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5-2016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解析版)
2015-2016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________。
②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
他的深情、执著、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________,回味绵长。
③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
现在想来还________,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记忆犹新B.念念不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C.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历历在目D.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念念不忘2.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A.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
B.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A.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⑥④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③④⑥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月考试卷】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模块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辽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高一语文组校对:高一语文组考试时间:9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在心理学家看来,战争是人最重要的一个非物质的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喜欢打仗,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有对仇恨和破坏的渴望”。
但在社会学家看来,战争是因为人口过剩,也就是马尔萨斯陷阱——战争起到了控制人口的作用。
人类没有肉食动物的天敌,只有战争才能把人口密度控制在饥荒水平线以下。
把战争的动机因此可归结为争夺稀少的资源,比如女人、土地、水源、财富、权力等。
这种说法确实得到了很多历史学家的承认,中国历史之所以总是一治一乱的轮回,因为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通过战争来修正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平衡。
但这种说法似乎并不能圆满解释20世纪最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
因为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人类已经成功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
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指出,“过去两个世纪间,人类在改善物质生活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人们期待在基本上打败了疾病、匮乏和愚昧,并且减轻了体力劳动的艰辛后,能继续努力,最终也许能消灭战争。
”这时或许有必要重新回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战争既然是一种暴力行为,就必然属于感情的范畴。
即使战争不是感情引起的,总还同感情或多或少有关,而且关系的大小不取决于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决于敌对的利害关系的大小和久暂”;“火药的发明、火器的不断改进已经充分地表明,文明程度的提高丝毫没有妨碍或者改变战争概念所固有的消灭敌人的倾向”。
文明没有——也不可能制止战争,只会造出更先进的杀人方法。
正如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所言:“个人的野心、个人的恶意和个人的贪婪与战争的最终爆发并不相干。
这一切灾难的祸根在于我们的科学家开始创造出一个钢与铁、化学和电力的新世界,而忘却了人类的头脑比谚语中的乌龟还要缓慢,比出名的树懒还要懒惰。
”一个社会一旦达到了原始以上的文明水平,不愿打仗而宁肯做别的事情的人即随着经济资源的增加而增加,无论是种地还是制造,或者建筑、教书,以此获得与他人的交流。
【百强校】2016届辽宁沈阳二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带解析) (1)
绝密★启用前【百强校】2016届辽宁沈阳二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的菜畦靠近一条芦苇丛生的荒凉小溪,_____,在菖蒲长得又高又密的地方,有几处汩汩作响的清泉。
A .溪岸上杂草之间散乱地长着菖蒲 D .菖蒲散乱地长在溪岸上的杂草间 C .溪岸上散乱地生长着菖蒲和杂草 D .菖蒲和杂草散乱地长在溪岸边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国内走私牛肉的主要来源来自巴西、印度、美国等地,国内牛肉每千克售价达50元甚至更高。
B .不仅秋海棠是吸甲醛的好手,而且花、叶、茎、根均可入药,可治疗咽喉肿痛和胃溃疡等疾病。
试卷第2页,共13页C .规划浪费是建筑浪费之源,我国许多地方,任意扩规划、树地标、建广场,这样的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无法估计,也助长了各地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
D .某品牌汽车正式推出了全新智能车速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识别交通标识,主要是为了避免驾驶员不要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超速。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当年在军中,老长官虽不富有,对我们却能________,让我们这些新兵感到无比温暖。
②美伊战争发生后,世界各地都有善心人士_________,救助受到战火摧残的孩童。
③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儒商,他们躬行勤劳俭朴、诚实不欺、_________、崇尚教化、“君子富,好行其德”的儒家之道,颇受社会的尊重和称赞。
A .乐善好施、慷慨解囊、解衣推食 B .解衣推食、慷慨解囊、乐善好施 C .解衣推食、乐善好施、慷慨解囊 D .乐善好施、解衣推食、慷慨解囊第II卷(非选择题)二、作文(题型注释)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辽宁省沈阳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_高一语文试题AwqqnH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 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靠父子相传。
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
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
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
“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
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
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 语文 含答案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六月阶段考试高二(17届)语文试题命题人:高二语文组审校人:高二语文组说明:1。
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
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书法艺术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它的艺术表现载体,是中国文明的传播工具——汉字。
书法艺术以文字为母体,因文字书写而产生.它的所有语言样式,所有繁纷复杂的技术、规则,都傍依文字而诞生,离开文字而无从立其身。
第二,书法和文字,共生、共进、共荣,相为表里,不可分解。
第三,由于书法艺术以中国书面语言形式体系为载体,与实用书法同体、同步发展,这就造成世界艺术史上的罕见现象:汉字书面语言体系的功能区域,几乎全部被艺术样式所覆盖。
除了“艺术的书法",“实用书法”几乎没有存在空间,只居于极小范围和很低端的位置。
②文字实用功能的实现,实际上只需要基于“六书"而形成的字符体系。
这个体系,是否具有艺术美感,书法形式语言介入不介入,对汉字的信息传递功能没有影响。
但是我们的先民,依托于“六书”符号体系,演绎出了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和变化无穷的汉字书法形式语言。
这是既可以满足信息传递功能需要,也可以满足审美需要的“双功能”书法形式语言。
③审美书法对实用书法实现全覆盖,使人们无从分辨哪些书法是表现性的,是“纯艺术",哪些是实用性的,是“非艺术"。
从艺术形态的来源说,书法没有什么特殊,从生活原型升华、分离出艺术形态。
但书法的特殊性在于:舞蹈、演唱,都来源于生活原型;一旦它们升华分离后,不再介入生活原型,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艺术从来不干预生活。
书法的情况特殊,它是始终和生活原型“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书写场合(不管实用还是审美),都可以用书法。
它确实挑战了世界学术界原有的对“艺术”概念的界定,也挑战人们对艺术特性认知的极限。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高三(16届)语文试题命题人:沈阳二中语文组审校人:沈阳二中语文组说明:1。
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
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
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
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
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
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
辽宁省沈阳第二中学高一2015届语文下学期阶段性(理科)试卷
