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教学理论

HA 教学理论HA0 理论研究HA1 国内外理论HA11 国外(含启示)·瑞典中学英语全国统一考试试卷介绍/张小情//《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第50页·国外二语课堂教学研究的两种取向/刘永兵、王冰//《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8第5页·美国优秀外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李林//《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1第54页HA12 国内·大学生英语笔语中情态序列的使用特点研究/梁茂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第51页·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观/巫元琼、黄皓//《外语电化教学》2008.1第38页·谈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章振帮//《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第1页·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法和词汇教学/温爱英//《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2第13页·语法教学新视角:过程型语法教学/周遥//《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3第37页·“错误”是一种课程资源/程惠茹//《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3第51页·背诵对英语语块习得的影响/赵继政//《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第45页·国内完形填空研究20年述评/毛延生、张建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第55页·翻译研究·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翻译研究的诠释学派/朱健平//《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第78页·英译质量与中国英语/司显柱、李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第49页·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述评/崔刚//《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7第25页·“有效教学”的无效成因/包天仁//《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7第32页·负反馈、注意机制及修正后输出对英语问句习得发展的影响/顾姗姗、王同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第270页·修正后输出对目标语发展的作用/陈晓湘、张薇//《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第279页·师生关系情境中的教师学习——基于叙事日志的个案研究/王俊菊、朱耀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第287页·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分裂句的特征——基于语料库的考察/王立非、陈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第362页·中国学生英语中的动词提升研究/常辉//《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第368页·语法规律的理据/石毓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第409页·个性化教学观照下的“动态约课”校本研究/刘长江、吴鼎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第20页·中国高等英语批判教育的哲学追问/唐丽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第25页·英语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张立华//《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6第89页·谈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郝琰炜//《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7第22页·略谈和谐思想在英语课堂的构建/陈明周//《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21页·兴趣·方法·习惯/王安忠//《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117页·校本教研中基于问题解决的专业引领实践策略/张金秀//《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2第1页·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三十年——一个教师的观感/关世民//《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0第24页·如何评价一节英语课/包天仁//《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0第29页教学研究与探讨HA21 课程改革·警惕课堂教学引领中的“矫枉过正”——课改后英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举隅/薛菊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6第42页HA22 教材、教学研究及探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种可行性策略/曾龄香//《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2第22页·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细节”与改进建议——与新英语教师共同探讨/王春景//《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第18页·动态生成——让英语课堂闪烁智慧的火花/薛菊萍//《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第22页·利用网络——英语课的新尝试/郑亚洪//《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2第14页·套语使用状况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梁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第21页·大班基础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探讨/孙鑫//《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第25页·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功能及外语教学/陈宝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第35页·从“行动研究”到“行动教育”——英语教师教育和课堂改革的范式创新/支永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9第28页·从一节语法课看“学生的主体意识”/凌蕙//《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6第14页·指导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运用调控策略/韩程锋//《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6第18页·中学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内容与权限/关世民//《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第1页·课文复述的有效方法/程菁华//《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第12页·加强词汇教学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研究/胡庆芳//《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第23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以一节听力预测策略教学课为例/刘辉//《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第32页·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测试策略的研究/宋德龙//《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8第29页·四种版本教材必修部分选取的中国题材分析/杨行胜//《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6第9页·图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谈江苏高考新题型“任务型阅读”的复习策略/周宏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第54页·人教版高中英语综合性课型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郑秋秋//《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第57页·提高课文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杨延从//《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第13页·通过预习题案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陈红娟//《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8第12页·例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第一轮使用小结/于秀娟//《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8第22页·初中英语体验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魏明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9第2页·浅谈在英语教学情景创设和利用时易忽略的细节/韩光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9第11页·多种输入方式并用促进初中生理解语篇的尝试与思考/滕家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0第10页·善用电影剪辑进行英语教学/陈萍//《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0第32页·Web