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中篇共72页

合集下载

温病资料完整版

温病资料完整版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从目前临床分科角度看,温病应属中医大内科范围.然而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不仅对温病,而且对其他临床各科发热病证的诊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瘟病病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明末吴又可写成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瘟疫论》.瘟病四大家吴鞠通《瘟病条辩》,薛生白《湿热病篇》,叶天士《温热论》,王孟英《温热经违》.另外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陈伯平《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热病分类:伏气温病,新感温病,温疫.温病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四)共有的临床表现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2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险恶证候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西医疾病可划归温病: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如中暑急性白血病.伤寒与风温鉴别:a病因:1风寒病邪2风热病邪. b受邪途经:1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2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 c病机:1寒束肌表,卫阳受郁,化热入里病程中有六经传遍次第,终易伤阳2风阳热邪,易化燥伤阴,传遍迅速,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 d初起症候:1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2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 e初起治疗:1辛温解表2辛凉解表.温邪致病特点:(一)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损伤肺胃阴津3既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二)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径犯阳明2暑性酷烈,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三)湿热病邪:1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于速祛2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困阻清阳,闭郁气机(四)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2易燥伤津液3易从火化(五)温热病: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2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六)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2蕴结壅滞(七)疠气:1致病力强2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3传染性强4病重多变.新感与伏邪比较:a成因:1感邪后立即发病2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b病机传变:1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2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难速愈. c证候特点:1初起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2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 d治疗:1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2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卫气营血辨变:①卫:1病理:邪郁卫表,肺气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2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3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②气:1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2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3辩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4备注:气分证的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③营:1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2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浯,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3辩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浯,舌红绛.④血:1病理:动血耗血,瘀热内阻.2证候: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3辩证要点: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三焦辨证: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下焦主要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①邪在上焦a温邪犯肺b湿热阻肺c邪陷心包d湿蒙心包. ②邪在中焦a阳明热炽b阳明热结c湿热中阻d湿热积滞搏结肠腑③邪在下焦a肾精耗损b虚风内动.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脏腑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是相互关连,但又有所不同.卫分的病变关系着上焦手太阴肺;气分病变的范围不仅涉及太阴肺,尚包括中焦阳明胃肠,足太阴睥等;营分病变与上焦厥阴心包相联系,血分病变也与上焦厥阴心包相关连.血分病变与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也有一定关系.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是温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两种辨证方法偏重面不同,所起作用各异,故不能相互取代.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归等辨析清楚,准确,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辨舌:①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征象②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为温病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③苔白厚而粘腻见于湿温病过程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症④苔白厚而干燥舌质红:为睥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⑤苔白而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之征象⑥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征象⑦薄黄苔为邪热初入气分,津伤不著⑧黄白相兼苔为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之征象⑨舌尖红赤起刘:为心火上炎之征象⑩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极之征象.⑾舌质光纤柔嫩为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之征象⑿舌质纯绛鲜泽多为热入心包之征象⒀舌绛而干燥:为邪热入营,营阴耗伤之征象⒁舌绛而舌面上有大红点:为心火炽盛,热毒乘心之征象⒂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热初传人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⒃绛舌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兼挟有痰湿或秽浊之气.斑疹:l形态:斑是指皮疹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般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色;疹是皮疹中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者.2分布:斑的外发,多先起于胸腹,继而分布于四肢;疹的外发有多种形式,其中如麻疹一般先起自上腭,口腔,继而布于耳后,头面及背部,再则布于胸腹四肢约3-4日内,以手足心见疹为出齐.白痦:是在湿热性质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温病学讲座(共72讲)

温病学讲座(共72讲)

