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列表
教育理论列表
教育理论是一种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教育技巧,改进教育效果。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教育理论列表:
一、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因素,如奖励和惩罚等,得到改变。
因此,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内在动机、兴趣和自我感觉等内在因素得到改变。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行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和社会模式等社会因素得到改变。
因此,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行为,应该观察学生的社会环境,改变学生的社会模式。
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认知发展的过程来改变。
因此,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行为,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五、学习认知理论:学习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认知过程来改变。
因此,学习认知理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行为,
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就是常见的教育理论列表,它们都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把握教育技巧,改进教育效果。
诸如行为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认知理论等,都是当今许多教育家研究的重点,可以有效地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掌握教育技巧,改进教育效果。
不仅如此,这些理论还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教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种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教育教学十大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由Jean Piaget提出,强调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和发展,包括感知、语言、思维等方面。
2. 联想理论:由Edward Thorndike提出,强调了学习与记忆的过程,认为学习和记忆是根据过去经验和现在感受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3. 精细技能理论:由Paul Fitts和Michael Posner提出,用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性质,包括认知、技能、知识和策略等方面。
4. 情感教育理论:由Daniel Goleman提出,强调了情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自我意识、情感管理、自我激励和同理心等方面。
5. 探究性学习理论:由Jerome Bruner提出,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旨在提高学习和认知的效率。
6. 多元智能理论:由Howard Gardner提出,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互相独立的智力组成,包括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育智力等方面。
7. 社会文化理论:由Lev Vygotsky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建构理论。
8. 自我决定理论:由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认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感取决于其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意愿,强调了学习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9. 行为主义理论:由Ivan Pavlov和B.F. Skinner提出,认为学习是一种习得新的反应的过程,通过强化和惩罚来改变行为。
10. 转换学习理论:由Robert Gagne提出,认为学习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知识、策略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如何将教育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通过分析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引言教育理论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体系,它源于教育实践,又高于教育实践。
教学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基石,教育理论则是教学实践的指导。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探讨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1. 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育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2. 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是研究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它包括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3. 教育评价论教育评价论是研究教育评价的理论体系,它包括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旨在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学生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育目的论,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育方法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doc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doc1.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也称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基于儿童天生的愿望,提供一个充满自由和互动的环境,让儿童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也注重儿童的感官体验和手工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发展自我和自信心。
同时,蒙台梭利理论也注重儿童的学科和文化教育,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智力。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一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从积累经验中自然发展的。
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如儿童认知的四个阶段。
根据这些理论,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课程。
3. 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指出,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互动会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会改变现有的认知框架。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需要,设计出适合的教育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更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4.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是影响人类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育者应该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该理论重视个体知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发展。
5. 克里蒂斯教育学习理论克里蒂斯教育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其中个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
他强调学习者具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通过其理论,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6. 巴达古小群体教育理论巴达古小群体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是由小群体之间互动所决定的。
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小群体互动是实现学生个体教育的关键。
教育理论教案设计
教育理论是教学的基础,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知识。
在教案设计中,教育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应用教育理论。
一、教育理论在教案设计中的意义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系统总结和概括。
它是教育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是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教案设计中,教育理论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效指导教学应用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教师从理论上认识和指导教学行为。
教育理论包括多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原则等,这些理论正是为了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教学更加系统、全面和科学。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将教育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根据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设计教学方案,以此来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教师教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2.提高课堂效率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学环境,从而在课堂中有效的组织教学。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育理论,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设定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效果。
使教学环节更为精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
3.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理论是与教育本身密切相关的学科体系,教育的本意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学在教案设计中应起到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全面发展。
在教学和教案设计中,应用教育理论,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自律,不断激发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教案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教育理论在教案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样性的,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可以直接应用在教案设计中。
教育理论兴趣知识点总结
教育理论兴趣知识点总结一、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1.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习、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和结果等方面的问题。
2.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
它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化,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参照。
3.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它包括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方面的内容。
4.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探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5. 教育学派教育学派是指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和学术传统。
不同的教育学派通常以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为核心,有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学术取向。
二、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1. 先秦教育思想在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都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孔子强调“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孟子提出“教人之道”,主张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2. 古希腊教育思想古希腊教育思想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文艺和体育活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格。
3. 近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罗素、杜威、弗洛姆等。
罗素提出了“自由主义教育”的观点,主张教育应该是个体的、自由的;杜威强调教育应该是社会的、民主的,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当代教育思想当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温德尔、吉登斯、布尔迪厄等。
温德尔提出了“现代性教育”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实现个体自由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吉登斯强调教育应该是文化的、传统的,旨在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公民。