Quest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冯映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1第16页·英语教材整合之我见/肖克义//《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1第46页·英语教科书中西文化交融的途径/姚冬琳//《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1第49页·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心理学意义浅述/赵淑红//《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5第41页·谈谈英语教学几个问题/崔刚//《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6第18页·高三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的研究/张鲁荣//《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7第25页·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认识与思考/周伟园//《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6第27页·对初中英语练习设计的思考/江志琴//《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6第98页提高交际能力/杨芳君//《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8第92页·活化教材,抓好初三英语复习/黎甜秀//《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9第158页·浅谈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梁新娥//《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99页·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选修课教学初探/周丹//《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42页·“控讲强练”中的几点思考/钱海军//《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2第100页·英语教学中阅读策略的培养/王巧珍//《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2第124页·正确处理外语教学中的五个关系/徐伟彬、田式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2第2页·高中英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管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2第8页·生活化视野中的英语作业设计/李学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2第21页·语言哲学的视角审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理论体系/李宗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1第24页·再论关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建议/陶百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1第27页·聚焦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包天仁//《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2第30页·语言的形式与理据:语法化研究与外语教学/薛芬//《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2第35页·淡化语法教学的再思考/柳发根、段宝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0第50页HA23 学习法及教学法·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葛文山//《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0第1页·浅议上下文逻辑关系在解完形填空题中的作用/吴磊//《中学生英语》(高三版)2008.4第13页·庖丁解“构”巧解“完形”/李民//《中学生英语》(高三版)2008.4第15页·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戴军熔//《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5第20页·联想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陶小威//《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6第28页·增加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刘建梅//《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5第30页·从中西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角度看我国外语教学法应抓住的特点/王金波//《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6第24页·走出误区,设计有效英语课外作业/周惠琴//《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109页·英语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乐学/常颖颖//《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121页·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课文背诵方法/陈洁//《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7第53页·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甄海练//《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2第111页·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几点措施/倪勇//《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2第114页·给新上岗英语教师的三点建议/葛文山//《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2第12页·我国初中英语教材研究述评/王玉云、马明英//《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0第19页HA24 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侯靖靖//《外语电化教学》2008.1第53页·网络语言的符号学阐释/王顺玲//《外语电化教学》2008.2第42页·中文媒体中的英语词语借用现象及其成因/许竹君//《外语电化教学》2008.2第46页·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特征及其原则/沈彩芬、程东元//《外语电化教学》2008.3第23页·网络教学中教师影响力的塑造/周颖//《外语电化教学》2008.3第57页·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效应/倪惠民、王蓓蕾、梅德荣//《外语电化教学》2008.3第65页·论媒体场合中的口译/张燕//《外语电化教学》2008.6第46页·创新性英语音素教学模式——多媒体人机互动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与设计/张鸽//《外语电化教学》2008.6第52页·网络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评估/权立宏//《外语电化教学》2008.6第61页·多媒体基础英语教学中减少认知超载的实验研究/王小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第42页·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周芹芹//《外语电化教学》2008.4第21页/王灏、胡加圣、曹进//《外语电化教学》2008.4第64页·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专业英语网络课程设计理念/张洪岩、赵建华//《外语电化教学》2008.4第71页·二语学习者作文词汇丰富性发展多纬度研究/鲍贵//《外语电化教学》2008.5第38页·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对二语得影响的一项对比实验研究/顾伟勤//《外语电化教学》2008.5第45页·文本分析工具PatCount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梁茂成、熊文新//《外语电化教学》2008.5第71页·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徐峰//《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6第30页·运用多媒体优化英语教学的思考/刘洁颖//《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6第31页·多媒体信息技术下英语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张丽芳//《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8第111页·英语教学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及问题/马兆霞//《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45页HA25 试题设计 (目的、命题范围、要求及题型等) 