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用量

合集下载

附子用法用量及减毒配伍论文

附子用法用量及减毒配伍论文

附子的用法用量及减毒配伍探讨【中图分类号】r 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65- 01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

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

由于附子有毒,历来对附子的运用都特别重视附子的用法用量及减毒的配伍,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 附子的用法用量1.1 附子的用法附子的用法有生用与炮用之分,凡取其回阳救逆之功,必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必炮用。

凡生附子入药必入煎剂[1],且应久煎。

张学义[2]认为附子大剂量久煎(1小时以上)主要有温阳、固汗、镇痛作用;一般煎(30分钟左右),主要起激发阳气的作用。

王彦伯[3]认为生附子的煎煮时间和其剂量大小有关,20克以下,不少于30分钟,20克以上不得少于1小时,否则有中毒之弊。

1.2 附子的用量如何掌握附子的用量,在临床上十分重要。

根据个人经验附子的用量各有不同,附子在《药典》和六版教材《中药学》上的用量是3~15克,帅焘[4]总结云南名医吴佩衡用附子经验,发现其对一般性虚寒证,附子用量通常为20—100克,急性阴阳格拒、阴盛阳虚之危候,则为60—250克。

恽铁樵用附子经验凡亡阳之证和阳虚重候当用50克以上[5]。

潘清海认为寒痹痼疾用量30—45克(夏季适当减量)[6]。

顾玉蓉[7]、张云鹏[8]都是重用附子治疗痛痹,其剂量均为30克。

张广玉[9]治风寒湿痹重用附子,剂量为15—30克或更多。

对于何种剂量能发挥附子的最大功效,尚不清楚。

2 附子的减毒配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等多种生物碱,对垂体不用h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具有强心、加快心率、改善心肌供氧、升高血压的作用,更有抗炎、镇痛、镇静,提高免疫功能、抗寒冷、局麻、降糖等作用。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1.1 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

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

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

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毫升,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

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顿服者1方,为干姜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1方,为真武汤。

2 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其附子用量为30~100~200克,已突破了经方的剂量,故其对附子又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70页)。

附子用量煎服方法孙其新

附子用量煎服方法孙其新

附子用量煎服方法孙其新孫其新教授:附子用量煎服法 - 李可學術思想探討之七附子是中藥四帥之一。

李可創制的破格救心湯,附子一晝夜用到600克,而他實際用量最多達750克。

這樣看來,探討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為同道所關注的話題。

現根據其68則醫案,整理出以下內容:1“傷寒論”附子用量煎服法1.1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醫家中最善用附子者,“傷寒論”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認為,考“傷寒論”四逆湯的原方,生附子1枚,約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與藥效是制附子之兩倍以上,則傷寒四逆湯類方所用附子相當於現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為60?90克),而歷代用四逆湯僅是原方的1 / 6?1 / 10。

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誠然難矣(3404頁)。

四逆湯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強人大附子1枚;而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之附子均為大者1枚,相當於制附子60?90克,這是經方用藥的本來面目。

1.2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藥與水之比例:經筆者初步統計,傷寒之附子劑 19方(除烏梅丸),其湯劑中藥劑量按經方基礎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計量為準)計算,藥與水之比例最低者為1:6,為通脈四逆湯;最高者為1:26,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其藥與水之比例平均值為1:10。

其次是煎煮時間:筆者考四逆湯類方用於救急,所用的應為鮮附子(如生地瓜),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恆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時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劑,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個半小時左右。

而比較特殊的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因麻黃先煎去沫,故加水較多,為2000毫升,煎煮時間2小時左右。

最後是煎服法:附子劑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頓服者1方,為乾薑附子湯;分2次服者6方,為四逆湯類方,分3次服者10方,為附子湯等;分4次服者一方,為真武湯。

二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創制的破格救心湯,其附子用量為30?100?200克,已突破了經方的劑量,故其對附子又增加了3條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過30克時,不論原方有無,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監製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劑用於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時間 1個半小時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瀕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劑破格救心湯時,則開水武火急煎,隨煎隨灌(70頁)。

中药附子的煎法

中药附子的煎法

中药附子的煎法关于《中药附子的煎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式各样的中药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过度普遍,因此非常容易被大伙儿忽视掉,中药材真实的存有,以致于到最终并沒有挑选适合的方式来服食,最终造成一些病发症的问题,实际上中药附子中具备很高的营养成分和作用,尽管含有一定的内毒素,可是实际效果十分理想化,要是在应用对的方式之后就能了解在其中的功效。

