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尤其在延安时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实践以及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延安时期的中国革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党内外意见纷纷。
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终为中国共产党总结出了实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战略、战术。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成果对于中国革命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首先强调了中国的特殊国情。
中国是一个主要由农民构成的农业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适应中国的农村环境和工农大众的实际需求。
延安时期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指导思想,即在中国革命中要以农民为主力军,依靠工农联盟推动革命发展。
其次,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强调了党的建设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执政能力是实现革命和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延安时期的研究对于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比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加强纪律性等。
这些观点不仅对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对于日后的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还涉及到中国革命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中国共产党需要制定一套能够在中国实现革命胜利的具体行动方案。
延安时期的研究提出了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战略战术,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和革命运动的发展,使得中国的革命胜利所走的道路符合国情和实际。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思想理论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起到了指导作用,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
众所周 知 ,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 就是 将马克 思 主
峰, 中国共产党 领导 的中 国革命 为越 来 越 多 的人所 熟知 , 所接 受 ; 这个时期 , 在 中国共 产党 积 累了治党 、 执政 等一 系列极 为丰 富的经验 , 中到一点 , 集 就是坚
第2 1卷
21 0 1年 5月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YUU N UNI VERS ⅡY
第 3期
Ma . 1 y2 1 0 Vo. l No 3 12 .
延 安时 期 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经验
李珍丹 李世军 ,
(. 1延安 大 学 政 法学 院 , 西 延 安 7 60 2 榆林 学 院 政 法学 院,陕西 榆林 790 ) 陕 100;. 100
有志之士就开始了了解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
程 , 马克 思主义在 中 国的大地 上生 根发芽 , 让 并不 断 地长成 了参 天大树一 毛泽 东思想 、l , 理论 、 xd平  ̄ 三
化 的历史经 验 , 于 我们 现 今坚 持 和 发展 马 克思 主 对
义基本原理 , 解决治党执政的现实问题有 巨大的借
李珍丹 , 李世军 : 延安时期 马克思 义中国化的经验
・1 ・ 7
真 正 的马克 思 主义者 。延 安 时期 实 事求是 的思想 得
用 马克 思主义 基 本原 理解 决 中 国共 产党 思想 路线 上
的 问题 。
到 了充分 的诠 释 , 延 安 整 风期 间 , 在 毛泽 东 作 了《 改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的中国化探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50卷第2期,Mar.,2020,Vol.50,No.2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丈学研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的中国化探索何明歐(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的建构是一个由普适性理论向民族性理论、由总体性理论向个体性实践、由指导性纲领向群众化意志形成的过程。
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可将其分为以下步骤:一是尝试与钻研,即通过已有资料或媒介学习基本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将其内化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者的思想当中,使其在具体的文艺探讨或创作之中发挥指导作用;二是掌握与运用,即将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与当时的国情结合,并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加以运用,针对当时中国特有的问题,实现其在不同空间与具体实践中的“因地因时”的转化;三是发展与创新,即基于文艺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与更深刻的思考,在对传统文艺伦理观批判与改造之中,不断进行否定之否定的深刻反思与理论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中国化中图分类号:10-0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ki.xdxbsk.2020-02-012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思想中国化由氤氤至成熟的进阶期,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传播、实践与发展的重要时间点。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导延安时期的具体文艺创作伦理实践,从中吸取经验,总结出了符合战争背景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理论。
延安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思想的合理继承与适时创新,既为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思想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支撑,又为中国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发展与建构奠定了有力基础。
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现状及拓展维度
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现状及拓展维度作者:刘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注:本文系陕西省2013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延安时期文学活动审美风貌研究》(2013JK0264)的研究成果。
摘要:当前关于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主要在审美现象、美学观念、美学理论三个层面展开并已取得丰富研究成果,同时在美学对文学的影响、文艺争鸣对创作精神的影响、审美精神所显现的文学延展性,文学文本“其异如面”的审美形态等方面的研究也可拓展出新的学术维度。
关键词:延安文学;美学研究;现状;拓展作者简介:刘鑫(1977-),男,陕西横山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2就文学作为审美对象而言,目前国内关于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主要是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
一是在审美现象层面展开,侧重文学作为审美现象本身的资料整理和艺术批评;二是在美学观念层面展开,侧重研究涵括美学观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活动的指导。
三是在美学理论方面展开,侧重于研究理论家们的美学思想。
具体来说,这一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竭力展现文学活动的审美风貌。
如刘增杰等编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朱鸿召编著的《众说纷纭话延安》《延安曾经是天堂》《延安河边的文人们》,王培元编著的《政治旋涡中的延安文人》《延安鲁艺风云录》,艾克恩编著的《延安文艺史》《延安文艺运动纪盛》,张鸿才编著的《延安文艺目录》,梁向阳撰写的《八十年代以来“延安时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况概述》等著作,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场基。
