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戚涌

合集下载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策略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策略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打造创新型城市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创新不仅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关乎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创新的内涵、重要性、影响因素和建设策略等方面探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重要性创新型城市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创新能力强,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创新不仅为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创新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推进创新,才能实现城市转型升级。

再次,创新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创新能力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文化资源,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创新型城市的影响因素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众多因素相关,如人才、科技、产业、创新环境等方面。

下面分别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创新型城市的影响因素。

1.人才人才是城市创新的核心因素,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水平。

城市要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如建设各类创业园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等。

2.科技科技是城市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依托先进的科技成果,才能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如金融科技、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信息科技应用,为城市的快速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撑。

3.产业产业是城市创新的重要载体,不同产业对城市的创新发展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

比如,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可以快速推进城市的创新进程;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城市创新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环境、组织体系、创新生态等。

城市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创新生态圈,吸引和培育创新人才和企业。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探讨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探讨

建设 , 术创新体 系的构建作为城 市产业结 把技 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 节, 是建 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 高区域核心竞争 提 力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 2 纪9 0世 O年代 以来 , 市发展 的创新 问 城 题引起 了各 国的政府部门和 学术界的关注 , 创 新型城市的内涵与形成条件 、 创新集群与城市 创 新 力 、 新 型 城 市 活 力 评 价 、 新 体 系 结 构 创 创 的比较分析 、城 市创新与 经济绩 效的关联机 制、 创新型城市的规 划建设及其模式等成为瞩 目的 焦点 。 为 了提 升 城 市 自主创 新 能 力 和 国 际竞争力, 国许多城 市也相继提 出了建设创 我 新型城市的 目标与任务 。本 文在 深入 阐述创 新 型城 市的 内涵 与概 念 模 型 基 础 上 。 出加快 提 创新 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二、 创新型城市 的内涵和概 念模型
( ) 新 型 城 市的 概 念 模 型 二 创
创新型城 市主要 有四个基本要 素 :1 创 ()
新 主 体— — 创 新 活动 的 行 为 主 体 . 包括 城 市人
才创 新主体 , 企业、 大学、 研究机 构等机构创新 主体 , 以及 以产业集群、 产学研联盟等 形式存 在 的创新群主体 ;2 ( )创新资源— 创新活动 的基础 , 包括基础设施、 息网络 、 信 技术等 ;3 () 创新制度——保 障创新体 系有效运转 , 包括激 励、 评价和监督等创新机制 , 以及政 策、 法律法 规等创新政策 ;4 ( )创 新文化——维 系和促进

中图分类号: 9 文献标识码: F 0 2 A 文章编号: 0 - 9 4 0 81— 7 — 2 1 4. 1( 0 ) 0 5 0 0 4 2 2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作者:吴亚峰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一、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围绕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各地方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全国上下掀起了自主创新的热潮,国家创新型城市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大连、青岛、厦门、沈阳等17家。

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在选择创新驱动战略时未考虑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且未充分考虑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发展战略仍是基于空间发展、规模扩张、投资驱动的传统思路,而不是创新型、内生性发展战略思路:二是体制性矛盾导致的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力量分散和政策冲突等,使城市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等受制于不同部门,无法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产业联盟、科技合作、财政税收制度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三是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不高,“产学研资介”集成能力薄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扭转:四是创新布局“面低点不高”,产业制高点主要集中在市区、园区和少数大型企业,创新效应和集群效应未充分实现,社会创新网络未形成;五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人才供给不足:六是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创新友好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关键创新政策落实仍然存在障碍,如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所得税政策在重点企业中的执行率仅有38%,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二、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建议(一)制定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环境的创新战略,明确定位当前,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的城市,科技条件和经济条件参差不齐,所处的发展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所应选择的创新战略和建设目标也是不同的对于研发资源丰富、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应当发挥知识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日标定位。

开展原创性的研究活动,突破科技发展前沿,争取在研发上游占据领先优势。

创新型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策略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城市建设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创新型城市建设旨在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发展,提高城市的智慧化和可持续性,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本文将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略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一、开展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创新能力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城市必须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同样,政府还应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

