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
( 2 )沈从文一方面把“边城”描绘成一 个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化的世界,寄托个 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把其间一对少 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 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 城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 《边城》的创作是作者由满目疮痍的现实 所感发,呼唤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 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 进行批判。
《长河》
长篇小说。作品在乡土 日常生活中大量展示乡土生活 中的淳朴民风,善良的人性。 如,当地盛产橘柚,过路人可 以随意摘橘子解渴,出钱买反 而有见外之嫌。人们往往都热 情、好客,豪爽,质朴。老水 手乐观、天真;滕长顺富甲乡 里,为人却义气公正。三女儿 夭夭纯真、善良、漂亮、活泼。
三、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
1988) 原名沈岳焕, 笔名休芸芸、甲辰、 懋琳、璇若、上官 碧等。 湖南凤凰县人。
(1)少年时代
(2)进京求学
(3)锋芒毕露 ( (4)辗转流徙
(5)离开文坛
二、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
(三)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射,小说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四)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结构体式。 小说结构追求自由、随物赋形,创造了三 种基本文体形态:写实故事、浪漫传奇和 讽刺小说。 (五)古朴简约、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风格格调古朴、句式简峭,是在杂 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 形成的,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 口语的生动活泼。
傩送一走对老船夫的打击很 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 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外 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 却发生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 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 孤苦伶仃的翠翠。 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 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 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 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就来照看她。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 许‘明天’回来。”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萧萧》 萧萧》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嫁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由于生 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最后, 了个儿子个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 她先前的生活。 她先前的生活。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理想化 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在自然文化的理念 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中,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可以用两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态。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批判都市文明。 批判都市文明。
现当代重点整理完美版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老舍的小说创作1.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2.《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3.《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小说以赵子曰为主线,以王女士为枢纽。
4.《二马》描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5.老舍于1929 年离英返国途中,在经新加坡逗留数月的时间里,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6.1930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 6 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 —1937),另有写于1930 —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7.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8.《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 —1948)三部。
9.?老舍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浓郁的京味儿。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具体自己展开)第二节骆驼祥子10.?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
二是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敲骨吸髓;除了刘四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损害了祥子的身心。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巴金的主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3.《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艺术上的杰出成就:①“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②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③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2.《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①它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②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庭制度的攻击,从鲁迅小说开始。
继鲁迅之后,真正把这一主题加以推进并取得重大发展的,当推《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③《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激流三部曲》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在30年代先后问世,它们以各自卓异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1)主要作品: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
(2)沈从文的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一类写乡村与无产阶级。
(3)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2.沈从文小说的特色:①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②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第二节《边城》3.《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1.“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因三人合集《汉园集》)2.中国诗歌会:(1)时间地点: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于上海成立。
(2)主要发起人:黄浦芳(蒲风,代表性的诗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现当代小题
第十章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
《动摇》对担负革命领导职责的男主角方罗兰在激烈斗争中进退失据状态的描写,《追求》对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等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彷徨无路的心态的刻画,分别为置身大革命时代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子留下了精神写照。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
《虹》的主人公梅行素仍然属于时代女性系列,她在努力挣脱旧式家庭、婚姻的束缚,寻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也曾遇到挫折,受到精神重创,但她最后选择了投身于方向明确的社会革命。
在《蚀》和《虹》之间,茅盾先后创作了5个短篇,后来结集为《野蔷薇》。
这组小说,以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为主要的表现内容,主题与情调都和《蚀》基本属于同一谱系。
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
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秋收》(1933)、《残冬》(1933)。
20世纪30年代,茅盾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镇。
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