其二、对延安时期作家专题进行研究,客观上揭示了这一时期作家的审美观念甚至美学思想倾向。
如陆华编著的《延安艺术家》,程远编著的《延安作家》《延安诗人》《萧军在延安二三事》,雷云峰编著的《延安名人辞典》,孙琴安和李顺真合著的《毛泽东与著名作家》等成果,为延安文学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持和思想启迪。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布时间:2022-09-28T09:09:24.10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1期作者:李童[导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李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50014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本篇文章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讨论了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变化和特征,以及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发展的熏陶和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特点和创新。
关键词:艺术发展;美学;马克思主义一、近代艺术美学的发展变化在我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几个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美的本质特征问题兴起了一场讨论狂潮。
主要分为四大派,其中包括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论”。
由于当时被唯物主义哲学观深深影响,所以大部分倡导“主观论“的派别被标榜为唯心主义而收到批判,“客观论”和“社会论”的观点则受到更多的支持。
尤其是“社会论”还在客观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性维度,认为美的对象既具有客观性,但又并非对象的自然属性而是包含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是“人化自然”的结果。
这种观点后来也被称为 “实践论”,这一派的观点由于融入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十分新潮又正派,所以在当时受到了更多的认同并且影响更大。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关于美学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浪潮。
此次讨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思想解放的热潮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引入,导致关于美学的讨论走向越来越多样化的道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命题、美学思想主张和美学研究方向。
这个时候起才真正提出了“艺术美学”的独立概念。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探索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探索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支配下,作为西方文化支流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其中国化毫无疑问带有历史的印迹。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种自觉选择,这种选择付诸实践后又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延安知识分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探索,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理论探讨和历史贡献。
标签:延安时期;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在延安时期,从理论上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分子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产党人实现了历史性的融合。
学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得到的启示,另一部分则是从艾思奇、陈伯达等延安知识分子那里借鉴而来。
那么毛泽东同志从延安知识分子那里获取了哪些思想资源?这一问题虽然难以量化,但遵循历史的线索还是可以对这一问题作一逻辑的推演。
1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当时在延安,“中国化”已成延安学者的一种共识。
从知识分子提出文化的中国化、哲学的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显得符合历史逻辑。
首先提出了文化运动必须中国化和大众化,比如在1937年11月,《解放》周刊上发表为署名为“从贤”的文章——《现阶段的文化工作》,从贤在文中指出,我们当下的文化运动必须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
这不仅是对具有浓重外国味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我们的文化运动如何做到传承传统文化和接近并融入人民大众的理性解读,要让我们的文化接地气体现人民性,如此就“要使我们的文化运动充分中国化”。
其次,提出哲学研究的中国化。
比如艾思奇在1938年4月发表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就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
而且指出这一运动“不是书斋课堂里的运动,不是滥用公式的运动,是要从各部门的抗战动员的经验中吸取哲学的养料,发展哲学的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摘要:别林斯基说过,“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①这种在文艺批评中结合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主要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文艺二重性的认识,在文艺批评时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有机融合。
本文将约略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美学观,历史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这个提法是对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的。
但这样一来便将文艺的阶级性过分拔高,文艺的思想内容得到强调,故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便失于偏颇。
他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并强调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
正是这种将文艺的政治性置于其自身审美性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无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激做法。
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同等对待的,且认为二者是融合为一的。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说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社会实践的观点,而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的。
他认为,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美的规律。
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体现了人们的愿望、要求、需要与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可以说,美正是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是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的,我们也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
中共延安整风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突破
中共延安整风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突破中共延安整风的思想成果,是指在抗日战争胜利阶段,中共中央在延安所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运动的总结。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中国化,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突破。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延安整风的背景概述、思想成果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突破以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
