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重点)

合集下载

文献学重点

文献学重点

文献学考察方式:名词解释20+断句20+简答查点给分1.《四库全书总目》P13,即绪论的第三章和P117页部分内容,《四库全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修成,四部经、史、子、集一共3457部,79070卷。

《总目》中仅记载书名,而未收其书的一共有6766部,93556卷,是“存目”之书总数,对于其中质量较差的书,只存书名略加介绍,称为“存目”,列在《总目》之内。

在每书之前都有一篇提要,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200卷,后来又专辑著录各书提要20卷。

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最完备的馆阁藏书目录。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结合纪昀整理文献的贡献(第八编第六章p213)书名。

清永瑢、纪昀主编。

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

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

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

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库全书总目》。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3.第五编目录之官簿P112(1)定义:流派有三:“曰朝庭官簿、曰私家解题、曰史家著录。

”所谓朝庭官簿,即指国家图书目录或官修目录。

即官私书目,书目流别之一。

由政府主持对宫廷(还是国家?)藏书进行整理而编制的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

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

(2)特点: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

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课件完整版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课件完整版

解题:

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的大门口,写着这 样一句话: “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 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 的。” 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借喻,即“书目”, 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题 目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书目的作用,点明 了中心,破折号起注释作用。本文介绍的是有 关书目的常识。
最后一段,说明应正确认识书目的作用。

讲解:书目的用途很多,作用很大,它是 能够帮助人们打开各种知识宝库的钥匙, 但也仅此而已,人们要想登堂入室,要想 真正获得各种知识,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 动。 最后一段的意思告诉我们应正确认识、恰 当估计书目的作用,同时激励读者要奋发 努力才可步入知识的殿堂。




如果要想了解鲁迅生平事迹,想要读青年修养的书 如何在图书馆查找借阅?
明确: 到图书馆借书,要查卡片式目录。卡片式目录有分 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主题目录四种。 关于鲁迅生平的书,由于不知道书名和作者就只能 查分类目录卡片。有关生平事迹的书籍属“历史” 部的“传记”类,记述鲁述生平的书在“传记”类 卡片中可查到许广平的《欣慰的纪念》、冯雪峰的 《回忆鲁迅》、周君明的《鲁迅的青年时代》等。 如想读青年修养方面的书,可以查分类目录卡片, 也可查书名目录或主题目录卡片中的“青”字头卡 片即可找到。
文章开头用了一个成语“汗牛充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 思?课文介绍的是有关书目的知识,但文章开头没马上提 到书目,却先从成语“汗牛充栋”写起,为什么?

明确:“汗牛充栋”是专门形容藏书丰富的一个成语。意 思是书籍非常多,如果用车子搬运,会累得牛浑身出汗, 如果堆放在屋子里,会高达栋梁,塞满整个屋子。



课文选用了五个材料来论证说明:①清代学者王鸣盛的 话;②清代目录学专家张之洞的话;③16世纪末欧洲目 录学兴趣的时候,许多学者对目录学的赞誉;④革命导 师列宁被流放在西伯利亚地区时多次写信向亲友索要书 目;⑤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善于利用书目,编过书目, 还向好友之子推荐书目指导读书。 所选材料极有代表性、权威性。以上材料既有本国的, 也有外国的;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论证说明富于 变化,有名言摘引,有名人轶事。引用名言有直接引用, 也有间接引用。这样运用具体材料论述很有说服力。 作者援引不少材料证明古今大学问家对目录学的重视, 目的在于使读者对书目的用途有一个更为鲜明,更为深 刻的印象和认识。

《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书目控制思想的起源
二、书目控制的经验积累
三、书目控制的深刻变革
四、UBC的产生与发展
五、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
第二节书目工作的标准
一、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
二、分类标引标准
三、文献数据库标准
四、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
五、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
六、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
第三节文献范围与控制
一、微观控制
二、宏观控制
一、孔子及其文献整理
二、《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
三、《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与《直斋书录解题》
四、元明清私藏目录概述
第四节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科目录的产生
二、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三、《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四、《大隋众经录目》等佛经目录
五、《三洞经书目录》等道藏目录
一、我国目录学研究
二、国外目录学研究
三、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
第六节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的认识过程
二、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三、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四、《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五、书目整体设计与辅助索引
第二节文摘编纂法
一、文摘的特点与类型
二、文摘款目与摘要短文
三、文摘选题与文献搜集
四、文摘款目制作
五、文摘编排与辅助索引
六、各类文献的文摘
七、文摘的文体与评价
第三节索引编纂法
一、索引的理论基础
二、索引类型

