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律诗的拗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1、拗句的概念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
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讲解。
2、拗句的救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
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拗救有三种情况:(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拗救日记•什么是“拗救”?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
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运用频率较高,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下文会特解)。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在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何谓“孤平”?其实孤平有两个概念:(一)全句除押韵字外,只一个平音字。
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故称“孤平”。
(二)一句除两头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音字称为“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孤平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依循了一些宽松的平仄格式,或完全遵循了一三五不论的定律所产生的,所以一定要防孤平,救孤平。
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
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面,将五字句及七字句所有需要拗救的句例和拗救的方式,全部排列一遍,并多举例证:••••(一)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杜甫《复愁十二首》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
这属于“本句自救,三救一”。
••••(二)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可以在对句的第一字改用平声来相救。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_河北春秋律诗中的拗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者其对句的对应位置上,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为补偿。
这样,拗了用救,仍算合律。
拗救的形式,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
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发的。
如“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精炼优美的诗句,只能用拗救的方法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一)、本句拗救:本句自救又称“孤平拗救”。
在7言的第4字或者5言的第2字是平声,而它的前后都是仄声字,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具体用法如下:在5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就只能在本句的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
这样的句式没有违反格律的要求。
这个句型中,第1字拗,第3字救,所以叫“本句自救”。
在7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3字用了仄声字,也是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在本句的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第3字拗,第5字救,也是“本句自救”。
刘禹锡《纥(ge)那曲》“竹枝无限情”,苏颋ting《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都是第1字拗,第3字救的例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的“明月有光人有情”,曹邺(ye4)《送人归南海》“十二玉楼非我乡”,都是第3字拗,第5字救。
小菜鸟文集《遥思》清风逐月浮云飞,手按长箫寂寞吹。
迢迢汉河九霄处,乡思千里人未归。
(二)、特拗拗救:特拗的句型:在5言中,基本的句型有两种,一种是“平平仄仄平”,还有就是“仄仄平平仄”。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宋时盛(笑破红尘)一引子我们在读前人的诗作,分析声律结构时发现,一类是普通的格律诗,使用律句,讲究平仄粘对;另一类是古体诗,不讲平仄粘对,只是一堆有意境的口号而已。
但是有一类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律体,也不同于古体:讲究平仄,讲究不粘、不对,讲究使用拗句。
因为这种体材中,有较多的、刻意追求的拗格句式,故称之为拗体诗。
那么,什么是拗体诗?什么是拗句?在此,还须回顾一下以前讲过的知识。
(一)格律诗的四种标准句式:(1)平起仄收式:(2)平起平收式:(3)仄起平收式:(4)仄起仄收式:对于七绝的正体组合模式(常用模式),不必死记硬背,根据七绝组合模式的三项原则(一是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二是上联对句与下联起句联间平仄相黏;三是偶句押韵脚分明)。
只要确定了第一句的句式,其下面三句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例如平起仄收式*,其组合模式是:(—)—(|) |(—)— |(|)| ——(|) | —(|)|(—)—— | |(—)—(|) | | ——(*: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这就是七绝的正体平仄谱的四种标准律句之一——(1)平起仄收式的的组合模式(去掉开头两个字就是五绝的正体格式),其余三种标准句式类推。
因为下面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关,所以温故而知新。
(二)拗句与拗体诗在《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中,王力先生有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因此,相对于正体格式讲,“拗”就是不顺、不合、病态。
这种具有特定的不合声律要求的格式称为拗格,拗格的诗句就称为拗句;而拗体诗,则是这种拗格病态的集中体现,它是刻意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
它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
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请注意,诗中出现拗句,不一定就是拗体诗,而在拗体诗中一定是拗格成堆之地。
二拗句种类在正体平仄谱中,这四种标准句式,除了孤平、病句以外,每一种句式中组合模式的第一、第三字是加圈的(标红),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关于第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变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 a,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三字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就算了,也不补救;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有押仄韵的,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七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律诗基础第五讲.拗救