1941年5月,茅盾在香港写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通过一个参与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女性赵惠明的内心独白,从特殊的视角,展示抗战时期诡谲变幻的政治风云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1942年茅盾写于桂林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讲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的时代浪潮在一个江南小镇掀起的涟漪,引起的社会和人物命运的波动。
抗战胜利前夕,茅盾创作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写一个为支持抗战而把工厂迁移内地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在大后方遭受官僚、买办的挤压,濒临破产的遭遇。
《子夜》是茅盾于1931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出版。
2024年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2024年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之一,共有十三章。
这其中,《边城第十三章》是整个小说的最后一章,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边境小镇生活的故事。
读完这一章,我不禁深深地被其所打动,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感悟。
首先,这一章向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变迁与沧桑。
小说的最后一章描写了边城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
与之前的章节相比,边城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的街道变得宽阔,建筑物更加现代化。
然而,这样的变迁和进步却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一些老传统和习俗逐渐被遗忘,边城的人们也逐渐变得趋同化。
读者在这一章中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悲凉的转变,仿佛边城的灵魂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浮躁所取代。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失,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功利化和浮躁。
这种变迁和沧桑让我深感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物质上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次,这一章还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边城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人们相互之间的照应和互助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困境中总是能够相互扶持和帮助。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这种变化让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脆弱和脆弱。
仿佛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渐渐忘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心。
这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付出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最后,这一章让我思考了时间和命运的力量。
边城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们对过去的生活有着淡淡的怀念,却又无可奈何。
这让我深感时间和命运的力量是如此无法抗拒。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对许多不可控制的事情,例如失去亲人或者不如意的工作。
但是,我们不能逃避和抱怨,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态度。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描写一对位于山水之间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塑造以及对恩义、人情、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出了作者较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边城第十三章是小说中的重要章节之一,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以及人物关系的发展来推动整个故事的进展。
在读完这一章节之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有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整个第十三章主要围绕着主人公连叔的出现展开。
连叔是一个英俊潇洒、豪爽直率的人物,而且他还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仿佛与这个边陲小镇并不合适。
故事中的连叔来到边城,与小女孩菊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纠葛。
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菊花谈论爱情,谈论人生,仿佛他已经经历了许多,见识了很多,这对于年少无知的菊花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启示。
在与连叔的接触中,菊花逐渐对他产生了好奇和敬佩之情。
她喜欢上了这个个性独立、聪明能干的人,倾听他的话,沉浸在他的故事中。
连叔的到来给小镇带来了新鲜感,给菊花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震撼。
同时,连叔的出现也让菊花感到担忧和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上了连叔,也不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发展。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在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通过菊花和连叔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我对爱情这个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连叔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菊花,爱情并不简单,它既是美丽的,又是残酷的。
他告诉菊花,爱情和痛苦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提醒她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和纯洁。
通过连叔的话语,我认识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爱情并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感情,它不是靠外貌、财富或者社会地位来衡量的。
爱情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感情,它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经营。
连接上和菊花之间的互动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爱情的思考和体悟。
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我感受到了成长的不易和成长的必要性。
除了爱情主题之外,边城第十三章还涉及到了亲情、人情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菊花和连叔的关系也暗示出了对于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
(完整ppt)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 中国社会是农业文明,中国作家向来不乏田园感情。中国古 典诗歌和散文都充满了田园情感,田园山水文学是中国古典 文学历久不衰的文学潮流,田园诗、山水诗,几乎是没有中 断的文学传统。即使到了五四文学革命,这种田园文学传统 也仍然没有消失。五四作家往往流露出田园感情,即使象鲁 迅那样小说的创作。他是五四时代唯 一的田园小说家。但是,废名的佛教信念使他的田园小说过 多地注重个人化的内心体验,忽略了人物、故事,甚至连乡 土习俗,后来甚至走向孤僻怪异的风格。到了三十年代,沈 从文把传统田园感情进行了现代的改造和升华,终于创作出 熔铸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文化追求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田 园小说,即使到了现在,也没人超过。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人:赵步阳 | 章澄
2011年9月
上编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
绪论:“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嬗变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第五章 二十年代散文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七章 三十年代小说(1)
•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往往是 对乡土人生的道德赞歌。
• 在沈从文笔下,乡土人生 虽然也存在着痛苦和不幸, 但是,却充满着道德光辉 和生命力量。那些乡土社 会的男男女女,要么淳朴、 善良,要么单纯、天真, 或者洋溢的旺盛而饱满的 生命力量。
《柏子》
• 《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道德 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 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 尽的辛酸。但是,作家所感受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另一 面。就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特 点。那个水手,把攒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 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妓 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的 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2、社会剖析小说 •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 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 义精神,在创作方法上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现实 主义文学模式。 • 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 在茅盾的影响和示范下,吴组缃、沙汀等青年 作家也开始了社会剖析小说的创作
