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道-美国音乐学的文化观念

合集下载

透过歌曲了解不同文化

透过歌曲了解不同文化

透过歌曲了解不同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和思想的集合体,其中音乐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通过歌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歌曲,探讨如何透过歌曲来了解不同文化。

一、美国音乐文化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从传统的蓝调音乐到现代的摇滚、流行音乐,美国的歌曲反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族裔的特点。

例如,著名的蓝调歌曲《Crossroad Blues》展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悲伤和忧郁,而摇滚乐队Nirvana的歌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则代表了上世纪90年代的反叛与不满。

此外,美国音乐文化还深受民谣的影响。

鲍勃·迪伦的歌曲以其深情的词曲和政治意识而闻名,代表了美国民谣音乐的高峰。

他的《Blowin' in the Wind》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等歌曲以其独特而深入人心的歌词,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动荡和不公。

通过这些美国的歌曲,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人民的自由思想、坚韧不拔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二、法国音乐文化法国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国家,其音乐文化也是如此。

法国歌曲以其独特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著名的法国歌曲《La Vie en Rose》是法国著名女歌手Edit Piaf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以其浪漫而多情的旋律和词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此外,法国歌曲还以其引人入胜的舞曲和夜店音乐闻名于世。

著名的法国电子音乐组合Daft Punk的歌曲《Get Lucky》曾在全球掀起一股夜店热潮,展现了法国音乐文化的现代风貌。

透过法国的歌曲,我们能够感受到法国人民对爱情、艺术和生活的热情。

三、中国音乐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音乐文化的国家。

中国歌曲以其古典和民族特色而闻名,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试论民族音乐学出现后对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与意义

试论民族音乐学出现后对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与意义

试论民族音乐学出现后对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与意义【摘要】本文从学科的角度,简单的勾勒音乐学的理论架构以及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中的相关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在此基础上,从民族音乐学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研究理论、方法的认识的不断拓展为前提,概括出几点民族音乐学对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一个学科的成立必定要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抑或独特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为标志。

音乐学当然不能例外!虽然音乐的起源在史学家眼中,经常是和人类的起源放在一起研究。

换句话说,自从有了人类,音乐便随即产生了。

但是对于研究的音乐的学问——音乐学来讲,其产生和人类史相比,却是非常晚近的事。

1885年,德国学者阿德勒提出音乐学的学科理论、建立起音乐学的知识谱系。

从此,一门把音乐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诞生了。

一、音乐学学科理论构架简述或许这门学科的诞生要非常感谢近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留声机的诞生。

因为无论各民族、各地区、各种样式的音乐,归根结果根是声音。

而离开了对了声音的记录,其结果让人难以想象。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使人类记录声音的方法有了一大飞跃。

使得人们从记录声音到记谱之间有了充足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点。

这一技术随即被音乐家用于了自己的课题。

或许正是1877年至1885年期间,对音乐的分析大大增加才为阿德勒提出音乐学学科概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基础。

阿德勒将音乐学分为历史音乐学和体系音乐学两个大类。

历史音乐学主要是进行时代、民族、地区、城市、流派、艺术家个人的音乐史的研究;体系音乐学则是“揭示可适用于音乐各个门类的法则,包括音乐本体研究、音乐美学和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和比较音乐学等。

可以看书,民族音乐学自音乐学科诞生之始,即作为其分析学科而存在。

但从其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来讲,音乐学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不了民族音乐学。

例如阿德勒本人也曾经问道“艺术必须美吗?与美的标准不同的那些音响就不是艺术品么?(指异文化的音乐,尤其指经济不发达民族的音乐;笔者注)可见,当时阿德勒创建音乐学学科体系之时,更多的仍是立足是西方发达的艺术音乐,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对音乐的本体的分析。

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

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

01
勃拉姆斯古 典骨架,浪 漫诗情
02
瓦格纳只手 改写歌剧史
03
比才为卡门 而生
04
理查·施特 劳斯浪漫余 晖的灿烂
06
马勒春愁黯 黯独成眠
05
普罗科菲耶 夫镰刀与斧 头
1
导言
2
管弦乐
3
室内乐
4
协奏曲
5
艺术歌曲
舞蹈音乐
宗教音乐
关于欣赏音乐的观 念
兼纳东西文化的音 乐传教士
中国音乐的创作、 欣赏与前瞻
读书笔记
后面的采访更精彩些。
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的重要作品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还是相当不错的。
非常好的古典音乐入门/初级爱好者科普与思考读物,可惜没有适宜的阅读环境,因此匆匆略过了很多介绍曲 目的部分。
一本简单诗意的古典音乐入门书,随文还附上了二维码链接了作者在不同的讲台上对巴赫、海顿、莫扎特、 舒伯特、门德尔松、马勒等音乐巨匠经典作品的导赏视频。
是一本既适合入门的通识普及,也适合深入系统了解的书籍。
换着姿势翻看翻听,就是集中不了精力,外面满街空巷,网上风声鹤唳,大脑杂乱无章,虽说默观无限美, 此时旋律犹哀鸣,书是好书,乐是好乐,心不在焉,静候佳音~~。
好书不需要太多评价,看过一页就明白了。
有两处深有感触:门德尔松的音乐和他本人一样,是幸福的,你不能强求这样一个幸福的人写出和贝多芬一样 强硬的东西,但他的东西不是哄富贵太太开心的甜腻东西,我喜欢他的无词歌,曲曲都清澈,曲曲都幸福,像每 个日出东方的清晨带给你无限的希望;勃拉姆斯的音乐‘含着眼泪,带着微笑’。
目录分析
巴洛克富丽堂皇的 音乐逍遥游
文艺复兴活生生的 “人”站到舞台中
间了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体现教育哲学是近代哲学进一步分化的产物,也是教育学科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教育哲学在与传统音乐学科的进一步交融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衍变,从而形成当今音乐教育研究方向崭新的一门学科——音乐教育哲学。