三、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1.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理论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参照,指导教育者在实践中处理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困惑。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强化来改变行为的过程。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改变。
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4.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学习。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背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5.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教师应该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以提供有效的教育。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本质、过程和目标。
它涵盖了广泛的理论体系,其中一些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几个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心理学家Pavlov、Watson和Skinner等提出的。
它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并认为行为是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学习者的行为。
例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常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强化或抑制学生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但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强调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经历适应、认知冲突和平衡等阶段后,能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它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教育者应该创造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学习的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内化社会文化中的知识和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者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塑造作用。
教师应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协作和交流。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创造出有效的教育环境和方法。
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学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够指导教育实践,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应用。
教育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以及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一、教育理论的概念教育理论是指系统、科学、客观地研究和探讨人类教育活动规律、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目标和内容、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学科,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建立适应国情的教育模式和制度,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的现象和规律性的研究,是对教育事实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系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把教育活动看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分析、研究全过程来思考和掌握教育过程中所涉及道理和规律性。
教育理论包括多种不同的学术范畴,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这些学科围绕着教育的目的、方法、思想、制度等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教育理论的特点1、科学性:教育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它是一个依照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即教育理论在研究教育活动时遵循科学的思维模式,采取科学的方法。
2、综合性:教育理论在研究教育时,不仅仅注重对各个教育要素的逐一研究,而是在一个大的教育系统中进行研究,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因素,全面掌握教育系统的本质和规律性。
3、实践性: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得到认可,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
4、相对性:教育理论是相对性的,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教育方式等原因,教育理论也具有相对性。
三、教育理论的结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下面对这些学科领域进行简单的介绍。
1、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教育学的各个分支领域都有涵盖和引导作用。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引言: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通过教学和学习来培养个体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过程、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的学科。
本文将综合介绍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学派,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以及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的教育思想,如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和希腊的柏拉图教育思想,到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每个时期的教育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影响。
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受到启蒙时代和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如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和让·雅克·卢梭的教育理论。
二、教育理论的主要学派在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流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基础。
其中,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理论学派。
行为主义强调对行为的塑造和加强;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建构知识。
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指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
这些原则包括个体发展性、社会性、整体性和个性化。
个体发展性指的是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来设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社会性指的是教育应当与社会和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责任感。
整体性指的是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个性化指的是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的创造、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的进行。
在教育环境的创造方面,教育理论提供了指导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如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教育文化的思路。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育理论提供了指导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学科能力、兴趣和发展需求来设计合理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教育理论提供了指导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学科体系。
它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探索并提供有效的教育实践指导。
一、教育理论的概述教育理论作为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索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
它不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理性思考和研究,寻求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路径。
教育理论的基本任务包括:1. 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素质的提升。
教育理论探究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现象。
2. 研究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教育理论借助研究方法,探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
3. 提供教育倡导和评价依据:教育理论不仅仅探索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还需要从教育伦理、价值观等角度出发,提出教育的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
二、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1. 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是教育学重要的理论支撑之一。
它探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教育的社会学理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教育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探究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
3. 教育的哲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研究教育的价值观和人的理性发展。
它探索教育的意义、目标和意义,为教育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4. 教育的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和行为效果。
它借助实证研究方法,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提供科学的教育决策依据。
5. 教育的教学设计理论:教育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它关注教育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课堂教学指导。
三、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展望教育理论不仅仅停留于学科研究的层面,更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理论的应用包括:1.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理论通过揭示教育的规律和价值取向,引导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改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教育学有哪些著名理论
教育学有哪些著名理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而教育理论则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方法、效果等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悠久,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理论,以下介绍其中一些。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沃特森和斯金纳在20世纪初提出的。
该理论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调节学生的行为,以达到教育目标。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反应和条件反射是学习的基础,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议。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20世纪中期由荷兰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和反应,而更多地是通过自我思考、感知和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和经验。
此外,认知学习理论还指出,学习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是可以被科学地研究和探索的。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发展而来的。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感知、思考与体验的互动,不断塑造自我,建构出与自己经验和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世界。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创造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俄罗斯心理学家瓦列里安·列.赫斯捷琴科提出的。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潜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通过社会文化交往和整体参与学习来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
五、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John Dewey的思想。
情境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六、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
教育理论有哪些?
