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神农本草经》有“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的记载。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加工炮制成盐附子、白附片、黑附片。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功效:散寒止痛,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主要是用于亡阳症、阳虚症以及寒痹症。[1]
古代记载中附子用量情况:《伤寒论》中有20多方含有附子的,服用剂量多为1-3枚,且有时生附子入药。现代研究表明附子1枚l5 g,附子大者1枚31 g,可知在《伤寒论》中附子用量分布在15-90g。由于当时普遍存在使用生附子入药现象。使其较炮附子入药时的药力药效更重。唐代《千金方》中白蔹薏苡汤用附子3枚,治风拘挛,不可屈伸;大排风汤用附子3两,治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及诸偏枯。姜附汤中用生附子4两,治痰冷气呕沫,胸满短气,头痛,饮食不消化等。《外台秘要》引用《范汪方》中自术茯苓汤使用附子2两,治胸中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清代《朱氏集验方》中救汗汤用生附子3两,治阳虚自汗不止。唐清的剂量换算,有研究表明当时1两相当于现代的37.30g,也即说当时附子用量可达100 g。
现代记载中附子用量情况:在《吴佩衡医案》中,附子使用剂量超过100 g的出现143次,超过150 g的出现70次,最小使用量10 g,不大于l5 g仅使用4次。《范中林医案》中附子用量>120 g的有26次,最小使用量15 g,仅1次。其他诸如《章次公医案》、《戴立三医案》、《姚贞白医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虽然不如前两者使用剂量之重,但也时有出现使用100 g左右的情况。[2]火神派传人卢崇汉统计自己1年的处方,用附子的处方占全年处方总数的96.8%,每张处方用附子用量为60-250克。[3]河南陈守义副主任医师用附子120克治疗膝关节积液、腰痛、产后身痛的疾病[4]火神派用附子,一般起始剂量都在30g以上,多至二三百克,最多用至600g。山西名老中医李可在其所创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多达750克。[5-6]
对于久病、重病、慢性病,证属阳虚阴盛者,运用附子须以重剂方可达到温阳散寒疗效,否则杯水车薪,药轻证重,难以取效。“中
医不传之秘在用量”,可见剂量在治疗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故切不可因附子的毒性而不敢用足量。药之本性在毒,无毒则不成药,附子虽毒剧,但入药主治之功能为诸药所莫及。“惟能用毒药,方为良医”。良医正是能恰当地利用药物的毒性来治病救人,关键是能否掌握好用量。用量大小应参照舌脉,舌质青紫瘀紫色愈深,右手尺脉弦紧浮大或微细皆应重用。只要配伍煎煮得当,临床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7]
参考文献
[1].黄兆胜.中药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5-226.
[2].许真真.药典及相关教科书规定附子剂量与临床实际用量的差别分析[J].实用医
药杂志,2013,30(5):440-441.
[3].卢崇汉.扶阳讲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
[4].傅文录,陈光辉.陈守义应用大剂乌头、附子治疗痹证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08,42(3):18-19
[5].孙其新.附子用量煎服法[J].中医药通报2007,6(6):11
[6].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7].张存芳,高兵.附子临床应用体会[J].山西中医,2011,27(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