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植物和固着型动物,底栖动物等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估测。

在进行种群分析时,仅给出种群密度指标往往不够,还要给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状况(dispersion 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如在用样方法取样时,可应用Poission数学模型,以样本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判断种群的分布型,比值为1时为随机分布,比值显著大于1时为集群分布,比值显著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

一实验原理在测定大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种群数量时,由于难以对所有生物个体一一计数,必须进行抽样估测的办法。

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定面积的方框在研究样地范围内随机采样,采样的范围要尽量覆盖整个样地,然后对每个方框(样方)内出现的个体进行计数,再应用统计学方法求样本平均值,即可估测整个样地的平均种群密度。

这样的方法即取样法。

对于一些密集丛生的植物(如杂草),计数困难,也可以用该植物样方内所覆盖面积的比例来表示种群密度。

如上所述,样方取样数据要符合Poission分布,用该方法还可以判断植物的空间分布型。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种群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和估测种群的分布型。

三实验材料皮尺、记录表格,长绳、卷尺等。

四方法与步骤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1)选择某一优势种为主的森林群落作为样地,以乔木为目标,确定其范围;(2)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大组负责一条边,各个组分工合作,完成整块样地的观测;(3)采用五点法,找出5个点,划出小样方(5m×5m),记录小样方内该优势种的存在与否和株数,各小组完成一个条带,各大组完成森林群落样地的观测。

(4)重新再找2块分布类型类似的区域作为观测样地做重复试验,求平均值。

(本实验由于长绳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做了一次,没有重复试验,因此试验讨论时应该对数据做一定的解释。

)2 样方法判断种群个体的分布型(1)选择一片灌木林,确定所观测林地的范围(4m×4m)。

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是指确定一定区域内的个体分布模式。

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 随机分布测定:在研究区域内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点或样方,记录每个样点或样方内的个体分布情况,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如格方差分析、泊松分布等,确定种群内分布型。

2. 系统抽样测定:按照一定的系统抽样方法,在研究区域内选择样点或样方,记录个体分布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种群内分布型测定。

3. 格网调查测定: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系列等大的格网,统计每个格网内的个体数量,并分析个体分布的格局。

4. 点格统计法:确定一定范围内的个体分布情况,通过在区域内设置网格点,并统计每个网格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个体数量,来揭示种群内的分布型。

5. 距离函数分析:通过测量个体之间的距离或接触频率来分析种群内的分布型,常用的方法有 Clark-Evans函数、Ripley's K
函数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方法进行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摘要:关键词:0前言1调查方法1.1 样地选择: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

p58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

p902 数据整理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

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下: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 )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种群和群落中几种实验调查方法解读

种群和群落中几种实验调查方法解读

种群和群落中几种实验调查方法解读作者:潘建英等来源:《中学生理科应试》2015年第03期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多涉及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有关试题.本文归纳了种群和群落中几种调查方法,并利用典型例题解读,供学习参考.一、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样方法1.调查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步骤内容1准备:观察地形,分析有无安全隐患,提出注意事项.2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种群.3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种群个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放大.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如图所示,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注:图中,“○”代表个体):a.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4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5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注意事项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双子叶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②注意事项: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较大,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观因素.③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例1学校周围生长着很多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设计如下调查步骤:(1)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2)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利用(如图1)取5个样方(若在较长的范围内调查,可采用)(如图2).图1图2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如下表样方N1N2N3N4N5种群密度(株/m2)3715x4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图3则N4样方中x= 株/m2.(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分析以上设计步骤,思考下列问题:①填充调查步骤中的空白.②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三点错误并加以改正.a. ,b. ,c. .③若某同学选取样方的统计数量明显比其他同学的高,可能的原因是在 .因此选择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 .④若他们调查的对象是白杨树,所采取的调查方法应该是 .答案:①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8.②a.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 cm×100 cm,取样方法不对,b.应在草原中随机取样,c.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③密度高的地方选取样方,随机取样.④逐个计数法.二、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标志重捕法项目内容调查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捉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NN1=N2N0)注意事项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②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注意事项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b.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c.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d.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归纳提炼】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方法生物类别逐个计数法范围小、个体大估算法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趋光性昆虫例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N1×N2/N0,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N0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答案:D三、微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抽样检测法1.实验原理(1)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培养基中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计数.2.实验流程(1)酵母菌培养类型、条件,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目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3.注意事项(1)该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③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2)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如图4所示,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图4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 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例3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5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密度调查方法,及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方法.要理解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要求及其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对酵母菌的总数进行计算是很难的,所以要采用抽样检测法,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时,都要进行振荡,目的是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计数的误差;培养酵母菌时,要提供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条件,包括温度、无菌条件等,所以不应该放在冰箱里进行培养;7天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连续7天每天都要进行取样、观察、计数,而不是仅在第7天进行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注意多取样,取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计算酵母菌总数时,要先计算出每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乘酵母菌总体积.所以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的总数为:4480×400×100×1 000÷0.1=2.2×108个.答案:(1)①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②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③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2)2.2×108 多取样、取平均值(收稿日期:2014-09-13)。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