另外,城市的产业结构也需要调整。

传统的重工业和低附加值产业对环境的压力很大,而新兴的高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竞争力,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投资引导、产业集群建设等手段,鼓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二、创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治理模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投入,推进城市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建设智慧城市可以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推进电子政务等方式来实现。

另外,城市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提高城市的数据收集、统计和数字化处理的能力,并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还可以为市民提供更方便、更高效、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实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核心。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原文发表于《政策瞭望》2010年第4期目前,我省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

城市是研发、人才、资金、技术、设施等创新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适应发展阶段转变的需要,是扎实推进“两创”总战略,实现以创新推动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之举。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意义重大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工业劳动力等为主要增长要素的发展模式,形成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新动力,建立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科技进步为动力、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

我省于2003年正式确立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2006年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并出台《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关键是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省内主要城市的先导和主导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基础。

从中外发展史看,城市尤其大中城市,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是现代经济的主阵地,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战场。

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我省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城市化发展战略,之后又进一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较好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但总体而言,目前我省城市化建设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扩张。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今后我省必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注重规模扩张、投资带动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等,铸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竞争的关键和焦点。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哪些方面在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

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还能为居民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那么,要成功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注重哪些方面呢?首先,人才培养与引进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没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创新就无从谈起。

城市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创新项目的机会。

在人才引进方面,城市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酬待遇以及完善的生活保障,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汇聚。

比如,为人才提供住房补贴、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

此外,还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让人才能够在城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感受到尊重和认同。

其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城市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流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让科研成果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要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领域。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再者,产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并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比如,对于传统制造业,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对于新兴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

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提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产业创新,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另外,创新生态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包括创新文化、金融支持、中介服务等多个要素。

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

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

2016-11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 思考董超 孙启传围绕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升产业素质与竞争力,威海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确定了到2020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这一进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无疑具有关键、骨干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力军。

如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深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促进其知识不断更新提高,事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教育战略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实施继续教育战略,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力,特别是“科教兴威”战略的推进实施,威海市初步打造出一支数量充分、构成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12.5万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4万人,中级职称4.9万人。

在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快速增长,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威高集团、三角集团、泰祥集团等企业及产品,在国际国内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但从整体上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仍较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经济增长、企业赢利、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教育战略,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保障和动力。

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决定了人才个体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需求越来越强。

我国的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资源逐步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主导。

从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到置身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无疑将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求变的意识和潜能,调动各类人才继续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经济的强劲增长,夯实了发展继续教育的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引导人才以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接受继续教育,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为继续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目前,威海市专业技术队伍年轻化特点较为突出,年龄20至40岁的占52%;素质相对较高,大专以上学历占83%。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空间规划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空间规划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空间规划一、引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重要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也在日益推进。

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空间规划进行探讨。

二、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思路1.推动产业迈向产业升级创新型城市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重点聚焦于创新和产业升级。

产业迈向产业升级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思路。

城市需要发展以致富为核心的经济规划,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城市的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推动城市社会创新的发展城市社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重要的特征之一。

城市社会创新是指城市各行各业通过组织创新而推进运营的创新活动,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城市运营的效率和素质。

3.发展新型城市服务业,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为了推进城市发展,需要发展新型城市服务业。

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创新,技术,金融和其他高附加值服务。

此外,民生服务的配套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施居住区配套设施提升,为民众提供舒适且安全的生活环境。

这些服务是城市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创新型城市的空间规划1.科技小镇建设科技小镇是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可建立在城市周围或城市中心。

在科技小镇里,可以设立创业孵化器,培养创业精神,扶持创业项目,吸引创投资本入驻科技小镇。

科技小镇建设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协作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2.城市设计与规划城市设计应重视城市环境的综合考虑,包括城市交通、人居环境、城市景观等要素,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开发有机结合。

3.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推进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空间布局应扩大创新型城市的影响范围,使之更加富有创意、灵活、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也应成为考虑的重要环节。

四、结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合理规划和设计。

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作者:林忠华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6期摘要: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平台、企业、技术、体制”四重维度,其中平台是载体,企业是主体,技术是支撑,体制是保障。

本文立足温州实际,研究提出建设思路与抓手,助力温州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关键词: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概述当前,世界范围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热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大国竞争正在引发国际格局和治理体系的重构,世界各国均在着力抢抓科技制高点。

