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

合集下载

学校德育难在哪里,路在何方

学校德育难在哪里,路在何方

学校德育:难在哪里,路在何方?多年来,我们一直说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首位,但当前德育工作实效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不能说教育者不重视,而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确实遇到一些难点和困惑。

学校德育工作究竟难在哪里?又该怎样化解这些难题呢?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三大挑战一、德育面临着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向影响”。

1.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主体意识的生成,也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

市场经济观念必然影响到教育领域。

一方面,办学自主性的增强、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核算,等等,加快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激活了学校管理机制。

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主体意识增强,学校教育管理难度增加,现有规章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要求,旧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教师对学生说而不服的现象增多,学生逆反心理增强。

德育工作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产生矛盾。

2.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导致了思想价值取向多元性。

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形式对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领域办学体制的多样性,在一定时期弥补了国家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发展。

但同时,办学体制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公益、公共、公正性产生威胁。

校长“筹钱”、学校“创收”等现象,使教育本质价值取向被忽视,师生价值判断呈多元性,也致使德育工作软弱无力。

3.市场经济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也带来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倾向。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对教育的正面影响不可低估。

这一原则改变了学校忽视效益的做法,促进教育讲求办学效益,计算办学成本,不搞花架子,实实在在办学,推动了学校发展。

但在“效果优先”原则冲击下,一些教育工作者过分追求“效益”和“效率”,“向钱看”价值观影响到人的思想,地域工资待遇差别引发个别优秀教育“东南飞”,教师无私奉献精神受到挑战,德育工作的内容、标准出现争议。

核心素养时代的三大教育挑战

核心素养时代的三大教育挑战

核心素养时代的三大教育挑战作者:何赛君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3期摘要: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实行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核心素养时代。

应对核心素养时代的基础教育面临三大挑战:学校的课程结构、教师的育人素养和学生的自主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代课程结构育人素养自主性为了提高组织成员国的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体为适应全球化社会而获得自身完满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兴起了“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

中国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

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在林崇德教授的领衔下经过三年的立项研究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2015年1月,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

2018年秋季全国实行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即“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阶能力与人性能力[1],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基本技能”的发展与超越,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直接指向培养既有“文化基础、参与社会又能自主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

至此,我国学科育人目标实行了三级跳,从1952年《中学教育暂行规定》提出的“双基”到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三维目标”再到2016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彻底从“教书”升级为“育人”,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博士形象地将这三级育人目标称为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独 6 学生 负 尚未出现?() 3为何社会上违反科学 、 违反伦理道德 教 育形成 人才培 养 的 唯一 道 路 , 木桥 。 ( ) 特 的事件层出不穷?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育工作是其 担 过重 , 别是 中小学 儿童 和青年 遭受 重大 压 力。 以 上所述种种不仅耽误人才 , 催残人才, 而且完全不能 重要 的一个 方 面 。 适 应 2 世 纪培 养人才 的要求 和 任务 。 l 三个具 有 影 响的传统 教育制 度 。( ) 1科举 ,2 苏 () 联模 式 ,3 全 国统考 制 度 。这 几 个制 度 对 我 国 当前 () 教 育所造 成 的影 响最 为 深 远 , 历史 的 背 景来 看 , 从 这 三 个制 度 , 当时的经 济发展 和社 会进步都 产生 了重 对 二、 坚持 党的教育 方针 . 线和任 务 路 党 在 十五大的报告 中指 出 :1 “ ( )实施 科教 兴 国和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I 期
20 0 2年 2月
Hale Waihona Puke 理工高教 研究 J u n l f F c n lg C l g d c t n o ra eh oo ol eE u a i o e o
V0 _ NO 1 121
F b u r 0 2 e r a y2 0
我 国 高等 教 育 面 临 的挑 战 与 对 策
南昌大学 潘 际銮 0
2 世纪 面临 的形势有 三 大特 点 : 1 经济 全 球化 、 知 弊端 , 留至今仍 为我国高 等教 育 中的不足 。全 国统 遗 识经 济和知 识 的 突飞 猛进 。知 识 本 身 的增 长 速 度 日 考制度是 17 开始 实 行 的 , 9 7年 它对 我 国 当时 被 四 人 益 加 快 , 7) 纪初 每 3 在 1世 0年 增 长 一 倍 , 2 纪 帮破坏 . 在 0世 教育 事业 和 国 民经 济处 于崩 溃 边 缘状 态 下 , 求 , 3年增 长 一倍 。信息 技术 的发展 辐射 到每一个 迅速为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 , 每 为恢复经济建设提供人 领域 , 使技术 、 济发 生 了 翻天 覆地 的变 化。为 了适 力资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实施至今已有 2 多 经 0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三大困境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三大困境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三大困境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各国瞩目的焦点,因为它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三大难题。