附子的用量与使用方法禄特科技使用量,一般用1枚,适量的用2枚,最要用3枚,按一枚禄特科技20~30g测算,最很多达到90g上下,若张仲景自购,一般是生附子,量还会继续更大,由于生附子的功能应该是中药炮制禄特科技量的2~3倍之多。

剂量禄特科技(15g下列)无须先煎久煎,与他药同煎就可以,历经临床医学运用,未发觉中毒了状况并且功效不错。

煎制禄特科技留意把握熟度有一个技巧:取一片煎过的禄特科技,咬一口渐渐地咬合,要是没有麻口的感觉,说明煎制熟度来到,它是能够放进别的药品,假如依然觉得麻口则需再次煎制。

煎制带有禄特科技的中药材一般用时较长,有的人煮药时发觉水干就半途加凉水,那样可能提升附子的毒性,应属忌讳。

煎中药前要充足测算好水流量。

一次性加满,假如半途发觉水快煎干,先要熄火,待药制冷后再添加适量凉水,随后从头开始煎制,记时:即便半途放水,也一定得加沸水。

禄特科技中药材呈角质层而硬实,较难煎透,开水煎制可提升水对中药材的浸湿水平,加速乌头碱的总混,而中药材在侵润透芯后煎制,乌头碱总混更快,证实了传统式开水先煎禄特科技的方式是有科学论证的,但充分考虑现阶段中药批发市场的不标准和禄特科技一般在40分钟后才润透,因此禄特科技宜加温水煎制40分钟以上,或立即煎制50分钟以上更为适合,因临床医学上具体煎中药時间多见30~60分钟因而提醒禄特科技在入药剂时,若煎制時间充足长得话,可考虑到无须先煎。

附子是温里药,有大毒,在临床上怎么运用才安全?

附子是温里药,有大毒,在临床上怎么运用才安全?

附子是温里药,有大毒,在临床上怎么运用才安全?
谢谢邀请!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味辛,甘,性大热,有大毒,归心,脾,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入汤剂多制附子,常用量为:3一9克,生附子有大毒,多外用。

附子内服要先煎30一60分钟,以防中毒!
附子,临床多用于心阳虚脱引起的心慌,气短;脾肾阳虚引起的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也可用于寒滞经脉引起的关节肿痛,四肢发凉等病症。

另外,李时珍《本草刚目》中明确提到,附子和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浙贝,川贝),白蔹,白芨相反,属配伍禁忌范围。

附子作用与功效

附子作用与功效

附子作用与功效附子,又名附子、附子、辛附,是我国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多年生小灌木植物。

附子的主要功效是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止痉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的作用与功效,以及其适应症、用法用量和禁忌事项等内容。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1. 温阳散寒:附子能够发散温热,增加机体的体温,对于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寒冷体质者出现腹痛、腹泻、寒症等症状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调理。

2. 祛风除湿:附子具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可以缓解疼痛和痉挛症状。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止痛。

4. 抗炎抗肿瘤:附子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对于一些炎症和肿瘤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附子的主要功效1. 温肾助阳:附子有温肾助阳的作用,对于阳气不足、肾阳虚寒引起的病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例如,对于肾阳虚引起的男性阳萎、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2. 驱寒散寒:附子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气,对于寒冷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例如,对于寒性脚气、寒冷性腹泻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3. 祛风除湿:附子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作用的药物成分,对于疼痛和痉挛症状有很好的止痛和镇痉作用。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痛经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5. 散结消肿:附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一些结节和肿块有一定的溶解和消除作用。

例如,对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病症,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三、附子的适应症1. 寒滞:a. 寒病:寒冷引起的症状,如寒性腹泻、腹痛等。

b. 寒性症状:寒冷引起的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寒性气管炎、寒性关节炎等。

c. 寒痹: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关节和筋骨疼痛,如寒湿痹痛、寒风痹痛等。

对附子用法与用量的几点建议

对附子用法与用量的几点建议

对附子用法与用量的几点建议【摘要】附子的应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纯阳刚烈,作用迅猛,走而不守,能通达上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为药中之'良将',被誉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奇药。

但若应用不当,其毒副作用也非常严重的,必须对附子的用法与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本文主要针对附子的用法与用量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附子;用法与用量;建议附子是历代医家极为重视的补火要药,急救危重病人疗效甚佳。

