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复习思考题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1分)在代谢过程中产生(1分)的能抑制或杀灭(1分)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1分)。
2.L型细菌:失去细胞壁(1分)在高渗低脂条件下存活(2分)而呈现多形性的细菌(1分)。
物(2分),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分)。
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1分),由双股环状DNA构成(1分),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1分)。
如控制性菌毛的F质粒,控制耐药性的R质粒,控制毒力的Vi质粒等(1分)。
5.单克隆抗体:通常指一株B淋巴细胞杂交瘤增生而形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1分) 的一种高度均一(1分)、高度专一性(1分)的抗体(1分).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A 2.E 3.C 4.C 5.D 6.E 7.C 8.E 9.E 10.E11.D 12.D 13.C 14.C 15.E 16.C 17.B 18.D 19.D 20.D21.C 22.D 23.D 24.E 25.E 26.D 27.D 28.A 29.D 30.C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APC 树突状细胞朗罕细胞 2.MHC—Ⅱ MHC—1 3.G+ G- 4.紫外线消毒5.核心衣壳核衣壳6.机体抵抗力降低苗群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 7.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8.金黄色葡萄球菌9.甲型(HAV) 戊性(HEV)四、简答题:(每题l0分,共30分)1.(一)溶菌和溶细胞: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造成细菌溶解(2分)。
(二)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病毒和相应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阻止病毒对易感细胞的吸附,此作用称为中和作用。
(2分)(三)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C3b/C4b的N端与细菌等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 端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l)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表面具有CRI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1.微生物(microorranism ,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
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与致病性有关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4.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5.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6.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8.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9.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
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11.粘液层(alim 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12.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13.菌毛(fimbria 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14.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15.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16.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17.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18.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19.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20.多重耐药性(mutiple 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21.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
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
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微生物总复习思考题第1-6章答案
微生物总复习思考题0章-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属于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试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列文虎克:自制间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巴斯德的贡献(微生物学奠基人):微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彻底驳斥了自然发生说.发现了厌氧生命(生活)的存在—发酵。
疫苗.巴斯德灭菌。
科赫(细菌学奠基人)的贡献:1、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及培养基的改进。
2、分离出了多种病原菌,包括炭疽芽孢子杆菌、结核分支杆菌、链球菌等。
3、创立了细菌鞭毛染色、悬滴培养法和显微摄影等多种显微镜技术。
4、提出了证明特定病害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3.微生物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有哪些主要成就?4.简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5.在生物科学中微生物学占有什么样的地位?6.微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7.微生物先辈们成功的原因何在?8.微生物学与现代生物产业的关系如何?1章-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胞的一般结构与特殊结构、鞭毛、芽孢、糖被、放线菌、质粒、肽键桥一般结构:1、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2、细胞膜: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如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多糖构成。
3、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4、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特殊结构:1、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2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3性毛:构造与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
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其他生物某种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传播途径,如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等进入宿主体内,从而引起感染和疾病。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分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可以以自由生活的方式存在,也可以通过寄生在宿主体内生活。
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毒素,如霍乱弧菌会产生霍乱毒素,从而引起霍乱。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复制自身,从而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
病毒可以引起很多常见的疾病,如流感、风疹和麻疹等。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扁虫等。
寄生虫通常寄生在宿主体内,并从中获取营养和生存所需。
某些寄生虫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等。
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与细菌不同,真菌具有真核细胞结构。
真菌可以以酵母菌或菌丝体的形式存在,常见的真菌病包括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宿主体内,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等方式传播到其他部位,引起全身性感染。
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十分重要。
常见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的加强,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和戴口罩等;环境卫生的改善,如清洁卫生设施、消毒污染物和病媒虫的控制等;以及疫苗接种、抗生素使用和寄生虫治疗等药物干预措施。
总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
未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其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