《图书馆学概论》学习知识重点

《图书馆学概论》学习知识重点

4、《图书馆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图书馆学:对象、体系与内容第一节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一、图书馆学的对象1、图书馆学研究的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及作为其工作对象的知识、信息等。

2、图书馆学研究的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

二、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阶段(第一阶段,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技术,或者是图书馆管理。

第二阶段,把图书馆视为整体系统来研究并考察其在社会环境中的功能。

第三阶段,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

三、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1、整理说——德国施莱廷格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需的一切命题的总和。

2、技术说——德国艾伯特】图书馆学应研究图书馆工作中的实际技术,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员执行图书馆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

3、4、管理说——英国的帕尼兹和爱德华兹帕尼兹重视图书的系统整理、妥善保管和充分利用,制定了著录条例。

爱德华兹积极开展采编、阅览、流通等各项工作,并在《图书馆纪要》中最早论述图书馆内部管理。

5、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的五定律》①书是为了用的;②每个读者有其书;③每本书有其读者;④节省读者的时间;⑤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其他学说:“社会说”——美国巴特勒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与读书现象。

!“要素说”——杜定友、刘国钧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组成要素。

“知识社会说”——德国卡尔斯泰特“知识社会说”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交流说”——美国谢拉认为交流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新技术说”——美国兰开斯特预言:未来图书馆也就是电子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说”——美国切尼克四、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归纳总结: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第二节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一、普通图书馆(General Librarianship)是研究图书馆学基本问题,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图书馆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内在发展机制的图书馆学。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使用教材:《史学概论》参考教材:姜义华、瞿林东《史学导论》;白寿彝《史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必修课程。

须学生具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本知识,及在相关专业学科如文献学、目录学、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才能对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备更广阔的视野。

其教学目的为:1、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具体内容: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文字史料: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史学如计量史学及其方法,比较史学及其方法;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关系;历史认识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史学著作的体裁及其演变史学著述的体例;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梳理清楚各种理论的源流脉络,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3、史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科起到补缺的作用。

二、课程定位史学概论则是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起步晚;课程理论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的较确定的体系,也较零散。

但也正因如此,有关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的分歧很多,讨论也较热烈,逐渐趋向形成共识。

有人主张本学科可作为历史专业的入门课,应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

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更多地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史学领域和未来目标,应以历史学为对象,着重研究历史和历史学中带有共同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使学生从总的方面,对史学有一个概括了解,了解在史学内部曾经出现过什么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的程度及应该继续工作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1、突出历史学研究实践的“典型”与“前沿”。

宋元文学章节重点

宋元文学章节重点

二、简答 1.简述辛派词人的主要创作特征。 2.简述宋代目录学文献对词体的认同。 三、论述 1.辛弃疾对词境有那些开拓?
2.辛弃疾词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一、填空 1. 、 、 和 、 等 属辛派后劲人物。 2. 、 、 、 和 等以 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 , , 追求 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 为主,讲 究 。 3. 融合了辛、姜二派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4.浙西词派奉 词为圭臬,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 的盛况,使 、 一时黯然失色。 5.“二窗”指 、 。 6. 与 并称“双白” 二、简答 1.简述姜夔恋情与咏物词的特点。 2.简述姜夔词的主要风格和艺术特点。 3.简述吴文英词的艺术特征。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一、填空 1.岳飞政论文代表是《 》。 2.胡铨政论文代表是《 》。 3.辛弃疾政论文代表是《 》和《 》。 4.陈亮政论文代表是《 》。 5.南宋笔记散文记游的有陆游《 》和范成大 《 》,学术论著中含生动有趣散文的有陆游《 》、 洪迈《 》、罗大经《 》和周密《 》。 6.南宋前期最重要的文选是 编的《 》,南宋后 期是 编的《 》。 7.南宋前期四六文的代表是 的《 》,此外 的《 》和 的《 》,也很有 个性。南宋末 、 的四六文词伟气壮,慷慨激越, 一扫晚宋四六的衰弊之气。 二、简答:简述朱熹的文论。
、 、
。 等人。 》等。 。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填空 1.12世纪下半叶,以 、 、 、 、 和 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 推到高峰。 2.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 代时的 ,北宋时的 和南渡初年的 。 辛弃疾登上词坛则拓展出了 。 3.张孝祥一方面学苏轼的“ ” ,以“诗人之句法”抒发 壮志豪情,另一方面融 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入神之笔表现 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 4.如果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那么 几乎可以说是“以 词为文”。 5.刘过的《龙洲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后期特殊的文士群体即 的形象精神。

