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焦虑理论doc

合集下载

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焦虑问题

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焦虑问题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㊀㊀ 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焦虑问题卢㊀毅(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ꎬ珠海519082)[收稿日期]2019-09-05[作者简介]卢毅(1988-)ꎬ男ꎬ江西丰城人ꎬ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ꎮ[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哲学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拉康欲望理论研究 (19YJC720020)[摘㊀要]㊀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ꎬ 焦虑 都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ꎮ萨特将焦虑界定为人在世的基本情绪ꎬ将其与人存在的缺失或虚无联系在一起ꎬ并将其视为人自由存在的模式ꎬ却在焦虑有无对象这一问题上陷入摇摆ꎮ拉康则将焦虑视为触及实在的情绪ꎬ认为它与人在身体层面的某种缺失和创伤有关ꎬ而作为这种创伤的印记与重复ꎬ焦虑的对象所引发的诡异体验恰恰得以彰显人在与大写他者的关系中作为欲望主体生成的历史及其存在的真相ꎮ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启示下ꎬ通过对萨特等存在主义者关于焦虑的哲学思考进行创造性的重构和发展ꎬ拉康得以进一步揭示焦虑可能具有的存在论内涵与伦理学意蕴ꎮ[关键词]㊀欲望㊀创伤㊀焦虑㊀拉康㊀萨特[中图分类号]B505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2-0103-09[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210㊀㊀在强调理性至上的西方主流哲学传统中ꎬ人的各种情绪往往会被贴上 非理性 甚至 反理性 的标签而在哲学的论域中被边缘化ꎬ通常被视为诸多情绪之一的 焦虑 自然也不例外ꎮ直到克尔凯郭尔ꎬ包括焦虑在内的人的诸多情绪才开始被赋予哲学的内涵ꎬ才开始正式作为哲学概念被探讨ꎮ在克尔凯郭尔看来ꎬ黑格尔看似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恰恰未能真正关照到现实的㊁具体的㊁个体性的存在ꎬ而诸如焦虑㊁恐惧㊁孤独等情绪才是个体性的人对其自身的独特存在最真实的体验ꎮ因此ꎬ在把握人的存在这一基本问题上ꎬ克尔凯郭尔认为情绪比理性具有优先性ꎮ不仅如此ꎬ在克尔凯郭尔看来ꎬ焦虑由于在根本上涉及到人进行自由选择以及实现其人性潜能的可能性ꎬ因此有理由被视为人的一种典型的㊁基本的情绪ꎮ受此启发ꎬ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焦虑(或译 畏 ꎬAngst)界定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情态ꎬ认为它向此在展示了其在世存在的 无家可归 (Unheimlichkeit)ꎬ并且这种 在死亡面前的焦虑正是此在在其最本己的㊁无条件的㊁无法超越的能在面前的焦虑 ꎮ[1](P251)萨特后来继承了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 的基本立场ꎬ将情绪视为人在世存在的情态ꎬ并且通过揭示焦虑这种特殊情绪与虚无以及自由的深层关联ꎬ进一步将焦虑确立为人生存的基本情绪ꎮ另一方面ꎬ作为弗洛伊德思想最重要的继承者ꎬ拉康也认为在焦虑的问题上ꎬ精神分析所推进和拓展的正是克尔凯郭尔所开辟的上述基本进路ꎮ在拉康看来ꎬ如果说克尔凯郭尔在黑格尔式的体系中发现焦虑是一种存在之开裂 (béanceexistentielle)的迹象或证据ꎬ那么弗洛伊德的学说则对这种 存在之开裂 予以了澄清ꎮ[2](P75)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启示下ꎬ拉康本人更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从克尔凯郭尔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传统围绕焦虑所展开的哲学思考ꎬ并且对焦虑可能蕴含的存在论和伦理学意义做了进一步的发掘和揭示ꎮ如果说克尔凯郭尔率先洞见了焦虑与人的存在之间的紧密勾连ꎬ那么同样也有理由认为在弗洛伊德㊁海德格尔和萨特之后ꎬ通过表明焦虑何以彰显人作为欲望主体生成的历史及其存在的真相ꎬ拉康将对焦虑问题的探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ꎮ一㊁存在㊁虚无与情绪:存在主义语境下的焦虑㊀㊀正如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将情绪提升到存在论的层面来探讨一样ꎬ萨特从一开始就赋予了情绪一种存在论的地位ꎮ早在«情绪理论纲要»中ꎬ萨特就从其意识现象学的立场出发ꎬ严厉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对情绪的心理主义解释ꎮ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出发ꎬ或将情绪视为无意义的和偶然的事件ꎬ或视其为无用的甚至有害的ꎮ在萨特看来ꎬ 与一切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相反ꎬ情绪既不是作为生命体的一种紊乱也不是作为它的一种缺陷出现的ꎬ而是作为人的现实存在(réalitéhumaineꎬ它是萨特等人所采用的对Dasein的法语翻译 笔者注)所特有的在世存在的一种模式出现的ꎮ它具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意谓 ꎮ[3](P177)用萨特本人的话说: 情绪是人的实存(existencehumaine)的一种有组织的形式ꎮ [4](P26)在萨特看来ꎬ尽管可能表现为一种生理学上的紊乱ꎬ但情绪在根本上作为有情绪的意识ꎬ绝非纯粹的混乱或混沌ꎬ而是具有某种意义ꎮ具体而言ꎬ情绪意谓着我们的精神存在与世界之间的某种关系ꎬ或者说 有情绪的意识首先是对世界的意识 ꎮ[4](P96)然而ꎬ在萨特看来ꎬ有情绪的意识或者说被情绪所感染的意识ꎬ与之发生关联的并非一个纯粹理性的认知的世界ꎬ毋宁说是一个让其着迷的 有魔力的 (magique)世界ꎮ在这样一个有魔力的世界中ꎬ日常生活中原本普通的对象得以拥有某种神秘的魅力ꎬ得以成为能够引发情绪的对象ꎮ以恐惧(horreur)这种情绪为例ꎬ萨特表示: 从对世界的一种理性的领会突然过渡到对同一个变得有魔力的世界的一种把握ꎬ倘若这种过渡是由对象本身所引起的并且伴随着一种令人不适的成分ꎬ那么这就是恐惧ꎮ [4](P109)可见ꎬ在«情绪理论纲要»中ꎬ萨特认为对象之所以能够引发情绪ꎬ恰恰意谓着意识从理性的世界降格或 跌落 到了有魔力的世界中ꎬ认知的意向性被情绪的意向性所干扰甚至取代ꎬ因此意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将伴随着情绪的产生而发生整体性的剧烈变化ꎮ简言之ꎬ 我们将意识突然跌落到有魔力的东西中称为情绪 ꎮ[4](P116)不仅如此ꎬ萨特还通过对害怕(peur)的现象学分析表明ꎬ 在我们看来ꎬ害怕的真实含义是:这是一个旨在通过一种有魔力的举动来否定一个外部世界对象的意识ꎬ并且这个意识直至要将其自身虚无化ꎬ为的是将对象和它一起虚无化 ꎮ[4](P85)如此一来ꎬ面对着外部世界中可能引发情绪的对象ꎬ意识虽然跌落或降格到一个非理性的㊁有魔力的世界中ꎬ却并未因此而丧失或偏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离其虚无化的本质ꎬ而是企图通过种种似乎具有魔力的情绪来否定或 解决 现实处境中引发情绪的对象ꎬ因此可以说是以带着情绪的模式继续彰显了其虚无化的本质ꎮ如果说在«情绪理论纲要»中ꎬ焦虑还只是作为诸多情绪当中的一种而并未得到萨特的特别强调ꎬ那么在«存在与虚无»中ꎬ萨特则明确凸显了焦虑作为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情绪的地位ꎮ在萨特看来ꎬ焦虑作为人存在之基本情绪的地位是由它与自由和虚无的密切关系所奠定的ꎮ萨特同时按照焦虑与自由的关系以及焦虑与虚无的关系来界定焦虑ꎬ这可以说是对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相关思想的继承与综合ꎮ就焦虑和自由的关系而言ꎬ萨特站在克尔凯郭尔的立场上表示: 