问题,如词义辨析、 用法归纳等。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给出 正确答案和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27张PPT)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27张PPT)

第(6)句表面看是表转折,其实不然,“今是”不一定意
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
应该是并列关系。
10
劝学中的“而”字的用法
君子曰:学不可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
以已。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冰,
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 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 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
水为之,而寒于水。 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
• (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 于“如果”、“假使”。
复习时找找规律,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句牢牢记住,考试时 就不难辨别了。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6)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5)句表转折 关系,
(1)汝初闻言而怒。 (2)客逾庖而宴。
解析: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
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
间上的,有逻辑上的。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
“闻言”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为再发生;
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
是修饰关系。
9
•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作出”、“制定”
5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助词,无实义
自言本是京城女 动词,说
6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课件)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贵贱不同你将她遗弃怎能算情薄?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①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飞鸟听了由于它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6.表被动,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①公为我献之。 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爱子女,就要替他们考虑得长远些。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因此秦王很不高兴,只好替赵王击了一下缶。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到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
乃 (三)【乃】--语气助词,不译
①乃文乃武 既有武功,又有文德。 ②乃玉乃金 语言像金玉一样。形容文辞优美。
乃 (四)【乃】--固定搭配

(四)用作助词,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 (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________《六国论》 4.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5.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________《祭十二郎文》 (你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 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4: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5:代词,你;代词,你的。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虚词2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虚词2
解析 A 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 项,代词,它们,指白 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均为副词,趁 机。D 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故选 C。
答案 C
5.(2019·浙江省诸暨中学阶段性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 一项是(3 分)( )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 (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 (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 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婉贞说: “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 以了。”婉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 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 的颜色更深。婉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 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 回应她。不久,婉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 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婉贞,(只是)小 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答案 B
2.(2019·北京师大附中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
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奚以.知其然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出,火且.尽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12Biblioteka 1、代词 2、副词 3、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如】怎么样,怎样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不久,没多久 ③何以战? 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_能力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_能力训练含解析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复习纲要【考情探究】课标解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备考策略考点内容断句综合考查对实词、虚词、句意的理解句读、语法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准确理解句意,正确断句平时多积累实词的含义,注意借助虚词来断句,同时要多关注句子的结构,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姓名称谓、天文地理、历法纪年、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凭借积累、根据语境理解句中词语的传统文化内涵识记课本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按时间的先后等顺序梳理积累课外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文意概括和分析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20个实词、18个虚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选择题,在审读题干和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上下功夫。

注重总结规律,形成方法。

2.简答题要做到要点全,语言简。

翻译句子将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0个实词、18个虚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运用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句,并能准确、通顺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复习备考时要把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作为重点,强化“得分点”意识。

【真题探秘】(2020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9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

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

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

”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

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阉人愤而去。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安徽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课件

安徽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课件

的意思,但判断实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
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
境。A项中“薄”,作“迫近”解,引申为“进攻”。
【参考译文】
王德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人。 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963-1004,宋 朝党项割据首领,西夏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 兵夏州。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年龄十七,亲 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 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 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 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求亲自率领士兵 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 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 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 军,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 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 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道: “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 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因此 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
目。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
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
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
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既暮,入益深,山益多,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是委 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 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 “欤”,可译为“吗”。) ②: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是较舒缓 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 “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5)是以(以是、以故):连词性结构, 用于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 为“因此”。如: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6)无乃:与语气词配合,用委婉的语 气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认识,一般 表示询问,可译为“恐怕”。如: 无乃尔是过与?
四、文言虚词推断技法:
(一)、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 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 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 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 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 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 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 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 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古汉语词语以单音节为主,但就 虚词来说,复音虚词无论在数量、使用 频率,还是使用范围上都不比单音词逊 色。这部分词由文言虚词合并使用,长 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结构,虽然高考不直 接以这类词为考查对象,但在理解文意、 翻译文句时经常碰到,因此对于这一语 法现象,高中同学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现将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用法和意义简 析如下:
(三)、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 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 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 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 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 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 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如“其始相助, 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 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 “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2010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自天而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自天而降”可让人想起“从天而降”“满载而归” 等成语,进而可以推导出“自天而降”中的“而”是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后一句出自教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 示承接(顺承)关系。由此可以确定B项中的“而”意义和用 法不同。

高三语文高考安徽卷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新人教版

高三语文高考安徽卷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新人教版

2010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文言文实词“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此条款要注意两点: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

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实词复习的内容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

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 稳达标)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 新人教新人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 稳达标)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 新人教新人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新人教新人教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高效演练·稳达标一、(XXXX·济南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5分)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

