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课件复习笔记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录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观点: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 要点 ] :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观点: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此中的相互联系、共同演变、调理控制和连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假如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门路。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系统的观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假如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门路。
构成条件:①由一些因素构成;②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限制;③因素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构成成分不一样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基本特色: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构造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观点:是指在必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经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特色:一个完好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花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要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据有必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拥有必定的均衡关系。
(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 4)生态系统的构造的观点[ 要点 ] :指生态系统中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散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色。
三种构造:物种构造、时空构造和营养构造。
( 5)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指在人类的踊跃参加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合理的生态构造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变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构成: 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理者与主体花费者——人类), 2.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一、引言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本文将介绍农业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由土壤、作物、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为因素构成。
其中,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2. 农村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由农田生态系统、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产业连同其相互关系构成。
农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征1. 生产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等生产资料。
2. 保护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环境免受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3. 美化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农田景观和乡村环境可以提供农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人们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1. 土壤质量和保护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保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2. 农药使用与环境风险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水体等环境产生潜在威胁。
合理使用农药和开展生物防治是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3. 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因此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合理利用灌溉水、开展水源保护等措施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注重与自然生态规律相协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
2. 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旨在实现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农田生态工程农田生态工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旨在修复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资料
陈阜《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海格尔)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971.奥德姆)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二、知识点☆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途径。
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整体效益。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农业生物部分(农作物、家禽等)、环境部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①理论实用性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研究内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②学科交叉性农业生态学时介于农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很强。
从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内容。
且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③研究统一性农业生态学强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共同思想和共同语言,强调适用于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通用方法。
④宏观层次性农业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及动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5.生态学的发展:①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35年,英国,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定义和基本概念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资料
陈阜《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海格尔)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971.奥德姆)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二、知识点☆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途径。
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整体效益。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农业生物部分(农作物、家禽等)、环境部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①理论实用性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研究内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②学科交叉性农业生态学时介于农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很强。
从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内容。
且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③研究统一性农业生态学强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共同思想和共同语言,强调适用于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通用方法。
④宏观层次性农业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及动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5.生态学的发展:①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35年,英国,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实用型。
4、系统:(1)有两个以上组分(2)组分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6、基本组分(1)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环境组分:光、温、水、土、气7、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
8、∆推动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五大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9、∆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环境:自然、人工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环境:指作用于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什么是生物种?(1)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2)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3)个体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产生可育后代4、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特耐性定律、生活型和生境。
5、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养分的量。
6、生态幅:每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7、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和生活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与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r——对策生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物质循环:泛指生物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转化。
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营养级:是食物链上的不同链节,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来源。
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个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者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横柜,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所谓的金字塔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多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应对特性。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能效率:是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
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整理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农业生态学》自学指导内容体系: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
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
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农业生态学(P1):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生态系统(P12):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系统(P9):(3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P12-14)基本组分: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和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特点:a、在组成成分方面,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b、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一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c、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d、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e、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P14)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P17)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人工环境的类型(P23):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2、最小因子定律(P24):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成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3、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环境组分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生物组分可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4、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目标,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示意图见p13)(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消费者。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花费、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教、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 2)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绪论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类别生物构成环境组分系统稳定性开放性净生产力服从规律第二章§2.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农业生态学笔记