本文将通过音乐教育哲学视角来阐述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标签:音乐教育哲学观;声乐教学;体现一、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著名的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Bennett Reimer)在曾提出:音乐教育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

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一种哲学观念的支持与指导,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同样也需要正确的哲学观念的支持和指导。

在不同的音乐哲学观基础上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下面将介绍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空间竞赛,美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种形势下,雷默、阿兰·布里顿等音乐教育理论家先后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并要求扩大音乐教育的内涵。

音乐审美教育从70年代开始在美国成为扩大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益的主导思想。

雷默等人所倡导的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审美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

雷默将“感觉”与“思维”放在同一个高度来谈论,他认为“人类所有体验都充满了主管感应。

从生到死,人的每个行动,每个思想,都充满了感觉。

感觉对于人生,犹如空气对于人体:没有感觉的人生就想没有空气一样难以想象。

从根本上讲,“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的一种延伸。

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认为审美体验并不提供功利目标,体验仅仅源于它自身。

2.功能论随着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问题、新经济形势等问题的出现,音乐的社会功能价值开始被重视关注。

“走向功能音乐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开始成为一种呼声。

保罗·哈克是现代西方功能论哲学观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期因素。

浅析以学者为中心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及启示

浅析以学者为中心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及启示

浅析以学者为中心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及启示作者:颜刘英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1期摘 ; 要:美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从以学者为中心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可以看出美国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探索与追求,这对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以学者为中心;理念;教育过程中图分类号:J60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2-0189-02以学者为中心是美国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其中“学者”指的是追求学问之人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各个领域颇有成效的人。

众所周知,20世纪的美国教育事业在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断走向繁荣,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以学者为中心的音乐教学理念在美国受到关注。

以下就谈谈以学者为中心美国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教学过程:一、以学者为中心音乐教育的理念①1.批判性思维 ;在音乐教育中这一点对于音乐育工作者来说是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优秀的教育者不仅仅要拥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要有一种辨别,识辨新事物好坏的能力,要有较强批判性思维。

在音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音乐的评判教师不仅仅自己要自己的见解更需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容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存在。

如在钢琴学习中,对于钢琴曲目的理解方面容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对于情感上有自己的方式方法。

不一定按曲子的一个节拍一板一眼的演奏,可以根据理解在某些演奏中有力度速度的变化。

2.树立明确目标 ;音乐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

所以,它需要教育者根据每个学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结合学习者自己的意愿做出合理的安排,树立明确的目标。

如在学习一首钢琴曲目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次的学习与练习时有方向的进行。

先是识谱,在对谱面知识即基本技巧的掌握之后再接着来挖掘曲目所表达的情感。

3.较强的沟通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者应是人际关系艺术家,教育者要善于与人沟通,因为音乐活动往往带有群体性、社会性,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协助和配合才能开展起来。

评陈铭道先生《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一书

评陈铭道先生《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一书

评陈铭道先生《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一书作者:罗青来源:《教师·中》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评价陈铭道先生《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一书,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①结构严谨,观点鲜明;②语言通俗,可读性强;③针砭时弊,实事求是;④中外文对照,功底深厚;⑤教书育人,尽显其中。

关键词:陈铭道;音乐学;音乐文献《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是陈铭道先生于2003年春节完成的一部力作。

该书是一本“已经或正在学习音乐学专业的人提高学术档次的读物”。

“尽管是学术读物,但这本书很好看。

”[ 1]这本书为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学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写作状况,时间跨度从音乐学产生之初直到20世纪。

它的出版弥补了此类著述的严重不足。

阅读此书,使读者了解了西方音乐学几百年的发展状况。

在读完此书后,笔者以为,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构严谨,观点鲜明从此书总的结构来看,他先是讲述了音乐学的概念、产生和发展。

紧接着第二章为了让读者有更深一步的和具体的了解就运用了分国而论的方法。

把音乐学放在各个国家中进行叙述。

第三、四、五章总的来说是对音乐学学习的人的一次很好的辅导。

他由浅入深地告诉大家应该怎样来学习音乐学的文献和写作西方音乐史、音乐学论文。

一本书评其好坏的标准之一应是看著作者有没有鲜明的观点。

如“就中国音乐界而言,俄罗斯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和声理论;至今中国中级以上的专业音乐教育所使用的和声教材,基本框架几无不从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出”。

“很大程度上由于苏联字典编纂没有迈出这一步,我们的和声保留了共同的语言,用中文标‘主、属’ 或‘经、先、延’就断送了国际性。

顺次建议,编中文的音乐词典或是百科全书,遇到外来术语,最好在翻译的同时附上原文。

”2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以往所读的学术书籍都艰深难懂,读上一两章也就读不下去了,而陈先生的这本书却写得通俗易懂,遣词造句都贴近读者的心。

如在讲述各国的音乐学时他把法国的音乐学比喻成“启蒙运动的副产品”,而意大利的音乐学就说是“到此炼狱,放弃希望”,英国的是“绅士的爱好”等,他形容得贴切而生动。

探讨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

探讨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

探讨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1 音乐教育哲学学科发展概况音乐教育哲学隶属于教育学,它是教育哲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学科。

它的存在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学的内容,并对音乐教育的,特别是器乐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性的作用。