但其性味峻烈,毒副反应也不容小视。

在2005年中国药典中,附子的用量是3~15g。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附子用法与用量的几点建议,其中涉及到附子的毒性、使用指征、配伍、炮制、煎煮以及服用等方面。

1、附子的毒性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附子属于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味辛、甘、大热,并且具有毒性,主要归属于心、肾、脾。

根据九十年代以来的文献研究记载,附子和它药配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多达到80余种,同时还要对具体的组成药材和炮制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关于附子的研究非常丰富。

附子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主要来源于生附子所含有的毒性物质--乌头碱,尤其是二萜类乌头碱,这种毒性物质会导致人们中枢神经产生兴奋,然后抑制,对心肌产生直接的影响,促使心脏功能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心率失常。

通常情况下,导致人们服用附子中毒的原因主要在于配伍不当、煎煮方法不合理、炮制方法不得当、剂量使用不准确等等。

根据我国2005年药典的相关记载,附子的常用量是3-15克。

在临床应用中,按照这个用量进行使用,确实可以适当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实际上,有的大夫使用附子剂量远远超过药典用量。

根据相关附子用法用量的文献资料,发现附子使用剂量超过15克的文献资料几乎达到250多篇。

在总文献数量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2、关于附子用法与用量的几点建议2.1附子的使用指征根据历代医学人员的临床经验,附子的使用指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舌、脉、神。

首先,舌暗淡质润,口淡不渴,喜欢喝热饮;其次,脉象沉微细弱无力或者脉象沉紧;最后,精神状态比较差,萎靡不振,昏昏欲睡。

中医-《药典》附子用药剂量探讨

中医-《药典》附子用药剂量探讨

《药典》附子用药剂量探讨附子为“药中四维”,药效显著,仅《伤寒论》就载有21首含附子的方剂,而《金匮要略》载有13首,《肘后方》载有60首。

但附子的用量一直存有争议,有认为“附子大毒,非用必小”也有认为,“附子为百药之长”,需重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收载的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阳虚外感,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证,用量为3~15克。

在实际临床中,附子的用量常超过《药典》规定剂量,这就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困扰,想做到“合法”就很难达到合理。

本文就附子的用药剂量进行进一步探讨。

附子的毒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其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最高,毒性也最大,具有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肾毒性等,毒理机制主要是先通过引起机体神经的兴奋,而后对其产生麻痹作用,中毒剂量为0.2毫克,3~5毫克即可致死,中毒的症状主要有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

附子的使用辨证准确附子在临床使用中必须严守病机,准确辨证。

张仲景应用附子主要用于少阴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指征。

清末名医郑钦安认为“凡一切阳虚诸症皆可使用,不必等病至少阴,以舌青,口淡不渴,脉息无神,其人安静”为临床使用指征。

火神派临床应用附子多重视四诊合参:①望神色,有无精神疲倦、面色白光白;②望形态,是否形体偏胖、喜静懒动;③察口渴与否,有无渴欲热饮;④察二便,小便是否清长,有无大便清稀或便溏;⑤观舌脉,有无舌淡苔白、脉沉迟而细等。

火神派医家吴佩衡则立“寒证”为标准,且进一步扩大了“寒证”的范围,认为无论表寒、里寒皆可使用附子,只要临床症见“目瞑嗜卧,畏寒喜暖,少气懒言,气短乏力等”皆可认定为“寒证”,也以此作为附子的主要使用指征之一。

附子的用法用量

附子的用法用量

附子的用法用量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侧根(子根)。

乌头为多年生草本。

下面店铺介绍下附子的使用方法。

附子的用法用量3~15g 。

回阳救逆可用18~30g。

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经方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

破格救心汤: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粉,活滋石粉各30克。

附子的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

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

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

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附子的去毒方法和用量及解毒方法

附子的去毒方法和用量及解毒方法

附子的去毒方法和用量及解毒方法
一、附子的去毒方法
1、生附子的去毒方法:生附子切片后,放入高压锅中,隔水蒸1.5小时,就可以去除附子的大部分毒性。

使用时,蒸过的生附子放凉后,要先煲6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一起煲。

蒸过的生附子,如果晒干后使用,也要参照制附子的去毒方法去毒。

2、制附子的去毒方法:先用温水浸60分钟以上,然后,洗净,加足够的水先煲60分钟(如果水不够的中间只能加开水,不能加凉水---加凉水会增加毒性),然后,再加其他药一起煲。