律诗基础第五讲;拗救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一三五不论”。
一三五不论,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是指135句不押韵(不论),246句必须押韵(分明)。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格律诗的拗救问题。
在探讨拗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搞明白,什么是拗救,?其实拗救应该分开了说,是“拗”和“救”两个概念。
拗是诗句没有按马蹄韵写而犯了拗口的毛病。
是一种诗病。
“救”就是进行救治。
有病了就要治疗。
那么这样合起来称谓“拗救”。
事实上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应该叫“救拗”。
不过人们习惯使然就叫“拗救”了。
一般一句诗中平仄的比例不能超出两个(包括两个),如果超过两个(包括两个)就是拗句了,而一联中平仄的比例是平等的是1比1的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我们写格律诗要受到平仄的限制,有的句子,因为固定词语或者是没有可以代替它的字,但是根据诗的脉络、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这么写,没有可以代替的方法,那就形成了拗句。
有了拗句那就必须要拗救了。
还有就是你要是给人家点评一首诗,或者读一首古诗词,人家用了拗救,你不知道的话,那就出了大笑话了哈。
杜牧的一个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所以尽管我们写诗不主张用拗救,但是我们必须来了解它。
对于初学者我们就简单地了解了一下。
但是要更高层次地学习古诗词,我们有必要更仔细地研究一下关于拗救的问题。
好我们从头开始一步步学习。
大家都知道: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叫"拗"。
有拗有救,才为不病说白了就是说,按标准格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
相反,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
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就叫"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是格律诗最基本、最规范的要求。
但在实际创作实践中,由于汉语言字、词声调及其意义与人们实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往往不可能一字一音不变的完全按照诗词格律规定的基本句式和基本格式来写作,于是便出现了一些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者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的现象,造成了诸如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等平仄不协调的情况。
古人把格律诗句中这种平仄不协调的现象叫做拗句。
出现了拗句就要补救,只要补救恰当,就不算平仄失调。
什么是拗救在格律诗中,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即凡是必平必仄的地方,作者如果改变了平仄,便是出了律。
这样的诗句就叫做拗句。
所谓“拗句”,就是拗口、不顺畅的意思。
出现了拗句就要补救,补救了还是律诗;如果不补救,则是诗中的弊病。
这种一拗一救的补救方法,就叫做拗救。
近体诗要保持平仄字数的相对均衡,仄声字不宜过多,因此拗救总是以平救仄。
所谓“拗”的主要表现,就是诗句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或者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
“救”的方法是,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平声,或该用平声的地方改用仄声,对用错了平仄声的地方加以补救,以达到协调平仄,也给诗人写诗增加一点自由。
纵观古今诗坛,容易出现拗句的情况主要有:1、孤平,2、三仄尾,3、三平调。
下面分别做一介绍。
1、关于孤平所谓孤平,是指五言或七言的平脚句式,除韵脚之外,仅有一个平声字。
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
律诗讲究平仄,本是为了声韵的不单调,平仄相互交错,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犯了孤平,诗句则呆滞,故诗人力求避免,就是在动之害义的情况下,也要想方设法补救。
这种拗句只会出现在乙种句式上。
正确的句式应当是:五言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二个字是音节点,不能变动,只有第三个字可以变通,但如果只变通一个第三字,改平为仄,句式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样就犯了孤平,因为去掉韵脚,就剩一个平声字了。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格律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
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其他联式都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
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一)什么是“拗”,从字面上讲,就是“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七言句的2、4、6位置上的字,五言2、4位置上的字十分清楚重要。
一般的,按照格律诗的成句要求,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特别是七言的4、6位置上、五言的2、4位置上是平声字时,这个平声字也不能是“孤独”的,它的前后要有一个平声字“相伴”,否则,这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从音律方面讲就“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凡是字的平仄符合诗句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不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或者称为“救拗”,是指对在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的方法。
即,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无奈用了仄声字,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本应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声字,以此作为补偿。
“救”了“拗”的诗句,也算合律的。
但是,要知道,“拗救”是诗由“古风”式向“律诗”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它毕竟是特殊的。
最好的是不出“拗句”。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样一点:只有搞懂了什么是“拗”、什么是“拗救”,在读诗时,才能辨别一首诗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古绝之类的古体诗。
“救拗”的作用似乎有两点:①给有的人认为格调高雅;②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地自由。
“救拗”的常见方法有两中:①本句自救;②对句相救;有时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糅合为一体。
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特殊句型也只能算在特例中。
