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1. 引言1.1 日本社会的特点日本社会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日本人民注重家庭、社交和人际关系,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通常会遵循传统的礼仪与规矩,重视和谐与秩序。
日本社会对集体意识与团体精神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人们习惯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的私利。
日本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可以称得上是独特的。
在日本,人们注重“义理人情”这一传统概念,即强调应有的道义和人情。
人们会尊重长辈、对他人友善,保持公共秩序和社会规范。
这种强调人际关系和情谊的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日本社会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人们注重团体利益、尊重传统礼仪和重视人际关系。
这些特点在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1.2 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定义义理人情是日本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义理人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日本社会中,义理人情往往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指引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而集团主义则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强调团结、合作和集体利益。
在日本社会中,集团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往往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在日本社会中常常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一方面,义理人情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体间的互助和关爱,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集体的和谐发展;集团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对个人义理人情观念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在日本社会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个人在日本社会中需要在维护自身的义理人情观念的也要适应集团主义的要求,找到个人与集团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义理人情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义理人情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各个方面。
浅谈japanese的集团意识
浅谈japanese的集团意识摘要:众所周知,因为日本的集团意识,在战后短短二三十年之间,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自身的言行和矛盾,错综复杂,其各种各样的特性是日本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国际化的现今,日本人对这种性格的应该宣扬长处,避开短处。
这样的话,日本会更加顺利得在国际化的道路中不断前进。
关键词:集团意识日本日本人更强调自己与所属的组织的一体化,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尽力为组织鞠躬尽瘁。
这样的组织的一体化,对组织的忠诚,一般被称为普通“集体意识”。
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受日本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这篇论文是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优点,缺点等介绍。
另外,国际化的现今,一国的经济利益要与世界经济一起去考虑。
这样的话,日本的国际航线才可以延长。
1、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日本的集团意识的形成从地理环境来看,日本是一万年以前在大陆和陆地人员来往密切,即使从大陆分离,也会根据大陆航海文明的摄取的盛行的地方。
但是,随着平安时代的到来渐渐开始形成独立文化,推进了大和民族的统一。
岛屿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但是山地较多,平原狭窄,存在很多地震,火山爆发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民族构成来看,日本人除了极少数的阿伊努族,大和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8%以上,其民族性的纯度的高度是世界唯一。
而且,人口众多,国土狭小,地域文化差异很容易解决,大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同一性。
民族单一性和文化的同一性又是日本人之间彼此的连带感培育酿造了有利客观条件。
生产方式来看,日本的民族生存主要是依赖水稻耕作和捕鱼。
日本是多山的国家,所以平原非常少,水稻种植而引水是在古代复杂的工程,所以只依靠家族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几家相互合作是必要的;日本是传统的渔业国家,所以成为有名的“吃鱼的民族”。
特别是捕鲸业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绳文时代。
这种独特的生产环境对日本人增强合作关系,统一意识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日本社会和家庭的组织也可以增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促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日本人崇尚群体的利益,自觉维护群体的和谐与统一的集团意识,在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拟将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形成原因上,分析论述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利弊中,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以便更好地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原因;影响一、形成集团意识的原因(1)“稻作文化”的产生。
“稻作文化”对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意识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集团意识的产生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关系。
从弥生时代开始,“稻作文化”就对“稻作文化”产生影响了。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而水稻的收割期短,所以在水稻收割期结束之前,邻里之间必须团结合作,互相帮忙,因此养成了共同作业的传统习惯。
这就是最初的集团意识。
对于农村而言,现在也是如此,在水稻收割期依然保持者共同作业的习惯。
日本属于水稻文化圈,日本人长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以共同作业的方式培植水稻。