四川大学古典文献重点

四川大学古典文献重点

现存古籍中,文、献二字连用为文献的最早例子,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郑玄曾对论语做出注释:郑曰:“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孔子心目中的文献,1、文当指带有官方色彩的档案等著述,献则谓新兴的士阶层为主的民间人士及其言行举止。

2、文为死的档案,献为活的人及其言论。

3、文指由巫史记录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材料,献为与之相对的世俗贤才。

马临端《文献通考》认为所谓文、献,本质上皆是书面材料,其外延小于孔子所言。

另外,在《文献通考》中,凡叙述史实者(文)皆顶格书写,而论事者(献)却低一格。

自己的观点再低一格。

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文献别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献的定义: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准确定义:人类所记录的、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类本身及其言谈举止。

殷商时期,太卜兼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殷商时期,主持祭祀仪式、将卜问主要内容刻于甲骨、整理和保存甲骨,皆是由巫觋担任。

周朝整理文献者,其一乃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

南宋郑樵《通志》是第一部讨论文献学的专著。

最初以雠校来指文献学的工作,张载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指修正),为雠。

”孙德谦《刘向校雠学发微》及陈垣氏《校雠学释例》始,“校雠学”一辞才正式出现并逐渐普及。

“文献学”一辞始见于梁启超《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以文献学作为书名,始于郑鸣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古典文献的定义:我国境内民国以前的各种信息载体,部分现当代少数民族文献,以及域外汉文文献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献。

文献四大形成方式:1、刻画2、书写(甲骨文是以书写和刻画两种方式产生的)3、熔铸(春秋以前是铸,战国中期以后则刀刻)4、雕印(起源于:①日常生活在食品上印图案的习俗②政府机关将印章盖在器皿上③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的拓印)文献的形态:1、人体形态:手拜、拱手、八叉2、口头形态: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3、自然实物状态:贝叶经、蒲草、芭蕉4、甲骨形态:步骤为①记号②灼烤③契刻。

下编第十一章 目录学

下编第十一章 目录学

3、其他分类法
(1)五分法:为梁祖暅所立,其《五部书目》, 从分部上看似五部,其实只是在四部之外增加了“术 数”部而已,这与他是一文天文学家有关。 (2)七分法1:刘宋王俭《七志》分为经典志、 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并附见道经、佛经二部。名为七分,实为九分。 (3)七分类2:梁阮孝绪《七录》,分为内外篇, 内篇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 外篇为佛经录、仙道录。佛经、道籍的著录,说明当 时佛教、道教的兴盛情况。 五分法与七分法虽然后世很少采用,但他们的分 类精神却被继承发展。
目录学的用途很广,大体来说有三: (1)有助于了解历史文献的基本情况,别 真伪,明是非,提纲举要,览录而知旨,观目 而悉词,不见古人面,而见古人心。 (2)有助于读书、治学,指示学术门径, 得其要领,事半功倍。 (3)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渊源,了解历 代学术兴衰,了解学术源流,使人由委溯源, 得群言得失之故,明道术精微。
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甲部:五经 乙部:史记 丙部:诸子 丁部:诗赋 “秘阁以为永制。”
《隋书·经籍志》4部40类: 经部10类:易、书、诗、礼、乐、春秋 孝经、论语、图纬、小学 史部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 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 刑法、杂传、地理、谱系、 簿录 子部14类:儒、道、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 五行、医方 集部30类:楚辞、别集、总集 附录2类: 道经、佛经
3、目录学的功用
目录学是一门专门之学,对于读书、治学有 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鸣盛就说过:“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 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通过目 录学,人们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能够“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唐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序》: “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 记人代之古今,标卷部之多少,摭拾遗漏,删 夷胼赘;欲使正教伦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 历然可观也。”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11 中医文献学的概念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旨在系统地整理、研究和利用中医的各类文献资料,以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与实践。