(其他药在放入与附子一起煲之前,应先浸60分钟左右)
二、附子的用量
生附子的用量要比制附子少,因为制附子在制作过程中已损失了部分有效成分。

20克生附子相当于60克制附子,按此比例换算即可。

三、附子中毒的解毒方法
附子中毒的解毒药:防风20克,炙甘草50克。

这二味药煮开即开始服用,随煮随喝。

服后十五分钟左右,牙龈可能有大量清稀液体流出,接着或有呕吐、腹泻等排毒现象,休息半小时后,中毒症状一般能消失。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15g。

外用时,取适量附子研细末敷于足心,治疗阴虚牙痛。

经不同炮制方法,可生产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中药材饮片。

不同炮制方式作用功效不同,但用药方法一致,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附子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

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注意:附子毒性较大,入煎剂时,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常见中药配伍如下:附子配干姜:附子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重在温中,兼能回阳。

两药相配,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补阳散寒;细辛善祛少阴经风寒;麻黄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

三药相配,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此外,附子也有一些食疗价值,常用食用方法如下:煮粥:制附子10g,炮姜15g,粳米100g煮粥食用。

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煲汤(附子羊肉汤):制附子25g,羊肉1000g煲汤食用。

用于阳虚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或脘腹冷痛,腰痛。

泡酒:附子可以与杜仲、牛膝、淫羊藿、独活等中药配伍泡酒,用于腰膝疼痛等。

附子最大用量是多少

附子最大用量是多少

附子最大用量是多少关于《附子最大用量是多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到禄特科技这类中药材,很多人都是觉得到十分的生疏,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禄特科技的使用率是十分高的,能够协助人体开展祛寒和止疼,特别适合阴虚体质的群体,大家都了解一切中药材全是要控制食用量的,量大得话,便会让实际效果得不偿失,量小便会控制不了病况,那麼禄特科技较大使用量多少钱?第一,禄特科技较大使用量多少钱?禄特科技一般使用量是3~15g 。

大使用量是18~30g。

也有些人采用较大的齐量是三十克以上的。

口服:煎汤,3-9g(炮产品),回阳球逆能用18-30g;或入丸、散。

外敷:适当,研粉调敷。

要留意使用方法和使用量,以防造成使用量过多对身心健康不好的影响和损害。

第二,禄特科技有非常好的回阳救逆的功效,禄特科技能够补火温补肾阳,还可以祛寒止疼,所以说禄特科技能够称之为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制附子能够用于滋阴补阳,针对补肾壮阳强身健体而言也是非常好的一种中草药材。

禄特科技能够用于医治呕吐腹泻厥逆,如果有肢冷,再再加脉微,有亲信冷痛的,或是是有冷痢,脚气水肿等症的都能够用禄特科技,针对女士的风寒湿痹和宫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有阴虚内热造成的腹泻或是是呕吐的状况,能够挑选那样的中草药材来调养,并且还可以有减轻阴虚体质造成的水肿的问题。

禄特科技较大使用量多少钱?以上內容对其开展了详细介绍,禄特科技具备补火温补肾阳,逐寒症湿浊之作用。

主冶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亲信冷痛,阴虚内热呕吐腹泻,阴翳水肿,湿寒痹痛等。

制附子能够有提高心脏作用的功效,针对加速心跳提升心脏耗氧有一定的益处,能够有维护心脏的作用。

实际上制附子的功效有很多,一定要恰当的运用,以防运用不善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和副作用,制附子的使用方法使用量还要清晰,不可以很多的服药,这种必须造成留意。

伤寒杂病论附子

伤寒杂病论附子

伤寒杂病论附子《伤寒杂病论》汤剂中附子的最大用量《伤寒杂病论》汤剂中有三个方子附子用量为三枚,这也是《伤寒杂病论》汤剂中附子的最大用量。

介绍如下:1、《伤寒论·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身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方附子(炮,去皮,溃)三枚,白术四两,生姜(乌)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二升二升,回去滓,分温三服。

初一衣,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天下,其人例如冒著状,勿鬼。

此以附子、之术,并跑皮肉,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软、小便欲求回去桂也。

以大便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

疲惫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2、《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痢疾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无法进动两端,不呕不渴,脉沉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对般,小便欲求者,回去桂枝提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甘草(炙)二两,生姜(切)四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3、《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身》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独活二两,右三味,以水五再升,二升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二升二升半,分温三服。