由于“稻作文化”劳动,日本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好,日本的语言习惯也好,日本文化也好都与从游牧业、畜牧业发展起来的西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又很大的差别。
因为水稻的培植每年都在相同的地方,不管是耕田还是灌溉设施都是固定的。
从古至今,日本人在耕地共有、耕地保护和灌溉设施上都是以集体作业为基准的农业共同体方式共同生活的。
就水稻耕作而言,从播种,插秧,收割等等都是需要共同合作完成的。
这样以家族为单位纵横结合形成村落共同生活的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与和谐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尊重。
于是每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形成了稳固的地域社会关系。
就像一条河流,通过主流把所有支流都联系在一起一样。
紧密相连的村民便成了命运一体化、生死一体化。
每年年初,一起去向管理五谷丰收的神祈祷,大旱之时,一起祈求上天降雨,风调雨顺之时,一起开心的向神还愿表示感谢。
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共 同的管理设施 和共同作业的地域社会中 , 一个人 为中心的活 挥 了重要 的作用。对集 团意识的忠诚是 维系组织和企业中的最
动会影 响到整 个团体 , 因此 , 个人利益 与集 团利益相 冲突 的 有力 的纽带。就企业而 言, 在 最重要 的关键点就是如何管理和组 时候 , 常常 的都是集 团利益优先 的。如今 日本 的集 团主义就是 织职 员全 身心 的投入 工作之 中。实际上 , 日本的企业就好像一
这样形成 的。至今 为止, 这样 的集 团行动模式在企业和 团体等 个大家族 , 所有职 员都是这个家 族中的一 员。日本企业 中, 利用 集 体组织中都继承了下来 , 和其他人之 间和谐相处在 日本的集 维护集体主义的思想的精神来协调企业 内部的关系。核心就是
团注意下特别注重 。 同一个地域社会中的 日本人 都希望一视 发挥整个 团体 的优 势, 在 维护整个集 团的利益 。集 团的主人用这 同仁 的对待 , 不希望 出现特殊化 。() 2危机意识的 由来 。日本 的 样 的思想领导集 团, 日本企业 的管理主要对象 集体 , 而不是个 国土面积 大约有 3 8万平方千米 ,和美 国的加利福 尼亚州差不 人 , 重 强 调 职 员 对 企 业 的 忠 诚 , 着 志愿 之 间 的 团 结协 作 , 调 企 强 多, 但是 , 日本人 口却达到 了一亿两千万之多 , 是加利福 尼亚州 业就 是企业所 有职员 的共 同体’ 以, , 所 日本企业 的职员对于企
的 2 倍 。另外 , 四分之三 的国土是被森林覆盖 的山地 , 口 0 有 人
() 稻 作 文 化 ” 1“ 的产 生 。“ 作 文 化 , 日本 人 的集 团主 义 主要分 布在交通 、 稻 , 对 产业发 达的 日本沿海 及平原地 区, 中在从 集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中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和纪律。
日本社会强调个人责任感和服从,这种精神在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老师和长辈。
在工作场所,员工必须尊敬上级,严格遵守工作规范和公司规定。
这种尊重和纪律的价值观贯穿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日本人对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视。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中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日本人普遍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整体的利益。
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义理思想”,即追求团结、互助和社会和谐的理念。
在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的指导下,日本企业能够高效运作并取得成功。
日本人也重视家庭和亲属关系,尊重长辈和亲戚的意见和决策。
在日本社会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给予个人安全感和归属感。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中注重自我控制和克制。
日本人被认为是自律、节制和克制的民族。
他们倾向于自我约束,不表达过多的情感和个人意见。
在公共场合,日本人通常保持低调、温和和谦逊的态度。
这种自我控制和克制的精神反映了对他人感受和社会规范的尊重。
第四,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中注重传统和文化保守。
尽管日本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仍然在日本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日本人仍然重视祭祀活动、茶道、武道和传统艺术,这些传统活动被视为维系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日本的教育体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统价值观。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体现了尊重、纪律、团队合作、自我控制和传统保守等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日本人对社会秩序、集体利益和自我约束的追求。
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广泛存在于日本的教育、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成为日本社会运作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新一代的日本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对于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论文
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について要旨:日本人は団結心を持っていることである、即ち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である.日本人は自分がある集団に属しているという意識、つまり集団志向が強い.集団意識が日本人のもっとも独特な国民性といえる。
日本人のこの集団意識は日本の社会発展と歴史の過程に対しても巨大な影響を及ぼし、日本人のもっとも重要な民族意識の一つである。
本稿は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の内包、表現と形成の原因が日本経済の発展と日本社会の各方面の影響という点から着筆する。
集団意識の内包は集団意識の意味と表現と二つの部分に分けて、別々に述べる。
それから、集団意識を形成した原因は日本の自然環境、稲作文化と儒教思想の影響を論述する。
また、集団意識が日本社会経済の発展と日本社会各方面に影響する点から分析する。
要するに集団意識の利害から啓発と参考を得る。
キーワード:集団意識内包表現形成の原因影響第1章はじめに皆さんご存じのように,西洋文化の特徴は、個人の自由を尊重するものである。
また、日本文化の最大の特色は、集団の力を強調するものである。
E.O.ライシャワーは『ザ•ジャパニーズ』の中で、日本人と欧米人との最も顕著な違いを、日本人の集団重視であると見ている。
集団意識は、日本人の思想意識の中で根強く育っているのである。
日本人は集団の利益を尊重し、自覚を持って集団の調和を守ろうとする意識を備えている。
それは、日本の社会が発展する中で重要な作用を発揮する。
しかし、この意識が形成され、発展していく中で、現われたのは積極的な方面だけではない。
それと同時に、消極的な方面も存在を示した。
今、ここで、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を研究することで、集団意識が日本社会経済の発展と日本社会各方面に影響する点から分析する。
要するに集団意識の利害から啓発と参考を得る。
そして、再びこの意識を理解することも重要になってくる。