人正是在他的焦虑中意识到了他的自由ꎬ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的话ꎬ焦虑正是作为对存在的意识的自由的存在模式ꎮ [5](P64)就焦虑和虚无的关系而言ꎬ萨特则接受了海德格尔认为焦虑根本上是面对死亡即虚无的焦虑这一基本观点ꎬ否认了之前在«情绪理论纲要»中认为焦虑和恐惧等情绪一样也有其具体对象的主张ꎬ从而将焦虑界定为人面对其存在之缺失或虚无本身的焦虑ꎮ在此基础上ꎬ通过将人的自由理解为虚无借以在存在中涌现的东西ꎬ通过将自由理解为世界之虚无本身的显现ꎬ萨特认为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焦虑是面对自由的焦虑和海德格尔所说的焦虑是面对虚无的焦虑ꎬ二者其实是一回事ꎮ[6](P342-343)作为人面对自身自由的体现ꎬ焦虑意谓着人总是被一种虚无与其本质分离开来ꎮ萨特将这个意义上的焦虑称为 伦理[意义上]的焦虑(angoisseéthique)ꎬ并且表示 日常的道德性将伦理[意义上]的焦虑排除在外ꎮ而当我在我与诸价值的原初关系中考量我自己的时候ꎬ就会存在伦理[意义上]的焦虑 ꎮ[5](P73)换言之ꎬ人只有直面其虚无ꎬ直面其存在之本质的缺乏与不确定性ꎬ直面其关于存在所做出的自由的原初选择或基本筹划 正是这种选择或筹划奠定了各种价值ꎬ这种具有伦理意谓的焦虑才会涌现出来ꎮ实际上ꎬ这种具有存在论和伦理学意谓的焦虑往往会被人们想方设法地逃避和掩盖ꎬ而萨特所谓的 严肃精神 (l espritdesérieux)便是对这种焦虑的一种典型的规避态度ꎮ如果说这种焦虑是人在完全凭借自由来奠定其所选择的价值时感受到的情绪ꎬ这种焦虑与选择的自由或无凭无据以及价值的偶然性有关ꎬ那么与之相反ꎬ严肃精神则恰恰是从物的世界出发来把握价值ꎬ恰恰是将价值实体化和物化了ꎮ[5](P74)这种态度试图用各种所谓严肃的㊁ 客观的 决定论(例如自然决定论㊁历史决定论㊁心理决定论等)来取代自由主体的位置ꎬ将自为存在的人视同为被自在存在的物的规律所决定ꎮ在萨特看来ꎬ这种将物(客体)置于人(主体)之上的严肃精神取消了或者说放弃了人的自由以及价值的人性基础ꎬ是对人现实的在世存在及其基本的焦虑处境的逃避ꎬ而焦虑意味着直面虚无或存在的缺失ꎮ正如下文将要表明的那样ꎬ 焦虑和缺失之间的这种关系后来被拉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所继承ꎬ而拉康在参照关于焦虑的存在主义观点的同时将其彻底颠倒了过来 ꎮ[3](P164)不过ꎬ在«存在与虚无»中ꎬ萨特认为不仅焦虑与存在的缺失有关ꎬ而且这种关系同时还意味着焦虑的对象也宣告缺失ꎬ即焦虑成了面对虚无本身的焦虑ꎬ而虚无作为 无物 ꎬ恰恰是对任何通常意义上的物或对象的否定ꎮ为了说明这一点ꎬ萨特沿用了克尔凯郭尔在焦虑与害怕之间所作的经典区分: 焦虑有别于害怕的地方在于害怕是对世上的存在[者]的害怕ꎬ而焦虑是面对我的焦虑ꎮ [5](P64)当萨特称 焦虑是面对我的焦虑 时ꎬ他实际上想要表达的不外乎海德格尔的以下思想ꎬ即焦虑根本上是面对作为此在最本己的能在的死亡即虚无的焦虑ꎮ由此可见ꎬ在«存在与虚无»中ꎬ萨特在焦虑的问题上完全继承了他的两位存在主义前辈的立场ꎬ否认焦虑涉及到任何具体的对象ꎮ反观«情绪理论纲要»时期的萨特ꎬ由于尚未否认焦虑有其对象ꎬ似乎反倒与拉康后来关于焦虑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的思考即 它并非没有对象 (ellen estpassansobjet)[7](P105)[8]更为合拍ꎮ不仅如此ꎬ在«情绪理论纲要»中ꎬ萨特在对例如橱窗背后出现的脸庞这种引发恐惧情绪的对象进行分析时ꎬ还表示当事人是通过其身体或肉身而构造出并体验到了情绪对象的意谓ꎬ[4](P110)而对情绪对象与人的身体之间密切关系的这种揭示ꎬ似乎同样也与拉康后来将焦虑的对象与人实在的身体及其经历联系起来的看法更为投合ꎮ尽管如此ꎬ在焦虑的问题上ꎬ萨特和拉康之间始终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差异ꎬ即萨特从始至终都将焦虑等情绪视为意识活动或意识体验的一种特殊模式ꎬ而拉康则认为焦虑触及到了无意识ꎬ甚至是触及到了无意识最核心的㊁实在的(réel)部分 这部分与作为欲望主体的人的生成及其历史有关ꎬ更确切地说是与某种实在的身体经验以及作为其条件的大写他者(Autre)的介入有关ꎬ而且焦虑与大写他者的欲望(désirdel Autre)之间的关系在拉康看来甚至是本质性的ꎮ[7](P14)[9]正是在焦虑真正触及到实在层面的意义上ꎬ拉康认为不同于其他各种具有欺骗性的情绪ꎬ焦虑是确切无疑的㊁不欺骗人的东西ꎬ并且人在焦虑中想要逃避的并非如萨特所言是伴随着虚无与自由而来的不确定性和怀疑ꎬ而恰恰是某种可怕的确定性ꎮ[7](P92)焦虑所涉及到的这种可怕的确定性与某种创伤性的缺失有关ꎬ也与重复着这种创伤的某种过度的㊁错位的在场有关ꎮ二㊁缺失㊁压抑与诡异:精神分析语境下的焦虑㊀㊀在焦虑的问题上ꎬ拉康对萨特的一个具有创造性颠覆的借鉴ꎬ便是在和萨特一样认为焦虑和某种缺失有关的同时ꎬ表示这种缺失不是某个具体对象的缺失ꎬ而是缺失本身的缺失ꎮ一方面ꎬ拉康完全赞同萨特对于人的 存在之缺失 的揭示ꎬ并且也认为这种存在的缺失不仅无损于人的尊严ꎬ反倒恰恰成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支点ꎻ另一方面ꎬ拉康却并未因此而像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那样将焦虑界定为面对虚无的焦虑ꎬ而是反其道而行之ꎬ将焦虑理解为面对这种虚无之缺失的焦虑ꎬ亦即面对某种过度在场的焦虑ꎮ按照拉康本人的说法: 焦虑不是一种缺失的信号ꎬ而是必须在第二重水平去构想的某样东西的信号ꎬ是作为缺失所提供的支点告缺的信号ꎮ [7](P66-67)换言之ꎬ在拉康看来ꎬ真正令人焦虑的不是虚无本身ꎬ而是在本该保持虚无和缺失的地方ꎬ出人意料地涌现了某样东西ꎬ突然出现了某位 不速之客 ꎬ使得原本作为人存在支点的空缺本身被侵占了ꎮ不仅如此ꎬ在预料之外突然出现的这样东西还是人们既陌生又熟悉的某样东西ꎬ并且正是由于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而越发显得诡异ꎮ在拉康之前ꎬ实际上是弗洛伊德率先发现了焦虑与上述这种 诡异 (Unheimlichkeit)以及诡异之物 (dasUnheimliche)之间的密切关系ꎮ在其完成于1919年的名为«诡异之物»的重要论文中ꎬ弗洛伊德表示: 毫无疑问ꎬ它[诡异之物 笔者注]属于引发惊恐㊁焦虑和恐惧的东西ꎬ并且同样确定的是ꎬ这个词并非总是在一种得到明确规定的意义上被使用ꎬ以至于它在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上是与引发焦虑的东西相重合ꎮ [10](P229)[11]显然ꎬ无论是表示状态或性质的Unheimlichkeit还是用作名词以指代事物的Unheimlicheꎬ都以意为 家 的Heim作为词根ꎮ通过细致的词源学考察和语义学分析ꎬ弗洛伊德认为unheimlich这个德语形容词见证了与之同源的heimlich一词朝向某种歧义性方向发展的趋势:通过加上否定性的前缀un-而从字面上对heimlich加以否定的unheimlichꎬ实际上只是否定了heimlich起初的含义ꎬ即如今通常用heimelig来表示的 在家的㊁亲切的 这层含义ꎬ而与heimlich后来由此衍生出的 暗藏的㊁隐秘的 这层含义非常接近ꎮ就此而言ꎬ弗洛伊德认为 Unheimlich以某种方式成了heimlich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的一个类型 ꎮ[10](P237)换言之ꎬ在弗洛伊德看来ꎬ 诡异之物是这样一种令人惊恐的东西ꎬ它源于非常熟悉的㊁长期亲近的东西 ꎮ[10](P231)既然如此ꎬ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熟悉而亲近的东西变得诡异和令人焦虑呢?