吴组缃 •1908—1994,安徽泾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 • 30年代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虽只有《西柳集》、 《饭余集》,40年代出版了长篇小说《鸭嘴崂》 (后更名《山洪》) • 1932年写成的《箓竹山房》以第一人称叙述了 一个凄婉的故事,在富有诗意的描绘中批判了封 建伦理对人性的戕害 •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副标题是“七月十 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年代小说
一、 30年代小说特点 年代小说特点
• 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既表现在对时代风云 的及时反映和对城乡生活多方位的横向展现上, 也表现在对历史材料的纵向开掘上。 • 长篇小说成熟。 茅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 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沈从文《边 城》、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 《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李劼人的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王 鲁彦的《野火》 • 小说流派的涌现。这是文学发展成熟阶段的一 个重要标志。
萧红 •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 原名张乃莹 •她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学天分的 女作家,一生坎坷,英年早逝, 但写下了《生死场》、《呼兰 河传》、《马伯乐》等中、长 篇小说,出版了《跋涉》(与 萧军合著)、《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等短篇小说集。
•《生死场》 •展示“九·一八”事件前后东北农 村生活图景,描写了王婆、金枝、 二里半、赵三等东北农民在“生死 场”上的挣扎。 •由于作品后七章直接描写了农民 抗日的盟誓典礼,侧面叙述了“革 命军”的抗日活动,表现了为时代 所迫切需要的题材,因此,作品当 时被视为抗日文学而受到了左翼文 坛的高度肯定。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掌握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边城》。
三教学难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文学理想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1学时)一、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苗](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
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
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
《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
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
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
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第十三章 沈从文
边城》解读: 二、《边城》解读:
(一)、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边城》中的理想美。 (二)、《边城》中的理想美。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 不许他休息, 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 活离开。 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 的意义, 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 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 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 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 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 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 的女孩子。 的女孩子。
夜静得离奇。端午快来了, 夜静得离奇。端午快来了,家乡中一定是还有龙 船下河。翠翠,翠翠, 船下河。翠翠,翠翠,你是在一零四小房间中酣 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 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后还想 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我觉得吓 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 因为一切十分沉默,这不是平常情形。 怕,因为一切十分沉默,这不是平常情形。难道 我应当休息了?难道我…… 我应当休息了?难道我…… 我在搜寻丧失了的我。 我在搜寻丧失了的我。 很奇怪,为什么夜中那么静。我想喊一声, 很奇怪,为什么夜中那么静。我想喊一声,想哭 一哭,想不出我是谁, 一哭,想不出我是谁,原来那个我在什么地方去 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 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为什么一下子会光彩全 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 失,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完全失去相互间关 失去意义? 系,失去意义?
(三)、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 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 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 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去作什么呢?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 白日里拉船时, 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 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崭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进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遣的抨击、林蔡争夺战、《学衡》派遣、《甲寅》派遣、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向、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道文学革命就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就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认知鲁迅的《欢呼》、《迷茫》就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明朗的标志?2.先行分析《欢呼》、《迷茫》整体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英雄传》存有哪些相同的解析?抓举三种观点,表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予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下一篇品酒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1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详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详细表明初期现代小说在故事情节结构与文体方面的技术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复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10)30年代小说
萧红(1911-1942);她的小说主要 展示东北市镇的生活图景和农村的沉滞、 闭塞,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 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 浓烈的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是典型的散 文化抒情小说。代表作《生死场》《呼兰 河传》《小城三月》等。 萧军(1907-1908):主要写东北人 民英雄的反抗斗争,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 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品呈现 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长篇《科 尔沁旗草原》、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 主要作品。
她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 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与独特的女性 风格的作家。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20年代——女权 30年代——左翼 40年代——双向
(一)20年代末期(五四思想)
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 印”登上文坛的。她早期创作主要探讨 五四的叛逆精神、个性主义、女性解放 等命题,表现了理想幻灭所产生的精神 苦闷(女性精神苦闷),具有鲜明的女 性主体意识。
因而,莎菲眼中的男性都是灰色、萎缩的 男人:懦弱的苇弟、粗俗的安徽男人、笨拙的 云霖、卑劣的凌吉士。 但是莎菲在贬抑、嘲弄男性的同时,也感 到困惑和荒凉。因为世界的完整状态就是男、 女的协力所为,提高任何一方而压制另一方都 会破坏协调、自然的两性关系。莎菲觉醒的同 时面对的却是男性的坍塌与沉沦。 “男人死了”“男人萎缩了”以后,“女 人怎样”的命题是当代女性文学面对的困惑, 丁玲早在20年代就敏锐的提出了这个棘手的问 题。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瞿秋白 “丁玲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 ——鲁迅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双重人格:
女性解放/社会解放
“飞扬的政治革 命”是以“安稳 的女性欲求”为 双性写作: 底子的。 原因何在? (童年生活、 女性意识/社会政治 母亲影响)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3 No. 13
