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 荆轲刺秦王-(教师版)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五课。

文章详细内容为:叙述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荆轲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荆轲精神的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文言文词典、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同时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内容分析: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讨论荆轲精神。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荆轲精神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3. 重点句式:……4. 荆轲精神:英勇、忠诚、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精神的讨论较为热烈,但对文言文阅读仍存在一定难度,今后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篇章,进一步了解荆轲的事迹,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感受荆轲的英勇精神。

2.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荆轲英勇就义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难点和疑惑。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解答学生的疑惑。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引导学生理解荆轲的英勇精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2. 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详略得当、生动形象、情感丰富。

3. 荆轲英勇就义的精神品质:忠诚、勇敢、正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写作手法,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英勇精神的感悟。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从写作手法和荆轲英勇精神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荆轲的文章和史料,深入了解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学会珍惜和传承英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尤其是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年高中(一)语文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教案

学年高中(一)语文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教学目:1、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2、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五、学法指导;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六、教学用具;教学PPT等辅助工具。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

而且我们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运用了这一战术。

然而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刺杀故事。

(教师板书:荆轲刺秦王)二、整体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三、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四、由学生先朗读一遍文章,基础知识积累及正音,强调朗读的技巧,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名人朗读录音(这有2个选择,配乐朗读和直接朗读)五、、我们说一个小说或者一个故事,都有这么一个过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荆轲刺秦王教案(上课)

荆轲刺秦王教案(上课)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陈凯歌大家知道吧,据说陈大导演非常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

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半晌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

“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荆轲刺秦王》。

(板书: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二、文学常识简介《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学过《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一部奋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包括春秋之后到秦国统一约二百四十年的历史。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完整版课件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完整版课件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荆轲刺秦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传故事,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荆轲的英勇事迹,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及历史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难点:课文中的难句理解和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荆轲是谁,他为什么要刺杀秦王。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荆轲刺杀秦王的理解和看法。

5. 练习巩固: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难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荆轲刺秦王1. 经过2. 意义七、作业设计1. 翻译课文中的难句。

2. 写一篇关于荆轲刺杀秦王的心得体会。

答案:1. 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荆轲带着燕国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在刺杀过程中,荆轲被秦王的卫士制服,最终未能成功。

2. 荆轲刺杀秦王的意义:荆轲刺杀秦王,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荆轲刺杀秦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荆轲的生平和事迹,对比当今社会,思考如何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荆轲刺秦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传故事,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XXX要刺杀秦王?他的行为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四、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辅助解释难点词语。

2.分组讨论,概括XXX、XXX、XXX等人物形象。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比喻、对比、描写等。

五、思考题引导1.引导学生思考:XXX的行为是英雄行为还是疯狂行为?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XXX的行为对于历史的影响是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XXX的精神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六、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国已经灭韩和XXX,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XXX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XXX交给秦国作人质。

然而,太子XXX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XXX想派刺客去劫持XXX或者刺杀XXX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XXX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原名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改名为XXX。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在XXX寻找刺客的时候,XXX推荐XXX,因为他智勇双全。

XXX为了激励XXX,便自杀了。

XXX接受了任务,XXX高兴万分,马上封XXX为XXX,精心奉侍。

然而,XXX的行刺计划最终失败了。

XXX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主要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着重描写了XXX的智谋、勇敢和侠义精神。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包括XXX与XXX的分歧、行刺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等。

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展现出XXX等人的英勇和豪迈,同时也反映了XXX的残暴和贪婪。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材分析《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事迹。

本文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展示了荆轲忠诚、勇敢、智勇双全的品质,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乱世纷争。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荆轲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能够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其忠诚、勇敢、智勇双全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担当的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勇敢面对挑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其忠诚、勇敢、智勇双全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深入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领悟其精神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荆轲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体会荆轲的品质。

5. 朗读练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感受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培养表演能力。

7.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忠诚担当的品质。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全文。

1.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1.3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和课文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2通过讨论、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荆轲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2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课文。

1.2理解并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

1.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教学难点2.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2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荆轲的了解和印象。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2教师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如勇敢、忠诚、智慧等。