普通⽣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1、⽣态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定义:⽣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内涵(3⽅⾯):(1)环境对⽣物的决定和塑造作⽤(2)⽣物对环境的适应(3)适应环境的⽣物对环境的改善作⽤2、⽣态学的研究对象分⼏个层次,分别是什么?分七个层次:分⼦,个体,种群,群落,⽣态系统,景观,⽣物圈3、⽣态学的研究⽅法分为⼏类?三类: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4、为什么要研究⽣态学?⽣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的⽣存、活动、繁殖需要⼀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

⽣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光照、⽔分、热量和⽆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

各种⽣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态特性。

任何⽣物的⽣存都不是孤⽴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相克关系。

⼈类为满⾜⾃⾝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类。

随着⼈类活动范围的扩⼤与多样化,⼈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近代⽣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物个体、种群和⽣物群落外,已扩⼤到包括⼈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态系统的复合系统。

⼈类⾯临的⼈⼝、资源。

环境等⼏⼤问题都是⽣态学的研究内容。

有机体与环境⼀、名词解释1.环境、环境: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2.⽣态因⼦⽣态因⼦: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3.⽣境特定⽣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态环境4.⽣态幅每⼀种⽣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态上的最低点和最⾼点。

在最低点和最⾼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叫⽣态幅5.限制因⼦当⽣态因⼦接近或超过⽣物的耐受性极限⽽影响其⽣存、⽣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成为该⽣物限制因⼦6.密度制约因⼦环境因⼦中,对⽣物作⽤的强度随⽣物的密度⽽变化的因⼦7.⾮密度制约因⼦环境因⼦中,对⽣物作⽤的强度与⽣物密度变化⽆关的因⼦8.黄化现象⼀般植物在⿊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形成胡萝⼘素,导致叶⼦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植物生物学实验—植物生态学实验部分
实验四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种群的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种群内
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 :增长型种群 (increasing population)——年龄结构成典型 金字塔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小,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出生率与 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下降(衰退)种群(declining population)— —倒金字塔型。种群中幼体减少,老体比例增大, 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 本身及其所在群落的发展趋势,是种群及其所在 群落的动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群的年龄结 构,便可分析它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群 落的历史,预测它们的未来。
3.性比(sex ratio)——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 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受精卵的♂/♀大致是50:50, 这叫第一性比。由于种种原因,♂/♀比继续变化, 到个体成熟时为正的♂/♀比例叫第二性比。最后还 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性比对种群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的影响。
4.生命表(life table)——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 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类型:图解生命表(diagrammatic life table)— —以图解来表示生物一个世代的历程。 常规生命表 (conventional life table) 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真实记录生物 个体存活情况。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记录某一特定时 间获得的各龄级个体数情 况而编制成的。 作用: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系统 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必不可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 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 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调查一个种群数量及其内部分布型的测定是生态学和环境生物学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该方法旨在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某个物种的数量如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研究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潜在的生态问题以及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密度估计法:这种方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技术,它通过计算一个已知范围内的生物个体数量来估算种群密度。