、测试研究·高考命题求“新”的必要性和策略分析——对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雷同现象的思考/沈晓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5第22页·高考英语科试卷新型“短文改错”题设计/刘庆思//《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4第40页·中考英语科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思想/王后雄、童祥林//《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4第50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毕业英语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马黎//《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8第5页·2008高考英语写作命题理路的瑜与瑕/詹先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9第46页·高考写作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陈红//《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9第51页·高考英语上海卷“综合填空”命题分析——兼谈2008年名称变化的含义/徐强//《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0第47页·新课程下的中考英语听力命题——2007-2008年江苏省各市吐穗听力试题简析/葛连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0第52页·英语高考命题:发展趋势及教学启示/戴军熔//《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1第52页·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题型解读/俞红珍//《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1第62页·中考试卷命制的局限性因素及改进策略的冷思考/黄建华//《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6第55页·“强调句型”的创新命题/刘萌//《考试》(高考·理科版)2008.9第33页·高考情景交际用语命题趋势及考点归纳/吴元培//《高考》(理科版)2008.4第28页HA26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实例、实录、备课设计原则等)·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教案选登(一)/谢慧萍//《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2第34页·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教案选登(四)/郭竞//《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5第39页·以任务型教学理念指导初中定语从句教学的案例/杜志娴//《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0第27页·谈谈英语课堂互动的几个问题/刘润清、崔刚//《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第36页·一节高三书面表达讲评课的教学设计/刘涛、夏飞华//《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6第21页·SEFC Book 2A Unit 9(阅读课)/《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6第33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种方法/黄海丽//《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第35页·07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阅读预测技能练习设计探究/陈文宜、何安平//《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8第14页·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渗透到课堂设计中——一节阅读课的设计、实施与反思/侯敏华、曹卫平、王淑香、孙铁玲//《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8第24页·新课标理念下“QA2Ⅰ”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中学英语课程改革6年拾萃/孟庆忠、赵莉蓉//《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8第24页·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搞好英语课堂教学/王美玲//《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6第90页/常青//《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7第97页·论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王丽媛//《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7第7页·基于生活经验激活数学课堂/奚万青//《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7第23页·“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一例/徐国安//《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7第29页·关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建议/施储//《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8第13页HA3 能力培养HA31 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阶段性培养/龚作导//《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0第39页·如何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欧孔贤//《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6第104页·浅谈中学生报刊阅读技能的培养/时红琴//《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8第108页·如何提高记忆英语词汇的能力/卢开芝//《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9第120页·阶段性培养高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梁建功//《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115页·浅谈中学英语短文改错能力的提高/苏宏伟//《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162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陆海娟//《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173页·谈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杨丽君//《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2第127页HA32 学习、复习、考试能力培养·在英语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颜林娟//《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5第97页·谈初一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梁建燕//《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7第104页·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策略/李新华//《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9第22页HA33 创新思维及其他能力培养·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方法/何忠花//《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2第6页·论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唐燕玲//《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第30页·科技英语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郜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第23页HA4 商贸英语(科技)·商务英语会话中的评价及其功能/肖群//《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第12页HA5 交际英语·交际语言教学中的聚集于形插曲——英语专业精品课程课堂教学个案研究/蔡植瑜//《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第20页·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黄燕娟//《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第114页·对中学生英语交际问题的反思/伏建平//《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1第17页HA6 教师业务修养及师资培训等·大力加强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章兼中//《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3第2页·教师校本培训实践研究——以浙江省两所中学为个案/翁玲凤//《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9第10页·从需求与供给角度看初中英语教师培训/徐浩//《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9第19页·“三维立体式”基础教育双语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箕师范学院为例/刘春明、刘旭彩、李红玫、盛晓明//《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0第29页·中学英语教师职后教育新模式——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骆北刚//《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5第52页·加强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语音知识的培训/杨华堂//《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6第27页HB 课本教学HB1高中课本教学·高一年级(下)Units 1-2考点聚集/郝昌明//《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2第9页·高二年级(下)Units 1-2考点聚集/李芳梅//《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2第20页Unit 7考点聚集/郑晓雪//《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5第9页·高一年级(下)Unit 8考点聚集/叶冰//《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5第11页·高二年级(下)Units7考点聚集/罗志英//《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5第25页·高二年级(下)Unit 8考点聚集/黄颖静//《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5第27页·高一年级(下)Unit 9考点聚集/冯姗姗//《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6第9页·高一年级(下)Unit 