弗洛伊德认为这里涉及到压抑(Verdrängung)以及被压抑物的返回: 因为诡异之物实际上并非什么新奇的或陌生的东西ꎬ而是心理生活长期以来所熟悉的某样东西ꎬ它只是由于[经历了]压抑的过程ꎬ对心理生活而言才变得陌生ꎮ [10](P254)换言之ꎬ这种诡异之物ꎬ 这种令人焦虑的东西正是某种返回的被压抑之物 ꎮ[10](P254)按照弗洛伊德的构想ꎬ人的整个精神结构都建立在 原初压抑 (Urverdrängung)以及后续发生的压抑的基础上ꎬ而这些压抑虽然造成了意识层面的心理生活的某种缺失和空白ꎬ却也奠定了心理生活正常运转的结构和秩序ꎮ倘若日常生活中的某物在不经意之间唤起了无意识中相应的被压抑物而使其突然呈现在意识中ꎬ那么伴随着被压抑物在有意识的心理生活中的这种猝不及防的突然返回和不合时宜的过度在场ꎬ平时熟悉的日常之物便成了能够引发焦虑的诡异之物ꎮ关于压抑和焦虑之间的关系ꎬ弗洛伊德实际上有两套看似前后矛盾的说法ꎮ在1915年的«无意识»一文中ꎬ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是压抑导致了焦虑ꎮ在其思想中期的这篇重要论文中ꎬ弗洛伊德明确表示:不被外部环境所允许的冲动(Triebe)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性冲动ꎬ即力比多(Libido) 通常将遭到压抑ꎬ这意味着相应的冲动在精神层面的两种 代表 即 表象代表 (Vorstellungsrepräsentanz)与 情感量 (Affektbetrag)发生了分离ꎬ前者被压抑到了无意识中ꎬ后者则可能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情感量ꎬ尤其是转化为焦虑ꎮ[12](P277)到了1926年的«抑制㊁症状与焦虑»中ꎬ弗洛伊德的基本主张则似乎恰好颠倒了过来ꎬ认为是焦虑导致了压抑ꎮ在其思想晚期的这篇关键作品中ꎬ弗洛伊德将焦虑视为个体早年创伤经历 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所谓 出生的创伤 的沉淀ꎬ并认为它作为一种信号(Signal)对个体的自我(dasIch)发出预警ꎬ促使后者通过引入压抑的方式来避免其可能面临的危险ꎮ[13](P195)然而ꎬ倘若加以推敲ꎬ便不难发现这两套说法之间其实并不矛盾ꎬ它们揭示了两种焦虑与压抑之间的关系ꎮ上述第一种说法涉及到的是个体早年出现的焦虑ꎬ是不被允许直接表达的冲动遭到压抑所致的焦虑ꎻ第二种说法则涉及到此后出现的㊁作为对第一种焦虑之轻度重复以发挥信号作用的焦虑ꎮ通过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ꎬ拉康后来提出的焦虑理论正是对弗洛伊德这两套焦虑学说的某种自觉综合与深化发展ꎮ如果说在写作«情绪理论纲要»的萨特那里ꎬ焦虑意味着意识本身经历了从认知模式到情绪模式㊁从理智的世界到有魔力的世界的转换或降格ꎻ而在写作«存在与虚无»的萨特那里ꎬ焦虑意味着人面对其存在之缺失即虚无与自由的本真情绪ꎻ那么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看来ꎬ焦虑同样涉及到某种转换和缺失ꎬ只不过这种转换发生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ꎬ即本该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了意识中ꎬ从而造成了某种缺失的缺失ꎬ亦即某种过度的㊁诡异的在场ꎮ然而ꎬ在焦虑的问题上ꎬ正如在精神分析其他所有的重要议题上一样ꎬ拉康也并未满足于弗洛伊德的发现ꎮ在他看来ꎬ仅仅指出诡异的㊁能够引发焦虑的对象与无意识中的被压抑物及其返回有关依然不够ꎬ还需进一步揭示这类对象的特殊身份和实际来历ꎮ实际上ꎬ这类对象不仅涉及到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层面的心理生活的空缺ꎬ而且在根本上还涉及到身体层面的实在部分的缺失ꎻ不仅涉及到萨特所说的意识的某种跌落ꎬ而且在根本上还涉及到身体某些部分的跌落ꎮ按照拉康的观点ꎬ令人焦虑的对象实际上表征着人为了成为言说的主体和欲望的主体而被迫割让(céder)的自己身体的一部分ꎬ或者说表征着作为其符号化与主体化进程的代价而不得不向符号秩序偿付的 那一磅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肉 (lalivredechair) 用拉康本人的话说: 由于参与到能指的辩证法中这一事实ꎬ在身体中总是有某种被分离之物㊁某种被牺牲之物㊁某种惰性之物ꎬ它就是那磅肉ꎮ [7](P254)由此可见ꎬ焦虑既涉及作为主体之人的身体层面的实在经验ꎬ也涉及代表符号秩序与社会规范的大写他者及其欲望ꎬ并且实际上见证了人类个体在与大写他者的交互关系中作为欲望主体生成的历史及其存在的真相ꎮ三、从焦虑的对象到欲望的主体㊀㊀在1962-1963年度以«焦虑»为题的研讨班上ꎬ拉康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来专门探讨焦虑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ꎮ这一时期的拉康虽然依旧重视语言能指及其所属的符号秩序ꎬ却也开始愈发强调超出 符号界 (lesymbolique)之外的 实在界 (leréel)的重要性ꎮ尽管拉康和萨特一样ꎬ都认为人的存在基于某种存在的缺失ꎬ不过二者的措辞存在细微差异ꎬ萨特的表述是manqued êtreꎬ拉康的说法则是manqueàêtreꎮ虽然他们都将这种存在的缺失视为欲望的根源ꎬ但不同于萨特将存在的缺失视为人被抛入世的先天命运ꎬ拉康始终强调存在之缺失的后天经验性ꎬ并且在这一时期不仅认为它与能指的效果有关ꎬ具体而言就是人在与其异质的能指网络中找不到其存在的支点ꎬ而且认为它还可以更早地落实到身体的实在层面ꎬ具体而言就是人在进入被语言能指所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世界之前ꎬ便为了进入这样一个 正常的 世界㊁成为一个 正常的 主体而实实在在地割让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ꎮ就此而言ꎬ 拉康将我们带到了欲望内部的这个原始区域ꎬ并且向这样一个不可化约的关头进发:甚至在主体出现之前ꎬ这个关头就迫使我们与我们所是的东西分离以便作为主体生成 ꎮ[3](P156)这个危急关头正是焦虑最初出现的关头ꎮ落实到具体的生活经验中ꎬ这种焦虑最初就出现于婴儿在占据着大写他者权威地位的父母等人要求㊁胁迫甚至强制其排便和断奶的时候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其出生时不得不与其胎盘分离的时刻ꎮ在生命的种种逼迫之下ꎬ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大写他者具有侵入性的要求(demande)及其背后令人捉摸不透的欲望之谜 他想要我的什么? [7](P14) 的压迫之下ꎬ婴儿压抑了其不得体的㊁不被允许的冲动ꎬ并因此而感受到了被压抑的冲动的情感量所转化而成的焦虑ꎮ与此同时ꎬ他不得不放弃被要求割让的大便㊁乳房甚至胎盘ꎬ而这些实在的部分对婴儿来说无异于自己身体的 一磅肉 ꎮ更为重要的是ꎬ被大写他者要求强行割让的这些身体部位从此虽与焦虑情绪以及与之相伴的创伤经历联系在了一起ꎬ但它们也曾经是个体最亲密的部分ꎬ也曾经给个体带来过最初的㊁很可能也是最强烈的和印象最深刻的快感与满足体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ꎬ拉康称: 在焦虑中ꎬ主体被他自己最亲密的[部分]所压迫㊁所触及㊁所吸引ꎮ [7](P202)不仅如此ꎬ大写他者对这些身体部分的坚持索要ꎬ也使得它们很难不被认作是大写他者存在某种缺失的证据以及能够填补这种缺失即大写他者之欲望的对象ꎮ问题的关键在于:其一ꎬ只有通过忍痛割让自己身体的这些实在的部分ꎬ只有经历存在的这些创伤与阵痛ꎬ婴儿才可能顺利地完成出生㊁断奶与排便等生命发展的必要环节ꎬ才可能作为一个符合大写他者要求的人成长起来ꎬ因此焦虑以及随之而来的割让乃是人类个体实现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ꎮ其二ꎬ由于割让出去的这些身体部位恰恰承载着个体关于快感体验最初的同时也很可能是最深刻的记忆ꎬ因此这种割让在给人的存在造成某种实在的㊁身体层面的并且是无法弥补的缺失的同时ꎬ在将人类个体造就为一个欲望主体的同时ꎬ也让这些被无可挽回地永远割让出去的实在部分成了今后其内心深处不断追忆和追寻的东西ꎬ更确切地说是成了其欲望的原因或引发其欲望的对象ꎬ拉康称之为 对象小a (objetpetita)ꎬ并且认为 它们实际上是在共通的㊁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指的是什么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指的是什么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指的是什么索伦·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那么你了解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的简介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强调了哲学家应该探讨现实中的人生问题。