第2章日本人の集団意識2.1 集団意識の理解集団意识というのは、西洋文化の个人主义と违い、强烈的な帰属感を基础にし、个人は所属する集団に忠诚を尽くし、无私的に奉献する精神である。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论⽇本⼈的集团意识与⽇本社会现代化论⽇本⼈的集团意识与⽇本社会现代化集团意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化熏陶,社会关系中处于集团内部的⼈们所形成的⼀种⼼理素质。
作为⼀个社会存在,集团是⼀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集团内部的⼈们的集团意识则依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有所差别。
*许多研究⽇本⼈“国民性”的学者都承认,⽇本⼈有⼀种“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概就是说⽇本⼈总是意识到⾃⼰是某个整体的⼀部分,这个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是命运共同体,⾃⼰与这个整体息息相关,同命相连。
[1 ] (P10)所以,⽇本⼈常以“我家”来称⾃⼰的⼯作单位、所属的组织、办公处或学校,⽽以“你家”、“府上”来称对⽅的⼯作单位、组织等,这种情形就反映出了他们的集团意识。
⽇本⼈把公司或企业叫做“会社”,“会社”这个词,就是集团意识的表征。
“会社”并不意味着许多个⼈被契约关系约束在⼀个共同企业⾥,⽽在思想感情上各不相⼲;相反,会社是指“我的”或“我们的”公司,是指⼀个⼈主要⾪属的社会集团,因⽽也是其⽣活中占⾸要地位的事物。
可以看出,在⽇本⼈的观念中,公司似乎是⾃⼰的⽣命所在,⾃⼰的⼀切都系于公司⼀⾝了。
所以,⼀般⽇本⼈是“以社为家”的,在他们之间有⼀种类似家庭感情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起。
在这⾥,⽇语“家”⼀词的含义,要远胜过英语中的household 或family 的含义。
因⽽⽇本⼈的集团意识就表现为“家”的观念形态,他们认为⾃⼰只是某个组合中的⼀分⼦,⽽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使他们把个⼈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结合在⼀起。
忠诚于集团成为每⼀个集团成员的最⾼准则。
从历史学的⾓度分析,⽇本⼈的集团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本的集团意识产⽣于11 、12 世纪武⼠兴起的时期,后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江户幕府,⼀步步深化,凝结成为⽇本⼈的普遍的⼼态。
在武⼠兴起时期,源赖朝为吸引众多的武⼠对⾃⼰的忠诚,在⾃⼰的势⼒范围内,实⾏“御家⼈制”。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历史 的发展对 民族特性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 响。 在E t 本两千多年 的历史 中,群雄割据 的地方分权时期甚 至比统 一集 权的时期还长。尤其是 ,德川幕府时期 ,虽然表 面上是中央集权 ,但全 国 2 6 0个藩地各 自持有 自己的武装力 量 ,法 律法 规和税 收制度 ,生产 防御都 以各藩为 中心 。 各藩为 自我防御而建立 的武士制度对 日本 的集 团归属思 想产生 了巨大的影 响。除了武士制度 , 江户时代的 “ 五人组 ” 制度也 不可忽视。这个制度是以五个家庭为一个单位 ,相互 保 证、监督治 安、税收 等情况 。若其 中一个家庭 发生意外 , 其他 四个 家庭承担连带责任 。这个制度也对 日本的人际关系 和集 团性产生 了巨大 的影 响。 明治 维 新 以后 , 中央 集 权 取 代 了 地 方 群雄 割 据 。到 1 9 4 5年第 二次世 界大 战结束 为止 , 日本传 统的 “ 村 ”一直 是 重要 的基 层组织 。村人们严格 的遵守着村子 的规则进行生 产 生活活动。如果有人无视村子 的规则 ,做事擅 自主张 ,那 么他就会被当做违反村规 ,接受一种 叫做 “ 村八分 ”的严厉 的惩罚 。“ 村 ”也 可以被认 为是 日本社 会的原型 。 日本的集 团意识 的出现于形成与这种封建 的村制度有着密不可分 的紧
密联 系。 ( 三 )集 团意识的影响 集 团意识促进爱 国意识 的形成 。多数 的 日本人被称作是 国家至上主义者。一旦个人 的利益与集 团或 国家 的利益 冲突
一
、
的完成了自己参演的节目。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努力的姿态深 深 的震撼 了崔岑 ,同时也令他不 由自主 的思考 , 如果在 中国 会是什么情形 。 崔岑在 《 从集团性看 日 本文化》中也对 日 本的中小学校 的运动会进行 了介绍。运动会的项 目大多是集体项 目,同时 所有学生必须参 加两种以上的项 目。学生们通过运动会 学习 体会 团队合作 , 集 团协调性 的重要性 。 在日 本社会 ,这些实例是很 常见 的现象 ,没有任何 特殊 之处 。那 么 ,为什么 日本社会会有这种集 团意识 ,集 团意识 给日 本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下面针对原因进行分析。 二、集 团意识 的形成 ( 一 )集 团意识形成的地理原 因 日 本是 白三千多个 岛屿形成 的岛国。全 国的土地 中山地 面积 比平原 大。几座 山脉和 中部断层把土地分成 了许 多分散 的盆地 和区域。在这种分散并孤立 的 自 然 环境 决定 了,人们 的生产活 动需要 团结合作 。否则 ,将无法 继续生 存和 发展。 这一事实对 日 本人 的集团意识思想的形成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 日 本属于亚热带地 区 , 气候 温暖多雨 。故而 日本人 的生 产生活一直以农耕为主。尤其是水稻的种植。水稻的种植需 要 多人 共同耕作完成 。 日 本文化通过水稻 的种 植 ,表现 出明 显的 “ 稻作文化 ”特 征。 水稻的种植需要水利开发 ,水利管理 等多人 配合共 同完 成 ,由此渐渐形成 了居住群 。这种村落是 以耕 地共 有 ,为了 灌溉土木 等耕作 的团体合作为基础 的农业共 同体的集团生活 的基础 。同时 ,由于需要插秧 ,灌溉 到收获 ,脱壳等共 同作 业, 以家族为单位与他人形成横 向关系 , 人们 开始重视 团结 , 协作 的精 神。 在共 同管理 的设施或共 同作业 多的地域 、社会 ,以 自 我 为 中心 的行 为活动会 给他人甚 至集 体带来影 响或麻烦 。 因此 , 渐渐形成 了通常 比起个人 ,集体 的利益优先思想 。对于这种 日本社 会 ,川岛武宜指 出 “ 任何人都无法独 自行动 ,无 法意 识 到 自己是 独立 的人” 。 比起个人 利益 ,集 团利益优先 ,集 团利益是个人行 动的基准 , 自 然 而然人作 为个体 的意识变弱 。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作者:俞春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8期【摘要】在东亚文明地区中,日本很有特点,是很重要并且特殊的存在。
在日本的众多文化特点中,针对日本的集团意识这一现象,从日本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形成原因及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日本的集团意识,是日本极具特征的社会现象,在日本普遍存在。
这种集团意识不仅对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企业中强烈主张团队合作、合作精神也是受到这种影响的表现。
近代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传统能量的存在。
【关键词】集团意识;农耕文化;人际关系一、从社会现象看集团意识日本被称作集团倾向较强的社会。
大多数的日本人平日里往往与同事、朋友一起行动,这样不仅安心而且心情愉悦,并且在穿着与行动方面与他人一致才会感到安稳。
在日本社会中,集团意识普遍存在。
日本的小学、中学和高中,所有同学用一样的书包,穿一样的校服和鞋。
在日常的礼节,课余活动方面,包括修学旅行,运动会等场合,强调“班级的团结”“为了团队的荣誉”而组织的活动是非常受欢迎的。
吉林大学的崔岑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在参观名古屋市内的一家幼儿园时,参加了当时的圣诞节庆祝会。
当时孩子们的表现给崔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幼儿园所有的孩子全部参加了演出。