111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校勘学理论校勘学是对中医文献进行文字校对和正误订正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错误,恢复文献的本来面目,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12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二:目录学理论目录学帮助梳理中医文献的源流、种类和分布。

通过编制目录,对中医文献进行分类、著录和提要,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文献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和利用提供便利。

113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三: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关注中医文献的版本形态和演变过程。

研究不同版本的特点、优劣,选择最优版本作为研究基础,或者对多个版本进行综合研究,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114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四:训诂学理论训诂学用于解释中医文献中的字词含义和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对古代字词的考证和解释,准确理解文献的内涵,避免误解和误读。

115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五:编纂学理论编纂学涉及中医文献的整理和编纂方法。

包括如何选择文献、编排体例、撰写提要等,以形成系统、有序的文献集合。

12 中医文献学核心理论的相互关系这些核心理论相互关联、相互支持。

校勘学是基础,保证文献的文字准确性;目录学提供检索和指引;版本学保障文献的可靠性;训诂学解决语言理解问题;编纂学则将分散的文献进行整合。

121 校勘学与其他理论的关系校勘学为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和编纂学提供了准确的文本基础。

没有经过校勘的文献,可能在其他研究中产生错误的引导。

122 目录学与其他理论的关系目录学为校勘、版本、训诂和编纂工作提供了文献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有助于明确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23 版本学与其他理论的关系版本学为校勘提供对比依据,为训诂和编纂选择可靠的底本,同时也受到目录学的指引。

124 训诂学与其他理论的关系训诂学为校勘、版本和编纂中的文字解读提供支持,帮助正确理解和运用文献。

从西学书目表看梁启超早期目录学思想

从西学书目表看梁启超早期目录学思想

从《西学书目表》看梁启超早期目录学思想刘明铛内容提要本文以《西学书目表》为切入点,从书目的编制目的,以及书目构建的新分类体系两方面,对梁启超早期目录学思想做了详尽介绍,对其功过得失做了中肯的评价,指出梁的早期目录学思想对当今目录学理论建设还有相当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目录学,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

他学识渊博,不仅在政治上宣传变法维新,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先导作用,而且在目录学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以《西学书目表》为代表的早期目录学思想,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他是中国近代目录学发凡起例的奠基人。

1《西学书目表》的问世及其主要内容19世纪末的中国,处于激烈动荡的时代,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内优外患,民族危机、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在这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想通过向西方学习,以西方资产阶级为榜样,进行变法维新,以实现富国强兵。

梁启超自1896年担任《时务报》主笔,以此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倡导西学、宣传变法主张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就发表在这时的《时务报》上。

1896年7月《西学书目表》在《时务报》上刊出后,10月又刊出了《西学书目表序例》和《西学书目表后序》。

1897年,经人整理,将三者刊入《慎始基斋丛书》以单行本发行。

中华书局版《饮冰室合集》中仅收入了《西学书目表序例》和《西学书目表后序》。

《西学书目表》分为四卷,上卷为西学诸书,中卷为西政诸书,下卷为杂类之书,第四卷为附卷,另附札记一卷,系读书法。

《西学书目表》分为学、政、教(宗教)、杂四类,除教类之书不录外,学、政、杂三类著录图书357种,附卷著录图书291种,总共著录图书648种。

(程磊:《关于<西学书目表>的一些问题》,载《河南省图书馆季刊》1982年2期)《西学书目表》是译书目录。

梁启超在《表》中系统地整理评介了西书汉译的基本情况,并提示了读书法,对宣传西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