一、人才培养的失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在招生方面,一些高校为了提高本科生录取率和学院录取的总体质量,会采取各种手段拉开培训班,以培训班招生推高学院录取总体质量。

但是,这种做法会引发高校的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失衡的问题。

因为这种机会不均,导致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失去了学术、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培养机会。

另一方面,在教育质量方面,高等院校也会采取水土不服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当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学术和研究成果时,很容易被淘汰,甚至是被剔除出学校。

为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的失衡,政府应该出台政策,促进人才培养的均衡、严格、科学和合理水平。

二、创新能力的缺失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然而,在现实中,中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正面临缺失的问题。

原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创新文化的不足,科研经费的匮乏,以及学生自身的过度注重分数的问题。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建立国际化、开放型的高等教育体制,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三、公平与质量的协调公平和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核心问题,也是高校长期面临的难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普通高考和高校自主招生越来越常见,高校之间的公平和质量的矛盾愈发突出。

一方面,由于不同学校的基础差异,各高校间的公平问题需要得到重视,而这往往容易导致高校在招生上容易走向粗放发展,降低文化和艺术、理工科等领域的吸引力,导致公平和质量的协调问题。

为了弥合公平与质量的矛盾,高等教育改革应该重点关注教育投入、助学贷款、教育质量评价、高校氛围等方面的改进,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摘要:结合21世纪的时代的新特征,本文评述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主要观点、思想及其价值,论证了在21世纪构建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大教育体系,以及多样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取向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1世纪教育挑战对策一、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任何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上的,展望未来,报告归纳了教育政策应当正视的三大挑战[1]P2-4:一是在人们对经济和社会进步所抱的幻想破灭后,如何找到人类发展的理想途径;二是如何使文化适应新情况,使思想观念现代化;三是如何减少世界各地的紧张局势,使人类在“地球村”能够共同生活。

报告围绕这三个问题,主要从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世界的未来前景、论证了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21世纪教育面临的经济方面的挑战。

科技变革、技术进步不断地影响着劳动的性质和安排,“各企业和各国都迫切需要增加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应变能力”,能否“紧紧跟上这种变革,甚至走在变革的前头”[1]P57,考验着21世纪的教育。

“工作的日益非物质化”[1]P56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素质发生了本质变化,21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面临着重大调整。

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考验着21世纪教育向一个人提供知识的能力。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使教育目标由从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界提供所需人才,转向促进人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1]P70,这也要求21世纪的教育进行质的转变。

(二)21世纪教育面临的社会方面的挑战。

1.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对教育系统造成了一种空前的压力,对教育的需求已经达到而且有时是远远地超过了其力所能及的程度[1]P24”。

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移民问题等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3.人类的生存与共处问题。

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三大挑战分析

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三大挑战分析

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当前国内音乐教育教学理念也有了一定的转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规范之规定,高中音乐教学的课程性质、定位、理念、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全面提高当前国内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三大挑战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音乐三大挑战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31-01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音乐课程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音乐课程教育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站在审美的角度去鉴别、欣赏音乐之美,培养他们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三大挑战分析第一,传统音乐教学理念受到了严峻的挑。

从一篇主题为“当前高中音乐教学难在哪里?新课改背景下该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帖子中可以看到,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开始对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产生疑问,有超过一百多个的教师对此进行了跟帖,其中普遍对此表示悲观,并提出了很多实际教学中的困难与迷茫,比如领导缺乏重视、设备时间太少、学生缺乏兴趣以及工作量增大等问题。