其中,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与其他孩子一样努力的完成了自己参演的节目。
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努力的姿态深深的震撼了崔岑,同时也令他不由自主的思考,如果在中国会是什么情形。
崔岑在《从集团性看日本文化》中也对日本的中小学校的运动会进行了介绍。
运动会的项目大多是集体项目,同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两种以上的项目。
学生们通过运动会学习体会团队合作,集团协调性的重要性。
在日本社会,这些实例是很常见的现象,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那么,为什么日本社会会有这种集团意识,集团意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下面针对原因进行分析。
二、集团意识的形成(一)集团意识形成的地理原因日本是由三千多个岛屿形成的岛国。
浅谈日本人的_集团意识_
一 集团意识的表现形式 1、突 出 集 体“ 矮 化 ”自 己 日本和美国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 但几乎每个了解社会学 的人都知道这两个社会的人际关系类 型极不相同。同西方社会强调个人相 比日本更注重集团的重要性, 所以有 人说日本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 会 。 日 本 人 普 遍 认 为“ 团 体 ”是 最 重 要 的, 他 们 相 信“ 集 团 具 有 超 过 自 己 的 超 人 的 力 量 ”, 在 这 种 意 识 支 配 下 , 日 本 人不甚强调个体的特殊作用或突出的 方面, 个体被埋没于集团之中。 重 视“ 集 团 ”的 意 识 , 使 日 本 人 在 与人 交 际 、表 明 自 己 的 社 会 地 位 时 , 优 先考虑的是自己属于某个集团, 而不 是个人的身分和资格, 所以作自我介 绍 时 , 不 是 首 先 介 绍 自 己 是“ 记 者 ”或 是“工 程 师 ”之 类 的 职 务 、职 称 , 而 是 首 先介绍自己属于“A 公司 的 ”或“B 公司 的 ”, 也 就 是 强 调“ 我 是 属 于 某 一 个 集 体 的 ”, 这 和 美 国 人 有 很 大 的 差 别 。 例 如, 美国人向人介绍自 己 时常 说“: 我 是 工程师约翰。”或说“: 我是 卡 车 司机 迪 克 。”强 调 的 往 往 是 自 己 。而 日 本 人 则
a. 加强了民族团结
治漠不关心, 至于国际视野、人类概
日本强烈的集团意识具体反映为 念, 更难以谈起。
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看集团意识
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看集团意识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看集团意识在日本文化中,家庭(“家”)一直被赋予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不仅仅是个体成员的集合,更是一种关系网,代表着亲情、责任和共同体的意识。
这种家庭观念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对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实践。
首先,日本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使得他们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传统的日本家庭结构通常是由大家庭或扩展家庭组成的,包括父母、子女以及其他亲属。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相互支持是家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家庭中,每个人都被期望为集体做出贡献,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欲望和目标。
这种观念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他们在集体意识方面更为敏感和注重。
其次,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体现在他们对共同体建设的承诺上。
家庭在日本社会中被视为一个小型的共同体,教会了个体如何在一个大集体中生活和合作。
这种观念使得日本人在公共生活和事业方面有着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工作场所,日本企业通常将员工视为大家庭的一员,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这种集团意识使得日本企业能够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内部资源,并取得卓越的成绩。
另外,传统的日本家庭观念还强调了互惠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被教育和激励着去关心他人的需求,并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来维持关系的平衡。
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日本人对集体责任和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上。
日本社会中有着许多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日本人乐于投身其中,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互惠关系和相互依存的观念在日本文化中深深植根,对个体和集体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尽管日本人的家庭观念对集团意识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个人主义观念的逐渐兴起,这种传统的集团意识正在发生变化。
许多年轻一代的日本人逐渐独立于家庭,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实现。
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集团意识,使得个体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日本集团意识的几种表现
2013.09滕威日本人喜欢合群,习惯于集体行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日本人进行团体旅游,尽管参加这种团体旅行的人是从四面八方临时聚集来的陌生人,可他们一组一组的像军队按照指挥官的指挥一样,井然有序地进行活动。
可以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萌芽。
经过育儿、学校乃至社会逐渐趋于成熟。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从育儿方式看日本的集团意识的表现日本的集团主义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也渗透到育儿方式的细枝末节上。
一个孩子的出生从来都不是家庭的私事。
而是和当地的地域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孩子一出生父母便会带孩子到当地的神社去参拜宣告自己的孩子成为氏子的一部分,这是初次参拜。
一般是在男孩出生三十一天之后,或者是女孩出生三十三天之后(根据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会有若千差异)。
著名的“七五三”就是说带着虚岁三岁或五岁的男孩,三岁或者七岁的女孩,在十一月十五日这天参拜神社的事情。
像这种神道上的仪式即带着孩子参拜神社的情况非常多,有把孩子的成长报告给当地地域共同体的含义。
通过这种最初的仪式,孩子从小深深知道,自己属于某一个特定的集体。
除此之外,这种集团意识还通过家庭内外的各种习惯灌输给了孩子。
二、从学校教育看日本的集团意识的表现自明治维新起,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为目标进行改革,这些目标也是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教育方针上,1880年后,日本修改“教育令”,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富强起来,而不是为了某个个体。