当前,在音乐教育哲学学科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主要分为五种,其主要内容包括:(1)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该观点由美国音乐教育家Bennett Reimer提出。

他认为: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对于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起到了决定作用。

(2)以实践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该观点由美国音乐教育家David J.Elliott 提出。

其主要内容是:音乐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艺术科学,其发展关键在于实践。

(3)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该观点由我国的王耀华先生提出。

他主张,音乐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

(4)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该项观点由美国学者保罗·哈克提出。

他承认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指出,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科。

(5)以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该观点由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所提出的:音乐教育哲学是多学科的、综合的与文化整合的哲学。

这五种音乐教育哲学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器乐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

2 音乐教育哲学对器乐音乐教育工作的指导性作用(1)器乐音乐教育应注重加强实践性功能。

器乐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表演的实践活动;二是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器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需要重视与表演相关的舞台实践活动,也应重视与教育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

当前不少艺术院校的教学工作和教育评估体系往往将舞台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学的重点,却忽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导致不少学生在初为人师的阶段无法迅速进入角色。

因此,笔者认为器乐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认真了解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充分认识到这一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作用。

对于美国声乐教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对于美国声乐教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过于刻板和教条. 教 学 方 式 更 多 是 填 鸭 式 的 .留 给 学 生 反 思和 判 断 的 时 间很 少 . 久 而 久 之 学 生 也 就 失 去 了独 立 思 考 和 举 一 反 三 的 能 力 其 实 学 生水 平 的高 低 , 归 根 结 底 是 教 师 综 合 水 平 的体 现 作 为一 名 声
内 容 相 比 中 国和 美 国的 学 生 在课 堂上 的
能够 给 我 们 的声 乐 教 学 带来 有 益 的 启 示 。


因 材施 教 。 宽 进严 出
声 乐教 学 因 其 教 学 对 象 具 有 极 强 的 个人色彩和不可替代性. 所 以 因材 施 教 是
声 乐教 学 最 重 要 的 原 则 之 一 , 美 国 的声 乐 教 学 也 不例 外 他 们 采 用 的 是 一对 一 的声
行 因材 施 教 的基 础 上 的 , 这 同 时也 对 声 乐 教 师 的 教 学 理 念 和 教 学 能 力 提 出 了较 高 的 要 求 教 师必 须 具 有 扎 实 的 专 业 素 养 ,
之 间 的 交流 比 如笔 者 所 学 习的 布 里奇 波
特大学 . 每 年 4 月份 都 会 举 行 一 个 大 型 的 国 际 艺 术节 . 来 自不 同 国 家 的 留 学 生都 要
艺术 想 象力 . 要 具 备 综 合 音 乐 与 文 学 作 品
如 乐器、 音乐理论 、 合 唱、 表演 等课程 , 要
求学 生 大 量 阅 读 文 学 、 哲学、 诗 歌 的书 籍 ,
的特 质 , 再 加 上 良好 的 声 乐 技 巧 . 才 能 创
培 养 学 生 的 文 学 艺 术 修 养 和 高 尚 的 审 美 趣 味 同 时 为 了让 学 生 有 一 个健 康 的身 体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课程说明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课程说明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说明一、音乐学系·必修1、《民族音乐学历史与文献》陈铭道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西方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音乐美学方向2013级硕士研究生必修。

本课程旨在综合性、整体性介绍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方法论、研究方法、历代有较大贡献的民族音乐学家等,精选英文原文原著,如阿德勒的《论各民族的音阶》、蒂莫西·赖斯的《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等经典文章,结合《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一书,使学生对西方民族音乐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是民族音乐学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课上采取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由学生自选文章进行演讲。

学分:2考核方式:论文教材:《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修读要求:英语过四级2、《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李月红、陈爽、桑海波、赵晓楠、姚艺君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必修。

本课程由五位中国传统音乐教师教授,分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民族器乐、少数民族音乐、戏曲音乐五大部分,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献资料,梳理各门科目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如少数民族音乐部分,分为学科简史与研究方法两个小节进行讲解,学科简史包括前学科时期、学科的创建时期、学科的发展时期、研究前沿四个方面,研究方法中介绍了实地调查的方法。

中国民族器乐部分则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与艺术三个层面对民族器乐加以介绍。

学分:2考核方式:论文教材:教师自定3、《中国近代音乐文献导读》余峰音乐学系近音史方向2013级硕士研究生必修。

本课程通过亲读近代音乐文献原典,使学生对其音乐文化演变转型时的真实史实以及思想脉络有较系统和深入的认知了解,正确认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传统;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主义以及其它科学理论方法,提高其对音乐文化历史问题的思考与评述能力。

该课的特点为,以历史的观点关照史料,对史料中凸显的与“主流话语”有悖的音乐文化历史问题“不掩恶、不虚美”,力避浮夸不实、牵强附会的轻率学风;力求客观的解释与扎实的史料相结合。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则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认为音乐是审美,是实践,是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是具有社会功能。

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续,同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唯一不同的是授课对象由在校学生变成了在职中学教师。

因此,音乐教育哲学是中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应坚持注重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注重西方多元文化与国内民族文化相结合、注重中学音乐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它是从音乐本体的角度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

这位美国音乐审美教育哲学观的重要人物,分别于1970年、1989年和2003年出版了三个版本《音乐教育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其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不仅成为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而且深深影响了美国乃至北美的音乐教育实践。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

“绝对表现主义最有利于维持音乐的审美经验、审美意义以及审美价值。

艺术的经验必须是审美的经验。

它“在最深层的意义上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联”,所以“如果艺术的经验对人的生命有意义,那么,这种经验必须是审美的。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从实用主义哲学和过程哲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默的学生、美国的音乐教育哲学家大卫·埃里奥特(David J-Elliott)。

