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第五讲知识课件

合集下载

文化地理ppt课件

文化地理ppt课件
正式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其中许多 主题在19世纪就引起了德国地理学家的关注。 如: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等。
13
二、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一)索尔创建文化地理学 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的标志——1925年美 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景观的形态》一书 的发表。
14
(二)二战之后西方文化地理学发展
文化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已占有相当地位, 研究有下面几个特点: 1、研究区域的拓展:乡村转向城市; 2、不刻意寻找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必然联 系; 3、一些学者将文化地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 探讨领域。
2、主要以翻译和接受西方思想为主
20
3、研究的三个原则:
(1)把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紧 密结合起来;
(2)把握晚清西方文化传播、民族危机 与地理学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
(3)不仅注意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 影响,也注意中国传统地理学所具有的 特色,没有丢掉民族特点。
21
(二)对文化地理学的尝试性研究
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真正产生, 其倡议者是杰克森等,他们认为文化地理 学不能只关注“文化本身”,还要关注政 治事件产生的直接的前因后果。他们为的 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很少被地理学家们注意 到的社会生活领域。
17
(二)新文化地理学的特点
1、强调“文化政治” 2、景观分析的新视角 (1)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 (2)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学意义; (3)更多地研究城市的文化景观; (4)景观研究中的文化政治倾向—注重象征性景观
(二)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共同的研究方法 (1)经验主义方法:强调结论是从经验中 得出,而非演绎推理而来。(归纳法) (2)实证主义方法:假设条件验证命题。

文化地理五.ppt

文化地理五.ppt
第二,文化特征是可以定量描述的。离散测度和连续测度都可以描述 文化特征,而测试度的选用既与所研究的文化特征的本质有关,也与 研究目标和观测方法有关。
第三,文化特征具有二重性,一些文化特征(如能否饮酒),主要是 天生的,一些文化特征(如宗教信仰)主要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但也有许多文化特征很难区分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一般说来,文化理论倾向于把边缘社会群体看作“传统倾向”的群体, 以与“现代化”的核心群体加以对照。赫克托认为,这种两元划分正 类似于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社会学家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该理论 认为,一旦核心地区的“现代化文化”发现有传统的边缘群体,边缘 地区的价值观念和规范特征就面临变革。
如果边缘地区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视为应对现代化冲击的避风港,以使 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有差别的价值、规范或生活方式独立存在,并持 续下去,那么,该理论则建议:首先应该剌激或鼓励大范围的群体间 的交易,这种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交易和接触,自然会产生彼此的渗透; 其次,他们认为通过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将发展为文化的整合。这一观 点,十分类似于人类学家所说的“涵化”(acculturation)。涵 化 理论也认为, 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接触与互动,终将导致文化模式的 改变。
社会结构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赫克托归纳的另一个理论重点就是社会结构扩散模式。该 理论认为,“核心与边缘的整合,产生于它们社会组织的 本质不同”。在结构扩散理论看来,核心地区“现代的” 社会组织的特征是广泛的劳动分工、高水平的城市化、资 本密集型的生产、小型的核心家庭、理性的官僚结构、高 人均收入,以及那些从这些条件中自然产生出来的理论的 规范和价值。而边缘地区的“传统的”社会组织则与此相 反。因此,社会结构扩散就是指具有现代特征的核心地区 的社会结构向“传统的”边缘地区的扩散。在扩散过程中, 经济经构的扩散要先于意识形态的扩散。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形成特色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 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 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 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 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 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 族。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匈奴人建立的有三 个,氐人建立的有四个,羯人建立的有一个 ,鲜卑人建立的有七个,羌人建立的有一个 ,汉人建立的有三个。它们所占的地区遍及 个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宁夏及 四川、山东、江苏、安徽、辽宁、青海、内 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原地区的 全部都曾波及。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沙陀人在唐末颇为跋扈,在继唐而起的五 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沙陀人建立 的,以中兴唐朝出名的庄宗本身就是出自沙 陀人。所以有唐一代名义上是汉族统治,实 际上是各族参予的政权。从唐到宋之间的近 六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 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非汉族被当地 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当然融合的过程是 复杂的,但结果许多历史有记载的如鲜卑、 氐、羯等族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更扩大了的 中原地区重又在隋唐两代统一了起来。 唐代的统治阶级中就有不少是各族的混 血.建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之他们在统治集团 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人统计,唐朝 宰 相 369 人 中 , 胡 人 出 身 的 有 36 人 , 占 1/10。《唐书》还特辟专章为蕃将宣传。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融合

文化地理学课件.