一方面应当对这些教师的苦衷,表示理解,正视教师们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情况;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面对这一现实,当前的高中音乐课程怎样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

当前部分教师之所会多对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课缺乏信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是担心本身,而是思想观念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这是最大的挑战。

第二,对音乐课程本身的定位不准确,没有充足的课时量作为保障。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并非只是要求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很难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同时与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脱节。

2023年教育行业发展分析:趋势、挑战与机遇

2023年教育行业发展分析:趋势、挑战与机遇

城乡差异
教育行业发展分析:趋势、挑战与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2023年,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挑战和 机遇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城乡差异是影响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城乡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的分布也 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则相对 匮乏。这种差异导致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 力。
报告内容总结
2023年教育行业呈现出数字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三大趋势。数字化方面, 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教育硬件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教育资源更加普及 和灵活。个性化方面,智能算法和个性化教学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精准 的学习方案。智能化方面,AI和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使 得教育更加智能和高效。 2. 行业挑战与机遇: 2023年教育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和教育资源不 均等。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教育机构需要寻找更高效的运营模式。同 时,新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使得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教育资源不均 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中,因此教育机构需要更加 关注公平和包容性。 然而,教育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随着社会对技能的需求不断变化,教 育机构需要关注市场需求,提供更加实用和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内容。同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机构可以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为学 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技术进步:教育信息化、数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教育向数字化教育的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 计算等先进技术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和效率,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未来教育的变化

未来教育的变化

未来教育的变化第一个变化,课程的时空将越来越大。

过去所有的故事发生在教室里,所有的事情在课堂里实现。

未来的社会已经不是这样了,网络教学和在线的内容在知识教育方面和能力培养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在课堂里实现,像翻转课堂一样,学生的学习倒过来了。

过去我们是课堂里学习,然后回去复习巩固,现在倒过来,在家里学习,然后到课堂里面来指导复习、巩固。

所以,整个教学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时空实际上会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

过去,教师是知识最重要的来源者,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

过去讲,你要教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桶水。

但是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这样,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在学生面前,他也不再是以常规的形象出现。

所以,在未来社会,网络的出现,让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简洁。

一个老师的知识水平已经很难超越所有的知识水平,将来师生关系将更加平等,教师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所以,知识渠道不再是教师的独享者。

第三,对教师的要求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知道教育形式、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是教师始终会存在,只不过教师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同时,教师的工作更难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艺术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教师不仅仅要理解知识,同时还要懂得媒体,懂得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这也是未来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变革。

所以,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帮助者,同时自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第四,课堂个性将会越来越强。

个性化已经占了80%以上的份额,未来教师的教学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背景为前提的。

在传统的教育里面,我们有一个基本错误的假设,认为在一个班级里所有的孩子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水平上,所以教学中只能面对大多数学生。

但事实上,班上40个学生也好,50个学生也好,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差距远远超出了我们想象的差距。

所以,未来这个特点会更加突出。

新时期教育投资者面临的“五大挑战”

新时期教育投资者面临的“五大挑战”

新时期教育投资者面临的“五大挑战”
本文将阐述教育投资者在当前处于的新时期中所面临的五大挑战。

第一大挑战:政策风险
教育行业的政策十分关键,政策的变动可能会对教育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教育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教育政策的变动,避免因政策风险而导致的损失。

第二大挑战:招生难题
随着新时代教育竞争的加剧,教育投资者可能会发现自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招生难题。

如何提升学校的招生能力,是每一个教育投资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大挑战:学科建设
与教育投资者过去主要关注学校建设不同,新时期的教育市场中,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投资者需要关注学科教学的发展,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

第四大挑战:人才引进
教育行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教育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每一个教育投资者都需要重视的事情。

第五大挑战:品牌建设
在新时期的教育市场中,品牌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教育投资者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上就是教育投资者在当前新时期将面临的五大挑战。