埃里奥特在多年的音乐教育研究当中,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观。

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2020·5Forum1964年10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在其著作《音乐人类学》中首次将研究人类一切音乐活动与音乐行为的学科命名为音乐人类学。

音乐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既具有传统意义上探索音乐本体为主导的属性,又具有人类学视角下与音乐相关联的人文属性。

因而,国内外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较为丰富且涉及研究层面较广。

其中,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不同时期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的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文将围绕音乐人类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从学科的形成发展、学科的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杜亚雄先生针对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音乐人类学的前期)曾指出:“民族音乐学在国外以1950年为界,经历了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阶段。

中国则以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为界,经历了同样的阶段。

”南京会议后,民族音乐学分为两个阶段已达成共识。

因此,国外与国内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可分别以1950年与1980年为界,划分为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基础阶段,并结合不同时期的思想与文化以及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一)音乐人类学在国外发展历程根据国外诸多民族音乐学家及音乐人类学家相关成果,笔者将音乐人类学在国外发展分为了如下4个发展阶段,即为欧洲殖民主义兴起与扩张影响下的启蒙阶段、19世纪末的比较音乐学阶段、1950年学科更名的民族音乐学阶段以及以梅里亚姆为代表人物的音乐人类学4个阶段。

1.启蒙阶段。

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与扩张,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就已进入非欧民族并对其文化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记录。

18世纪的学者们在欧洲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借助了各种思想和方法来说明民族与生境的关系,该现象成为启蒙教育阶段的标志。

著名英国学者普里查德(Prit c hard )提出了“心理民族学”理论来反对英国人类学家们的“种族主义”观点。

在经过两个学派的共同努力之后,19世纪60年代,民族学和人类学相继诞生。

美国多元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与启示

美国多元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与启示

美国多元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与启示美国的多元音乐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多元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体制。

美国是一个由华人、非洲裔、拉丁美洲裔等多个民族组成的移民社会,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美国的音乐教育更加丰富多样。

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乐器和演奏方式都被融合在音乐教育的内容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音乐风格。

美国的教育体制也为多元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美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非常重视,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音乐并进行基础训练。

美国还有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包括音乐学院、音乐团体和音乐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美国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多元文化的融合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应该注重挖掘和传承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其成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眼界。

通过多元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

音乐教育应该尽早开始。

美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就有音乐教育的专门课程,让学生从小就接触音乐和乐器。

这种早期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音乐教育虽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比较薄弱,很多学生错过了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

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投入,提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基本技能。

音乐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和资源共享。

美国的音乐教育注重学校、社区和艺术团体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

这种合作使得音乐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应该加强各方的合作,打造一个共享资源的音乐教育平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

加强与国外音乐教育机构的合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与国外音乐教育机构的交流,可以借鉴其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