温病学讲座(共72讲)•优酷第1讲: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第2讲:形成与发展——隋、唐至明、清与吴又可(12 第3讲:形成与发展——吴又可(2)、袁班、叶桂(1)第4讲:形成与发展——叶桂(2)、薛雪.第5讲:形成与发展——吴瑭第6讲:形成与发展——王孟英等诸家第7讲:形成与发展——结语温病的概念第8讲:温病的特点.第9讲:温病的范围和分类第10讲:温病与伤寒、温病的病因(1)第11讲:温病的病因(2)第12讲:温病的发病.第13讲: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第14讲: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第15讲: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1)第16讲: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2)第17讲:温病的诊法──辨舌、齿──辨斑、疹(1)第18讲:温病的诊法──辨斑、疹(2)──辨白第19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1)第20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2)第21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3).第22讲:风温——概述、卫分证治(1)第23讲:风温——卫分证治(2)第24讲:风温——卫分证治(3)、气分证治(1)第25讲:风温——气分证治(2)第26讲:风温——气分证治(3)第27讲:风温——气分证治(4)、热入心包证治(1)第28讲:风温——热入心包证治(2)——兼证证治第29讲:风温——总结;春温——概述第30讲:春温——气分证治(1)第31讲:春温——气分证治(20)第32讲:春温——营分证治、血分证治(1)第33讲:春温——血分证治(2)第34讲:春温——血分证治(3).第35讲:春温——热灼真阴(血分)证治(1)第36讲:春温——热灼真阴(血分)证治(2)第37讲:春温——总结;暑温——概述(1)第38讲:暑温——概述(2)、气分暑热证治第39讲:暑温——气分暑湿证治、营血分暑热证治(1)第40讲:暑温——营血分暑热证治(2)、后遗症证治(1) 第41讲:暑温——后遗症证治(2);冒暑第42讲:中暑;暑秽;湿热病辨治概述(1)第43讲:湿热病辨治概述(2)第44讲:湿热病辨治法则及禁忌第45讲:湿热病的从化湿温——概述第46讲:湿温——湿重于热证治(1)第47讲:湿温——湿重于热证治(2)第48讲:湿温——湿热并重证治第49讲:湿温——热重于湿及从化证治.第50讲:湿温——总结.第51讲:伏暑——概述、初发证治第52讲:伏暑——气分证治(1).第53讲:伏暑——气分证治(2)营分证治血分证治第54讲:伏暑——总结秋燥——概述第55讲:温燥——肺卫证治气分证治(1)第56讲:温燥——气分证治(2)、凉燥证治大头瘟概述.第57讲:大头瘟证治烂喉痧概述第58讲:烂喉痧证治、总结第59讲:温病的治疗(1)——四法第60讲:温病的治疗(2)——六法第61讲:《外感温热篇》版本;第一条(1)第62讲:《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第63讲:《外感温热篇》第二条第64讲:《外感温热篇》第三条第65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1)第66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2)、第五条第67讲:《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第68讲:外感温热篇》第十条第八条(1)第69讲:《外感温热篇》第八条(2)第九条(1)第70讲:《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第71讲:《温病条辨》简介(1)第72讲:《温病条辨》简介(2)温病学讲座(共72讲)相关介绍刘景源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温病学》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温病学中篇》课件

《温病学中篇》课件

生动形象:采用 图文并茂的形式, 便于理解和记忆
互动性强:设有 问答环节,增强 学习效果
温病:中医 学中一种以 发热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
病因:外感 六淫(风、 寒、暑、湿、 燥、火)
病机:邪气 入侵,导致 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症状:发热、 口渴、咽痛、 咳嗽、痰多 等
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 解表散寒、 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
皮疹: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
单击添加项标题
舌象:舌苔黄腻,舌质红
单击添加项标题
咳嗽:咳嗽、咳痰,痰色黄或白
单击添加项标题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
单击添加项标题
口渴:口渴,饮水量增加
单击添加项标题
脉象:脉搏快,脉象浮数
病因:外感六 淫、内伤七情、
饮食劳倦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机:邪正相 争、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等
与度。
案例教学:通过 分析典型病例, 引导学生掌握疾 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防等方面的 知识,提高学生 的临床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温病学的知识。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践教学法:通过模拟临床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温病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网络教学法: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课件目的:帮助学生掌握温病学的 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提高临床诊 疗水平。
温病学中 篇概述
温病学中 篇的主要 内容
温病学中 篇的临床 应用
温病学中 篇的现代 研究进展
温病学中 篇的学习 方法和技 巧
温病学中 篇的考试 要点和复 习建议
内容全面:涵盖温 病学的基本概念、 病因病机、诊断治 疗等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 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 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 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 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血 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医学课件 34
薛生白《湿热病篇》 • 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 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 究,有独到见解 • 湿热证提纲:“濕熱證,始 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 • 湿热证病理:“濕熱病邪自 口入,直趨中道,病屬陽明, 太陰經者居多” • 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 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

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的差异。

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

温病学全书》

温病学全书》

温病学全书》中医温病学是急性热性病和传染病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医温病学产生于伤寒病学的基础上,兴起于我国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名医倍出,并撰写出为数不少的温病学著作,其中不乏许多经典著作,对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医温病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方剂药物、调护与预后等,自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系统,历史上称温病学派,其中以叶天士、吴鞠通、吴有可、王孟英等为杰出代表。