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病原微生物题库(带答案)
临床免疫学1~10章 30%细菌11~23章 40%病毒24~33章 30%护理免疫学1~10章 25%细菌11~23章 45%病毒24~33章 30%第一章免疫学概述一.选择题1. 首先使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是(A )A.琴纳B.列文虎克C.巴斯德D.李斯特E.柯霍2.机体免疫应答过高可导致(D )A.严重感染B.免疫耐受C.肿瘤发生D.超敏反应E.免疫缺陷病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结果是(B )A.易发生超敏反应B.易发生肿瘤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易发生免疫耐受4.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属于哪种免疫功能(B )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D.免疫损伤E.都不是5.免疫功能对机体是(C )A.是有害的B.是有利的C.具有两重性D.是无害的E.既是有利的又有害二.填空题1.免疫的功能包括、、。
(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2.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将引起 ________。
(反复感染)三.名词解释1.免疫防御::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抵抗病原微生物人侵,清除侵入的病原体及其他异物,以保护机体免受外来异物侵害的功能。
四.问答题1.简述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答: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第二章抗原一.选择题1.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 )A.抗原决定簇B.一定的化学组成C.一定的物理性质D.分子量大E.复杂稳定的结构2.决定抗原免疫性的首要条件是(C )A.大分子B.结构复杂C.异物性D.表位多E. 一定的化学组成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D )A.共同抗原B.半抗原C.异嗜性抗原D.表位E. 自身抗原4.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是( D )A.半抗原B.佐剂C.小分子物质D.完全抗原E. 简单大分子物质5.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C )A.类脂B.明胶C.外毒素D.多糖E.内毒素6.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 B )A.皮下 B.皮内 C.腹腔D.静脉 E.口服二.填空题1.TD -Ag 中文含义是, TI-Ag 中文含义是。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物学复习思考题《微⽣物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微⽣物,微⽣物学2.⽤具体事例说明⼈类与微⽣物的关系。
3.微⽣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物学的奠基⼈?5.试根据微⽣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物既是⼈类的敌⼈,更是⼈类的朋友?6.简述21世纪微⽣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物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2.根据⾰兰⽒阳性细菌与⾰兰⽒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兰⽒染⾊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说明芽孢的抗逆性。
渗透调节⽪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4.⽴克次⽒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活⽅式?⾐原体与⽴克次⽒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两者有何差别?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然界中分布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式上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真核微⽣物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物与原核微⽣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真核⽣物“9+2型”鞭⽑的横切⾯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6.试⽐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质体的制备⽅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8.试述真菌的孢⼦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1. 名词解释:病毒粒⼦、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微生物1.比较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细胞壁G+ G-构型、强度三维立体结构,较坚韧二维平面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厚,多层,50层薄,层少,1-2层糖脂含量糖多脂少糖少脂多磷壁酸+ -外膜- +2.比较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与部分G- G-释放方式活菌分泌,少数菌崩解后释放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被破坏160℃,2-4小时被破坏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无中和内毒素作用,甲醛液处理不形成内毒素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反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发发热、微循环障碍,休克及DIC3.试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指标及应用检测指标:两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IgM,IgG)①辅助诊断疾病:判断预后HBsAg、HBeAg、抗HBc任何一个阳性都表明病毒感染——为病毒感染指标HBsAg(+),持续6个月以上,则表明疾病的慢性转化HBeAg(+),表明血清传染性强,易发生垂直传播HBsAg(+):抗HBc,IgM(+)——表明近期感染抗HBc,IgG(+)——常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②免疫指标抗HBs,抗Pre S1, Pre S2——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抗HBe——中和抗体,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③筛选输血员HBs、HBeAg和抗HBc三个感染指标必须全为阴性④流行病学调查仅HBsAg(+)——无症状HBV携带者检测抗HBs——调查人群对HBV的免疫力抗HBc IgG(+)——人群HBV的感染率4.简述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基本结构:核心+衣壳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病毒感染,增殖,遗传的物质基础。
衣壳:①维持病毒型态,保护病毒核酸②决定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介导病毒进入细胞,与致病有关。
③具有免疫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抗体。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疾病病因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而作为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微生物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
本文将对病原微生物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点和影响。
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够引发疾病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能够感染宿主并破坏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各种不同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结核病等。
病原微生物通常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
三、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通常为单细胞微生物,其身体结构简单。
有些细菌是病原体,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细菌通过分泌毒素或侵入宿主细胞来引发疾病。
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可导致不同的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四、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不能独立生长和复制。
它需要依托宿主细胞的生物机制来进行复制和生存。
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方式,引发的疾病种类繁多。
例如,流感病毒感染会引起流感,HIV病毒感染会导致艾滋病。
五、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比细菌更复杂。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体内的湿热部位,如皮肤、口腔、生殖器等。
曾经流行的霉菌感染疾病 "肺曲霉病" 就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真菌感染还经常出现在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身上,如白血病患者、器官移植者等。