现代美国音乐学观念的变迁

现代美国音乐学观念的变迁

个 德文 词 的意思更 接 近 “ 术 ” 学 。因而 , 乐 学 术 比 音 音 乐科 学更 为忠 实原 意 , 而后 者却 得到 广泛接 受 , 因 为 在美 国 , 更意 味着 生机勃 勃 的真理 性探索 活动 , 它 而 非静 止 的学术传 统 。对于 阿德 勒 的美 国追 随者来
( 德语 : s a sh seshf 。1 8 Mui lc eWi nc a ) 5年 , ki s t 8 克里 桑
学) 的代名词在美 国使用 , 尽管英 国人更愿 意使用 “ 乐研 究 ”这一 术语 , 音 因为它 可 以避 免包 含所谓 的
科 学之 意 。
德开 始与 菲利 普 ・ 皮塔 ④ 吉多 ・ 施 和 阿德 勒④ 作 , 合
“ 学” 科 表述 “ ” ( a r i e shf n , 际 上 这 学 N t ws nc a e ) 实 u s t
奥 的学 者 。从 术 语 学 的 角 度 来 讲 , 们 一 般 认 为 , 我 13 7 8年德 国人 劳伦 斯 ・ 兹 勒 是第 一 位提 出这 一 米
概念 的学 者 , 卡尔 ・弗 朗 茨 ・ 里 桑 德②被 认 为 但 克
现 代 美 国 音 乐 学 观 念 的 变 迁
杨 丽 ,郭 磊
( 定 学 院音 乐 系 ,河 北 保 保定 0 10 ) 70 0
摘 要 : 然 从 传 统 意 义 上 来 讲 , 国 的音 乐 学 发 源 于 德 国 的 音 乐 学体 系 , 自从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来 , 虽 美 但 由于 政 治 经济 中心 的 转 移 , 国音 乐 学 的 发 展 成 为 当今 世界 音乐 学发 展 的 主力 军 , 呈 现 出 一 些 新 的特 点 。 因 此 , 者 认 美 并 笔 为 回溯 其 历 史 , 鉴 其 良益 , 仅 有 利 于 我 国西 方 音 乐 学研 究 的发 展 , 强 中 西 换 位 对 话 , 借 不 加 而且 对 我 国 音 乐 学 总体 的健 康 发 展 具 有 借 鉴性 的 实践 意义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再读《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再读《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
1970年 ,贝内特 ·雷默 的 《音乐教 育的哲学 》出版 , 标 志着审美教育运 动 的巅 峰 ,同时也对我 国的音 乐教 育改革产生 了深刻的影 响。2003年 ,该书第二版 (1989
年 版 )被 翻译 成 中文 后在 中国 出版之 际 ,恰 逢 中国改 革 开放 以来基 础教育 改革诉求 热烈之 时 ,回归音乐本 体 的 “审美教 育 ”给 中国的艺术 教育带 来 了改 革 的新 气象 。2001年 ,我 国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 ,在 《全 El制义务教 育音乐课程标 准 (实验稿 )》中将 “以审美 为核 心”置于课 程理念之首 ;201 1年 ,教 育部再次修 订音 乐课程标 准 ,仍 将 “审美 ”视为第一 理念 ,改变 了之 前我 国音 乐教育 忽视音乐本 体价值 的倾 向,启迪 广大 音乐教育 工作者去 重新理解 和审视这一 事业 的内 在价值与哲学意义 。
一 、 我 们需 要 一个 哲学 基础 为 明 了本 书 的研 究议 题 ,作 者 在篇首 开宗 明义 地抛 出 “我 们为 什 么需要 哲学 ” 的思考 。 他指 出 ,如果一 个人想 胜任 自己 的专业 ,想要 在整体上 卓有成 效 ,那 么某种哲 学—— 即有关 该专业 的本质 和价值 的整套基 本信念 ——则 是必须 的。贝 内特 ·雷默 指 出 ,正 是 因为缺乏一 种能够 稳 固地确 立其 基本 价值 的哲学 ,音乐 教育 工作 者在实 际工 作 中往往 显得 迷茫 和无序 , 甚 至不 自觉地 在遵循一 些本质 上反音乐 教育 的哲学 。如 果能帮 助音乐教 育工作 者形成一 种有
贝内特 ·雷 默的 “音乐教 育 即审美 教育 ”这一哲 学思想 的建构 、形成 有其特 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 第二 次世界大 战之后 ,美 国教育改革 的时代背 景激励 着更 多 的学者 去探寻每个 独立学科 的意义 和价值 。符 号 哲 学 的兴 起 ,尤 其 是 苏珊 ·朗 格 (Susanne Langer) 创 作于 20世 纪 五六 十年代 的著作 成为 雷默音 乐 教育 哲 学观点 的理论 基础 。作 为著名 的哲 学家 和符 号论美 学 代表 人物 ,苏珊 ·朗格 以其代表 作 《情感 与形 式 》 确 立 了 20世 纪西方 符 号论 美学 。她把 艺 术 问题 、艺 术 符号上 升到哲学 的角度 ,认为 “艺术是人类 情感 的 符 号形式 的创 造” “音乐 是情感生 活的音调摹 写” “艺 术 教育也 就是情感教 育”。②雷默 的音乐教 育哲学继 承 了朗格 的哲 学观点 ,强 调 了音乐 艺术 的本 体性 。引 申 到认 知领 域 ,他认 为艺术的认知模式和其他学科不 同 , 只有审美 的认知方式— —非语 言概念 的认 知模式 ,才 是 与艺术 的特征 相适应的 。1967年 ,由美 国哲学 家纳 尔 逊 ·古 德曼 发起 的零点 计划 (Project Zero)在 哈佛 大学 立项 ,这 一持续 了近 30年 的科 学研 究 ,以艺 术 传 播体 系的视角 ,改 变了 以往哲 学界受人类 语言 与逻 辑 符 号研究 现 状 的局 限 ,也从 另一 侧 面彰 显 了 20世 纪后半叶美 国对艺术教育 的高度重视 。

陈铭道-音乐学的历史

陈铭道-音乐学的历史

《中国音乐》2003年4期陈铭道:美国音乐学的历史P1.这个文化的世界,音乐学提供一部分令人难忘的知识,其目标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它正在迅速成为伟大并受人尊敬的学术领域之一。

———林肯·斯伯思:《历史音乐学》格林伍德出版社,&’(%,)$&(*。

概说音乐学(musicology)是洋学问,二十世纪传入中国。

美国音乐学学会把音乐学定义为:“音乐学是一个知识领域,其目标是把音乐艺术作为物理、心理、美学和文化现象加以研究”(《美国音乐学学报》,1979年p.3,)。

简单说,音乐学就是有关音乐的学问,它存在的前提是音乐。

人类最早的音乐没有记载,至今没有人能把人类最初几分钟的音乐说清楚,于是,学者们谈论历史上有记载的音乐或自己时代的音乐,时间一长,有关音乐的知识成为一种专门学问。

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人了解这门知识,不过,精通这些知识并以研究它为生涯的人永远是少数——社会不需要太多的人从事这项学术。

精通和研究音乐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和写作。

阅读是了解、掌握他人写出来的知识,写作是把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刊布于世,供他人阅读;或者,用文字把自己对某一个音乐问题的看法写出来,与别人探讨。

显然,这是一个知识的学习、实践、积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用文字描述音乐和讨论有关音乐的各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用文字描述和讨论音乐,并不都是音乐学。

我们不能说古希腊有关音乐的文字是音乐学著作,同样我们也不能说荀子、嵇康是音乐学家,尽管他们都写过有关音乐的文字。

我们所说的音乐学是指有着一定的学科规范的、专门化的知识领域;换句话说,现代意义的音乐学。

现代意义的音乐学,起源于欧洲。

音乐学要在欧洲成为学术,站稳脚跟并得到学术社会的承认,首先要抵抗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进攻,他们是国王或公爵的宠物,大多骄傲自负,出口伤人;其次要消除学术界对音乐家的鄙视,他们认为后者没有文化,不配从事抽象的学理探求和缜密的研究分析。