文化地理学课件.

富士康上下班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居庸关长城
对于所谓“后现代”问题,他指出后现代主 义城市反对现代主义的那种理性规划,而倾向于 个性化的美学追求,“空间属于一种美学范畴”。 在2000年的《希望的空间》中,哈维强调, 后现代性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的高度压缩,生活 变得急促而空虚。他还指出迪斯尼乐园、郊外小 区是“变质的乌托邦”。
第4讲
文化地理学

第一篇
一、文化地理学者既没有卷入计量和理论革命, 也未曾受其吸引。 虽然有些人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试图使研究的 领域显得更“现代”,但是在所进行的研究中,没 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历史与文化地理学家们率 先倡议与实证主义不同的哲学,其在倾向上都是人 本主义的。
迪士尼乐园
夏洛特市郊外居住区
二、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与人本主义研究
1、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现象的特殊 聚合,不是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空间观点会把地理学 搞得支离破碎)。空间问题专家们所得出的理论都是讲特定 条件下世界应该怎样,而不讲世界的本来面目(加拿大的哈 里斯) 2、“历史头脑”与“地理头脑”都是开放的和调和的, 使用的是不规范的研究方法,在背景联系中观察事物,注意 动机和价值观念,不排除什么事物,对包罗万象的概括持审 慎态度,其目标是理解,而不是解释,也不是规划。
美国唐人街
天下大事小事都有地理的属性,人文地理 学顺理成章成为社会研究的一个基本手段,研 究什么样的问题 应当都有地理学一份。比如, 在对现代化弊病的声讨中,也有地理学家的吼 声。 地理学在社会人文研究“找到自我”,自 然地理的课题又被“瓜分”,故日趋人文化、 社会化。此几乎是世界潮流,在北美尤其明显。
奥地利自然文化景观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居民与文化《多样的文化》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居民与文化《多样的文化》PPT课件

2.下列关于世界宗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基督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和大洋洲 B.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
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C.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D.三大宗教中基督教的教徒最多
3.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亚洲北部 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 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读雅库特人生活景观图,
在气候寒冷 的地区,传统服 饰多以皮毛制品 为主,并配有长 靴、帽子和围巾, 便于保暖。
图为亚洲北部某地民众身穿传统服 饰参加驯鹿拉雪橇比赛,庆祝驯鹿日。
在气候炎热的地区, 传统服饰则以棉制品或 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 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 为主,便于散热。
图为亚洲南部某地 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
雅库特人身着毛皮服装的自然原因是( C )
A.森林资源 B.动物种类繁多 C.气候寒冷 D.降水丰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 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也是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语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英语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2.世界的宗教
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 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 并创造了许多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 大宗教。
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各地 传统民居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 例如,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 建筑结构具有适应气候的特征。
欧洲北部林木资 源丰富,人们用木头 建造房子。
地中海沿岸地区 石材丰富,人们多用 石材建造房子。
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些典型的传统民居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的体 现。可以从建筑材料、气候等方面认识传统民居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区域地理课件+第五讲《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区域地理课件+第五讲《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2)气温、光照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A.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建筑物墙 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阳光,住宅封闭 性较好,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以紧缩室内空间,室内普遍设有火 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 物相互遮挡,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
10%
③读数:读出上述直线与三个坐标轴交点的数值。
0~14岁占比约为20%
A: 15~64岁占比约为70%
④验证:将读出的三个数据求和,应得数为100%
65岁及以占比上约为10%
4、人种 1)人种分类及其特点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皮肤淡黄 发黑直 面庞扁平 体毛中
肤色眼色发色浅 发呈波浪状 鼻梁高,嘴唇薄 体毛多
水源
稳定的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 布影响很大。江河湖泊沿岸人口较为稠密
土壤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自然肥力、耕作 性能不同,而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开发地区人口增多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供养人口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 生产力水平 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一定阶段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印度半岛南部
加斯加岛
世从界地非 拉的理洲以居分的 南民布撒 地, 来哈 区分 看布 ,人最种广肤泛色的由是赤白道色澳新向人大几极种利内地,亚亚逐分岛西渐布北变范部浅围、,最这小与的南各是美地黑洲太色北阳人部辐种射的强
度密切相关,毛发和鼻子的大特洋点洲也与气候有关。
巴南西美东洲北南部部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课件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课件