现代技术提供了一种精确测量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密度的方式。

例如,使用监视摄像机可以跟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抽样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估计物种的数量,植物意味着使用分析工具测量植物。

通过此方法的测量,可以得出一些直接的数值数据,例如种群密度、平均体积和生境类型。

2. 标记回捕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标记已知数量的动物,然后重新捕捉并检查标记的动物与新动物的比例来估算种群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适用于非常活跃的动物,例如小型鱼类、啮齿动物和鸟类。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例如如何安装标记、标记在需要捕获的动物中的比例等等。

3. 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研究其它一些物质,如粪便、融雪水中的DNA等来推断物种数量。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采集空气样本来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物质,以便间接判断一些生物的数量。

4. 系统性抽样法:在物理环境的限制下,我们可以通过统一的规则,在生境中随机选择一些位置,并发放固定数量的捕捉工具(例如捕虫器或陷阱)来捕捉到物种,然后对被捕物进行统计。

从样本的数量得出一些生物群体的数据,然后通过简单推算,可以得出可能的异体数量。

在对一个种群数量及种群内分布型进行调查时,必须要注意一些要点:1. 要有正确的调查方案和方法,以确保能够准确地估算种群数量和分布型。

2. 确保样本足够多,覆盖面积要广,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3. 为不同种群设计不同的措施,以便提高调查效率和准确性。

4. 进一步评估调查的结果,并总结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以便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昆明学院《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艺【课程性质】必修【学时、学分】总学时:64 实验:20学时总学分:4【开课学期】 2011年-2012年下学期(一)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主要是面向农学院所有园艺专业开设的基础生态学实验性课程,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生态学领域基本研究方法、手段,熟悉生态学研究的常规技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生态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该课程的设计以方法、技术为核心,旨在要求学生较好地把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和技术去获得,进而理解如何综合性地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性研究、创造性地进行获得新的知识。

通过实验,不仅仅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现象、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提高生态学的专业素养。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基础生态学、普通生物学、(三)实验内容及具体要求本实验是根据生态学领域的共性技术和技能入手设计实验内容。

把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等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进行整合.具体要求:通过实验手段对生态学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实践演练,熟练应用到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及生态系统生态学中常见生态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当中。

与此同时,掌握各类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实验基本内容概要见表1.(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五)实验项目实验一植物种群密度及分布型调查一。

目的和要求:1.学会运用样方法,并根据样方法调查获取的数据估算种群数量2.学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并通过实地测量收集所需的数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

实验原理: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3.去除取样法三。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第三章生态学调查方法第一节基本问题一、调查目的通常的目的是估测某种群在一定面积中的个体数,或整个种群的大小。

一种做法是调查研究区域内的所有个体数,但不现实。

因此必须取样。

1、种群大小估计1)随机取样通常是最佳选择,因为没有偏差(人的主观通常是有明显偏差的)●划定一个长方形区域●将其划分成一个网络●对每一个网格编号,并用随机数确定要调查的小区2)随机数产生方法:●采用随机数表●计算机的随机数发生器●电话簿上的最后一位数●随机地从手表上某一时刻开始读100秒后的数●随便出一个4位数,各位数相加的和3)如果研究地段生境有明显的分异,则可分层取样;先把研究地分成不同的生境,然后再在个类型中随机取样。

4)种类调查时的技巧:每天作一个得到物种总数的统计,绘制一条曲线,可以指示进一步调查的效率。

2、种群变化监测1)最好不要改变调查方法,尽管改进后的方法效果可能更好2)如果改变方法,必须使两种方法的应用有一个重叠期,以便不同方法调查结果的比较3)同时监测环境因素的变化4)详细而确切地描述调查方法5)最好对调查区域或物种个体进行定位3、确定种群的生境需求比较物种分布点与随机样点的情况:●该种的多度●捕食种或天敌种的多度●巢穴多度与生境或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注意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只调查该种分布的最佳生境而不调查缺如的生境4、寻找物种减少的原因●确定种群需要的生境条件,然后分析这些因子是否发生变化;●比较该种仍存在和该种已消失的生境●在分析种群变化时,对繁殖和更新成活的限制因素的调查研究通常非常重要例:英国白垩土半自然草地的特有物种银斑跃蝶(Hesperia comma)日渐稀少,人们发现雌蝶喜欢在羊茅(Festuca ovina)叶上产卵,就设立保护区;种群确更少。