一、本句自救举例本句自救,在五言中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在七言中是“仄起平收”的句子。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无论在五言还是七言诗中,这一句出现格律诗第在2、4、6、8句的位置上,也可能出现在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的位置上。
这种救拗的形式,是防止诗句最中心位置的“平声字”成孤的一种做法,即,在五言中防止第2字是孤平,在七言中是防止第4字是孤平。
有人说,这种救拗,是学诗时首先应该知道的。
例一:唐·苏颋·汾上惊秋 ------第1句【本应】平平仄仄平,【实际】仄平平仄平,【1字应平而仄,2字成孤,3字救。
我学写诗(26)一一关于拗救(3)
我学写诗(26)一一关于拗救(3)一、为什么要用“拗救”? '拗’是不顺的意思。
'救’是补救的意思。
我们在前两学已经学了什么是“拗救”,怎么样“拗救”。
那么,为什么要用“拗救”呢?一个格律诗的正格,他的平声字和仄声字,字数是差不多的,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28字的格式里,有14个仄声字,14个平声字。
平仄相当,使列式整齐划一,使音韵和谐统一。
但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只按正格写,就会舍弃大量的好词好句。
为了照顾意境,写出更多优美的诗句来,我们就要有所取舍的改变正格中某些部位的平仄排列,故而产生了'拗’,而为了不至被'拗’破坏整体的和谐,我们就要用到'救’。
“拗救”的意义就在于恰当的选择“好词好句”,利于“好作品”的产生。
这可以从解除固有束缚方面理解,也可以从增加新异形式方面理解。
拗救和变通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格律诗的表达手段,扩大了诗作者的选择余地。
而拗救又比变通更加引人注意。
变通所涉及的是单数字,是不影响格律诗本质的字眼,拗救所涉及的却是双数字,是体现了格律诗本质的字眼。
二、“拗救”的变格1、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仄平平仄平(变格)(一拗三救,本句自救,孤平拗救)(红字为拗字,绿字为救字,下同)例1: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本诗变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三字“天”救。
2、平平平仄仄(正格)一一平平仄平仄(变格)(三拗四救,本句自救,三仄尾拗救)例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本诗变格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尾联出句是特定格式句(特拗),即出句的三字“在”拗,四字“歧”救。
绝句17.拗救的意义
绝句17.拗救的意义从写作过程来说,对原型格式上不许变通的字作了变通,这个违规变通的字就叫做拗字,对拗字作出补救的字就是救字。
比如白居易五绝《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它的实际平仄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原型句式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按照规定必须用仄,现改仄为平,这个平声字“灯”就是拗字;同句第三字原本作平,现改作仄,这个仄声字“背”就是救字。
第四句原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第二字按照规定必须用平,现改平为仄,这个仄声字“雁”就是拗字;同句第四字原本作仄,现改为平,这个平声字“中”就是救字。
以遵守原型格式为标准,改用平声的“灯”字、改用仄声的“雁”字是第一次违规,改用仄声的“背”字、改用平声的“中”字是第二次违规。
不过第一次违规的字都是双数字,而第二次违规的字可以是双数字,好像“中”字,也可以是单数字,好像“背”字;而共同点是救字必定与拗字平仄相反。
拗而有救,仍算合格。
拗救意味着写格律诗的人两次不守规矩,但为什么又算合乎格律?或者换个问法:为什么两次犯规就不算犯规?为了求得合理的解释,人们提出过如下一些说法:保持均衡说。
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平仄字数之比已经达到完美地步,如果当中有个字由平声变为仄声,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由仄声变为平声作为补救,使得被破坏了的均势重新得到保持。
说得似乎有理,而漏洞也十分明显。
这种说法的前提是虚假的。
事实上平仄格式上的平仄字数并无固定不变的比例,因为每个句子都存在可变通字,是否变通与变通多少,都会形成不同的比例。
所谓保持均衡纯粹是主观的臆断。
重组停顿说。
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停顿长度都有最合适的安排,如果当中有个不许变通的字竟然改换平仄,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改换平仄,以便重新调整停顿,达到停顿的对应适当。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今晚我们再来从细学习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
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
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
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声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
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
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
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2379及第后荅潼关主人(唐·吕温)五言律诗押元韵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
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这首五律今天早上在我们的【温馨港湾】群小西转发早读诗的一首。
我们来看第二句“却随波浪翻”,第一字“却”字是仄声,很可能把第二字“随”造成孤平,所以第三字用“波”平声字救。
再看: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
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
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
格律诗拗救
格律诗拗救近体诗中,凡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是拗句。
句子中出现了拗字,一般就要在相关的某个地方做补救,称作拗救。
拗救是后人根据唐人格律诗的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如果某个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适当的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拗救的常见方式,有本句救、对句救和半拗可救可不救三种。
1、本句自救在仄平脚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没用平声,那么就会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大忌。
为了不影响意境和诗的整体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替代,那个地方非得用个仄声字,怎么办呢?若遇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来救。
具体来说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
关于“孤平自救”,目前流行一种说法,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若用了仄声,而第一字用了平声,就不算是孤平,或者说是用第一字的平声救了。
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也属于本句自救的一种,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分别在第四字和第六字换用平声字作为补偿,即“救”。