从“教育令”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集体主义的重视。
而如何培养日本国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就需要学校教育发挥作用。
为了从小培养国民的集体主义意识,日本从小学开始就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在教材中大量加入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等有关集体主义的内容;学校专门开设包括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在内的各种集体活动,以指导学生把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进行活动,从而培养孩子们集体主义的意识。
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一个同学没有完成任务,其他的同学也不能离开,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结意识,让孩子们知道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不能缺少任何一个人。
浅谈日本的集团性社会文化
编辑。
论文关键词:个人集团场所型社会序列意识等级制纵向社会论文摘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日本来说,集团性是其社会文化的核心。
在讲求资历的日本场所型集团社会中,序列意识构成是日本纵向社会的基础。
在序列意识的基础上,日本形成了以武士道的“忠义”和儒家思想的“和为贵”为核心,以“忠孝恭顺”为宗旨,成员服从集团,下级服从上级的集团性文化。
广义上讲,“集团”亦即群体,人类自其产生之初,为与大自然斗争以求生存已自动组成群体。
群体意味着众多单个人凝聚、团结、协调、合作,使分散力量得以组合壮大,以达生存及发展种群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人类社会其本质皆是集团社会。
笔者认为,目前,对日本集团性社会的认识一般有两点不足:一、常说日本社会是东方集团社会的代表。
但是,笔者认为单说日本是集团社会并没有讲出特点,关键是怎样的集团社会。
二、很多人把集团性概括为团队精神,有文章将日本的大学、企业举办活动时显出的井井有条,配合默契,协调周密看作是日本集团意识的体现,这样的解释不免有些简单。
就第一个问题,日本是怎样的集团社会,目前对日本文化的研究中,很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就是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
本文想以纵式社会理论框架中的两个重要支柱——场所型社会和序列意识为切入点,谈一下日本的纵向等级制的集团社会结构。
就第二个问题,日本集团性社会核心内涵,笔者想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纵向社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的“集团性”文化。
一方面是在序列意识基础上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场所型社会集团的构成原理,而产生的集团“内”“外”观念。
最终得出,集团性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武士道中的“忠义”和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
一、日本集团社会的构成原理资格型社会集团与场所型社会集团:如果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集团的构成原理加以极端的抽象,可以假设两个不同的即关于“资格”和“场所”的原理。
“场所”和“资格”都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属性。
“资格”的含义类似于“类型”,可以是天生就有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
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日
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义理人情”的含义。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注重“义理人情”,即
遵循社会契约和道德准则,追求合理、公正和相互尊重的行为方式。
这种价值观强调的是
每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共同体意识和团体利益的重要性。
在“义理人情”观念下,个人的行为和利益被认为是与整个社会的福祉和和谐相联系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集团主义”的概念。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倾向于依附于团体和集体,将团体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
这种集体主义的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企业组织中的
“公司一体”原则,家庭中的“尊卑分明”的家族价值观,以及社会中的“谦虚和顺从”
等等。
集团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得日本社会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促进
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也有一些人认为,“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集团主
义的思维方式可能导致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受限,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团体
的利益而忽视个人的需求和权利。
过度关注“义理人情”和集体利益可能导致社会中的不
平等和不公正问题。
一些人呼吁在日本社会中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以实现更加平等
和开放的社会。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是日本社会所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们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也需要权衡和平衡个人的权益与集体的利益,以
确保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浅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
浅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内容提要:“集团意识”作为日本人最具代表的国民性,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来阐述现代日本人意识构造。
关键词:集团意识;个人主义;日本人;意识构造一、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起源根据《日本语国语辞典》的解说,所谓的“集团意识”是指,以个人对集团的强烈归属感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很强,通常情况下他们认为,一个集团即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团内部的一个元素。
因此,个人需要对自己所属的集团尽忠,并在集团内部与其他成员的行动保持一致。
正如日本学者斌口惠俊所说,“日本人集团意识的核心是集团利益必须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必须通过完成集团的需要来实现。
”作为日本人最突出的意识特征—“集团意识”。
它的成立又与日本独特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