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史教研室教师姓名:綦中明授课时间:第周
课程名称
版本目录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2013级历史
授课内容
书册制度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书册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各时期的书册制度
教学难点
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区别
教具和媒体使用
板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这种单叶书版印出的书,除蝴蝶装外,还有以后的包背装、线装,因雕版印刷方式差不多,因此有许多共同术语。
加在书叶前后的软纸或硬纸都叫书衣,今天习惯叫书皮,洋装书也叫封面、封底。书衣正面即前书衣,左上方有时粘一块狭长的字条叫签条或书签,在上面题写书名及册数或卷次。上端切齐处叫书头,下端叫书根,左边翻阅开合处叫书口,右边叫书背或书脊。线装装订线处叫书脑。
还有一种说法,故宫收藏一卷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古写本,外形是卷子,展开后里面是粘贴的二十四叶书叶,双面书写,把每叶右边的空白处贴在卷子上,依次相错叠压,像鱼麟的样子。有人根据这一实物,结合一些文献记载,认为这才是旋风叶。但黄永年先生认为是错误的。文献记载不清楚,而实物仅此一件,是否确实还不好说。
版面用直线分成若干行以便于书写阅读,这种直线通常也叫界行。一叶书有几行,一行有几字,叫X行X字。通常是以半叶计,应当叫半叶X行X字,但通常都省略半叶二字。偶尔会是指整叶。所以只要看行数较少或者是单数,就一定是指半叶。古籍中常有正文中夹有双行小注的情况,如小注每行与正文字数相同,一般就不再需要单独说明。但是小注通常单行字数多于正文,在著录时需要说明,写作“X行大字X字小字X字”。这种X行X字,叫行格,有时也可叫行款,但是行款有时还包括古籍的款式,如小题在上大题在下之类。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诂摘要:分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语源本意。

在此基础上认为,前人对目录文化职能之思考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类例别白学术。

类例是工具,别白学术是目的。

章学诚提出“辨考”命题,强调书目在别白学术之外,还有揭示源流的用意。

而作为手段,解题、序言和类例同等重要。

并且,前人措意的类例尚不全面,尤其没有看到互著和别裁作为变通手段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下简称辨考)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定论久孚的核心命题,但章学诚本人笃于自信,未遑定义。

后学沿波,每为章氏卓识而低徊、感佩,然亦无人对辨考概念作深度剖析。

事实上,后人之理解和辨考的真正内涵有一定区别,值得仔细辨明。

1 辨考的语源本意1.1 释“辨章”《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史记·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后汉书·刘恺传》“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注云:“《尚书》曰‘九族既睦,辩章百姓’,郑玄注云‘辩,别也。

章,明也’。

”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平章百姓》认为平章、便章、辩章中的平、便、辩三字互为通假,义为辨别。

而首用辨章一词者,以班固《典引》“躬逢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为最早。

《典引》收入《文选》卷四十八,李善注云:“《尚书·尧典》曰‘惇叙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辨与便古字通也。

”今按:平、便、辩、辨四字在上古皆为并母元部字,既为双声,又是叠韵。

在反映中古声韵面貌的《广韵》中,平、便是并母仙韵,辩、辨是并母狝韵,四字双声。

而仙、狝二韵皆为山摄开口三等韵,区别只在仙韵为平声,狝韵为上声。

所以,平、便、辩、辨四字语音近同而互为通假。

总上,辨章一词可以上溯到《尚书》,意为“辨别之,使之彰明”,语法上有动补性质。

辨章用于文献整理,似亦以班固为最早。

班氏《答宾戏》云:“刘向司籍,辨章旧闻。

”《答宾戏》收入《文选》卷四十五,注曰:“项岱曰:司,主也;籍,书籍也。

医古文重点整理(参考二)

医古文重点整理(参考二)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1、了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

2、了解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历。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文章难点:对《方技略》中神仙、房中两种应予以正确评价。

(一)用字和词语1、燔(灭) 2、闵1、(仲尼) 没2、从衡3、(之) 败4、书 (缺)5、建 (藏书之策)6、诏(光禄大夫)7、数术8、条 (其篇目)9、指意10、删 (其要) 11、原 (人血脉)12、起 (百病)13、度 (箴石)13、(假药味之) 滋14、因(气感)15、辩(五苦)16、水火17、(于)平18、及(失)19、中医20、(之) 际21、节文22、寿考23、怵惕24、(有)述25、(一) 守26、原(诊)27、晻昧28 序 ( 方技 )(三)今译1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译文:战国纵横错杂,群雄纷争,诸子各家学说杂出纷乱。

到了秦朝,为这件事担忧,于是焚烧书籍,用来愚弄平民。

2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译文:医经是推求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发人体的本源,区分死生的界限,而酌情采用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治疗方法,调配各种药剂以适应治病需要。

3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译文: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温,测度疾病的深浅,凭借药物性味的功能,依据气候感应适宜的情况,辨明药物各种性味,运用寒凉与温热的方剂,使郁闭疏通,使结症解开,使身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一、扁鹊传1.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的词语较多地具有本义义项的特点,学习时应举一反三。

2.了解司马迁所写的这一最早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领会本文所展示的扁鹊形象,及“六不治”尤其是“信巫不信医”的意义。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概论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2、中医文献学(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

