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10

渡荆门送别课堂设计:教学重点:颔联颈联的赏析教学难点:画面的想象,关键字的品析,情感的品悟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结合字词想象意境,并联系诗人,体味情感2、由诗及人入世,感受盛唐气度,诗仙风貌教学环节设计一、初读诗歌,感受魅力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
每当乐声乍起,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1)(黑板上作画:荆门山,长江)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能真正流入汉江平原地带,水流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2)PPT1介绍诗人: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板书)①体裁: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游、流、楼、舟;四联分别称作:首,颔,颈,尾②释词:齐读注释仍:始终,依然③理清思路:首联叙事:交代了游玩的方式(渡:乘船);主要事件:游(游览);目的地:楚地颔联颈联写景:山平野长江大荒月云尾联抒情:怜思乡(3)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比如: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力等等(4)指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最能渲染自己阅读感受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1、再读诗歌,领略意境苏轼赞美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
让我们化身李白,走到画面里去。
板书:(诗中有画)播放朗读,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化身为李白吧。
PPT展示任务:1、2、3团研习颔联,4、5、6团研习颈联,7、8团研习尾联。
1、用第一人称描绘画面,突出景物特点;合理想象,把握诗人内心世界。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

课பைடு நூலகம்练习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 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 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 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 的心情。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 一些常识;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 生观。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 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 (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 (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 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写作背景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 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 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 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
字词学习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 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唐诗五首》《野望》◆教材分析《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讲授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假想,感受墨客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言语的美;积聚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会诗中乐趣,培养学生观赏本领,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课前准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通过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和解读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唐代人物画,并请学生谈谈对唐代文化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唐诗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唐诗《静夜思》(1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三、学习唐诗《登鹳雀楼》(15分钟)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解读。
四、学习唐诗《望庐山瀑布》(15分钟)1.教师朗读《望庐山瀑布》。
2.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不同组的解读,进一步理解诗意。
3.学生们自主完成诗的欣赏和解读。
五、学习唐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5分钟)1.教师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请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生们绘制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句。
六、学习唐诗《白日依山尽》(15分钟)1.教师朗读《白日依山尽》。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请学生讨论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和评价这五首唐诗。
3.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4.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板书设计:标题:12唐诗五首内容:《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白日依山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new)

唐诗五首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野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诗歌中词语及意象的含义,正确理解把握诗歌。
2、过程与方法: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推敲答案语言,规X答题模式,使形成的答案准确、流畅、雅致。
二、教学重点: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三、教学难点:推敲答案语言,规X答题模式,使形成的答案准确、流畅、雅致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4、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教材、预案、教学设计
六、预习内容:
(详见预案)
七、教学过程:
主备人:审批者签字:年月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唐诗五首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 唐诗五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12 唐诗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野望》,指导学生自读《黄鹤楼》《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野望》1、导入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
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2、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重点)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3、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4、背景透视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括五首唐诗:《春望》、《泊船瓜洲》、《己亥杂诗》、《月夜忆舍弟》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五首诗涵盖了唐代不同诗人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不同面貌和诗人的丰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唐诗;2. 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 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语文教材;4. 练习本;5. 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唐代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五首唐诗。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五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讲解与讨论(20分钟)针对每首诗,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
4. 实践练习(10分钟)学生朗读并背诵五首唐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5. 课堂小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唐诗五首《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七、作业设计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唐代诗歌的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举例: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李白的豪放洒脱。
(3)唐诗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唐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其现实意义。
举例:通过《春望》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ຫໍສະໝຸດ 唐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美和意境。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唐诗艺术魅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唐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举例:如何理解杜甫在《春望》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4)文学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唐诗的文学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举例: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唐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诗句中的美好景色或情感体验?”比如,看到美丽的夕阳,是否会想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唐诗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葆去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人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一、传授建议1.遵循部编新课本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传授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计谋与要领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课本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熏陶情操,酷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育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传授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要领等是传授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传授。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文体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议决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拍、押韵、对仗、平仄等所表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拍明确、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明白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明白不同诗歌品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情绪、创作背影、本性品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风景引发的情绪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品格迥异,有着不同的专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宁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美丽的想象中抒写芳华勃发之情、思念故乡之意。
4.紧扣单位传授目标,整体设计本课传授。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位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传授本课,要创设情形,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遐想,感受山川风景的灵秀,领会作者寄予此中的情怀。
二、传授设计1.学情剖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打仗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生齿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品味其思想情绪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能和要领。
传授时要特殊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举行传授设计必须充分思虑的学情开始。
2.传授目标(1)明白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拍,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2)领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唐诗的文学背景和特点进行认识,重点解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作,让学生具体感受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等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6.增强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学科育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其次,在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应用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开始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对比、实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唐诗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黄鹤楼》,指导学生自读《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黄鹤楼》1、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美丽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4、交流感知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
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分组读译概括意思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分析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所见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所思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主要内容情感•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传说以及登楼所见之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5、研读共品自由赏析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6、互助释疑师友互相质疑,有师友彼此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7、巩固拓展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
“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四、学习《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杰出画家、诗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2、分析表达方式使至塞上王维(叙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既言事又写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写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叙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内容:写使者进入边塞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内容: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名句)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内容: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内容: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构图美:——空间阔大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美:——层次丰富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美:——鲜明优美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4、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写作特色: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率真。
6、作业:1.背诵两诗,默写两诗。
2.预习后两诗。
3.搜集背诵其他〈边塞诗〉。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构图美:——空间阔大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美:——层次丰富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美:——鲜明优美王国维:“千古壮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指导学生自读《春望》。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五、学习《渡荆门送别》1、作者简介: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2、介绍创作情况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3、赏析诗句渡荆门送别(五言律诗)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韵脚:游流楼舟韵母:ou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内容:叙送别缘起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内容:绘山势,流水,原野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内容: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
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
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交代远渡地点和出蜀目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从打荆门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巴山尽头出现平野,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月影如飞下的天镜水中奔走,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
含蓄地抒发思乡深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无限爱怜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4、佳句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行进)不断在移动形成的。
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你也来说说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轮明镜。
“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