六、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或外部,依赖寄主提供营养和生存条件的生物。
它们在宿主体内进行生长和繁殖,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发疾病。
例如,蚊子叮咬传播的疟原虫引发疟疾,蛔虫感染可导致蛔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感染常见于人畜共患病和热带地区。
七、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是其中的一种常见途径,例如流感和麻疹等通过飞沫传播。
食物和水也是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就常常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此外,直接接触感染、宿主咬伤和性传播也是常见的传播途径。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后答案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绪论一、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二、填空题1.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三大部分2.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
3.活细胞,非细胞型微生物。
三、选择题1.E2.C3.C4.E5.E第二章细菌概述一、名词解释1.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2.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3.无菌操作: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消毒和灭菌方法,控制环境、用具,使之处于无菌状态,即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
4.败血症:细菌由炎症局部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毒素引起全身性亚种的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5.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填空题1.7.2-7.6,37℃2.急性期恢复期4倍或4倍以上3.103kpa 121.3℃15~20min4.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培养应用高渗培养基5.抗毒素血清丙种球蛋白三、选择题1.A2.E3.B4.A5.E6.E7.A8.C9.C 10.E四、简答题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异同?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由聚糖、侧链、交联桥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二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维平面网络结构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医院感染:肺炎、胸腹腔炎症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5.试分析菌群失调发生的原因,怎么预防菌群失调症。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㈠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㈡简答题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 1μm杆菌:长 2~3μm 宽 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①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②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③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④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 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病原微生物》的考试资料
第一部分问答题第1题: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有何不同?在医学上有何意义?G+菌G-菌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四肽侧链;五肽桥无五肽桥层数达50层1-2层含量50%-80% 5%-15%坚韧度强(三维)差(二维)特有成分磷壁酸外膜内毒素无有青霉素、溶菌酶作用有效无效意义:导致两类细菌在染色体性.致病性以及对药物抗敏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2题: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一)细菌的毒力:(1)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菌体表面结构粘附素:G-菌毛、G+菌的磷壁酸荚膜和微荚膜:抗吞噬、抗杀菌物质损2)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凝固酶等(2) 毒素1) 外毒素:由G+菌及部分G-菌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2) 内毒素: 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二)入侵的菌量需足够的菌量才能引起感染:细菌毒力强,需菌量少;体免疫力强,需菌量多;(三)细菌侵入途径:需通过适宜的感染途径才能致病第6题:比较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激活物和作用。
比较项目经典途径C3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原合物脂多糖等MBL、甘露糖残基等作用 在特异性免疫的效应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 阶段发挥作用 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第3题:写出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种类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化学成分 G+菌及部分G-菌主要由活菌分泌 蛋白质G-菌细胞壁组分,菌体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弱、毒性作用类似,起发热、白C 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 等稳定性不耐热 耐热 抗原性 强,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可制备抗毒素)弱,不形成类毒素第5题:T 细胞的亚群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1)CD4+ TTh1: 细胞免疫:1.引起炎症反应2.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Th2: 诱导B 细胞分化,介导体液免疫(2)CD8+ TTc: 杀伤病原体或靶CTs :抑制免疫应答第7题:MHC 的基因结构及MHC 分子的免疫功能?基因结构:位于6#染色体短臂1、HLA-I 类基因: B 、C 、A2、HLA-II 类基因:DP 、DQ 、DR3、HLA-III 类基因: 补体基因(C4、C2、B)等MHC分子的免疫功能:1、参与抗原处理和提呈2、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Ir基因位于HLA-II类基因中3、与T细胞分化5、引起移植排斥反应4、细胞间的限制性识别MHC的限制性:免疫C间的相互作用受MHC限制,即具有相同HLA分子的免疫C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第8题: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阶段:APC提呈Ag,由T/B细胞特异性识别2、反应阶段:B活化、增殖, 分化成效应C3、效应阶段:T/B发挥免疫效应:浆C→Ig →体液免疫效应,清除Ag效应T→细胞免疫效应,杀伤靶C第9题:特异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1、抗菌性免疫1)抗胞外菌免疫:1.SIgA阻止病原菌黏附于粘膜上皮C2.Ab与细菌Ag结合,激活补体,产生溶菌作用3.抗体促进吞噬C对细菌的调理吞噬2)a抗胞内菌免疫Tc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直接杀伤靶C;Th1释放CK, 增强吞噬C的吞噬消化能力菌黏附2、抗毒素免疫Ab(抗毒素)中和外毒素,阻断其与靶C受体结合3、抗病毒免疫1)体液免疫:Ab与病毒结合, 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易感C;2)细胞免疫:Tc破坏受染C,释出病毒,联合体液免疫清除病毒Th1释放多种CK增强NK、吞噬C的杀伤作用干扰病毒复制第13题: 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流行?1核心易重组:核酸分阶段-ssRNA,复制时易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病毒株.2表面抗原HA、NA易变异: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即型内变异,有基因点突变引起,人体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可引起小流行。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第一部分微生物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节肢动物质粒: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特性: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4、可转移或丢失带菌者: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1、健康带菌者2、恢复期带菌者凝固酶: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耐热。
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具有免疫原性。
L型细菌: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性: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