4.合作探究4.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场景。

4.2学生合作完成课后练习题。

5.课堂讨论5.1教师引导学生就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进行辩论。

5.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作业布置6.1背诵课文。

6.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知识点梳理1.重点字词1.1荆轲:刺客,英勇无畏。

1.2刺秦王:刺杀秦王,表示忠诚和勇敢。

1.3易水歌:荆轲在易水边所唱之歌,表达忠诚和悲壮。

1.4图穷匕见:形容事情到了关头,真相大白。

2.文言文句式2.1阅读提示:此句式表示……2.2翻译:……的意思是……2.3语法分析:……的用法是……2.4句式结构:……的结构是……3.荆轲形象特点3.1勇敢:荆轲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3.2忠诚:荆轲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3智慧:荆轲在刺杀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各种手段,如易水歌、图穷匕见等。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5 刺客列传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5 刺客列传 Word版含解析

刺客列传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内容赏析】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质朴自然、恬静优美而一枝独秀,而这首《咏荆轲》却表现出“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

这是一首有关荆轲刺秦王的叙事诗,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具有侠义精神的荆轲形象;又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描写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荆轲形象,表达了自己愤恨强暴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曩.者(nǎnɡ)偻.(lǚ)行扼.(è)腕揕.其匈(zhèn) 自刭.(jǐnɡ) 樊於.期(wū)淬.之(cuì) 瞋.目(chēn) 擿.秦王(zhì) 变徵.(zhǐ) 地图柙.(xiá) 惛.然(hūn)蓟.(jì)城矐.其目(huò)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惛”同“昏”,糊涂)(5)右手揕其匈(“匈”同“胸”,胸膛)(6)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捥”同“腕”)(7)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同“预”)(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同“震”)(9)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10)卒起不意(“卒”同“猝”,突然)(11)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同“掷”,投掷)(12)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同“佣”,被雇用的人)(13)举筑朴秦皇帝(“朴”同“扑”,击)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造⎩⎪⎪⎨⎪⎪⎧田光曰:“敬奉教。

优秀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完整版精品课件

优秀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完整版精品课件

优秀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完整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六章《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第二节《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文本细读,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探讨荆轲刺秦王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敢、坚定、忠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文本细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荆轲刺秦王》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阅读《荆轲刺秦王》文本,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3.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历史事件。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背景介绍b. 人物形象分析c. 历史意义和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b. 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的特点。

c. 荆轲刺秦王事件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2. 答案:a. 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强大,六国割据。

荆轲为燕国人,受命刺杀秦王。

过程:荆轲携地图、匕首,以献图为名,接近秦王。

行刺失败,被秦王处死。

结果:荆轲刺秦王失败,燕国灭亡,秦国统一六国。

b. 荆轲:忠诚、勇敢、有谋略;秦王:果断、残忍、多疑。

c. 影响:荆轲刺秦王事件激励了后世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荆轲刺秦王事件,使学生了解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教学案:荆轲刺秦王3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辑整理: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二) 作者介绍: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原名更生,字子政。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三)时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四)听录音 字词积累 : 1、生字注音拜谒(y è) 濡(r ú)缕 变徵(zh ǐ) 淬(cu ì)火 忤(w ǔ)视 图穷匕(b ǐ)见(xi àn ) 八创(chu āng ) 箕(j ī)踞 揕(zh èn)之 偏袒(t ǎn) 陛(b ì)下 拊(f ǔ)心 瞋(ch ēn )目 樊於(w ū)期 怒叱(ch ì) 学生阅读《战国策》,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荆轲刺秦王》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_4

《荆轲刺秦王》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_4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2、讲解法3、自主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XX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

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二、文学常识、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

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

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

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7:第5课 荆轲刺秦王 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7:第5课 荆轲刺秦王 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

而且我们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运用了这一战术。

然而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刺杀故事。

(教师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错误!侠风千古“错误!",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左思赞“虽无壮士节”,“重之若千钧”,贾岛扬“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你,千古一侠;你,惊天动地;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如冬日里一缕和煦的阳光,像黑夜中一簇耀眼的火光,给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一些温暖、一些期盼.荆轲,你不愧是一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基础导学1。