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

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朱荣,甚见器重。

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

后以.军功为定州刺史。

始魏相高欢微.时,与景甚相友好,及欢诛朱氏,景以众降,仍为欢用。

稍至吏部尚书,非其好也。

每独曰:“何当离此反故纸邪。

〞寻封濮阳郡公。

欢之.败于沙苑,景谓欢曰:“宇文泰恃.于战胜,今必致怠.,请以数千劲骑至关中取之。

〞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假设得泰,亦将不归。

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后为河南道大行台,位司徒。

又言于欢曰:“恨.不得泰。

请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①老公,以作太平寺主。

〞欢壮其言,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

景右足短,弓马非其长,所在唯以智谋。

及将镇河南,请于欢曰:“今握兵在远,奸人易生诈伪,大王假设赐以书,请异于他者。

〞许之。

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

及欢疾笃.,其世子澄矫.书召之。

景知伪,惧祸,因用王伟计,乃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上表求降。

帝召群臣议.之,尚书仆射谢举等皆议纳景非便,武帝不从。

初,帝以是岁正月乙卯于善言殿读佛经,因谓左右黄慧弼曰:“我昨梦天下太平,尔其.识之。

〞及和至,校景实以正月乙卯日定计,帝由是纳.之。

于是封景河南王、大将军。

高澄嗣事为勃海王,遣其将慕容绍宗围.景于长社。

景急,乃求割鲁阳、长社、东荆、北兖请救于西魏,魏遣五城王元庆等率兵救之,绍宗乃退.。

(后)高澄又遣慕容绍宗追景,景退保涡阳,使谓绍宗曰:“欲送客邪?将定雄雌邪?〞绍宗曰:“将决战。

〞遂顺风以阵。

景闭垒,顷之乃.出。

绍宗曰:“景多诡.,好乘人背。

〞使备之,果如其言。

景命战士皆被短甲短刀,但低视斫人胫马足,遂败绍宗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答案)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B.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C.①⑥ /②④ /③⑦ /⑤⑧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 .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徐公何能及君也.D.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技盖至此乎.A.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儿寒乎?欲食乎.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文言文阅读之说理明志类 (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文言文阅读之说理明志类 (含答案)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之说理明志类知识点讲解一、《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一)作者作品《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二十篇。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测试(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第二节文言虚词(安徽)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

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例句与D项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项为“比”;C项为“与”“同”。

答案: D【参考译文】郑国人在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A.遂而则B.乃而故C.乃以则D.遂以故解析:乃:竟然。

而:连接相承关系。

故:所以。

答案: B4.下列四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②援琴撞之.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④左右请除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

句③是助词“的”。

答案: D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 .“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 .“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 .“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 D 项“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

A 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

”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

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

”晋平公说:“是我说的。

”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应说的话。

”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三、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齐人伐燕,胜之.②句读之.不知B.⎩⎪⎨⎪⎧ 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以.弱天下之民 C.⎩⎪⎨⎪⎧ ①取之而.燕民不悦②吾从而.师之 D.⎩⎪⎨⎪⎧ ①人力不至于.此②月出于.东山之上解析: A 项代词,它(燕国);宾语前置的标志。

B 项连词“来”,表目的。

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D 项介词,引出后面的“此”;介词,从。

答案: B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8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7.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 .其.词有“魁伟之文……” C .其.重之也如此 D .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 A .代词,指代黄庭坚;B.代词,他的;C.代词,代指苏轼;D.指示代词,那。

答案: D8.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甫而.不为者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①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C.⎩⎪⎨⎪⎧ ①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 ①其重之也.如此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 A .而:连词,前表转折,译为“却”,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以:前为介词,译为“把”,后为介词,译为“因为”;D.都是表停顿的语气词。

答案: D【参考译文】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0题。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乎?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

”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且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而辍,不攻魏。

文侯可谓善用兵矣。

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

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天,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选自刘向《新序》)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吾安.敢不轼________(2)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________(3)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________(4)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________答案:(1)怎么(2)用,拿(3)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4)就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为”的用法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其仆曰:“君何为.轼?”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C.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解析:A项“为”为介词,其余三项均为动词。

答案: A【参考译文】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时而行轼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扶着横木行礼),他的随从说:“您为什么要行轼礼?”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所住的巷子吗?段干木是个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况且我听说段干木从来不肯拿自己的位置和我的位置交换,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我因为土地多而出众;段干木富有仁义道德,我富有钱财。

”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经常派人慰问他,于是魏国人都很高兴,相互庆贺说:“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

”没过多久,秦国举兵打算攻打魏国,秦国的司马(官职名)唐且规劝秦国国君说:“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是不是不应该发动战争呢?”秦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按兵不动,一直不敢发动进攻。

魏文侯可以称得上善于用兵了。

曾听说君子用兵,看不到实际情形,他就已经取得了成功,就是这样子的。

一般人用兵,把鼓声敲得就像打雷,号呼声震动大地,尘土满天,飞箭如雨,扶着伤员,载着死者,趟过死者的肠子和鲜血,没有罪的百姓,他们死亡的数量可以填满大河,就算这样,国家的存亡、国君的生死也依然无法预料,那样的话国君离仁义也就远了!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泰妻即姨妹也。

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

”姨卒,泰娶其姊。

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伏泰之义。

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

即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

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

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

妪曰:“老妇尝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选自王定保《唐摭言·节操》)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市之,而.命洗刷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B.⎩⎪⎨⎪⎧ 泰怃然久之.顷之.,烟炎张天 C.⎩⎪⎨⎪⎧ 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将家于.义兴乃设九宾礼于.廷解析: C 项中的“且”,前为副词,“暂且”;后为连词,“尚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