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四类鞭毛。
菌毛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杀死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灭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含芽孢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汇总]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1、病毒的干扰现象(interference):两种病毒同时或短时间内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也可能是病毒的吸附受到干扰或改变了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
可分为:异种、同种、同型或自身干扰。
意义:终止感染,阻止、中断发病(非特异免疫)2、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併发症。
3、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急性/隐性感染后,病毒没有彻底从体内清除,而是长期存在于体内,疾病呈慢性进行性或反复迁延,病程长达数月、数年或数十年,机体持续或间歇性排出病毒。
如慢性乙型肝炎。
4、、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毒在原发感染后,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与机体保持相对平衡,病毒不增殖,机体无症状。
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病毒重新活化、增殖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例 HSV-1引起的口唇疱疹。
5、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感染后在体内缓慢繁殖,潜伏期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出现症状后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例如: HIV感染所致的AIDS, 朊粒感染。
6、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并发症。
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7、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如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8、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从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途径:胎盘、产道、母婴哺乳。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 如变形杆菌;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他们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为支原体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21.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22.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23.类病毒植物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24.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25.朊粒:是一种小的蛋白质感染颗粒,不包含核酸,缺乏单元结构;26.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27.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某种表面结构成分抗原制成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用化学试剂裂解病毒,提取包膜或衣壳的蛋白质亚单位,除去核酸而制成28.流感病毒,全称流行性感冒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特征;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29.肝炎病毒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型别,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30.狂犬病病毒:是狂犬病的病原体,在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3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中文全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我国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是除病毒直接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病理反应参与,免疫应答过于强烈可能导致严重机体反应;33.皮肤癣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主要真菌,侵犯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甲,引起体癣、股癣和手足癣、以手足癣最多见;34.白假丝酵母菌: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复习思考题一、名解(36个)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半抗原:指只具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体。
4)抗体: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5)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类物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活性作用,具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和肿瘤消长等多种生物效应。
6)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这些基因彼此紧密连锁在某一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及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复杂功能。
7)HLA: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称为HLA复合体,其编码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
8)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指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9)超敏反应:当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0)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11)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给机体输入抗原来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使机体自身产生抵抗病毒的能力。
12)人工被动免疫:给患者输入合适的免疫活性细胞或免疫活性因子,以弥补其免疫功能的损伤和缺陷。
13)肥达试验: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14)菌群失调:是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15)抗“O”试验:抗“O”试验是用链球菌溶血素“O”作为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抗“O”抗体,如血清中抗“O”抗体超过400U既有诊断意义。
16)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合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17)溶原性细菌: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18)毒血症: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能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能进入血循环,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毒性症状。
19)败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肿大等.如鼠疫耶氏菌、炭疽芽孢杆菌等均可引起败血症。
20)HBsAg:是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的球形结构有三种成份,从内到外分别为;核心抗原、E抗原、表面抗原。
表面抗原是人体受该病毒感染的标志,与病毒入侵肝细胞有关。
表面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表面抗体,当表面抗体出现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可抵御乙肝病毒再次感染。
21)AIDs: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
22)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最简单的病原体。
23)干扰素: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它物质作用,使干扰素基因活化,编码产生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功能的蛋白质。
24)单克隆抗体:高度均质性的特异性抗体,由一个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分泌。
一般来自杂交瘤细胞。
25)垂直传播:某些病原微生物经过产道或胎盘由孕妇传染给子代。