他极为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个人的存在。

因此克尔凯郭尔凭借个人对自己“孤独”和“例外”的感受,创造出了自己所关心的哲学-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利用最简单的的方法,期盼用普通的且具体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存在,以此消磨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荒谬。

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历过喜怒哀乐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人生。

语言、理性和逻辑并没有办法去揭示每个人的独特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

每一个人本身存在的独特主观体验,必须靠自己体会。

他所认为的个人是一种极为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

这种悲观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生存的最真实的体验。

正是由于这种情绪,才使得人们采取行动,进行了非此即彼的选择。

克尔凯郭尔还有仅仅靠理智思考不足以激发行动的观点,这种选择被形容成一种跳跃。

人们必须有了结这一思考历程的决心。

克尔凯郭尔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了起来,特别是把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成自己哲学的方向。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把逻辑必然性当成实在的统一性,并因此陷入了“客观主义”。

世界不外乎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形象的、特别的存在,都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际例子,是整体中的某一过程中的某一部分。

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在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当中,信仰跳跃有三个阶段。

但是这些阶段并不是时间上所说的那种阶段,而是包含美学、伦理和宗教的,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没有办法很清楚的分开。

美学阶段的特征是和人的生存交织在一起的,他谈到的美学并不是指美学这门课程本身或者艺术,而是一种衡量标准。

而标准又是按照每个人做的事情是否能够满足自己所定义的美学,也就是圣经中描述的犹太人对好的事情或对的事情,就把这事称为善美,这就是属于美学的阶段。

存在主义,焦虑理论doc

存在主义,焦虑理论doc

罗洛·梅受这一观点的启发,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2]。

他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多样性的统一的特点,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理性和意识与非理性和无意识的统一,内外环境影响的统一。

他认为心理治疗必须建立在承认人的存在的基础之上,把存在以及存在的分析观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3]。

[2]杨韶刚.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阐释[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1):27—31.[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98—602.罗洛·梅认为人类的本性和人的存在是发展的。

在发展过程中,人的存在感起着对人的本性和人的存在的整合作用,调节和控制其行为,使人能够克服一切障碍,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达到自我完善。

然而现实生活没有这么理想,人的存在受到威胁,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于是与人的本性无法整合,焦虑就成了一种基本现象。

罗洛·梅认为,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存在感丧失的威胁,而对这种威胁的觉知就是焦虑。

焦虑的实质是当人的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

这里所说的“人的存在”不单指人的生命的存在,还代表着个人的信念或价值观等。

当个体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当人意识到自己无法避免要走向死亡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当对自我存在至关重要的信念或价值受到威胁时,焦虑就会产生。

因此,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冲突的核心是“发挥自我潜能体现价值”和“安全感缺失”之间的矛盾,它体现的是人的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冲突[4]。

[4]韶刚.寻找存在的真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96.罗洛·梅则从时代根源的角度对焦虑产生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具有时代现实意义的分析。

他认为有三大主要原因直接导致了人们的焦虑。

(1)基本价值观的丧失。

罗洛·梅发现人失去了三种原本健康的基本价值观[5]。

其一是竞争的价值观。

健康的谋求自身利益的价值观丧失了。

存在主义之父:什么是焦虑产生的原因?存在即是焦虑!