高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高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学校特色指标
综合素质评价承诺
学校要为学生做实“七张表”
基于特色项目丰富拓展课程(发展处与教学处)
模块课程群、4S课程(理财、投资、一日金融人等) 领导力课程(人文素养、国际理解、合作、决策、思辨等)
拓展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基地(学工委)
科学人文场馆学习与志愿者服务(106家场馆)
教学: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 为每位学生的个性成长服务
教学观念:改变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思维方式:从微观课堂思维到“宏中微”的一致性思维。 教育方式:从“管堵罚”到咨询、服务、引导、陪伴。 职业尊严:从课堂获得到教程。能给予学生抓得住的“拐杖”。
社会参与: 法律规则、中华美德、社会责任、交往合作、国家认同、国际视野
民族 文化
科学 技能
竞赛 活动
选择:让课程适合学生学习与成长
引进与融合:国际课程的本土化转接
1、引进海外优质课程,服务于建平师生(3类)
2、依托美国AP课程班,实现选修课程本土化(19门)
SDP课程 ---- 剑桥能力提升课程(欧盟教育基金会) JAE课程 ---- 国际最大非政府经济组织-青年经济联合 KPK物理 ---- 德国兹鲁克大学物理系编著
两个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
六种策略 平等学习氛围 讲究语言艺术 多样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参与 注重动态生成 追求教学高效
指导:为学生成长安装发动机
• 为每位学生的个性成长服务
个别化 为每个孩 子配好人生 导师
关注学生的 价值观引导 关注学生的 生涯发展指导
个别化的人生导师
关注学生的 学业进步
• 明确育人目标 • 通过讨论与教育让学生知道理解 • 育人目标与课程\评价相互支撑 • 育人目标与关键领域联系

丁晓良关于组合学分制演讲

丁晓良关于组合学分制演讲

《组合学分制:我的兴趣是什么?我要做什么?——中国高等教育面向未来挑战的解决方案》丁晓良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常务副院长一、关于选择的故事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组合学分制:我的兴趣?我要做什么?——中国高等教育面向未来挑战的解决方案》。

主要想讲讲中国现在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我们耿丹学院面对挑战、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些探索。

在讲解决方案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两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人的一生,他(她)的未来到底是由努力决定的,还是由选择决定的?我曾经问过我的很多学生,他们大部分说是努力和选择共同决定的,我觉得非常对。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们,他们真正会选择吗?我们给他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吗?我可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自己的故事。

我是77级的,我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机会,我高中毕业之后干了一年临时工就下乡,在农村插队四年,然后碰到77级恢复高考。

高考的时候我在乡下,想着能考出来,离开农村就可以,所以并不会选择。

我当时考试成绩是山西长治第15名,如果当时大胆一点,自信一点,敢于选择北大、清华或者其他学校,说不定也能上,但是没敢报,或者说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并不高。

当时我报的最高志愿是山西大学物理系,而我考试的分数是省外重点院校可以优先录取的分数,记得志愿填报表还有一栏,是否服从分配?那个年代,我又不敢填不服从分配。

所以就被重点院校之一,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点鸳鸯谱,服从分配到那里学采矿去了。

我为什么有工学和经济学两个博士学位呢?因为我一开始学力学,后来我觉得中国的最大问题在管理方面,又从事管理。

因为不愿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我就利用工作之余在中国人民大学念了一个经济学博士。

因此今天有我的很多经济学的同门学弟们到场指教。

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没有选择机会、或者说不会选择的故事。

我再说一个选择太多的故事。

我的女儿叫丁骏,比较起我们这一代,她的选择机会可是多了很多。

她14岁跟我到美国去,后来拿到全奖上了美国Phillips Academy,这是美国最好的私立高中之一,小布什也是在这个学校毕业的。

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8期(总第684期)我国的师范教育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在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1988年的高峰时期,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有1065所,师范院校262所,其中本科院校77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85所。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国师范教育正面临重大的变革和新的发展。

一、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1994年我国实施的《教师法》就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这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199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在我国全面实施。