陈铭道-美国音乐学的文化观念

陈铭道-美国音乐学的文化观念

《中国音乐》1995年4期陈铭道:美国音乐学的文化观念1965年,麦克里奥德(Norma McLeod)在《美国音乐研究年鉴》中提出:“音乐是人创造的,社会科学或许将就恰如其分的音乐研究给我们指明必要的方向。

”他使用“或许”这个副词,显然是因三十年前社会科学对音乐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这一命题还不被音乐研究界所普遍接受而采用的委婉语,他是在试探性的提出问题。

几年以后,音乐史学家切斯(Gilbert Chase)引用这段话作为开篇题记,在《音乐学展望》一书中发表论文“美国音乐学与社会科”,批评美国音乐学界之研究内容空泛,文风浮夸虚饰、缺乏真知灼见。

他直截了当地说:“我相信社会科学能给音乐学家以帮助,使其研究精深细致。

”切斯考察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指出,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长期以来都被意识到是音乐学的分支。

然而西方学界泰斗马克斯·韦柏1912年有关音乐社会学的著作《音乐的理性与社会基础》直到1958年才被译成英文。

他当时即已尝试探究社会因素对音乐创作的核心和技术基础的影响,他阐明西方音乐具有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团素所导致的理性属性,并试图设想音乐理论的深层关系。

韦柏的论文不同于其它研究音乐的社会学文章,他不仅从总体文化传承关系研究了音乐的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还研究了音乐的基本元素,如和声、旋律、音体系、调性、多声、律制和乐器,涉及生产技术、经济状况和社会交互关系。

另一位德国学者阿尔冯斯,西尔柏曼(Al- phons Silberman)评论道:“韦柏揭示出即使是在音乐体验这种明显的内在主观领域,一位真正的社会思想家亦当从社会学角度—换言之,理性概念角度—予以研究。

”不过,西尔柏曼本人的著作《音乐社会学》出版于1957年,六年后才被译成英文。

在该书“音乐与社会”一章中,讨论了上述问题。

他的基本观点可简释如后:“我们可以认为音乐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类产物,以及在于它是作曲家、阐释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形式。

无声处的惊雷——读陈铭道《与上帝摔跤——犹太人及其音乐》有感

无声处的惊雷——读陈铭道《与上帝摔跤——犹太人及其音乐》有感

作者: 于立柱
作者机构: 邢台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人民 音乐
页码: 86-87页
主题词: 中国音乐学院;犹太人;陈铭道;民族出版社;民族历史;犹太民族;心路历程
摘要:中国音乐学院陈铭道教授新著《与上帝摔跤——犹太人及其音乐》(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改惯常史论及专业著作铺排着的学术架势,以散文的笔触,谦和平易的口吻,“平静地叙述,叙述犹太人及其音乐的特殊命运”,并“通过这些历史和故事”最终说
明“一个民族的音乐跟他的历史、文化分不开”(见本书引言,第9页)。

正是通过作者这娓娓的“平静叙述”的犹太民族历史长空的风风雨雨,使我们读者有机会系统地体味和思考一个离我们很远、但又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眼帘、心间的犹太民族的心路历程。

“犹太民族在几千年被驱赶走向死亡时,那巨大的民族心灵”(同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令我们耳畔萦绕着隆隆的历史的回音,那些久远的历史与鲜活现实交织的惨烈故事,啸吼着划过心灵的长空,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读完这本书后,感受的确很深,就如同在一个饱学之士的引领下,接受了一番一个特殊民族的文化洗礼,并由此而生发出连连思绪……。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书评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书评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书评毕彤彤摘要:《苏亚人为什么歌唱》,是由民族音乐学家安东尼·西格尔(Anthony Seeger)所著,赵雪萍、陈铭道翻译的民族音乐学著作。

这是一本关于南美土著社区歌唱的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很鲜明:“为什么他们会(以这么特殊的方式)歌唱和表演,而不是以其他方式?”然后从这个问题周旋开去,你会读到一本洋洋大观的人类学调查笔记,从苏亚人的生活、语言、食物、捕猎、祭祀,绕了一大圈,极尽详细之事,最后回归到了全书的核心——歌唱之上。

透过《苏亚人为什么歌唱》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作者把民族音乐学事业当做生命一般倾注所有的专注精神,因而既得到了学科启示,也不断地收获感动。

关键词:苏亚人;歌唱;民族志;音乐表演1全书概括本书的正文部分包括七章。

第一章题为《老鼠典礼开始了》。

本章位于巴西北部马托·格罗索的苏亚印第安人的一场仪式——老鼠典礼。

运用了实地考察体验与资料陈述混合交叉的写作方式。

在这一章中,既叙述了老鼠典礼的过程,又大量描写了苏亚人的家族内亲戚关系结构、名字含义、捕猎、食物分配、唱歌等等。

从第二章到第五章,作者“在民族志学者和读者之间嵌入一个不间断的、不断展开的事件”。

通过阐述苏亚人在典礼上使用的口头艺术形式、音乐起源、在社会活动中音乐承担的创造性角色,以及在齐唱歌曲中一个规律的音高上升的原因,同时说明了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普遍的问题,最终总结出苏亚人为什么而歌唱。

第六章《蹦蹦、跳跳,唱老鼠歌》,本章再次以时间为轴叙述了老鼠典礼最后一整天的盛大结尾,也是老鼠典礼的高潮部分。

第七章《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从某一种角度评估了作者所考察的南美印第安人生活中音乐的重要性的本质,并终于回应了本书开篇的问题:苏亚人为什么歌唱?音乐是什么,特别是使得它成为频繁而又有价值的社会活动的歌曲是什么?作者从与歌唱有关的三个角度分析了问题的答案:1、唱歌与自我的关系;2、歌唱的社会-政治语境;3、歌唱与生存,并最终求证出终极答案:苏亚人为生存而歌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1995年4期陈铭道:美国音乐学的文化观念1965年,麦克里奥德(Norma McLeod)在《美国音乐研究年鉴》中提出:“音乐是人创造的,社会科学或许将就恰如其分的音乐研究给我们指明必要的方向。