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与地理空间的
主要内容和方法
2
关系、文化地理现象的规律及其地 域分布规律。
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特征
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空间相
互作用关系,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
3
应用与前景
研究。
文化地理学在城市规划、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未
来将进一步挖掘其潜力。
人文地理学
定义和对象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文化与人文地理学将更加重视跨学科合 作和应用1
相互作用关系
文化与地理空间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塑造有重 要意义。
2
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都会影响文化与地理空间的关 系。
3
跨境文化
跨境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全球化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
全球化对文化带来了交流、融合和创新的机会,但也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等挑战。
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与发展
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 得到重视和保护。
结语
主要内容和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文化与人文 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把握人文地理学的 主要内容和方法。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这个PPT课件将主要介绍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文化的定义和分类
文化的概念和含义
文化即指人类智力和艺术的产物,具有普 遍性、历史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文化的分类和特征
文化可以按照时空、领域、内涵、形式等 方面进行分类,关键特征包括多样性、动 态性和影响性。

第五讲1 居住民俗

第五讲1 居住民俗

(1)自然环境
(2)文明进化程度 特点:
(1)体现浓厚的文化内涵(如江南水乡)
(2)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二)居住类型

1)洞穴居 代表 2)干栏式 竹楼 高脚屋
(二)居住类型

3)帐篷 4)长屋 聚族而居 5)庭院住宅
小思考

北京紫禁城属于哪一类居住类型? 乔家大院呢? 两者有何区别?
居 住 民 俗
引例 西递-世界文化遗产(28)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 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 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 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 落西递、宏古代建筑体系之一 意大利罗马式、法国哥 特式
西递历史

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yè) 乊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 ,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 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 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 ,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 ,建房、修祠、铺路、架桥 ,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 气派、堂皇。 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 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 本面貌和特征。
(一)风水与民居
“风水术”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 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 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
(一)风水与民居
“风水术”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
1、选择房基时,追求物质和精神都满意的环境;
2、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朝向、位置、道路、
出入口等因素),使之合理化;
1、实用性 2、艺术性
3、伦理性(正房、偏房……)
4、宗教性(灶神、财神、天、地、君、亲、师神位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 南方:天井式瓦房 闽赣粤客家人:大围楼

《文化与文化地理学》课件

《文化与文化地理学》课件
《文化与文化地理学》 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文化与文化地理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讨 文化的定义与意义,文化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以及文化地理学在实际 应用中的作用。
文化的定义与意义
文化是指人类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语言、习俗、艺术和技术等的综合体。它不仅是 我们生活中的核心,也是我们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基础。
跨文化交流与地理接触
地理接触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地 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决定了人们之 间的交流频率和方式。
文化融合与地理接触
地理接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 的融合。人们在交往和合作中逐 渐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特点,形成 了新的文化形态。
结语及总结
通过学习文化与文化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地域 差异。文化地理学揭示了文化对于人们生活和环境的重要影响,也为我们构 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世界提供了启示。
农村文化与自然环境
农村地区的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例如,传统的农耕文化与农田、农作物和季节变化紧密相连。
宗教文化与地理地标
宗教文化与地理地标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பைடு நூலகம்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 前往朝拜。
文化与地理的相互影响
文化遗产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于保存和传承文化遗 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地理条件 和人类活动都可以对文化遗产的 保存产生影响。
文化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 用
文化地理学对于社会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 域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沟通和文化交流提供指导。同时,文化地理学也可 以为城市规划、旅游发展和社区建设等方面提供启示。
不同地域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城市文化与交通