衣后例如人行四五里,入一服。

笔者按:上述三方,都就是“分温三服”,就是一天之内分后三次退伍。

附子三枚约合60克。

也就是说,患者一天喝下的汤药中所含附子60克,“分温三服”,每次喝下的附子量为20克。

此外,《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interstitial,先便后血,此离血也,黄土汤主之。

interstitial,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山药散主之。

附子的用法

附子的用法

实实高论,后生受益。然兄贴中所言“6.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8.妊娠期勿用;9.房室传导阻滞者勿用;10.不能与半夏、栝
楼、贝母、白蔹同用。”,余有不同之见,不知当否,因提出与兄商榷,以期明理。同时也希望诸同道一畅胸怀,各抒已见,共同明确附子的
使用宜忌,俾附子之用有规矩法度。
容易被浸出,并指出:药材碎后的粒度以2~4mm最佳。对传统附片煎煮法进行了改良,即将含附片之汤剂(后下、包煎、熔化、冲服、另炖、另
煎煮除外)捣碎为散,用冷水浸泡3 h以上(以12 h左右为最佳),文火煮沸30 min左右,连煮2~3次,每4 h服1次;附片用量10~ 200 g,共
观察224例,1532人次,无1例发生中毒反应。严肖玲认为先煎能减低毒性,但不影响疗效。9~12 g先煎50min;15~20 g,先煎1.5 h;25
附子的用法
云南名医吴佩衡用附子经验,发现其对一般性虚寒证,附子用量通常为20~ 100 g,急性阴阳格拒、阴盛阳虚之危候,
则为60~ 250 g。恽铁憔用附子经验凡亡阳之证和阳虚重候当用50 g以上。潘清海认为寒痹痼疾用量30~ 45 g(夏季适当减量)。许信国认为
常规剂量不能取效,辨证确为虚寒之“附子证”者,可逐渐递增至 30~60 g。顾玉蓉、张云鹏都重用附子治疗痛痹(含类风湿性关节炎),其剂
消除附子的毒性,关键在于煮透,而不是控制它的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种,只要按照下述方法煎煮服用,就不会发生问题:①煎煮用具最好
用药罐或砂锅,如果容量不够,亦可用洁净的铝锅。煎煮前,尽量一次加足水,待水开后再投入附子,如中途水不够,只能添加烧开的沸水,
切勿中途断火或加入冷水。②煎煮的时间要以附子种类及用量而异,常规剂量的黑、白附子,煎煮 1~2 h就已足够,如是盐附子、乌头,或附

制作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

制作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

制作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附子又称为乌头,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强大的药用功效。

附子的制作方法较为独特,因此使用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以便读者更加了解和正确使用附子。

一、附子的功能附子有温阳散寒、麻木止痛、温中散寒的功效。

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被归为温补类药物,具有温煦阳气、驱散寒邪的作用。

它主要用来治疗阳气不足、寒湿痹阻、腹痛泄泻等症状。

以下是附子的具体功能:1.温阳散寒:附子能够温补阳气,驱散体内的寒邪。

对于肢体冰冷、寒疮臭疮、寒湿痹阻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麻木止痛:附子具有麻木止痛的作用,对于寒湿痹痛、神经性疼痛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温中散寒:附子常用于调理胃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腹痛、泄泻等症状,能够温中散寒,缓解病患者的不适。

二、附子的用法用量附子的用法主要有煎服和外用两种。

以下是附子的具体用法用量:1.煎服用法:将附子研磨成粉末(或根据需要剁碎),取适量(一般每次使用可控制在1-3克),用开水冲泡。

一般可使用砂锅煮沸20-30分钟,然后滤出渣滓,分2-3次温热服用。

2.外用用法:将附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生姜汁、酒精或橄榄油中,调成糊状或糊膏状,然后涂抹在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具有毒性,应谨慎使用。

煎服时,要严格控制用量,不可过量。

使用时应遵医嘱,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附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尽管附子具有明显的药用功效,但由于其毒性较大1.孕妇禁用:附子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生物活性,对胎儿的发育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禁止使用。

2.儿童禁用:由于儿童的机体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敏感度较高,因此不适宜使用附子。

3.心脏病患者慎用:附子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传导性,对心脏功能正常的人群来说效果明显,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应慎重使用。