存在主义之父:什么是焦虑产生的原因?存在即是焦虑!

存在主义之父:什么是焦虑产生的原因?存在即是焦虑!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公认的鼻祖。

黑格尔逝世后,其空前庞大的哲学体系分崩离析,叔本华、尼采和克尔凯戈尔功不可没。

1813年,克尔凯戈尔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富裕商人家庭。

他的父亲在前任妻子弥留之际与家中女仆生下了他,此后他的父亲一直深感罪孽深重。

父亲去世后,他们一家人由于担心受到上帝的惩罚而整日生活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

这场来自家庭的情绪瘟疫也影响了克尔凯戈尔的一生,他终身隐居,忧郁孤独。

然而这也促使他拥有了更多思考的机会。

克尔凯戈尔最早提出“存在即是焦虑”是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

他认为,焦虑是人在进行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处处面临选择,就像走一条新路一样,我们无法预见路的彼端究竟隐藏着何种危险,因而必然产生焦虑的体验。

焦虑产生的原因:关于焦虑产生的原因,他认为焦虑和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关:“儿童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此对儿童来说只有害怕而无焦虑,一旦自我意识形成,儿童就会有独立的倾向以及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焦虑也就随之出现。

”在人的自我存在上,克尔凯戈尔有自己的见解。

他说:“人的自我并不是意识和思维,而是内在性和激情,自我实际上是人的心理体验,是心境,是情绪、情感和意志。

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

”他指出,人是介于无限、永恒、自由和有限、暂时、受限,人性和神性之间未完成了的东西,人是不确定的,处在不断的抉择和生成过程中。

人的存在是建立在矛盾之上,内在于人之存在的两极是不可调和的。

他认为,调和是一种幻象,处于调和状态之中就意味着终结,而存在则意味着生成。

在此基础之上,他把人的存在划分为三个阶段:唯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

处于唯美阶段的人像莫扎特歌剧和拜伦长诗中的唐·璜一样,沉湎于欲望的满足,一旦眼前的欲望得到满足了,就会寻找下一个目标。

心理治疗论文-存在主义的焦虑观与心理疗法探析

心理治疗论文-存在主义的焦虑观与心理疗法探析

心理治疗论文-存在主义的焦虑观与心理疗法探析摘要:存在心理学强调焦虑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以及个体在感知自我“存在”基础上的自由选择与健康发展。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者认为焦虑是体验,这种体验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一条途径。

在焦虑心理治疗过程中,坚持运用他自己的存在分析观,十分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和治疗焦虑。

关键词:存在主义;焦虑观;心理治疗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6—0095—02对存在主义、尤其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而言,焦虑是问题的核心。

无论存在主义实践者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甚至每种之间相互矛盾,但他们都认为,焦虑是人类存在的中心。

以存在主义为指导的心理治疗者,他们认为焦虑是体验,这种体验对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一条途径。

然而,一般情况下,人们把焦虑体验分成“正常焦虑”和“神经性焦虑”,并努力帮助病人克服神经性焦虑。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者认为,如果我们真正地面对生活,那么“正常焦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本文中我们将主要论述存在主义者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者对焦虑的看法,并作以评价,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焦虑。

一、存在主义者对焦虑的初步看法大多数现代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主要是以克尔凯哥尔(Kierkegaard)和海德格尔(Heidegger)发现的观念和主题为基础的。

1.克尔凯哥尔提出的重要概念与主题。

克尔凯哥尔应用的重要概念是为个人生存而斗争和作一个有贡献的人。

他也是一个较早提出焦虑概念的人。

这种焦虑并不是自我包含的情绪,而是人类存在特征的反映。

他区分了害怕与焦虑,认为害怕有对象,焦虑无明确对象。

他用“眩晕”来描述焦虑的特征:“焦虑是自由眩晕,在精神想要对它自己的可能性进行假定综合和自由贬低时就会出现眩晕。

自由顺从于这种眩晕,更深层次地说,心理不会也将永远不会消失……我认为这是一次冒险,每个人必须看透生活,学会焦虑,这样的话人就不会因为经历焦虑或忍受焦虑而死亡。

焦虑理论

焦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焦虑的定义以及焦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这里,引用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对焦虑的定义,即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概念: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是 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哲学应该研究具体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境遇,关注个体内部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恶心、荒谬、焦虑、恐惧、死亡的体验),阐发了有关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巴黎人,可能是20世纪最负盛誉的哲学家,经常与其终身伴侣西蒙•德•波伏娃一起周游世界。

他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同义词。

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小说和哲学著作,最著名的是《存在与虚无》(1943)。

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这个荣誉。

她公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深深地介入到政治左派中。

在他去世时,有几千人自发地涌上街头加入出殡队伍。

诚如报刊标题所言:“法兰西失去了她的良心。

”索伦·克尔凯郭尔有神论存在主义的先驱,生于哥本哈根,并在此度过了他的一生。

罗洛_梅焦虑理论述评

罗洛_梅焦虑理论述评

刊罗洛・梅焦虑理论述评梁圆圆孟祥睿(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被称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的罗洛・梅是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在其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中,焦虑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罗洛・梅焦虑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Analyse on Anxiety Theory of Rollo MayLIANG Yuanyuan,MENG Xiangrui(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25)Abstract Rollo May is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which called"father of American existing psychology". In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anxiety theory takes an important position.Key words Rollo May;anxiety;existentialism罗洛・梅是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的积极倡导者,被称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20世纪中叶他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介绍到美国,开创了美国的存在分析学和存在心理治疗。

罗洛・梅一生著述颇丰,对心理学的发展贡献极大,曾被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

在其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中,焦虑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罗洛・梅选择焦虑作为他的突破点,他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焦虑的问题》(《The problem of Anxiety》)、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nxiety》)等人的著作。

克尔凯郭尔 焦虑的概念 中文

克尔凯郭尔 焦虑的概念 中文

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中文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一、引言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他对焦虑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阐释。

焦虑作为一种存在主义的基本情感,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焦虑对人类存在的深远影响。

二、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1. 焦虑的本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情感。

它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威胁,而是源自内心的矛盾和选择。

焦虑是对人的自由和责任的应答,是对无限选择的反映。

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不确定和恐惧,也蕴含了可能性和自由。

2. 焦虑的来源克尔凯郭尔观察到,焦虑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困扰,更深层次的,它伴随着生命的存在,是人必然要面对的心理状态。

焦虑来自于人内心的选择、责任和无尽的选择可能性,是对生活和自我存在的质疑。

3. 焦虑的作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并非一种阻止行动的消极情感,恰恰相反,焦虑可以激发人们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它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存在,寻求真理和意义。

焦虑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成为超越自我的契机。

三、焦虑的现实意义1. 对个体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焦虑的现实意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未来的不确定性时,焦虑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了解焦虑的本质和来源,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内心的挣扎,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2. 对社会的启示焦虑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状态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了解克尔凯郭尔的焦虑观,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社会对个体的压力和期待,调整对自由和责任的理解,从而构建更加开放、宽容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深刻而全面。

焦虑并非一种应避免的消极情感,而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焦虑,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审视自己的存在,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和智慧。

存在主义治疗法

存在主义治疗法

存在主义治疗法: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种情境,它源於个人追求生存并维持、肯定自我的存在。