博达学院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 人生,批判都市文明。都市、豪绅都是文明 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态。非都市 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是沈从文的创 作态度。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4 No. 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9 No. 9
博达学院
三、沈从文构建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结集作品约有80多部, 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钱理群等《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版)
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4 No. 24
博达学院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 过溪越小山走去,则 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 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 宽约二 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 落底,却依然清澈 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 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 不能搭桥, 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 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 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 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 那 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 的,一面口中嚷着“慢 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 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 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 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 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 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 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第十三章 小说(二)“京派”作家群
“京派”作家群 从不做出显山露水和左冲右突的姿态, 远离各种带有戏剧意味的生活命运的转 折点,也远离惨痛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 折磨,以及大起大落的悲欢,他们也许 从来没有一个伟大的政治和社会实在方 面的背景或支撑,有的只是退回到心灵 独处幽居之中的寂寞劳作。他们的存在, 表明了精致的精神世界和令他们失望的 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分离。
“京派”作家群 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范畴上,也许可以 把它们划归为温和沉静的自由主义和个 人主义的一群,但更主要的,他们是尊 重知识、相信智慧的一群人,他们自身 就是学养厚实和天赋很高的精神智慧的 拥有者和提供者,读一读这些人的名字, 就足以令人神往的了:
“京派”作家群 朱光潜独步一时的美学视界,沈从文小 说中的湘西世界,卞之琳对汇通中西古 今诗学的沉湎,李健吾带着生命灵气和 温热的含英咀华式的评论,丁西林的机 敏,梁遇春的睿智,李长之的思辩,还 有芦焚、废名、冯至,以及一代才女林 徽因,“未带地图的旅人”肖乾……他们 大致共同拥有的文学景观是,心灵在纷 乱多难的现代世界中的平静独步,
“京派”作家群 悲悯人生: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
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 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 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 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 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 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 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 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 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 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 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
考研文学复习13第十三章沈从文
9、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10、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11、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三பைடு நூலகம்论述题
1.分析“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2.简述《边城》的抒情诗特色与牧歌风格。
5、沈从文的短篇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作家达士与七位教授。
6、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和。
二、简答题
1.简析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2.分析《边城》中翠翠形象。
3.分析《边城》中老船夫形象。
4.简析《边城》艺术风格。
5、简答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6、简析《边城》中的翠翠形象。
7、简析《边城》中的老船夫形象。
二轮复习13:第十三章沈从文
。
第十三章:沈从文
一、填空题
1、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创作于30、40年代的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
2、沈从文把表现看成是美的极至,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
3、1934年10月出版的中篇小说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4、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以沅水上游水码头吕家坪为故事发生的地点。
边城全部章节概括
边城全部章节概括【篇一:边城全部章节概括】边城章节概括范文一:沈从文《边城》故事情节概括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对《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 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司马长风)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 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 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 实。” (汪曾祺)
人物形象分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
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 写的出许多更好的 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 得骄傲,因为等于全 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 这些文章了。 —— 沈从文《湘行书简》
新婚不久,1934年1月, 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 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 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 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 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 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 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 能做。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 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 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 从文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 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 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描述, 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之子凤凰之子
1922年沈从文
1956年沈从文 1980年沈从文
沈从文像长跑一样坚持对文学的激情, 以带有几分固执的“乡下人”姿态执迷地创 造了乡土景观,他力图以湘西本真和原初的 眼光去呈现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实 现了他做一个“地方风景的记录人”的愿望。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丌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 他悄悄地给张兆和写起情书来了,而且一发而丌 可收。他以乡下人的憨劲,继续着马拉松式的求 爱过程。1932年夏,沈从文听从巴金的建议,送 给张兆和一大包书籍。1933年9月9日,沈 从文不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媒人是二姐张允和。
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 书中以自炫的笔调写道: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也可以象当地的村 民一样把双脚浸在江水里,慢慢得感受岁月在 脚下流逝的感觉......