4.过量中毒:附子使用过量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引起恶心、呕吐、头昏、口渴、多尿、四肢抽搐等。

中国药典附子的用量

中国药典附子的用量

中国药典附子的用量
附子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中医临床。

在《中国药典》中,附子的用量通常有一定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含有乌头碱等有毒成分,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

因此,在使用附子时,必须遵循中医师的指导,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

附子的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附子的用量较小,多为几克至十几克。

在使用附子时,应遵循中医师的建议,并严格控制剂量,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同时,附子的炮制方法也会影响其毒性和药效,因此在使用附子时,应选择经过规范炮制的药材。

如果你对附子的用量有具体的疑问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中药师,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准确的建议和指导。

为何90克附子无效,反而10克附子有效?—元气的力量

为何90克附子无效,反而10克附子有效?—元气的力量

为何90克附子无效,反而10克附子有效?—元气的力量2016年7月23日临近下班,理疗部蒋医生带来她的患者,田某,女,44岁,在医馆按摩针灸数月,自诉稍一动就觉累,总觉身心疲惫,服了不少的中药,自觉未寸效,自己是中医爱好者,十余年来皆不服西药,在生好老二后,身体一直不行,就是累,在家养尊处优,一点家务未干也累,稍教小孩做作业也累,自说可以是有气无力,在此理疗数月按时候舒服,一停又全身无力。

去年有去成都找火神名医诊疗,附子的量从60g增加到90克,先煎4个小时,患者药后咽肿痛声嘶,坚持两周后弃之。

现夏月要穿两件,空调中更觉冷。

待她表述后,我按步四诊,切左边脉几乎按不到,询之四年前行子宫肌瘤手术,指尖冰凉。

思之火神应该对症,但为何无效?想到月前刚买的张东老师的书(《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其中有一案用了火神法的大剂量附子无效,用归一饮逐渐转愈,我依葫芦画瓢,照此用了归一饮:黑顺片10g、炮干姜15g、炙甘草20g,加了龙骨20g、牡蛎20g,先予七剂,因她两三天来理疗一次。

三天后患者说无感觉,蒋医生叫她坚持。

七剂服好,主动来诊,说服后全身骨头疼痛是不是排病性反应?看来找对医生了,因她为中医爱好者很喜欢有排病性反应,我也不好答,见其未上火反应,改为去龙牡加川牛膝10g、白芍10g,9剂,9剂是配合她来诊的时间,此次她选择代煎。

9剂后三诊说骨节不再疼痛,疲倦及打哈欠改善,我告诉她要从元气调可30天30天的服用,患者同意,这样开30剂,药房十剂一煎,分三次给予。

这次她还带来14岁、9岁的儿子说一起看看,其大儿子梁某,14岁,来诊疗一直玩手机,不言语,夏月亦穿两件衣服,其母诉小孩6岁时患鼻咽肿瘤,在广东治不了,后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疗一年多而愈,具体鼻咽何病说不清,自此小孩一直体弱多感冒,最多一个月都在反复感冒不愈,吃了很多偏方及补气类药,现考试都是倒数几名。

我询问症状,小孩皆不答,望舌较淡,舌苔白厚,脉细,重按脉失。

中药附子一般用量是多少克

中药附子一般用量是多少克

中药附子一般用量是多少克附子辛热,有毒宜制,温肾补火,D阳救逆,燥湿消肿,散寒止痛。

(一)传统用法附子性大热,味辛,有毒,人心、肾、脾经。

功效为回阳补火,温中燥湿,散寒止痛。

本品气味辛烈而热,功能峻补元阳,用于阳微欲绝的危候,有回阳救逆之功效。

因其辛热气雄,能消阴寒,益火之原,凡阴寒内盛的脾阳不运,腹中冷痛之证,可用以温中散寒;命门火衰,下元虚冷,可用以补火温肾;阳虚水饮不化所致水肿,可用以温阳利水;风寒湿邪着于筋骨,关节疼痛,亦可用本品温经止痛。

1.吐泻腹痛,四肢厥冷常与干姜、党参、白术等同用。

2.肾阳亏损,阳气暴脱应配红参(或大剂量党参)及龙骨、牡蛎。

3.阳虚水肿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应用。

4.寒湿痹痛常配桂枝、白术等同用。

(二)用量标准煎服3~15克,宜先煎1小时。

(三)使用注意热病、阴虚火旺、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

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四)施治鉴别附子辛热燥烈,其性善走,能通行十二经。

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又可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