辽宁省沈阳第二中学高一2015届语文下学期阶段性(理科)试卷语文7.5本试卷,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艺术的价值________实现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虽然这种对话,未必总需要用有声语言或文字来进行。
②除了他以外,没有任何人在此画上动一个指头,整幅画由他________完成。
③由于他多次________劳动纪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警告处分。
④退伍军人张伟________参加今年的抗洪抢险战斗,被评为抗洪模范。
A.必需独立违反志愿B.必须独立违犯志愿C.必需独力违犯自愿D.必须独力违反自愿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跋扈惘然若失了了无几一言以蔽之B.椭圆淹没无闻沽名钓誉万变不离其宗C.睿智沧海一粟风烛残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D.昏厥老态龙钟转瞬即逝学富五车,材高八斗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_______________。
废墟是课本,_____________;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_____________,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1)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2)没有今天就无所谓昨天和明天(3)让我们把立体的事情读成平面(4)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5)因此,废墟是手段(6)因此,营造是手段A.(1)(3)(5)B.(2)(4)(6)C.(2)(3)(6)D.(1)(4)(6)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由达成共识到制订计划,______欧盟在军事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沈阳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答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东方睡狮”考辨智效民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
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
没想到后来读《江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
汪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
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
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
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
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
这样一来,狮子在上台表演时,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际上却少气无力,昏昏欲睡,就好像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
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
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说到鸦片,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其中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指出:外来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的社会,所以才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大胆接受西洋近代文化……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的机会。
另外,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时也说,这支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
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
精品:【全国百强校】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说明: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士人和私学的兴起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
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
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
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
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
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
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
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
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
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
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
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
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
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百强校】2015-2016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百强校】2015-2016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
。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
。
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
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 .①④⑤②③ B .①③④⑤② C .③①④⑤② D .③④⑤①②试卷第2页,共13页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冬日,“九眼贡莲”已进入双节前的黄金采摘期,数名采藕人正穿着防护衣在地里忙着采摘莲藕,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B .这家4S 店长期占道修车,不仅毁坏了人行道地砖,而且不能让行人、车辆正常通行,给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C .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合理规划管理城镇,打造城市宜居环境,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D .进入秦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漫山遍野点缀着火红的枫叶,蔚为壮观,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绝美画卷。
沈阳市高中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沈阳市高中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项不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A. 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B. 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C. 进行科学研究D. 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施耐庵C. 罗贯中D. 吴承恩3. 下列哪个不是诗歌的表现手法?A. 比喻B. 拟人C. 对偶D. 描写4. 下列哪个不是四大名著之一?A. 《西游记》B. 《水浒传》C. 《三国演义》D. 《聊斋志异》5. 下列哪个不是汉字的造字法?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016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暑假验收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24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欲肆其西.封(西:向西)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侵犯、欺侮)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置:放弃,丢下)B.正襟危.坐(危:高高的)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弄错)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渡过)C.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均:权衡)汉亦留之以相当.(当:适宜)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D.台隍枕.夷夏之交(枕:倚、据)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而刘夙婴.疾病(婴:绕)使.六国各爱其人(使:假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故应结合语境解释其意思。
A项,又欲肆其西封(西:向西)——西面的。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置:放弃,丢下)——放置。
B项,正襟危坐(危:高高的)——端正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弄错)——使……错误(弄错)。