(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一)先秦两汉时期(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①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②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①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②民间发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沈括与苏轼《苏轼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专科著作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体系;②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产科初具规模;③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至是始略备”(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濂周敦颐《太极图说》洛程颐、陈颢《通书》关张载《正蒙》闽朱熹(4)医学丛书的创编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四)明清时期(1)经典医籍的研究明清两代整理研究经典医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本草方书的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本草1892味;明·王纶《本草集要》开后世药物科学分类之先河(3)温病文献的创编明·吴又可撰《瘟疫论》(4)专科著作的特色①杂病专著: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用粹《证治汇补》;②医案类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江瓘《名医类案》、《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5)医学书目的编纂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书目录,其后有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日本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一)我们专业在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人看来很枯燥,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专业中许多老师研究的学问都很有意思,比如李零老师的中国方术研究。

退一步说了,一门学问,只要你能真正静下心来,肯定能从其中发现乐趣,找到安慰的,不如说古文字学,我们专业的裘锡圭和李家浩两位老师,一生浸淫其中。

这些都不用说了,老师的情况可以去查,凡是副教授及以上的,基本上都可以带硕士研究生。

我们本科的专业课很多,大致也说一下吧。

古文献学史:分上下两学期讲授,是重中之重,主要的教材是孙钦善老师写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两册。

很厚的两本,也是考研最重要的参考书了。

文字学: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纲要》音韵学:《音韵学教程》,北大唐作藩等老师编写(以上两门课较有难度,考试中占的比例似乎不多)训诂学:洪成《训诂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这个老师是我们专业的)版本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大致可以看一下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的《古书版本概论》以及其他一些老先生的书,还有前两年出的《校雠广义》,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我们专业的老师),还应该看看中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等书。

校勘学: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哲学要籍解题:没有固定的教材,大致是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文学要籍解题:金开诚《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史学要籍解题:可参看张传玺的《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舜徽的《中国史学名著解题》古籍整理概论:专业启蒙课,可看看最近黄永年老先生再版的《古籍整理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教程》朱天俊,李国新著中国古代文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汉语:王力与郭锡良的教材都可以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也较大,教材一般是翦伯赞《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北大教材《中国文学史》,或者袁行沛新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上是我们专业课的大致情况,如果有什么补充,我再告诉你。

对目录学核心问题的研究综述

对目录学核心问题的研究综述

18 , 人 提 出 了 目录学研 究 对 象 矛盾 说[ 90年 有 4 1 。 18 年 , 9 1 孙二 虎 先生 等 人 及 时 、 肃 地 批评 了矛盾 严
说嘲 。但是 , 8 年, 1 2 矛盾说还是正式写入 了《 9 目录 学 概论 》】 书中 。 f 6 一

点” “ 、 研究基点” “ 、 研究基点 的地位” 演变的过程 l 8 J 那么, 目录学的 “ 中心” “ 与 核心” 似乎就应该与 目 录学 “ 点 ”、 研 究 基 点 ”、“ 究 基 点 的 地 基 “ 研 位 ”、 目录学研究 对 象等 有关 的一个 特定 问题 。 2 . 目情报 核 心 2书
YUAN h -l n Si i g a
( ah n oma U i ri , h n4 0 7 , hn Huz ogN r l nv sy Wu a 3 0 9 C ia) e t
Ab t a t hsat l ma e p ca td fh oeq et no il ga h . s r c :T i ri e k s s e il u yo ec r u si f b i r p y c a s t o b o Ke r s tete r f il ga h ;h oeo il ga h ; ee rho il g a h y wo d : h oyo bi rp y tec r f bir p y r sac nbbir p y h b o b o o
结果 。揭示 与报导 文献和读 者需 要从 不适应 到适 应 又到不适 应 , 如此 循环 往 复 , 以致 无 穷 , 目录学 始 使
为 目录学 的全部 内容都是建立在书 目情报这一概
念 的基 础 上 ,所 以 ,以书 目情 报 为 核 心 的各 种 活