10考点聚集/史立原//《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6第11页·高二年级(下)Unit 9考点聚集/丁虹//《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6第25页·高二年级(下)Unit 10考点聚集/傅凌嘉/ /《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6第27页·高一年级(上)Unit 1 Friendship 考点聚集/顾菲//《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9第9页·高一年级(上)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考点聚焦/应国强//《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9第11页·高二年级(上)Unit 1 Great scientists 考点聚集/陈琦//《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9第20页·高二年级(上)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考点聚集/王艳红//《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9第22页·高一年级(上)Unit 3 Travel journal考点聚集/王德清//《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0第9页·高一年级(上)Unit 4 Earthquakes考点聚集/杨玉华//《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0第11页·高二年级(上)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考点聚集/李易声//《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0第20页·高二年级(上)Unit 4 Making the news考点聚集/曾琳//《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0第22页·高一年级(上)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考点聚集/张贤//《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1第9页·高一年级(上)Unit 6 Cultural relics考点聚集/宋一廷//《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1第11页·高二年级(上)Unit 5 First aid考点聚集/刘舒沁//《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1第20页·高二年级(上)Unit 6 Art考点聚集/颜菲菲//《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1第22页·高一年级(上)Unit 7 The Olympic Games考点聚集/王嘉文//《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2第9页·高一年级(上)Unit 8 Computers考点聚集/贾丽霞//《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2第11页·高二年级(上)Unit 7 Poems考点聚集/刘菁//《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2第19页·高二年级(上)Unit 8 A healthy life考点聚集/孔立东//《英语画刊》高一·高二综合2008.12第21页HB2初中课本教学·初一年级(下)Unit 1 单元难点剖析/张逸凡//《英语画刊》初一2008.2第9页·初一年级(下)Unit 2 单元难点剖析/徐序//《英语画刊》初一2008.2第10页·初一年级(下)Unit 3 单元难点剖析/章舒//《英语画刊》初一2008.2第11页·初一年级(下)Unit 4 单元难点剖析/林秀之//《英语画刊》初一2008.3第9页·初一年级(下)Unit 5 单元难点剖析/吕东东//《英语画刊》初一2008.3第10页·初一年级(下)Unit 6 单元难点剖析/董惠玲//《英语画刊》初一2008.3第11页·初一年级(下)Unit 7 单元难点剖析/马琼//《英语画刊》初一2008.4第12页·初一年级(下)Unit 8 单元难点剖析/黄玉珍//《英语画刊》初一2008.4第13页·初一年级(下)Unit 9 单元难点剖析/丁超//《英语画刊》初一2008.4第14页·初一年级(下)Unit 10 单元难点剖析/严惠文//《英语画刊》初一2008.5第12页·初一年级(下)Unit 11 单元难点剖析/龚剑//《英语画刊》初一2008.5第13页·初一年级(下)Unit 12 单元难点剖析/王珊//《英语画刊》初一2008.5第14页·初一下学期英语重点词语用法讲解/沈燕//《英语画刊》初一2008.6第12页·初一年级(上)Unit 1 单元难点剖析/黄晓灵//《英语画刊》初一2008.9第9页·初一年级(上)Unit 2 单元难点剖析/龚剑杰//《英语画刊》初一2008.9第10页·初一年级(上)Unit 3 单元难点剖析/苏涵//《英语画刊》初一2008.9第11页)Unit 4 单元难点剖析/郑红//《英语画刊》初一2008.9第12页·初一年级(上)Unit 5 单元难点剖析/余振兴//《英语画刊》初一2008.10第9页·初一年级(上)Unit 6 单元难点剖析/丁梦//《英语画刊》初一2008.10第10页·初一年级(上)Unit 7 单元难点剖析/洛小米//《英语画刊》初一2008.11第9页·初一年级(上)Unit 8 单元难点剖析/石军//《英语画刊》初一2008.11第10页·初一年级(上)Unit 9 单元难点剖析/英子//《英语画刊》初一2008.11第11页·初一年级(上)Unit 10 单元难点剖析/蔡伟明//《英语画刊》初一2008.11第12页·初一年级(上)Unit 11 单元难点剖析/路易//《英语画刊》初一2008.12第9页·初一年级(上)Unit 12 单元难点剖析/罗菲//《英语画刊》初一2008.12第10页·初二年级(下)Unit 1 单元难点剖析/许静枝//《英语画刊》初二2008.2第10页·初二年级(下)Unit 2 单元难点剖析/陈海//《英语画刊》初二2008.2第11页·初二年级(下)Unit 3 单元难点剖析/张国强//《英语画刊》初二2008.3第10页·初二年级(下)Unit 4 单元难点剖析/唐娜//《英语画刊》初二2008.3第11页·初二年级(下)Unit 7 单元难点剖析/朱琳//《英语画刊》初二2008.5第10页·初二年级(下)Unit 8 单元难点剖析/周艳//《英语画刊》初二2008.5第11页·初二年级(下)Unit 9 单元难点剖析陶一凡///《英语画刊》初二2008.6第10页·初二年级(下)Unit 10 单元难点剖析/林佳//《英语画刊》初二2008.6第11页·初二年级(上)Unit 1 单元难点剖析/丁磊//《英语画刊》初二2008.7第10页·初二年级(上)Unit 2 单元难点剖析/刘琼//《英语画刊》初二2008.7第11页·初二年级(上)Unit 3 单元难点剖析/高斌//《英语画刊》初二2008.8第10页·初二年级(上)Unit 4 单元难点剖析/许一帆//《英语画刊》初二2008.8第11页·初二年级(上)Unit 5 单元难点剖析/邓澄//《英语画刊》初二2008.9第10页·初二年级(上)Unit 6 单元难点剖析/张浩淼//《英语画刊》初二2008.9第11页·初二年级(上)Unit 7 单元难点剖析/高小曼//《英语画刊》初二2008.10第10页·初二年级(上)Unit 8 单元难点剖析/彭立洋//《英语画刊》初二2008.10第11页·初二年级(上)Unit 9 单元难点剖析/魏嘉欣//《英语画刊》初二2008.11第10页·初二年级(上)Unit 10 单元难点剖析/崔燕//《英语画刊》初二2008.11第11页·初二年级(上)Unit 11 单元难点剖析/朱振//《英语画刊》初二2008.12第10页·初二年级(上)Unit 12 单元难点剖析/沈洁//《英语画刊》初二2008.12第11页HF 专题教学法HF1 小学·小学英语难点复习:情态动词/毛晓佳//《英语画刊》初一2008.8第10页·小学英语难点复习:比较级和最高级/杜宇//《英语画刊》初一2008.8第12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外语评价方法探寻/闻咏//《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第10页·小学英语数词的教学方法/蒋凤仙//《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21第37页·小学英语复习课的“四字法”/廖荣莲//《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5第49页·合作学习在小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卢清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6第26页·追问,让小学英语课堂绽放异彩/秦益锋、苏雪娟//《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6第29页·小学英语拓展性教学/胡春华//《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6第32页·智慧的导入——英语有效教学的序曲/钱希洁//《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第38页·图表在小学英语高年级语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王建凤//《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第40页·巧用chant记单词/陈良//《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第44页·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点拨方法/廖荣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8第34页·巧妙设计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吕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8第40页。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
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4、教学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性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980年,当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
(20C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
)中国已实现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增长奇迹是由什么创造的?——导入新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1、国内情况资料:《拓路》让深圳更出名的却是从60年代开始,这里发生的大规模群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
尽管边防部队和民兵费尽心机,深圳河边的逃港风潮在那个年代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时,集体逃港被视为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77年冬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外出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