教育理论有哪些?教育理论有:木桶理论、破窗理论、安泰效应、80/20法则、结构主义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出处:劳伦斯·彼得。
破窗理论: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出处:詹姆士·威尔逊、乔治·凯林。
安泰效应:寓意就是没有群众的支持,任何支持都是软弱无力的;水失鱼,犹为水;鱼无水,不成鱼。
也就是常言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
出处:古希腊神话。
80/20法则: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价值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因子,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价值则来自百分之八十的因子。
出处:约瑟夫·朱兰。
结构主义理论: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这是所知的最初的结构主义理论,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
出处: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教学理论: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而又指导教学实践,与教学实践成辩证关系。
出处:布鲁姆。
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观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资料,提出了许多学习的理论。
出处:心理学家的总结。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教育理论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理论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哲学基础、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在教育领域,教育理论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主要理论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大重要理论,它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动机和动机的来源。
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规律。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活动,学习者通过感知、体验、思考和记忆等过程,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教学的本质、规律和方法。
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4. 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判,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教育质量。
三、教育学家1. 杜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孟德尔松孟德尔松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教育是生活本身”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学习活动,更是一种生活体验,教育应该在生活中展开,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学习。
3. 皮亚杰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教育的重点,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十大著名的教育原理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
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
"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二、多元法则——过河原理一次专家乘船到河对岸去,在船上和船夫攀谈起来,竟然发现船夫是一个很难说清楚话的人,于是非常鄙夷他。
快到河对岸了,船夫惊呼:“你会游泳吗?”“不会。
"“这条船马上要翻了,那你马上就会死的。
”专家听了愕然.是呀!社会上流行的“专家是人才,船夫只不过是一小人物而已,当然谈不上是人才”观念。
在生命危急的关头,船夫居然救了知识渊博的专家一命.谁是人才,令人思考。
其实人真是各有其长,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都可以说是人才,在人才的认识上我们要有多元的观念。
教育者千万别总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叫人才。
只有运用多元法则育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三、全面法则——图钉原理图钉分为钉尖和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不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艺体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
四、鼓励原则——蛙跳原理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
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说话。
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
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
教育学主要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模式。
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别人的帮助,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探索发现法、基于问题式学习、小组研究、合作学习等。
2、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以学生为本,核心是活动、探究、合作等。
3、美国约翰逊兄弟提出的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互动理论也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4、库克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兴趣原则,5、我根据库克的动机理论,用竞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理念,7、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基于这一定义,加德纳又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他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构成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
这七种智力分别是:(1)语言智力。
(2)音乐智力。
(3)逻辑数学智力。
(4)空间智力。
(5)身体一运动智力。
(6)自我认识智力。
(7)人际关系智力。
8、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儿童做人。
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他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
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一、教育理论简介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
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理论古代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中。
例如儒家注重教育的仁爱、礼义,强调教育的培养人格和道德素养。
2. 近现代教育理论近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洪家、杜威等。
他们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培养人的品德、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
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般包括学生、教师等。
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有不同的解释,对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等。
合理的教育内容安排是教育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4.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路径,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
不同的教育理论提倡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此指导教育实践。
四、教育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理论对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指导实践活动。
同时,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进步。
五、结语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世界十大教育理论
世界十大教育理论一、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天才与教育并存,天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来,在非教育过程中可以湮灭,如果没有天赋,教育也是没有用的,比如先天性痴呆。
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弥补,更在于开发(旁注)。