从国内来看,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的战略支撑,提出各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作用。

2010年,科技部启动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目前,全国已有创新基础良好、优势特色突出、辐射带动明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103个。

温州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与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本、数字化改革先行市等中心工作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实现创新引领和科技强市的重要载体。

二、温州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一)全域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系统构建了“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科技创新四梁八柱。

“一区”:2018年国务院批复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仅2个;“一廊”:2019年启动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是浙江省五大科创走廊之一;“一会”:2019年来连续承办四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获习近平主席贺信、联合国秘书长致信;“一室”:瓯江实验室2021年获批省实验室,浙江十大省实验室之一。

“一集群”就是温州市大孵化集群按照有空间、有项目人才等“七个一”要求建设,现有省级以上国家级的孵化平台22家,省級孵化平台51家,孵化面积236万平方米。

(二)高水平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近三年,温州获国家科学奖4项、省科技奖8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64项,列全省前三位。

2022年实施各类科研项目1341项,获省“尖兵”“领雁”项目20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0项,7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纳入“揭榜挂帅全球引才”试点。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近年来,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创新型城市已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成为了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管理者应在政策和制度上积极创新,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要注重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还要注重文化创新,挖掘本地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二、建设创新生态圈城市管理者应加强创新生态圈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吸引,吸引各类优秀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进入城市。

同时,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打造创新型城市的“软环境”,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和热情。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创新型城市需要先进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者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还应注重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打造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四、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创新型城市需要与国际接轨,城市管理者应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推动城市的全球化发展。

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城市间的合作和竞争,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市管理者应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的应用和城市生态建设。

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

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城市治理体系,城市管理者应加强城市治理体系的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管机制。

同时,还要依法治理,加强法律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城市管理者应加强合作,积极创新,建成群众满意的城市,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一)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一)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一)纵观美国、日本等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归根结底又源自城市的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是提升城市竞争能力的关键举措。

所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承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必然选择。

自2000年以来,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文章为数较多,仅核心期刊就发表论文116篇,博士论文7篇,硕士论文25篇。

本文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界定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

杨冬梅、赵黎明等人根据创新型城市(或创新城市)的两种英文表述“Creativecity”和“Innova-tivecity”从字面意思上提出,前者有“创造性、创意”的含义,因此可以将其译为“创造性城市”或“创意城市”,后者则包含“创新的、革新的”之意,因此可以被称为创新型城市或革新型城市。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争、包容梦想的文化氛围,城市居民具有崇尚创新、向往创新的强烈精神追求,各个社会实践领域普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各行各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走上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狭义创新型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确立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在得到较多认同的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前言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的创新力决定了它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

为了提升我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不断加强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本篇文档旨在对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历程自2005年我国政府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在我国逐步展开。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创新型城市的数量已经从2007年的29个增加到了现在的超过200个。

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定位和目标,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创新型城市,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和创新的政策环境。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从城市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一直位列最前。

不过,在发展速度上,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

例如,成都被视为“西部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并在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此外,沈阳、武汉、南京等城市也在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尽管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城市之间的创新等级和创新差距较大、人才流失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同时,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差异化、并且成果的可持续性也还面临挑战。

发展方向展望在未来,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广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我们需要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和经济体系建设,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改善人才环境,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我国的城市创新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面深化。

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与启示

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与启示

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与启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跨越式的发展和转变,不断创新和变革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并分析国内外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案例。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概念与特点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城市经济发展由单一产业转向创新产业,通过科技和知识产权等创新手段提高城市竞争力。

这种城市的特点是:创新型企业密集,高技术产业集中,创新系统完备,产业链配套齐全,城市环境宜居。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1. 破除传统思维观念,转变城市发展思路。

例如,建立开放合作的城市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固定式规划思维,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等。

2. 加强科技研发支持,培育新兴经济。

例如,发展创新型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等创新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产业基础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化。

3. 确立创新环境,构建创新生态圈。

例如,打造与创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放创新资源。

例如,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国际化人才。

5. 加强城市治理,提高城市品质。

例如,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城市服务等手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1. 切实解决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城市经济创新升级。

2. 增强城市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创新生态圈。

3. 建立以企业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型城市治理体系,发挥企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