2011教育学辅导(七)

4.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教 育。该原则反映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要求正确处理 教学中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p89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 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 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 以致用。p90 6.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学既要按照学生 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 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 间的关系。p90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 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 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p90
8.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 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 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 长。p90 9.教学策略原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 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立 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 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 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p90 10.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 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p89
6、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P89 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 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 准则。 P89 8、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 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 (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 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P90 9、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 方式)的转变。P91 10、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 性学习)。P92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想也许、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知识与方法同样重要。
二、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三、教学的任务(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思孟学派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论专著。
阐述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朱熹比较强调学与思,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的读书法,但他对行有所忽视。
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思想被称为“产婆术”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教学过程理论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因而教学艺术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模仿和遵循自然的秩序,卢梭极力主张自然教育,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儿童内在的身心发展,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并首创发现教学赫尔巴特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教学,是他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的理论

培养学生问题 系统性,教 已发挥现代课程
解决能力
育质量低下 最佳整体功能
7.2课程类型
•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含义
优点
缺点(问题)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坚持课程的统 一性;知识迁 移;弥补知识 间的割裂,培 养学生综合实 践能力;学生 未来就业的需 要;贴近社会 现实和生活实 际
逻辑性、体系 知识割裂; 是现代教育中的
性;易编易教 忽视学生, 两种基本类型,
易学;
脱离实践 相互对立相互补
充;
尊重学生主体 弱化教师主 根据不同需要和
性,体现学生 导地位,夸 实际情况,分别
的兴趣需要生 大儿童个人 发挥两种不同课
活心理逻辑; 经验;忽视 程不同的特点和
课程的实用性; 知识逻辑性, 作用,取长补短,
CIPP模式-斯塔夫、比姆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 缺乏价值判断,评价人员受限 综合性与形成性评价结合,为 教育决策服务
反对者模式-欧文斯
重视反对者的意见,重视评价 受打击、花费高、效率低 中多元价值观的问题
CES评价模式-加利福尼亚大学 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鉴赏评价模式-艾斯纳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7.3课程开发
• 5.课程实施(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5.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实施方案本身的合理性 • 课程实施中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 课程实施的管理和领导 • 教师实施的课程的能力与素质 • 评价/考试体系改革的滞后 • 各种外界因素的支持 • 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第七章课程
1.课程与课程理论 2.课程类型 3.课程开发 4.课程改革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课堂教学知识点汇总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概述★★★1、教学的含义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a、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b、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c、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b、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3、教学的功能a、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儿童年龄分期“和谐教育”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a、重视教师——重视学生b、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c、重视教法——重视学法d、重视认知——重视发展e、重视结果——重视过程f、重视继承——重视创新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1、教学理论的概念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前者:“怎样教”促进学习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学习b、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可选择性的大小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 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 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个性差异而开 发的课程。选修制是由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坎 利奥特最先确立的。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实施 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 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味主要特征,不在 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 行,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 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
学生的学习结果:显性课程强调学生学术性知 识的掌握,隐性课程强调学生生活性知识的习 得; 计划性:显性课程要求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 学习,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往往是学生 无意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学习环境:显性课程通过教学来实现,隐性课 程通过自然与社会环境来实现。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英文是Curriculum,来源于 拉丁文racecourse,意思是“跑马道”。
对课程的界定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本书对学校课程的定义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 进程和安排。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 程目标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市场经济的建立对课程产生影响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文化变迁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文化多元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教育学第七章教案