”他使用“或许”这个副词,显然是因三十年前社会科学对音乐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这一命题还不被音乐研究界所普遍接受而采用的委婉语,他是在试探性的提出问题。

几年以后,音乐史学家切斯(Gilbert Chase)引用这段话作为开篇题记,在《音乐学展望》一书中发表论文“美国音乐学与社会科”,批评美国音乐学界之研究内容空泛,文风浮夸虚饰、缺乏真知灼见。

他直截了当地说:“我相信社会科学能给音乐学家以帮助,使其研究精深细致。

”切斯考察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指出,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长期以来都被意识到是音乐学的分支。

然而西方学界泰斗马克斯·韦柏1912年有关音乐社会学的著作《音乐的理性与社会基础》直到1958年才被译成英文。

他当时即已尝试探究社会因素对音乐创作的核心和技术基础的影响,他阐明西方音乐具有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团素所导致的理性属性,并试图设想音乐理论的深层关系。

韦柏的论文不同于其它研究音乐的社会学文章,他不仅从总体文化传承关系研究了音乐的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还研究了音乐的基本元素,如和声、旋律、音体系、调性、多声、律制和乐器,涉及生产技术、经济状况和社会交互关系。

另一位德国学者阿尔冯斯,西尔柏曼(Al- phons Silberman)评论道:“韦柏揭示出即使是在音乐体验这种明显的内在主观领域,一位真正的社会思想家亦当从社会学角度—换言之,理性概念角度—予以研究。

”不过,西尔柏曼本人的著作《音乐社会学》出版于1957年,六年后才被译成英文。

在该书“音乐与社会”一章中,讨论了上述问题。

他的基本观点可简释如后:“我们可以认为音乐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类产物,以及在于它是作曲家、阐释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形式。

如果认可音乐在社会活动中对个人有某种效果,那么,这种真实的关系便使之成为社会现象,而且在我们这个时代,它尤其值得多方关注。

首先,作为教化的结果,音乐已不再局限于有教养的听众圈子中,且已失去其神秘性和专有性并日益大众化;其次,作为其自身组构的结果,音乐之成分日益社会化;一但音乐为个人所拥60有,它就将属于大众,丹纳(法国艺术哲学家,1828-1893)继斯宾诺莎(荷兰哲学家,1632-1677)之后再次认识到这一点。

”西尔柏曼从五个功能角度总结了音乐社会学:(1)社会音乐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总体特征;作为一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样态,自因于个人和集团的相互作用;(2)社会文化擅变决定社会音乐组构;(3)社会音乐集团的结构研究,应从下列角度入手:其成员的功能性的相互依赖,集团行为方式,各集团所确立的组构之职分和规范的效果以及控制效应;(4)基于其功能的集团类型;(5)音乐生活中必要的变化之实际预测和设计。

早期音乐学界另一位思考这些问题的学者是格伦·海顿(Glen Hayden),他于1917-1918年rill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查尔斯·西格尔(Char les Seeger)开设的音乐学导论课班上旁听,后于1932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1年,格伦·海顿出版《音乐学导论》一书。

在讨论对自身知识和音乐理解有所裨益的各个辅助学科时,海顿认为“把音乐作为全世界各种族的社会文化状况因素来加以研究,此即是科学。

”不过,他没有顺理成章地讨论音乐人类学,而是笔锋一转去讨论“比较音乐学:民间音乐和非欧音乐系统。

”格伦·海顿是古依多·阿德勒尔(Guido Adler)的弟子,他不得不捍卫导师所确立的术语和观念。

1885年,阿德勒尔即已界定比较音乐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生出于种族研究的目的对地球上各民族音乐作品特别是民歌进行比较,以便根据其形式做出分类。

”此论一出,即被奉为音乐学的经典。

阿德勒尔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贾阿普·昆斯特((Jaap Kunst)的民族音乐开山之作在1950年初版时亦不得不仍用音乐学作书名,修订、扩充的第二版于1955年出版时才更名为《民族一音乐学》,两个词之间还保留(实为隔着)一个连接号。

令人惊奇的是当时格伦·海顿实际上已前进到成为第一个设想音乐人类学内容的地步,他确实这样做了—在他的辅助学科表中试验性地列入了人类学,但他停在那里。

如果他完整地前后一致地把第七章的题目换成“音乐人类学: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社会文化研究”,那他真是才识过人,对音乐学会有极大的推动。

不过,格伦,海顿的同代人,一位法国音乐学家,汉辛(<Jacques Haschins)于1949年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正确的音乐学研究不应只把音乐本身作为目标,它的目标应是人,因为人们是在音乐性地表达自己。

”此后差不多四分之一个世纪,梅里亚姆(Alan Rerriam)推出了他那本著名的《音乐人类学》一书。

至此,笔者的目的是找到那条连续之线—在令人景仰的前辈学者和音乐学研究中人类学方法创始始人之间的思想之线。

在巴黎西南%公里处有一座夏特勒兹(Char-·中国音乐·tres)教堂,它不仅是哥特艺术的代表作,而且在十至一十二世纪之间还是法国的宗教和哲学中心。

克利弗德·摧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其《文化释解》一书中说道:“夏特勒兹教堂是用石块和玻璃建造的,不过,它不仅仅是石块和玻璃,它还是座天主教教堂;此外.它不只是教堂,而且还是在特定的时间由特定社会的某些成员建造的特定的大教堂。