信息组织zj重点

信息组织zj重点
14.编码目的
方便检索记录
进行展示
在同一文档中综合展示、检索不同语言和脚本
数据传送
15.机读目录MARC
MARC是用于描述、存储、交换、控制和检索机读书目数据的标准。
特点:数据结构严密,有严格的语义规则和完整的信息描述手段,能够精确完整的记录文献资源,在检索点选择原则上能够确保数据元素组成的统一性,有利于数据交换.
(1)work (2)expression
(3) manifestation (4)item
The top level: work作品思想
The second level: expression表达形式
There are many forms:如声音、图片、文字、动作
The third level: manifestation表现方式
提高信息产品的利用效率、节省社会信息活动的总成本
5.信息资源组织的目的
查找Find
标识Identify
选择Select
获取Obtain
6.信息资源组织主要方法
目录学(关于传统图书馆信息组织的科学)
分类法
主题法
文摘与索引
图书编目
元数据方法
知识本体方法
7.信息组织的活动过程
优化选择
确定标识
组织排序
改编重组
主要针对印刷型文献的描述,后来也适用于缩微、照片、视听资料的描述。
它是一种描述能力很强的元数据格式。
MARC用于系统间的数据传递
每个记录都由四部分组成,其结构如下表:
头标区
目录区
控制字段区
可变字段区
16.Formats of MARC 21(划分依据是数据类型)MARC21的格式类型

史学是一门反思科学

史学是一门反思科学

史学是一门反思科学,是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金钥匙,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系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桥梁之学、成材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学习得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校学习历史的质量与效果,也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能否成材,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是否适应未来之需要。

是历史系所开设课程之中的重中之重的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2.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神圣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3.推动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研究和学习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与学问,精通史学知识、运用史学知识、完善史学知识、发挥史学特长,为学生成材打下牢固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的学习历史、深入的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清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求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逐步认清史学和史学研究的性质、规模和水平。

基本掌握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方面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历史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大致了解和全面掌握历史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上初奠基石,在史学研究基本功、基本能力上狠下功夫,促进学生成材,为其步入学术界打下牢固的学术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有关历史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授课促进学生基本掌握和全面认识历史科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和研究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弄清历史问题、认清历史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研究对象是图书和书刊目录。

4.关系说:目录学研究记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认识图书和揭示图书的活动规律。

5.矛盾说: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目录学的学科重点(基点):书目情报就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书目情报作为目录学学科基点的依据:●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的基本矛盾。

●书目情报在文献信息交流中形成独立系统。

●书目情报概念是目录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深度。

目录学的基本原理(即内容)一.目录学应用原理书目情报生产原理指二次知识生产,通过研究文献和知识系统问题,将一次文献内容进行加工,形成促进原始知识交流的知识产品。

包含关于知识、文献、书目著录、提要法、文摘法、书评法、注释法、索引法、书目语言、书目编排法等内容。

书目情报的传递原理指目录、索引、文摘等书目情报产品进行有效的快速的传递研究。

包含传递形式研究、传递特点研究、传递方法研究。

书目情报的利用原理指怎样合理有效利用书目情报产品,同时将利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传递给书目情报生产部门。

包含书目检索理论、书目用户研究、书目评价理论。

二. 目录学的发展原理主要讲应用原理转化为实物产品。

主要包括书目情报具体技术、书目情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狭义书目情报服务、书目工作现代化等。

目录学学科性质:社会科学范畴,目录学不是综合科学。

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校雠学:研究中国古代整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

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1、古代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紧密联系2、近代开始划清界限(目录学重视篇卷整理,忽视字句校勘;目录学取版本学对篇卷版本的考定,但弃其嗜古好奇之态)目录学与图书馆学:各自独立,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1、图书馆是书目得到利用的渠道之一2、目录学方法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录学与情报学:相互吸收、相互促进(1、情报学获得独立地位时间较短2、情报学探索人们正确认识情报自身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3、情报学载体不一定是文献)目录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相联系●理论基础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并随技术发展而深化●理论基础是一种认识的方法论,不能替代具体目录学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目录学研究的指导●信息理论●文化学说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先秦两汉目录学:文献的产生与积累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目录学:古代目录书目工作的发展与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元)、《文献通考· 经籍考》(元)《元史》(明)、《国史经籍志》(明)、《明史·艺文志》(清)题录性目录:《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四部目录:《隋书·经籍志》学术性书目:《七志》、《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崇文总目》七分法:《七录》、《七林》(隋)四部分类法:《群书四部录》(唐)、《古今书录》、《崇文总目》《国史经籍志》官修目录:《秘书监志》、《文渊阁书目》、《新定内阁藏书目录》私藏目录:《脉望馆书目》、《汲古阁藏书目》、《四明范氏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文学专题目录(全集、总集)【属于专科目录】:《文章流别集》、《文章志》、《文章序录》、《杂撰文章家集叙》、《新撰文章家集叙》、《文章叙》、《新集叙》、《晋文章志》等。