2、对句相救本句没办法救,那就在对句救。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倒数第二、三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
这样本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种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七言对句第三字,允许为仄声字。
3、半拗可救可不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
七言则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第六字(倒数第二字)依旧保持平声。
格律诗的律拗救了,如何处理
格律诗的律拗救了,如何处理格律诗的律,一般在诗中都遵循“对”、“粘”、“应”的规律。
这些不是我今晚要说的主题,我今晚要说的,是格律诗的律拗救了,如何处理的问题。
如果格律诗能按正格平仄去写,当然是最好的,可是,汉字词汇太丰富了,发音也非常多样,真要全部按平仄的正格去写,恐怕不太现实了。
因此,我们写格律诗时,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不能因律害意,必须学会处理“不合律”的问题。
这就是格律诗的拗和救。
所谓拗,一般指的是“仄拗”。
也就是,句子中某个字位原本是平声的,却因为意思的表达和用词的限制,该字位由平变仄了。
大家特别要注意这个概念比如:平平仄仄平。
句末字是韵字,不可能发生“仄拗”,而第二字,也不能发生仄拗,因为该字位为音律节点,大家都知道所谓的“135不论,246分明”,其实这样的说法太笼统了,246位置上的字,因为落于音律节点,基本是不可以变的,135位置的字,也要看情况,不是随意不论平仄的。
孤平,但凡写过格律诗的人,都对孤平这个名称非常耳熟,可是,孤平的概念是什么呢?有人说:孤平就是律句中除了韵字外的其他位置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
还有人说,孤平是“两个仄声字夹着一个平声字时的情况”。
其实,孤平从来都不是格律诗的概念。
孤平这提法,是在清朝的殿试时由一个大臣提出的。
那么,在清朝以前的各朝代的人写的格律诗,为何也没出现类似孤平的情况呢?这是因为所谓的孤平,其音律确实读起来很不顺。
历朝历代的诗人,都不知不觉自动规避了。
这就如我们今天读出一个两字词汇,如果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时,一般都自觉地将第一个字变为了第二声去读,这是一种音律审美的自然结果。
王力先生研究了许多古人的格律诗,提出了孤平的概念:近体诗句中,仄平脚句型(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如果由平变仄了,就是孤平。
根据这个概念可知,孤平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律句中。
其他的律句,哪怕整个句子中全是仄声字,也不是孤平。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孤平出现时,句子如何去“救”。
浅谈五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
浅谈五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格律诗的变通、拗救,表现在绝句、律诗以及排律里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特殊的用字方法。
我们探讨过绝句作品中的变通和拗救,现在讲讲律诗中的变通和拗救。
分辨律诗中的变通和拗救,通常也要分析它的实际平仄和原型格式,并通过两者对比去发现哪里存在着变通和拗救。
①五律中的变通及b2拗救五言律诗实际平仄原型格式本以高难饱,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徒劳恨费声。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五更疏欲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树碧无情。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薄宦梗犹泛,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故园芜已平。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烦君最相警,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我亦举家清。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李商隐《蝉》以上所列,在左的是李诗的原文,在中的是此诗的实际平仄,在右的是此诗的原型格式。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只有第五句第一字“薄”,古为入声,今读平声,要避免以今律古。
其馀的字音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此诗的原型格式可以如此推知:把作品的第一句“本以高难饱”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仄”作为起点,以五言的a1、b1、a2、b2句式作为结构材料,遵循与前一句的平仄“上对下对”、“上粘下对”、“上对下对”、“上粘下对”……的原则推导出其后七句,合共八句,即可完成。
所谓与前一句的平仄“上对下对”、“上粘下对”、“上对下对”、“上粘下对”……,换个说法就是第二句与前一句相比,它是句中平仄对立、句脚平仄对立,第三句与前一句相比,它是句中平仄粘连、句脚平仄对立,第四句与前一句相比,它是句中平仄对立、句脚平仄对立,假定还有第五句,它与前一句相比,必是句中平仄粘连、句脚平仄对立,总之,接续的句子不管多少,都是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的。
研究至此,可以把推导平仄格式的方法简化为:在首句(或a1,或a2,或b1,或b2)之后,接续句子的平仄,要做到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
把此诗的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加以对照,很容易发现,第一、二句两者平仄一致。
第三句第一字“五”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
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浅谈七律中的变通和拗救分辨七律中的变通和拗救,跟分辨五律一样,要分析作品的实际平仄和原型格式,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去发现哪里存在着变通和拗救。
①七律中的变通及b2拗救七言律诗实际平仄原型格式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分割据纡筹策,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万古云霄一羽毛。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伯仲之间见伊吕,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福移汉祚难恢复,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杜甫《咏怀古迹》以上所列,在左的是杜诗的原文,在中的是此诗的实际平仄,在右的是此诗的原型格式。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要注意识别这些字:第一句第二字“葛”;第三句第三字“割”;第四句第五字“一”;第五句第一字“伯”;第六句第五字“失”;第七句第一字“福”,第七字“复”;第八句第二字“决”。
这八个字,古为入声,今读平声,要避免以今律古。
其馀的字音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此诗的原型格式可以如此推知:把作品的第一句“诸葛大名垂宇宙”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作为起点,以七言的a1、b1、a2、b2句式作为结构材料,遵循与前一句在平仄上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的原则,推导出其后七句,合共八句,即可完成。
这种推导方法,前面已有说明,此后不再细说。
把此诗的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加以对照,很容易发现,第一句第一字“诸”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字“大”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