从古代至中世,稻作农耕都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起源于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孕育并发展了集团意识。
古时候的日本,生产率低,农耕期短,农民们如果不相互合作,就不能完成耕种。
于是,在农耕期间就养成了协同合作,共同作业的习惯。
因此,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横向结合的村落共同生活体。
在这个共同管理,共同作业的共同体内要求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遵守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原则。
于是就形成了集团比个人利益优先的“共同体意识”也就是日本今天的“集团意识”。
二、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1.创造经济奇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出现了增长的奇迹,截至1968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
自70年代开始,其经济实力已成为亚太地区四大强国之一。
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一。
自1987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大国中,日本始终处于第一位。
究其原因,很多学者经研究指出,日本国民性中的“集团意识”对其经济奇迹创造的影响最为深远。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教育指导
因此,如何在教育中引导和培养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以及如何消除歧视和偏 见,成为我们的焦点。
首先,对于集团意识的培养,我们应当认识到集团意识与个人意识之间的关 系。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在保持集团意识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 护个人的权益和思想。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 可以避免个人意识的消解。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进一步了解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例如,在日本的企 业文化中,员工视企业为家,为企业的成功而努力工作。此外,日本人在国际交 往中也体现出强烈的集团意识,他们往往以国家、民族、文化等集团为单位,展 示出高度的团结精神。
然而,集团意识并非完美无瑕,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过度的集团意 识可能导致个人意识的消解,从而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 过度的集团意识也可能导致对他集团的偏见和歧视,从而影响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一、日本人力量。他们认为,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 出最大的价值,而集体也能够给予个体最大的支持。这种意识在日本社会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日本人总是努力将自己的利益与 集体的利益紧密在一起。
2、团结与合作
日本人非常注重团结与合作。在他们的观念中,团结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团 结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在日本社会中,人们会努力协调彼此的行动, 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总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对我们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 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感谢观看
3、服从与忠诚
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服从与忠诚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个体应该 服从集体的决策,并且要忠诚于集体。这种意识在日本企业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员工们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公司的决策,并且对公司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
论日本的集团主义-应用日语-日本文化__本科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的集团主义姓名:0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开题时间:2009-4-30完成时间:2009-11-252009 年11 月25 日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6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17)答辩过程记录表 (18)课题论日本的集团主义一、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日本集团主义形成的原因1.1 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1.2 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2.日本集团主义在企业中的体现2.1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2.2 集团主义对日本企业的影响3.日本集团主义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体现3.1 工作中的集团主义3.2 生活中的集团主义4.日本集团主义的排外性5.总结二、内容摘要集团主义的形成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稻作文化的影响。
他们养成了共同的劳作习惯,他们必须集体作业,遵守共同的秩序。
此外,狭小的国土上住着许多的人,也是集团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和企业工作中已经学会了谋求集团和谐这一社会生活的智慧。
日本在战后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主要归功于他们的这种集团主义。
三、参考文献[1]伊藤正刚(日本).日本的企业经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243.[2]李非.企业集团理论——日本企业集团[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345.[3]郑备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文化分析[J].当代亚太. 1995(6).54.[4]刘卫国谢钰敏陈炽.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0 (3).56-59.[5]李萍.论日本的企业集团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44-49.[6]彭纪生.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4).36-40论日本的集团主义0000中文摘要:集团主义的形成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论日本的集团意识