一、延安整风的背景概述延安整风是指1942年到1945年的一段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下,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思想教育运动。
这一时期,中共在长期的斗争和革命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严谨的研究和总结。
二、思想成果的主要内容延安整风的思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对党的建设和组织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整顿;三是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促进了党的思想觉悟和纪律性的提高;四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村革命和土地问题的重要思想,为中国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突破中共延安整风运动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研究和总结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经验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突破。
首先,延安整风运动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政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延安整风重视与农民的密切联系,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这一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其次,延安整风运动强调了党的组织和纪律建设。
在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加强党内纪律,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和团结。
同时,延安整风运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其中包括对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原则和方针。
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马克思美学观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强调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如下:1.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审美意识、艺术活动之类的精神生活过程,不是脱离人类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的。
它们是作为人类物质生活过程的升华物,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2. 艺术与阶级关系: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反映了特定社会的阶级意识和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服务于统治阶级,成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将更加民主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3. 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揭示社会矛盾,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同时,艺术也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提高审美品味,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4. 艺术生产与商品经济: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成为商品,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
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不得不放弃创作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生产将摆脱商品经济的束缚,艺术家可以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
5.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马克思主张,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家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艺术表现手法,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强调艺术与社会、历史、阶级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
这一理论体系为后来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及启示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及启示摘要:延安时期,我们党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并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同时,延安时期,我党也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采取了学校教育、学习运动、设立专门机构、大众媒介、创作文艺作品等途径,这些途径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推进具有坚持正确思想导向、注重传播方法和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等重要启示。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利益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05-02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时期。
要使马克思主义得到群众的认可、接受,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机统一的。
它的传播需要开拓更多的渠道。
1.开展学校教育传播延安时期,学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
从学校教育的内容看,大多都开设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如中央党校共设五门课程中就有列宁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要求学员必须掌握马列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要求他们为工农服务;陕北公学的高级班开设《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吴亮平讲《列宁主义问题》和《联共(布)党史》;艾思奇讲《哲学》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将高深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革命真理,学员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
此外,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课程有马列主义、哲学、政治学等;鲁艺课程的必修课有列宁主义、辩证法等;中国女子大学也开设马列主义等课程;从学校教育的效果看,通过33所干部学校的建立,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革命干部,并把理论与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结合起来,为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思想保障。
2.通过学习运动传播毛泽东曾说,我们“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指导下的审美教育
教 育 活动 。 进行 干 部培 育 、 众教 育 、 群 知识 分 子培 养 , 避免 教 条 主义 的抽 象 的理 论 宣讲 。【 此 , 安 时期 的广 大美 1 】 为 延
学 工 作者 , 眼于 关系 到 干部 群众 生 活 、 着 工作 乃 至 战 斗 的 方 方 面面 , 马克 思主 义美 学 为指 导 , 哲学 基 础 到美 学 以 从
宁 主 义基 础 》 《 杜 林 论 》 《 大林 的早 年 哲 学 思 想 》 、反 、斯 成 为干 部群 众 学 习的范 本 。作 为 学 习成 果 , 思 奇 的《 艾 哲学
、
理 论 上 引导 : 哲学学 习中认识 审美教 育 在