比较发现该蝶喜欢在裸露区产卵,随即引进放牧;却又发现牧食过的草地上种群低于未牧食的草地。

观察进一步发现雌蝶不在牧食过的草叶上产卵;最后措施是冬季加强放牧形成裸地,春、夏停牧。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18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生物气候图的绘制(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 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并标定图示(1)将降水曲线与温度曲线相交的区域填充不同的标志符。

如果温度曲线在上,降水曲线在下,两者间的区域表示干旱期,将此区域用小黑点填充;如果温度曲线在下,降水曲线在上,两者间的区域表示湿润期,将此区域用细黑竖线填充。

(2)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的区域用黑色填充。

(3)在降水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年均温度和总降水量。

(4)在温度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并在温度轴上方的外侧,标出绝对最高温度。

(5)在双线横轴上将月平均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黑色填充;将极端最低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斜线条填充。

(6)在气候图解的左上方注明站点的名称。

各地气候的气候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分析:根据实验内容部分所提供的四张各个地区的气象数据,制作出四张气候图解,其分别是位于新疆的三个城市乌鲁木齐,和田,阿勒泰和位于海洋边的城市新加坡1、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温差大。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最热的时候是7、9月份。

最寒冷的时候是12、1月份。

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为23.7℃,最冷的时候的平均温度是-7.6℃。

降雨量并不丰富,气候干燥。

根据其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降雨量及年的每月平均温度来看,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地性类型多为荒漠、林地、草原等2、和田: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冷而干旱,属于干旱荒漠型的气候。

春季升温快而第二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5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和生命表的编制至出现均匀分布;如果资源呈斑块分布,就可能导致动物种群集群分布。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8
1 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


出生率:泛指任何新个体产生新个体的能 力。
最大出生率: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后代个 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 际的成功繁殖率。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 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19
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
22
23
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
个体年龄和构件年龄两个层次
施肥
未施肥
一年生苔草(Carex arenaria)的无性系的月龄结构,说 明施加 N、P、K肥料对其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施肥的以月 龄较老的分支为主,而施肥使幼枝成为优势。
24

性比对种群出生率的影响 性 比
一雄一雌(♂♀) :1000只鸟♂/ ♀=1.5:1,



(二)种群统计学
(三)种群增长模型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7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大小size:一定区域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或
能量。
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生境中的个体数量或
生物量、能量。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个体数和构件数。
8
2. 种群数量的估计

1)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单位面积或体 积、生境中的个体数量。
x nx l x =n x /n 0 d x =n x -n x + 1q x =d x /n x ( n + n ) / 2L + L + L + L + 0 142 1.000 80 0.563 102 224 1 62 0.437 28 0.452 48 122 2 34 0.239 14 0.412 27 74 3 20 0.141 4.5 0.225 17.75 47 4 15.5 0.109 4.5 0.290 13.25 29.25 5 11 0.077 4.5 0.409 8.75 16 6 6.5 0.046 4.5 0.692 4.25 7.25 7 2 0.014 0 0.000 2 3 8 2 0.014 2 1.000 1 1 9 0 0 — — 0 0 注释:1 9 5 9 年固着,1 9 6 8 年全部死亡

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

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

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而要保护野生动物,首先要了解它们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因此,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种群数量调查的目的是确定某一物种在特定地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调查的结果可以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依据,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

一、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最简单的调查方法之一,它适用于数量较少的物种或者是具有较强活动性的物种。

该方法的调查对象通常是个体较大的动物,如大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调查者可以直接观察并记录物种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数量,也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捕捉和标记后再进行计数。

二、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是通过对物种所遗留下的痕迹进行分析来推算其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数量较多的物种和活动范围较广的物种。

常见的间接计数方法有:1.足迹计数法:通过记录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留下的足迹数量和种类来推算其数量。

2.粪便计数法:通过记录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留下的粪便数量和种类来推算其数量。