论日本的集团意识摘要: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集团意识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精神作用,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成员的潜能,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另一方面,日本的这种集团意识,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利己的排他性,束缚了个人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研究日本的集团意识的积极价值对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积极价值;局限性根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尤其是在重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精神动力更是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意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除了其在政治、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外,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日本集团意识的概述所谓集团意识,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集团内部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是一种作为社会存在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根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指日本人意识到自己总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自己与这个整体是利益甚至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1]。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从小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逐步树立起来,并成功地吸收了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个体因素,强化竞争意识,同时,这种集团意识也与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思想和观念相结合,创立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集团意识。
有位西方评论家把日本人比做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这个队列,他们就调转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集团意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社会关系中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社会存在,集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作为集团内部的人们的集团意识则依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许多研究日本人“国民性”的学者都承认,日本人有一种“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大概就是说日本人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自己与这个整体息息相关,同命相连。
[1 ] (P10)所以,日本人常以“我家”来称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属的组织、办公处或学校,而以“你家”、“府上”来称对方的工作单位、组织等,这种情形就反映出了他们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把公司或企业叫做“会社”,“会社”这个词,就是集团意识的表征。
“会社”并不意味着许多个人被契约关系约束在一个共同企业里,而在思想感情上各不相干;相反,会社是指“我的”或“我们的”公司,是指一个人主要隶属的社会集团,因而也是其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事物。
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公司似乎是自己的生命所在,自己的一切都系于公司一身了。
所以,一般日本人是“以社为家”的,在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家庭感情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在这里,日语“家”一词的含义,要远胜过英语中的household 或family 的含义。
因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就表现为“家”的观念形态,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某个组合中的一分子,而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使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忠诚于集团成为每一个集团成员的最高准则。
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日本的集团意识产生于11 、12 世纪武士兴起的时期,后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至江户幕府,一步步深化,凝结成为日本人的普遍的心态。
在武士兴起时期,源赖朝为吸引众多的武士对自己的忠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御家人制”。
成为御家人的武士,必须宣誓对源赖朝的忠诚,源赖朝则保证武士原有的土地财产不受侵犯,有功者还要依功劳大小授予“新恩地”。
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御家人制”进一步完善,成为幕府的阶级基础。
御家人与幕府将军之间的主从关系,起初只是彼此经济、政治利益的一时需用的结合,而镰仓幕府以后,则引入了儒学的“忠”、“信”思想,即御家人对将军要忠,将军对御家人要信。
这种“忠”、“信”为基础的封建道德,后来贯彻到1232 年制定的第一部武士法———《贞永式目》之中。
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泰时曾明确地说,他主持制定《贞永式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仆忠主,子孝父,妻从夫。
”室町幕府制定的《建武式目》,继续遵循这一中心思想。
随着幕府势力的衰弱,15 世纪中叶地方武士纷纷割地自据,出现了战国争乱。
战国大名们为了战胜强敌,相继实行领国内的整顿和改革。
他们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建立“家臣团”,使领国内的大大小小的领主与自己结成主从关系,纳入自己的统治体制。
家臣团的组织按照与战国大名的关系的亲疏,分设上层家臣和下层家臣。
上层家臣称“寄亲”,直接隶属于大名,下层家臣称“寄子”,隶属于寄亲。
这种家族式的军事组织,其核心思想就是臣者必须忠于君主。
这种君臣的关系犹如船和水的关系,君是船,臣是水,水涨船浮,水涸船难行。
战国时期的家臣制,到了江户时代发展成为幕藩体制。
幕府除直接控制常备军“家臣团”以外,还在全国设置260 余藩。
各藩既有地方分权的自治性,又必须受幕府的制约。
维护幕府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日本化的朱子学。
日本朱子学者林罗山说:“天尊地卑,天高地低。
如上下之有差别,人亦有君尊臣卑。
明其上下次第,即谓礼仪、法度。
”[2 ] (P213) 新井白石说:“臣以自君为天,子以自父为天,妻以自夫为天”。
还说:“除了三纲、五常以外,更无为天服务的途径了”。
水户藩曾对藩士作如下训示:“若要报答先君、先主之恩,除了对眼前的君、父尽忠孝外,别无其他方法”。