标题:教育学第七章教案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过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和个性。
本文将针对教育学第七章的内容,设计一份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2. 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分析和评价不同教育模式的优缺点;4. 思考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3. 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分析;4.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是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分享意见和观点。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教育实例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入阶段:- 介绍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 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教育实例,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讨论。
2. 探究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实践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讨如何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制度。
4. 总结阶段:- 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七章_课堂教学

塑料是不导电的
通过特殊处理,塑料能导电。
不确定性,推陈出新
米从哪里来? 比米更重要的是什么?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 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 望他们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 更新知识的能力。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归类分析法——确定分类标准后把实现教学目标 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 内容的范围。
图解分析法——用图表揭示教学内容的联系
辨认圆 锥体的 图形或 物体
确定圆 锥体的 高(h)
确定圆锥 体底面半 径或周长 (第三步)
用圆面积 公式计算 圆锥体底 面积(s) (第四步)
将求得的s、h 值代入公式 V=1/3 sh 计算圆锥体的 体积
【案例】画线
反馈和强化 桑代克曾经做个这样一个试验,蒙住被试 的眼睛,让他画一寸长的线段,但是对他 画出的线段不给予评判,这样被试画了 3000多次,一点没有进步。因为得不到反 馈信息,他没有办法完善自己的行为,所 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 加涅的认知指导说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说。 基本观点: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 过程。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4.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 任务。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 会出现学习。 基本特点: 重视智能的培养;注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认知技能分类: 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
教育学第七章

(二)教学的定义
(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 活本身都是教学。
(2)广义的理解。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 全面的影响。
(3)狭义的教学。是指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它以传授和学习 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对学生的身心施行多方面的影响。这是 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忽略了教学过程本质的其他特点。
3.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提出了教学中的情感 因素问题,并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动力。这一学说,对传统教学本质观是一 个冲击。 4.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 。
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是60 年代在德国产生的。它的提出者是弗兰克 和库贝。他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对学生进 行行为控制与行为管理的过程。控制论与 信息论是分不开的,教学控制系统对学生 行为的控制过程也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教学认识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学生的认 识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表现 出不同的规律性。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 矛盾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教学认识 客体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一般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 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序列过程。
四个阶段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彼
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
立,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
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 能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活动。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作为课程;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强调课程不是指向活动,而是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④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强调课程应该是反映社会需要,使学生顺应现实的社会;⑤课程即社会改造。
强调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社会文化,而是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⑥课程即学习经验。
强调课程应关注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美国古德莱德归纳整理出五种不同的课程,主要如下:①理想的课程。
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③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④实行的课程。
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⑤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
总的来说,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其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①大课程小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教学,教学实际上就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②大教学小课程。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教学包含课程,课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
③总的来说,课程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课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主要是教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学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围绕知识、儿童和社会三者展开。
1.知识中心理论(1)知识中心理论又称学科中心理论,它以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其基本观点如下:①知识中心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按照知识的逻辑编排课程。
学习整理笔记: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出现三次大论争:①“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②“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③“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形式教育”学派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活动;“实质教育”学派认为教学主要是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即心理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
“主知主义”学派把教学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观念运动过程,主要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