存在主义治疗者认为若将正常的焦虑和神经质焦虑区辨出来,焦虑将成为成长泉源。

正常的焦虑是面对事物时适切的反应,此种焦虑并不需要刻意抑制,并可视为改变的动机。

相对地,神经质焦虑就不同了,它是无察觉性地而且容易让人变得无能。

然而,若我们缺少某些焦虑,生命将无法继绩。

因此治疗的任务并不在排除一般性焦虑,而是尽量去减少神经质焦虑,并使当事人愿意接受和挑战生活中的正常焦虑。

如果没有焦虑,我们就不能算是活着,也无法面对死亡(May& ya1om, 1995)。

存在的焦虑系指具有建设性的一般性焦虑,它可以刺激成长,当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并明白接受或拒绝自由的结果时,便会体验到焦虑。

其实,当我们重建生活时,伴随而来的焦虑,可以说是我们已准备进行自我改变的一种讯号。

这种讯号极具建设性,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自己的情况不佳,亟需改变。

如果我们能学习去倾听这种微妙的焦虑讯息,我们将勇於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向。

许多当事人为了要减低焦虑而寻求谘商治疗,虽然我们尝试创造一种生命安全感的幻觉,协助自己适应未知的未来以逃避焦虑。

但是,我们或多或少明白,当我们以为已经找到固定的安全感时,实在是自欺欺人。

我们可以限制自己的生活以减低焦虑,但也因此而减少自己的选择。

然而,向新生活开放,意谓着对焦虑的开放,当我们逃避焦虑时,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有勇气面对自己焦虑的人,在信念上仍然存在着恐惧感。

我相信愿意坦然面对焦虑的人,一定能够从心理治疗中获益。

那些急着逃避而让自己处於安逸舒适生活的人,可能拥有短暂的松懈,但长久来看,他必会由於因循过去的生活方式,而再度经历挫折。

据罗洛梅(1981)指出,自由和焦虑是一体的两面,伴随着焦虑的出现,会产生新思想的兴奋感。

当我们运用自由,离开已知而进入未知的领域时,必定会体验到焦虑。

焦虑理论

焦虑理论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3)期待焦虑——是在压力情境的预期。

她认为焦虑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霍妮看来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是产生基本焦虑。

沙利文认为,“当抚养者表现出焦虑的张力时,就会引起婴儿的焦虑”。

霍尼和沙利文都认为,焦虑是神经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存在-人本主义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他自身的存在,从而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

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大师罗洛·梅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他的焦虑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概念: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是 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哲学应该研究具体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境遇,关注个体内部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恶心、荒谬、焦虑、恐惧、死亡的体验),阐发了有关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巴黎人,可能是20世纪最负盛誉的哲学家,经常与其终身伴侣西蒙•德•波伏娃一起周游世界。

他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同义词。

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小说和哲学著作,最著名的是《存在与虚无》(1943)。

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这个荣誉。

她公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深深地介入到政治左派中。

在他去世时,有几千人自发地涌上街头加入出殡队伍。

诚如报刊标题所言:“法兰西失去了她的良心。

”索伦·克尔凯郭尔有神论存在主义的先驱,生于哥本哈根,并在此度过了他的一生。

存在主义的恐惧与无意义

存在主义的恐惧与无意义

存在主义的恐惧与无意义在人类存在的深远问题中,存在主义的恐惧与无意义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议题。

存在主义哲学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是自主的个体,对于自己的生命和存在负有责任。

然而,这种责任感也伴随着对无意义和终极命运的恐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工作、金钱和应付琐事所压迫,感到自己的存在无法摆脱这些琐碎的事务。

这种时候,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真实,是否具有意义。

我们感觉自己像是被套在一个没有尽头的迷宫中,终日忙碌却找不到真正的目标。

在这个存在主义的恐惧中,人们开始变得焦虑。

他们渴望寻找存在的意义和目标,但往往被混沌的现实迷失。

他们开始怀疑生活的意义,甚至存在于这个世界是否值得。

这样的思考常常导致他们陷入绝望,对未来充满恐惧。

然而,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使人陷入更大的困境。

在面对存在主义的恐惧和无意义时,我们可以通过重新审视我们的存在来找到答案。

人们应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努力为之奋斗。

这可能是追求知识、艺术或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这种努力,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同时也与他人建立联系,找到生命的价值。

此外,创造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重要的。

我们可以选择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但是如何处理这些挫折和失败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通过更加积极地思考和行动,我们可以摆脱存在主义的恐惧,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关注他人,帮助他们找到他们自己的生命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爱不仅可以为他人带来希望和勇气,也能使我们自己感受到存在的重要性。

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他人身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与他人分享这种体验。

最终,存在主义的恐惧与无意义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解决它。

但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让我们思考和努力追求生活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奋斗,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喧嚣而繁忙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琐碎的事务中。

焦虑的相关理论

焦虑的相关理论

焦虑的相关理论(1)存在主义学派的观点史上最早的焦虑理论的创作者是克尔凯戈尔,他在他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认为焦虑是个体在面对很多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同时,指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焦虑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当幼儿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们有的只是害怕的体验,而没有所谓的焦虑感,幼儿一旦有了自我意识,随之也就会有脱离亲人自己独立的意向,并还会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和方式,当成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意愿时,焦虑慢慢的也就产生了。

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一种基本反应,具有不确定性,会有无依无靠的感觉,但它与恐惧不同,焦虑既影响人的生理系统,也影响人的心理系统,焦虑有正常与病态之分,是依据人对焦虑所作出的反应来划分的,正常的焦虑指的是个体积极面对,并采取建设性的措施来消除焦虑的;而病态的焦虑指的是个体消极面对,躲避其对他的伤害。

(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自从心理学脱离哲学以来,弗洛伊德最初利用心理学对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被压抑的“力比多”是最终转化为焦虑的首要原因,所以说焦虑的本源是“本我”,婴儿的出生创伤是最原始的焦虑,并且,这种最初的情绪体验会长时间的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里,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个体若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而超出其控制,因而无法应对处理时,这种焦虑感就会从潜意识里复现处理,并随着幼儿的心理的发展,出现更多的焦虑形式和种类。

然而,霍妮不赞同弗洛伊德的对焦虑的成因的论说,对他的本能决定论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对焦虑能产生影响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认为焦虑的成因可以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并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儿童焦虑的重要形成原因,尤其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若想降低儿童的焦虑感,那么成人在面对儿童的需要时,一定要给予儿童大量的支持和适时的帮助来满足儿童的心里诉求,而如果父母未能这样做,反而打骂和虐待儿童的话,会使得儿童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儿童对外界就不信任,进而也就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情况若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儿童就会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和不良感觉,但由于儿童本身的弱小无助,他们就会压抑这种敌意,进而产生焦虑。

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思想流派

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思想流派

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思想流派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

)。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思想流派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索伦·克尔凯郭尔索伦·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____的暴发户的羊毛商人家庭。

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

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现代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现代性的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____主义思想体系。

基督____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

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主要理论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主要理论

罗洛梅的主要理论一、存在分析观1存在的核心存在感,就是人对自身的经验。

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他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存在感,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的体验,如感受到自己沉浸到自然万物之中。

罗洛梅认为,人在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时,能够超越各种分离,实现自我整合。

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意识才能够使人的各种经验得以连贯和统整,将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连为一体。

在这种意义上,存在感是通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核心线索。

看待一个人,尤其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应当视其对自身的感受而定。

存在感越强烈,越深刻,个人自由选择的范围就越广,人的意志和决定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责任感。

人对自己命运的控制能力就越强,反之,当一个人丧失了存在感,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人,不能自由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未来,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2 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本质就是存在于世。