26)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需两个以上的中间宿主,按寄生次序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2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终宿主。
例如,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28)保虫宿主:又叫储存宿主。
某些寄生虫某一发育阶段即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29)类毒素: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
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脱去其毒性,保存其免疫即为类毒素。
30)脱敏疗法:又称减敏治疗,或称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是将不能避免的并经皮肤试验或其他方法证实或怀疑的主要抗原性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逐渐递增剂量及浓度的方法进行注射,通过反复给病人注射特异性抗原,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
31)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进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32)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3)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4)抗酸杆菌:分枝杆菌。
该菌属无鞭毛、无芽胞、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和菌体成分有关。
引起的疾病都呈慢性,并伴有肉芽肿。
分枝杆菌种类较多,可分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非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三类。
35)整合感染:某些温和噬菌体和肿瘤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因病毒与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这类感染称之为整合感染。
除非缺损的外源性RNA肿瘤病毒外,整合感染的细胞没有感染性的病毒产生。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整合在宿主染色体的病毒基因组才能转入复制循环,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6)包涵体: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出现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斑块。
二、问答(18个)1、简述Ig的基本结构与五类Ig的特性。
Ig的基本结构:Ig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2条长链称为重链,由大约4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50~70kD;2条短链称为轻链,由大约22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22.5kD。
IgG——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的主要抗体。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M——高效能的杀菌、溶菌、促吞噬和凝集作用的抗体,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能有效防止败血症、菌血症。
IgA——血清型:抗菌、抗病毒、抗毒素分泌型:调理吞噬、中和毒素、病毒,黏膜局部免疫局部抗体。
IgD——不明。
B细胞表面的SmIgD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IgE——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使嗜酸性粒细胞局部游走,能介导ADCC效应,杀死蠕虫,抗寄生虫作用。
2、简述抗体(Ab)的生物学作用。
抗体(Ab) 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Ab)的生物学作用:一、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二、激活补体系统作用三、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1)中和作用2)调理作用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4)诱导Ⅰ型过超敏反应5)通过胎盘四、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3、简述T细胞的膜分子亚群与功能。
T细胞的膜分子亚群:CD4阳性亚群与CD8阳性亚群,辅助性T细胞(Th)与细胞毒性T细胞(Tc),βα型T细胞与δγ型T细胞;功能:免疫应答的启动者,免疫应答的协调者,细胞免疫效应的执行者。
4、简述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机制。
书上的答案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青霉素)—刺激机体产生IgE—与肥大或嗜碱粒细胞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
2)发敏阶段变应原(青霉素)—再次进入—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结合,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化学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资料上的答案机制:1)致敏阶段: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青霉素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2)激发阶段:再次进入机体的青霉素,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特异性的结合,通过IgE的“桥梁”作用,诱导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合成生物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5、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1.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补体被活化,释放出过敏毒素-C3a和C5a。
过敏毒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从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趋化因子吸引多形核细胞流动和汇集,多形核细胞将免疫复合物吞噬,中性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等蛋白水解酶、激肽形成酶和阳离子从中性粒细胞中释放出,损伤局部组织和加重炎症反应。
活化的C567附着细胞表面并结合C8和C9,通过反应性溶解作用使损伤进一步加重。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是Ⅲ型超敏反应中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2.免疫复合物引起血小板聚合,结果释放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以及形成血栓,后者使血流滞或血管完全被堵导致局部组织缺血。
3.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被Mφ吞噬后不易被消化,而成为一个持续的活化刺激动因,Mφ被激活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加重了炎症反应。
6、简述抗体产生的规律(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不同)。
初次应答:免疫活性细胞首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反应格局——一种无免疫记忆细胞参与的应答。
再次应答:免疫活性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反应格局——一种有免疫记忆细胞参与的应答。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中抗体形成的比较:初次应答再次应答诱导期1-3周2-3天抗体效价低高抗体持续时间短长抗体主要类别IgM IgG抗体亲和力低高7、何谓正常菌群?其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因素有哪些?正常菌群:在正常人的体表或与外界相同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
条件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疾病。
8、比较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特性外毒素内毒素来源多G+,少G- G-菌释放多直接分泌菌体裂解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热稳定性多60-80℃,30min 160℃,2-4h免疫原性强,有类毒素弱,无类毒素毒素作用强,有组织特异性弱,无组织特异性有直接毒性作用无直接毒性作用有特殊临床表现功能紊乱为主9、简述病毒复制的过程。
当病毒进入活细胞后便发挥其生物活性。
由于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没有核糖体,因此决定了它的专性寄生性,必须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复制病毒的核酸,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
病毒这种增殖的方式叫做“复制”。
病毒复制的过程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五个步骤,又称复制周期。
10、简述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1)溶细胞作用;2)形成稳定感染;3)促细胞增生与转化;4)形成包涵体;5)诱导细胞凋亡;6)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从而形成整合感染。
间接作用:1)引起免疫应答功能紊乱;2)对免疫系统造成损伤;3)引起超敏反应。
11、简述流感病毒的抗原分型及变异与流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