温病学著作中,除吴有可《温疫论》收载入《四库全书》中外,其他均未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及《医宗金鉴》中尚无一册温病学著作,诚然因温病学著作晚出之故,虽在后世的《珍本医书集成》、《三三医书》、《中国医学大成》、《吴中医集》等丛书中,不等量地收录了部分温病学著作,但仍是凤毛麟角,以偏概全。

有鉴于此,编者早有心于编纂一本《温病学全书》,将温病学著作尽收其中,成为第一部温病学全书,供学者们研究和应用。

但限于精力和水平,迟迟不能付诸实施,经编者老师褚玄仁先生竭力怂恿和热心指点,并得到学苑出版社的大力鼎助,终在完成《伤寒论版本大全》后付诸行动,并在多方支持下完成此宿愿,终于使《温病学全书》出版面世。

《温病学全书》共收录50种温病学著作,其中不乏孤本、珍本图书,绝大多数为繁体字本刻本或石印本。

今以简化字横排本刊出,对各著作的版本情况均作介绍,对不同版本著作进行了互校,并对错简、脱漏、错字、误句均作详细校正,且对奥涩词句酌加注释,以利读者阅读。

----------------------------------------------------------------------------------------《温病学全书》总目录上卷温热论〔清〕叶天士温病条辨〔清〕吴鞠通湿热论〔清〕薛雪薛氏湿热论歌诀〔清〕王旭高温热朗照〔清〕缪遵义温热赘言〔清〕吴金寿温热病指南集〔清〕陈平伯温热逢源〔清〕柳宝诒温热经纬〔清〕王士雄治温阐要〔清〕汝锡畴南病别鉴〔清〕宋兆琪温病合编〔清〕石寿棠温热暑疫全书〔清〕周扬俊温证指归〔清〕周杓元四时病机〔清〕邵登瀛温毒病论〔清〕邵登瀛增评伤暑全书〔明〕张凤逵张氏温暑医旨〔清〕张畹香温热经解〔民国〕沈汉卿温病条辨歌括民国〕颜芝馨辑温病条辨论〔民国〕恒斋温病医方撮要〔清〕杨栗山温病三字经〔民国〕张汝珍增补评注治温提要〔民国〕曹华峰辑补温热诸方民国〕方内散人下卷温疫论〔明〕吴有性吴有可温疫论歌括〔清〕王旭高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清〕吴有性瘟疫明辨〔清〕戴天章温病明辨歌诀〔清〕王旭高伤寒温疫条辨〔清〕杨叡松峰说疫〔清〕刘奎温疫萃言〔清〕林之翰温病之研究〔日〕源元凯疫疹一得〔清〕余师愚痧疹一得〔清〕萧霆痧胀玉衡〔清〕郭右陶疫痧草〔清〕陈耕道羊毛瘟论〔清〕隋霖时病论〔清〕雷丰随息居霍乱论〔清〕王士雄瘟疫霍乱答问〔清〕陈虬霍乱审证举要〔清〕连文冲鼠疫抉微〔清〕余伯陶伏邪新书〔清〕刘吉人伏阴论〔清〕田云槎伏气解〔清〕叶子雨疟疾论〔清〕韩善征湿温时疫治疗〔民国〕绍兴医学会六因条辨〔清〕陆廷珍。

温病学中篇

温病学中篇
末期-滋阴生津,清解余毒。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毒袭肺卫
【证候】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 或溃烂,肌肤丹痧隐隐可见,舌红赤,见珠状突起,苔白而干, 脉浮数。
病机关键: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辨证要点:憎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肌肤丹痧隐约,舌红, 脉数。
【治法】疏表透邪,清热解毒
【方药】清咽栀豉汤内服,玉钥匙吹喉。
病机关键:热毒未尽,肺胃阴液未复。
辨证要点:咽喉腐烂渐减,午后低热,丹痧消 退而皮肤脱屑,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液,兼清余毒
【方药】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
西洋参9 生地9 茯神9 麦冬9 白芍6 花粉12 天冬6 玄参12 知母9 炙甘草3
生山栀9 香豆豉9 银花9 薄荷3 牛蒡子9 粉甘草3 蝉蜕2.5 白僵蚕6 水牛角25 连翘壳9 苦桔梗5 马勃5 芦根30 灯心6 竹 叶3
(二)毒壅气分
【证候】壮热,口渴欲饮,烦躁不安,咽喉红肿糜烂, 肌肤丹砂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病机关键:表邪已解,熱毒壅结气分 辨证要点:壮热,烦渴,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 脉洪数。 【治法】透泄郁热,清气解毒 【方药】余氏清心凉膈散配外用解毒方
顺 颗粒分明, 咽喉浅 神情清 脉数有 平稳 证 颜色红活密重叠 咽喉腐 神昏谵 细数无 急促表 体温骤
证 颜色紫赤 烂较深 语