①人与世界时不可分的整体。

②人的存在始终是现实的、个别的和变化的。

人一生下来,就存在于世界之中,与具体的人或物打交道。

换句话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要现实地接受世界中的一切,也就是接受自己的命运。

而且,人的存在始终在生成变化之中,人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朝向未来发展。

人在变化中展现出不同于他人的自己独特的经验。

③人的存在又是自己选择的。

人在世界中并非被动地承受一切,而是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并勇于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可能性。

3 存在的方式①存在于周围世界之中,目的维持生物性的生存并获得满足②存在于人际世界之中,目的在于适应和发展③存在于自我世界之中,人类特有的自我意识世界,真正看待世界并把握世界意义的基础。

缺乏自我意识,就会导致人际世界的表面化和虚伪化。

4,存在的特征①自我核心,指以其独特的自我为核心,自我本身的独一无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接受自我的独特性,在他看来,神经症并非对环境的适应不良,事实上,她是一种逃避,是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企图逃避实际的或幻想的外在环境的威胁,其目的依然在于保持自我核心性,②自我肯定,指人保持自我核心的勇气。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最为经典的语录莫过于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

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

人类能够通过个人的自由去创造或界定自我,人格和社会结构是自由的人们选择的结果。

因此,人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

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在存在主义看来,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在带来自由的同时,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意味着痛苦乃至恐怖的结果,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人们来承担的。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确,服务对象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

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将负面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因素,在实践中要关注服务对象的主观经验。

在实务中,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内
在价值,认为个人的经历包括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因次,社会工作者助人的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重新理解过去经历的意义,并将过去的生活和经验梳理清楚。

在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引导他们发现过往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让这些闪光点在现在的生活中重新发挥作用。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大多用于哀伤辅导、焦虑症与抑郁症处理以及其他危机介入情境,协助案主正确面对焦虑,引领其创造正向的存在感。

第二讲 存在主义

第二讲 存在主义
现代社会思潮 存在主义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一)存在的意义:哲学的主题 首先,哲学思考的天赋刚接触哲学就沉迷其 中(布伦坦诺:《论亚里士多德以来“存在”的多方面含义》、布赖
格:《论存在:本体论纲要》)
其次,是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并具有头等重
要性(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 再次,以往的哲学关于 “存在”有两大问题
现代社会思潮
存在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三)此在:哲学分析的切入口 此在不同于其它的存在者的优先地位。(1、在存在状
态上的优先地位。2、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3、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 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此在打开了通向一切 其它存在者的门户。)
此在的生存与一般存在的相关性,此在的生存论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
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 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 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 克思主义三大类 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 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 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 彩。
终可以分为有神论与防龋无神论的两个阵营 这一些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以加缪为一个极端突 出的方式表达出他们的心志:他们决定接受现象世 界中没有上帝存在的这个事实,选择做一个诚实而 孤独的人,而不是陷入不知道究竟是人创造了造物 主或反之的循环论证当中。 存在主义者对虚无根源的判断便是两派论者的差异 所在,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延用了全部无神论存在 主义者的说法,并提出结论说:正是因为人类离开 了他们的造物主,所以才会陷入这种莫名的虚无感 当中,人生的价值也因此只有在与造物主的联合当 中才能体现出来。

焦虑相关理论及焦虑应对

焦虑相关理论及焦虑应对
综合不同的解释, 对焦虑的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1)焦虑是一种强烈的苦恼和受挫的个人的感觉和体 验。焦虑是对自己生活、工作中的莫名而不是某个具 体的特定的事件或对象感到不安, 这一点有别于恐惧 与害怕。因为恐惧总是指向特定的、已知的应, 具有动机的意义。 恐惧是对已面临的危险的一种紧张反应, 而焦虑是 对还没有发生的危险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消极情 绪反应, 只要危险情绪继续存在, 焦虑便不会消失, 个体就需积极活动去改变 (即降低或避免) 这种状态
三、焦虑的防治与应对
1、焦虑对个体的影响。 消极影响:从焦虑的表现来看, 过度或长时间的 焦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其消极 后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 精品--
a.焦虑可促使症状的形成。精神病学、生理卫生学 家、精神分析学都很重视焦虑研究, 一方面因焦虑 本身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 另一方面, 焦虑又是许 多心理症状和一些生理症状的直接原因。许多 不适应行为的最初型态就是强烈的焦虑反应。如 果此时个体能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法, 那么 这种反应就会得到减轻甚至消失。否则就会随时 间而变换其表达方式, 逐渐变为看来似乎与焦虑毫 无关系的心理症状。
b.过度的焦虑对人的行为、智力、人格等造成不良 的影响。焦虑导致退缩、过度顺从、暴怒、恐惧、 影响学业和人格发展。
-- 精品--
积极影响: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消极的,适度的焦 虑能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焦虑与活动效率之间 的关系呈倒U 型曲线, 即中等强度的焦虑可取得最佳 的学习效率。(耶克斯和多德森)
-- 精品--
内容导航
一、焦虑的本质及表现 二、关于焦虑的心理学理论 三、焦虑的防治与应对
-- 精品--
一、焦虑的本质及表现
1、焦虑的本质 作为心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焦虑, 与平常所感觉到的 “焦虑”不同, 每个研究焦虑的心理学家对它都有严 格的限定。 克尔凯歌尔: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 的心理体验。儿童一旦形成了自我意识, 就会有独立 的倾向和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 焦虑也随之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洛·梅受这一观点的启发,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2]。

他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多样性的统一的特点,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理性和意识与非理性和无意识的统一,内外环境影响的统一。

他认为心理治疗必须建立在承认人的存在的基础之上,把存在以及存在的分析观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3]。

[2]杨韶刚.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阐释[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1):27—31.[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98—602.罗洛·梅认为人类的本性和人的存在是发展的。

在发展过程中,人的存在感起着对人的本性和人的存在的整合作用,调节和控制其行为,使人能够克服一切障碍,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达到自我完善。

然而现实生活没有这么理想,人的存在受到威胁,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于是与人的本性无法整合,焦虑就成了一种基本现象。

罗洛·梅认为,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存在感丧失的威胁,而对这种威胁的觉知就是焦虑。

焦虑的实质是当人的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

这里所说的“人的存在”不单指人的生命的存在,还代表着个人的信念或价值观等。

当个体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当人意识到自己无法避免要走向死亡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当对自我存在至关重要的信念或价值受到威胁时,焦虑就会产生。

因此,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冲突的核心是“发挥自我潜能体现价值”和“安全感缺失”之间的矛盾,它体现的是人的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冲突[4]。

[4]韶刚.寻找存在的真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96.罗洛·梅则从时代根源的角度对焦虑产生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具有时代现实意义的分析。

他认为有三大主要原因直接导致了人们的焦虑。

(1)基本价值观的丧失。

罗洛·梅发现人失去了三种原本健康的基本价值观[5]。

其一是竞争的价值观。

健康的谋求自身利益的价值观丧失了。

转而形成了不健康的、恶意的竞争价值观。

其二是对信念的价值观。

现代科技和教育使得人的理性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忽视了人的感性。

理性和感性并存的完整价值观反而变得不适用了,过分理性导致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分裂,导致了人格的分裂。

其三是价值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观。

在当时社会,个人力量的微弱和社会问题的重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体验到无力感,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存在着普遍的焦虑。

(2)关系感的丧失。

人类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

人和自然的关系疏远,本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类不再属于自然,并彻底地与自然相异化。