为了提高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

1996年教育部提出了师范教育从三级向二级过渡,即师范教育由原来的中师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本科院校培养高中教师的三级向二级转变,师范教育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师范教育也将向一级转变,逐步形成本科以上教育。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鼓励综合性大学或非师范类高校参与教师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调整师范院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学校参与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工作。

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

”这标志着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教师培养已由师范院校单独承担变为多元开放格局,教师的培养培训由师范院校独揽的局面从此改变。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三教”改革背景下项目课程开发的现状、挑战与应对

“三教”改革背景下项目课程开发的现状、挑战与应对

项目课程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罗马的建筑师学院,而后由克伯屈在其老师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正式固定形成,在基础教育中首先推广,又被广泛应用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种教育类型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项目课程成为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职教界尤其是在高职教育领域普遍开始进行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念偏差、形式机械、机制缺失等实践中的问题。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项目课程这种让学生在职场化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能力的课改模式大有可为之处,因而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也将大有裨益。

目课程一个话题的新思考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种典型模式,充分考虑到我国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广泛应用。

在加快建设我国现代“三教”改革背景下项目课程开发的现状、挑战与应对彭程1谢莉花2【摘要】项目课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一种典型模式,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得到了广泛关注。

“三教”改革背景下,项目课程面临着人才培养定位、育人理念和职业知识组织等方面的新挑战。

未来项目课程的继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常态化机制以及提升职教教师的双师素质。

【关键词】项目课程;三教改革;职业知识;职教教师【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1-0006-06【作者简介】1.彭程,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200092)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教教师教育;2.谢莉花,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200092)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教教师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的当下,项目课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核心问题

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核心问题

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核心问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的途径只能是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改什么、如何改?在我看来,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中,其实从根源性上讲不外乎三个:一是学校制度、一是教师队伍、一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一、学校制度学校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因而学校是道德的子宫、文明的源头。

也有专家这样通俗地解读现代学校制度,即“好的、先进的、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制度”。

一个比较没有争议的看法是,现代学校制度一定是一个能释放人性、提升精神的制度。

那么,我们试着设问一下:我们的某些学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压抑人性、钳制精神的?不可否认,我们的学校一向都是注重“文化”的,比如每间教室里都会挂上一个钟表,钟表的旁边再设计一个“高考倒计时”牌子;比如我们会在黑板上方的墙上写一个大大的“静”字,要求在课堂上“零抬头”;我们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某些抱病坚持上课的“英模”教师,我们天然地以为当教师就必须“燃烧自己”;我们所有的评价包括“绩效工资”都与升学率挂钩,我们信奉好教师就是考试成绩高的教师;我们眼里的好学生与身体和行为没有关系,所谓的“三好”理所当然地只看成绩;我们认为学校天经地义是为考试而存在,考上多少铜仁一中是评判“名校”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的学校仅仅停留在这样的文化、机制、管理上,那我们只能说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低级的、原始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这就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教育。

在我看来,学校应该不只是为了升学而存在,它应该相对完整、“三场合一”,它应不仅仅指向于知识性学习,它应该既是学习场,又是生活场、精神场。

教育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它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道德提升的使命。

学校是未来的社会吗?如果是,那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是培养“三格”,即性格、品格、人格。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假如具有了“三格”,那未来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出格”。

我们一直努力试图这样表述,“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意在提醒更多的学校跳出升学着眼于人、社会、国家乃至于人类。

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新图景:挑战、行动与思考——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解读

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新图景:挑战、行动与思考——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解读

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新图景:挑战、行动与思考——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解读共3篇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新图景:挑战、行动与思考——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解读1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人们逐渐回归正常生活,然而疫情带来的影响依旧在我们身边。

在数字时代,数字教育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欧盟成员国的中国,需要对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进行解读,并思考我们的行动与挑战。

首先,数字教育行动计划面临的挑战包括什么?在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中,列出了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何在数字世界中提高学习成果和机会公平、如何将发展数字技能和采用数字技术作为教育和职业支持的重要方式,如何帮助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顺应数字转型的变革。

而这些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得到改进,包括除数字设备之外,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培训与成长,学习评价等等。