(赫尔巴特)“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教学是学生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
“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
(布鲁纳)“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本质的不同观点:①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理论的成果。
主要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主观能动反映、改造自身的过程。
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
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德,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和智育是两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特殊性。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化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1)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和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 教 学 教学
育
2、教学与智育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 途径的教学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 分与整体的关系。
•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 一个基本途径。 •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社会活 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 正义的对话。
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 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罚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 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对吗? 欧谛德谟:不能说不对。 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 人,这种行为如何呢? 欧谛德谟: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 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 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 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 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 作用。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
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 的发展。
(二) 教学概念的理解
( 1 )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是辩证统一的。
第七章:课堂教学

刘朔
讲师
鱼就是鱼(Lionni,1970)
•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 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 上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陆地。几 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青 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故事 书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的东西的描述所作 的图画表征: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 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 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者乳 房的鱼。
•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 学
教 育
•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途 径的教学
刘朔
讲师
教学的功能
• (1)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刘朔
讲师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学记》、《论演说家的教育》、《论语》┅ “教学半”——《尚书兑命》 上学为教(xiao),下学者,学习也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启发式原则”
刘朔 讲师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定义 斯卡特金、 布鲁纳、 王策三、李秉德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 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 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 智慧潜能、陶冶个体得到的性格,使每一个学 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
刘朔
讲师
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
重现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
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他对教育的全部探讨, 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这种渴望学习天性上的,提倡促进自由学 习的方法。
本科教育学+第七章+课程理论(拓展内容)

课程实施 教材编制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 学生处于课程与教学的 社会生活是课程的中
心
中心
心
教材按学科逻辑顺序 按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编排
编排
按专题形式编排教材
1、结构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20世纪60 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流派。代 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
(1)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
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各门学科中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2)强调学科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 (3)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发现法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 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 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课程流派 课程构成
学科中心课程论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知识本位,向学生传 儿童本位,教育要促进 社会本位,培养学生
授系统的知识技能
儿童发展
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
真理与知识,学科的 实践与经验,适合学生
基本结构
的生活、要求和兴趣
广泛的社会问题
课程组织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泰勒模式中的教育目标确定
来源1 学生
来源2 社会
来源3 学科
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
筛子1 教育哲学
筛子2 学习理论
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 (内容与行为目标)
例:
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目标
内容目标
行为目标
一元一次方程的 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 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 应用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名词:1、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2、个体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每个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意义建构过程。
3、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内化有关的知识。
4、生成性学习:学习者通过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意义的生成是通过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与新信息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5、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提出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
他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把知识获得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
6、初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基本任务是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形成基本的理解。