5. 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案例1. 挪威奥斯陆:注重生态、环保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2. 新加坡:通过高科技打造创新型城市,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

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研究

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研究

中共济南市婺党校学报3/2008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研究梁永贤齐峰孙吉亭摘簧:建设翅掰型城市,涉及到鞋会辑赛领域,蒋要全硅会鹣支持,务圣亍誊韭麴参与。

共曩构筑剖薪体系。

根据对济南市情的全面和较深入的调蠢研究,获麓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砖济南剑薪撵城市建设捷出有理论高度、符奢济南市情的可操作性的解决思路和对策,如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战略.提升企韭援心竞争力、创意产韭捧为城枣割薪的战略性产韭、坚持政摩童导接动。

健避翅蓑燕城枣建设步入夔蛙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干匕科技创新投入新机制、培养和引迸创新墅人才.构筑蒲会刨新型人才高遣、簧加强识产权晦保护。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促进济南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翻裁;辕毒;渗鬻作者简介:粱永贤,济潸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齐蜂。

济蒲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黄;孙吉亭。

山东省柱科院研究员(邮政编码250002)巾鋈分类号:F29l。

l文簸掾瑗璐:A文耄编号:1672~6359《2麟}03—0118—05当前,城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科技的中心,成为一个鬻家发震翁中心。

僖怠革命翻垒球讫送纛懿加快,促进了生产要素柱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也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发展豹手段稚理念。

影确~个地区和城露发展的决定性困裴已不再怒缝理位饕稻物质资源,而更多的取决于其环境的优劣。

建设创新型城市,涉及到社会所有领竣,没套全享主会支持,没有各褥各韭参与,难以构绽起自主创新体系。

一、发震翻毅文诧,努力培京全社会的翎瓤穰譬枣文化对于剖额不可或缺。

历史义倪豹积淀彝剖额怒城市发震的动力所在。

文化刨新渗透予科技、经济和社会铹新的各个领域,文化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具有独藏的建缆季冀终舞l,交囊二戆剖裁力也是城枣翅蒙戆力嚣孩。

玉爨争力的重要方面。

济南作为中国传统文明曾经得到繁荣发展的文化名城,其创新文化的建立必然要筛选翔发扬大嫩传统入支元素,赞需要孛肇支瞬霸.鍪赛文纯的交疆,遘一步开放文化胸襟,营造兼帮并蓄的城市氛围,鼓励先进思想潮瀛翻刨额理念的碰撞,以更大的气魄来援进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将成为济南建戒铹新登城市的重要标志。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202x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各地竞相开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202x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十家创新型试点县(市)之一。

按照省创新型县市试点方案要求,自202x年起,**将通过五年的实践与努力,率先跻身全省创新型城市之列。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县级市范围内无先例可循,诸多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研究。

本文拟从**一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对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建设路径等作粗浅探究。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及发展规律创新型城市是指基于新的城市发展观,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并以此支撑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实现高绩效创新的复杂创新系统。

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实践看,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主创新成为城市总体战略,贯穿到全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整合城市创新文化、创新体系、管理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要素,通过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最终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城市。

2、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

由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知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管理与制度创新。

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前提要素。

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实施与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管理与制度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二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动力要素。

科技创新不仅包括知识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创新活动不断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高校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整合科技 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传播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创新活动的开展已非某个 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技术创新复杂性增强、 速度加快以及全球化发展,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 网络化、开放性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是国 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综集、人才荟集、研究力量密集等优势,作为知识创 造和传播的源头,在协同创新链条中的作用日渐凸显。积极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政 府的协同创新,使不同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链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未来高校发 展的重要战略。
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戚湧1,周晓丽2,张明 1
(1.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 南京理工大学 常熟研究院,江苏 常熟 215513)
摘要:协同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探索高校 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指导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机制
人才流+
提高企业自主
创新成 果推广
技术流+
提高,人才培养
企业
高校
支持企业进行 自主研发
资金流+
技术需求反馈,人才需求
技术创 新需求
增强高校创新能力
技术流+
提高高校创新实力
资金流人才流
资金流
政府
图 3 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 3.3 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
4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在高校协同创新体系 中参与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企业身处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更清楚市场对技术的需求状况。 因此,许多企业纷纷建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在高校协同创新体系中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 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企业主导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市场需求明确, 解决了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反馈速度快、准,企业主导的创新 活动信息直接反馈给自身研发小组;研发效率高,企业对创新效率要求较高,在创新过程中 的监督和促进工作比较科学,因此研发效率相应提高。如图 4 所示:

XXXX年某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措施思考(可编辑).doc

XXXX年某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措施思考(可编辑).doc

XXXX年某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措施思考(可编辑)某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措施思考**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民营经济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与**年相比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近倍工业产值增长近倍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走上了一条富民强市之路。

**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制造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的科技进步明显具备有一定的基础。

**年至**年在国家组织的两年一次的科技进步考核中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从撤地建市时的全省第九位均上升为**年的全省第五位。

**市三届二次党代会提出将**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为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经过对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的调研、分析和思考后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四大方面对策措施来抓落实。

继续深化对外合作弥补科技资源不足“借脑引智、合作创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弥补科技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基本经验。

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深化这项工作加强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让知识、技术、人才充分涌动为我所取、为我所用。

一是要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长三角文化科技发达集中了全国的“工程”大学的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以及四分之一的专利申请与授权要紧紧抓住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迅速崛起的机遇积极参与科技合作与交流二是要加强同中科院、国家部属科研机构、国内著名高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引进技术和成果三是要充分发挥**在外企业联合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本土企业积极寻找合作对象和合作项目四是要充分利用新一轮国际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移的良好契机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

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整合放大资源效能创新平台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放大资源效能的有效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11 13
创新型城市研讨会论文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术交流, 推动知识和技术转移, 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 合作,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
芬兰赫尔辛基为了在全球竞争中获胜, 与赫尔辛 基技术大学共同设立了“创新型城市计划”, 在人才培 养、城市规划、信息、能源、交通、废物处理等领域开展 合作, 计划通过伙伴之间的合作, 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 创新精神[5]。
英国伦敦发布了《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 ( 2003- 2006) 》, 建设“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 关注企业 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作用, 在组织机构中全面 培育创新文化, 构建“知识天使”网络, 组织有开发新产 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指导经验的人员, 将创新产品、创 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的理念提供给中小企业, 并通过实 施“青年展望项目”和“教学公司项目”, 加强人员与技
创新型城市研讨会论文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戚湧 (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立足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概述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度量标准, 介绍了国际开展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现状和成功经验, 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创新型; 城市; 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41(2006)11- 0012- 04
12 2006.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型城市研讨会论文选
突出表现。目前, 我国各地创新热潮涌动, 深圳、天津、 北京、上海和南京、西安等地均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思路。
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概念的城市化, 建设创 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内在 联系, 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须选 择。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强试点与经验推广, 对于 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上许多城市成功地开展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实践。韩国大田、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 等城市通过整合创新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提升了综合竞争力[6]。
韩国大田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小城市, 20 世纪 70 年代, 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总额占 到了韩国的 20%。为了摆脱经济过分依赖加工型产业的 状况, 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韩国投入 15 亿美 元在大田市建设大德科学城, 并将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 院由汉城迁入大德科学城, 使大德科学城获得了强劲的 发展动力。大德科学城通过集聚人才和资金, 科技成果 直接面向企业, 形成了总体规模现代、科研设施先进、人 文精英荟萃的专业化科研基地。通过推动成果推广转 化, 形成了与产业密切结合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 IT 产业集群, 推动了大田市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 2006- 08- 03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软科学课题(C06003);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SJD630011) 第一作者简介: 戚湧( 1970- ) , 男, 江苏泰州人, 博士, 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 管理和产业经济学。
一、创新型城市概述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促进生产力 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与创造的发 展史,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城市发展迫切需要 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内生增长理论 认为, 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资本、资源和劳动力, 而且科 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和内 生动力。国际上许多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国家富强 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实践, 充分说明了科学技 术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熊彼特( J.A.Schumpeter) 系统地研究了技术进步促 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长波理论 和创新理论, 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 较为完整的理论解释。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 核心, 技术变化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 技术的 变化以创新形式出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经 济要借助科技起飞, 只有当技术发明应用于实践时, 经 济飞跃才能实现。城市发展是一个创新的运动过程, 同 样呈现长波理论所描述的周期性特征, 导致经济发展 周期的技术变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创新已成为城市 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1]。