世界地理 第五讲 居民与聚落36页PPT

世界地理 第五讲 居民与聚落36页PPT
世界地理 第五讲 居民与聚落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近五千年气温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近五千年气温

第五讲 五千年冷暖——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 近五千年气温变迁1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20世纪60年代高3℃— 5℃。

证据:北京一带泥炭层中发现阔叶树种花粉;辽南、内蒙察右中骑旗发现发现喜温、喜湿的阔叶树种-栎、天津附近发现水蕨(今生长在淮河流域)、西安半坡发现獐等动物骨骼(今生存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发现炭化竹节等。

2从公元前1000 年左右到公元前850 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喜温的动植物消失;长江、汉水结冰。

3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4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 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5从公元600 年到1000 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这时梅树可以生长在长安。

6从公元1000 到1200 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

7从公元1200 到1300 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8在公元1300 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

证据:山东段黄河11月出现冰冻;北京一带的物候期比20世纪70年代晚1-2星期。

二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1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相同,为一湿润期,此后气候转干,距今2500 年前气候稍湿润,然后再次变干,近500 年旱灾多于水灾。

2 过去2000 年大部分时期内旱灾发生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涝灾发生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880-1230 年间气候异常,出现西涝东旱。

三过去2000 年冷暖旱涝对比2000 年以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气候一直存在。

冷期旱灾主导区的界限南移,暖期旱灾主导区界限北退,因此冷期气候趋于变干,暖期气候趋于变湿。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三)自然环境变迁:河口与海岸线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三)自然环境变迁:河口与海岸线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

香港与其邻近地区图
何 氏 宗 祠(番禺沙湾)
2、沙田的形成,主要有四种形式
湾头淤积发育:由于河水受潮水顶托,便在海湾回流处形 成沙田。
沿河岸发育:即在河岸两边淤积而成。 沿海岛屿、台地发育:围绕小岛、台地而成。 江心沙。 珠三角近二三百年来形成的新沙田,天然积成者少,大部
分是人工造成。
2000年前长江口海岸线
长江口的流向大致是由西北往东南入海,一切沙带、贝壳沙 带、江岸、江堤、海塘亦大致由西北往东南有规则的排列, 因而顺势的同一条沙带、贝壳沙带、江岸等的成陆年代也大 致相同。
太仓、嘉定一带往东北至长江南岸的垂直距离最短,而伸展 速度最慢,约每六十至一百年才涨出一公里;往东南至南汇 的距离最远,而伸展速度最快,约每二十年涨一公里。
地理空间
村落形态
生业 市场
土地经营 宗族 信仰仪式 社会等级 族群分类
明明明清
初正代代
:
军 事 征
:
统 年 间
:
中 叶 士
迁 海 与
服黄大复
/
土 豪 控 制
/
萧 养 之 乱
/
夫 化 礼 仪

粮 户 归
/
//
垛 集 军 户
秩 序 重 建
改 革 宗 族
宗 户 籍 制
/
/
屯 田
户 籍 整 理
吴越显德元年(954年)
政和元年(1111年)
嘉定十年(1217)
至顺元年(1330)
历史上江南地区行政区划的设置
万历四十五年(1617)
乾隆元年(1736)
同治二年(1863)
宣统二年(1910)
口岸城市的兴起:上海 1850年的上海