属于分类法丁类集部佛教目录:《综理众经目录》、《出三藏记集》、《别录》、《大隋众经录目》道经目录:《三洞经书目录》、《玉纬七部经书目》、《道教义枢》、《三洞四辅部经目录》(后三部是三洞四辅分类体系)专科目录:《录鬼簿》(元)、《别录》:刘向西汉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

唐代佚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

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七略》:刘歆据《别录》删繁就简而成简化主要是在篇目和叙录方面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七略》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分类目录,该分类体系是6略38种 (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第一部史志目录据《七略》删减而成删其要以备篇籍。

•辑略问题辑略在《七略》中是包括总序和各类小序的一个特殊类。

《汉志》将小序入了各类。

•辑录问题《汉志》删叙录为注释,变得更加简明扼要。

•出入增省问题。

《汉志》岁保留了《七略》的分类,但是具体图书分类中有出入和增省的做法,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经新簿》:(1)编制背景西汉的藏书到了东汉献帝之时遭遇劫难魏氏代汉后,魏秘书郎郑默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中经新簿》是一部综合性的国家藏书目录据考证,《中经新簿》共16卷。

(2)《中经新簿》的分类《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依次对应后来的经子史集,与后来的经史子集次序略异。

甲:六艺,小学;乙: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史记,旧事,皇览簿;丁:诗赋,图赞,汲冢书《隋书经籍志》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1、概况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

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

在图书收录范围上,就不仅仅是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载六朝时代图书流传情况(其所采用的方法是在著录的图书下面注“梁有今无”字样),对于考证图书的流传存佚极有参考价值《隋书•经籍志》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目录设立类目的基础:设置了一个系统的图书四部分类体系,通过明确、限制类目的定义,给当时和后世设置类目和从事图书分类立了章程。

《隋书•经籍志》不仅明确标示出经史子集之名,而且列出系统的子目共55类(其中四部40小类,附录佛、道目录15小类)。

2、分类分有关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类下再细分40小类。

《七志》王俭南朝1、依《七略》编制,共40卷。

表现“命名与分类”和“序录”与“小序”上2、分类: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将道佛书附于后,即实际上有九类3、序录与小序的运用。

“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转录体)《七录》阮孝绪分类:内篇: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佛法录、仙道录对分类法的改进:史部独立合诸子与兵书为子兵录不立图谱类佛道图书不再作为附录,而是作为外篇对《隋书·经籍志》产生重要影响《汉录》佛教目录《综理众经目录》东晋道安经论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失译经录、关中失译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志录等7部分。

奠定了佛教目录的基础,“佛录开山之祖”。

《出三藏记集》是现存最早的佛典目录,其作者为僧祐,故后人又简称为《僧祐录》、《祐录》。

僧祐于齐、梁间,凭借定林寺丰富的经藏,在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安录》)的基础上,“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大隋众经录目》始出现按经律论三藏并结合佛经形式特点进行分类的做法。

这种分类与以往的分类在不一样,它以译经内容为主,且辅之以形式。

真正将佛经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类的目录是《大隋众经录目》。

《四库全书总目》纪昀分类(4部44类)《总目》在体例上还创存目例。

即有收入《四库全书》应刊、应抄各书之提要;有不能收入《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之书之提要,这些提要附于各类之末。

《总目》首有《凡例》二十则,为本目编纂之宗旨与原则。

次于经史子集4部部首各冠总序,44类之首亦各有小序。

再次于各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和所据版本,每书之下皆据有提要。

《天禄琳琅书目》我国第一部官修版本目录《文献通考· 经籍考》一部通录古今图书的史志目录。

该目考订綦详,引证丰富。

编者马端临为南宋宰相马廷鸾之子,宋亡后隐居不仕。

明修《元史》未设艺文或经籍志《国史经籍志》四部分类法,由于图书收录标准不一样而受到批评《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基础上修成)清代的补史艺文志正是由于《明史·艺文志》未收宋辽金元著述,导致一些学者展开了补史艺文志工作;也由于《明史·艺文志》专收一代著述,给补志指明了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