走近作者目录学之祖,文化巨擘--错误!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是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同时,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

另外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我们今天能够读到先秦之书,得益于刘向父子等人对档案文献的编纂整理,以及历代学者不断辗转翻刻,才使珍贵的上古史的资料流传至今而不致没。

2.背景资料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手段。

3。

相关知识(1)错误!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五)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五)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五)《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大意。

学生准备.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明确教学要点.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荆轲刺秦王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荆轲.(kē)拜谒.(yè)戮.没(lù)揕.其胸(shèn)B.偏袒.(tǎn)扼.腕(è)怯懦.(ruò)樊於.期(wū)C.猝.然(cuì)忤.逆(wǔ)拊.心(fǔ)变徵.声(zhǐ)D.瞋.目(c hēn)箕.踞(jī)目眩.(xuàn)被八创.(c huāng)【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揕(zhèn);B项,懦(nuò);C项,猝(cù)。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使以闻大王使:派遣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双手捧着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士兵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创:伤【答案】C【解析】兵:兵器。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秦王必说见臣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C【解析】A项,说——悦;B项,反——返;D项,卒——猝。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②卒.皆夜惊恐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④轲自知事不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答案】B【解析】①通“猝”,突然;②戍卒;③登上;④完成,成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答案】C【解析】A项,“无信”,今义,不讲信用;古义,没有信物。

B项,“流涕”,今义,流鼻涕;古义,流眼泪。

C项,“切齿”古今同义词。

D项,“穷困”,今义,贫穷;古义,处境艰难,走投无路。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B.贤能为之用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皆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答案】A【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祭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答案】C【解析】祖:临行祭路神。

9.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荆轲“性格刚毅”的一项是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④荆轲怒,叱太子。

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①③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④⑤⑥【答案】D【解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10.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太子丹“不忍”的一项是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③驰往,仗尸而哭,极哀。

④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⑤乃令秦武阳为副。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⑥【答案】A【解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1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计划周密:首先提出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换取秦王的信任,然后到秦国面见秦王说燕国不敢抵抗,甘心臣服,秦王听后十分高兴。

B.荆轲处乱不惊: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和秦武阳,秦武阳胆怯露出破绽,荆轲巧妙周旋,没有被秦王和群臣发现,才得以进献地图,使计划能继续进行。

C.荆轲勇猛异常:荆轲面对秦王毫无惧色,行刺过程的几个动作“取”——“发”——“把”——“持”——“揕”一气呵成,迫使秦王惊慌失措,险些丧命。

D.荆轲视死如归:荆轲被击倒后仍然用匕首掷击秦王,受八处剑伤后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没有一点畏惧的心理。

【答案】A【解析】A项,“说燕国不敢抵抗,甘心臣服”是蒙嘉。

12.参照下面的示例,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太子丹写一句评价语,要求囊括事实,评价中肯。

示例:高渐离:闹市击筑,为人庸保,敢廷朴秦王,肝胆相照真知音。

荆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子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示例:荆轲:论剑不称,相搏而逃,终孤身刺秦,易水萧萧侠名传。

太子丹:质秦受辱,有胆少谋,虽刺秦未成,暴虐嬴政亦胆寒。

【解析】拟写人物评语,需要在把握人物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对该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进行概括,对其精神进行颂赞;语言力求凝练生动。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购买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狠毒,刻毒【答案】C【解析】购:重金征求,悬赏。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焉用亡郑以.陪邻C.臣左手把其.袖君知其.难也D.伏尸而.哭,极哀因人之力而.敝之【答案】B【解析】B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A项,介词,被/动词,给予;C项,代词,他的/代词,那;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2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

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荆轲擅长辞令的特点;也表现了樊於期为报灭族亡国之仇勇于献身的赤子情怀。

【答案】D【解析】“亡国”说法错误。

1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答案】(1)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2)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1)句关键词:“忍”“伤”“虑”。

第(2)句关键词:“耻”“除”“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