第二句第三字“遗”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
第三、四句两者平仄一致。
第五句第六字“伊”规定用仄,实际用平,造成相邻两顿同平,是拗字;第五字“见”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可作救字。
本句出现的一拗一救,其位置恰如所知,正是b2拗救。
第六句第一字“指”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
格律的拗救
格律的拗救大家知道,律诗是典型的格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但是我们在阅读唐诗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合乎格律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还有我们在创作时,也会碰到,想用某个意象的名词表达某种意境,但又不合格律,故受格律束缚和困扰,那么,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拗救问题。
今天这一讲,就和大家交流一下格律的拗救。
一、唐诗为什么会时常出现不合格律的现象?近体诗以前的诗,也有规矩,但这些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
而律诗的格律却是由政府颁布的。
实际上,唐朝,共四次颁布诗格律。
分别为李渊、武则天、李隆基、李纯(唐宪宗)四人各自当政掌权时候制订。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这是因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证唐诗,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00年左右。
自然会出现偏差。
至此,如果我们明白了近体诗是宋代的格律,那么,对唐诗阅读中出现不合格律的现象,自然就会见怪不怪了。
二、我们在创作中,受格律约束,一旦出现格律的困惑怎么办?创作中,偶尔会遇到为了生成某种意境,非得使用某个不在律的名词等,这个意象又无可替代,因此就会出现困惑。
那么该如何处理呢?答案很简单,唯一的途径,就是采用格律的拗救。
三、什么是格律的拗救?其实拗救应该分开了说,是“拗”和“救”两个概念。
拗是诗句没有按马蹄韵写而犯了拗口的毛病。
是一种诗病。
“救”就是进行救治。
有病了就要治疗。
那么这样合起来称谓“拗救”。
事实上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应该叫“救拗”。
不过人们习惯使然就叫“拗救”了。
一般一句诗中平仄的比例不能超出两个(包括两个),如果超过两个(包括两个)就是拗句了,而一联中平仄的比例是平等的是1比1的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我们写格律诗要受到平仄的限制,有的句子,因为固定词语或者是没有可以代替它的字,但是根据诗的脉络、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这么写,没有可以代替的方法,那就形成了拗句。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格律诗若按每句诗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五言格律诗、七言格律诗;若按体裁的不同,可分为律句、绝句。
律句有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只有两联:首联和尾联。
由此可知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
一、格律诗的标准格律(一)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五言仄起首句入韵(七言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五言平起首句不入韵(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五言平起首句入韵(七言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格律与七言格律都有上述四种形式,五绝只取五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而七律的格律只要在五律前加上相应的平仄就行,即: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
这样,五律的平起变成了七律仄起,五律的仄起变成了七律平起。
如同五律变成五绝一样,七绝也只取七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这里不再列出。
请注意:在五言仄起式中(一、二),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在五言平起式中(三、四),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七言格律亦同。
此外,在律句中,若按1至8将各句编号,则:除第1句与第5句的格律不相同外,第2句与第6句、第3句与第7句、第4句与第8句的格律是完全相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
因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
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为国争光感下: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
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
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
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如“李琰荣光惊六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古声韵。
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
只不过不个“出”字是出律的。
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
也因此,我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律诗的拗救?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
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成的诗。
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
而我们今天所要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
救,就是补就是不顺了的补救。
有拗才救,无拗不救。
无拗也谈不上救。
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是不需要吃药的。
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
当然,这里所说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
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
说到格律诗,我们有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
那么格律诗的平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二个是“孤平”的问题。
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我们平时所说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
至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确的。
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那什么叫孤平呢?说到孤平,诗词界争论颇大,大家观点也不甚相同。
这其中,主要一派以王力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除韵一平论”派。
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这个平声字改用了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外,全句就只剩下了一个平声字,必然影响韵之美,因此叫孤平。