7、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8、内化:把存在于社会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工具来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9、自下而上的知识:指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流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经验,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从具体向概括发展。
10、自上而下的知识:指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发展。
11、分布式认知: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
12、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13、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的桥梁性作用。
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
而人的活动具有对象性和社会性。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近代教学论:“形式教育”学派与“实质教育”学派、“主知主义”学派与“行动主义”学派、“科学主义”学派与“人本主义”学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实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的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使个人认识达到当代认识水平,具有特殊性。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
直接交往,远距离手段等。
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一)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社会经验的在生产。
(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三)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它教育形式相结合。
必须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观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科学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
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发展为技巧。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德国)▪(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其中以斯金纳为代表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教学目标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目标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做出特定的反应,并对反映进行不断的强化。
2、教学过程(1)提供简化的、控制的教学环境。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3、教学原则(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
(3)即时反馈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4、程序教学方法(1)直线式程序。
(2)分支式程序。
(二)认知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使教学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和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习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培养上来,提出了过程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结构中心(认知结构中心)、学生中心(主动生成学习)的教学思想。
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布鲁纳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应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2、教学过程▪(1)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
▪(2)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学科“基本结构”的课程内容。
▪(3)动机一结构一序列一强化原则。
(三)发现教学法▪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便是“发现”。
他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和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四)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崛起,它批判了认知心理学忽视人的情感,从而把人培养成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
其教学理论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极具魅力的一种理论。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这种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良好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特点(一)对称性与周期性(二)认知性与体验性(三)实践性与社会性二、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
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
主要包括以下四条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辨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重多元智力的发展(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四)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3、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三、教学过程的阶段▪教学过程的阶段,又有人称之为环节或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由开始到结束的合理顺序。
教学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教学阶段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来掌握现成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教学类型。
在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主要是接受教师呈现的材料并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再现出来。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接受式教学从古至今都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
从教学过程展开的程式上来看,一般认为接受式教学过程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阶段▪(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探究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更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结论。
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的探究过程提供条件和帮助,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
教学原则制约于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联系,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
教学原则的产生与发展孔子的“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愤启悱发”等思想。
《学记》的“教学相长” ;“豫时逊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 ;“不凌节而施” ;“禁于未发” 等思想。
柏拉图的寓教于乐,重视思想训练等思想。
昆体良的重视儿童早期经验与训练,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等思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直观性、自觉性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凯洛夫的教学原则(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实践经验2、教育教学目的3、教学过程的规律4、现代科学理论依据▪三)教学原则的体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直观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切实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要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授书本知识。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启’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地发展。
直观性原则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贯彻这一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三种。
▪(2)直观要和讲解相结合。
▪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6、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条原则事实上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尊重学生的差异。
▪7、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长时间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这一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特点和人类的记忆规律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