其中最关键的是增强学生部分群体在数字世界中的融入感和自信心,推广数字技术,并助力学生应对未来发展的需求。

在解决数字教育行动计划所列的挑战方面,还需要展开怎样的行动?欧盟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的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促进学习成果,确保机会公平;促进采用数字技术,提高数字技能;鼓励与支持数字转型,加强数字化领域的联盟建设。

这样的行动需求涉及到工具与平台的升级,授课内容的调整、教育咨询的改进等多个方面。

在推广数字化转型技术上,有必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乃至全员教师信息化能力,便于学生在数字世界中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更加自信。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欧盟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对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何意义?首先,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数字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学习成果、机会公平和数字技能都存在差距。

而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制定于欧盟内部面临着大量的经济和社会差异,而其方向和行动计划都可以为中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启迪。

高等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成败!
[案例2] :跑鞋与熊的故事
两个公司的总裁去野营,讨论公司合并 之事,到森林里后,遇到了一只灰熊,甲公 司总裁弯下腰,从包中掏出跑鞋穿上,乙总 裁说“有什么用,你能跑过灰熊吗”;甲总 裁回答:“我跑不过灰熊,但我能跑过你”。
如何知己知彼,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案例3] :青蛙现象
《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
“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 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讯价格下降、计算机的普 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 子工程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象 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研究知识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当今世界 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就是创新能力很强 的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只有身体,脑袋是靠人 家的,即发明创造是靠人家。
欧盟最早是主要15个西欧、中欧的国家,后来有东盟10国加入, 去年加了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一共27个国家,要一体化,建立统一的 欧洲,它的背景是同美国、同APEC进行激烈的人才竞争、技术竞争和 资源竞争。旨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共同致力于2010年实现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目标。内容包括统一学制 (原3-5-8年),倡导建立“知识的欧洲”,强调发展欧洲文化价值取 向;建立欧洲转学学分制度、加强终身教育发展;强调学校的内部评估 (强调以学科或专业工作为评估基础,以专业人员评估为主,以产出而 不是以投入为标准等)。每两年欧洲各国教育部长开一次会议,讨论 “博洛尼亚”进程。
MP3每台利润仅10元人民币,但需交专利费0.6 美元。
一等企业卖标准, 二等企业卖专利, 三等企业卖产品.
2003年我国各种专利申请总计 1931118件,其中国外企业申请发 明专利占70%左右,而且其中计算 机方面占70%,移动通讯占90%, 集成电路占90%,生物技术占87%。

未来学校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教学总结

未来学校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教学总结

未来学校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未来学校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挑战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正面临重大挑战今天很多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传统分科的教学,基本是按单学科的框架进行传授,给出的也多是标准答案,其内容普遍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缺乏系统性,解决今天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未来多学科、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学科思想会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基础教育的课堂。

所谓的超学科,是一些以往并不存在的新学科,之所以有超学科,是因为原有的学科概念已经不足以概括我们今天的发展。

比如,教育神经学。

从另一个视角看,今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次被提出。

这一提法有现实的针对性,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这已经不是单纯地从学科的角度来考虑教育问题了,而是从人的素养这一更大的格局来考虑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但是今天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能否支撑起学生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挑战很大。

中国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对于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是做的比较好的,但是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自主发展、创新实践等方面来看,却是不足的。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很多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许多以往很难、很复杂的知识,可能在学生毕业踏上社会时,已经被淘汰、或者被更新。

以前我们说的“学习”更多地是指,我们把不懂的学会了,这是学科性的思路。

但现在“学习”则意味着,你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思维来做出选择、判断,需要学会借助各方力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等等。

面对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传统学科教学中纯知识性学习的重要性正在减弱。

而另一些基于学科基础,与实际、与社会发生联接的内容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其需求正在逐步增大。

在今天,一个人能够掌握一个产品全过程的、所有环节的格局已经过去了。

现在人们更多面对的是一种黑箱式的学习方式,很多产品都是由分工协作完成,一个人不需要什么都知道,但这其中学习能力、迁移能力、协同能力等变得很重要。

核心素养时代的三大教育挑战

核心素养时代的三大教育挑战

为了提高组织成员国的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体为适应全球化社会而获得自身完满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兴起了“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