这种与自然的关系感的丧失使得人产生被剥离之后的孤独和焦虑。

(3)爱的能力的丧失。

当时的社会,过分强凋理性而忽视情感,人们不知道如何以爱的方式和别人建立联系,把爱和性混淆。

罗洛·梅认为,性是一种麻醉剂,虽可以暂时减缓焦虑,但最终足使人精神萎靡。

罗洛·梅认为,焦虑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即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

焦虑建设性的一面在于,焦虑就像一个警报,提醒人要适应当前的生活,体验人的存在[7]。

当现实生活中存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它直接影响到人对自身存在感的体验,于是个体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来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可以重新得到整合,找回丧失的价值观。

焦虑破坏性的一面在于,焦虑影响到了人的存在感。

当人无法调整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者无力接受那种正常的焦虑体验时,神经症焦虑就会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存在感的体验,从而阻碍人的成长。

罗洛·梅认为,焦虑是本体论的,因而焦虑是不可避免的。

但焦虑使人体验到了不愉快,人们本能地希望摆脱它。

他说,焦虑在人们的口常生活里必不可少,所以很有必要区分出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

对这两种焦虑,人们的应对方式足不同的,因而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焦虑反应。

其一是正常焦虑反应。

由于焦虑不可规避,个体只有正视焦虑,不逃避也不屈服,而是鼓起勇气去面对焦虑,人们借其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这种由于特定事件而引发的,时间较短,对象明确的焦虑即为正常焦虑。

这种焦虑在更大意义上是个体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指示灯,同时这种威胁不足以毁灭存在,故而产生焦虑。

面对这种焦虑时,我们应该直视其及其背后的威胁,坦然处之,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好当下的生活以及威胁的处理)其二是神经症焦虑反应。

通过压抑、禁忌或逃跑的方式来消除焦虑,是一种病态的方式。

正常人有时也会运用这个方式,病态的界定只是个程度上的划分。

(神经症焦虑是指,行为与威胁不均衡,个体对客观威胁做出不适当的反应。

一般而言,个体在威胁发生时采取防御机制。

神经症焦虑是正常焦虑的病态发展。

面对威胁时,个体不能正视,而试图回避,逃跑,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焦虑冲击。

针对神经症焦虑,罗洛·梅认为关键是要帮助焦虑的个体建立起自尊,让个体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用宗教信仰等方式来唤醒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觉知。

)正常焦虑对促进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8],可以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但如果应对方式不正确,这种焦虑发展为神经症的焦虑,则是对人有害的。

对于神经症焦虑,罗洛·梅认为心理治疗的核心就足帮助来访者体验到自己的存在,通过对患者潜能的动.唤醒丧失的价值观,达到人格的完善[9 J。

罗洛·梅对焦虑的两极区分,不论对于个人焦虑诊断,还是对于临床咨询干预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6]罗洛·梅.人寻找自己[M].冯川,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l:78.[7]Hal Ritter.Anxiety[J].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1990,29(1):49—53.[8]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36—576.[9]Kiser,Scott.Become Who You Are:Integrating The COnceptions of Will and Being in the Psychotherapeutic Theory of Rollo May[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7,47(2):151—159.2.罗洛·梅的焦虑观。

罗洛·梅可能是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专家。

他认为,焦虑乃是人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基本反应,只要个人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极度的焦虑。

他认为,焦虑与恐惧不同,因为恐惧并没有直接威胁到人的基本价值,且恐惧的对象明确具体,当恐惧对象消失时,恐惧随之消失;反之,焦虑的对象模糊不清,焦虑危及的是人格的核心,它不但可以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且打击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

罗洛·梅把焦虑区分为正常与病态两种。

正常的焦虑是对焦虑的体验做出适当的反应。

由于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挫折,因而焦虑产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罗洛·梅认为,现代社会中价值的分裂是焦虑产生的社会原因,而焦虑产生的心理原因是空虚与孤独。

他认为当代社会价值分裂的最主要后果是导致人们空虚与孤独感的产生。

空虚感来源于人对自己生活的失望。

空虚与孤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当人内心体验到空虚时,就会转向依赖他人。

我们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越大,越感觉孤独,为了能同他人相处,我们学着适应他人,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人,结果我们自己的个性也在适应他人的过程中被窒息了。

罗洛·梅认为,越是逃避焦虑的人,越会体验到更多的内疚,而个人忍受焦虑的毅力越大,他的自信心越足,因而体验到的内疚越少。

他认为焦虑是人格的基本成分之一。

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而自由选择必然会引起焦虑;另外,人自出生起便走向死亡,死对人来说是唯一绝对的事实,而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有限性,即死亡的意识必然也会引起极度的焦虑,因此,焦虑必然构成人格的基本成份之一。

另外,他认为,治疗的目的就是唤起病人的存在感,让病人从神经性焦虑中解脱出来,从而面对正常焦虑。

治疗者将帮助病人体验自己的真实存在,帮助他们体验承诺和决策的价值。

罗增让. 存在主义的焦虑观与心理疗法探析[J]. 学理论, 2010, (26).1.焦虑的本质。

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个人的人格及存在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所产生的忧虑。

他对焦虑的本质作了以下描述:(1)焦虑是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反应。

存在包括个人的牛命和同生命有同等意义的价值观,当自我力量对威胁无力解除时就会体验到焦虑;(2)焦虑是人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的一种反应。

人是价值性的动物,当威胁触及人类视为生存基础的价值观时,焦虑必然产生;(3)焦虑是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是人存在的最大现实,死亡意味着彻底失去自我,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焦虑中的一个必不可的成分;(4)焦虑是内部冲突的结果。

个体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在不同选择的权衡取舍中必然产生内部心理冲突,引发焦虑。

焦虑直接攻击人对自己存在的感觉,是人的存在面临威胁时所产生的痛苦的情绪体验和紧张忧虑的心理状态,对个体的存在可能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2.焦虑的根源。

首先,焦虑所涉及的内在冲突总是发生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

焦虑是个体意识到他的存在可能会被摧毁、他可能会失去他的自我和他的世界、他可能会变得“一无所有”的主观状态,是对“非存在”的恐惧。

死亡是人类最恐惧却又无法回避的“非存在”。

人要想充分认识自己的存在,不仅要懂得他的生存正处于发展和形成之中,还要懂得命运的最终归宿是死亡。

死亡使入对存在有了时间上的认识,懂得了存在的脆弱性,死亡是所有焦虑的基本根源。

其次,焦虑根源于人的价值观的丧失。

价值观是主观选择和文化沉的结果,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心整合与统一的尺度。

罗洛·梅指出,有三种传统的价值观已被现代社会所抛弃:第一种失去的价值观是旨在最大限度地谋求利益的、健康的竞争的观念;第二种失去的价值观是解决问题时的理性功效的信念;第三种失去的价值观是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价值观的丧失是罗洛·梅焦虑理论的核心。

再次,焦虑根源于自我感丧失后带来的空虚与孤独。

现代人迷失了主体意识,个人消融在群体之中,丧失了对人的存在的深刻崇敬,丧失了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在这种分裂的氛围中,语言交流也丧失了应有的统摄能力,其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极其贫乏而混乱,人们不能有效交流,空虚和孤独更是加深了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最后,焦虑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产物,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并且和社会、社会文化、自然密切关联的统一体,焦虑的性质、程度、形式和数量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限制。

如果个体正处于时代演替、多元文化激烈冲突,正确价值尚未形成的文化氛围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无法和谐统一,那么自我就会在复杂的社会动荡中迷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