3.巢穴计数法:通过记录野生动物所筑巢穴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来推算其数量。

三、标记-再捕法标记-再捕法是一种适用于数量较多的物种的调查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野外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对其进行标记后再放回野外,再在一定时间后再次捕捉并记录其数量和标记情况。

通过对标记和再捕捉的数量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推算出该物种在特定地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四、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是一种适用于数量较多的物种和较大面积的调查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地区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对其进行观察和记录,再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该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抽样调查法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有多种,选择适合的方法需要根据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面积和调查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的主要方法

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的主要方法

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的主要方法植物群落中种群的数量与分布的变化,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的群落演替,是反映和鉴别一个区域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和完善的重要指标。

而所有这些变化和演替仅靠分类学的调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传统的和当代数量生态学方法和手段对相应的样地进行调查,才能了解和掌握群落的动态和它反映给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信息。

1.调查用具群落生态学调查所用的工具比较简单,除采集标本需用标本夹外,另外还需枝剪、高枝剪、砍刀、铁锹、皮尺、测绳、海拔表、地质罗盘、钢卷尺、记录表格等。

2.样地的设置调查与实习地区的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每种植物群落所占据的空间和位置各不相同。

在一个很大的群落内进行调查,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地段进行调查,只能选择其外貌、季相、种类、结构等有代表性的小面积地段进行详细调查,以此来统计推断所调查群落的特征和结构。

这些小面积地段称为样地(Sample)。

选择样地时要注意下列原则:种类成分的分布尽量均匀一致,群落结构要完整,生境条件要(地形和土壤等)要一致,样地要尽量设置在群落中心的典型部位,避免选在群落的过渡地带。

3.样地内的调查方法对调查者来说,所选择的样地仍是一个相当大的范围。

在样地选择好后,何种调查方法能有效准确地反映群落的真实特征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前群落生态学调查中应用最多是样方法(或样圆法)、点样法、样线法和距离抽样法。

本页主要介绍常用的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方法。

§1最小群落面积(Minimum community area)的确定§2植物群落数量特征§3样方法§4无样地调查法—距离抽样法§5群落多样性的测定§6植物群落中生活型的划分§7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1最小群落面积(Minimum community area)的确定一. 调查目的通过特定群落的“种——面积曲线”的绘制,掌握确定群落最小面积,即样方面积。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各检验方法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表现出的不同类型(随机分布型、集聚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并掌握检验植物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原理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该方法根据Poisson 分布具有方差与均值相等的性质,来统计和检验野外调查数据。

分布系数C x 的统计量为:xC S2=式中:x —均值S2—方差若C x ﹤1,种群属于均匀分布; C x =1,属于随机分布);C x >1属于集群分布。

在统计学上,采用t 检验来确定C x 的实测值与理论预测值1差异的显著程度。

T 检验的公式为:t=(C-1)/s式中:s —标准误, s=12-N N —样方总数。

查表比较,若t ﹥tn 05.0,1- 则认为C x 对1的偏离具有显著性。

差异不显著时,可认为符合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皮尺、样方框(20×20,50×50,l00×100cm 2)、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面积。

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样地面积,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m ×1m ,在所选样地在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用0.2m ×0.2m 。

2. 计数:将每一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整理调查数据,并计算有关统计特征数。

3. 计算值,C 值。

4. 说明t 值检验的结果,指出所测定种群的分布类型。

实验二群落基本特征分析一、实验内容: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群落种类组成分析。

二、目的要求: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皮尺、卷尺、野外调查表格,计算器 GPS。

四、取样方法:1.样地法样地法通常是在群落内圈出一定面积,称样方,对样方内的生物进行调查的方法。

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

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数量的确定

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数量的确定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课程论文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数量的确定摘要: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内个体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

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就造成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型形式[1]。

本文通过对棉铃幼虫离散分布频次拟合和聚集强度的测定,来做出某田地棉铃虫抽样数量的确定。

结果表明,棉铃幼虫在棉田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幼虫的垂直分布同时具有聚集、随机和均匀的趋势。