急现急隐
(二)、治则治法
1、治则:清泄热毒 2、治法:初期-辛凉清透,表里兼顾。丁甘仁
“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
中期-泄火解毒。根据在气、在营、在血的不 同,侧重清气、凉营、凉血或清气凉营(血)。 注意①辛透不可继用;②热毒内结阳明腑实当 及时苦寒攻下;③内陷心包,喉痧重险急需清 心开窍;④邪毒内陷,必成内闭外脱,当清心 开窍,益气养阴或回阳救逆。

温病学

温病学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

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

《温病学》背诵原文1、叶天士《温热论》第1—10条;2、薛生白《湿热病篇》第1条。

3、吴鞠通《温病条辨》(共30条)上焦篇:3、4、6、7、9、11、15、16、17、26、36、37、43;中焦篇:1、6、17、23、24、29、30、31、63;下焦篇:8、11、12、14、16、17、18、36。

(其中《温病条辨》上篇:36、37,中篇:6,下篇8条文,教材未列)具体条文:叶天士《温热论》第1—10条;(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温病学》温病条辨完整72全集视频

《温病学》温病条辨完整72全集视频

《温病学》温病条辨完整72全集视频中医基础,温故而知新,学会这些你就是大医,向刘景源老师致敬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

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点击下面相应图片即可进入视频课堂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温病学权威,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

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

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温病条辨朱序天以五运六气化生万物,不能无过不及之差,于是有六淫之邪,非谓病寒不病温,病温不病寒也。

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而义蕴仍未尽也。

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及于六淫也。

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之不相入。

至明陶节庵《六书》,大改仲景之法,后之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说,视如土苴矣。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第19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中篇

温病学中篇

湿热疫
湿 热
口鼻而入 盘


疠膜Leabharlann 毒原邪壅于肌表 表病 邪热外散 里病浮溢于表
上部
湿热疫邪内溃胸膈
里病 中部
阳明腑实 灼烁真阴
下部
表里同病
暑热疫
斑疹、发疮、肿毒

热 疫
口鼻而入



燔 炽 于 胃
外串皮毛经络 内攻五脏六腑
热毒充斥表里上下 形成十二经火热证
营血

气营(血) 两燔
腹痛、吐泻
肾膀胱
少尿、多 尿
热势 神志 顺证 渐退 清醒
逆证 严重 昏谵昏愦
斑疹
危重症
色泽鲜明、 无或轻 稀疏
深暗、成片 厥脱、动风
(二)治则治法
1、治则: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承人 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 病人不致危殆,投剂不至掣肘,预 后亦易平复。欲万全之策者,不过 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病机关键:暑热毒邪在里,寒邪困表,暑热疫、 燥热疫初起
辨治要点:发热恶寒,肢酸痛,便结,或发斑 疹,苔黄燥
【治法】疏表散寒,清泄里热
【方药】增损双解散
水煎去渣,冲芒硝,人蜜三匙,黄酒半酒杯,和匀 冷服。现代用法:水煎后人芒硝服。 方中荆芥穗、 防风、薄荷叶疏解表寒;姜黄、黄连、连翘、栀子、 黄芩、石膏苦辛寒清透里热;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配桔梗调升降之机;白僵蚕、蝉蜕为清化之品,透 热解毒;滑石利下窍导热外出;甘草调和诸药而和 中。全方用于里热成实而表被寒束之证,轻清透表 配以苦寒通泄,是为“双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心烦,舌 边尖红,苔薄腻微黄,脉濡数,并见。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邵学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邵学红