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5东亚 中亚课件 人教

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5东亚 中亚课件 人教

2.沿海和内陆的差异
沿海
内陆
中国北方和南方地

中国西北和青
区,朝鲜、韩国、

藏地区、蒙古
日本
地 以________、丘陵 以________、
形 为主,日本多山 盆地为主

________气
________气候

候、高原气候
以________业
经 工农业发达,人口、
为主,经济欠

城市众多
发达Biblioteka 知识拓展 东亚五国可分为临海国(中国)、内陆国(蒙古)、 半岛国(朝鲜、韩国)、岛国(日本)。
4.“斯坦”原词出自波斯语,本义原很简单,即“地 方”、“地区”,一般指面积比较大的地区而言。含“斯坦” 构词成分的地名,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斯坦”作为地名 通名,多半与民族名称相结合,后来国名中含有“斯坦”一 词,于是它又获得“国家”这个引申义,有人甚至以为所谓 “斯坦”就是“国家”的意思了。
要点突破
2.工业分布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主要工业区有________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 ________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三、中亚 1.地理位置:大体位于 35°N~55°N,属于北温带;地处 ________中部。 2.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3.河流与湖泊:内流河主要有________河、________河, 外流河主要有________河;湖泊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巴尔喀什湖,都为内流湖。 4.主要国家:除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________外,还有 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二、日本 1.位置与范围
(1) 位 置 : 经 纬 度 位 置 —— 大 部 分 位 于 25°N ~ 45°N,125°E~150°E 之间;海陆位置——东临________、西临 日本海,隔________海峡与韩国相望。

第五讲:中古时期和日耳曼文化

第五讲:中古时期和日耳曼文化
一背景二日耳曼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三拜占庭文化四斯拉夫人国家的形成及其文化五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文化六中世纪的社会思想七中世纪政治文化的意义和特性1西罗马帝国的衰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2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法兰克王国
中古时期和日耳曼文化
一、背景
二、日耳曼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拜占庭文化
四、斯拉夫人国家的形成及其文化 五、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文化 六、中世纪的社会思想 七、中世纪政治文化的意义和特性
2、中世纪建筑

罗马式建筑;
雕塑装饰,如法国奥顿教堂
的浮雕;

哥特式:高直细尖;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巴黎圣母 院(Notre Dame)。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组图
巴黎圣母院组图
巴黎圣母院组图
二、日耳曼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中世纪的教育

骑士制度
三个阶段:侍童、护卫和骑士。

学校
修道院、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七、中世纪政治文化的意义和特性
3、教会影响的增加

教会利用它在一般人中间的威信加紧对人们思
想的控制,阻碍了进步思想的表达和传播。
4、日耳曼人和其他民族对基督教文化的贡献
① ②
日耳曼人在文化上的贡献 穆斯林的贡献
七、中世纪政治文化的意义和特性
5、中世纪文化的功利性
① ② ③
不同文化的出现
等级制度的完善

而非抽象推理来观察世界。在他的影响下,中世纪的思
想方式开始瓦解。
七、中世纪政治文化的意义和特性
1、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
① ②
希腊罗马文化被相对落后的日耳曼文化所取代。 日耳曼人的统治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2、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和削弱

第五讲 岭南热土——广东省

第五讲 岭南热土——广东省

面积最大清远市:19015平方公里 面积最小珠海市:1653平方公里
北部:山地(南岭)
南部:平原(珠江三角洲)
山:省内最高峰是韶关市乳源县石坑崆,海拔1902米。 平原:珠江三角洲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长江 三角洲,居全国三角洲的第二位。潮汕平原是 省内第二大平原。
地形特点
谷地 山地 丘陵 珠江三角洲平原 海岸
பைடு நூலகம்
清新温矿泉旅游度假区
世界之窗
孙中山故居
文昌阁塔
中山纪念堂
一、位置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二、历史与人口 三、地形与河流——地势北高南低 四、工业与城市——加工制造业为主 五、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农产品出口基地 六、著名旅游景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广东省总常住人口将近1.1亿,常住人口总量居全 国首位。广东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56个民族在广东都有分布, 少数民族以瑶、畲、回、满等为主。
广东共有多少个市?最 大的市和最小的市各是 哪个?
现辖21个地级市,54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41个县 和3个自治县。 其中地级市是:
1、珠三角地区(7):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 2、粤东地区(7):汕头、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潮州、揭阳 3、粤西地区(5):阳江、湛江、茂名、肇庆、云浮 4、粤北地区(2):韶关、清远
阴元石
石坑崆—广东第一峰
石坑崆,古称“天南 第一峰”,海拔1, 902米,是我国最主要 的三条地理分界线之 一的南岭山脉主峰, 也是广东省最高峰, 论其高度,她俯视黄 山、庐山,超越东岳 泰山,中岳嵩山,北 岳恒山,南岳衡山, 几舆华山齐肩。
虎门销烟池
欢乐谷
黄埔军校旧址
客家民居——围龙屋
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湖之一,湖底的沉积物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