创新型城市建设应该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独特的历 史、文化、经济、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以及地 理特点, 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与优势的以地方政府为主 导, 以企业为主体, 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共同 构成的城市创新体系, 成为自主创新的示范引领区。如 我国北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影响, 上海市的 产业、科技、金融和国际影响, 深圳市的经济体制、市场 环境、地理位置和外贸优势等都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
美国纽约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 打造世界第 一金融中心。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纽约及时 调整发展战略, 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 制, 依托世界金融中心优势,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 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较高的生产服务 业, 通过知识来提高产业附加值, 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 力, 打造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自主创新为 先导, 以创新文化为基础, 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 和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城市形态[2]。国际公 认的创新型城市的度量标准为: 技术对外依存度不超 过 30%,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70%, 发明 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超过 70%, 企业 专 利 申 请 量 占 全 社 会 专 利 申 请%, 企业研发投入 超过销售收入的 4%。除了上述硬性标准外, 创新型城 市还应该有良好的创新制度和政策, 具有较强的科技 实力和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 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创 新型企业, 产生良好的产业集聚, 能够有效配置城市的 创新资源, 倡导先进的创新文化, 重视区域与国际合 作, 是区域经济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中心城市。
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 体、官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当 前, 企业研发投入少、研发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不 多, 已成为影响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 素。自主创新必须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战略取 向, 城市的发展应该走技术创新为主的道路, 实现从城 市制造向城市创新转变。要明确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 技术领域和重点企业,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 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推动城市的高新 技术产业化, 形成城市在一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 业规模性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要大力扶 持循环经济相关产业, 为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 (3R)为原则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强 化企业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深入推进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服务 机构之间的紧密结合, 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 推动优秀 企业的技术外溢, 提高城市产业整体水平, 提高产学研 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建立一批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和
公共或私有的研究部门、大学和中介组织。2005 年世界 银行发表了一份“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5], 提出 了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标准: 如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 与创新能力; 政府治理有效, 服务高效; 拥有优良的交 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以及充足 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场所; 拥有受教育 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 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 选择; 切实重视环保; 接纳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等。
二、国际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兴起了对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英 国罗伯特哈金斯协会 ( Robert Huggins Associates) , 还 提出了评价全球主要城市的知识竞争力理论框架和模 型, 建立了评价区域和城市知识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对 全球主要区域知识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3]。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 创新型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 规格,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经济与科技 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应该有不同的创新特色和标准 以及建设路径。美国的硅谷成为“创新谷”的成功经验 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美籍学者 李钟文和威廉·米勒等人认为, 硅谷的优势来自其整体 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创新活力。在《硅谷 优势— ——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5]一书中, 李钟文 和威廉·米勒等人指出了硅谷成功的十个特点: ( 1) 良 好的游戏规则, 包括法律、法规、体制和管理。( 2) 知识 密集, 创意能够得到最快速度的传播。( 3) 流动的高质 量劳动力。( 4) 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体制。在硅谷, 才华 与能力主宰一切。( 5) 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氛围。( 6) 开放的商业环境和知识的分享。( 7) 产、学、研互动。( 8) 企业、政府与非盈利机构之间的良好合作。( 9) 高质量 的生活。( 10) 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 OECD 认为, 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 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 现, 而是这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的结 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 取外部知识的方式。这种外部知识主要的来源于企业、
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已得到 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但如何大力贯彻自主创新战略, 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的自主创新理论与实 证研究, 是城市政府和创新理论学术界当前必须认真 思考的一个问题。
2. 加强制度创新, 完善城市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与 社会服务职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作为科学技术 进而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可以说, 制度前进一小步, 管理前进一大 步。建设创新型城市, 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创新是关键, 必须建立城市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 济有效运行的制度, 设计和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 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 环境和制度安排。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 大力鼓 励自主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 加强对外交 流与合作, 形成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机制和多元化、多渠 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 创新政府 管理模式, 强化服务职能, 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 新型城市营造良好环境、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