晋唐时代对温病认识的发展: 1、晋代王淑和阐述了温病的病因学说: (1)伏寒化温说:冬伤于寒,寒毒藏于肌肤,至 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2)伏邪新感说:受寒为病的过程中更感异气 重感于寒——温疟,更遇于风——风温 更遇温热——温毒,更遇温气——温疫 (3)时行之气说: 《伤寒例》: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 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 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四)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温病学发展至明清时代已渐趋成熟,特别是清代,温 病学获得蓬勃发展。表现在对温热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 论日益完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 较完整的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理 论方药等方面形成了完整体系。
明代温病学的主要成就:
1、汪石山首创“新感温病”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 容。 汪氏认为发于春天的温病,除了冬寒化温者之外,尚 有感受春令温暖之气而病的新感温病,打破了长期以来认 为温病都是伏寒化热的传统观念。 他说,“有不因冬月伤 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此新感之 温病也。” 需要指出的是,汪氏的”新感温病“说,可能受宋代 医学家郭雍的影响。
3、明末清初喻嘉言提出温疫防治新见解,创立秋 燥致病新理论 a:温疫防治大法:“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 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 要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 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 兼以解毒。” 这种逐秽解毒的方法实为后世创立芳香化浊 法的开端。而疫病分三焦论治的立论,未尝不可 说是给予吴鞠通创立三焦学说的启示。 b:补充《内经》“秋伤于燥”缺文,制清燥救肺 汤:喻氏还认为,《内经》只有春伤于风,夏伤 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等论述,而没有论及 燥气,不够全面,乃撰写《燥气论》,提出了秋 伤于燥之说,并制定清燥救肺汤作为治疗燥病的 主方,这确是发前人所未发。

温病学_精品文档

温病学_精品文档
身热不扬, 脘痞, 呕恶, 苔腻
有湿热轻重区别
下焦
肾精耗损
邪热久羁 耗损肾阴
身热不退, 神惫委顿, 消瘦无力, 口燥咽干, 耳聋,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舌绛不鲜, 干枯而痿
手足心热甚手足背, 口燥咽干, 舌绛不鲜, 干枯而痿, 脉虚
虚风内动
肾精虚损 肝失涵养
神倦肢厥, 耳聋, 五心烦热, 心中憺憺大动, 手指蠕动或瘛瘲, 舌干绛而萎, 脉虚弱
苔白厚而粘腻——湿与热搏, 浊邪上泛;
4)苔白厚而干燥——胃燥津伤, 脾湿未化;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邪热被气分湿浊阻滞, 不能外达, 而被逼入荫、营阴);
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 郁闭膜原;多见于湿热性质瘟疫
7)白苔如碱状——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8)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
温邪具有阳热性质。
特定的侵犯部位。
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传染: 指疾病在人群中的相互感染
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①起病急, 传变快 ②以发热为主症, 热象偏重 ③易化燥伤阴 ④易内陷生变
新感温病: 初起病发于表, 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 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麻疹的分布规律: 多先起自上颚、口腔, 继而布于耳后、头面及背部, 再则布于胸腹四肢, 约三四日, 以手足心见
疹为出齐。
丹痧: 多见于颈项, 渐及胸、背、腹部及四肢, 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斑疹的诊察及临床意义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若见斑疹色淡红, 而病势很重, 则多为气血不足、邪毒无力透发之象, 病情亦多危重。

[转载]《温病学》精选

[转载]《温病学》精选

[转载]《温病学》精选《温病学》精选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1、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

寒邪内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

2、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

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

3、夏为热病,然夏至以前,时令未为大热,经以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

温邪前已申明。

暑热一证,医者易眩,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方。

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变病由此甚多。

发泄司令,里真自虚。

张风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

4、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

其邪入络,与中络同法,牛黄丸、至宝丹芳香利窍可效。

吴鞠通《温病条辨》[九种温病]: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2、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邪犯肺卫]:3、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5、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6、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心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

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阳明经、腑证治]:7、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
寒邪 发热重恶寒轻,无汗, 口不渴,舌不红,脉 浮紧浮缓 表闭 辛温发汗(麻黄汤) 开泄腠理驱邪外出
14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透邪)。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
桑菊饮《温病条辨》
15
银翘散
银花一两 连翘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内因+外因
4
风热病邪
二、风温病机演变
邪热壅肺
口鼻、皮毛
痰热结胸 肺
痰热阻结 肺有热结
肺热发疹
肺卫