有什么东西已流逝远去,似还需要清夜扪心, 头枕着沱江潺潺的水声细想。
阅读凤凰,不能不记住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沱江用一派清波拥抱了一个至善若水的 灵魂……
二 创作概述
( 一 )创作分期 沈从文的创作,以1928年8月发表的《柏子》为 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25——1928) 的小说创作,一般认为,多数可以看成是散文, 或者是以散文笔致写成的短篇小说,艺术上显得 幼稚而粗糙,可以称之为习作阶段。主要作品集 有《蜜柑》、《鸭子》、《雨后及其他》、《爱 管闲事的人》、《老实人》、《呆官日记》、 《阿丽思中国游记》等。这一阶段的创作,基本 主题虽初露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 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较差。
穿过成就沈从文的边城
情节梗概
民国初年湘西小城茶峒,外公与翠翠在渡口摆渡,翠翠的婚 事成为老船夫最大的心事,老船夫唯一的心事就是要将翠翠 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船总有四条船的家业且有两个儿子,大 佬天宝天性淳厚却木讷寡言,二佬傩送眉目清秀活泼善良。 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于端午节邂逅傩送,心里产生异 样,在二佬面前却躲躲闪闪,这让老船夫很苦恼。船总家派 人来给大佬提亲,老船夫为难。兄弟俩将话说明,相约山头 唱情歌,翠翠听到情歌喉心有所动,老船夫喜极将此事告知 大佬,半个月老船夫在未听到过山歌,却得来宝遇难噩耗, 天宝一家将天宝的死怪罪于老船夫求亲时的躲闪。时间久了, 老船夫明白了翠翠的心事,遇到傩送他招待傩送却被报以冷 眼,老船夫不甘,亲自去船总家提亲遭拒。王团总以碾坊为 嫁妆给女儿提亲,船总答应了,傩送以出去闯闯为由出门。 老船夫心力交瘁,死于雷电交加的晚上。经历了这件事后, 翠翠有所成长,常年摆渡守候傩送。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 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 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日子平淡而又从容的过着,一方水土养 育出来的人的个性,却不会改变。这里 的人们仍旧热情、善良,淳朴……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 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 老的神话……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 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 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 影响,只身离开湘西 来到北京,升学未成 便开始学习写作。
2 立志从文
进大学未果,沈从文便开始练习写作,得 到郁达夫和徐志摩支持和鼓励。1923年起 以“休芸芸”的笔名,在《晨报副刊》、 《现代评论》和《京报副刊》等报刊发表 作品,1929年,与胡也频、丁玲合编《红 黑》和《人间》。1934年,发表最有特色 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 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 刊,是京派文学的中坚力量和最重要的小 说家。
丌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没有放过沈 从文,导致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 他丌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后来,在 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 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夫 妻俩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恩爱 一生,有人曾这样评价: 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不是 一件华美的外套,而是一 件能够抵御寒冷的青布棉 袍。
4.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姻缘
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沈 从文在1928年被中国公学校 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 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 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 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 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 和。
•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英语 系的女生张兆和。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 张充和都是聪明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号称“张门 四枝花”。按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 前,应该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 “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 一发而不可收拾” 梁实秋《回忆沈从文》
凤凰人对爱的坚守和渴望,充 满神性,它已留在了沈从文为 我们叙述的故事里……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 雅宁静。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宅 的蛛网,都板结成时间的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 线装书,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
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宅的蛛网, 都板结成时间的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线装书, 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
翠翠:女主人公翠翠是《边城》灵魂之所在。她 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勤劳善良、清纯 腼腆、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温柔乖巧、感情 真挚,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的极富审美意 义的少女形象。 爷爷: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心细 如发、深爱至亲的,勤劳、善良、坚强老人, 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天保: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 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 ,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傩送: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 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在30年代,老舍和沈从文都是 风俗文化型作家。老舍写市井 风俗文化,沈从文写乡土风俗 文化。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开创 者,沈从文是湘西小说的集大 成者。
生平简介
1.少年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人。1902年12 月28日出生于凤凰县。6岁入私塾,高小毕业 15岁就投身军籍,跟随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 漂流了5年,亲身体验到湘西人民悲惨的生活, 目睹军队杀害无辜的百姓。经历了常人难以企 及的磨练,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 土民情,这段生活让他得到足以受用一生的独 特人生经验,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 基础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生涯
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3年返回北京,9月接编《大公报· 文艺副 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 了京派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湘西,随后到西南联合大 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编 《大公报》、《益世报》副刊 1955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 建国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从事文物研究, 成绩卓著,出版《中国丝绸图案》、《龙凤艺 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
沈从文故居
5.魂归凤凰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 病故于北京,归葬于老 家 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 畔,丹崖之下,一方 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 兼安息地,倦游归来的
沈从文,在这儿划上了他 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沈从文墓
碑的阳面,刻的是他的剖白: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碑的阴面,刻的是他姨妹的敬诔: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小结
《边城》是沈从文供奉人性人情的神庙,是 文学史上毋庸置疑的经典之作,它引领着 我们走进了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为人类爱 字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感受边城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 能体味到边城人面对悲剧而不悲观的达观 意识 ,这源于对生命执著的热爱 我们也要 追求美与善,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结
(二) 1929年以后,他创作显著成熟了,
尤其进入30年代后,他认真研究了新文学的创作,对 鲁迅、郁达夫、张资平、冰心、许地山、废名、凌叔华、 老舍等人的创作得失,进行了潜心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创 作和新文学的创作,发表了《论中国创作小说》、《从现 实学习》、《水云》、《废邮存底》及十多篇作家论等一 系列关于创作的思考与理论文章,这使得沈从文的创作获 得了升华和自觉,在小说创作上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这一 时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神巫之爱》、《龙朱》、《旅 店及其他》《石子船》《一个天才的通信》、《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风集》等。 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记丁玲》等。 文论《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