庐山群峰
全山共90多座山峰,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 形地貌复杂多样。
汉阳峰
• 汉阳峰,海 拔1474米。 为庐山最高 峰,峰顶呈 馒头状,其 上有石砌的 汉阳台。据 说在月明风 清之夜,可 观汉阳灯火, 故名汉阳峰。
避暑胜地
云 雾 频 繁 ︐ 夏 季 凉 爽 ︐ 是 庐 山 气 象 的 显 著 特 征 ︒
含鄱口
•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1211米。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 如口,对着鄱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含鄱口中的 含岭是一座长达数公里的狭窄的岭脊,有如口中舌头。岭上中央为一座攒尘 式双檐图亭叫含鄱亭,再后是一方形楼台,为望鄱亭,是看鄱阳湖日出的绝 妙佳境,也是观看庐山云雾的佳地。
庐山上的宗教
• 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 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
东林寺
古代教育基地
• 白鹿洞书院创建于公元940年,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是我国宋、 明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
The End Thank You!
③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 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二、形成
•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个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 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 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 者D.S.惠特尔西(sequent occupancy)在1929年提出了“相继占用” 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 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 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 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 征上。法国地理学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过一个区域的景象来辨识 区域,而这种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应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

文化地理第五讲知识课件

文化地理第五讲知识课件
2/13/2020
• 文人借山水澄怀观道,探索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垢, 消解胸中的块垒;从山水中得到哲理的启示,激发起进取的意气。
2/13/2020
2.2 南骚北风
2/13/2020
2.2 南骚北风
2/13/2020
2.2 南骚北风
2/13/2020
三、色彩观
• 尚黄 • 尚红 • 少数民族色彩观
2/13/2020
1.3 北京语音——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 北京是一座经历多次大规模移民的城市。辽、金、元、明、清都在北京建 都。每一次朝代更替,都经历原居民的四方逃离,新居民的大批涌入,带来 语言的融合。
• 1644年,满族大举进关,北京出现汉语和满语并存的双语环境。经过近百 年的融合,汉语与满语渐渐融为一体,出现满式汉语——北京话。
《文化地理》第五讲
第四章 语言、文学和艺术的区域差异
2/13/2020
第四章 语言、文学和艺术的区域差异
一、语言的区域性和区域差异 二、南北文风的主要差异 三、色彩观 四、国画的意境美和画风的南北差异
2/13/2020
一、语言的区域性和区域差异
• 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分布特征 • 口彩与口忌——数字背后的文化 • 北京语音——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 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域分布
• 钟——同终,送礼忌讳;
• 13——基督文化区讨厌,因为出 卖耶稣的犹大是第13个弟子。许 多门牌、房号,遇13直接略过。
• 上海人骂人愚笨说13点。
• 龙——中国是帝王的象征,在基 督文化中是大蛇和魔鬼;
• 鹤——中国是长寿和高雅的象征 ,西方人认为是丑陋的鸟;
• 狼——中国人认为凶残、丑恶, 西方人认为狼有团结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钟——同终,送礼忌讳;
• 13——基督文化区讨厌,因为出 卖耶稣的犹大是第13个弟子。许 多门牌、房号,遇13直接略过。
• 上海人骂人愚笨说13点。