阳明热盛
大肠
热结肠腑 肠热下利
心包 (营血)
内闭外脱
死亡
5
三、诊断
1、诊断依据 ⑴季节 ⑵临床特点 ⑶部分病例出现热陷心包证 ⑷西医诊断为肺炎、流感等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
性疾病者。 ⑸血常规及胸片
6
2、鉴别诊断
风温
发病季节 初起发热
临床特征
冬春
表热 里传气分肺痰热为主
春温
冬春 里热为主 闭窍动风和动血
风热感冒 冬春
表热
很少里传
麻疹
冬春
表热 典型卡它症和发疹
肺痈
无季节性 表热
咳吐腥臭脓血
7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肺经证候:风温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初起 肺卫证;继则肺热证;后期肺胃阴伤证。
19
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温在卫宜辛 凉透达疏泄肺卫风热之邪。辛凉轻透之法属于汗 法的范畴,与伤寒辛温解表显然有别,其用意非 在发汗,而在凉解透达,疏通腠理,调和营卫, 逐邪外出。即使佐以辛温之味,也是微辛而已, 取其辛散之意。
20
桑菊饮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
2. 肺经与相关脏腑病变:肺热移胃;肺热移肠;热 迫大肠;肺热入营窜络。
3. 证候传变:肺卫传肺藏、胃、肠腑;入心包;正 气外脱
4. 注意病邪兼夹:寒包火,夹湿等
8
(二)治则治法
1、治则 清泄肺热
2、治法 邪在肺卫:辛凉轻透 邪传气分:清解气分 邪热壅肺:清热宣肺 阳明热盛:辛寒清气 阳明腑实:苦寒攻下 逆传心包:清心开窍 后期热衰阴伤:甘寒清养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 ,香气大出, 即取服,勿过煮。肺药轻清,过煮则 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 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 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 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门类间有用辛凉法者, 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 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 证矣。
邪热壅肺,宣降失常-咳喘气急,或胸闷 胸痛——麻黄得石膏,不在发汗而在宣肺 定喘,石膏得麻黄则入上焦清泄肺热,杏 仁宣开肺气助麻膏之力,共凑宣透肺热之 功。
【证候与病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 或少汗,咳嗽,口微渴,咽红或痛,舌尖边 红,苔薄白,脉浮数。
12
病机关键:风热袭表,郁遏肺卫(郁)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 舌尖边红,苔薄,脉浮数。
13
风温与伤寒初起鉴别
风温
温邪 发热重恶寒轻,少汗, 口微渴,咽痛,舌尖 边红脉浮数 表郁不通 辛凉轻透(银翘散) 凉解透达,疏通腠理, 调和营卫,逐邪外出
第八章 风温(冬温)
定义: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肺 卫表热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 证候,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的一种急性外 感热病。
1
• 发病季节:春季、冬季 • 初发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
渴、苔薄白、脉浮数等为主要症状。 • 病位特征:初起在表,在肺卫;始终以肺
病变为中心。 • 传变特点:初期邪在肺卫风热表证;中期
16
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 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 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 甘。…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 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17
关于温病忌汗说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邪尚在肺,初用 辛凉轻剂,挟风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 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18
吴瑭: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 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 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 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又说: 汗为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温病最善伤 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
邪入气分或逆陷心包;后期肺胃阴伤。
2
西医参考: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如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急性支气管 炎、流行性感冒等,属于风温范围。
3
一、病因发病
(一)病因 外因:风热病邪 内因:禀赋不足,阴分有亏,起居不慎,卫外
不固,劳倦过度。异常的气候环境对人体正气的 负性作用和病邪的正性作用。 (二)发病
9
(三)治疗禁忌
1、辛温发汗。 2、初起不可过用寒凉。
10
五、常见证型诊治
• (一)邪袭肺卫 • (二)邪热壅肺 • (三)肺热腑实 • (四)肺热移肠 • (五)肺热发疹
• (六)热炽阳明 • (七)热结肠腑 • (八)胃热阴伤 • (九)热入心包 • (十)余邪未尽,
肺胃阴伤
11
(一)邪袭肺卫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 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 初入营,加玄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 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 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21
方 病机主证作


辛凉 桑 肺气郁闭 轻剂 菊 咳重
饮 辛凉轻透清 肃肺气
辛凉 银 卫气郁闭 平剂 翘 热重
散 辛透凉泄
辛凉 白 阳明经热 重剂 虎 四大
汤 辛透寒泄清 透气分邪热
透邪 力度

介于 二者 之间

组成及剂量
方解
杏仁连翘薄荷桑叶 解表力弱, 菊花桔梗生甘草芦 力在肃肺止


用量小
银花连翘桔梗竹叶 辛透凉泄, 生甘草荆芥穗淡豆 力在透邪 豉牛蒡子鲜芦根薄 荷
生石膏知母生甘草 透热出表,
白粳米
邪重非其力
量大
不举
22
(二) 邪热壅肺
邪入气分
【证候与病机】身热,汗出,烦渴,咳喘,
或咯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
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2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机关键:热壅于肺 辨证要点:身热,咳喘气急(是邪热壅肺特 有表现),或胸痛,痰黄,或带血。
24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