这对于了解昆虫的猖獗、扩散行为对种群管理给以参考依据。

关键字:棉铃虫,空间分布,抽样数量,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ampling to determine numberAbstract: The population is composed by the individual, but a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in populations havea certain regularity. As populations and habitat within the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non-bi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causing population spread in a certain space, the distribution of a certain type of individual forms. Based o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otton bolls larvae discrete fitting and determination of gathering strength to make a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fields sampled H. armige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vae in cotton boll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showed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the aggregation intensity changes with changes in population density, aggregation caused du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both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arval aggregation, random and uniform trend .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rampant insects, diffusion give reference to the population management.Keywords: cotton bollw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sampling number,1 研究方法1.1 田间调查调查时间从6月24日开始,每周1次,8月26日结束,共10次。

实验四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实验四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fx2 ∑fx2=
三、实验步骤 (模拟实验)
• 1. 将搪瓷托盘等分成若干个小方格(1.5cm × 1cm) 编号:00~22
• 2. 利用随机数字表,确定抽取样方号
• 3. 计数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数量
• 4. 计算每个样方内平均个体数,然后乘22,即为种 群数量的估计值。同时计算样本方差
四、作业
实验四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 种群内分布型
一、实验目的
• 样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该方法技术 要点
• 分布型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测 定动物种群内分布型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 样方法:随机、平均、估计整体
• 样方的形状:方形、长方形、条带状、 圆形:代表性
样方数的确定
• 经验
• 若要精确确定,可用以下3种方法: ✓ 误差估计法 ✓ 平均值滑动法 ✓ t值计算法
种群的内分布型
方法
• 种群的内分布型的研究属于静态研究,比较适用 于植物、定居或不太活动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 鼠穴、鸟巢等栖息地的空间分布
• 本实验方生物个数(x) 样方数(f)
fx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计
N=∑f=
∑fx=
误差估计法
取样数目(N)与估计误差的关系
平均值滑动法
滑动平均数或方差对样方数量的相关曲线
t值计算法
n
t 2 2
d2
• d为样本平均数的允许误差,可根据实验情况,人为 确定,如允许误差在10%以内;t可通过查t值表得到 ,若样本数大于10,差异显著性水平为5%时,t值约 为2;σ2为总体方差,是未知的,可用S2代替σ2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种群数量估计值
同时计数托盘中全部个体数(实际值),比较种群数 量估计值,是否在允许10%以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 种群内分布型
一、实验目的
• 样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该方法技术 要点
• 分布型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测 定动物种群内分布型的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二、实验原理• 样方法:随机、平均、估计整体
• 样方的形状:方形、长方形、条带状、 圆形:代表性
样方数的确定
• 经验
• 若要精确确定,可用以下3种方法: ✓ 误差估计法 ✓ 平均值滑动法 ✓ t值计算法
误差估计法
取样数目(N)与估计误差的关系
平均值滑动法
滑动平均数或方差对样方数量的相关曲线
t值计算法
n
t 2 2
d2
• d为样本平均数的允许误差,可根据实验情况,人为 确定,如允许误差在10%以内;t可通过查t值表得到 ,若样本数大于10,差异显著性水平为5%时,t值约 为2;σ2为总体方差,是未知的,可用S2代替σ2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种群数量估计值
同时计数托盘中全部个体数(实际值),比较种群数 量估计值,是否在允许10%以内
• 计算公式:
n
xi
x i1 n
S2
fx 2
( fx)2 f
f 1
fx2 ∑fx2=
三、实验步骤 (模拟实验)
• 1. 将搪瓷托盘等分成若干个小方格(1.5cm × 1cm) 编号:00~22
• 2. 利用随机数字表,确定抽取样方号
• 3. 计数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数量
• 4. 计算每个样方内平均个体数,然后乘22,即为种 群数量的估计值。同时计算样本方差
四、作业
种群的内分布型
方法
• 种群的内分布型的研究属于静态研究,比较适用 于植物、定居或不太活动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 鼠穴、鸟巢等栖息地的空间分布
• 本实验仅介绍 方差/平均数 比率法
种群内分布型分析表
每个样方生物个数(x) 样方数(f)
fx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计
N=∑f=
∑f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