中国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

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在林崇德教授的领衔下经过三年的立项研究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2015年1月,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

2018年秋季全国实行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即“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阶能力与人性能力[1],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基本技能”的发展与超越,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直接指向培养既有“文化基础、参与社会又能自主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

至此,我国学科育人目标实行了三级跳,从1952年《中学教育暂行规定》提出的“双基”到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三维目标”再到2016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彻底从“教书”升级为“育人”,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博士形象地将这三级育人目标称为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

显然到了“美发”时代的育人目标不可能再倒回“剃头”时代或“理发”时代。

只有认真研究,勇敢迎接各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以下三大教育挑战:学校的课程结构、教师的育人素养和学生的自主性。

一、学校的课程结构在事物变化的过程中,结构的影响是关键性的。

核心素养不只是课程目标,还是一种崭新的课程观。

一所学校的影响力取决于课程的影响力,一所学校的创造力取决于课程的创造力,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取决于课程的生命力,这三种力量的体现主要取决于系统化的学校课程结构,核心素养时代的学校课程建设有两大转向:一是从以教学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二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转向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心。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三大挑战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三大挑战

作者: 王雁林[1]
作者机构: [1]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
页码: 1-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8期
主题词: 职业教育;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可持续增长;劳动力市场;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产业结构升级;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高素质的技能劳动力不足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

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其面临的挑战。

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专业和课程设置问题。

专业重复设置率过高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在中职和高职普遍存在。

专业设置重复率过高很容易造成技能供给的单一化,使得重复设置的专业的技能供给过高,甚至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其他一些专业则出现技能供给不足的现象。

此外,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

中职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训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偏重技能,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职学校升格或从普通高校中分离出来的,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等方面依然具有中职教育的痕迹,缺乏高等教育应有的特质;而从普通高校分离出来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不重视实践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学校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
挑战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正面临重大挑战
今天很多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传统分科的教学,基本是按单学科的框架进行传授,给出的也多是标准答案,其内容普遍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缺乏系统性,解决今天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未来多学科、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学科思想会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基础教育的课堂。

所谓的超学科,是一些以往并不存在的新学科,之所以有超学科,是因为原有的学科概念已经不足以概括我们今天的发展。

比如,教育神经学。

从另一个视角看,今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次被提出。

这一提法有现实的针对性,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这已经不是单纯地从学科的角度来考虑教育问题了,而是从人的素养这一更大的格局来考虑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但是今天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能否支撑起学生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挑战很大。

中国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对于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是做的比较好的,但是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自主发展、创新实践等方面来看,却是不足的。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很多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许多以往很难、很复杂的知识,可能在学生毕业踏上社会时,已经被淘汰、或者被更新。

以前我们说的“学习”更多地是指,我们把不懂的学会了,这是学科性的思路。

但现在“学习”则意味着,你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思维来做出选择、判断,需要学会借助各方力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等等。

面对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传统学科教学中纯知识性学习的重要性正在减弱。

而另一些基于学科基础,与实际、与社会发生联接的内容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其需求正在逐步增大。

在今天,一个人能够掌握一个产品全过程的、所有环节的格局已经过去了。

现在人们更多面对的是一种黑箱式的学习方式,很多产品都是由分工协作完成,一个人不需要什么都知道,但这其中学习能力、迁移能力、协同能力等变得很
重要。

打个比方,你不需要知道你的智能手机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但你很需要知道它们该怎么用。

但这些素养、能力和内容还缺乏清晰的体系和架构,因而即使目前有的已经进入课程体系,也仍是零碎的、不完整的。

譬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科教学是一方面,但却并不能承担起全部重任。

因为创新思维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创新。

因而以学科课程作为主要内容主要核心的课程架构其实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未来虽然传统的分科教学仍然会存在,但比重会下降,更适合人的发展的、更适合智能社会的一种新的课程架构正在逐渐形成。