• 龙——中国是帝王的象征,在基 督文化中是大蛇和魔鬼;
• 鹤——中国是长寿和高雅的象征, 西方人认为是丑陋的鸟;
• 狼——中国人认为凶残、丑恶, 西方人认为狼有团结精神。
• 与吉利字相同的音——口彩;与凶煞字相同的音——口忌; • 数字方面的表现:8和9很受欢迎;同发和久。9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是奇重,地有9州,官分9品,皇帝为九五之 尊。
2020/7/24
1.2 数字文化的口彩与口忌
• 竹——有节,象征人 的气节,竹心空,象
征虚怀若谷;古人称 为君子竹。
2020/7/24
4.2 南北画风的主要差异
• 南京董源和巨然是南派代表,画风清新典雅,飘逸潇洒,淡墨清岚。 南派创始的浓密墨点法,最能描绘江南林木浓密、郁郁葱葱的景色。
2020/7/24
4.2 南北画风的主要差异
• 山西沁水荆浩和陕西西安关仝是北派代表,作画以黄河山水为背景, 场面浩大,笔力遒劲,声势浩大。
• 陕北旅游——黄帝陵,黄河,黄土地的民俗文化。
2020/7/24
3.2 尚红
• 红色是最刺激的颜色。在汉民族心目中,红是祖国的象征,喜庆的象征,重 用的象征;美丽的象征;
• 炎帝是华夏先帝之一,又叫赤帝,以火得名;中国百姓叫赤子;朱门形容望 门贵族;唐朝贵族都穿红色和紫色的官服;清朝帽子顶戴颜色区别官级,一 品为亮红,二品用暗红;现在的红头文件和公章。
2020/7/24
1.1 方言的南繁北齐
• 汉语有7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 客家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
• 整个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大西南,以及华东和华中长江以北, 都属北方方言区。人口占全国68.9%,占讲汉语人口72.2%。
2020/7/24
1.2 数字文化的口彩与口忌
2020/7/24
《文化地理》第五讲
第四章 语言、文学和艺术的区域差异
2020/7/24
第四章 语言、文学和艺术的区域差异
一、语言的区域性和区域差异 二、南北文风的主要差异 三、色彩观 四、国画的意境美和画风的南北差异
2020/7/24
一、语言的区域性和区域差异
• 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分布特征 • 口彩与口忌——数字背后的文化 • 北京语音——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 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域分布
• 我国民俗红与喜等号;大红喜字、红包、开门红、红光满面;婚礼用的红烛 绘上龙凤,叫花烛;有些地方结婚公婆被抹红脸;
• 戏剧脸谱红色代表忠义,如关羽;红妆表示女子的盛装;“红”是我国女性 取名频率最高的字。
2020/7/24
3.3 少数民族色彩观
• 回族、朝鲜族、纳西族、白族、景颇族、哈尼族崇尚白色; • 蒙古族既尚白,又尚黄,不喜欢黑色和灰色; • 彝族和苗族尚黑; • 满族尚黑,尚白也尚黄;
2020/7/24
2020/7/24
2020/7/24
四、国画的意境美和画风的南北差异
• 国画的意境美 • 南北画风的主要差异
2020/7/24
4.1 国画的意境美
• 中国传统绘画又称国画,是中华哲理观和中华审美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世 界绘画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境是我国美学的基本概念,是景和情的融合,通过景表达情;一般讲究画 要引起人们的遐想,要有深刻的意境;
2020/7/24
3.1 尚黄
• 汉民族爱热闹。“卖钱不卖钱,摊子要扯圆”,吃饭爱去人多嘈杂的餐馆; 反映在色彩观上,就爱暖色。
• 暖色中,首尊黄色,华夏文明始于黄河流域; • 黄金万两;黄道吉日;黄金时代; • 在董仲舒建议下,汉太初元年,朝廷规定“衣尚黄”,开始确立黄色的权威。
从隋朝起,黄色称为帝王垄断的颜色。 “黄袍加身”的典故
2020/7/24
1.3 北京语音——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 北京是一座经历多次大规模移民的城市。辽、金、元、明、清都在北京建都。 每一次朝代更替,都经历原居民的四方逃离,新居民的大批涌入,带来语言 的融合。
• 1644年,满族大举进关,北京出现汉语和满语并存的双语环境。经过近百 年的融合,汉语与满语渐渐融为一体,出现满式汉语——北京话。
• 经过历史的洗练,北京话音清脆,词汇生动、鲜活,具有极强的表达力和感 染力。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局面,提高行政效率,明、清两朝努力推广北京话, 称官话。
2020/7/24
1.4 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域分布
2020/7/24
二、南北文风的主要差异
• 大地是文艺的舞台 • 南骚北风
2020/7/24
2.1 大地是文艺的舞台
• 文人借山水澄怀观道,探索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垢, 消解胸中的块垒;从山水中得到哲理的启示,激发起进取的意气。
2020/7/24
2.2 南骚北风
2020/7/24
2.2 南骚北风
2020/7/24
2.2 南骚北风
2020/7/24
三、色彩观
• 尚黄 • 尚红 • 少数民族色彩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