延 安时 期 , 克思 主义 经 典作 家 的著 作 , 马 苏俄 马 克思 主义美 学 建设 的理 论成 果 已颇 为丰 富 。 由这些 成 果 转化 而成 的党 的文 艺 政策 , 起到 了理 论 先导 的作 用 , 导着 审 引 美教 育 的积 极有 序地 展 开。作 为中央 机关 的刊 物 , 安 出 延 版 的 《 放 日报 》 表 了 毛泽 东 的 《 解 发 在延 安 文 艺 座 谈 会 上
刘 鑫
( 安 大 学文 学 院 , 延 陕西 延安 7 60 ) 100
【 要】 安革 命初 期 , 大革命 干部 群众 的 美 学理 论 水平 较低 , 美教 育 的基础 较 为薄 弱 。在 马 克 思主 义 美学指 导 下 , 摘 延 广 审
延 安 时期 的教 育工作 者 们通 过理 论 上 引导 、 题性 施 教 、 专 干部 层 垂 范 、 普及 中提 高的教 育方 式 . 过在 哲 学 学 习 中认 识 通 的审 美教 育 , 高等教 育 中推 行 的 审美教 育 , 在 在政 治 学 习 中涵括 的 审 关教 育 , 艺术 活动 中开展 的 审美教 育 等全 方位 而 在 系统 化 的教 育 内容 , 取得 了丰硕 的 美育成果 。这使 得 延安 时期 的审 美教 育发 展 成为 了中 国现代 美学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 键 词1 安 时期 ; 克 思主义 美学 ; 美教 育 关 延 马 审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07
对策建议: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 义青年化工作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建设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深入剖 析其基本原理、核心观点和实践指导意义。
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新
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青年群体的需求,对马克思主 义进行创新性研究和阐释,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理 论体系。
03
共青团和青年组织 的建设
加强共青团和青年组织的领导,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 和实践。
04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实 践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及内容创新
课程设置
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史 、党的建设等课程,帮助青年系统掌握 马克思主义理论。
VS
内容创新
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和青年特点,编写通俗 易懂的教材和读物,如《毛泽东选集》、 《新民主主义论》等,引导青年用马克思 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02
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青年教育与全面发展
03
关注青年教育问题,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理论体系
01
毛泽东的青年思想
强调青年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 、革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02
刘少奇、周恩来等 领导人的青年观
关注青年成长,提出青年要具备 革命品质、勤奋学习和为人民服 务的本领。
理想信念淡漠
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失真,但往往缺乏有效的信息筛选和核实机制,导致马克思主义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失真。
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2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央苏区进行了详细 深入的社会调查,写出了《寻乌调查》(1930.5) 《兴国调查》(1930.9)《才溪乡调查》 (1933.11)
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本人深受教条主义之害
井冈山时期受处分达20次。 —1956年9月10日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求实:注重实践
1916年暑假,和同学“游学”,步行千里,考察长沙 周围5县的历史地理,了解社会风情民俗,调查农民 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的生活状况。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求实:注重实践
在建党初期,毛泽东就提出:“旗帜务取鲜明,而 着步尽宜按实。”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这批人自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家里有成堆 的马克思主义出卖,装璜美丽,自卖自夸,只此一 家,别无分店,如有假冒,概不承认……直到被人戳 穿西洋镜,才发现其宝号里面尽是些假马克思,或 死马克思,臭马克思,连半个真马克思、活马克思、 香马克思都没有。”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支持下, 在六届四中全会上,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 义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达4年之久。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凡是马恩列斯讲的话 必须遵守,凡是共产国际 的指示必须照办。”
博古(1907—1945)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王明“左”倾错误统治中央时期 军事上: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与
在会议上,王明不点名地批评了毛泽东,公开点 名指责刘少奇。王明在这次会议上充当了斯大林的代 言人的角色,他的报告基本上是“宣旨”,完全反映了 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对中共当前任务的观点。
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老爷们既然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 结果不但碰破了自己的脑壳,并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 ——毛泽东《驳第三次“左”倾路线》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940年12月政治局会议 ——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王明当时俨然是捧着上方宝剑的莫斯科‘天使’,说话的态 度,仿佛是传达‘圣旨’似的,可他仍是一个无经验的小伙子, 显得志大才疏,爱放言高论,不考察实际情况,也缺乏贯彻其 主张的能力与方法。”
——张国焘《我的回忆》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毛泽东:“我的命令不 出这个窑洞”。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斯大林:中国工人阶级太孱弱。
季米特洛夫:中国红军是一支农民队 伍,……为此需要很了解国际 形势的人去援助中共中央。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毛泽东愤怒地说: “给我们延安送来的只 是马克思主义书籍,而 武器全部给了重庆。”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937年“十二月会议”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王明有共产国际的背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 王明以党内理论家自居,独霸了中共意识形态的解释 权。因此,随着王明的回国,教条主义在延安以至党 内的猖獗起来。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 鼓励学生“不要 怕说教条,教条 就教条。”
——王明在中国女子大 学演讲
1938年王明(左二)在武汉
二、延安整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这批人自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家里有成堆 的马克思主义出卖,装璜美丽,自卖自夸,只此一 家,别无分店,如有假冒,概不承认……直到被人戳 穿西洋镜,才发现其宝号里面尽是些假马克思,或 死马克思,臭马克思,连半个真马克思、活马克思、 香马克思都没有。”
从延安时期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中国化带来的文化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从延安时期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中国化带来的文化影响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150-1课程名称 政治理论(一)学 号 201306221姓 名 于渤涵学 院 国际商学院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考试时间 2014.12.25成绩从延安时期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中国化带来的文化影响摘要:延安时期,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这种影响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时期文化影响一、前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而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时期。