而一些趋势已经显现,比如以往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本相同的学科教学内容正在被打破。

从国际趋势看,特别在高中阶段,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让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学科,或者学习同一学科里面不同水平层次。

这次上海的高考新政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学业水平考”的学科六选三以及合格考、等级考的区分,就是对此迈出的一大步。

而在国际课程中,这种学科学习模式已经是常态,比如在IB课程中,实验科学包含了理化生三门学科,但它并不要求学生三门都学,你只要学习其中一门就可以了,但是这一门的学法和传统的不一样,它会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基于学科群的思想。

同时,多学科、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学科思想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基础教育的课堂。

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STEM教育。

STEM最鲜明的特质是,由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所组成,但又不是它们的简单组合,STEM教育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是跨学科的、体现合作与团队工作的、运用科学的探究过程和工程设计过程,同时也是关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连接抽象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教育。

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有许多此类的探索,比如以活动课程、课题研究、探究式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等为抓手,进行多学科的共同学习、跨学科的共同学习。

虽然已有很多途径,但仍然不系统、不完整,仍有待研究和突破。

挑战二:如何让学生学会借用外脑是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阿尔法狗的出现,意味着智能社会、数字化社会已经向我们逼近,而且这个步伐可能比我们预想得还要快。

未来,如果你要这样的社会生存的话,靠自身去掌握事物的全部显然已经做不到了,虽然,你的学科背景、学科水平还是
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所占的权重会大幅度下降。

人更多的要学会借用外脑,让内脑和外脑连接在一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其实今天已经有很多的技术成为了我们人体的衍生,比如汽车就是人脚的衍生。

未来还会出现另外一种衍生,那就是脑的衍生,或者说是脑的部分功能的衍生。

比如,计算机的记忆功能、存储功能,智能手机的应用等等这些设备其实就都是脑的衍生。

内脑是用自己的大脑,外脑就是借别人的智慧。

未来,人的外脑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但是人的大脑功能的衍生和人体其他功能的衍生一样,都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够实现真正衍生的,不学习不会自动得到衍生。

许多人其实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外脑了,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人学习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但是如何使用、并用好我们的外脑,这部分内容事实上还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去。

而未来,你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这跟你对这些衍生功能的学习掌握程度是紧密相关的。

而这个过程中,人的选择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就成为了人的核心能力。

所以,今天对人价值的判断标准,已不仅仅局限在你自身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更多了个以往从未有过的维度,那就是你借助外脑扩展你能力的这种能力。

这也就是说,我们不只是要发展自身,还要不断学习运用外手、外脚、外耳和外脑,当社会变得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时候,你的学习能力越强、使用工具的水平越高,你应对不确定性的层次就越高,综合实力就越强。

对此,教育是否也做好了准备?
挑战三:学校围墙进一步被打破,校园的概念在重新界定中
于是第三个问题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学校的围墙要进一步被打破。

学校校园原来是有固定空间的,但是现在出现的很多新现象改变了原来的校园的概念。

就像人需要借助外脑一样,学校也需要借助外脑,来实现对未来学生的培养,来弥补智能社会下学校在资源和能力上的不足。

现代形态的校园,应该是校园学习和社会学习深入结合。

学生更多的创新能力的养成将来自于,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与社会的结合,中学与大学的结合。

去年,我在德国考察。

在德国,学校与企业的融合非常的紧密。

我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看到,宝马、大众等公司都把最新的车型、最新的研究成果直接放到学校,学生接触到的都是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

学生更多的成长与发展将来自于,学校能给学生找寻到的最大程度的资源与课程。

以前教室的配置只有黑板,后来开始有了电脑、屏幕、投影仪、电子白板。

在iPad出现以后,其实电子白板就没用了,因为每个iPad就是电子白板。

或许若干年后,iPad和智能手机将成为教室新的标准配置。

而随着这些的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内部的连接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都将发生质的改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可能就没有隐私了,变化总会引发新的问题出现。

但学校一定会面临这样的转型,学校打破围墙是必然的,只有从自身与外界的连接中重新审视学校教育,才能重塑学校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