这种说法虽然受更多人的接受,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
仄仄平平”的句子,这是个标准的律句,按照“除韵一平论”的观点,那么这岂不是显然不是孤平。
按“除韵一平论”的观点,“仄平仄仄仄平仄”的句子,也不是孤平却是孤平。
显然是矛盾的。
还有一派,主要以启功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两仄夹一平论”派。
他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为了仄声字,就会形成前后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
而这一观点,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晁说图》“九龄已老韩休死”,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格律皆为“仄平仄仄平又如刘因《秋莲》“淡香杳杳欲谁通”,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格律皆仄仄仄平平”。
显然,以上诸例皆为律句,而非孤平。
我根据作诗多年的经验,以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综合上面两派的观点,给孤定义:在格律诗句中,离韵脚(或白脚)较近的平声字,若换为仄声字,就会孤立地仄声字夹一平声字(或无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
此定义于,避免了以上出现分歧的情况。
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就不是多仄夹一平,而是而“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则离韵脚较远,不在孤平范畴。
其实,七言的第一个平可仄,一向不论。
通过前面的准备,下面要讨论拗救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拗救,简单说来有律,那就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
而在实际创作中,一般都是“以平救仄”。
下来说说几种不同情况的拗救。
第一种情况,本句自救。
主要是指在“平平仄仄平”的诗句中,如果第一字那么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显然属于孤平的范畴。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在一平声字,变为“仄平平仄平”,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
因此叫本句自救。
我们来看子(以五言为例,以下皆同):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贺知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例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句救。
所谓对句救,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
例2(半拗一字双救)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这首五律第三联“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独”字本句的“愧”字,因此为一字双救。
这在格律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孟浩然《早寒有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等就属于此。
例3(半拗对句没救)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为仄,对句没救。
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属于重要音节因此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不救。
在创作中,这是很实用,也很常见的。
当然,如果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换为仄声字的情况,属于大拗,大拗必须救。
此种情况为第四换为仄声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例如: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一句大拗,必须在对句救。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对句的“吹”字,救了上句字。
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杜甫《奉济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三四两个平声字皆换为仄声的,即“仄仄仄仄仄”。
这也属范畴,对句必须救。
此种拗句的救法,和上面的例子是一样的。
都是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崔涂《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五律第三联“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格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肉”二字用了仄声字,对句补一平声字“童”救。
这样的例子如陆游《夜泊水村》“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隐《乐游原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
在这样五连仄的拗句,不是万不得以,不用为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这就象是一个人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
下面我们来谈谈特拗的情况。
特拗句,也叫准律句。
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经验。
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
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再拗的问题。
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格律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又《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皆属于此。
在创作中,当我们遇到三仄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这样的准律句(特拗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拗句。
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诗句中,三四字对换,变平仄平”。
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八月湖水平”等此。
在创作中,我也用过此格,如我作的一首《说能》:“能者何须更逞能,无能更显逞能恰是无能者,只恐无能更逞能”。
其中“无能更显能上能”一句,就属于此。
这属于本句自救的范畴,是非常罕见的一种。
在创作中,使用的人很少,承认的人也不应该尽量不用为上。
在此就不多说了。
关于格律诗的拗救,常见的基本就是以上这些。
那么,我为什么主要以五言诗为例格律诗中,七言是五言的拓展。
只要弄懂了五言,七言就能融会贯通了。
五言诗平起在前面加“仄仄”即变为七言。
反之,仄起的句子,在前面加“平平”。
如“平平仄在前面加“仄仄”就变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前面加“平平”就平仄仄仄平平”。
其他的也都是一样的。
另外,在格律诗中,七言诗首字离韵脚较远于第一个字的位置,一向不论。
而第二个字属于“诗喉”,不能轻易改变。
因此七言诗也是体现在后面的五个字上。
讲完了格律诗的拗救,我们再回头看看赵忠祥老师的这首七律: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