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
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研究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活动,相识磁铁的使用。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首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举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
本册教学还要联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干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干系等。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科学实验报告单(2021年春修订)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3)1.运动和位置 (13)2.各种各样的运动 (16)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8)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20)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22)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24)7.我们的“过山车” (26)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29)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29)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31)3.蚕长大了 (33)4.蚕变了模样 (36)5.茧中钻出了蚕蛾 (38)6.蚕的一生 (41)7.动物的繁殖 (43)8.动物的一生 (45)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47)1.仰望天空 (47)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49)3.影子的秘密 (51)4.月相变化的规律 (53)5.月球—地球的卫星 (56)6.地球的形状 (58)7.地球—水的星球 (61)8.太阳、月球和地球 (63)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66)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
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三年级学生五个班。
这些学生就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宽广,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控以及听讲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
课堂上认为很活跃、很冷清,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细致思索方面却非常缺少,动手实验时,常常就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存有计划存有目的的回去玩玩,想要出来办法了再玩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整体表现的就是Palestel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必须对学生展开科学启蒙教育,必须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展开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必须从揪学生的综合课堂教学能力抓起,在小制作、大栽种、大实验、大调查、大操作方式等方面抓起,融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
不懈努力培育学生的技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至科学教学中回去,并使科学教学步入至一个来到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本册书25课。
从科学知识方面可以分成六个方面:1、科学在我们身边:(1---5)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晓得:(6---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尚无的观测、重新认识”为助推,进一步重新认识身边的物体,表述观测至的现象,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控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更多一把入门的钥匙。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动物的繁殖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动物的繁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动物的繁殖》的优质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探索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培养观察能力。
2.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培养探究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增强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的图片或视频。
2.准备与动物繁殖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繁殖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特点。
4.巩固(10分钟)通过回答与动物繁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023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2023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
分析
教材名称:2023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材内容概述:
- 本教材是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全册教材。
- 教材内容涵盖了三年级下学期的科学知识。
- 教材采用了科版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材特点:
1. 体系化: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组织方式进行呈现,形成了具有一定体系的知识结构。
2. 渐进性: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研究科学知识。
3. 贴近生活: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4. 多元化:教材内容涉及了多个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面。
5. 综合性: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研究,还包括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的培养。
教材价值:
- 通过研究本教材,学生可以系统地研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能够培养学生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结:
《2023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是一本体系化、渐进性、贴近生活、多元化、综合性的教材。
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可以全面培养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这份教材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天空》这一单元,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建立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
2.实验材料: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
2.呈现(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征。
实验一: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月球仪,观察月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1.7 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动能、势能的转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
2.能够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动能、势能的转化。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
2.过山车模型制作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等。
3.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
2.呈现(5分钟)展示过山车模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操练(10分钟)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模型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过山车模型,讨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教师总结并强调关键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游乐场、运输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过山车设计方案。
(完整word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良心出品)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玉门市第二小学王风琴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
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介绍1.本教材包含8篇课程内容,分别为《天空》、《家里和四周地形》、《植物》、《动物》、《气候》、《人类和环境》、《用能源》以及《地球与宇宙》,全面覆盖了科学学习中的宇宙生活环境知识。
2. 《天空》篇涵盖了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包括星星、月亮、太阳和风。
《家里和四周地形》篇围绕周边的地形进行研究,了解海洋、大地、山脉和河流的知识。
《植物》篇全面总结植物的特性,学习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以及植物功能对生活的影响。
《动物》篇重点讲解动物的知识,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探究动物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气候》篇探讨气温、气压、降水、冰雪和雾露等科目,探索其气候的演变规律。
二、教材的科学性1.以课本的视角,以实验研究和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质特性、地球特性、陆地海洋特性和一般性规律,并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潜力。
2.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练习试题,结合实践,让学生体验并认识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标准,提高学生基础科学理解素养。
3.本教材力求将学科内容、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嵌入各种围绕宇宙生活环境的科学知识,通过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知识,探究形式教育学生科学文化。
三、课堂教学效果1.板书的设计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以贴近学生学习的视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实践活动,丰富课堂经验,让学生在实践的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发现,达到教学的目的。
2.教师应生动有趣地运用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与自然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思维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3.通过多种游戏以及小报的制作和实物的收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增加学生认知科学知识的深度,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扩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以正确的角度去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激发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界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6课,继续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聚焦板块,回顾了第5课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在相同时间内,根据物体运动的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探索板块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告知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第二个活动是毛毛虫比赛,看谁行驶距离远,引出两种测量相同时间的方式。
小结得出结论,并拓展应用比较物体的快慢。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运动的快慢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能准确说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第5课,学生学习了“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为本课“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的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运动距离长,运动快;运动距离短,运动慢。
2.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能够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一、聚焦1.温故知新:通过小动物长跑比赛,回顾上节课知识点——相同距离比时间判断物体运动快慢。
2.提出问题:在相同时间内怎么比较运动快慢?二、探究活动一:1.给出各种交通工具在1小时内的行驶距离,让学生依据运动快慢进行排序2.得出结论,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长,则运动快;运动距离短,则运动慢。
活动二:毛毛虫大比拼1.播放视频,让学生自制一条毛毛虫,比拼谁的毛毛虫跑的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31583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主要指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本册教学还要结合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
物质状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如在较长的一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解释“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思考问题、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提升。
一、科学概念、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1 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3 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4 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1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获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2做出新的-----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假设……”的过程,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7《动物的繁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7《动物的繁殖》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繁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动物繁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义。
本节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能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动物繁殖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2.难点: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和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从而总结出它们的繁殖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动物繁殖的看法,增强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的卡片。
3.准备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繁殖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的动物的繁殖特点,以及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方法。
4.巩固(5分钟)针对每组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使学生明确动物的繁殖特点和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义。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已经了解的动物繁殖方式,还有哪些动物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学生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进行课后调查。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用电流产生磁场、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磁铁和电机的性质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磁铁和电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磁铁的性质和应用2.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磁铁和电机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磁铁、电流表、电机、线圈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磁铁和电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和电机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一课后,已经对物体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物体可以运动,运动有快慢,运动有方向。
但是,对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直轨道、曲轨道、计时器、标记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体的运动》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小车在直轨道和曲轨道上运动,并用计时器记录时间。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状态。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图,并写上运动的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一、教材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
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
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
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
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
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二年级时,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观察、记录的认识与兴趣,他们对于月相的规律性变化还没有科学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将带领学生对月相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知道月相在月初是弧形的,在月中是圆形的,在月末是弧形的,提升学生对于月相规律性变化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玉门市第二小学王风琴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
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本单元将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
组织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在学生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初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各个器官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为了满足植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希望学生在种植、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单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单元共7课,是以风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
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子叶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植物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
二、教学要求科学概念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6.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7.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8.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
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9.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10.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1.种植和培育植物。
2.使用放大镜。
3.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4.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5.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6.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7.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8.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9.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10.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3.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教学重点:1.学生们能种植和培育植物。
2.通过种植和培养凤仙花,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了解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
3、知道植物器官的独特结构与生长过程中的功能相适应,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1.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4.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指导种植、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动物具有生命周期。
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
尽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二、教学要求科学概念1.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2.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3.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1.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5.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
6.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3.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4.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5.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教学重点: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4、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教学难点: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本单元共7课,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第1课和第2课),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认识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第二部分:逐步观察研究物质(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第3课一第7课)。
二、教学要求科学概念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4.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过程与方法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
2.观察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3.观察水在蒸发、凝结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4.以“玻璃杯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一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5.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