探究这一时期的历史问题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学术界对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方面,对于背景和定义研究较为完善,主要方向包括: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一时期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影响研究较少(但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多)。
因此,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与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二、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延安时期文化理论的影响(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看其对延安时期文化造成影响的根源一些当代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细分,认为其可划分为两到三个方面。
两个方面是指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观点。
郭建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二是和中国文化相结合。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实践诠1选自《本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张树新卜祥海著释,而且包括文化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探析摘要延安时期的美学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苏俄美学这两个途径吸收而来。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人和进步知识分子,纷纷通过翻译和简绍的方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审美活动的现实根源、审美活动的主客统一、审美活动的功利目的以及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等基本思想内涵,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蔡仪著作《新艺术论》、《新美学》为代表的基本理论成果。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延安时期,即20世纪三、四十代的延安革命时期,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依托苏俄美学的载体进入中国,并和着延安政治革命和学术革新的节拍传播开来。
一大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人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语境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随着美学语境的转移,在现代主义美学的波涛汹涌甚至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惊涛骇浪中,延安时期美学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本文以为,只有理清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的形成语境,客观审度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才能够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内涵,进而才能公允地评价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传入的两条途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入中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中国学人漂洋过海,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文艺观念,并将其在中国土地上传播开来。
还有一条途径是:经过苏俄美学解析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文艺观念,借助十月革命后的国际政治趋势运入我国。
延安时期,这种传播的根本动力在于,力求按照已经成型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立竿见影实地建立苏俄式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但是,由于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坚持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属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美学;也因其未能够充分认识审美现象的属人性和历史性等复杂特性,只是把审美反映视为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模拟,而被逐步修正。
表现在文艺美学中,这种艺术反映论认为艺术是用形象的、图画方式来说话,哲学是用三段论法来说话,艺术和哲学在反映论的意义上所说的都是同一回事。
虽然这种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一定程度上正确肯定了作为审美现象的艺术在诗性认识中所发挥的功效;但是,由于其不能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语境中科学地解释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因而被放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的边缘。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广泛传播20世纪30年代之前,进步的文艺家和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诸如唯历史物论、客观辩证法以及阶级分析等与中国现代时期的文艺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奠定基础。
但直接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观点、审美观点于文艺实践,并不多见。
“左联”成立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这使得在学界翻译马恩原著,阐释马恩文艺思想的文章蔚然成风。
如:程始仁、郭沫若分翻译了《神圣家族》,冯雪峰、剑青先后摘译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胡风译出了恩格斯的《与敏那·考茨基论倾向文学》,陆侃如译出了恩格斯的《致哈克奈斯女士信》,荃麟摘译了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柳若水摘译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些译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以“左联”为中心,在鲁迅、瞿秋白的大力支持下,“左联”不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文艺的言论,苏联文艺界各个派别关于文艺问题的看法与争论,而且还介绍了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美学,为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包括瞿秋白、周扬,进步的知识分子包括王朝闻、蔡仪等美学家,都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建构和阐发做出过巨大贡献。
瞿秋白于1932年编译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并翻译了恩格斯、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艺论著。
这使得在延安解放区翻译或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的重要方式。
曹葆华、天蓝通过合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介绍马恩关于艺术的书信和列宁论托尔斯泰的论文中的文艺观点等。
该书由延安鲁艺翻译处组织,由新华书店于1940年出版。
1943年,萧三翻译的《列宁论文化与艺术》,由读者出版社出版。
全书介绍了列宁论文化与文化遗产、列宁论艺术的阶级性及党性的文章;并附有几篇回忆列宁与革命艺术的文章。
1944年,由周扬编选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由解放社出版。
该著除收录了马恩列著作,还特地编收了斯大林、普列汉诺夫、高尔基、毛泽东等人的文艺评论。