农业生态学笔记生态学2010-2011学年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①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经典定义)②是用层次观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1924年,林德曼提出“食物链”、“十分之一定律”、“生态金字塔规律”。
3、生态学四大学派:英美学派(特点:第一次提出)、法瑞学派、北欧学派、俄国学派。
4、60年代,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70年代,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M、A、B、P)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物圈的影响80年代,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我们只有一个地球5、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分枝: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环境、气候和土壤与农作物遗传、发育及产量与质量关系的科学。
7、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整合效应:如:生态系统中出现了能流和物流,是系统特有的功能,仅仅是环境组分或者是生命组分都不可能形成这种功能。
又如:地球上维持生命的是生态系统的特点,而不是有机体个体或种群。
2、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最基本的成分)3、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大多数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具有水平空间上的镶嵌行,垂直空间上的成层行和时间分布上的发展演替特征。
4、生态系统组分结构:指农、林、牧、渔、副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分及量比关系。
5、时间结构调节方法:作物套种、轮作、轮养。
6、食物链加环类型:生产环: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增益环: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减耗环:通过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大一个已有的环节,从而减少生产耗损,增加系统生产力。
复合环:具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加工环:将农副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出售,实现农工贸一体化。
7、食物链解列:为了减少有毒物质进入畜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体的健康,可以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即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文明与支持这个文明的自然系统之间不协调,以致出现了不能持续发展的关。
3、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4、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5、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7、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不仅在“ 垂直” 方向研究特定地点上的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且在“ 水平” 方向研究异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把特定地点上的同质区域称为景观元素。
8、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 1 )组分上包括生物,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 2 )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域性。
( 3 )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规律( 4 )系统的各组分间处于动态的平衡中。
各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9、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 农业生态系统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10、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11、农业生态学的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3)农业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4)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各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第二章1、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2、太阳辐射有两种功能:一种是通过热能形式温暖地球,使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变热,推动着水循环,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为生物生长创造合适的温度条件;另一种功能是通过光能形式被绿色植物吸收,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3、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包围整个地球的一个气体圈层。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氢和二氧化碳。
大气圈供给生物生存所必须的各种元素,而且在提供保护地面生物的生存条件中起着良好的作用。
大气圈不仅防止了地球表面温度的急剧变化和水分的散失,并能防护地面的生物免受外层空间多种宇宙射线的辐射。
4、水圈:水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各种物质运输的媒介,是生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溶剂;水有较高的汽化热和比热,可以调节和稳定气温。
5、土壤圈:土壤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是固相、液相、气相共存的三相体系,具有巨大的吸收能力与贮藏能力,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础,而且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和转化的重要场所6、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7、种群大小是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例如,某个鱼塘中草鱼的总数。
8、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如每公顷水稻的株数。
9、性比( sex ratio )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10、生物群落( biotic community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11、群落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群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组成的,为研究的方便,常把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等。
2、)具有一定的结构。
群落本身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
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不断运动,群落也是如此。
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演替与演化。
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以有规律的形式共处,即是有序的。
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生物的适应和生物种群的相互适应。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和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全球范围内的群落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
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如森林中都形成特定的群落环境,与周围的农田或裸地大不相同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有的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的边界不明显。
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如陆地和水环境的交界处湖泊、岛屿等12、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为人类提供了基本食物,是人类食物的根本和不可替代的来源(现实和潜在)。
2.人类药物和衣着的主要来源。
3.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等4.物多样性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
5.生物多样性是遗传育种的基因源泉。
第三章1、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2、农业景观是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3、食物链是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4、食物链加环的作用( 1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简单,引入捕食性昆虫或动物可抑制病虫害发生。
( 2 )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3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如绿肥 - 回田变为绿肥喂牛或猪。
5、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是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种群,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第四章1、能量( energy),在物理学上指的是物质具有作功的能力。
能是物质运动的量度。
2、能量流动的特征:1)能流是单向流动2)能流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3)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渠道是食物链 (food chain)和食物网 (food web)3、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贮存起来的过程。
其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有机物的过程,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
4、作物生产力估算的重要意义在于:1)提供作物的理论产量,定量表达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水平下作物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预示农业的发展前景;2)为国家或地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及有关农业政策的依据;3)是估算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4)是揭示作物生育规律、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对定量分析资源利用程度、生产潜力、产量限制因素等的有效的手段。
5、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份水分制约。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6、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次级生产者:大农业中的畜牧水产业和虫、菌业生产都属次级生产。
7、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关系:1)次级生产依赖初级生产。
2)合理的次级生产促进初级生产。
3)过度放牧破坏初级生产,使草原退化。
8、人工辅助能对农业增产的意义:1)辅助能输入的作用是改善不良的生态环境条件,解除环境中一些限制因子的制约,促进农作物对日光能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2)总的来说,随着人工辅助能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工业辅助能投入量的增加,产量明显提高。
3)工业辅助能投入的增加也带来了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成本提高等问题。
今后应优化辅助能投入,提高辅助能的利用效率。
未来农业更多的是应该更多地投入科学技术和信息,替代工业辅助能的直接投入。
9、生态系统的能流路径: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
2)以植物有机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化学潜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驱动生态系统完成物质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
3)化学潜能贮存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内,或者随着产品等输出,离开生态系统。
4)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有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并散失。
5)辅助能对以太阳辐射能为始点,以食物链为主线的能量流动起辅助作用。
10、生态效率:即食物链各环节上的能量转化效率11、生态金字塔:是指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呈现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
12、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1)重视初级生产,扩大绿色植物面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为稳定环境和扩大能流规模奠定基础。
2)调整生物组合,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3)开发农村新能源,提高生物能的利用效率。
4)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技术。
5)优化人工辅助能投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6)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和信息产业。
第五章1、生命活动中的营养元素有:1)基本元素: >1% : C 、 O 、 H 、 N 、 K2.)大量元素: 0.1-1%: Ca 、 Mg 、 P 、 S 、 Cl 、 Fe 、 Cu3)微量元素: <0.1% : Al 、 B 、 Br 、 F 、 I 、 Mn 、 Mo 、 Si 、 Zn 等2、物质循环的特征: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是时刻进行的,并与能量流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及其复杂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网络系统,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存在。
物质循环是双向流动,而能量流动则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
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它营养物质,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4、5、水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最重要的循环。