[3 ] (P34) 这样,把所有臣民都圈囿在大大小小的家族式的集团之内,臣民的言行不能违背大大小小的“君”、“父”的意志,违背者则悖逆于“君”、“父”,视为“不忠”、“不孝”,可咒,可斥,甚至可杀。
反之,忠于“君”、“父”,不惜个人生命者,则宣扬、嘉奖,视为“忠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从欧美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但是官方一直不遗余力地鼓吹日本是以皇室为总本家的一大家族,天皇既是一国之君,又是大家族的家长,国民以孝敬父母之心崇敬天皇,故而忠孝合一。
因此,这种业已成为民族心态的维护主君和国家、集团的意识却被保存了下来。
效忠天皇成为国民性的义理,从而使它从国家集团渗透到作为国家的单位的每一个家族集团。
被称为义理的这一心理关系,在明治以后日本独特的近代化过程中,不仅没有消失,相反得到强化。
*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显示出了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 重视群体,强调个体归属群体。
*集团意识制约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重视群体的统一与和谐,群体具有高于个体的至高无上的意义。
依照日本文化的规范,群体是现实存在,也是联结过去和未来的绵长链条在现时的表现形态,而个体只是这根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日本极其重视的祖先信仰作为一种现实习俗反映了这种规范。
他们讲究祭祀祖先,特别重视这一仪式。
每个家庭都供有佛坛和神龛,祭祀的对象都是祖先。
盂兰盆节接神送神,神龛前祷祝神灵,其对象也都是祖先。
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认为:“他们祭祀祖先,同时相信自己死后也要受到祭祀。
为此,他们生活在世上时更其虔诚地祭祀祖先。
”[4 ] (P49) 而且日本人认为人神之间可以转换,人可以在死后成神,保佑自己的家族蕃衍和故土繁荣。
因此,依据日本文化,所谓自我的个体只是生命延续大河中的一个水滴,是从神灵祖先到子孙万代这一总体体系中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环节。
这样,群体具有崇高的意义,是高于个体的存在,而个体只是群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元素,必须归属于群体。
按照这一行为原则,群体整体的利益受到尊重,个体在行动中必须维护群体的和谐,按照群体的要求采取统一的行动,甚至有时要个体做出高度的自我制约和克制。
*当然,从根源上说,这一行为原则与长期以来日本民族的氏神信仰和祖先尊崇的思想关系密切。
在远古时代,氏神是氏族的保护神。
日本人信仰氏神,祈求它“镇守”一方的土地和自己的生活。
这种守护神往往是一个大部落或群体的守护神灵,因此它“镇守”这一部落和群体的整个领域,不仅与血缘有关,而且与地域有关,使血缘和地域两者结合起来。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守护神越来越与血缘关系密切,成为某一血缘群体的祖先的化身,“镇守”血缘群体,保护它蕃衍昌盛,成为整个血缘群体的象征。
由于此原因,氏神受到地域和血缘群体的尊崇,带有群体整体的神圣意义。
群体神圣化导致个体心理上对于群体的明显的归属感。
氏神所代表的群体既是地域集团,又是血缘集团,是个体生存的依据。
因此,个体感受到群体是其生息和生活的根基,意识到游离了群体,自己将无法得到氏神的保护,无法得到群体的庇护,从而对于群体有一种明显的依赖感情。
群体神圣,个体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而离开群体则意味着失去根基。
后来,当这种神圣化原则和现实的前近代宗法制度相结合时,个人对于家族的依赖,武士对于武士集团的归属就更成为一种世俗的道德而制约人们的行为。
*2. 重视“序列”,强调群体的和谐统一。
*古代日本文化就强调从整体观察世界,重视体系中的纵向序列关系,认为这是促使体系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则。
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与现实生活结合,首先是重视群体,再次则是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序列。
如前所述,个体是从过去继承而来而又要延伸到未来的群体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这实际意味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
它是过去的终点,又是未来的始点。
这样,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个体只能在群体中占有相应的位置,与群体中的其他个体结成序列关系,上下尊卑,历历分明。
尤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文化接受了中国儒家学说的影响,特别强调“名分”,就更加突出了个体纵式序列关系的重要意义,以此作为保持群体和谐统一的重要原则。
结果,讲和谐与守秩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规范。
*群体内部的“名分”、整合,具有家族组成的性格。
这个群体中有父有母,有兄弟也有姊妹,家长即上司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部下按长幼亲疏排列有序,如同孩子接受父母的管教,同时也受到长辈的姑息和宠爱。
他们毕业年限和入企业的早晚限定了各自排列顺序的先后,即便仅早毕业或早入企业一年也决定了他终生处于“前辈”,居于“晚辈”之上。
不但企业如此,政党内部、各种组织内部,甚至茶道、花道的团体内部也是如此。
*从个体角度来看,群体中的成员极为重视自己与上司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便保持整个群体的统一。
上级或团体给予团体成员的温情与实际利益被视为“恩”,成员应该回报以“忠”。
与其他成员的交往也要和谐,力求一致。
日本人常常强调的行动要有“分寸”,表述了言谈举止须符合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的思维方式。
同时,个体成员也要约束自己,以维护集团和自己在集团中的荣誉。
* 所以,在自我与群体保持微妙而复杂的平衡方面起着杠杆作用的,不仅是“忠诚”意识,而且主要是“中和”意识,以和求存于群体之中,保持一体的大和,即以自我的和谐心理和群体的宽容态势来培养两者能够相互依存的能力,并形成一种和谐高于一切的准则。
这已成为日本人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成为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的个人与集团不是对立、协调关系。
而是融合、一体关系,因为日本的自我不是掩埋在集团之内,而是具有集团水平的行为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就叫做“连带的自律性”。
正如滨口惠浚、公文俊平编著的《日本的集团主义》一书中指出的:“日本的自我之所以能够实际发挥集团水平的行为主体性,就是将他人和可以共感的感受性以及自我所属集团和自我同一化,自我的感情投入集团的倾向非常强烈。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可以通过集团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5 ] (P288)*3.“缘结”制度,群体爱护个体。
*除了群体内部上下有序的纵式关系以外,在群体内个体之间的横向剖面上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以往日本社会生活中,它主要表现为村落或群体内多数成员———个体或家庭之间的交换关系。
它抑制纵式关系造成的个体之间可能产生的巨大悬殊,使同一群体内的个体具有一定程度相对独立的性质,并使个体在利益上不致遭受过多侵犯。
直到近代前期,日本村落中还存在一种关于相互承认互助过程中提供劳动的习惯,即日本人称作“缘结”的制度。
当某一个体或家庭为另一个体或家庭提供了劳动上的帮助时,“缘结”制度规定提供者必须得到相应的报偿———或是劳动,或是产品,形式多样。
这样,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在提供劳动者和接受帮助者各受制约的基础上,可以抑制劳动互助关系的不平衡,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协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