主要理论观点:1、天才取决于后天教育2、运用递减法原则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4、不要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5、快乐而幸福的玩6、孩子需要伙伴7、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8、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9、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10、培养孩子的善行二、塞德兹——天才教育法主要理论观点:1、音乐造就天才2、有学习兴趣3、玩出天才4、热爱知识5、天才是全面的教育结果6、纪律会扼杀孩子的天性7、培养品质8、对自己的行为负责9、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10、消除孩子的恐惧11、避免在心理上打击孩子12、摆脱失意的情绪三、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主要理论观点:1、孩子的命运在父母的手中孩子可塑性较强2、健康的身心才有健康的精神3、有效的奖惩方式4、建立平等关系5、让孩子自愿学习6、父母要树立榜样7、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8、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9、扔孩子懂得自治10、绅士教育过程中的三要素:德育、智育、体育四、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主要理论观点:1、0—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期2、孩子喜欢“工作”3、编制适合孩子的教具4、以孩子为中心,导师非常重要5、有准备的环境,适应环境是成长的本能6、感官训练7、读、写、算的训练8、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9、帮助孩子独立10、自由以纪律为前提五、斯宾塞——快乐教育法理论基础: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提倡自由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提倡快乐兴趣教育,反对无视身心发展主要理论观点:1、引导好胜心——注意:好胜对事不对人2、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3、培养孩子快乐性格4、快乐教育禁区——粗暴尖刻的语言;过分批评孩子;冷漠和麻木;上海孩子的自尊心;把自己的遗憾留给孩子;要求孩子十全十美5、参与孩子的活动;与孩子共同游戏6、倾听孩子的心声7、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相爱;父母共同教育;家长做榜样;人格独立平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赏识8、培养积极的心态9、激发孩子的自信心10、多花时间陪孩子11、养成良好的习惯六、m.s.斯特纳(语言学家)——自然教育法主要观点:1、母亲主宰孩子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母亲的工作不能由别人替代,教育孩子的许多工作必须由母亲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理论经典流派24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简称“范例教学”,又称“示范性教学”、“代表性教学”、“基本性教学”、“基础性教学”、“典型教学”、“经典性教学”等。
20世纪5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兴起,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学流派之一。
最先由H.海姆佩尔(Hermann Heimpel)提出构想,后由M.瓦根舍因(Martin Wagenshein)正式提出并付诸实践,再由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Wofgang Klafki)做理论阐述而逐渐完善。
1949年,海姆佩尔在历史教学中提出“示范教学”的原理,是为范便教学的萌芽。
1950年,瓦根舍因在物理和数学的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原理”,此为最早的范例教学理论。
1951年,联邦德国召开图宾根会议,通过了《图宾根决议》,主张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有教养的人,必须精选教材。
1957~1958年,克拉夫基和H.朔伊尔关于范例教学的本质及其教学意义的理论著作出版,同时J.德博拉夫和克拉夫基有关范例教学历史背景的理论著作也已问世,将范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引向深入。
范例教学主张,通过个别的范例即关键性问题,来掌握一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它旨在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教材结构,理解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知识。
其主要理论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性”、“四个统一”和“五个分析”。
“三个性”指:①基本性。
应教给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②基本性。
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③范例性。
教给学生精选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
“四个统一”指:①教学与教育的统一;②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统一;③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④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五个分析”指教师备课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五大方面的分析,每个方面又有许多细目,总称“教学论分析”,它们是:①基本原理;②智力作用;③未来意义④;内容结构;⑤内容特点。
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包括四人阶段:①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地掌握律和范畴阶段;④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即“个”的认识→“类”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自己的体验提高对客观世界行动的自觉性。
范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构建在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之上。
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迅速,知识量成倍增加,各国教育家们不得不对教育的各个方尤其是教学论领域重新进行探讨。
战后,原联邦德国为适应社会折发展,不断补充教材内容,由于对学生的灌输量太多,束缚了学习的主动性,压制了创造精神。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面。
这就在求教师的教学应分清内容主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大纲中选择范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范例教学作为一种试图除弊纠偏的方案,在历史、地理、理科等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小学二年级教货币的元化成角,角化成分,这种换算为高年级的有关计算打下了基础。
教师如采用基本原理分析,对所教课题和今后教学内容的关系了如指掌,就可重视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些重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范例教学风靡世界成1957年后,它已超出了学科教学论的范围,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系统理论。
60年代以来,范例教学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没有产生对教学实践足够的影响力,没有导致所希望的学校和教育内部的变革。
但范例教学是原联邦德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特色,是其教育改革的中心,是其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在教学理论上,它通过揭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促进了人们教学观念的新变化。
在教学实践上,它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对我国教学改革有极重要的参考意义。
范例教学亦有其欠完善之处,如对教学内容进行五方面分析,每方面又有小的条目,过于复杂,有碍教师独立工作能力的发挥,束缚教师的创造性。
另外,对于范例教学的具体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像如何才能找到“范例”,如何使儿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用等,还需进一步探讨。
5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是什么呢?根据国内外建构主义的研究资料,对建构主义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作出扼要的归纳。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
按照建构主义看来,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在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这样看来。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基于此,显然,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去告诉学生就可以奏效和完事的。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学生观,决定了建构主义新颖的教学观,这种主张主要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
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所谓元认知,又称反审认知、反省思维,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对认知活动和认知策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这些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