要想了解它意味着什么,感知它是什么,人们就得知道石块和玻璃普遍属性以外的东西,以及所有的教堂共性之外的东西。

我个人最中肯的看法是一一你得了解人神关系的特定观念和建筑学,它们支配着该教堂的建造,夏特勒兹修道院是由之而产生的具象。

”基尔茨并非艺术史学家,而是文化人类学家,他这段话也并非是规定艺术史所应涉及的范围,而是表述他所设想的艺术史学家们应当自然而敏锐地涉及的东西。

基尔兹的看法,就艺术史而言,无可非议,缅甸佛塔与中国佛塔都是佛塔,然而支配建造他们的佛教教义和建筑学却各不相同,不过,它们都是人为的文化的产物。

加瑞·汤姆林逊(Gary Torlinson)发表在《十九世纪音乐》杂志上的“文化之网:音乐学的语境”一文。

引用了基尔茨的这段话,力主音乐学的研究应当结合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

“先暂不考虑基尔茨这段话的或然性,用‘交响乐’一词代替其论述中的‘大教堂’,即可进入有关音乐的讨论。

没有人会话问如一F的论断: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乐远远超出其用以创作的音乐材料,它是一部由特定社会的特定成员在特定时代创作的特定的作品。

但赞同将到此为止,因为有人会对该交响乐‘意味’着什么、涉及和在某种情况下内涵着什么超乎自身的感觉和理念提出疑问,也会就其它观点质疑,如:要理解这部交响乐,必须理解超乎音乐语言和交响乐普遍属性的东西,泛言之,即音乐艺术以外的东西。

至于它体现了莫扎特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象和理念一一诸如此类,皆为文化的人为的产物一一这样一个联想,想来应当被广泛接受,但是在当代,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一切都被认为是与理解作品毫无关系。

”汤姆林逊对基尔茨的论述颇为认同,他用交响乐代替了基尔茨论述中的大教堂,他认为正确评估文化价值和观念对于理解这些作品是音乐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基尔茨并没有这样认识问题,但为了揭示他那段话中的言外之意并确认某些或然的推论,汤姆林逊觉得可把基尔茨有关艺术范畴的框架作为现代音乐学的基础。

基尔茨的论述有一个中心原则:要理解人类在某特定社会阶段的个体行为,需要解读产生它的文化语境;即是说,音乐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汇编或语境行为的录写。

事实上,基尔茨的文化观念循·列维一斯特劳斯(Clande Levi-*,traus>所开拓的结构主义的学术方向而行,是符号学概念,即把音乐亦作为一种符号,研究它的文化内涵。

基尔茨从马克斯·韦柏的名言“人是一种悬挂在自身造就的意义之1995年第4期网上的动物”出发,把文化吞作是可作“语意”(Semantic)分析的符号,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

通过其在系统中的参与,人的行为获得意义;即是说,由此而对他周围的人群产生文化理念。

意义产生于自身语境中某符号与它物的相关,没有这样一个语境,便不存在意义,也不存在意义交流。

f是,这种文化观念导致一些重要的推论。

首先,文化自身不是动因,它是一种方式,一个语境,自身亦为该语境的一部分,就此语境,它获得意义,并可从理念上予以描述。

其次,尽管西方古典音乐传承到现在,但对今人来讲,莫扎特的音乐仍是一种意义之网已发生变化的它文化{。

要理解莫扎特的音乐行为一一无论人类学关联论的空间距离多么遥远,也无论历史学历时论的时间距离多么漫长,今人,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去尝试综合理解并构建出他当时的语境。

从亨德尔到勋伯格,各种Jx格的出现,从巴哈到马勒,各种写作技巧的转换,自囿于不同的语境。

为什么作曲系的学生在学习了全部写作技术之后,死活都不肯写一个古典风格的作品呢?尽管这对他们并不十分困难,他们的音乐行为很大程度上应从语境来予以解读。

我们之所以不理解其它人群,是由于不熟悉人家的意义域,在该域中,他人的行为成为意义符号,越能综合地了解该域,它的个符或相关符串越有意义。

最后,直感、猜测和判断涉及人类呈示出的每一个行为,既跨文化又在其中;每项解读均涉及行为译解,因之而涉及或多或少有所差别的网,通过从他人那里感受到的差异,人们充实丰富自己的意义符号网。

寻找意义域,不存在经验科学,只存在带有意识形态印记的主观的解释者。

意识形态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科学已对它们做出了明确的区分:“科学理论不包括价值判断,而意识形态则包括一个价值观体系;科学理论3本上是依靠已被科学检验和证实过的事实,意识形态则大大超过这些事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印象,表面观察和带有倾向性的解释”(L法]德韦尔热:《政治社会学》,1973)。

对于音乐学来讲,不可能期望参考粗略的背景资料就能证明超过事实的主观的本质上是浅薄的描述。

实际上,这些描述已与其意义域-一社会互动业已形成体系的己有范畴-一剥离开了,‘我们所谓的结论确实是有关他人文化语境的我们自己的构想,而他人的语境是人家自己及其同代人的依赖物,基础牢实,我们对其引伸阐释.已然等而下次,且具有冒险性,’(汤姆林逊)。

诚如斯言,音乐学研究的有效性必得通过引导我们与陌生人群生活相接触的科学记录加以判断,问题在于这种科学记录从何而来了切斯认为应当从人类学借鉴一些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