故可治以上诸证。

附子乌头,子母同株,母根名乌头,旁生幼根名附子,不生幼根者名天雄。

其性能相似,但附子长于治寒,乌头善于祛风。

故温肾祛寒,多用附子;通痹驱风,多用乌头-。

二药皆有毒,必须炮制,用时宜久煎。

乌头毒性尤甚,配蜜同用,既能解毒,又可缓痛。

(五)名医绝招张云鹏(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任医师)面色皖白,背恶寒,四肢厥冷,倦怠乏力,舌淡,脉微细无力。

见其中三项者,必用附子。

但是,热盛、阴虚、肝阳偏亢者及孕妇则不宜使用。

治气血两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以附子10~15克,配伍党参、大熟地黄各15克,当归10克。

治肾阳不足之低血压,以附子30克,配伍黄精30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

治肺肾两虚的肺源性心脏病,以附子15克,配伍代赭石30克,蛤蚧1对。

治阳虚咳喘,以附子10克,配伍茯苓15克,炙紫苏子1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

《神农本草经》有“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的记载。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加工炮制成盐附子、白附片、黑附片。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功效:散寒止痛,补火助阳,回阳救逆。

主要是用于亡阳症、阳虚症以及寒痹症。

[1]
古代记载中附子用量情况:《伤寒论》中有20多方含有附子的,服用剂量多为1-3枚,且有时生附子入药。

现代研究表明附子1枚l5 g,附子大者1枚31 g,可知在《伤寒论》中附子用量分布在15-90g。

由于当时普遍存在使用生附子入药现象。

使其较炮附子入药时的药力药效更重。

唐代《千金方》中白蔹薏苡汤用附子3枚,治风拘挛,不可屈伸;大排风汤用附子3两,治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及诸偏枯。

姜附汤中用生附子4两,治痰冷气呕沫,胸满短气,头痛,饮食不消化等。

《外台秘要》引用《范汪方》中自术茯苓汤使用附子2两,治胸中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

清代《朱氏集验方》中救汗汤用生附子3两,治阳虚自汗不止。

唐清的剂量换算,有研究表明当时1两相当于现代的37.30g,也即说当时附子用量可达100 g。

现代记载中附子用量情况:在《吴佩衡医案》中,附子使用剂量超过100 g的出现143次,超过150 g的出现70次,最小使用量10 g,不大于l5 g仅使用4次。

《范中林医案》中附子用量>120 g的有26次,最小使用量15 g,仅1次。

其他诸如《章次公医案》、《戴立三医案》、《姚贞白医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虽然不如前两者使用剂量之重,但也时有出现使用100 g左右的情况。

[2]火神派传人卢崇汉统计自己1年的处方,用附子的处方占全年处方总数的96.8%,每张处方用附子用量为60-250克。

[3]河南陈守义副主任医师用附子120克治疗膝关节积液、腰痛、产后身痛的疾病[4]火神派用附子,一般起始剂量都在30g以上,多至二三百克,最多用至600g。

山西名老中医李可在其所创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多达750克。

[5-6]
对于久病、重病、慢性病,证属阳虚阴盛者,运用附子须以重剂方可达到温阳散寒疗效,否则杯水车薪,药轻证重,难以取效。

“中
医不传之秘在用量”,可见剂量在治疗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故切不可因附子的毒性而不敢用足量。

药之本性在毒,无毒则不成药,附子虽毒剧,但入药主治之功能为诸药所莫及。

“惟能用毒药,方为良医”。

良医正是能恰当地利用药物的毒性来治病救人,关键是能否掌握好用量。

用量大小应参照舌脉,舌质青紫瘀紫色愈深,右手尺脉弦紧浮大或微细皆应重用。

只要配伍煎煮得当,临床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7]
参考文献
[1].黄兆胜.中药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5-226.
[2].许真真.药典及相关教科书规定附子剂量与临床实际用量的差别分析[J].实用医
药杂志,2013,30(5):440-441.
[3].卢崇汉.扶阳讲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
[4].傅文录,陈光辉.陈守义应用大剂乌头、附子治疗痹证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08,42(3):18-19
[5].孙其新.附子用量煎服法[J].中医药通报2007,6(6):11
[6].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7].张存芳,高兵.附子临床应用体会[J].山西中医,2011,27(5):4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