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发表了《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列宁论文学》等一系列马列文论译文。
为中国文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从事文艺实践与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周扬于1937年发表《我们需要新的美学》,明确要求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期使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三延安时期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内涵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确立是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指导下完成的。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
延安整风运动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2年5月14日《解放日报》发表了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1942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形成的标志,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内涵的丰富确立了政策指向。
这使得广大学者认识到,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方向,并反映在学术研究当中。
为此,毛泽东特别提醒文艺工作者要区别延安和国统区,指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地区,更是两个有根本区别的时代,延安是人民大众的时代。
因此,延安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表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毛泽东美学思想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国化的话语表达。
正基于此,延安时期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主张。
认为美在此岸世界而不在彼岸世界,是人缘于现实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上天赐予人的先验存在。
美只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是人民大众在生产劳动和革命斗争中获得的。
对于延安时期的大部分人而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生产劳动中经历的,面对革命工作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对单纯的自然和面对纯粹艺术的时间。
因此,对于延安时期而言,美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生产劳动与美的关系、革命斗争与美的关系。
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内涵正是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中进行阐释和传播开来的。
就审美意识形态而言,在延安时期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是毛泽东。
毛泽东以探讨对当时的现实人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作为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美的基点。
审美活动源于现实,而不是超然的娱乐享受。
毛泽东认为,“为了共同抗日在艺术界也需要统一战线,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管他是写实主义派或是浪漫主义派,是共产主义或是其他什么派,大家都应当团结抗日。
”也就是说,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艺形式,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在革命时期需要革命的文艺,而不是超然的纯文艺,革命文艺是要联系现实的,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他指明了文学艺术的属于观念意识的社会性本质,而且指明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坚持作为现实形态的社会生活与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都是美的,其中作为现实美的人民生活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而作为艺术美的文学艺术是更高、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的美。
他辩证地揭示了美的形态的关系,即艺术美本源于现实美。
因此,在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不是超然的小资产阶级的娱乐享受,而是具有深厚的现实根基。
审美活动是主客活动。
毛泽东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的问题。
”他把人民大众,即工农兵界定为审美主体,从美学上讲,实质是确定了审美活动的主客关系。
因为,现实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感情,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是为人民服务也就离不开主体这个维度。
只有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实现美与善的统一,现实美才是有意义的;这就有可能实现政治革命与艺术形式的美的统一。
审美活动具有功利目的。
在毛泽东美学思想确立前,资产阶级的美学思想受康德美学影响,认为审美活动具有无功利性。
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他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文学的社会主义倾向的观点,主张文学表现工农兵。
他反对作家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表现知识分子上面,反对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创作,而对于工农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不善于描写他们。
毛泽东认为艺术可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描写小资产阶级。
在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下,郭沫若曾明确表示,审美活动表面看没有功利目的,然而归根结底是有目的的。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延安时期经过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观念,并在1942年出版的《新艺术论》和1947出版的《新美学》中,表现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成果。
这两部著作的作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蔡仪。
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详尽地阐述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表现。
因此,他对于艺术创作现实主义的方法充分肯定,坚持作为审美活动的艺术要批判地继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点,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进行书写。
表现在美学领域,他发挥了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思想,坚持美的本质是客观事物的典型性、艺术是美的事物的典型化,艺术的典型比现实的典型更丰富、更集中、更高级。
突出地表现了他在延安时期的历史语境中自觉地坚持美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艺术的党性原则。
他特别批判了当时国内别成一家的朱光潜等人的唯心主义主张,认为艺术不是潜意识的发露,也不是幻想的成果,即:不是超乎现实的,不是和现实隔绝的,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作者对于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
因此,他认为朱光潜等人坚持艺术是心灵的创造,艺术是对理论的摹写,是无意识流露的美学主张,造成艺术与现实脱节,否定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甚至成为现实主义的反对者。
蔡仪坚持艺术创作是有目的的,具有功利性,而不是所谓“超脱”、“静穆”、“极境”,更不是孤立无目的、超功利的书写行为本身。
超功利的书写行为本身不仅不是美,而是一种丑,是具有封建士大夫审丑趣味者津津乐道的活动,与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革命文艺格格不入。
艺术不应该被美学家从社会人生孤立出来,艺术本身没有目的,艺术必须为社会人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