C项,汉亦留之以相当(当:适宜)——抵押;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觉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道.芷阳间行②輮.以为轮③又前.而为歌曰④廊腰.缦回⑤使使以闻.大王⑥义.不赂秦⑦齐.彭殇为妄作⑧有席.卷天下之意⑨而耻.学于师⑩单于壮.其节A.①③④/②⑥/⑤⑨/⑦⑧⑩B.①③⑥/②⑤/④⑧/⑦⑨⑩C.①⑥/②⑤/③④⑧/⑦⑨⑩D.①③/②⑤⑨/④⑥⑧/⑦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
首先应辨明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
①道芷阳间行——“道”,名词做动词,取道;③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做动词,上前;⑥义不赂秦——“义”,名词做动词,坚持正义。
②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⑤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 语文资料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6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阶段验收高一(18届)语文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
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
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
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
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
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
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
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
【全国百强校】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区,客观题按题号涂答题卡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
“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
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
”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
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
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解析
2015—2016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学中的自由曹雅欣①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并未缺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②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紧密、更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强烈。
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作“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以如此瑰丽的笔墨哪里仅仅是在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③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
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④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这“乐”,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中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⑤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⑥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
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
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
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
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
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
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
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
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
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
可贵的是魏晋士人对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他们的诗意能落实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陶渊明笔下的草屋、桃李、鸡鸣、狗吠等日常事物融注了冲淡的诗意,即使是艰苦的农耕生活,也有“带月荷锄归”的诗意蕴涵其中,他在晚年衣食堪虞的时候,诗、酒也是不可或缺的。
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的理性思索。
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
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一面,他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来表达对宦途的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选自《魏晋风度的文化透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转型,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B.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时文化哲学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对之后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C.魏晋士人对人生充满的忧虑和深重的哀伤,源于当时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对生命的担忧,而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D.魏晋士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颠覆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反映了个人的独立存在性,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意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的玄学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这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人格。
B.魏晋士人转向追求生活的诗性,是因为他们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于是诗成了他们艺术化人生的核心内容之一。
C.魏晋士人能将诗意落实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这是值得肯定的,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
D.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的行为,既有潇洒通脱的空灵,又有人生无路可走之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沉重,体现了魏晋风度的诗性特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名士生活的诗意随处可见,就连死亡也能显出诗意,典型例子就是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发出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
B.酒作为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着特殊的社会意味,这是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中获得的。
C.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畅饮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都是魏晋名士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D.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行为上,陶渊明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表达了对仕途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
【答案】1.C2.C3.D【解析】【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的信息理解成“而这样的情绪”,张冠李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C项,“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有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
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古美谈”,可见是“个人诗意化的典型”并不能代表“魏晋士人”,以偏概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性情化”理解为“情绪化”,这是偷换概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B说“就只”,犯了混淆逻辑范围、夸大其词的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